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高二作文

關於24節氣申遺成功的作文

本文已影響 1.08W人 

 【原題回放:】

關於24節氣申遺成功的作文

閱讀下面兩則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2013年,我國啓動“二十四節氣”申遺工作。

老孟:這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酈:“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違的詩意啊,挺美的。

小丁:都信息時代了,現在過日子誰還看二十四節氣?

材料二

2016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關於“二十四節氣”,你怎麼看?寫一篇文章,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綜合材料的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優秀範文】

  篇一:守文化根基,織溫暖經緯

聞得“二十四節氣”申遺,除有老孟支持讚賞之態,亦有小丁不甚理解之聲。於今之信息時代,我以爲:“二十四節氣”不應淡出公衆的視野。

中華文明幾千年溫暖的經緯,是先人以血汗和智慧織就而成。“二十四節氣”是古人爲適應農時,在辛勤耕作之餘觀察太陽週年運動,凝練出的一套反映自然界陰、雨、晦、明等萬千有序變化的知識體系。其簡短幹練,極備農事指導價值,又蘊藏了無窮的智慧與詩意,我國爲其申遺是有據可尋的。

於今,我們更願意依賴於機器的便捷,現代人大多已不再需要吟詠“二十四節氣”歌來判斷農時,選擇耕種了。指頭輕觸,即可獲取所需信息,精準的天氣預報自然不在話下,我們甚至可以逆節氣而耕植,古人的“二十四節氣”儼然仿若時代的“不識時務者”。“二十四節氣”無疑具有其侷限性,但這並不意味着它終將被時間遺忘,時代的潮流確然向前駛去,沉澱下來的文化結晶斷然不能被遺忘在河底,存載於中華子民文化基因上古老情思更不會因此而鬆動。而節氣申遺的成功,猶如一面鏡子,在映射出傳統文化遭遇失落的時代困境的同時,也折射了我們對自然世界的一種敬畏,對重拾先民優質文化的一種精神需求。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文化就是將人這些散亂的珠子串連在一起的堅韌細線。”文化之於社會、之於民族的重要意義從龍應臺的一席話中得以生動的詮釋與體現。然而,於當今之後工業時代,這根文化細線愈顯混沌、脆弱,不止於“二十四節氣”,不少流散於民間的古老文化亦處於遺忘的邊緣。是以,傳統文化的落寞,非只源於對碎片化信息毫無節制地攝取,更源於愈來愈功利化的現代人內心對傳統文化的漠視、遠離。

“二十四節氣”等傳統文化留給後人的,是再多碎片化信息也堆砌不了的民族文化根基。它們將古人與今人牽繫在一起,將幾千年前的詩意與當今日新月異之異代維繫在一起,織就了中華文明溫暖、有序的文化經緯。須知,傳統文化與科技發展,從來不相背離,相反,倘若我們正確運用科技手段引導人們重拾文化,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必互爲日月,在時間長河中煜煜生輝。

古老的智慧與詩意等待吟唱,傳統不是發展的必然置換物,守住我們共同的文化根基,實乃當務之急也。

 點評:

作者在開篇先以“聞得‘二十四節氣’申遺,除有老孟支持讚賞之態,亦有小丁不甚理解之聲。”一語簡要概括了材料的核心內容,可謂惜墨如金。“我以爲”則清晰地傳達了自己的態度。第二段能結合材料,對“二十四節氣”這一概念作了大膽的定義和詮釋,作爲考場作文實屬不易,也體現了作者較爲清晰的思維。三、四段是文章思維的拓展、延伸部分,作者並沒有滿足於“就事論事”,而是跳出材料,把觀點上升到傳統文化層面,點出觀點的普適性意義,又自然引出第五段問題的解決方案,使思維向更深處抵達。結尾暗釦材料,巧妙迴應開頭,當顯規範,又不失靈氣。

 篇二::爲信息時代添點詩意

近日,“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的人深表贊同,有的人卻表示不理解。

誠然,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早已進入了信息時代,繁雜的“二十四節氣”似乎早已跟不上時代快速向前的步伐。但是它真的該被時代拋棄嗎?當然不是。“二十四節氣”流傳至今,早不是一個簡單的時間體系,在它的身上凝聚着古人無盡的智慧與詩情畫意。用“二十四節氣”爲信息時代添點詩意,讓我們放慢步伐欣賞隱藏在那字裏行間的美吧!

“二十四節氣”代表着中國傳承千年的文化與智慧。古時中國處於農耕社會,爲能預判天氣,我們的老祖宗每日觀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才逐漸總結出完備的“二十四節氣”並編成郎朗上口,富有詩意的歌謠,而到如今,它早已獲得了更高的藝術價值。

同時,“二十四節氣”並不是毫無根據的隨意撰寫,它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古人根據太陽週年運動和自身所處環境的變化來總結規律,不斷進行歸納整理才最終形成知識體系並付於實踐。經過千年的改善,其中蘊涵着的科學方法,知識至今仍然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然而,這凝結千年文化的“二十四節氣”卻逐漸被人們所遺忘。這其中固然有科技發展導致的“二十四節氣”少有用武之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人們越發不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了。

就像我們常看到的,中國的傳統節日一年不如一年,甚至連春節都少了幾分年味,然而一些“洋節日”我們卻過得有模有樣。不可否認,過“洋節日”可促進各國交流,也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但是,因爲這樣便丟掉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是就失去了我們的本心了嗎?中國的文化,中國人不傳承,還有誰替我們傳承呢?

因此,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二十四節氣”列入文化遺產便是一個良好的契機。在平時,我們就應該對中國文化多加重視,多讀讀詩書,多遊遊山水,去 切切實實地體會中國人的詩情畫意。

我們處在喧囂浮華的信息時代,只有傳統文化能讓我們沉澱下來,迴歸本心,靜心尋找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詩意。

 點評:

一篇出色的考場作文,無疑要在審題立意,選材佈局,行文表達等方面下足功夫,本文也不例外。文章緊扣“對‘二十四節氣’的看法”文題的核心概念、關鍵問題,由小及大闡述對“二十四節氣”的認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結構上起承轉合,具有時事議論文之章法,語言表達明白順暢,段落間銜接自然,文脈貫通,從高考作文評分標準衡量,該文基本具備一類卷的水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題目很出彩:表達形象,精準而巧妙蘊涵着“科學”與“文化”的聯繫及“傳統”與“現代”傳承的主題,奪人眼球,引人沉思。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