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問答

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的重點句子

本文已影響 1.78W人 

《草原》

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的重點句子

⑴“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這句話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麼捨得馬上就分別!大家站在夕陽下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相互傾訴着惜別之情。這句話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體現,同時給讀者以回味的餘地。從迎客、聯歡到話別,處處洋溢着“蒙漢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舉目皆是詩情畫意,所以才讓人流連不已,難分難捨。

⑵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綠。“千里”指草原的範圍遼闊無邊。“一”是“全”和“都”的意思。總起來是說整個草原全是碧綠碧綠望不到邊的青草。這句話寫出草原遼闊、碧綠的特點。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裏都是綠的,但不因空曠而顯得蒼茫。這句話也是這一段的中心句。

⑶在這境界裏,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着草原的無限樂趣。

“回味”:細細地回憶,品味。這裏是駿馬和大牛的天然牧場。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風光如詩如畫,有着無限樂趣,因此連靜立的牛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樣在享受和回味。這種擬人的寫法構成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增強了草原風光的感染力。

(4)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羣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羣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這句話是寫蒙古族老鄉身着節日盛裝,策馬疾馳,遠迎來客。鮮豔的服飾,飛馳的駿馬,飄舞的衣襟衣帶,作者將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僅形似而且神似。

(5)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

老舍將草原擬爲一幅揮毫潑灑的寫意畫,突出了草原的遼闊碧綠,小丘線條的柔美,整個草原猶如巨幅中國畫那樣讓人賞心悅目。置身於這充滿詩情畫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會驚歎,併產生舒服之感,因此,既願久立欣賞,又想吟誦詩篇。

《白楊》

1.本文運用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熱情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獻身邊疆的精神。

2 .理解句子:

⑴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這句話借物喻人,一方面描述了白楊樹外在的特點,高大挺秀,能頂住任何自然災害,在任何環境中都能茁壯成長;一方面表現了白楊樹的精神:一是忠誠無私,盡職盡責;二是不怕困難,堅強執著。這正是邊疆建設者身上特有的奉獻精神,聽從祖國安排,無怨無悔地紮根邊疆,無私奉獻地建設邊疆。這是人與樹的神似處,也是以物喻人的連接點。

⑵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解釋說明。一個“也”字,說明爸爸說樹即說人。爸爸看到戈壁灘上高大的白楊樹,觸景生情,以白楊自勉,在託物言志。勉勵自己要像白楊一樣紮根邊疆,建設邊疆,不軟弱,也不動搖。他的表白正是無數邊疆建設者身上令人肅然起敬的奉獻精神。

⑶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爲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

“高大的白楊樹”指像爸爸一樣的邊疆建設者;“幾棵小樹”指邊疆建設者的孩子們。作者再一次通過父親神情的變化,來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爸爸自己已紮根邊疆,獻身邊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樹一樣經受鍛鍊,成爲建設邊疆的棟樑之才。反映了老一輩的西部開拓者“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博大胸懷。

服從安排、無怨無悔、無私奉獻是千萬個祖國建設者的高尚品德。哪兒需要他們,他們就義不容辭地去哪兒。不管條件多麼艱苦,不管環境多麼惡劣,他們總是頑強地戰鬥,爲祖國的建設奉獻自己的全部。

《古詩詞三首》

(1)“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這可能是詩人閒來一瞥發現的情景,當然,兩個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爲什麼呢?因爲他們雖坐在船上,卻沒有划船,竹篙收起來了,船槳也停在那裏,這不是很奇怪嗎?由此可見,此時作者的心情是閒適的,也是比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兩個孩童的所作所爲。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這裏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產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怎麼解開的呢?可能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爲,就開始更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當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爲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也可能是直接就問兩個孩子,孩子把原因講給他聽的。不管怎樣,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啞然失笑,爲小童子的聰明,也爲他們的童真和稚氣,於是欣然提筆,記錄下這充滿童趣的一幕。

