作文中心九年級作文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1000字(通用11篇)

本文已影響 2.02W人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國演義讀書筆記1000字(通用11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1000字(通用11篇)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1

《三國演義》在我國是盡人皆知的作品。隨便找來一個人也能說出些道道來。“溫酒斬華雄”、“赤壁之戰”、“空城計”等。我看時不禁拍案叫絕。仰慕關羽的神勇,欽佩諸葛亮的機智。可情節太好,看着看着就變了滋味。太玄了吧?

先說“溫酒斬華雄”,別人迎戰華雄都被斬了,關羽師出何處?哪兒來的絕世武功,帳中人一聽到賬外鼓聲震震就瞧見華雄人頭。關羽真是天神下凡,厲害到超聲速了。

再說“赤壁之戰”,此戰的關鍵所在便是孔明借東風。大冬天的,只見孔明披頭散髮,口唸咒語,站在七星臺上一陣作法,便掛起了東南風。古人迷信也不能把諸葛亮神話成這樣,讓人想起《西遊記》裏的妖怪道士,着實破壞孔明在人民心中的英武形象。

其次便是“空城計”了。這一戰絕了。深刻地表現了孔明在敵方心目中不可比擬的偉岸形象。

“忽然飛馬來報: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蜂擁而來,此時孔明身邊也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嚇得失魂落魄。孔明此時不慌不忙地傳令下去:大門四開,禁止喧譁和出入。自個兒在那兒笑容可掬地焚香彈琴。想必那琴聲必定悠揚得很,把司馬懿這元大將騙得撤軍。這司馬家人才輩出,這司馬懿怎麼就不懂兵法。不進城來個擒賊先擒王不成麼?能清楚地看到孔明彈琴的樣子想必離的不遠,拿弓箭射下他不久軍心大亂勢如破竹了麼。就算這想不到,你那十五萬大軍吃乾飯的麼。在那城池周圍困他個把月,沒糧草供給,城裏人哪會不出。再說了,這打仗的年頭,大夥兒灑掃什麼城門啊?叫我看來,這孔明的戲也太假了。若不是要把他這個讀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再塑造得高大些,就是那司馬懿太傻了。

後來看《品三國》才得知。原來這空城計根本不是孔明的計謀。全是他晉朝的粉絲郭衝先生感覺大家對他的崇拜還不夠,就替他打了這場流傳千古的仗。事實上,司馬懿那會兒在很遠的地方做都督,哪能分身率15萬大軍來打他?

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有三種面目。一是“歷史形象”,就是史學家主張的樣子。二是“文學形象,就是文學家主張的樣子。三是“明間形象”,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樣子。每個人對這段歷史都有自己的譜。於是幾千年下來便越來越邪乎。

文學作品的感染力是超過史學着作的。於是《三國演義》不是真的三國,但人們就是愛看,並百看不厭。

話說回來,咱不用把三國瞭解得很透徹。堅持心目中的人物形象,愛聽戲的照舊,說書的仍靠這謀生計。畢竟歷史已經過去,把搞明白玄乎歷史的時間拿來創造新的歷史不是更好麼?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2

《三國演義》,一首用血肉之軀、靈魂之石譜寫的歷史悲曲。在刀光劍影、斷壁殘牆、千軍萬馬之下,那種忠信仁義、生死不渝的英雄氣概,又豈是卿卿我我、紙醉金迷所能比擬的?從古到今,又有多少英雄豪傑在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風雲亂世中逐鹿羣雄,東征西討,最終卻被歷史所淘汰?

但,在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誰?纔是真正的英雄?

