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高考作文

談高考作文錦集7篇

本文已影響 3.54W人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談高考作文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談高考作文錦集7篇

談高考作文 篇1

一提起高考作文,無論是高三的老師,還是高三的學生。頭腦裏立馬浮現出的,大多是如何使審題更加準確無誤,如何使立意更加積極正確,如何使結構更加合理完整,如何使引用的材料符合論點的需要,等等。這些東西,當然是重要的,是高考作文必須直面的。但是整個高三,這些問題週週講,月月講,已經到了讓師生雙方都心生厭煩的地步。清醒的老師或學生也許會發問:是不是具備了以上這幾條,就是一篇優秀的高考作文了呢?如果讓我來回答,我將堅決地說:不!因爲,成全一篇優秀高考作文,除了上述幾個條件外,還有一點必不可少,那就是,還須有一個好的語言表達。其實,文章之道雖然千頭萬緒,但關鍵就是兩條:一,有一個好的內容;二,有一個好的表達。高考作文也不例外,在審題不出差錯的前提下,有了一個好的題材或觀點,再加上一個好的表達,一篇比較像樣的文章就出來了。

思想內容問題,限於篇幅,此文不贅述,下面專門來探討一下語言表達問題。

對語言表達,可作兩個層面的探究。第一個層面是表達得“對不對”,第二個層面是表達得“好不好”。所謂表達得“對不對”,就是指你想說的意思說明白了沒有,語言是否簡潔,有沒有語病。所謂表達得“好不好”,就是你的語言有沒有文采,有沒有感染力。

讓我們來看下面這三句意思相同而表達有異的話:

(一)研究歷史無疑對於我們是很重要的,我們無論從古代歷史到現代歷史,都應該研究。

(二)研究歷史很重要,從古代史到現代史,我們都應該研究。

(三)研究歷史很重要,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應該研究。

第一句話,語言拖沓、噦嗦,且有語病。第二句話,應該說表達得已經正確和簡潔,但談不上有文采。而第三句話,則表達得生動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這三句話,已經清楚地顯示了表達的兩個不同層面的要求。如果我們進一步探究,會發現:“對不對”的層面,涉及的主要是語法問題;“好不好”的層面,涉及的主要是修辭問題。高考考生情況各異,語言表達能力也參差不齊。每一個考生首先要對自己作一個清醒準確的判斷。如果原來就表達比較差,那麼首先要設法解決“對不對”的問題;如果原來語言基礎就比較好,那麼就應該在“好不好”的層面作進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下面,我們就分兩個不同的表達層面,或者說,從兩類語言能力有別的學生出發,來探討一下如何在高考前這段有限的時間裏,努力提高和改善自己的語言表達水平。

對於語言表達較差的那部分同學來說,總的原則是要樹立“想好再說,謹慎落筆”的意識。除此之外,以下幾條具體的建議,或許會對你有所幫助。

多用短句

病句常常出現在長句中。因爲句子長,所以前不搭後,顧此失彼。多用短句,不僅可以避免語病,而且可以使語言顯得幹練、利索。

去掉可有可無的虛詞綴語

這一條的作用,還是使語言簡潔,並減少語病。虛詞贅語多了,疊牀架屋,不但無助於表意,反而容易造成病句。比如,說“他是很聰明的”,不如說“他很聰明”。再比如,“對於青少年來說,應該自覺遵守‘七不’規範。”這是病句,去掉“對於……來說”,句子就通順簡潔了。

實話實說,不要繞彎子講話

有的同學爲了追求表達效果,有意拐彎抹角,故弄玄虛,結果反而弄巧成拙。要記住,一切精彩的表達都是以準確簡潔爲前提的。表達能力本來就不是很好的同學,首要的還是“返其本”,先做到準確、通順。

換一種說法

學生作文中的不少病句,其實作者在落筆時就感到彆扭,而想要修改又覺得比較困難。

這時候不如棄之重來,換一句話來說,反而能收到柳暗花明之功效

下面我們再來探討一下如何使自己表達得“好”。

什麼樣的表達算是“好”?其標準也許有一定的模糊性,很難一刀切,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一一這個標準不在作者那裏,而在讀者那裏同一個意思,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達,哪一種表達讓讀者印象深刻,過O難忘,就是好的表達。(當然,實用文體例外。)而要讓讀者印象深刻,你的語言就必須生動形象,富有文采,富有感染力。

那麼,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寫作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文采呢。這裏面除了一個人天長日久積澱下來的語言素養外,有沒有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要訣呢?

