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15篇

本文已影響 2.87W人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15篇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1

1.精心設計問題

根據新教材對物理概念敘述通俗、簡潔、淺顯的特點,在教學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自學。爲了使學生的自學目標明確,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設計問題要力求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問題要具有啓發性、針對性、趣味性,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根據學生的自學的情況進行點撥,引導學生自學,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2.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物理概念、規律比較抽象,要求物理教師在各個教學環節上要求趣、求新、求活。

所謂求趣,即教學中努力創造條件,增強趣味性,把學生的直接興趣轉化爲對物理學科持久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刻苦學習,物理論文《依據教材特點 設計課堂教學》。

所謂求新,就是深入挖掘教材,使學習方法及教學手段都賦予新意。並不失時機地介紹新科技,運用幻燈錄像等現代化手段使課堂活動不斷變換形式、力求出新。

所謂求活,就是在教學中滿足學生活潑好動的心理,給學生說話和動手操作的機會,努力創設和諧、活潑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獲取知識。

3.精心設計實驗

新教材與原教材相比,實驗項目和數量都有所增加。教師要精心設計小實驗、小製作及課外小實驗,直觀、形象、有趣的小實驗能收到比任何語言描述都好的效果。

教師設計小實驗要考慮到課外小實驗可能出現的問題,並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些難度稍大的實驗製作,在佈置學生時要提示學生怎樣做,以及注意事項,杜絕意外事故的發生。

教師在指導學生實驗製作過程中,應有目的地讓學生獨立設計操作,分析實驗結果和成敗的原因。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判斷、推理的習慣,同時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驗設計操作的能力。

4.精心設計活動

求異思維又稱發散思維,教學中充分運用每節教材後面的“想想議議”提出的信息、精心設計“想想議議”活動。培養學生求異思維,樹立敢爲人先的創新意識。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2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對物理學這一門自然科學有一個初步的瞭解,知道物理學知識跟平時的實際生活比較接近,通過“動手動腦學物理”,學生們已對進一步學習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我本着“以學生髮展爲主”的教育理念,用“生活中的物理”這一思想進行教學,讓學生從想學物理到熱愛物理。現制定本學期教學計劃。

一、教學目標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物理世界,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對周圍的自然世界有一個更深入的,更加科學的認識。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的具體教學內容有

第六章 電壓電阻

本章是學習電學知識、掌握歐姆定律的基礎。學生只有在掌握了最基本的電學知識後才能再進行以後的學習。

1、能連接簡單的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能說出生活、生產中採用簡單串聯或並聯電路的實例;

2、會使用電壓表;

第七章 歐姆定律

本章是電學中的一個重要定律,在初中電學中處於核心地位,既是後面學習“電功率”的基礎,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電學知識的基礎。

1.通過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係;

2.理解歐姆定律,並能進行簡單計算;

3.瞭解家庭電路和安全用電知識。有安全用電的意識;

第八章 電功率

本章在學習了歐姆定律的.基礎上,把對電學的研究拓展到電能和電功率。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1.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電源和用電器的作用;

2.理解電功率和電流、電壓之間的關係,並能進行簡單計算。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3.知道在電流一定時,導體消耗的電功率與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4.瞭解家庭電路和安全用電知識,有安全用電的意識;

第九章 電與磁

本章主要講述磁現象、電流的磁場、電磁鐵及其應用、電動機、電磁感應及其應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1.能用實驗證實電磁相互作用

2.通過實驗,探究通電螺線管外部磁場的方向;

3.通過實驗,瞭解通電導線在磁場中會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與電流及磁場的方向都有關係

4.通過實驗,探究導體在磁場中運動時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第十章 信息的傳遞

本章主要講述了電磁波及信息的傳遞。

1.知道光是電磁波。知道電磁波的傳播速度;

2.瞭解電磁波的應用及其對人類社會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3.能舉例說明電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三、學生基本情況。

八年級學生參差不齊,尖子生少,學困生多,兩極分化突出,上課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不夠靈活,這需要教師在教法和學生學習方法上作進一步的改進,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進行探究式的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做好演示實驗,讓學生自己做好隨堂探究實驗,儘量進行直觀教學。

2、加強概念規律教學,訓練學生對知識概括整理能力。

3、注重“輔優轉差”工作。

4、滲透目的教育,提高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興趣。

5、結合教學實際狠抓“雙基”,全面提高,重點輔優,全面發展。

五、具體時間安排如下:

週數日期內容

第1周2.28----3.3電壓(1)探究串、並聯電路電壓的規律(1)

第2周3.4----3.10電阻(1)變阻器(1

第3周3.11----3.17探究電阻上電流跟兩端電壓的關係(1)歐姆定律及應用(1)

第4周3.18----3.24測量小燈炮的電阻(1)歐姆定律和安全用電(1)

第5周3.25----3.31電能(1)電功率(1)

第6周4.1----4.7電功率(1)測量小燈炮的電功率(1)

第7周4.8----4.11電與熱(1)電功率與安全用電(1)

第8周4.15----4.21生活用電常識(2)

第9周4.22----4.28磁現象(1)磁場(1)

第10周4.29----5.4電生磁(1)電磁鐵(1)

第11周5.6----5.12電磁繼電器揚聲器(1)電動機(1)

第12周5.13----5.19磁生電(2)

第13周5.20----5.26現代順風耳—電話(1)電滋波的海洋(1)

第14周5.27----6.2廣播電視和移動通信(1)