曹操?在少年便被評價爲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的曹操,對人才求賢若渴,而許攸就是一個實例。當初,袁紹驕傲自大,不採納許攸意見並羞辱他。後來,許攸投奔曹操。沒想到曹操竟連鞋也顧不得穿,光着腳就跑出去迎接,見到許攸倒頭便拜。作爲一位高高在上的領導級人物,面對賢才,能屈能伸,不恥下跪,這是一種何等難能可貴的高尚情操啊!真不愧爲大丈夫!他,擁有遠見卓識,憑藉天子這個有利籌碼,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兵荒馬亂中佔有一席之地;在官渡之戰中,憑藉他的文韜武略,以少勝多,一統北方!但卻又因他的多疑、剛愎自用,而令多數的戰爭以敗局收場,令他的有才之士負屈含冤。神醫華佗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奸雄數終裏曹操因疑慮華佗借治病之名殺害他,卻使一代神醫華佗冤死獄中。難道,這就是英雄的所作所爲嗎?

那麼,劉備是英雄嗎?也許有人會舉手投足地贊成。或許也是,劉備着以仁義當先,以仁政治國,三顧茅廬邀諸葛,真可謂集德仁義於一身的聖主。在青梅煮酒論英雄中,曹操的談吐看似隨意而閒適,卻處處咄咄逼人、暗藏殺機。劉備心知自己羽翼未豐,仍需藉助他人一臂之力,因而在談吐中不斷後退,在危急時刻急中生智,巧渡難關。但他鮮爲人知的一面又有多少人質疑過?我認爲,在某些時候,劉備畢竟也是官場之人,心思緊密。但他的用人之心,竟比墨還黑呀!其黑在利用人近乎殘忍卑鄙。

白帝城託孤時他對孔明說: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請自取。這一招可真歹毒。一招欲擒故縱,便讓一個抵三個臭皮匠的孔明死心塌地服從,抽泣着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想必善用心計的劉備一定是貽笑九泉了吧!若這不算,那麼呂布之死又怎麼解釋呢?作爲歷史上禮賢下士的楷模,做出如此作爲又何以成英雄呢?那袁紹呢?我認爲他色厲膽薄。愛才卻不懂得敬才惜才,好謀劃卻無決斷,貪生怕死,目光短淺,看見蠅頭小利就拼命追逐,也不算英雄!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3

前一陣子,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文學鉅著後,我產生了很多感受。

《三國演義》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在三國時期,有三個特別強大的國家,分別是魏、蜀、吳。這三個國家都非常想做統一三國的人。但蜀國和吳國在後期兵力不敵魏國。結果,三國之中的魏國統一了三國,並改國號爲晉。

在《三國演義》裏,我覺得名聲的就是劉備和諸葛亮了。劉備他很有仁心,大家都很喜歡他。在他當皇帝時,他待人非常和善。還讓百姓過上了在當時相對來說,比較好的生活。

諸葛亮呢?如果不是諸葛亮一直在輔佐劉備,蜀國也不會有那麼強大。而且諸葛亮非常有智慧,是劉備的主要謀士之一。本身也是一個很有才幹的人。

我在《三國演義》這本書裏最喜歡的就是曹操和諸葛亮兩個人。我認爲曹操這個人他雖然在人們眼中,是個

不折不扣的奸雄。但他非常有才能。而且也非常有智慧。就是有一點不好,就是太多疑了。當年曹操敗走華容道的時候,如果走大道的話,就不會中了諸葛亮的伏兵計了。但是,即使曹操有多疑這個缺點,也掩蓋不住他的優點。其實曹操的優點,還是很尊重有才能的人。就因爲他很尊重有才能的人,所以他的帳下有很多賢士。

諸葛亮他很有謀略,而且他還是一個忠臣。自從劉備把他請過來以後,他都一直忠心於劉備。從未有過二心。所以說,他對劉備可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可以說是一個足智多謀並且赤膽忠心的人。

我曾佩服過一代英雄劉備。他雖然不是最後成功的人,但他確實是最聰明的人。爲求一賢士,他不顧兄弟勸說,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爲脫離曹操,與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更顯出他的聰明才智,爲了讓趙雲留在自己身邊,他摔兒子以表自己對他的珍惜。劉備確確實實是一個聖明聰穎的君主,只可惜他沒有好好地教育自己的後代。

