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高考作文

談高考作文集錦九篇

本文已影響 1.04W人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談高考作文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談高考作文集錦九篇

談高考作文 篇1

對於語文高考的作文一項,數年來皆爲輿論之焦點。蓋因應試教育體系之下,因循刻板題海之中,唯此一項可成爲學生自由發揮,展現文才之地,作文滿分者似可比舊時狀元及第,嘿嘿,名倚文章著,得失萬口評,故而媒體也是很樂於跟進炒作的。然而滿分作文卻往往不能服衆,至少難以服我。在浮躁的文教領域,目迷五色之際,大概人人都很容易看朱成碧。

憶及當年某人的詩詞,某段時間常被譽爲超羣絕倫,甚至有稱連李杜都望其塵而莫及的。在我個人看來,其詩詞只能說部分詩詞確有境界,兩三首可稱善,但單從文學角度看並非超一流佳作,至於詩詞超越李杜之評價則有點非愚則誣。那爲何有此一說?除個人崇拜等政治因素而外,還有民衆普遍傳統文學素養低下的原因在內,包括一些論者,未必真的十分深通古典文學與詩詞。在所謂破舊立新之際,滿眼看慣標語口號體文學之人,乍見如此依格入律之古體文字,驚爲天文,評個滿分也是可以理解的。

沒見識過獅子老虎就大吹藏獒法螺的類似現象,高考作文評分裏也有。無論當年高考的《赤兔之死》,還是如今高考出現的古體長詩,就文論文,若認真地從專門古典文學水平的角度衡量,只能算聊充一格,其中不乏語言粗糙、字詞失當、邏輯不明、文白雜糅、堆砌陳句、體格不純之處,至少在我這個攻英語專業、並未中文出身的非專業人士看來,這些文字並未達到如何佳作之地步,細究起來,得滿分者何故?主考官自身水平和學養不足當然首當其衝。很多主考人員,其古體詩文寫作水平如何?能否準確地爲這類文章鑑定評分?是否存在未見北海而望河興嘆之嫌?

鉤深致遠,問題還有——高考作爲中國教育中選拔應試體系的犖犖大端,千軍萬馬搶過橋,其弊早爲人所盡知。而要使這個龐大體系在不倒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地顯得合理、有吸引力,那麼除了數理方面只能看分數這個硬指標外,高考作文一項大可成爲所謂素質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等熱點聚焦所在。各地若作文滿分之學子,即可成爲當地教育之招幌,好像就可以凸顯地方人文之盛一般。

所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高考評分中如此地看重出奇出怪附庸風雅,能寫上幾句皮殼似模似樣的古詩文便是滿分,長此以往,以偏門投機者必然趨之若鶩,阿其所好,以至於如今又有描摹金文甲骨,敷衍成文以求一逞的應考者,完全偏離了語文作文考試之宗旨。那些真正語文學得精到紮實、通觀古今,博覽羣書之輩,其慣常作文未必喜作驚豔體、驚人語,是否就難有慧眼識珠?這些學子沒有寫古詩古文,也許乃是出於慎對考試,不敢弄險的緣故,但我絕對相信其中有不少學子有能力寫出無論內容、思想還是文采、格律都遠勝《赤兔之死》和今年長詩水平的古詩文來。

美國如Ivy聯盟的某些名校,若求攻讀文學方向者,其選拔考試也中有personal essay一項,千變萬化也必看其是否通曉英國傳統歷史與文學—文藝復興—20世紀當代文學之方方面面,文字運用是否熟練準確,理據是否充分,思維是否有邏輯,評分中諸多方面不可偏廢,絕非譁衆即可取寵,針對考試包裝個漂亮甚至完美的形式是沒用的。

最後對於高考作文評分,說說我的兩個觀點:

一,語文高考作文評分應重視語言文字之本身,不可完全視同科舉之策論。前幾日滬上有語文高級教師呼籲給有錯別字但題材獨到之作文滿分,竊以爲不可:醇乎醇者和大醇小疵之間畢竟有別。作文立意獨到當然好,問題是語文學科的作文考察,豈能將文字書寫正誤的標準一朝譭棄?不給滿分給個高分又何礙?關鍵是語文考試不同於科舉考試的策論,皇帝就當時政、農事、民風等出題,由考生對答對策,以此選官,重視的是論說有見解,見解獨到。而語文考試考的就是語文,那些語文能力真正出色的,未必觀點獨特,對他們也應該公平一些。

二,語文高考作文評分不應以是否吸引眼球論高下。哪怕學生的作文套路就是看慣了的起承轉合,也不能就此認定便是平庸。高考作文評分應更重視那些文筆紮實、言之有物、語言純熟、錘字煉句,將文字與思想駕馭得心應手之作。優秀的作文未必語出驚人,談言微中亦可加人一等;未必鋒芒畢露,含英咀華亦可動人肺腑;未必標新立異,鞭辟入裏亦可操得左券;未必題材出奇,文筆老練亦可佛眼相看;未必搞怪立異,獨具文風亦可各擅勝場;未必徹底文言,善援古典亦可稍勝一籌。這樣去選拔,纔是語文考作文之初衷。

說到底,我們的語文高考評分還是要重視學生評價語言文字、寫作能力的本身,切不可搞成單純的“眼球”評分,鼓勵爲出奇制勝而投機。明年如若再度遇上氣勢逼人、外表炫目、貌似“可比甚至可超李杜”的詩文,評分的考官們似可表現得更加專業一點,再勿輕與滿分。

或者實在要顯“人文之盛”的話,高考可單開闢一項古詩文賦寫作項目,一視同仁,人人皆寫,方見真章。

談高考作文 篇2

20xx年,我從湖北來到汕頭。那一年,我在湖北帶完最後一屆高三,應考學生52人當中,130分(原始分,下同)以上3人,120分以上16人,其中最高分136分。這個成績的取得,我認爲學生的作文起了重要作用。因爲根據考後學生的估分分析,至少有4人的作文達到或接近滿分,不少於三分之一的人作文超過50分。學生的寫作水平能夠得到大面積的提高,這與我們的精心備考不無關係。