第15周6.3----6.9越來越寬的信息之路(1)

第16周6.10----6.16複習和總結(2)

第17周6.17----6.23複習和總結(2)

第18周6.24----6.26複習和總結(2)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會同時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量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它的電流。

2、會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部分電路的電壓。

3、通過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係。理解歐姆定理,並能進行簡單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2、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進一步熟悉用“變量控制法”來研究物理問題的科學方法。

3、嘗試用圖象法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重視學生對物理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和科學性的認識,注意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形成。

【教學重點】

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及其表達式、變換式的物理意義。

【教學難點】

實驗探究中,用圖像法分析實驗數據和對實驗結果的評估。

【教學準備】

電源(乾電池)、開關、導線、定值電阻(5Ω、10Ω、15Ω)、滑動變阻器(20Ω、1Α)、電壓表、電流表、學生實驗報告單(課前發給學生)。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教學法、分層啓發式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和類比教學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及創設情景

1、播放多媒體課件放一段優美的音樂,教師調節聲音的強弱。

2、[教師]:請同學們注意觀察教師是通過什麼方法改變聲音的強弱的?

[學生]:老師是通過旋動音量開關改變聲音的強弱的。

[教師]:你知道爲什麼通過旋動音量開關可以改變聲音的強弱嗎?

[學生]:可能是旋動音量開關改變電流的大小改變了聲音的強弱。

[教師]:今天我們通過實驗探究電流與哪些因素有關。

二、進行新課

(一)、實驗探究:電流與哪些因素有關

[猜想與假設]

[教師]:請同學們先回憶電流是怎樣產生的'?電源的作用是什麼?

[學生]:電流是電荷定向移動形成的,電源是提供持續電流的裝置,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

[教師]:請同學們再回憶電阻的概念。

[學生]:電阻就是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

[教師]:請同學們對比水流的大小與落差和阻力的關係猜想電流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討論交流]

[教師板書]猜想1:“電流大小可能與電壓有關,可能是電壓越大,電流越大。”

猜想2:“電流大小也可能與電阻有關,可能是電阻越小,電流越大。”

猜想3:“電流大小可能與電壓和電阻都有關,可能是與電壓成正比,與電阻成反比。”

[教師]:爲了驗證猜想是否正確,科學探究的下一個環節是什麼?

[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4

一、教學設計理念

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要“學習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問題,在“探究”中經歷並體驗科學探索的歷程,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跟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最終歸於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將科學探究的要素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使學生在探究中敢於質疑、勇於辯論,在充分交流中比較、篩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而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的.指導作用突顯出來,從而使師生互動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實質意義。這樣一堂鮮活的課上完後,學生收穫的不只是知識,還收穫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提高。因此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知道浸在(漂浮、懸浮、下沉)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施加的豎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計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並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於觀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及其方向,會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探究“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四、實驗器材

演示實驗器材:鐵架臺、重垂線、雞蛋、食鹽水、乒乓球、大燒杯、紅毛線、水桶、水盆,準備一組與學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實驗器材(便於學生上講臺演示實驗方案)。

學生實驗器材:橡皮泥、小石塊、小木塊、鐵釘、乒乓球、燒杯(100ml)、彈簧測力計、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細線。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課件展示生活中有關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輪船、木塊、水鴨子、人,浸沒在水中的潛水艇等。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事例中的輪船、人等爲什麼會浮在水面上?

小組合作學習,嘗試分析這些現象的原因。

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認識到:這些現象與浮力有關;不僅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氣體對它的浮力。然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浮力現象,想了解哪些有關浮力的知識,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2.新課教學

模塊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5

一、學習目標設計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該根據物理教學大綱的要求,對學生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價值等幾個方面進行重點培養。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分清初中物理課程標準的知識體系和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完全依靠課本的知識進行講授,而是保證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所突破。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積極的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並將知識和實際生活相聯繫,讓學生能夠了解到當今物理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應用地位;其次,重點培養好學生對物理知識和物理現象的觀察實驗能力,通過練習讓學生能夠自己分析和理解並解決簡單的物理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對教學的主體學生的社會特點進行全面的分析,根據對不同階段學生的知識水平進行全面的分析,保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掌握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點,並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積極的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態度,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能夠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且還要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還要對學生進行辯證主義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通過教育讓學生能夠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後,教學要因材施教,分析好學生的主體區域特色,用當地存在的現實問題對教材中沒有涉及到的知識點進行補充和教育,並且還要保證設計出來的教學方案具有可行性,能夠全面突出教學的主體。

二、學習條件設計

初中階段的教育主要是義務教育,其目的是爲了提高全面的素質而設立的一種教育形式。在初中階段的教學過程中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理想、道德、文化和紀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爲了更好的突出教學的主體,需要我們從教學主體發展資源和處理好教學主體學習環境兩方面問題上出發進行教學條件設計。對教學主體發展資源進行處理,要求在設計過程中具備一定的選擇性。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完全依賴教師,應該添加與物理現象相關的知識,尤其是要保證知識和實際生活相聯繫。做好實驗教學設計,合理的使用現代科學技術,補充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而教學主體學習環境的設計,需要我們擺脫傳統以教師爲主的教學模式,全面體現出教學活動的參與性,爲學生創造一個生活多樣的教學情境。