楊萬里寫田園詩,非常善於利用兒童稚態,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閒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①梅子留痠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②鬆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可以參閱。不同的是,《舟過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爲。楊萬里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讚賞有加。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

《冬陽·童年·駱駝隊》

1.《冬陽·童年·駱駝隊》是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我們曾經學過她寫的《竊讀記》。

2.課文圍繞童年生活寫了四個生活片斷:學咀嚼,議駝鈴,想剪駝毛,問駱駝去向。

3.駱駝的臉很醜,牙很長,鼻孔很大,態度很安靜;它們從來不着急,總是慢慢地走,慢慢地咀嚼。

《童年的發現》

1.本文寫了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胚胎髮育規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繫的階段:夢中飛行;思考爲什麼會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產生人究竟是怎麼來的的疑問並對此進行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發現。

2.費奧多羅夫是個有求知慾望、探究精神,敢於大膽想象的孩子。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舉例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

這句話一語雙關。它既講出了科學事業發展過程中的某些真實情況,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過這樣的遭遇;又是“我”用幽默與自嘲的方式,表達了對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說,誰讓我有這樣重大的發現呢?被轟出教室也就不足爲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發明與發現的人列在一起,這是真正能讓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

《楊氏之子》

1.《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

2.全文意思:在樑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裏有個九歲的兒子,他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有楊梅。孔君平指着楊梅給孩子看,並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3.理解句子:

⑴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

這句話起到了總起全文的作用。

⑵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回答巧妙在哪裏呢?

孔君平故意用姓氏逗他,他思維敏捷,也由孔姓想到孔雀,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怎會是我家的果。”是孔君平無言以對。

《晏子使楚》

1.《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文章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開頭寫楚王想侮辱晏子,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寫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機智對答,這是事情的經過;結尾寫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這是故事的結果,首尾照應。

2.晏子是一個能言善辯、機智勇敢、熱愛祖國的人。

《再見了,親人》

1.課文前三個自然段寫作方法的共同點:

以談話的口氣敘述,以請求的語句開頭,反問句結尾,以回憶的形式進行敘述。

2.課文的最後3個自然段以呼喚的方式,抒發了志願軍戰士的心聲,表達了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3.句子理解:

⑴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用反覆呼喚的方式來表達。“再見了”說明“依依惜別”,“親人”表現“關係親密”;呼喚“親愛的土地”強調“深深的眷戀”。這裏的呼喚簡短而親切,真摯而感人,表達了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難捨難分的感情。

⑵列車呀,請慢一點兒開,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列車已經開動,志願軍戰士請求“列車慢一點兒開”,以延長在朝鮮土地上的停留時間,以推遲與親人分別的時間。進一步說明了中朝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

⑶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這是志願軍戰士心的呼喚,也同樣是朝鮮人民的心聲,它告訴人們:在血與火的考驗中,中朝兩國人民結下了親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誼。

(4)是您帶着全村婦女,頂着打糕,冒着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指下雪時送炭給別人取暖,比喻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助時給予幫助。這裏是說在志願軍戰士“空着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的危急關頭,朝鮮老媽媽帶着全村婦女冒着生命危險給志願軍戰士送來打糕,給予戰士們及時的支持和幫助,使這次戰役取得了勝利。這裏的“雪中”是指志願軍戰士所面臨的困境。這段話表達了朝鮮人民對志願軍戰士的熱愛和志願軍戰士對朝鮮人民的感激之情。

(5)您爲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這樣高的代價”是指朝鮮大嫂爲了給志願軍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價──被敵人的炮彈炸斷了腿。這段話用反問的語氣強調肯定了以大嫂爲代表的朝鮮人民對志願軍戰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本文多處使用反問句,以形式上的否定達到內容上更加肯定的目的。無論是在情感的抒發,還是在語意的加重上,其表達效果都勝過了陳述句。

《橋》

1.本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他是一個心繫羣衆,臨危不亂、不徇私情、先人後己的人。

2.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

是老支書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橋。這座橋樑正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爲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羣衆的“橋”。