毋庸諱言,作文的分值雖然佔到了試卷總分的五分之二,但在實際的備考當中,由於有綱無本,我們的作文教學往往處於一種無序狀態,不少人實際是一種望天收的心態,腳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所以費時費力見效慢。作文的備考,實際上成了我們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一個瓶頸。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有效的備考呢?本文試圖結合個人的一些實踐,談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於方家。

一、正本清源,明確幾個認識

1.區分話題作文與傳統作文的異同

近幾年高考命題的改革,最活躍的是語文。而語文中最活躍的一塊應是寫作。寫作的改革有兩個明顯的變化:一是話題作文的出現,一是作文評分標準的改變。話題作文的出現從1998年開始(當年要求寫一篇關於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題目限定了一個內容範圍,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話題),後來逐步走向成熟,20xx年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至今還爲人們所稱道。大家知道,自從恢復高考以來,高考作文的命題是以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爲主,八十年代主要是命題作文,進入九十年代,幾乎是給材料作文的一統天下。話題也是材料,但它與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同: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寫作的出發點與歸宿點,它提供的一般是中心意見,而這個中心意見往往是同學們要寫作的根本。也就是說,這些材料往往包含着觀點,有時甚至規定了寫作的體裁,內容比較狹窄,寫作不夠自由;而話題作文提供的材料,只是命題者所作的寫前指導,是引發同學們思考的一個由頭,是啓發同學們思考的一個例子,是同學們展開聯想的一個比附,是舉一反三的一。在審題的要求上,傳統的材料作文,往往要求是十環,而話題作文則僅僅爲打中靶子即可;在思維方式上,材料作文呈輻射式,而話題作文呈扇形。話題作文還取消了文體限制,讓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寫作實際的文體,或議論,或記敘,敘談自己對事物的認識,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

由此可見,從傳統的作文命題到話題作文的改革,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從而也降低了寫作應試的門檻和要求。學生不會輕易爲審題不準擔憂,也不會爲題目要求寫作的是自己不熟悉的體裁而發愁,讓每一個學生儘量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體現了高考的公平性。

2.充分領會新的評分標準的意義

從20xx年開始,全國高考語文科的作文評分標準作了較大的變動,將傳統的分項分等評分標準分成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兩大部分。近幾年又對等級評分標準進行了調整和修改,使之更準確、更合理、更科學。新的高考作文評分標準的亮點就在於增加了發展等級,其目的是爲了尊重個性,倡導創新精神,鼓勵考生在思想、語言、寫作技巧等各方面的發展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甘德炎)。

高考作文評分標準,既是高考作文評分的依據,也是衡量學生平時作文優劣的一把尺子,更應作爲我們備考中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它對我們的作文訓練起着重要的引導和指導的作用。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兩個部分之間的關係呢?筆者的看法就是要立足基礎求發展。基礎等級是對學生作文的基本情況的評判,是學生求得發展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就毫無發展可言。一篇文章要說明一個道理(記敘文也是說理,不過是通過形象來說理),首先要說得清楚,說得好,只有在這個基礎之上才能夠說得有特色(有自己的個性、風格等),這個特色就是發展等級的要求。再從分值分佈來看,基礎等級是50分,發展等級是10分,50分你不去求,那你還求什麼?!這是我們立足基礎的重要依據。在確保基礎的前提下,我們再力求發展部分也能得35分,甚至更高的分,從而全面提升作文的檔次。

3.給應試作文一個客觀理性的定位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承載的擔子太重。華夏幾千年文明史的承傳,恨不得讓我們幾十萬個語文教師和十幾本教科書就能解決,還有做人的問題,思想性的問題,各種素質的問題,等等,似乎都是語文教學要解決的重要問題,而且還要體現在短短一個小時中寫出的800來字的文章上。貪全求大,好高務遠,是目前我們語文界的一個誤區,也是一種浮躁心態的體現。反映在高考上,作文就成了一個爭論的焦點。在我看來,端正對應試作文的正確認識,對於我們的作文備考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這裏,我覺得要區別應試作文與寫作這兩個概念。寫作是指我們所說的廣義上的創作,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中的文章應指的是這個寫作;應試作文是指我們學生平時訓練的那些東西,從很大程度上講,作文的目的是爲了應試,它沒有什麼社會價值,故我稱之爲應試作文。高考作文首先考查的也是學生使用語言駕御語言的綜合能力,而不是它的思想意義和社會價值。要求考生做到感情真摯,思想健康(20xx年《考試說明》),而不像以前提出的觀點正確。這並不是否認文章的思想性,恰恰相反,是爲了尊重學生的思想實際。不然的話,脫離學生的思想實際,大講什麼人文性思想性,只能是讓學生對寫作望而卻步,甚至引起思想上的混亂,從而大大影響訓練的效果。應試作文有應試的要求,如它有時間限制,內容限制,字數限制等,要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完成一篇文章,不講方法技巧怎麼能行?至於說發現那些具有文學天賦的苗子,則是應試的副產品,而不是目的。

二、精心策劃,強化備考措施

1.讀、理、記,解決無米下鍋之難

葉聖陶先生說過:我們知道有了優美的原料可製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見空恃技巧卻造出好的器物來。高考作文時,許多同學的文章內容空洞、虛假矯情,其根本原因就是強爲無米之炊的結果。基礎等級中要求內容充實就是對文章材料的要求。要解決這個問題,做到三個字:讀、理、記。

讀,就是吸收,但到了高三,讀的面不可能太寬,要注意精讀與略讀的相結合。對於精讀的內容,要不止讀一遍,還要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寫作方法等方面認真地想一想,作一番咀嚼回味。考前閱讀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報刊雜誌,如《中國青年報》、《青年語文網》、《讀者》等,每天花十分鐘左右讀報,針對高考作文範圍,瞭解國內大事,熱點問題,尤其是一些評議性的文章,以擴大視野。二是有關論據積累的書,如《智慧的背囊》、《小故事大智慧》、《議論文論點論據手冊》之類的書籍,看一看裏面作者是怎樣從一則小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其中的道理的。三是教科書、課本,尤其是語文書,其實就是材料或者說是論據的大寶庫,我們不要抱着金碗討飯。