讓我們來看下面兩段文字:

(一)

中年是一個繁雜豐富的人生階段。它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平庸的一面,我現在是身兼多職,既要照顧年邁的老人,又要照顧自己的孩子,學校裏的事要忙,家務事也不能不管,自己還得進修 生活就是這樣有苦有樂地進行着一有時候頗爲感慨:生命就這麼不知不覺地流逝了。

(二)

中年是一塊色彩斑駁的畫布,亮麗的色調和平庸的線條在這裏交織中年的行囊裝着一生最多的面具:我現在既要扮演孝順兒子,又要扮演慈祥父親;既要爭當模範丈夫,又要爭當優秀教師。中年的目光不能遺漏生活的任何一個角落:我既要關心妻子的血壓是高還是低,兒子的考分是兩位數還是三位數,又要關心文壇上最近有什麼新名字,教育界近來有什麼新花樣。生活就是這樣在人民幣和粉筆灰之間,在教師節的賀卡和廚房間的抹布之間,雜然展開。有時候難免感慨:生命就這樣,在一根根多起來的白髮和一張張少下去的日曆中,悄然流逝了。

兩段話意思基本相同,表達效果卻大相徑庭。第二段話顯然更有文采,不僅生動形象,而且意蘊豐富。其實,如果我們細緻地揣摩第二段話,會發現它並沒有任何花裏胡哨、美輪美奐的詞語。以“生活就是這樣在人民幣和粉筆灰之間,在教師節的賀卡和廚房間的抹布之間,雜然展開”這句話爲例,人民幣、粉筆灰、賀卡、抹布,這是十來歲的孩子嘴裏都有的詞語,爲什麼放在一起就能顯出文采呢?

這裏,我就交給你使語言表達變“好”的第一把鑰匙——形象思維出文採。

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語言表達的認識存在一個誤區,以爲自己作文語言平淡是因爲缺乏優美新奇的詞彙。其實,表達的背後是思維,兩者是表與裏的關係。表達得好不好,本質上取決於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思維方式一變,語言面貌全變,表達效果也大不一樣。所謂形象思維,就是儘可能運用具體可感的語言材料來組織思維。

深奧的定義要轉化爲可操作的程序。

上面曾說過:表達好不好,涉及的主要是修辭問題。第二段話中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其中之一,就是比喻。比如其中第一句話裏的“畫布”和“線條”。比喻是修辭的核心。比喻要靠聯想和想象,這就是形象思維。形容詞用得多,不一定能使表達生動形象,反容易落個堆砌辭藻的惡名;而一個精彩的比喻抵得上一打形容詞。“這人長着一個難看的大鼻子”,這是最一般的表達; “這人的鼻子,體積龐大,線條模糊,表面粗糙”,這是較好的表達; “這人的鼻子,就像一團被雕塑家剛剛按上去還沒來得及雕刻的泥巴”,這纔是最形象、最容易被讀者記住的表達。所以,我給出的第一個建議是:

用比喻、比擬、誇張等手法來替代形容詞。

我給出的第二個建議是:

用借代的手法,使籠統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可感。

再看“雜然展開”一句。這句話的文采完全來自於修辭中的借代。人民幣、粉筆灰、賀卡、抹布,都是借代。它用一箇中年教師生活中接觸最多、也最典型的具體事物,簡潔而又生動地描述了其瑣碎、現實、既有辛勞又有樂趣、既有壓力又有意義的生活況味。

借代是最典型的形象思維,無論是局部代整體,個體代羣體,還是特徵代本體,具體代抽象,都能起到使表達生動可感的作用。比如,當你想表達“我最討厭文言文,與其讀文言文還不如學英語”這個意思時,你可以想一想,換成形象思維的表達,應該怎樣說?我想你不難悟出,應該是“我最討厭文言文,與其瀆之乎者也,還不如瀆ABCD呢”:這一個小小的轉換,就讓這句話平添了一分文采,是不是?