三、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針對教學主體活動也應該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保證學生都能夠有效的參與其中。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採取引導和啓發的教學模式,從教學主體的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出發,以典型的案例代替傳統的說教。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對知識的掌握應該準確,課堂教學形式應該多樣化。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用發現的眼光看待學生,對學生使用鼓勵教育和賞識教育。同時,還需要針對不同班級的實際情況,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教師要對教學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不足有解決的對策,通過與學生及時的進行溝通獲取學生的信息反饋,從而對設計中存在的錯

誤和不足的地方進行修正,保證教學設計能夠充分的展現其應有的作用。

四、學習評價設計

學習評價設計要求我們不單單只是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和發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在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過程中,應該從教學活動的目標和標準出發,瞭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從而有利於教師幫助學生能夠認清自我,並建立良好的學習信心。學習評價是整個教學環節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教師在對學生評價過程中應該始終堅持發現性的原則,不間斷的對評價方法進行改變,在評價方式上應該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得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都能夠全面提高。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6

摘 要:從初中物理新課程的實施情況看,已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還有許多不到位的地方,關鍵在於教師,老師的觀念不更新,很難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所以廣大初中物理教師從自我做起,更新觀念,深入推進新課程的改革與實施。

關鍵詞: 初中物理 教學設計 更新觀念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初中物理教學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新課程的提出和實施極大地克服了傳統教學的弊端。新課程改革的提出伴隨着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教學思想的進步。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與傳統的教學理念有本質不同,可以說體現在教學的各個方面,比如在傳統觀念下的課堂教學設計中過多強調知識的傳授與學生的學習結果,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生能力的培養,這樣的結果使學生養成被動的接受性學習習慣,久而久之教學就成爲教師自己的事情,忽視學生的發展,教師成爲教學的主體,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極大地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的結果與新課程理念中的教學設計理念相悖。新課程教學理念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教學設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

這就要求廣大初中物理教師與時俱進,以學生髮展作爲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即堅持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突出學

生個性的健康發展、關注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新課程明確提出教師應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這是新課程對於教學設計提出的新的要求。爲了更好地貫徹新課程理念,初中物理教師要不斷學習,擺脫舊的教學理念的束縛,主動更新觀念,用新課程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更好地服務於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傳統教學設計中不利於學生髮展的因素

1.教材第一的思想左右着教師的教學。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依據,在傳統教學中,教科書有絕對的權威。教師的教要嚴格根據教材展開,而且教學的答案不允許更改和變通,考試有着標準答案,這個答案就在教科書上。這就決定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沒有絲毫的自主性,嚴格按照教科書的內容設計教學和實施教學。然後,教師的教學過程便成了對“教案”的照本宣科,一堂課基本上是按教師的預先設計進行的,當教學設計環節完成後,一堂課的教學任務就算完成,至於學生掌握多少,掌握到什麼程度,要到考試時看學生的分數才知道。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因素被忽略,有時甚至成爲阻礙教師實施教學的不利因素,因爲學生有時提出的問題並不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中。因此,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沒有活力的,一方面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教師教得辛苦,另一方面由於學生的學習體驗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學生的疑問不能得到解答。在應試教育的價值取向下,他們不得不學習那些不想學、不願意學的知識內容,從這一方面說,學生學得很苦,而且憑記憶學到的一些書本知識不能直接運用於實際,更增加了教師與學生的

負擔。最重要的是在教師的教學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被忽視的地位,無法實現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

2.忽視學生的主觀感受和學習過程。

傳統教學理念關注的是教學的結論,以及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記住這些結論,而不在乎學生的主觀感受和學生有沒有經歷應有的學習過程。而學生的主觀感受和學生應該體驗的學習過程恰恰是最重要的。因爲只有關注學生的主觀感受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讓學生真正體驗學習過程,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教師所教知識的內涵,否則即使讓學習記住教學的結論,學生也不明白和理解其中的原因。只能似懂非懂,其實是不懂。傳統教學設計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企圖通過讓學生記住教學結論達到提高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目的。很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不符合學生自身發展規律。這種教學設計剝奪學生思考的權利,導致學生只會死記硬背,而缺少質疑的能力、創新的能力,不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

二、新課程理念下帶來的變化

新課程針對教學提出新的觀念,其中明確指出: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所以教師要更新觀念迎接新的挑戰和機遇。

1.教學設計應是有機的生態系統。

新課程打破舊課程的束縛,把課程看做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系統中教師、學生、教學媒介及環境四個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共同決定新課程的全新面貌。初中物理教學設計要同時考慮這

四個因素。教師與學生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並且是相互作用的主體。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要求教師與學生加強溝通。溝通以平等爲基礎,以真誠爲紐帶。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題因素,學生纔是課程的主體。

2.教學設計出發點的變化。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出發點,都是從教師和課程的設置出發,忽視學生的因素,導致課程本末倒置,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因素。而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學設計應當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教師要相應地對教材呈現方式、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進行改革,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因素,學生應成爲老師進行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3.學生的發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課程打破傳統教學只注重知識傳授,不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弊端,把學生的發展作爲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進行強調。強調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從初中物理新課程的實施情況看,已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還有許多不到位的地方,關鍵在於教師,老師的觀念不更新,很難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所以廣大初中物理教師從自我做起,更新觀念,深入推進新課程的改革與實施。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7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魯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第四節《密度社會生活》。學生通過學習前三節質量和密度的知識後,對物體的質量這一屬性和物質密度這一特性有所瞭解,並且已經學會了使用天平和量筒來測定物理的質量和體積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方法積累。而這一節課恰是講解密度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是理論聯繫實際且應用於生活的實踐性課。爲此,我採用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實驗性課型。實驗過程中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課題,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識。此外,這節課也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養功能。