理,就是分類整理,這是爲了加深讀的印象,便於運用。我們是通過劃線爲點,相互協作的方式來進行。劃線爲點,就是把作文可能涉及的素材劃分爲一個個的點,筆者就是按照生存與生活、交往與合作、德行與情感、學習與教育、環境與社會、價值與理想、方法與效率、辯證與科學、思想與文化、聯想與想象這十個方面來帶領學生進行素材積累與整理的。相互協作,意思是對不同的題材,在每個同學全面注意的基礎上,再通過同學間的分工來深入進行某一種素材的蒐集和整理工作,最後通過相互交流達到全體同學素材豐富的目的。

記,就是要把積累的材料背下來。中醫開處方不熟悉每味中草藥的藥性是不行的,積累的材料不熟悉學生同樣不會運用。我們要求學生每週用一個早讀來記這些材料,每次作文必須運用材料並不得少於兩則。

2.認真寫好規矩文,適當引導自由文

這裏的規矩文,是指根據寫作的內在規律,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不同的文體特點對寫作的各個環節進行技法訓練,使學生的寫作儘量合乎應試規範的文章;所謂自由文,是指不限制寫作內容和表現手法,讓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愛好而所寫成的文章。自由文主要是針對寫作基礎較好的學生,自由的前提是要求有所創新,而不是人云亦云,自由文同樣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鼓勵學生去寫,力求寫出富有個性特點的文章來。

在高三備考階段,我們非常重視學生規矩文的訓練,這是立足基礎的根本保證。寫作有規律,章法有技巧,我們不能因爲文無定法而加以否定,這不是科學的態度和做法。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夠死中求活。這對於中等以下的學生尤爲重要。我們的規矩文着重從審題立意、謀篇佈局和語言表達等幾個方面進行訓練,詳細的內容參見拙著《高考作文制勝技法》(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一書基礎等級快速達標部分,在此不再贅述。

對於規矩文的訓練,我們可以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如在文體訓練部分,可以採取多題多寫(每個題目訓練一種文體),可以採取一題多寫(一個題目讓學生分別用幾種文體來寫),也可以分組多寫(同一題目,不同的小組寫不同的文體)。

3.激活作文的評改環節

學生作文水平不能提高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思路打不開,往往是拿到材料只會就事論事,把材料重新闡述或發揮一通了事。究其因,有的人是肚中無貨(積累不夠),但更多的人卻是有貨倒不出(因爲幾乎每個老師都會讓學生做材料的積累),也就是說,是話題的材料不能激活他的創作靈感,他的創作思維是封閉的。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了要加強審題立意的訓練指導外,我覺得要讓學生學會自我激發創作思維、激活創作靈感,即讓學生自己去開悟。

怎樣做到這一點呢?讓學生互評互改,互相啓發。作文是改出來的,但不是老師改出來的,要讓學生自己去修改,自己去品評。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親身參與,親身活動,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就會得到充分尊重,這不僅提高了學生作文的樂趣,更重要的是暴露了學生寫作的思維過程。我的作文評改分兩個方面進行:一是讓學生在課堂上自評。我事先挑出幾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讓這些文章的作者談題型、談立意、談構思、談得失(我稱之爲四談),使他們展示出作文思維的過程,再讓大家質疑、互評,老師相機作出引導。二是老師要作好學生作文的整合工作。每次作文,我按照四好進行整合,即好觀點、好材料、好句段、好文章四個方面。每篇文章,學生不一定都能寫得成功,但只要文章中有閃光的地方,我就選摘下來,然後按照四好分類打印出來。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寫作思維的能力就會得到較好的強化,學生收益非淺。

4.不可忽視臨門一腳的作用

這裏我不是主張猜題押題,但我覺得在臨考之前給學生幾則有導向性的材料或文題,對學生的臨場發揮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20xx年高考,我注意了《中國青年報》失信的求職包裝系列報道。考前的晚上,我將當年3月30日的《中國青年報》第一版上的一篇文章《爲了聲譽,我很嚴厲訪英國諾丁漢大學、原復旦大學校長楊福家院士》讓學生看,並引用文中哈佛的告戒要求做人要講誠信,結果第二天的話題即是誠信。20xx年高考,我預測應圍繞生命的價值這個話題做文章,在拙作《高考作文制勝技法》一書實戰演練部分的三道題中就有一道題目爲生命的出口,與當年高考話題心靈的選擇有異曲同工之處。20xx年高考,我覺得應注意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理解與溝通這方面的話題,學會客觀公正地看問題,所以我在期末考試時所擬話題是牆,要求學生能夠運用辨證的觀點來分析問題,從有形的牆直達無形的牆、心靈的牆,這與今年的高考話題感情的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也有不少相合之處。

文章合爲時而作,每年的高考作文題目總是或明或暗地要反映時代的脈搏。20xx年,XX同志提出以德治國,誠信就暗含了這方面的內容。北京題,20xx年規則,與我國加入世貿這個背景不無關係,20xx年題轉折,與我們的政治生活也密切相關;20xx年的上海題雜,粗看起來讓人覺得很怪,但仔細品味,它包含着21世紀對人材的要求:既要有專門的學問,又要有廣博的知識。我們的作文教學不能脫離這個現實生活,生活就是我們寫作命題立意的源泉。

當然,作文的訓練是一個系統工程,最好是三年有一個整體計劃。我在教學中對寫作訓練構建了四個一工程,即學生每週的讀寫內容要選摘一則名言、一首詩歌、一篇(段)文章,寫一篇練筆(已有拙文論述,參見《石油教育》20xx年第12期),高三的作文備考訓練是四個一工程的一部分。我想,只要大家做有心人,找到突破學生作文瓶頸的方法並不難。