修辭手法五花八門,但大體可分爲兩類:一類是針對內容的,如上面所說;一類是針對形式的,主要是句式。下面,我就要交給你使語言表達變“好”的第二把鑰匙——變換句式出文採。

一篇作文,如果從頭到尾都是陳述句,或者都是散句,讀起來肯定單調乏味。因此,變換句式的作用不可小看,它可以使作文語言活潑多變,錯落有致。

具體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條。

一、多用整句,比如排比、對偶等等

再回看關於中年生活的第二段話,就大量運用了整句。它們和散句一起,構成一種參差相間、錯落有致的語言美。如果你在你的高考作文中,尤其在關鍵處,比如開頭、結尾、中心論點句,組織一些工整而精彩的話,常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多用問句

問句可以分爲i種: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疑問句司以引起讀者思考,設問句可以引起讀者興趣,反問句可以加強語氣,增加表達的力度。多用問句,就能打破全文單一乏味的語言面貌;有時候,還能使文章具有親切感和回味的餘地。

三、適當地運用特殊語序句

比如: “她輕輕地走過來了。”這是一般語序;“她走過來了,輕輕地,”或“輕輕地,她走過來了。”這是特殊語序。三句話意思和用字完全一樣,但後兩句由於把狀語移到了特殊的位置上,強調和突出了人物的情態,讀起來就別有意味。

距離高考已經時日不多,但臨陣磨槍依然是有必要、有價值的。所以最後,我再給你兩個如何去練習和實踐的建議。一,當然是在今後寫作文時,有意識地去運用上述的種種方法。儘量全面地用,反覆地用,並漸漸養成習慣。二、把過去寫的作文找出來,用上述方法將它改寫一遍。相信只要有了得當的方法,並持之以恆地付諸實踐,你一定會嚐到甜頭。

談高考作文 篇2

從高考考場傳出的第一道試題,從來都是作文題。高考結束後的社會輿論,也多半在作文。就連評價高考是否科學,考題是否優良,也往往用作文來說話。究其原因,除了作文是考卷中分值最大的題之外,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在試題評判中,作文是評分誤差最大的題。記得高考之前,很多學生拿着自己的作文來問我:“老師,我這篇作文高考能得多少分?”這樣的問題應該是每個有過高三語文教學經歷的老師都遇到過的。有時候我真想回答一句:“看你的試卷碰在哪個閱卷人手裏啦。”可是爲了避免給考生帶來對高考不必要的不信任感,我欲言又止。“要我給的話……”,每每回答這個問題時,我都習慣性地在分數前加上這麼一個狀語。看着學生離去的背影,我只有在心裏祝他好運。

事實就是如此。

當然,說作文評判誤差問題,絕不是否定或懷疑閱卷人的水平或良心,而是感慨“文章”本來的紛繁蕪雜——文學主張不一,創作流派繁多,審美趣味多元。我們似乎真的很難將作文的評判統一爲一個標準,但是,這絕不是我們迴避探究作文評判標準的藉口,也不應該是我們給作文評判誤差問題披上的.遮羞布。

本文不談文學創作本身的優劣評判問題,那涉及的是文學理論的責任;我只想談談除此之外,我們可以改正,或改良,或探討的幾個觀念問題,供語文工作者思考。

 一、作文可以給0分嗎?

我是主張作文可以給0分的。

不過,我的這一主張迄今爲止只要說出,其後果就是自找沒趣。得到的反對理由是:“語文是母語教學,一個高中生的作文倘若得了0分,豈不意味着他連母語都不會說了嗎?豈不全盤否定了他的母語能力?”於是,我們可以看見的現象是,無論某考生的作文寫得多麼糟糕,只要夠了字數(甚至是隻要寫了幾個字幾句話),總是能得到些分數的。這分數被戲稱爲“辛苦分”,美其名曰“母語表達能力基本分”。意思是說,該考生雖然無法寫出像樣的文章,但是,他起碼還是能夠使用漢語進行書面表達的;雖然文意不合題目要求,但起碼所寫的文句還是表達出了一些自己的意思的。

笑話!

考題的目的是考查考生的能力水平。如果在一份高考試卷中,考生呈現出的水平只是初中甚或更低,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評判?一個小學生憑藉他背誦的“九九乘法表”答高考數學試卷肯定是0分,可爲什麼他到高考語文考場裏,就能憑藉幾個常用漢字拿上可觀的“辛苦分”?

比如高考第一題字音題,題型爲選擇。一考生錯將A選成了B,於是肯定是得了0分。

奇怪,這時候怎麼就沒有“辛苦分”一說了呢?這個時候怎麼就可以因爲考生對某個或某幾個字音的誤判,用0分來否定該考生所掌握的其他多得多的字音了呢?你也許會說,那是選擇題,屬於客觀題,只有滿分和0分兩種評判,實屬無奈。那麼請問,閱讀題裏的主觀問答題考生得0分的不是大有人在嗎?爲什麼能因爲他對某一詞某一句某一段某一篇的理解有誤,就用0分來否定該考生的全部閱讀能力呢?

