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人生感悟

生命本能死亡本能人生感悟

本文已影響 1.54W人 

  "生命本能"是什麼?

生命本能死亡本能人生感悟

按照弗洛伊德晚年發展的一套理論,每個人只有兩種

基本的本能。他把其中之一叫做生命本能,而給另一個命名爲死亡本能。這兩種衝動的目標和慾望是完全背道而馳的。弗洛伊德又給生命本能取名爲厄洛斯——希臘愛神之名,相當於羅馬神話中的五比特。它直接被包含在“原欲“裏。它是每個人身上的創造力量和肯定力量。它也包含所有的自足和自衛的慾望。

生命本能一如其名是個人力量的來源,它堅強地袒護生命和代表生命的每件事物。

哉們時常讀到一些不平凡的英雄事蹟,這些英雄竟然能在看似絕望的情況下堅持抵抗,而獲得最後的勝利。有些人半瘋狂地在沙漠裏流浪了幾個星期而遇救;有些人躺在木排裏又渴又餓,卻能在太平洋上飄流一個多月不死;有些人受到慘酷的刑罰後仍然活着,這些都是生命本能發揮力量的戲劇化的例子。它也常表現在我們的快樂,野心、親人感,愛、樂觀主義以及生活的其他方面上,只不過這一些時候的表現比較不明顯罷了。

  "死亡本能"是什麼?

按照弗洛伊德的主張,死亡本能的學說是多數人特別難以接受或瞭解的。這種學說認爲每個人的身上有一種趨向毀滅和侵略的本能衝動。而達衝動起初是朝着我們自己本身而發的。

與這個衝動相對的是生命本能。後者的最初目標是自衛及自足,而且本質上是創造性的一股力量。

弗洛伊德認爲這個死亡的本能設法要使個人走向死亡,因爲那裏纔有真正的平靜。只有在死亡——這個最後的休息裏,個人纔有希望完全解除緊張和掙扎。

這個自毀的衝動(還是按着弗洛伊德看法)受生命本能的壓制而減弱,或改轉了方向。不過有時候生命本能失去這種力量,這時死亡本能可能借着“自殺“方式表現出來了。

莎士比亞盼《哈姆雷特》劇本里有段臺詞是以“生存或不生存(死亡)……“開頭的。這裏他提出了許多理由,說明爲什麼死亡對人類具有吸引力。他也提出了爲什麼結果也許又不那麼吸引人的一些理由。哈姆雷特王子對“不想尋死“所提出的理由,是那緊護着生命並且保衛着它的生命本能。

生命本能迫使死亡本能以各種形式僞裝起來。例如:像前頭得到的那自毀的願望,是如此地無法抗拒而使得一個人不能不自殺。否則,這個人頂多只可能成爲一個被虐待

狂,一個享受自己身心痛警的人罷了。他或許也可能把所有“毀滅能“的方向轉向外界,而成爲侵略性的人、虐待性的人,甚至也許是個謀殺者。

在同樣的壓力下,其他的人可能就既溺於酒或藥物,也可能變得時常容易發生意外。甚至於一個人的不能堅守工作,可能正是表現這種壓力的.巧妙形式呢!如果要提提較廣泛而似乎無關的表現方式,咬指甲的習慣就是一個。

一般人都承認死亡在某種環境狀況下是誘人的。比如說在一個人有絕症纏身時;但若是要說服人們相信在普通情況下死亡也一樣地吸引人(即使不是這樣明顯)可就不易了。不過在弗洛伊德提到死亡本能以前,早有一些人談論到死亡的誘惑了。

例如:

莎士比亞。

死的震擊似愛人的技巧

它是傷害者

也被欲求着

《安東尼和克利奧佩特拉》

約翰。濟慈:

我在黑暗中諦聽多少次,

幾乎愛上了安逸的死亡;

在詩思裏,輕喚他的好名,

求他把我一息帶往天上,

如今死去似乎最爲富麗

在午夜裏溢然魂離人間…

《夜的頌歌》

有些人活得夠久了,知道生命是怎麼一回拿。這種人知道我們欠了亞當先生一筆多麼大的人情債。他這—位人類第一個偉大的恩人,把“死“帶到世界。

上來了。

《笨人威爾遜的日記》

今日,多數的精神分析家鮮有涉及這個名詞的。但是他們都偏於接受這個以“人有毀滅和侵略的本能衝動“爲標題的理論之下的大部分含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