談高考作文 篇3

被“打撈”出的優秀作文終審評價提升17分

這是一篇被“打撈”出來的高考優秀作文。

最先碰到它的閱卷老師給了36分,剛及格(高考作文滿分爲60分);二評的老師判給它42分——這屬於大多數考生都能得到的基本分。

按照預設程序,一評、二評相差6分,它被電腦傳給第三位老師。第三位老師判39分。

“背靠背”的電腦閱卷降低了“串分”的可能性。這表明3位老師對它的評價相差不遠。

複查階段,江蘇省高考語文閱卷組組長何永康教授發現了這篇綜合判定爲37分的《懷想天空》。反覆讀了3遍,何永康終於下決心給它54分。從閱卷程序上看,這屬於“終審”,比原先的評價高了17分。

從1977年恢復高考算起,何永康從事語文閱卷工作已經30年。今年,他的職責是在及格線附近的作文裏“拾遺”,但是像這樣的情況也是“萬中無一”。

這篇文章當天就被印發給所有閱卷老師——既然3位老師同時“看走眼”,說明現行的評分標準還不完備。爲此,何永康特意寫了按語,又在文中加上點評,用的筆墨比考生的原文還多。落款時,他翻了一下日曆,那天是6月17日,是父親節。

何永康在點評中寫道:此文很典型,不事張揚,不搞“滿天星”的鋪陳鋪排,不搞華彩炫目的“集錦”,不玩深沉,只是極爲樸實地記敘了父親割麥、自己割麥的情景,中間一節還喊了“口號”!然而,它真實、本色、真情、純淨,一板一眼地道來,洶涌的內心波濤潛伏其間。父親的言語,極少,但厚實、博大;兒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發自肺腑……

“推薦它是一種導向。”何永康老師在接受採訪時說,“在如今的孩子都不太懂感恩的情況下,已經很少見到有兒子這樣來感激當農民的父親,高考作文中還沒有人用過這種筆墨。”

所謂“導向”,除了盼着青年學生都能懂得感恩外,何永康也希望閱卷者和中學語文教師能包容並鼓勵這份“來自現實生活的質樸”,因爲在高考作文中,這已經是久違的文風。

高考作文普遍存在“脫離現實”“辭藻華麗”兩種傾向

何永康發現,近幾年來,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一種“脫離現實”的傾向,具體表現爲,不少考生習慣於“回到古代,複述經典”。

比如20xx年,江蘇省高考作文題是《山的沉穩,水的靈動》。結果試卷上“堆滿了古代的山、涌動着古代的水”:一會兒是李清照的“水”,“到黃昏點點滴滴”;一會兒是李白的“水”,“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會兒是蘇東坡的“水”,“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何永康說,“寫來寫去,就是沒有自家的‘自來水’,沒有家前屋後清澈的、或者被污染了的‘水’”

到了20xx年,江蘇省高考作文要求以“鳳頭·豬肚·豹尾”爲話題,於是,成千上萬的考生一齊追捧項羽——烏江自刎確實算是人生的“豹尾”。可惜,大家都寫得大同小異,閱卷者很快產生了“審美疲勞”,一看到“項羽”就發“毛”。

此外,自從1999年高考作文“文體不限”之後,一種被稱作“秋雨體”的文化散文也在高考中大行其道。只是大部分考生與他們所效仿的餘秋雨相比,少了幾十年的生活積澱,用何永康的話來說,“辭藻華麗些還不要緊,怕的是華而不實,光開花不結果。”

實際上,這兩種傾向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存在。

今年重慶市的高考作文題是《酸甜苦辣說高考》。本來高考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考生最熟悉的話題,但是重慶市永川北山中學的蔣海彬老師在閱卷時卻發現,脫離現實生活的傾向似乎積重難返。以往考生寫作有套路,引用名人的詩句和話,然後加點材料,詞藻華麗些就能得到高分。今年要寫高考,沒名人可用了,一些考生還是堅持老一套,引幾句杜甫的詩,後面添句話,說這就是杜甫的高考;引句莊子的話,說這就是莊子的高考……

作爲閱卷組負責人,這幾年來何永康在考前總是要通過媒體叮囑考生“關照現實”,可直到今年依然有相當多的考生重蹈覆轍。何永康認爲,一個直接原因就是如此操作相當省事,相當方便。

即便是被考生和教師奉爲指揮棒的《考試大綱》,在作文導向上也比較籠統,比如20xx年的《語文高考大綱》,在文采上要求學生“語言生動”、“文句有意蘊”。

一本賣得挺火的“高考作文寶典”這樣給學生解讀“有意蘊”:寫作文時,不要說“我很悲傷”,要說“我心靈的天空一直下着雨”;不要說“女人和男人應有平等的社會地位”,要說“女人應是一株木棉,和橡樹並立在一起”;不要說“沒有錢”,要說“與孔方兄無緣”,說“‘老人頭’不多”……

談高考作文 篇4

如果說雛鷹騰飛蒼穹要經歷風雨的擊打,那麼那搏擊長空的意氣就是它那犀利的雙眼;如果說駿馬奔馳於曠野要經歷千萬裏奔跑的錘鍊,那麼那奔騰萬里爲夙願的意氣就是助其翻越千山萬水的鐵蹄;人,欲傲立於世,成爲一代雄主立一世偉業,那捨我其誰,勇戰萬方的意氣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捨我其誰的意氣,使人奮起。

看慣了凡人的庸庸碌碌,聽厭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使我們心中重燃建功立業的激情;聽厭了對命運的感傷,想破了身世的無濟,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振臂一呼,使我們重生改變命運的豪氣。捨我其誰,使我們重新審視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重新樹立起一個全新的自我形象。捨我其誰的意氣,使我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與能力,使我們爲了自己身上所擔負的重任而勇猛作戰。——捨我其誰的意氣,是人們騰飛的起點。