《三國演義》是一本神奇的書,書中的每一個人都像是活起來似的——他們的人物性格太過鮮明,也太過典型。或許《三國演義》所承載的,並不是一個羣英薈萃的故事,更多的是一個時代的特點與精髓。

我們生活中也有着太多太多這樣的人,他們可能會有曹操的奸詐,諸葛亮的聰慧,關羽的義氣,張飛的豪爽,周瑜的小肚雞腸……但不管怎樣,這些明快突出的性格特點也構成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哪一種元素都必不可少。

讀一本好書,不僅僅是要讀透它,更重要的是要儘自己所能去參透作者藏在這本書背後的,那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或許有一天你放下書本,閉上雙眼細細琢磨的時候,你就會驚異地發現,一個栩栩如生的社會,正誕生在你的眼前。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長河淘不盡英雄故事,歲月的長風吹不老傾城的容顏。讀完了《三國演義》這本著作,從中獲取的不僅僅是慷慨激昂的三國英雄故事,更從劉備的經歷中,我明白了“欲驚人者、必先厚積”的道理。

劉備的父親劉弘早亡,少年劉備與母親以織蓆販履爲業,生活非常艱苦。年少時的劉備便心懷大志,他曾指着一棵古老桑樹說:“我將來一定會乘坐這樣的羽葆蓋車。”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從此年僅23歲的劉備便走向了他傳奇的一生……

《三國演義》回回都堪稱經典,而令我最受益匪淺的就數《三顧茅廬》這一回了。然而故事發生的背景恰恰是劉備不太景氣的一段日子: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爲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慌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三顧茅廬的故事聞名遐邇,在這兒我也不必多說。可劉備的這三次來訪卻在不經意間爲後來他創立蜀漢,並在歷史上添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做下了必不可少的鋪墊。回想當年艱苦的少年時光,又看到眼前官渡之戰的種種失敗。此刻的劉備卻並沒有懊惱自棄,而是廣開言路,虛心聽取徐庶的良言,不顧前兩次來訪諸葛亮之居吃的閉門羹,依然恭恭敬敬、求賢若渴。最後打動了原本“不求聞達於諸侯”的諸葛亮了。劉備的堅持不懈的毅力值得後輩深思與學習。

苦心人,天不負!儘管之前的種種不如意,但劉備沒有輕言放棄,努力嘗試,請到賢才,也因爲自己的禮賢下士,獲得各種領域奇才的鞠躬盡瘁,最後在赤壁之戰中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功!

在生活中這個道理就更加顯而易見了。平時的學習過程就是我輩拼搏努力,惜時如金,厚積之大好時光,然而每一次的考試也就是我們一鳴驚人之際。讓我們奮發學習,克服重重困難,掛雲帆、濟滄海!

記得有一次期末考試,我的英語成績不盡人意,拖了其他幾門課程的後腿。我想到平時背單詞草草敷衍,考試前的臨時抱佛腳,便後悔不已。於是,改過自新,那時正值寒假,早晨我早早起來,迎着冬日裏直竄的冷氣,開始背誦英語單詞,冷了、累了,便以劉備的故事來鞭策自己。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開學考試中我的英語成績一鳴驚人。

學習固然如此,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貫徹到這種精神,披荊斬棘,一路成長,一路歡唱!翻閱古今,縱覽青史,薄發者必厚積,方能一鳴驚人,有所成就!而在《三國演義》中,在千古風流人物劉備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落實!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5

歷史是死的,沒有多少人會對枯燥無味的歷史感興趣,惟有在歷史中注入民俗文化情感,使歷史變爲廣大人民羣衆所喜聞樂見的故事,那麼它纔會生動形象惹人喜愛。《三國演義》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三國是一段紛爭的歷史,一百多年的腥風血雨在中國歷史中,可它卻成了廣大民衆茶餘飯後喜愛談論的話題,這主要歸功於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傾注的民俗文化情感。