二、學情分析:

從初三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看,經過一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個科學探究的素養,他們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樂於獨立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解釋和論證事物或現象間較爲複雜的因果關係,在學習密度的知識後也期望繼續研究並且去解決一定的生活問題。所以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注意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再通過猜、想、分析、實驗、推理等手段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最後通過學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啓迪學生思維、鍛鍊學生能力、還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的自信心。

從學生掌握知識水平上來看,雖然學習了質量和密度的知識,瞭解了一些常見的測量工具名稱,但在對知識原理的理解程度還不夠深刻,有些測量工具僅是通過多媒體見過其形,沒有真正的去實踐過,有些沒有見過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這一節課的授課過程中,教師要適應的加以引導教給學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測量數據分析問題的思路,並對實驗操作及結果進行適時分析。

三、設計理念

做到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提倡學習方式的多元化。教師在這節課打破教材結構,合理重組內容,使整個課堂既充實、嚴謹,又增強了科學性。教師善於運用各種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活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呈現出情理相濟、動靜相成和諧美。在教師的組織下,全體學生和教師一道積極的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不時地對學生進行點評。給獲取成功的同學以祝賀,給遇到困難的同學以指引,給失去信心的同學以支援。

教師深挖本節課所能體現的各個知識點、能力點、德育點。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爲基礎的科學,而這節實驗活動課的內容就是依靠實驗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會遇到常規方法所不能解決的“難題”,教師利用這些“難題”來啓迪學生思維,幫助其自發學習、自主探究、自行獲解,實驗中發揮一個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養學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克服困難、戰勝自我信心,與此同時,學會與同學共同交流獲取知識。

四、設計思路:

1、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密度知識的應用;能運用密度知識鑑別物質,計算物體的質量與體積。

過程與方法:學會系統地整理知識,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通過探究活動學會測量液體、固體的密度,學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地測量一個物理量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過程中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喜悅;在探究活動中,受到科學態度、科學觀念的薰陶,培養他們創新的精神、實踐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個性,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2、重點和難點

重點和難點都是利用密度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突出與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組間合作與彙報交流來實現。

3、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按照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評價、評估,完成本節內容從現象到理論的過程,得出每一個問題的初步結論,並總結出每個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學習:學生組內合作與集體合作是這一節課呈現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級裏的每一個學生的特點與智慧,積思廣儀、衆志成城。合作學習貫穿了教學的始終,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進行影響與滲透。

4、學法指導

在進行課程探究前,針對學習未知的方法、沒有

接觸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給予適量的方法提示;在進行課題研究時,鼓勵實驗方法的多樣化,對於明顯的思路和操作錯誤及時指導;在課題探究結束後,和學生一起對實驗中的知識與方法進行總結歸納。

五、實驗前的準備

教師根據實驗可能用的器材進行相應的實驗器材準備,並與實驗管理員協調好,上課時一同協助提供學生所需器材。對實驗室中沒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準備,如大塑料可樂瓶、鉛球、保鮮膜、油漆、木鋸、廢舊的課桌、檯秤等。由於本節內容較多,所以可以進行適當的調課連着下午第四節的活動課進行兩節課較好。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這段時間學習了三個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質量、體積,請問哪位同學能

告訴大家三者的關係呢?

生:三者的'關係可用一表達式來說明:ρ=m/v

對於同種物質,它的密度不受m和V的影響。

(教師對學生的表述給予表揚,同時指出他們所述之處的不足,物質的密度受到狀態的影響。)

師:我們還學習了測量質量和體積的儀器:天平和量筒。請哪位同學來描述一下,器材使用

時的步驟和注意事項?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幾位同學補充,使表達更完整。)

師:課下我有幾個問題,請大家幫助我來解決,每個實驗小組都選擇了一個探究課題,採用

各種方法進行了探究,然後向同學們進行陳述報告。

(二)課題選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師依據學情對全班同學進行小組劃分,每組大約十二三個人,全班共劃分爲四個小組,然

後採用抽籤的形式進行探究課題的選擇。然後小組內進行課題的研討並制定實驗方案,老師巡迴觀察,並

適當的進行指導。

探究課題:

1、鉛球是鉛做的嗎?

2、測磚的密度

3、測課桌體積有多大

4、測量方糖的密度

(三)實驗探究和彙報

各組制定完畢探究方案之後,根據方案進行相應的器材選擇,完畢之後,按順序各小組進行

實驗方案的彙報並進行相應的實驗操作。

第一組:鉛球是鉛做的嗎?

學生甲:我們從器材桌上選擇了一個鉛球,上面標的是6斤的鉛球,爲了得到精確的數據,

我們在課下用檯秤測量了一下,其質量爲2.9kg。

學生乙:(板書)m=2.9kg。

學生甲:在測量鉛球的體積時,我們遇到了一個難題,沒有合適的量筒,於是我們使用了水

槽,把鉛球放入水槽中,用燒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沒過鉛球,用粘貼紙在此處作一標記。

學生乙:在學生甲的描述下進行操作。

學生甲:將鉛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後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達到標記,記下注入的水的體積,即鉛球的體積。

學生乙:(板書)V水=V鉛球=0.38L

學生甲:根據可計算出鉛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鉛=11.3g/cm3。

學生乙:(板書)ρ球<ρ鉛

學生甲:通過測量和計算,我們澄清了一個事實,鉛球的基本成分是鐵,而不是鉛做的!請同學們對我們的實驗提出改進意見。

學生丙:有一種更直接的方法:測量鉛球的體積,利用牆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測出鉛球的直徑d,根據球體的積公式進行計算。

學生丁:爲測量球的體積,我對實驗器材進行了改進。自制量筒,利用直徑足夠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頂端較細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貼一張紙條,用標準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內,在紙條上畫出液麪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標記500cm3,將二者之間進行平分,用自制量筒測出鉛球的體積。

師:大家太棒了!每個同學的想法都非常有創意,讓老師受益匪淺,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組同學再爲大家作一次彙報?

