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苗族蘆笙的傳說典故

本文已影響 2.47W人 

蘆笙是苗族傳統文化的符號和象徵。在彩雲之南境內的苗族中廣爲流行,苗族的蘆笙歌舞文化源遠流長。爲什麼苗族那麼喜愛蘆笙呢?蘆笙又是怎樣來的呢?關於蘆笙的來歷,有多種說法。這裏講講雲南少數民族苗族中一直流傳下來的關於蘆笙的傳說。

苗族蘆笙的傳說典故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苗族老人死了,不是擡去埋,而是讓大家提着刀來分肉吃。就這樣分吃了多少年多少代,到了娘嬤和支紹的`時候,才改變過來的。娘嬤和支紹兩位老人,心地善良,平時夫妻倆對鄰居非常好,打得野獸分大家吃,哪家沒有飯吃,就把自家的分給哪家,因此深受鄰居的尊敬和愛戴。

娘嬤和支紹兩老生育有七個姑娘和一個兒子,子女們對兩老也十分孝順。可日子一長,兩老慢慢老了。死時,按老規矩,鄰居們也要來分他們的肉吃。他們的子女真不忍心呀,於是就跟大家商量,希望能用一條牛的肉來抵父母親的肉讓大家分吃。大家一聽,覺得有理,就同意了。子女們就殺了一條牛給鄰居們分吃,然後把父母的屍體放置到堂屋中央進行祭悼。子女們天天哭、夜夜哭,一邊哭一邊訴說着父母在世時的種種好處,訴說着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一直哭得眼睛都腫了,喉嚨都啞了。這時,大姐就想了個辦法,用七根麻桿做成七根吹管,吹出聲音來悼念父母。但是由於麻桿小,吹出的聲音很小。大姐就砍來七根薄竹,分給七個姊妹,又做成七根吹管。這種吹管的聲音較大,就像人悲痛的哭聲一樣。於是大姐吹了起來,以此代替哭聲;幾個妹妹看見了,也學着姐姐的樣子吹了起來。弟弟看見幾個姐姐用這種辦法來代替哭聲很好,但他沒有找到薄竹,就砍來一節空心樹,用牛皮矇住兩頭,再用小木棒敲打,與姐姐她們的竹管聲和韻,一起悼念父母。

這樣吹吹打打了七天七夜,聲音傳到了“祝紐老”那裏,“祝紐老”就問是什麼聲音?爲什麼要和揍出這種聲音?他的手下“詩也(Shid Yis)”就到了人間來調查,然後回去把娘嬤和支紹的子女們所做的事一五一十地向“祝紐老”彙報。“祝紐老”聽後認爲,人就要像娘嬤和支紹那樣,樂於助人,關心他人,纔會得到他人的愛戴和尊敬,死後纔會得到他人的緬懷。然後“祝紐老”又派“詩也”下到人間,告訴人們以後人死後不要分肉吃了,要像娘嬤和支紹的子女們一樣,用竹管聲和空心木聲和揍來悼念。

從此,各地的人死後都來叫娘嬤和支紹的姑娘們去吹竹管,叫娘嬤和支紹的兒子去敲打空心木進行悼念。後來,大姐死了,有一支竹管沒有人吹,二姐就把那支竹管與自己的合起來吹。再後來,姐姐們都老死了,只剩下七妹一人,無法吹七支,她就找來一根空心木,打上六個眼孔,然後把大姐和二姐的竹管合做成一支,其她姐姐的各做成一支,做成六支插進孔眼裏面,合起來吹,所有的聲調仍然存在。就這樣,七妹最後做成了蘆笙,並一直傳到現在。現在,苗族蘆笙中短而粗的那支管能吹出兩個聲音,就是大姐和二姐那兩支管的聲音。弟弟用牛皮蒙的空心木變成了現在的木鼓。今天,無論那裏的苗族,老人逝世後,都要吹蘆笙和打鼓,就是這個原因。蘆笙和木鼓就是這樣來的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