羅貫中曾雲遊四海,網羅天下對三國的民族記憶,這種記憶其實受到人們對歷史的改編,融合了人們的愛狠情仇,包含人們的真是理想,下面我們來共同探討《三國演義》中的民俗文化情感。

《三國演義》中,神化了兩位關鍵人物,一位是武聖關羽,另一位是諸葛亮。

關羽有着“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的健朗體魄,又有將義氣看成是比生命比戰爭勝負更重要的事。這儼然是一個人民心中的理想形象,人民十分渴望有這樣一位英雄人物出現。關羽“溫酒斬華雄”估計是人們最喜愛的篇目,位居弓馬手,武藝擎天地,溫酒未涼而取強敵首級,轉瞬之間,數行之言而關羽武藝,氣質,威嚴全顯,怎能不讓人驚歎。後來關羽被孫權,呂蒙等人設計殺害,其靈魂附身呂蒙痛罵孫權:“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認我否!我來漢壽亭侯關雲長也”讓孫權魂不附體。呂蒙七竅流血而死。這樣的死後復仇怎不讓人驚歎,讓人大呼痛快!因此,關羽正在小說中並非人的形象,而是神,是世人推崇嚮往的神。

諸葛亮又是一個典型,草船借箭,借東風。七擒孟獲,錦囊殺魏延等早已成爲婦孺皆知的故事,這些故事或許不是都發生過,有些可能是人民添加上去體現諸葛亮智的,當他們都體現了當時人們希望當朝統治者任用像諸葛亮這樣的賢能之人的願望。其中最精彩的我認爲就是智激周瑜的故事了,赤壁之戰前夕,周瑜原本不希望江東發生戰爭,希望請和於曹魏,諸葛亮在於他一次交談中,不經意間默誦了曹操的兒子曹植所賦的《銅雀臺賦》,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與之共”。大喬可是孫權的妻子啊,小喬又嫁給了周瑜,怎能不讓周瑜憤怒!“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老賊欺我太甚。””。可見諸葛亮不僅讓周瑜改編了觀念,又讓他與曹氏集團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我想各位讀過後都會對諸葛亮的只會感到敬佩。

《三國演義》中的民俗文化不僅爲整部小說增添了別樣的風味,有恰如其分地展現出人民羣衆的理想,有君主,就會有文臣武將,《三國演義》是以劉備爲正統的,劉備旗下五虎上將,劉備龐統的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表現當時人們渴望社會安定,渴望生活幸福美滿的願望。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6

或許大家都聽說中國歷史上有一段三家分漢地故事,這段故事不止從這以後各朝各代的文人都曉得,慢說如今的許多人也不忘那分漢地壯觀場面——這就是“魏蜀吳”。

提起《三國演義》,大家就會很天然地想起了心胸大志、仁愛正義之至的劉皇叔;想到計謀超凡、神機妙算、爲簡稱蜀大業鞠躬盡瘁的諸葛孔明先生;想到英武不尋常、忠心耿耿、義重如山的漢壽亭侯關羽;想起藝高英勇、浩氣凌然、牢不可破的張飛;想起老謀深算、虛假仁義道德、用心不好、的曹孟德;背信棄義、兩面三刀的孫權。

《三國演義》共一百二十回,回民引人入勝。不管是“桃園三結拜”、“過關斬將”,仍然“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無不叫讀者把兒稱快,慢說我也被書中間人物那料事如神的英雄氣勢所打動、所吸引。

那裏面,諸葛亮的形象深深打動了我。他未出茅草屋先知“三國三分天下”;“博望坡”預設燒曹營;“新野”留空再敗曹營,又以“三寸不爛之舌”激烈辯論羣儒,使東吳百官無言以對;智激周公謹,連吳蜀之同力共謀興漢大業;又以“苦肉計”火燒赤壁而使曹操望而卻步。使周瑜區區小計窮竭扳機,諸葛孔明之計謀策略,豈是管仲樂毅能及乎?