第二組:測磚的密度

學生甲:我們探究的課題是:測磚的密度。用天平直接測量磚的質量m。

學生乙:(板書)m=60.5g。

學生甲:用量筒測量磚的體積時,我們發現磚放入水中時,磚具有吸水性,這樣測出來的磚

的體積偏大。我們採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體積的水

V水,讓磚頭吸飽水之後,再放入量筒中,測出體積V,由此計算磚的體積。

學生乙:(板書,演算)V水=20cm3 V=60cm3

V磚=V-V水=60cm3-20cm3=40cm3

學生甲:也許我們的辦法不是最好的,讓大家提出更巧妙的辦法。

(學生進行一番激烈的討論,由學生代表發言,對改進的方法進行表述)

學生丙:磚吸水後會膨脹,同樣體積會變大,爲了克服磚的吸水性,我們採取在磚的表面塗

層油漆或包一層保鮮膜的方法。

學生丁:我在想,我們爲什麼不測量整塊磚的密度呢?這樣,我們可以用直尺直接測量磚的

長、寬、高。計算出整塊磚的體積。

第三組:測量方糖的密度

學生甲:我們的探究課題是:測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測出幾塊方糖的質量m,然後除

以方糖的個數n,求出一塊方糖的質量。

(板書)

學生甲:在測量體積時,我們想到一些方法來克服糖溶於水的問題,如包上保鮮膜等。後來我想起媽媽在沏糖水時,糖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於是我們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來測方糖的體積,實驗中由於一塊方糖體積較小,測量時誤差較大,所以我們測量出幾塊方糖體積,再除以方糖的個數,求出一塊方糖的體積。

學生乙:(進行操作,板書)V糖水=20mlV=25ml

學生丙:我有一個更好的方法來測方糖的體積,糖溶於水,但是糖不溶於油啊,如果我們用油來測體積,就避免了糖溶於水這一問題。

師: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測方糖的體積,更讓我們有新的思路。

第四組:測課桌體積有多大

學生甲:我們的探究課題是:課桌的體積有多大。我們利用密度是物質的特性這一點,採用測樣本的方法,取和課桌一樣的木料來測密度。我們先用檯秤測一張課桌的質量m1,用天平測小木塊的質量m2

學生乙:(板書)m1=15kgm2=28g

學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體積的水V1,將木塊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鐵絲將木塊壓入水中,讀出體積V2,計算木料的體積V樣本。

學生乙:(操作並計算)V1=40cm3V2=80cm3

V樣本=V2-V1=40cm3

學生丙:在測木塊體積時,用鐵絲將木塊壓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個更便於操作的方法:

1.用細線將一石塊系在木塊下。2.將量筒倒入一定體積的水V1。3.將石塊先浸沒在水中,讀量筒中的

示數V2。4.將石塊和木塊一起浸沒在水中,讀出量筒中的示數V3。5.木塊的體積V=V3-V2。

(四)教師對學生的實驗進行評價

今天我很受感動,從同學們的身上我深刻體會到團結協作的精神,和不斷探索勇於克服困難的態度,同時,大家也教會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所收穫。當然大家在實驗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夠規範,例如:膠頭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經過大家的不斷努力,會做得更好。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8

初中物理教學基本理念,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思想物理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於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將精力陷於知識點的學習和解題中,對技能、物理過程和方法則關注的較少或落實不夠。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始終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一觀念,堅持這一觀念,才能切實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對學生終身學習願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通過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現象,探究其內在的本質的物理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是:

1、關注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所有的學生,應該尊重、關心、牽掛他們。要容忍學生的錯誤,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增強社會責任感。

2、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物理教學過程應該成爲學生愉悅的情感體驗過程。物理教師要善於爲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愉悅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讓課堂成爲學生嚮往的地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

(1)融洽的課堂氣氛教師要真心對待學生,永遠以和平、愉快、友好、信任和鼓勵的方式對待學生,與學生建立起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身心處於最佳活動狀態,心情舒暢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2)在教學中應儘量增加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情趣讓教學內容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如將教學內容故事化、多媒體化。以《磁場》一節引入新課的教學爲例,教師講:“在我國的古書《史記封禪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漢武帝雖然雄才大略,但是晚年卻很迷信。有一天,宮外有位自稱叫奕大的人求見,說是有寶物要獻給皇帝。漢武帝一聽,馬上召見。只見奕大從懷中取出一對棋子,說這叫鬥棋,放在一起爭鬥不已。漢武帝命人拿來棋盤,奕大把兩隻棋子靠近擺在一起,果然能夠‘相距不休’。一會而,奕大又換了個法子,兩隻棋又相互吸引不肯分開。這個玩意而可把皇帝給逗樂了他馬上下令封奕大爲‘五利將軍’。同學們,如果你是奕大,你會用什麼來做那兩隻棋子呢?”教學內容如果以多媒體的方式呈現,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使學習的內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與人格養成課堂不僅是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格養成的`聖殿。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的挖掘道德教育素材,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引導學生成爲一個有高尚道德的人。使學生在獲得物理知識同時,也成爲人格健全的人。物理教學中的德育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愛國主義教育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在物理學方面對世界所做的傑出貢獻、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國古代文明燦爛輝煌,很多科學論述都在世界遙遙領先,如《墨經》關於槓桿的論述、小孔成像的觀察研究,《春秋》中哈雷彗星的記載,足足比西方早六百多年。在現代科學技術中,我國超導的研究與實踐,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尖端技術方面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的實驗成功,人造衛星的發射與回收,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成等等,在教學中適當的穿插這些內容,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還能使學生了解祖國燦爛輝煌的文化,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教學中也應讓學生認識今天我國在科學技術的某些方面與國際水平的差距,激勵他們努力學習,立志振興中華。