獻身理想的意氣,使人勇敢。

凡人慾成大事者,皆需受盡千磨萬礪。也許上天就是喜歡捉弄那矢志於成功的人們,他總是要爲孜孜於輝煌的人們設置障礙。那障礙,可能是羅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倫布遠航新大陸中連天風雷,可能是紅軍長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運的人們呵,他們還有理想,在獻身理想的意氣的指引下,他們如布魯諾一般投身於火海,爲捍衛真理而與烈火永生;他們在獻身理想的意氣指引下,如哥倫布一般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爲探尋未知世界而披肝瀝膽;在獻身理想的意氣的指引下,他們如紅軍戰士一般豪氣頓生征服千山萬水爲拯救民族而抗爭,獻身理想的意氣,是成功的精神動力。

勇於探索的意氣,是人們發揮潛能的金鑰匙

科學,充滿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類站在自然與社會聖殿的門口,不時的規探其中的奧妙,而只有勇於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了上帝設置的禁區,徜佯於科學的無盡美妙。於是我們看見楊振寧李政道勇於質疑前人,看見吳劍雄勤於實驗破解謎雲,看見一代大師王淦昌在極其惡劣的科研條件下爲物理學發展獻計獻策。——勇於探索的意氣,是成功之眼。

……

望盡人類千載悠悠的歷史,凡成大事者,皆爲意氣風發,慷慨激越之人。讓我們以捨我其誰的意氣爲帆,以獻身理想的意氣爲指引,以勇於探索,勇於挑戰的意氣爲漿,駕起人生的巨輪,向着成功的彼岸遠航!

談高考作文 篇5

我常去老街上看車水馬龍。我喜歡這個詞。

老街上各式緩慢雜亂的車子才能組成這個詞語。我喜歡用閒暇的目光去看一些雜亂但不慌張的話題。生活中的各種忙與緩慢的對比中讓人能夠清晰、安靜乃至幸福。儘管他們總說我是“望呆”,譏笑我說“尖子看一眼,呆子望到晚”,但是我依舊喜歡靜靜地看,靜靜地看到過去的日子: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我從前的時候還沒有愛上過一個人,但我依舊愛那樣的從前。那時候生活裏似乎只有一種車,一家只有一輛車。“長征”是一種商標,也有一些隱喻的意思。那個時候生活艱難得也像是長征一樣。至少我們的日子是這樣子的。我清楚記得父親的長征自行車,是因爲坐在前面的大槓上,一路顛簸到屁股麻木,連鞋子丟了都不知道。這不是狗血的橋段,確實是很多人的經歷。後來我們自己學會了“掏螃蟹”的騎車方法,慶幸終於可以自己騎着車子,不用再憋屈在父親的懷裏。可是我們一得意卻不知道,我們再也回不到父親的懷裏。我們踩着父親的自行車長大了,離他們而去了。

離去的村口有通往遠方的汽車。不是豪華的巴士,是冒着黑煙的三輪。這些轟鳴的傢伙捲起煙塵很有些囂張與傲慢。可我們對他們所要去的城市和方向樂此不疲。爭先恐後地爬上去,將父親給的沾滿油膩的錢幣換來一張通往城市的入門券。車在城鄉之間並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他們是一種角色,一種改變人的思路與命運的角色。他的速度決定許多人生活的維度。他們打敗了生活的安靜與沉着,卻又能讓那些落荒而逃的不肖子孫樂此不疲。我就是其中一個。如果說高考是改變我們人生的一個重要現場,那麼車則是連接現實與夢想的一個重要角色,他改變了速度、方向以及生活的面貌。他是這個荒誕世界以及盲目生活中的掮客。

但車依舊在路上。只是人已經改變。速度與激情的寄託,不僅僅是對車的追究,更是對生活本身的暗示與隱喻。馬車、自行車、汽車、火車以及動車,他們改變了生活的路數,也體現着人們夢想的嬗變。說到底我們的夢想纔是車子的加油站,纔是速度的離合器,纔是方向的掌舵人。車快是因爲我們的腳步和心念變快了。我不知道是讚美還是擯棄這一切,因爲我們確實光鮮亮麗地活着,不好再說那些南轅北轍而忘乎所以的昏話。

可是我依舊喜歡“車水馬龍”這個有些古舊而散漫的詞。那時候車子很慢,生活也很慢,我們連寫字都很慢。但是似乎比現在想得清楚,看得幸福,還常常安靜地給自己一個微笑。

談高考作文 篇6

作文題像這樣出,怎麼輔導也很難有直接的作用。今年的作文題和古詩幹上了,估計高中的語文老師們會讓學生們開始和古詩較勁了。

當然,也有人爲高考作文題叫好。北大教授孔慶東先生就在自己的博客裏說,“北京的這個作文題很是別開生面,細中透着大氣,雖然題幹還值得再精雕細琢一下,但在全國各地的作文題中,仍然是最出色的。”

對於北京的作文題“細雨閒花”,還有其它作文題“失意與詩意”,“要說愛你不容易”,對於這些離社會、離生活越來越遠的命題的是是非非,考生、老師、專家自有公論,我不便多加評論。但我想到了另一個與此直接相關的問題。

高考是個指揮棒。高考作文題是高中作文教學的指揮棒,其導向作用無法否認。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大學生文字表達能力差,高考作文的導向就脫不了干係了。而現實的確如此,不少在高考作文中得到了高分的學生,進入大學之後,其文字表達水平仍然很差。害得不少仁人志士呼籲,要在大學裏開設語文課惡補呢。

我接觸過不少大學生,甚至是大學畢業生,寫個請假條都不會——連個請假的理由都不知道寫。有的碩士寫篇論文都很困難。這些學生掌握了許多華麗的詞藻,也背過了許多名人軼事,還會說許多警句名言,來點子風花雪月也沒什麼大問題,但就是不會寫求職信、講話稿,寫個計劃、總結更是空洞乏味。不少文科的學生也是如此。甚至一些高考作文分數不錯的學生,寫一般性的應用文也不靈光了。