在讀到“諸葛亮三氣周公謹”時,我再一次欽佩諸葛亮的智謀,而爲周瑜才智超出衆人,但終因胸懷狹小而氣絕身亡覺得痛惜。同時也告誡我們做人不可以嫉賢妒能、胸懷狹小,更不可以看不起另外的人,假如想方想辦法去坑害另外的人,自個兒終會嚐到苦果的。

“爲將者,而不通天體,不識地理,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以庸才也。”前人在沒有不論什麼先進攝譜儀的事情狀況下,上知天體、下曉地理,琴、棋、書、畫樣樣洞曉,再瞧瞧我們呢?我們生存在福祉的年間,有先進的科技和浩瀚的圖書,我們又有啥子理由不刻苦學習呢?

孔明的一輩子是短暫的,但他耗竭心思和精力、鞠躬盡瘁、效奔走之勞,爲簡稱蜀事業呈獻出了若干力氣。可還沒趕得及享用一下子金玉滿堂遍“大星漢丞相歸西”了。想到這,我的心便隱約作痛。唉!諸葛孔明先生一輩子坎坷,不照顧身板子虛弱,爲簡稱蜀白天黑夜操勞,真可以說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先下之樂而樂”呀!我們不也應當向他學習嗎?我們固然沒有諸葛先生那樣子伶俐的頭腦,但也應當仿效前人,好好學習,不然,我們又怎麼不辜負英雄呢?

多麼不容易得到的以爲丞相啊!正如司徒徽說的:“興周人一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一百年之張子房”!

我願立諸葛武侯之志,爲國爲民盡我所有的力氣,振興中華!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7

自知道有《三國演義》這個故事後,我特意去圖書館借了書來。讀完此書,我從中受益非淺。

三國演義乃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裏面一個個娓娓動聽的故事,通過設置大量巧合,化不可能爲可能,把人物的個性特點描述得淋漓盡致,把一個個場面描繪得更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使我過目不忘,即使拋開了書,它們也充塞天地,深入我心。什麼“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以及“粗中有細勇猛善戰”的張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足智多謀”的忠臣諸葛亮;還有心胸狹隘的周逾,長厚的魯肅等人交織在一起,引發了一連串驚心動魄,扣人心絃的故事。如草船借箭,連環計,空城計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看過之餘,掩卷沉思,“草船借箭中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要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

這對當時的周逾和現在我們看來,真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瞞“過了多疑的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萬支箭,令周逾刮目相看。試想,諸葛亮不講究“策略”能行嗎?細細思量,我們的學習不也一樣嗎?也應講究方法,注意適當休息,勞逸結合,讓大了大腦得到調節,爲下一節課積蓄精力,就能提高學習效率。學習是這樣,生活也如此。有一次,家裏來客人,媽媽讓我給客人沏茶,沏茶就要燒開水,清洗杯子,以及分放茶葉。燒開水約十分鐘,洗杯子約要五分鐘,分放茶葉約三分鐘,這樣一來,就要共花將近二十分鐘的時間。可我靈機一動想出了一條妙法:在燒開水的同時,就洗杯子,分放茶葉,等水燒開後,其餘兩項工作早已完成了。這樣一來,我不僅節約了時間去做其它事情,還讓客人在短時間裏感受到了主人的熱情。做事情不僅要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的“識”,還要有“單匹救主”的趙雲的“膽”。記得那次體育課上,體育老師讓我們練習跳高。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生龍活虎,就像猴子一樣一躍而過。輪到我了,生怕摔着的我及得額頭直冒冷汗,膽卻的內心使我的動作變得縮手縮腳,最後落得個“嘴肯泥”的下場。體育老師摸透了我的心思,走過來,又耐心地給我講解跳高的要領,在老師和同學們地鼓勵下,我大膽地又重試了一次,這次終於成功了!漂亮的動作還博得同學們地歡呼,齊聲叫好。唉沒有膽量可不行啊!