(2)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中學物理教學內容中充滿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師在教學中應自覺地用辨證主義觀點去分析教學內容,闡明物理概念和規律。例如,通過分子運動論的初步知識的教學,向學生揭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通過講解“摩擦力的利與弊”向學生闡明“一分爲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道德品質教育在物理教學中,應培養學生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科學態度,刻苦鑽研、勇於進取的精神和愛護公物、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的作風。探究式教學法是一種重要的物理教學方法,在探究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勇於戰勝困難和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

4、滲透STS教育,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物理知識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社會生活中都有廣泛的應用,人類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與物理學的進步息息相關。這就要求教學活動必須圍繞着學生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來展開,使學生在掌握物理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瞭解這些知識的實用價值,懂得在社會中如何對待和應用這些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技術意識、社會意識。

在教學中的具體做法是:

第一、關注現代物理科學技術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動向,如那米技術、超導體、激光、現代航天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等。

第二、重視學習內容與家庭、社會生活、生產實踐的聯繫,如將電的知識與安全用電、安裝照明電路、修理各種家用電器相聯繫;將能源的利用與生活中如何節能相聯繫;將物態變化與電冰箱的工作原理相聯繫,將浮力與潛水艇的浮沉相聯繫;將電磁波與現代通信相聯繫等。

第三、關注一些重大社會問題,如環境污染與環境保護、能源危機、噪聲污染等。此外,教師在設計習題時,應多考慮一些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規律的題目,如學習慣性後,解釋剎車時人體上半身爲什麼向前傾的現象。學習槓桿後,解釋騎自行車上坡走“S”形路線省力的道理;學習了長度的測量後,會從地圖上測出長春到北京鐵路線的長度;學習了光的反射,解釋汽車駕駛室外面的觀後鏡是一個凸鏡,汽車頭燈裏的反射鏡是一個凹鏡;學習了光的折射,能解釋海市蜃樓,汽車頭燈總要裝有橫豎條紋的玻璃燈罩;學習了熱學,能回答爲什麼海邊及大森林裏一年四季氣候宜人,爲什麼當今國家推行退耕還林的政策;學習壓強後,解釋刀磨得越鋒利切東西越快等等。通過多方面培養學生勇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形成將科學技術與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意識,激起學生對自然界的好奇、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養成對大自然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增強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瞭解內能的實際利用,知道內能的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係

能力目標

通過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關係的學習,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

情感目標

聯繫能量轉化和守恆的關係,感受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建立發展的觀念

教學建議

本節的教學要注重科技和社會的聯繫,避免孤立的學習,要注意聯繫實際和社會實踐.

在內能的利用的發展上,可以提出問題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師提供的一些資料學習.

環境保護的學習,可以教師提出課題,學生查閱資料,從信息中學習,提高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課題】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重難點分析】利用內能造成的環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護環境的措施及其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方法1、學生閱讀教材,教師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內能利用及環保有關的'材料,教師提出一些問題,學生閱讀時思考,可以有: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什麼;大氣污染的危害是什麼;解決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國利用內能的發展歷程是什麼;各種內能的利用方式對環境保護的作用是什麼.

方法2、對於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採用實驗探究和信息學習的方法.實例如下

實驗探究:調查附近的工廠在利用內能進行生產上是如何進行的,對於環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減小對環境的影響.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地考察,寫出調查報告,分析的結論等.

實驗探究(另一例):調查社區中是如何利用內能的,調查本地區近三十年中利用內能來取暖的發展情況,諮詢和分析現在的取暖和今後的發展方向.同樣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實地考察,分析並得出調查報告和結論.

信息學習:網上查閱有關內能的利用,環境保護,及內能利用對環保的影響等方面的資料,並得出自己的結論,小組討論.這種學習是爲了形成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板書設計】

第六節 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1.內能的利用

2.環境保護的問題

探究活動

利用信息學習: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

【課題】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流程】制訂子課題;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並得出一些結論;評估;交流與合作,物理教案-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參考方案】嘗試對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發表自己的見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夠材料的基礎上分析。

【備註】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發現共性和差異。

3、發現新問題。

物理教案-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的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認識滑輪,知道滑輪的作用及在實際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3、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是有規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規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滑輪二個、鐵架臺、細繩、鉤碼、測力計。

演示材料:同分組材料一套。大滑輪一個、粗麻繩二根(組裝動滑輪、拔河用)。掛圖或幻燈片三張(旗杆上定滑輪圖;吊車上定滑輪、動滑輪圖;滑輪組示意圖)。

三、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談話:你知道旗杆上有個什麼裝置,能幫我們比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滑輪的構造及種類

(1)講解:

安裝在旗杆頂上的這種邊緣有槽,能圍繞軸轉動的輪子叫滑輪。

(出示滑輪、講解)

滑輪也是一種簡單機械。(板書課題)

滑輪有二種,(出示滑輪組示意圖)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輪叫定滑輪。

不固定被套在槽裏的`繩子拉着,與重物上下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

(2)提問,你還在什麼地方看到過滑輪?

