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熱點素材

本文已影響 2.64W人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熱點素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作文熱點素材

高考作文熱點素材1

4月23日,復旦大學經過專家考試和校招生領導小組討論,把38歲的蔡偉列入了20xx年度博士生擬錄取名單,導師爲古文字學泰斗裘錫圭先生。38歲讀博士並不稀罕,稀罕的是蔡偉只有高中學歷,下崗十餘年———8個月前,他還在遼寧錦州蹬三輪養家餬口,從未想過,人生最大的折即將到來。

這必然會是一則充滿勵志色彩的佳話,構成佳話的各種反差元素都有:比如高中學歷、下崗工、蹬三輪、博士生、復旦大學、古文字學泰斗。不過,佳話的生命力不在於傳誦,而在於透過它,窺見這個社會的鏡像。從這個意義而言,三輪車伕獲讀博士,更像是一張豐富的社會試紙。

首先,它檢驗了人心的接受度和開放度。放眼百年大學史,破格錄取並不罕見,比如,連高中文憑都沒有的何其芳,被北大考察後破格錄取,終成一代著名詩人;歷史學家吳晗,在考試中數學是零分,仍被清華破格錄取。但在當下,破格卻是頗爲敏感的事情,公衆狐疑且詬責。

其次,它檢驗了大學的自主權和獨立性。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大學破格彷彿是尋常事,除了學生被破格錄取,老師也被破格任教,比如,梁漱溟沒考取大學,不妨礙他當上北大哲學系教師,拍板者是校長蔡元培;沈從文更是連小學都沒畢業,卻執掌中國公學的教席,拍板者是校長鬍適。一無學位、二無論著的陳寅恪名列清華四大國學導師,成爲教授中的教授,也與清華破格有關。那個時代的大學之所以佳話頻出,正在於大學比較具有獨立性,具有自主權,不爲權力所左右。或許可以說,一個不敢破格的大學不會是好大學。

再次,它檢驗了招錄工作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沒有公平、公開、公正,佳話便可能是假話,是欺世盜名。

最後,它檢驗了整個社會的溫度和這個時代的厚度。有深入的研究並發表獨立客觀的觀點,纔是最神聖的。在這個逐利時代,還有多少人置名利如糞土?還有多少博士拒絕鬻智幹祿?還有多少做學問的人在追求獨立思考、觀點客觀?實際上,學人的浮躁、大學的功利化與整個社會的躁動息息相關、互爲影響,如果一個學人汲汲於譁衆取寵,如果這個社會沒有一些願坐冷板凳的人,而是充滿着喧譁與騷動,註定是貧血的,也是缺鈣的。

積微言細,自就鴻文———從細微處積累,努力奮進,最終取得大成就,這是蔡偉的自勉。但我們不止把其當作一則佳話,而應該通過這個佳話,來檢驗人心、檢驗制度,檢驗時代體溫,從而讓類似的破格多一點,讓陳舊的羈絆少一點;讓大學的獨立自主多一點,讓暗箱操作少一點;讓這個社會的沉潛多一點,躁動少一點。

高考作文熱點素材2

上週末,廣東消防的官微突然密集發聲,言辭極爲嚴厲地憤然迴應了一段在網上流傳甚廣的視頻。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原來,這段名爲《火災拍攝者殘忍42秒》的視頻,拍攝於4月14日廣州市花都區的一場火災。當時火災中的罹難者趴在着火房間的窗臺上逃生不成、苦苦哀嚎,而視頻的拍攝者卻對此袖手旁觀,反而無動於衷地穩穩拍下了這殘忍的42秒,視頻中呼救的男子最終在大火中喪生。

聽聞這樣的消息,無論是誰都無法不爲之寒心,但類似的事件在近期卻不是孤例。前不久在全社會引發輿論軒然大波的“如家酒店女生遇襲”事件中,人們就震驚於爲何在酒店這樣封閉且管理嚴格的空間裏,居然會出現女生被陌生人拖拽而沒人阻攔的咄咄怪事。更有網友針對這種社會現象而專門組織社會實驗,以模擬街頭綁架兒童試探路人反應——結果竟然在9次測試中沒有一例出手相援。

近段時間如此集中爆發的幾起社會熱點事件,不得不讓人深思爲何社會冷漠呈蔓延之勢,而且不少當事人還自覺理所當然。

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的`形成自然有多重複雜因素,但國家和社會對於見義勇爲在制度保障上的支持力度不夠也是重要原因。當前,各地出臺的見義勇爲條例還難以做到免除人們的後顧之憂,幫了人卻要自己承擔損失,甚至幫了人反倒要被人訛詐,於是乎出手相助者“流血又流淚”越頻現報端,明哲保身者就越多。

冷漠蔓延對全社會都是一劑致命的毒藥。社會秩序的維繫,除了國家力量的介入,一個社會天然的自我管理和調整能力事實上是更爲根本的。人們之間解困濟厄的守望相助,帶來的不僅僅是暖暖的溫情,而且也是維繫共同體的生活紐帶。反之,對於他人困境的漠不關心,總有一天也會應驗在自己身上,這種人們社會關係之間的支離破碎,將慢慢腐蝕社會道德的基礎,進而引發大量我們始料不及的社會問題——正如花都火災中出現的情況一樣。

在今年的兩會上,不少人大代表都在呼籲要對見義勇爲予以立法,其中有人認爲囿於見義勇爲方面的法律制度還不健全,我國社會的道德感和安全感會爲此產生危機。從當前的形勢來看,此類的呼籲顯然是極爲必要的。當然,爲見義勇爲立法,也需要注意道德與法律的邊界。將道德層面的見義勇爲規定爲人們的法律義務固然在現實中沒有可操作性,但爲見義勇爲提供組織、人員、資金、榮譽等方面的充分保障,卻並不過分。

爲見義勇爲提供製度保障,最終是爲引領社會風氣做出示範。我們常常講要“懲惡揚善”,其實“懲惡”與“揚善”往往也是一體兩面:如果一個社會的正氣不能弘揚,見義勇爲的精神備受排擠,那麼各種不良風氣和違法犯罪行爲就必然會乘虛而入,社會治理的成本也將急劇增加。消除社會冷漠,法律不應缺位。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