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人生感悟

死亡是生命最偉大的導師的人生感悟

本文已影響 1.79W人 

阿甘有句名言:“生活就像一個巧克力盒,你永遠不知道你將會從裏面拿出哪一顆。”你拿出的一顆,可能讓你變成萬衆矚目的電影明星,也可能讓你變成站在領獎臺上嫣然一笑的金牌運動員;可能你會變成那個與老伴絮叨家務的老人家,也可能會是個孑然一身、慣看秋月春風的天涯浪子;

死亡是生命最偉大的導師的人生感悟

我們無法預知巧克力的驚喜,但總有一顆巧克力我們要抽中,上面寫着:死亡。

人第一次面對這個死亡這個問題時,還是無可避免地容易被擊倒。

葉女士的孩子纔讀一年級,人相當聰明,成績非常好,小小年紀已經看了比同齡人多得多的書,與大人討論時也顯得老道成熟。

可是有天吃晚飯時,他突然問了媽媽一個問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大人無言以對,孩子急了:“你們不說我也知道,人遲早是要死的,所以人生也沒什麼意義!電視裏說的,人老了會死……”正當孩子不依不饒地死纏爛打的時候,爸爸有點不耐煩了,突然來了句:“人遲早都要死的,死了就沒了。”“那我死了以後,不會重新再造一個我出來嗎?”兒子又問,爸爸直接說不會。兒子大哭起來,好幾天悶悶不樂。

凡人皆有一死,但在中國,從來很少有人正面告訴你,怎樣面對死亡。尤其是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更加不會跟你談這樣的“不吉利”的事。因此,死亡要麼被藏起來,全當不存在;要麼帶着面具,面具上可能是虛假的微笑,欺騙充滿幻想的孩子,也可能露着猙獰的利牙,嚇唬未經世事的人。

一句話:面對死亡,你可以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就是不要正面看,免得瞎操心。

於是,我們從小就與“死亡”擦肩而過,長大了以後,也不懂怎樣面對親人朋友的離去,尤其是在最親的人離去的時候。

白巖鬆曾經講過一個故事:武警總醫院急診科主任曾接到一個遭遇車禍的'孩子,從各項指標來說,可憐的孩子已經失去了生命體徵。可是面對門外站着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從他們複雜的眼神中,主任憑醫者的直覺感到必須要將孩子搶救過來。於是他費盡心力將手術進行了兩個小時,孩子沒救過來,但他明白,他救的其實是外面的六個成年人。

這兩個小時,其實是他們的接受過程。儘管不斷有人講解,家長們最初還是難以接受孩子即將死亡的事實。可是兩個小時過去後,當主任出來告知他們最後結果,他們才清醒過來:這兩個小時,其實也是告別孩子的儀式,他們需要這個尊重生命離去的過程。如果這個可憐孩子的親人,從小就懂得如何面對親人的離世,他們的面對,是不是可以更加坦蕩與從容?

知道自己是會死的,因此尊重自己的生命;知道別人是會死的,因此也尊重別人的生命。而尊重生命,是死亡教育的最大意義。

在美國某個幼兒園裏,有個叫蒂米的孩子患腦瘤去世。老師黛尼爾沒有選擇編造謊言,爲蒂米的死掩飾,而是讓孩子們圍坐在自己周圍,然後告訴他們:“腦瘤使得蒂米的大腦停止工作,使得他整個身體都停止了工作。就這樣,蒂米死了。”

之後,她如常給孩子們上課、玩遊戲、分發用品,總有孩子說:“老師,你忘了蒂米那一份。”而她也總是說:“蒂米還在這兒嗎?他還能回來嗎?”孩子們每一次想起蒂米的時候,黛尼爾都以這樣的方式提醒他們。最終孩子們終於認識到:蒂米死了,也不會再回來了。就以這樣的簡單方式,黛尼爾帶領孩子以一種平常心態,面對“死亡”,是對孩子一次最好的教育。

死亡,其實並不那麼難以啓齒。我們恐懼死亡,其實是低估了自己對於恐懼的容忍程度。只要放下了對恐懼的恐懼,我們才知道自己的心有多大。

孩子上小學以後,家長就可以讓孩子學會直面“死亡”了。

比如,以動物做接引;小孩子喜歡養寵物,小烏龜、小貓小狗都是小孩的最愛。在與動物接觸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與生命接觸的過程,動物的死亡,能夠讓孩子預演死亡這件事。家長引導孩子思考:動物的死亡與四時輪迴一樣自然,人作爲最有靈性的動物,也是如此。

帶孩子祭祖;清明、重陽登高祭祖,讓孩子陪同大人一起去。在祭奠祖先的過程中,向孩子講述先人的故事、理解他們對世界帶來的貢獻,即使他們身體已經死亡,但影響最少還長存在一個家庭裏面。孩子要學會尊重先人、更要尊重還在的親人,好好珍惜當下與家人的溫存。

再如,閱讀繪本故事;孩子對圖畫的接受能力最強。生死學大師庫伯勒羅斯在《關於兒童與死亡》的書裏提到,通過繪畫、遊戲過程,可以幫孩子理解死亡過程。

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就是向人類傳達生命的氣息。”而如果無法理解死亡的重量,我們的生命也將輕飄飄的,失去了厚重的力量。預習過死亡的課程,我們在活着的考場上會更加揮灑淋漓。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