2、指導學生認識定滑輪的作用

(1)討論:你認爲旗杆頂上的定滑輪有什麼作用?

(2)實驗1(定滑輪不省力)。

①演示介紹實驗裝置及實驗方法。

②學生分組實驗(繩子兩端各掛鉤碼)

③學生裝彙報實驗結果。(繩子兩端各掛1個鉤碼,保持平衡)

④討論:說明什麼?(說明不省力,也不費力)

(3)討論

談話:既然定滑輪沒有省力的作用,那麼高高的旗杆頂上安裝它必然會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麼?(分組討論 後彙報)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師小結:

通過以上的實驗和討論,我們知道定滑輪雖然沒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變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導學生認識動滑輪的作用

(1)討論:動滑輪有什麼作用?(教師希望學生能提出動滑輪工作不方便,動滑輪能省力。)

(2)演示實驗(遊戲:拔河)。

(在牆上固定繩子的一端,組裝動滑輪讓一名弱小同學,利用動滑輪作用與一名有力同學拔河,弱小同學勝。)

(去掉動滑輪裝置拔河弱小同學敗)

遊戲後教師質疑:這是爲什麼呢?

(3)實驗2(動滑輪省力)。

①分組測量提起一個鉤碼和一個滑輪時所用的力。

測量後學生彙報,教師板書記錄下來。

②分組實驗。(要求學生獨立組裝獨立操作。)

③彙報實驗結果,教師板書記錄下來。

④討論:通過以上研究你認爲動滑輪有哪些作用?(動滑輪有省力的作用)

4、指導學生認識滑輪組的作用

(1)通過以上研究我們知道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填出課本P48結論)。

(2)討論:定滑輪、動滑輪各有什麼優點?各有什麼缺點?

怎樣使用才能把兩種滑輪的優點結合起來既省力又方便?

(3)分組實驗:學生獨立組裝滑輪組實驗。

(用鉤碼實驗時教師 要注意動滑

(4)教師小結:把定滑輪及動滑輪組合起來使用的裝置叫滑輪組。滑輪組就可以發揮定滑輪和動滑輪各自的優點。

(學生填寫P49結論)

(三)鞏固

提問:吊車上都用了哪種滑輪?它有什麼作用?(出示吊車圖)

(四)佈置作業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11

【學習主題】牛頓第一定律

【學習時間】1課時

【課程標準】知道牛頓第一定律

【內容分析】牛頓第一定律是力學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養學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本節課是在學習了運動學和力學知識基礎上,首次將力和運動聯繫起來,研究力和運動的關係和規律的知識,本課內容在初中物理知識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爲後面平衡力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起到承前啓後的作用。因此教材比較注意科學地編排內容,它把理論聯繫實際,還把物理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去,能讓學生覺得物理就在身邊,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物理的興趣。本節需要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安排學生實驗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第二課時要理解慣性的內容。

【學情分析】通過實驗並不能直接得出牛頓第一定律,它是總結事實,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這方面要注意強調。

【學習目標】1、通過分析具體事例,知道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通過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知道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3、通過教師整合說明,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內容;

4、通過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培養學生觀察和實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評價設計】1、通過問題1、2、3、4、5、6檢測目標1的達成。

2、通過問題7、8、9、10、11檢測目標2的達成。

3、通過教師整合說明和問題12檢測目標3的達成。

4、通過問題8、9、10、11檢測目標4的達成。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教師根據學生看到的演示實驗,在設置問題,引發深入思考)

出示斜面、小車演示:

(1)、用力拉小車在水平木板上前進。

(2)、停止用力,小車停止。

問題1:什麼原因使小車前進?

問題2:能否說物體運動必須受力?

問題3: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

(3)、將小車放在斜面上,放手後讓小車滑下。

問題4:到水平面上後會立即停止嗎?

問題5:小車能一直運動下去嗎?

問題6:小車到達水平面時,雖然在水平方向上沒有受拉力,但仍然繼續前進,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

(4)教師總結:學生形成兩種不同結論分別代表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運動需要力來維持;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運動不需要歷來維持。(板書他們的觀點)

問題7:小車到達水平面時,雖然在水平方向上沒有受拉力,但仍然繼續前進;雖然能繼續前進,卻不能一直運動下去,這是爲什麼?

(5)教師總結:阻力會影響物體的運動。

二、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通過教師創設問題,轉化成可操作性強的具體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同時,進行了合作、交流、思考,同時知道了自己應支持誰的觀點)

問題8:小車在水平面上前進的距離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師讓學生充分猜想後,總結:斜面坡度,小車質量,小車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問題9:研究小車在水前進的距離和水平面對它阻力的關係,你應該如何設計實驗?

(學生猜想,小組討論,分享猜想設計的依據和研究方案。)

教師總結:運用控制變量法必須讓其他因素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車在同一位置開始運動,分別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進行多次試驗。

選擇合理方案,讓學生分組進行試驗。

教師根據實驗引導學生分析:

問題10:三個表面相比,哪個阻力最小,哪個阻力最大?