再說考卷不止作文一題,考生完全可以通過別的題來展示他的“母語基本能力”嘛。

按照考場作文評判準則來看,如果有一篇這樣的文章:嚴重偏離題意、中心絕對不明、內容非常空洞、感情明顯虛假、顯然不合文體、結構十分混亂、文句極不通順、語病很多、字跡難辨。——想來幾百萬考生答卷中應該是有這樣(或接近於這樣)的文章的,不知道它在閱卷場中是否真的被按照標準得了0分。

實在是找不到不能給0分的理由。

記得我在大學英語六級考試中,寫作部分得了0分,因爲沒太看懂題目要求。可是,我是會說“how are you”的啊,我是曾通過了四級考試的啊,怎麼不給我一點“辛苦分”啊,哪怕就一點點呀!——然而我從沒覺得委屈——我連題都沒審明白,堆砌了幾個單詞就給我分?我還覺得害臊呢。

  二、作文評判中的“平均主義”

這裏所說的“平均主義”有兩層意思:1.平均分先行;2.區分度過小。

先說說第一個問題。

多數老師在評判作文的時候,習慣性地先給自己定一個分數標準,也就是先確定班級(年級或是總體考生)的平均得分,之後所給分數便“有計劃”地在這個平均線上下波動。於是,各班作文得分基本相同,並美其名曰“標準統一”“評判科學”。於是,作文得分,在班與班之間成了一件“沒有可比性”的東西。可是,教過書的老師們自己心裏很清楚,就作文水平而言,不同的班級原本相去甚遠(起碼是有差距的)。難怪很多學校在統計分數的時候,都要將語文總分拆分成“基礎”、“作文”兩個部分單獨計算。某班作文分高,那肯定是老師“手鬆”了;某班作文分低,那肯定是老師“手緊”了。

究其原因,似乎沒有答案。不過,在反思該問題的過程之中,腦海裏卻掠過這樣令人悚然的一幕:

年級統考,試卷判完,分數昭然。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級都低。輿論譁然:“故意壓分,居心叵測。”

這還好,倘若——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級都高,並因此在總分上也縮小了與別班的差距,甚或顯現了優勢。輿論驚然:“暗地擡分,沽名釣譽。”

在中國,凡事一旦與道德掛上鉤,就沒有理由可辯了。即便是事實,在面對道德輿論的時候,往往也只能閉嘴。

再談談第二個問題。

我沒有參與過高考作文閱卷工作,沒有切實體驗,也就沒有發言權。總覺得判作文是件難事。不過,一個多年參與此項工作的好友一語道破:“其實很簡單,別出風頭,明哲保身即可。”我不解地問,判卷子和“明哲保身”有什麼關係?對曰:“別給高分,別給低分。如此,領導不找你麻煩。”我恍然大悟。

平時教學中的作文評判雖無“保身”之苦,但似乎又礙於“不要助長好學生的自滿心,也不要增添差學生的自卑心”,於是,也紛紛“平均主義”起來。高的50來分,低的40來分。題目本身區分度明明是60,硬是在評判的時候被活生生地改成了10。如此分差,倒也的確有助於“打擊驕傲,保護自尊”,但是,學生對於寫作水平的自我認識以及由此而生的進取心,是否也一同被泯滅了呢?學生們平時向老師請教問題的時候,寧肯問你某字的讀音,也很少問一問寫作的問題。一道分值最高的題,就這樣被遺忘在“平均主義”的旗幟下,這不就是很鮮活的證明嗎?

“謙受益,滿招損。”這的確是真理。不過,不顧事實、自欺欺人地追求的所謂“真理”還是真理嗎?

  三、作文評判可以“分項肢解”嗎?

