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臺詞

朗讀者第三期董卿開場白

本文已影響 2.32W人 

導語:在央視最新文化節目《朗讀者》中,每一個朗讀者都在用內心的感情在讀,有溫度,有共鳴,一笑一顰,一滴眼淚,都讓我們動容!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朗讀者》第三期的開場白及主要內容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朗讀者第三期董卿開場白

  朗讀者第三期開場白: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永恆的選擇題,以至於到最後我們成爲什麼樣的人,可能不在於我們的能力,而在於我們的選擇;

選擇無處不在;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的選擇;

人不是生來被打敗的是海明威的選擇;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是司馬遷的選擇;

在我們這期節目當中你會看到的是,

徐靜蕾選擇了挑戰和變化,

耶魯村官秦玥飛選擇了希望的田野,

紅絲帶校長郭小平選擇了呵護與守望,

最讓我感動的是麥家,曾經叛逆的他如今面對叛逆的兒子選擇了理解和寬容;

選擇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過程,讓我們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完善,如果說人生是一次不斷選擇的旅程,那麼當千帆閱盡最終留下的就是一片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風景。

  朗讀者第三期主要內容:

董卿以一個故事作爲開場白:如果盧浮宮着火,你選擇救哪幅畫?我剛想,如果是我,怎麼救呢?就看到了答案,選擇最近的那幅。

演員王千源、耶魯畢業的村官”秦玥飛、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麥家、導演徐靜蕾、漢字叔叔理查德、艾滋病學校校長郭小平等嘉賓,與觀衆分享了關於“選擇”的故事。每個人都在特定的時期,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遵從了內心。

第一位朗讀者是王千源,他是個演員。2011年,王千源憑藉《鋼的琴》在東京電影節上成了新科影帝。但是,當初拍攝這部電影卻一波三折,因爲資金問題一度停拍, 但他堅持拍完了。他說:哪怕把碟拍下來,不放映,放一輩子,也要拍完。我喜歡他這種任性和堅持。他朗讀的是《老人與海》的片段,聲情並茂的朗讀和他的經歷結合起來,就是一幅感人至深的畫卷。

第二位朗讀者是秦玥飛,他和另外幾個名校畢業的同學,畢業後沒有選擇在常人眼裏更有意義的生活,而是回到了農村。在希望的田野上,帶領村民致富。我不想爲他們的舉動貼什麼高大上的標籤,但想說一句:你們是最棒的!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在頂尖學府,你們都是中國最優秀的最可愛的人!

第三位朗讀者是麥加,他和他父親十七年沒有說過一句話。現在,他的兒子,三年都將房門緊閉,他覺得這是他的罪過。在兒子去美國留學的行李箱,他塞給他一封信:“要保護你的生命,要冷暖自知,要勞逸結合,更要遠離一切形式的衝突……讀書就是回家。”他寫不想他兒子,但是字裏行間,滿滿的都是愛。相信,他的兒子在看到這封信的時候,也把自己的心向他敞開了。因爲他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爸爸的愛是深沉的,也是永恆的。

第四位朗讀者是徐靜蕾,她讀的是史鐵生的《奶奶的星星》,“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後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以前,讀過這篇文章,感觸不是很深,但今天聽徐靜蕾讀的時候,忍不住淚如雨下。我也想到了我的奶奶,想到辛苦了一輩子,安於貧困,不在窘境中自怨自艾的奶奶;想到臨終前,還掙扎着,把客人給她買的零食,要給我們吃的奶奶。

是的,我們有時有一大堆的夢想,但當某個時刻,或許,最大的夢想,就是自己在乎的人和在乎自己的人都活着,好好活着,想見就能見到,就好了。什麼榮華富貴,什麼似錦前程,都不重要了!