應該說,這和高中階段的作文教學有直接關係,而高考作文的導向又難逃其責。高考的作文命題範圍一年一變,沒有一點兒繼承性和關聯性,也沒有任何規律可循。這就逼着高中的語文老師們今天練這種寫法,明天練那種寫法,想盡辦法去迎合出題者的心思。但主動權在出題者手裏,人家想怎麼出就怎麼出。去年是“北京的符號”,今年是“閒雨落花”,明年又是什麼,神仙他姥姥也不知道。

問題是,就算是搞明白了“細雨閒花”與恬淡的人生境界的關係,又能怎麼樣呢?其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提高了嗎?其文字表達的能力就提高了嗎?說到底,作文不是用來自我欣賞的,不應該僅僅成爲抒發閒情逸致的一種工具,而是社會交往與溝通、信息的交流與傳播的主要手段之一。

從這種意義上說,高考的作文題目,不應該是出題者與考生、與高中語文老師們鬥智鬥勇的產物,也不是出題者自娛自樂、或者看着考生着急自己偷着樂的玩物。其考覈的重點,應該放在學生對漢語寫作的基本方法、主要技能的掌握上。高中階段,是爲高等教育奠定基礎的階段,也是一個社會的人在社會上闖蕩的基礎功訓練、當然包括必要的書面表達能力訓練的關鍵階段。所以,需要警惕的是,高考作文命題陶醉於“細雨閒花”、“失意與詩意”的風雅之中。

作爲大學教師,我還是拜託命題者多爲高考生的今後想想。想想那些進入大學校門的學生,需要掌握哪些書面表達的規律和技巧;想想那些不繼續接受大學教育的人,在社會上闖蕩需要掌握哪些書面表達的知識和方法。以此爲出發點,想必可以把作文教學和社會需要結合在了一起。

這將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談高考作文 篇7

從高考考場傳出的第一道試題,從來都是作文題。高考結束後的社會輿論,也多半在作文。就連評價高考是否科學,考題是否優良,也往往用作文來說話。究其原因,除了作文是考卷中分值最大的題之外,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在試題評判中,作文是評分誤差最大的題。記得高考之前,很多學生拿着自己的作文來問我:“老師,我這篇作文高考能得多少分?”這樣的問題應該是每個有過高三語文教學經歷的老師都遇到過的。有時候我真想回答一句:“看你的試卷碰在哪個閱卷人手裏啦。”可是爲了避免給考生帶來對高考不必要的不信任感,我欲言又止。“要我給的話……”,每每回答這個問題時,我都習慣性地在分數前加上這麼一個狀語。看着學生離去的背影,我只有在心裏祝他好運。

事實就是如此。

當然,說作文評判誤差問題,絕不是否定或懷疑閱卷人的水平或良心,而是感慨“文章”本來的紛繁蕪雜——文學主張不一,創作流派繁多,審美趣味多元。我們似乎真的很難將作文的評判統一爲一個標準,但是,這絕不是我們迴避探究作文評判標準的藉口,也不應該是我們給作文評判誤差問題披上的遮羞布。

本文不談文學創作本身的優劣評判問題,那涉及的是文學理論的責任;我只想談談除此之外,我們可以改正,或改良,或探討的幾個觀念問題,供語文工作者思考。

 一、作文可以給0分嗎?

我是主張作文可以給0分的。

不過,我的這一主張迄今爲止只要說出,其後果就是自找沒趣。得到的反對理由是:“語文是母語教學,一個高中生的作文倘若得了0分,豈不意味着他連母語都不會說了嗎?豈不全盤否定了他的母語能力?”於是,我們可以看見的現象是,無論某考生的作文寫得多麼糟糕,只要夠了字數(甚至是隻要寫了幾個字幾句話),總是能得到些分數的。這分數被戲稱爲“辛苦分”,美其名曰“母語表達能力基本分”。意思是說,該考生雖然無法寫出像樣的文章,但是,他起碼還是能夠使用漢語進行書面表達的;雖然文意不合題目要求,但起碼所寫的文句還是表達出了一些自己的意思的。

笑話!

考題的目的是考查考生的能力水平。如果在一份高考試卷中,考生呈現出的水平只是初中甚或更低,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評判?一個小學生憑藉他背誦的“九九乘法表”答高考數學試卷肯定是0分,可爲什麼他到高考語文考場裏,就能憑藉幾個常用漢字拿上可觀的“辛苦分”?

比如高考第一題字音題,題型爲選擇。一考生錯將A選成了B,於是肯定是得了0分。

奇怪,這時候怎麼就沒有“辛苦分”一說了呢?這個時候怎麼就可以因爲考生對某個或某幾個字音的誤判,用0分來否定該考生所掌握的其他多得多的字音了呢?你也許會說,那是選擇題,屬於客觀題,只有滿分和0分兩種評判,實屬無奈。那麼請問,閱讀題裏的主觀問答題考生得0分的不是大有人在嗎?爲什麼能因爲他對某一詞某一句某一段某一篇的理解有誤,就用0分來否定該考生的全部閱讀能力呢?

再說考卷不止作文一題,考生完全可以通過別的題來展示他的“母語基本能力”嘛。

按照考場作文評判準則來看,如果有一篇這樣的文章:嚴重偏離題意、中心絕對不明、內容非常空洞、感情明顯虛假、顯然不合文體、結構十分混亂、文句極不通順、語病很多、字跡難辨。——想來幾百萬考生答卷中應該是有這樣(或接近於這樣)的文章的,不知道它在閱卷場中是否真的被按照標準得了0分。

實在是找不到不能給0分的理由。

記得我在大學英語六級考試中,寫作部分得了0分,因爲沒太看懂題目要求。可是,我是會說“how are you”的啊,我是曾通過了四級考試的啊,怎麼不給我一點“辛苦分”啊,哪怕就一點點呀!——然而我從沒覺得委屈——我連題都沒審明白,堆砌了幾個單詞就給我分?我還覺得害臊呢。