3.在表達方法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⑴ 構思新穎別緻,設置懸念,前後照應,達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⑵ 本文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加強了故事的悲壯色彩。

⑶ 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表現力。

4.句子理解。

⑴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他不說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這是一個比喻句,把老漢比喻成“一座山”,表現了老漢的威嚴、冷靜,與人們在山洪暴發時羣衆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寫出了老漢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這座“山”是人們獲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⑵ 木橋開始發抖,開始痛苦地呻吟。

這裏作者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不僅形象地寫出了木橋在洪水的衝擊中、在人們的重壓下即將斷裂的危急情景,也爲下文寫木橋的轟塌埋下了伏筆。

《將相和》

1.本篇課文時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的。將指廉頗,相指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本文寫了三個小故事,分別是: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其中, “完璧歸趙”是事件的起因,“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的發展,“負荊請罪”是這件事的結果。

3.藺相如是一個勇敢機智、不畏強暴,以國家利益爲重,顧大局、識大體的人,廉頗是一個英勇善戰坦誠直率,知錯就改,以國家利益爲重的人。

4.將相 “不和”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實質原因是廉頗的錯誤認識。將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寬闊胸襟和廉頗勇於認錯、知錯就改、負荊請罪,實際原因是:他們共同的愛國思想。

《草船借箭》

1.課文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周瑜不得不歎服諸葛亮的才能超過自己。

2.故事以“借”爲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寫了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後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後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嘆弗如。

3.文章的開頭與結尾照應。

4.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

⑴ 對周瑜的險惡用心瞭然於胸。但他不動聲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並按周瑜意願立下軍令狀。

⑵ 他算到了天氣,知道第三天四更時分一定有大霧;

⑶ 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條船以繩索相連,一字排開,兩面受箭;

⑷ 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魯肅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聰明過人,所以不讓魯肅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謹慎多疑,看不清虛實不會輕易出兵,因而大張旗鼓,霧夜佯攻曹營;

⑸ 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後必然疑惑,但絕不會直問原因,所以請魯肅同船取箭,做個見證,回去好向周瑜講述取箭經過。

5.人物特點:諸葛亮:神機妙算,有膽有識,心胸寬廣,顧全大局;周瑜:自負,嫉賢妒能,智謀過人,心胸狹窄;魯肅:忠厚守信;曹操:多疑謹慎。

6.句子理解

⑴ 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枝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這是諸葛亮爲借箭所做的準備。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有計謀、有膽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軍令狀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個草船借箭的計劃。

⑵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

① 選擇“大霧漫天”這樣的天氣,說明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預測準確。

②曹操不敢“輕易出動”,所以只叫弓弩手射箭。

③把船隻“用繩索連接起來”,“一字兒擺開”,既便於統一行動,避免走散,又使受箭面積大。

④軍士“擂鼓吶喊”,既是爲了虛張聲勢,製造進攻的假象,吸引曹操軍隊的注意力,又是讓曹軍明確射箭的目標、方向。可見,諸葛亮考慮周全,安排巧妙。

⑶ 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諸葛亮爲什麼笑着說?

因爲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謹慎,在“看不清虛實”的情況下,不會“輕易出動”。這一笑,笑出了諸葛亮的自信、大度、胸有成竹、運籌帷幄、神機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⑷ 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受箭。

“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既能兩面受箭,又可保持船體平衡,也便於箭滿後順風順水返回。敢逼近曹操受箭,說明諸葛亮對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謹慎的性格瞭如指掌。諸葛亮考慮周全,安排巧妙,不僅有豐富的天文知識,還具有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

7.《草船借箭》選自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其它三部作品分別是《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

《人物描寫一組》

1.《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選自徐光耀的中篇小說《小兵張嘎》,《臨死前的嚴監生》選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選自《紅樓夢》。《紅樓夢》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是清代小說家