“分項肢解”的作文評判方式的誕生,毋庸置疑,其初衷是爲了降低評判誤差。的確,當一個獨立項的分值限定在5分左右時,其誤差自然是要比60分更小的。於是,這便被作爲一個“進步”而被公認了。

只是我們沒有想過,我們肢解得是否科學合理。請看評分標準:

(圖略)

倘若一考生的作文正好表現爲“切合題意、中心突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當然是篇好作文,那也很好辦,依照標準,給21~25分的內容分。或者正好表現爲“不符合文體要求、結構混亂、文句不通順語病多、字跡難辨”,顯然是篇差文,那也好辦,依照標準,給0~10分的表達分。可是,真正的評定實踐中,這樣的作文是少數中的少數,多數作文是優缺點並存且各異的。比如,如果有這麼一篇作文:切合題意,中心明確,內容單薄,感情虛假。請問,怎麼給分?“內容”如此,“表達”也一樣。寫作實踐中,許多優點和缺點是可以共存在一篇文章中的。孰重孰輕?似乎從表格中難以得知。

正因爲以上表格難以體現作文評判標準中的項目權重問題,所以,面對各式各樣的作文,閱卷者自然也無法清晰地進行“分項肢解”。因此,實際閱卷過程中,閱卷者不會也沒法按照“分項肢解”的方式去賦分,而所給分數仍然是“總體印象”分值。

事實上,我認爲,作文的評判方式裏,給“總體印象分”是最科學最合理的。

寫作是一種創造藝術美的活動,那麼,作文評判實際上也就是一個審美判斷的活動。對於一個藝術品的美學價值判斷,是無法也不應該進行肢解的。斷臂的維納斯很美。然而,倘若按照“分項肢解”法,那麼它將在“結構完整”上被扣除相當的分數,因爲它竟然連胳膊都沒有。如此評判,那當然是藝術笑話了。因此,許多“分項”是無法接受獨立評判的。對於作文來說,內容和表達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之間,也是不可截然分割的。

與其難以分開,不如不分。

談高考作文 篇3

“與你爲鄰”這個題目看着比較虛,但給考生留下的想象空間很大。

它這裏實際上講到的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人在社會中他不是一個孤立的人,他處在人羣中,他處在社會裏。任何一個人,必然是和他人或事會發生聯繫的。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學會“與人爲鄰”,換句話說就是要學會“與你爲鄰”。這裏的“你”,它可能是一個具像的實實在在的東西,也可能就是一個想法、一個理想。我是和理想爲鄰的,我是和正義爲鄰的,我是和尊重爲鄰的,我也可能是和張三、李四這樣具體的人爲鄰的。甚至可以說我是和全球其他的民族、其他的國家爲鄰的等等。因爲這個“鄰”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它可能是一個具體的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單位、一個個人。這是實的。虛的,比如說是一種主義、一種信仰、一種理想、一種信念、一種關係、一種意識等等。

所以,我才說這個題目看起來出的很虛,但是可以討論的空間是比較大。它實際上是在考察你的想象力。你在和不同的“鄰”相處的時候,你要把握什麼樣的原則。想象的空間很大。比如一生中,以正義爲鄰,以勇敢爲鄰,以真誠爲鄰,走完自己的人生。你和正義爲鄰,你也是一個正義的人;你和真誠爲鄰,你就是一個真誠的人。

談高考作文 篇4

歷年來的高考作文試題儘管變幻莫測,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命題的思維導向不外以下三種:即哲理性、現實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訓練指導應緊緊圍繞這三性去開展。

一、題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和1995年的《鳥的評說》的寓言故事,都滲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樹木、森林和氣候之間蘊含着一種樸素淺顯而又深邃的哲理,這個哲理沒有超過考生的生活知識及理解能力所達到的範圍;《鳥的評說》同樣涉及到哲學範疇的問題,潛伏着生活中深層的課題,即全面地看待人與事等。爲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平時就要有針對性的訓練。要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引導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事物之間的相互制約性和聯繫性,並以小見大,見微而知著,掌握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基於上述認識,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曾擬了以下題目:《從<項鍊>中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刻舟求劍>中得到的啓示》切忌形而上學看問題;《從<落葉>中悟到的》見微而知著;《中國青年爲什麼穿日本和服拍照》學會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收到了較好效果。

二、題目富於現實性近年來,高考作文的命題很多要求考生能對生活、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有的由自然現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現象過渡到社會問題,有的從寓言故事引發出社會弊病,有的從生活瑣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課題。而且命題涉及到的各種門類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題是關於三廢治理問題,涉及到環衛方面的知識;1986年作文題觸及到林業、氣象和生態學等方面的知識;1990年的就一對孿生姑娘對玫瑰園的不同看法,寫一篇議論文,聯繫到如何看待社會本質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問題;1994年的《嘗試》,輻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識及悟出諸多的人生真諦。所以,教師一定要打破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將作文教學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土壤之中,幫助學生真正地深入生活,瞭解生活,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的習慣,善於採擷生活中豐富的素材,從而達到以小見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現實生活。並要不斷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引導他們多讀書、多看報,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使之寫作視野極度地開闊起來。