  二、作文評判中的“平均主義”

這裏所說的“平均主義”有兩層意思:1.平均分先行;2.區分度過小。

先說說第一個問題。

多數老師在評判作文的時候,習慣性地先給自己定一個分數標準,也就是先確定班級(年級或是總體考生)的平均得分,之後所給分數便“有計劃”地在這個平均線上下波動。於是,各班作文得分基本相同,並美其名曰“標準統一”“評判科學”。於是,作文得分,在班與班之間成了一件“沒有可比性”的東西。可是,教過書的老師們自己心裏很清楚,就作文水平而言,不同的班級原本相去甚遠(起碼是有差距的)。難怪很多學校在統計分數的時候,都要將語文總分拆分成“基礎”、“作文”兩個部分單獨計算。某班作文分高,那肯定是老師“手鬆”了;某班作文分低,那肯定是老師“手緊”了。

究其原因,似乎沒有答案。不過,在反思該問題的過程之中,腦海裏卻掠過這樣令人悚然的一幕:

年級統考,試卷判完,分數昭然。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級都低。輿論譁然:“故意壓分,居心叵測。”

這還好,倘若——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級都高,並因此在總分上也縮小了與別班的差距,甚或顯現了優勢。輿論驚然:“暗地擡分,沽名釣譽。”

在中國,凡事一旦與道德掛上鉤,就沒有理由可辯了。即便是事實,在面對道德輿論的時候,往往也只能閉嘴。

再談談第二個問題。

我沒有參與過高考作文閱卷工作,沒有切實體驗,也就沒有發言權。總覺得判作文是件難事。不過,一個多年參與此項工作的好友一語道破:“其實很簡單,別出風頭,明哲保身即可。”我不解地問,判卷子和“明哲保身”有什麼關係?對曰:“別給高分,別給低分。如此,領導不找你麻煩。”我恍然大悟。

平時教學中的作文評判雖無“保身”之苦,但似乎又礙於“不要助長好學生的自滿心,也不要增添差學生的自卑心”,於是,也紛紛“平均主義”起來。高的50來分,低的40來分。題目本身區分度明明是60,硬是在評判的時候被活生生地改成了10。如此分差,倒也的確有助於“打擊驕傲,保護自尊”,但是,學生對於寫作水平的自我認識以及由此而生的進取心,是否也一同被泯滅了呢?學生們平時向老師請教問題的時候,寧肯問你某字的讀音,也很少問一問寫作的問題。一道分值最高的題,就這樣被遺忘在“平均主義”的旗幟下,這不就是很鮮活的證明嗎?

“謙受益,滿招損。”這的確是真理。不過,不顧事實、自欺欺人地追求的所謂“真理”還是真理嗎?

  三、作文評判可以“分項肢解”嗎?

“分項肢解”的作文評判方式的誕生,毋庸置疑,其初衷是爲了降低評判誤差。的確,當一個獨立項的分值限定在5分左右時,其誤差自然是要比60分更小的。於是,這便被作爲一個“進步”而被公認了。

只是我們沒有想過,我們肢解得是否科學合理。請看評分標準:

(圖略)

倘若一考生的作文正好表現爲“切合題意、中心突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當然是篇好作文,那也很好辦,依照標準,給21~25分的內容分。或者正好表現爲“不符合文體要求、結構混亂、文句不通順語病多、字跡難辨”,顯然是篇差文,那也好辦,依照標準,給0~10分的表達分。可是,真正的評定實踐中,這樣的作文是少數中的少數,多數作文是優缺點並存且各異的。比如,如果有這麼一篇作文:切合題意,中心明確,內容單薄,感情虛假。請問,怎麼給分?“內容”如此,“表達”也一樣。寫作實踐中,許多優點和缺點是可以共存在一篇文章中的。孰重孰輕?似乎從表格中難以得知。

正因爲以上表格難以體現作文評判標準中的項目權重問題,所以,面對各式各樣的作文,閱卷者自然也無法清晰地進行“分項肢解”。因此,實際閱卷過程中,閱卷者不會也沒法按照“分項肢解”的方式去賦分,而所給分數仍然是“總體印象”分值。

事實上,我認爲,作文的評判方式裏,給“總體印象分”是最科學最合理的。

寫作是一種創造藝術美的活動,那麼,作文評判實際上也就是一個審美判斷的活動。對於一個藝術品的美學價值判斷,是無法也不應該進行肢解的。斷臂的維納斯很美。然而,倘若按照“分項肢解”法,那麼它將在“結構完整”上被扣除相當的分數,因爲它竟然連胳膊都沒有。如此評判,那當然是藝術笑話了。因此,許多“分項”是無法接受獨立評判的。對於作文來說,內容和表達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之間,也是不可截然分割的。

與其難以分開,不如不分。

談高考作文 篇8

“與你爲鄰”這個題目看着比較虛,但給考生留下的想象空間很大。

它這裏實際上講到的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人在社會中他不是一個孤立的人,他處在人羣中,他處在社會裏。任何一個人,必然是和他人或事會發生聯繫的。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學會“與人爲鄰”,換句話說就是要學會“與你爲鄰”。這裏的“你”,它可能是一個具像的實實在在的東西,也可能就是一個想法、一個理想。我是和理想爲鄰的,我是和正義爲鄰的,我是和尊重爲鄰的,我也可能是和張三、李四這樣具體的人爲鄰的。甚至可以說我是和全球其他的民族、其他的國家爲鄰的等等。因爲這個“鄰”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它可能是一個具體的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單位、一個個人。這是實的。虛的,比如說是一種主義、一種信仰、一種理想、一種信念、一種關係、一種意識等等。

所以,我才說這個題目看起來出的很虛,但是可以討論的空間是比較大。它實際上是在考察你的想象力。你在和不同的“鄰”相處的時候,你要把握什麼樣的原則。想象的空間很大。比如一生中,以正義爲鄰,以勇敢爲鄰,以真誠爲鄰,走完自己的人生。你和正義爲鄰,你也是一個正義的人;你和真誠爲鄰,你就是一個真誠的人。