2.《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這個片段主要寫了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議摔跤,在摔跤的過程中,他時時處處想使巧招,結果反被胖墩兒摔了個仰面朝天。這個片斷側重了對小嘎子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反映了小嘎子頑皮、機敏、爭強好勝、富有心計的特點。

3.《臨死前的嚴監生》這個片段記敘了嚴監生臨終前因燈盞點了兩莖燈草,伸着兩根指頭不斷氣,直到趙氏挑掉了一莖,才一命嗚呼的故事。通過對嚴監生臨死前的細節描寫,刻畫了他愛財勝過生命的守財奴的形象。

4.《“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這個片段重點寫的是林黛玉初進大觀園,與衆人相見的過程中,與“鳳辣子”見面的經過。通過對王熙鳳肖像、語言、動作的描寫,刻畫了她潑辣張狂、口齒伶俐、善於阿諛奉承、見風使舵、喜歡使權弄勢、炫耀特權和地位特殊的形象。

5.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以及對王熙鳳的肖像描寫和王熙鳳對林黛玉說的一席話,是對王熙鳳的正面描寫。林黛玉的思索、納悶與賈母對王熙鳳的戲謔談笑的評價,是對王熙鳳的側面描寫。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1.本文作者季羨林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們曾學過與他相關的文章《“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2.理解句子:

⑴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這一種境界”在這裏指:“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頗”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尋味”指意味深長,值得仔細體會琢磨。“我爲人人”是說每個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會責任感,要用實際行動爲大衆着想,爲社會盡到自己的義務。如果大家都這麼想這麼做就必然會換來“人人爲我”的結果。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實例:學生輪流值日打掃教室衛生,每人帶課外書到班上建立圖書角等等,都是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⑵ 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

“美麗並沒有改變”指:德國沿街的奇麗風景沒有改變,德國人民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美好境界沒有改變。

《威尼斯的小艇》

1.課文通過介紹威尼斯小艇的樣子、船伕駕駛小艇的高超技術、小艇的重要作用,爲我們展示了威尼斯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風光。

2.“操縱自如”課文中指船伕駕駛小船熟練靈活,得心應手。是從 (1)小艇速度極快。(2)在非常狹窄非常擁擠的地方,小艇也能平穩穿過,還能急轉彎。表現出來的。

3.小艇與人們生活密切關係:白天,小艇一出動,城市就喧鬧和充滿生機活力;夜晚,當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沉寂,靜寂,入睡了。這一靜一動的描寫形成對比,襯托出小艇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艇停城靜,艇動城鬧,威尼斯古城的熱鬧與靜寂是與小艇的動與靜密切相關的,小艇是小城重要的交通工具。

4.本課的寫作特點是:把人的活動與事物、風情結合起來描寫。

5.本文是馬克·吐溫的一篇寫景散文。我們還學過他寫的《金錢的魔力》

6.理解句子:

⑴ 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縱橫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於大街上的汽車

“大街”指河道,“汽車”指小艇。

⑵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兒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彷彿田溝裏的水蛇。

本段用了三個比喻,把小艇長、窄、深的特點比作獨木舟;把小艇兩頭翹起的特點比作新月;把小艇輕快靈活的特點比作水蛇。

《綜合性學習:走進信息世界》

1.從古至今,人們都在不斷地更新、改進信息傳遞的方式。在2700多年以前,我們的先人利用烽火傳遞信息。公元前490年,希臘人菲迪皮茨用跑步的方式傳送信息。1943年,哥倫布用漂流瓶傳遞他寫給西班牙女皇的信。

2.古時候,人們大多要依靠驛差給遠方的親人送去問候;近代,人們依靠郵政系統傳遞信息。19世紀30年代,莫爾斯發明了電報;後來,貝爾發明了電話,使信息傳輸比以前更方便、根快捷了。1984年,第一臺多媒體電子計算機誕生,1993年,美國政府提出建設“信息高速路”的計劃。如今,計算機網絡把世界連成一家。

3.寫簡單的研究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①問題的提出;②調查方法;③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④結論。其中,重點是結論部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