三、題目的極大可塑性首先是內容上的可塑性大。

行文可深可淺,取材極其廣闊,不必臨場搜索枯腸。例如1988年的作文試題爲《習慣》,這是繼1982年之後的又一次直接命題作文,它儘管是採取了我國傳統的命題方式,但仍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極大的可塑性和靈活性,其外延極爲廣闊,考生既可以寫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方面的習慣,也可以寫社會、民族,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既可以寫日常生活中淺表性的問題,也可以觸及社會中較深層性的重大命題;既可以大膽地抨擊傳統的陳規陋習,也可以謳歌讚美時代的新風;既可以透視社會的焦點問題,也可以讚頌改革開放後的新人新事。因此,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題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馳騁自己的筆墨,以達到淋漓盡致的吞吐,無拘無束的歙張。其次是表達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行文體裁可以不拘,可以議論爲主,也可以夾敘夾議,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據,言之成理即可。至於如何運用題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佈局謀篇,便待考生隨心駕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題是寓言詩《鳥的評說》,這是一種一題多體,一題多向的設計,也是一種多層次的寫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體中,從不同的角度盡情揮灑,駕輕就熟,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寫作才能。

基於這樣,高中畢業生的作文訓練,就必須儘可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要指導學生博覽羣書,要讓學生觸及各種文體。既要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又不能忽視形象思維;既要培養順向思維,又要倡導逆向思維;既要培養實體思維,又要注重空間思維。平時要把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各種應用文和散文等文體的訓練務必強化,作到一專、二博、三活,纔有希望達到成功之彼岸。

談高考作文 篇5

一、辯證思維——引導作文正確路徑

有的同學在複習語文的時候常常走入一個誤區,認爲語文基礎知識雖多雖難,但複習起來容易操作,複習效果快而明顯,可是作文訓練卻不好把握,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多寫幾篇文章對提高分數沒有明顯的幫助。因此,在複習中不願意把時間和精力投放到作文訓練上。其實這種思想並不對,語文基礎知識的複習固然重要,但作文分數重,對考生的心理影響較大,更不能偏廢。

要想寫好作文,思維能力的訓練非常重要。面對一個作文題目能夠進行準確的認識分析是寫好一篇文章的關鍵,尤其是議論文,它的主要任務就是說理,說理需要認識分析,認識得越充分,分析才能越深刻,說理才能越透徹。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注重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平時生活學習中,我有意識地鍛鍊自己觀察認識問題的能力,儘量用所學過的知識一分爲二地想問題、辦事情,以發展、變化、聯繫的觀點去對待身邊的事物,努力使自己保持一種健康、上進、善良的心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一個心智健康的人,寫出來的文章應該是積極向上的,所謂文如其人。以辯證的思維方式去寫文章,會避免看問題的片面性,減少審題不準的毛病,引導正確的作文路徑,同時也能豐富作文的內容,提升作文的認識層次。

進入高三衝刺階段,我在複習語文的時候,仍然非常注意有計劃、有針對地進行作文訓練,注意觀察考試作文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向,尤其重視思維的準確性訓練。鑑於高三複習時間緊迫,我在作文時,常常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審題上,對作文題目形成自己的認識後,把思路理清,寫下提綱,交給老師批改,或與老師討論。這樣可以節約不少時間,同時又很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思維訓練,增強對作文題目的靈敏感覺,爲寫好一篇立意準確的好文章奠定了基礎。多做這樣的思維訓練是很有好處的。

二、讓思想變成海綿,吸納生活的養分

隨着社會生活的進步,中學作文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古人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現在的考試早就不是對教材的機械重複,所以高考語文不可避免會涉及到社會文化的內容。高考作文命題趨勢越來越貼近現實生活,強調時代感,突出實用性,像20xx年的高考作文題“誠信”,20xx年的高考作文題“論親疏關係”就體現出這樣的特色。

關注生活、文化、人生、情感是高考的要求,作文訓練,更是應該關注現實生活,更有現實針對性,更關注現實存在的問題,要注意反映和解決現實的、熟悉的、帶有傾向性的、典型的、具體的社會問題和思想問題。在一定的文化修養、文字積累的基礎上,打開思路,激發寫作的熱情,加強創造性作文訓練。心中有了豐厚的積累,上到考場時才能言之有物。