是啊,我們雖是新世紀的少年,是祖國的花朵,但是如果沒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那樣淵博的知識,橫溢的才華,沒有趙雲那渾身是膽的氣魄,試問,我們能有“膽”有“識”嗎?少年朋友們,讓我們攜手乘風破浪,繼往開來,做一個有“膽”有“識”的世紀少年吧!。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8

衆所周知,《三國演義》是作家羅貫中根據民間傳說和說唱故事,吸取《三國志》等歷史資料編寫而成的。它以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曆史爲題材,描寫了當時波瀾壯闊的軍事、政治鬥爭。全書從單刀匹馬的廝殺到千軍萬馬的混戰;從戰場上的鬥智鬥勇到營帳裏用計設謀……有虛有實,有粗有細,各具特色。既寫出了戰爭的壯烈緊張,又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

在衆多人物中,“義絕”關羽是我最欣賞的一個。他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跨赤兔馬,着綠色戰袍,一手掄青龍偃月刀,一手綽長髯。他對“忠”“義”的堅守更是千古傳頌。

書中第二十五回,關羽被困土山,本想與曹軍決一死戰,以求馬革裹屍,但是終被“說客”張遼說服提了三個條件:“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不降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

細細想來,這三個條件無不體現了他對劉備的忠。到許昌後,曹操又賜美女,又賜金錢,小宴三日,大宴五日的招待他,以結交關羽,然而他卻不爲所動。將曹操所贈錦袍穿在裏面,只因“舊的錦袍是劉皇叔所贈,見它就如見兄長。”當得知劉備的下落後,他馬上就辭別曹操去尋劉備,上演了“美髯公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千古佳話,其對劉備的忠可見一斑。

書中第五十回,曹操兵敗赤壁,投華容道而來,偏偏諸葛亮讓關羽來把守這條必經之路,幾經思索關羽最終以昔日“義”爲重,放了曹操。

此時,關羽的“義”是一種複雜的,充滿人情味的英雄氣度。這“義”超越了政治利益和個人生死。在關羽看來,曹操確是大奸大惡之人,得罪朝廷,得罪天下,但曹操確未害他,而是以國士的禮遇待他,那曹操就是自己的知己,殺知己不是血性男兒所爲。別人殺曹操是義,而自己殺曹操便是不義,因此寧死也不做不義之事。假如關羽以公義滅私恩那也沒有錯,但最終還是“義”佔了上峯。

關羽的“忠”、“義”歷來爲人們稱道。毛宗崗將關羽的品格概括爲:“獨行千里報主之志堅,義釋華容酬恩之誼重”。“報主”表現的是“忠”,“酬恩”表現的是“義”。而他的“忠”實際上是建立在“義”——桃園結義的兄弟情誼基礎上的。

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關羽也不可避免的有些缺點。“傲”是他固有的性格,因爲他的“傲”,領軍令狀時,爲了顯示自己比別人強,要帶更少的兵去攻城;後蜀封五虎上將時,不屑與老將黃忠爲伍;知馬超武藝過人,要離荊州去西川與馬超比武。他最終也因爲傲而葬送了生命。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關羽,一個集“忠”“義”“傲”於一身的曠世英雄。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9

我最喜愛的一本書——《三國演義》。在我懵懂的孩提年代,每當我嚎啕大哭時,父母總會遞上一本書——《三國演義》,而每當這時,我總會停下嗚咽的哭聲,安安靜靜地躲在某個小角落,細細的咀嚼起來。從小它便是我的良師益友,時至今日,它仍像一杯龍井,歷久彌香。

它將我帶到諸葛孔明面前,使我熟識了這位忠肝義膽、足智多謀的“臥龍先生”,也讓我深深的我喜歡上了這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孔明。精彩的故事情節徹底將我陶醉了,使我整天整夜的茶飯不思、寢不安席,直到看完最後一行字,才舒了一口氣——總算把故事全部看完了。