第五位朗讀者是理查德,一個熱愛漢字的大叔叔,他會選擇《陋室銘》,讓我感到很意外。他的中文水平,也讓人膜拜。第六位朗讀者是郭小平,他讀的是拉迪亞德.吉卜林的《如果》。一羣孩子圍在他身邊,泣不成聲。他也強忍住眼淚,一遍遍地說:“不哭,不哭”,看得人潸然淚下。

是遵從自己的內心還是隨波逐流?是直面挑戰還是落荒而逃?是選擇喧囂一時的功利還是恆久平靜的善良?在節目的尾聲,董卿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也是我們要思考的。

  朗讀者第三期精彩評價:

《朗讀者》於2017年2月18日起,每週六、日晚八點檔黃金時間於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與綜藝頻道聯合播出。

《朗讀者》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由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擔當製作人,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承擔製作,於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與綜藝頻道黃金時間聯合播出。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節目旨在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

《朗讀者》是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20多年電視經驗的一次全情綻放,她不僅擔綱節目的主持工作,還首次以製作人的身份轉型大型電視節目的幕後製作,呈現出不同於以往主持人的另一面。董卿表示《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觀衆遇見了大千世界。

“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爲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以這樣的開場白,董卿帶着她的新欄目《朗讀者》與觀衆們見面了。

以這樣的開場白,董卿帶着她的新欄目《朗讀者》與觀衆們見面了。這檔節目每期以一個主題詞爲核心線索,嘉賓們圍繞主題詞分享人生故事,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首期節目以“遇見”爲主題,2月18日晚在央視一套首播後,關注如潮,好評如潮。

與很多大製作的綜藝節目比起來,《朗讀者》着實有些“寡淡”。沒有勁歌熱舞,沒有耍寶搞笑,更沒有浮誇炒作,有的只是嘉賓娓娓道來的人生故事和講臺上緩緩讀出的一段文字。

所謂“大道至簡”,有時候越是簡單的文字與故事,越具有直擊人心的力量。從首期節目來看,《朗讀者》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以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滿足現代人在疲憊的忙碌之後迴歸內心寧靜的慾望。

近段時間,文化節目似乎正迎來久違的春天。在《朗讀者》之前,《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學》《見字如面》等個個都是黑馬。客觀地說,這些欄目倘若早出生幾年,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中或許很難突圍,但如今卻收穫了一波又一波的小高潮。

這種現象的出現,顯然不是偶然的。在公道君看來,消費主義盛行、娛樂至上的時代,人們依舊有着強烈的精神文化需求。綜藝娛樂節目也好,粉絲電影電視劇也好,或許可以風靡一時,爲人們帶來短暫的感官歡愉,但熱鬧過後,卻留不下什麼,註定擔當不起豐盈人們精神世界的重任。

科技進步可以解決物質需求,但人類的精神追求永無止境。與當今時代人們對文化節目的需求比起來,真正的好節目、好作品還是太少。作爲一名普通觀衆,公道君非常期盼業界能夠嗅到這樣的信號,慢慢放下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唯收視率”“唯廣告費”等阻礙因素,多出精品力作,讓文化節目的春天真正到來並從此駐留。我們相信,充滿文氣的節目、引領風氣的作品,纔會更長久地留住觀衆目光。事實也已證明,創作者堅定文化自信、拿出文化擔當、堅持文化追求,作品纔會有筋骨、有溫度、有力量。

以更大的視野來看,文化節目的生產與傳播,並不僅僅是出品方的“私事”,也是關乎國家民族發展的“公事”。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就我們國家而言,民族復興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這一願景的達成,固然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我們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個意義上,文化節目、文化作品就是一個個載體,肩負着光榮的歷史使命——培育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當今正值一個文藝創作的大時代,古老中國的深刻變化和13億中國人民極爲豐富的生產生活,爲文藝創作提供了極爲肥沃的土壤,值得挖掘的東西太多了。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國的地,文藝工作者們眼睛向着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同時真誠直面當下中國人的生存現實,就能創作生產處獨具特色的好作品。我們期待,越來越多的好作品流傳開來,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