我在高三複習時仍然堅持用一定的時間去拓寬自己的閱讀面,關注身邊發生的事情,以及古今中外優秀的經典讀本,豐富自己的思想,注意訓練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創造性,提高認識能力。由於複習很緊張,我會見縫插針閱讀報刊雜誌,《讀者》《青年文摘》《21世紀報》等是我的最愛,或者一些經典名著的片斷,以豐富自己的閱讀面,爲自己的寫作打好基礎。使得寫出來的文章有自己的觀點,內容更充實.更有真情實感,因而更有深度和力度,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成績。

三、不說廢話,讓語言準確流暢

高考對不同表達方式運用能力的考查都作出了相應不同的要求:記敘要能清楚完整,詳略得當;描寫要能具體生動;說明要能把握特徵,語言簡明;議論要能論點明確,論據比較充分,論證合理。高考作文對不同表達方式的運用有各不相同的考查重點,因此在作文訓練中提高把握不同文體、不同表達方式特點的能力很有必要。

在複習中進行作文訓練的時候,我注意既要把握不同文體各自的寫作的特點,根據不同的寫作目的綜合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如在寫記敘文時,加入較多的描寫,避免了呆板呆滯;寫議論文時,運用舉例和說明,使文章顯得充實生動。

同時在複習作文時重視語言的運用也至關重要。語言是敘事、說理、摹形、傳情的工具,是寫作能力中最基礎、最穩定的能力,對語言能力的考查是高考作文的重點。高考作文語言的要求是“規範、準確、連貫、得體”。“規範”,指用字規範,合乎語法,合乎邏輯;“準確、連貫、得體”是指用詞造句的技巧方面的問題。在行文過程中我注意敘述的流暢,不無緣無故堆砌辭藻,說廢話、套話,儘量把自己的觀點看法,用準確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做到文從字順。同時,調動平時的積累,使用貼切、生動、優美的詞彙,扣題、活潑的表達方式,使文章顯得更有文采,爲文章錦上添花。

談高考作文 篇6

作文批改是語文老師感到最棘手的問題之一,面對一個班幾十本作文、同一個題目,對於幾乎相同的年齡階段的學生來說,寫出來的作文也大體相同,老師怎樣批改才能避免評語的雷同?我認爲寫評語一定要有個標準,每篇作文的要求不同,標準也不一樣。高考我在作文批改時給自己制定了以下幾個標準:

一、按照既定目標批改作文。

根據“大綱”要求、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一學期的總目標,然後在各節作文課的教學時再製定出具體目標,評語要圍繞這些具體目標來寫,如初一教材第一單元作文要求學生要有創新,我在制定具體目標時作了如下要求:1、立意新穎,不落俗套;2、語言有創新、有時代感;3、要體現出自己的個性色彩。每篇作文不宜提過多的要求,目標制定2—3個,學生容易接受,在寫作文時也容易達到,這樣可以降低寫作難度,批改時也可以準確定位。

二、檢查學生審題是否正確。

一篇作文一定要有文題,即使不是命題作文也可看出學生的審題水平,有了作文題目,學生應從那些方面來審題非常重要。作文應該寫什麼,受哪些條件限制,重點在哪裏,應該注意什麼問題,在審題時都應該考慮到,通篇的佈局也體現着學生審題的思路。一個有經驗的老師,讀完一篇作文,就知道學生審題的方法是否正確,如:命題作文《圓》,要求學生寫一篇議論文,本來“圓”與人民幣中的銀元沒有聯繫,如果將“圓”理解爲銀元的“圓”,寫出來的作文就只有寫成說明文了,可是在一次考試中有的學生就將“圓”理解爲銀元的“圓”了,這是審題的錯誤。寫一篇作文的第一步出現了錯誤,下面的內容也就毫無價值了。

三、指導學生運用恰當的寫作方法。

批改作文一定要注意學生的寫作方法,課本上根據內容不同,在每一單元中都側重了幾點寫作方法,在實踐中訓練應用,評語中也要體現寫作方法的優劣。在批改作文時老師切忌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學生,只要學生運用的方法有助於反映主題思想,那麼這種寫作方法就可以運用,要讓學生放開手腳,靈活多樣地選取自己喜歡的寫作方法。