今年暑假,當我第二次翻開《三國演義》時,隨着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闊別重逢,精彩的故事情節更給了我深深的震撼。是諸葛孔明的精神。他雄才大略,神機妙算,精忠而耿直,謙虛而謹慎,認真而盡職。他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即使在魏將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面前,也表現得鎮定自諾、處變不驚。面對曹操南下的百萬雄兵,他並沒有慌張,更沒有絕望,而是主張聯合東吳,憑藉自己的過人才智,在青史上寫下了火燒赤壁的著名篇章。七擒孟獲的千古絕唱,更將他的過人膽識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逆境中,他也從不放棄自己的.理想。不管遇到了多少風雨,不管前路有多少坎坷,他心中希望的火苗從未熄滅,他逐夢的腳步也從未放慢。他一步一步征服着世界,憑藉着一顆造福衆生、矢志不移的心,經歷了多少失敗,多少風雨,他終至目標,促造了三國鼎立的格局,在中國青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世紀路上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但他的重任卻依舊沒有完成——北伐。一次次的出征,卻註定是一次次的失敗。但他依舊沒有氣餒,總是懷着那份試圖力挽狂瀾的希望,那份一統山河的決心,不驕不躁、堅韌不拔地向着理想的終點出徵。

成功並不是唾手可得,失敗是必要的,挫折是必要的,逆境是必要的,這些並不能成爲你放棄理想的理由。也正因爲這樣,我們要更加勇敢,因爲怯懦只會助長敵人的氣焰;我們要更加頑強,因爲成功必須經過一次次的錘鍊與鞭打。生活中的風風雨雨伴隨着我們每一個人,我們不必悲傷,不必失落,不必埋怨,燃燒起心中希望的火苗,多一點自信,少一點自卑;多一分勇敢,少一分懦弱;多一份謹慎,少一份輕率,積極樂觀、不卑不亢地馳騁在夢想的征途上吧!我的欽佩感頓時油然而生,諸葛孔明的身影彷彿高大起來,我又彷彿看到了他出兵北伐的身影,只漫起鋪天蓋地的黃沙。這時,我也彷彿踏上了理想的征途,只漫起鋪天蓋地的黃沙……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10

在歷史的長河裏,許許多多承載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東西閃爍着光芒,就如同沉積在河底的寶石,細小而珍貴。抒寫它們的作者,那些嘔心瀝血、爲追逐夢想一路奮鬥的人們,被世人深刻地銘記。他們的靈魂將和他們的作品一樣永垂不朽。有這樣一本書,它是文學史的里程碑,它就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講述的是在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蜀、魏、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塑造了一羣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

它的作者羅貫中將自己的價值觀念以及思想觀念加以融合,使作品十分有文化底蘊。其中既有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又具有民間思想,獨出機杼,爲我們創造了一個壯美的藝術世界。

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不論是狡詐多疑的曹操,忠厚老實的劉備,還是有勇有謀的孫權,都被作者用奇妙的文筆洋洋灑灑地寫出了鮮活的生命。或許只是草草幾筆,一個羣雄逐鹿的故事就呈現在我們面前。我認爲,這也是《三國演義》的魅力所在。

其中,最讓我欣賞的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曾經,司馬懿率領十萬大軍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卻沉着鎮定,利用對方多疑的弱點,大開城門,只領着幾個童子,自己在城樓上焚香操琴。使得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諸葛亮的這一招空城計,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危險,扭轉乾坤。還有草船借箭、赤壁之戰等婦孺皆知的妙計傳誦至今。