談高考作文 篇9

文章摘要:靈活多變,文章出彩——高考作文文采訓練例談作文小猴、小鳥、小魚聽見了,趕緊過去一看,原來是嘟嘟掉下河了,小動物們一擁而上,終於把嘟嘟救上了岸;1500字作文它們歡快地嬉戲,追逐,正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啊。小貓有一對黑黑眼睛,就像黑寶石一樣美麗,小小的鼻子溼漉漉的,尖尖的耳朵總是豎着在聽周圍的聲音,小貓有一張可愛的嘴巴,兩邊長着三根鬍鬚,爸爸說那是用來量老鼠的洞的,黑白相間的毛髮特別的亮。

決定高考作文成績的因素儘管很多,但從評卷實踐來看,制約作文成績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語言表達”。因爲,在審題、結構、內容等方面不出現“硬傷”的前提下,語言成爲感動“特殊讀者”(評卷人)的主要因素。試想,赤日炎炎,揮汗如雨之時,評卷教師每天要評閱大量的試卷,難免身心疲倦。讀着語言無味的文章,更加重了疲憊感。評卷時“一個讀者,兩三分鐘”,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要打動評卷人,文采顯得尤其重要。因此,科學備考高考作文,就不能不重視文采訓練。而且,文采訓練也易見成效。那麼,如何進行文采訓練最有效呢?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善於聯想,比喻描寫。

語言無味,往往是由於缺乏聯想,不善於比喻、描寫。其實,直陳的效果,不能引人聯想和想象,審美效果一定很差。如說“生活中處處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很乏味。但如果善用比喻、描寫,再輔之以排比,寫出下面的句子,效果迥然不同。

美是遊蕩在寒冬中的幾點殘雪,美是漫步在藍天上的幾縷浮雲,美是跳躍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陽,美是迴盪在密林中的幾聲鳥鳴。

這幾個句子的鋪排,由於有了比喻、描寫、排比的運用,將美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既點明瞭美“處處都有”,又表現了美的“多姿多彩”。十分形象,有感染力。

二、引用或化用古詩詞

燦若星漢的古詩詞,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我們在課內外積累了許多古詩詞(或名句),考試作文中我們應該大力弘揚,善於引用或化用古代詩詞,讓詩詞之花在作文中大放異彩!請看下面的文段:

生命就是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着春泥更護花”的獻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生命就是蘇東坡“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脫與豁達,生命就是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無奈與感傷。

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詩詞,闡釋了生命的內涵,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種方式就是不直接引用,而是化用,這就有了自己的“創造”成分在裏面了。如:

樂觀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鷺,樂觀就是那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樂觀就是那鸚鵡洲頭隨風拂動的萋萋芳草,樂觀就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點點落紅。

這裏分別化用了古人詩詞,恰到好處,增強了句子的意蘊。

三、注入人文精神,增強文化含量。

在闡釋某一概念的內涵,如果能在文章中把比喻和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結合起來,就能使語言更有意蘊。可以在平時的寫作中有意識地開掘和訓練,這包括名人掌故、典故、名言警句等方面。如:

命運是項羽英雄末路自刎烏江時的那一聲仰天長嘯,命運是屈原留在汨羅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問,命運是貝多芬在雙耳失聰時指尖下所擊出的那一曲曲悲壯的交響,命運是奧斯特洛夫斯基雙目失明後寫下的那一頁頁輝煌的華章。

這段文字,巧妙地將名人的事例從不同角度排比運用,構成了含意豐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構成了文章的文采,有感染力。

四、善用鋪墊、映襯。

在寫作中,如果僅把要表達的意思直接傳出,文句顯得單調、乏味。其實,如果只有紅花而無綠葉陪襯,花也將顯得單調。作文時,我們何不採用鋪墊、映襯手法?先確定好要表達的中心意思,然後展開聯想,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鋪墊,然後推出自己要表達的主旨句,就更有韻味和文采了。如,要表達“真誠是友誼的橋樑”這一中心,就可以用這種方式組句——

花朵把春天的門推開,綠蔭把夏天的門推開,碩果把秋天的門推開,飛雪把冬天的門推開,真誠把友誼的門推開。

文章的本意是要突出“真誠”的重要,卻未直接道出,而是首先用四個形象生動的句子從四個方面鋪墊,然後才“隆重”推出中心句。這種寫法,避免了一覽無餘式的慣常寫法,給人“柳暗花明”的感覺,拓展了語句的想象空間,使文意豐滿、流暢,留有審美餘味。

這種寫法還可以先確定好中心句,再從其他角度反向展開,進行強調。如,要表達“生命因追求而美麗”這個中心意思,可以這樣寫——

生命因追求而美麗。(中心句)生命中如果沒有追求,就像大地上沒有羣峯,就像山川內沒有飛瀑,就像河流裏沒有了浪花。(反向強調)

五、巧用仿擬。

仿擬,即仿照、摹擬。指有意仿照、摹擬已有的語言形式,創造出新的語言形式,表達新的思想內容的一種藝術手法。我們在課內外讀了大量的名著名篇,考試時不要忘了借鑑、仿擬。請看下面一段文字:

“好”的學生,敢於購買各種資料,敢於要求更多的作業,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以老師爲本,以加大作業量,來提高升學率,僅給學生們留下童年和青少年的空白,在這樣的空白中,又給人感到無奈,維持着這所謂的學生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周波《爲了鼻樑上的眼睛》)

很明顯,這段文字,完全仿擬了課本中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中的一段,形神畢肖,收到了良好的審美效果。

六、運用層遞。

即層層深入,造成語義上的不斷深化,使之層次分明,有力度,有氣勢。例如:

寬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寬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滿,寬容的民族一定強盛不衰,寬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麗。使文采煥然的方法很多,本文限於篇幅,掛一漏萬,大家可以自己借鑑和不斷總結,以求寫出更好的文章。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