四、重視材料的運用。

學生作文的內容是否廣泛,開合是否自如,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學生掌握材料的多寡。作文的材料有三種:指定性材料、半指定型材料和非指定性材料,學生如果能靈活運用材料,可以爲文章增添不少色彩,教師在評語中體現這一點,有助於加強學生對運用材料的重視。

五、寫作要有文采。

一篇文章的文采決定了這篇文章的檔次,如果文章的選材和立意都很新穎,可通篇都是病句,那麼這篇文章也頂多劃入二類作文。有了文采文章也就有了閃光點,這些文采正體現了文章的價值所在。老師可根據學生程度不同來決定不同學生的“閃光點”,對於一個差生來說,平時的作文一塌糊塗,偶爾寫了一篇稍好一點的作文,那麼其中只有一兩句話是本文的亮點,也可定爲該篇文章的“閃光點”而給於肯定。

另外批改作文時還應注意學生應達到的起碼要求,如書寫規範、整潔,運用格式、標點、修改符號正確等,將這些細則都列入計分總項中,這樣作文批改才能給學生一個準確評價。

談高考作文 篇7

作文題像這樣出,怎麼輔導也很難有直接的作用。今年的作文題和古詩幹上了,估計高中的語文老師們會讓學生們開始和古詩較勁了。

當然,也有人爲高考作文題叫好。北大教授孔慶東先生就在自己的博客裏說,“北京的這個作文題很是別開生面,細中透着大氣,雖然題幹還值得再精雕細琢一下,但在全國各地的作文題中,仍然是最出色的。”

對於北京的作文題“細雨閒花”,還有其它作文題“失意與詩意”,“要說愛你不容易”,對於這些離社會、離生活越來越遠的命題的是是非非,考生、老師、專家自有公論,我不便多加評論。但我想到了另一個與此直接相關的問題。

高考是個指揮棒。高考作文題是高中作文教學的指揮棒,其導向作用無法否認。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大學生文字表達能力差,高考作文的導向就脫不了干係了。而現實的確如此,不少在高考作文中得到了高分的學生,進入大學之後,其文字表達水平仍然很差。害得不少仁人志士呼籲,要在大學裏開設語文課惡補呢。

我接觸過不少大學生,甚至是大學畢業生,寫個請假條都不會——連個請假的理由都不知道寫。有的碩士寫篇論文都很困難。這些學生掌握了許多華麗的詞藻,也背過了許多名人軼事,還會說許多警句名言,來點子風花雪月也沒什麼大問題,但就是不會寫求職信、講話稿,寫個計劃、總結更是空洞乏味。不少文科的學生也是如此。甚至一些高考作文分數不錯的學生,寫一般性的應用文也不靈光了。

應該說,這和高中階段的作文教學有直接關係,而高考作文的導向又難逃其責。高考的作文命題範圍一年一變,沒有一點兒繼承性和關聯性,也沒有任何規律可循。這就逼着高中的語文老師們今天練這種寫法,明天練那種寫法,想盡辦法去迎合出題者的心思。但主動權在出題者手裏,人家想怎麼出就怎麼出。去年是“北京的符號”,今年是“閒雨落花”,明年又是什麼,神仙他姥姥也不知道。

問題是,就算是搞明白了“細雨閒花”與恬淡的人生境界的關係,又能怎麼樣呢?其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提高了嗎?其文字表達的能力就提高了嗎?說到底,作文不是用來自我欣賞的,不應該僅僅成爲抒發閒情逸致的一種工具,而是社會交往與溝通、信息的交流與傳播的主要手段之一。

從這種意義上說,高考的作文題目,不應該是出題者與考生、與高中語文老師們鬥智鬥勇的產物,也不是出題者自娛自樂、或者看着考生着急自己偷着樂的玩物。其考覈的重點,應該放在學生對漢語寫作的基本方法、主要技能的掌握上。高中階段,是爲高等教育奠定基礎的階段,也是一個社會的人在社會上闖蕩的基礎功訓練、當然包括必要的書面表達能力訓練的關鍵階段。所以,需要警惕的是,高考作文命題陶醉於“細雨閒花”、“失意與詩意”的風雅之中。

作爲大學教師,我還是拜託命題者多爲高考生的今後想想。想想那些進入大學校門的學生,需要掌握哪些書面表達的規律和技巧;想想那些不繼續接受大學教育的人,在社會上闖蕩需要掌握哪些書面表達的知識和方法。以此爲出發點,想必可以把作文教學和社會需要結合在了一起。

這將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