謀事有諸葛亮,而武將中關羽的忠義讓我深深地讚歎。他是一個英勇善戰的蜀國名將,是一個有義有勇的“性情中人”。他秉燭達旦,過五關斬六將,後來還在華容道義釋曹操,可見其義其勇有過人之處,俗話說:“亂世出英雄”,越是滄海橫流,越能顯出英雄本色。關羽一生重情重義,被視爲“重言諾,講信義”的典範,處處知恩圖報,可謂“義薄雲天”。雖敗走麥城一生壯烈,但這個大義凜然的英雄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關羽的生命年華映照了那句話:“玉可碎不改其質,竹可焚不可毀其節。”

《三國演義》所承載的不只是一個羣英芸薈的史詩,更多的是一個時代的特點與精髓。當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正是支持民族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三國演義》的一字一句都融入了作者的心血,一筆一墨都以寫實的態度,客觀完整地展現了這餘百年的歷史過程。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啓發。清代的魏裔介曾這樣評價它:“世人鮮有讀三國史者,惟於羅貫中演義得起梗概耳。”

在如今這個充斥着“快餐文化”的年代,還有許多像《三國演義》這樣的文學經典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就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感悟經過時間考驗的人生真諦,讓經典的價值充分呈現。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篇11

今天我們實際生活當中許多俗而不雅的人呼朋引類地聚在一起,推杯換盞高談闊論,往往也自命爲煮酒論英雄。這一則也可以想見這典故影響的深遠和廣泛了。其實說這話的人也未必就知道這典故的出處,或許也有知道的。結果是往往自命不凡,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更是飄飄然,然飄飄了。在醉意朦朧中都認爲自己是大英雄,借英雄的豪氣還想在多喝幾杯。實際上真正的英雄確有着他獨具的品格,胸懷坦蕩,腹有良謀,行俠丈義,智勇雙全,試問當世真能做到者又有幾人。英雄不是嘴上的空話,不是憑空的幻想,不是醉意朦朧裏的豪言壯語,他是一種優秀的品格,這種品格是超凡人的,一般人難以企及的精神境界。

現代是科學昌明的時代,釀酒業也發達了,也許再也不用青梅來煮酒了。我們談到青梅煮酒有些印象依稀了,實際上是有名無實了,只留給了詩人的某些詩意的想象和美學的薰陶。不具備英雄資格的人卻來煮酒論英雄,實在是有些僭越古人之嫌。不過在酒席之中能夠陶然地忘卻了現世的煩惱來充一次英雄也無妨。我想這也是我們現世生活的一部分,苦中也有樂。不妨開懷暢飲,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什麼不盡人情的話和不盡常理的事在這裏都可以盡情的訴說,這酒桌的聚會簡直就成了另外的娛樂逍遙的小世界。劉伶的死便埋我的精神雖然未免有些放浪於形骸之外,但這也是盡人情的一種表現,是一種曠達的風度。

俗語說飲酒不醉才爲高,多喝酒,喝個酩酊大醉於身體不益,喝酒過量也容易誤事,此種事情屢見不鮮,要引用例子真是不勝枚舉。以煮酒論英雄的氣概飲酒並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但問題是拿了這個作爲了藉口,成爲了不可救藥的酒徒與酒鬼,不問世事,枉費了光陰,踐踏壞了身體,那可真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古人的酒酒精含量少,即是所謂的度數低,不比今日的白酒那樣的猛烈,所以古人於喝酒之餘還可以對詩賦詞彈琴流觴盡雅興之樂。今人在喝醉上斷不可盲目的效法古人。

另一則對煮酒論英雄想到的是人們對於英雄的嚮往。我想嚮往英雄的境界也是我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吧,這從武俠小說的廣受歡迎中可以看得出來。而這一則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小說段落尤其是寫得精彩,讓後世的人在閒適中也能增添一些精神的悅樂。從這一點來說這典故真是大有裨益了。

每當回想這個典故的時候,自己也好象回到了從前,一想起那時三五知己友朋,會聚在一起,放談高效,引酒作樂的情景,真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一種豪興往往會不自覺的涌上心頭。好小說好的文學作品好的典故能夠耐人尋味的地方,於此也可見一斑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