問題11:小車在木板上運動得最遠,在毛巾表面上運動得最近。其原因是什麼?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阻力越小,前進的距離越遠,若表面更光滑,則小車所受阻力更小,前進的距離更遠;若表面非常光滑,則小車所受阻力將非常小,速度減小得也將非常慢。

進一步推理問題12:如果物體不受力,它將以一個恆定的速度永遠地運動下去。

通過比較推理的結果,讓學生思考後用自己的話說出實驗結論,得到運動和力的關係,並指出自己支持兩位誰的觀點。

三、教師整合說明(根據推論引出牛頓第一定律,讓學生明確它不是實驗結論)

英國科學家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規律:牛頓第一定律(板書課題)-----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板書內容)

四、教師強調說明:(讓學生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表明這條規律的普遍適用性,不符合這條規律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2)“不受力”是定律成立的條件,這是一種理想情況,它也包含物體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況,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

(3)“總保持”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只有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兩種可能,要改變這種狀態,物體必須受力的作用。

(4)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它雖然不是直接由實驗得來的,但經受了實踐的檢驗,是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

五、小結

【板書設計】:

牛頓第一定律

亞里士多德(物體運動需要力來維持)

伽利略(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1)(2)(3)(4)(5)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12

一、設計思想:

本小節的教學內容分爲:機械運動的概念、參照物、運動的相對性,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中,機械運動的概念較爲簡單學生理解也相對容易,所以將教學重點放在後兩部分,在參照物的教學中通過一個小實驗,鋼筆放在書本上推動書本運動。利用機械運動的概念討論鋼筆是運動還是靜止?從而激發學生思考,選擇不同的標準獲得不同的運動形式,自然的引出參照物的概念。整體的設計思路利用身邊的現象賴引導學生理解參照物和相對運動的概念,期間可通過穿插一些視頻和音頻資料,讓學生理解更加具體、生動和深刻。

二、教材分析

初二時學生初次接觸物理,本章是人教版的起始章的第二節內容,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在自然界一切物體都在運動,學生先從身邊最簡單的運動着手,對於學生物理學科的入門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對於本節不熟悉的參照物,教材通過大量的具體事例,讓學生通過討論分析最終理解運用。

三、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是初二的學生,物理思維還未建立,理解和分析能力較弱。該年齡段的學生有好奇心,但是對問題缺乏深刻的思考,對知識的提煉和總結缺乏訓練。比如物體的運動選取不同的參照物運動形式不同。學生容易將參照物和研究對象混淆,對於這個問題,一定要先通過明確誰是參照物誰是研究對象,再討論後續的相對運動。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停運動着的世界中,能舉例說明常見的運動現象。

(2)知道如何用科學的語言描述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瞭解參照物的概念及其選取的方法。能舉例說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參與式的體驗學習,使學生能靈活選取參照物來分析物體的運動情況,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問題,初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教育和科學人生觀教育,通過“STS”教學,激發學生學好科學技術,報效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懷。

五、重點難點

1.參照物概念的形成

2.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六、教學策略和手段

整個教學過程通過身邊的日常生活現象,引導學生學習機械運動的概念,通過不斷設疑啓發學生思考運動的相對性,通過視頻資料瞭解我過前沿的航空科技,尤其是飛船對接技術中的相對運動,讓學生明白物理源於生活,但又改變生活。

七、課前準備

簡單的實驗器材準備,圖片資料、視頻和音頻資料,學生的課前預習

八、教學過程

(一.)一切物體都在運動

圖片引入:

1.春天,風箏在空中迎風擺動;

2.夏天,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

3.秋天,落葉紛紛飄落;

4.冬天,雪花漫天飄灑;

5.今天,你上學的路上,路旁的樹木不斷被甩在身後

6.此時,鐘錶的秒針在不停地“走動”;學生思考並回答:看了這些圖片有什麼樣的啓示?(學生回答)

師: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我們每一個人時刻都在運動(如心臟在跳動,血液在流動),我們生活在一個運動的世界裏,自然界的物體都在運動着。

(二).機械運動

學生活動一:學生自己舉出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象,

[生]從家裏到學校或從學校回家都是運動.[生]老師講課時在講臺上或教室裏的走動也是運動.[生]假期旅遊時乘坐汽車或火車都是運動.

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運動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能講講你們是怎麼來判斷物體是不是運動的呢?

[生]如果物體從這個“地方”到了另一個“地方”就是運動了,如果一直呆在一個地方不動就沒有運動.

[師]同學們講得非常通俗.你們說的“地方”就是“位置”.天空中飛行的飛機、火箭;地面上奔馳的火車、汽車;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隻、艦艇;行走的人、流動的水、遊動的魚、飛翔的鳥等等都在運動,爲什麼能說它們都在運動呢?運動的物體有什麼共同點呢?

[生]說這些物體都在運動是因爲它們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化.

[板書]在物理學裏,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mechanical motion).

(三).參照物

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既然運動是普遍的,爲什麼又常常說房屋、橋樑是

靜止的,河水、

船隻等是運動的?

學生活動二:請同學們將書本放在課桌上,把鋼筆放在書本上,用手緩慢地推動書本,使書本載着鋼筆沿桌面向前移動,思考下面問題:

[投影]

(1)書本相對於桌面的位置有無變化?

(2)鋼筆相對於書本的位置有無變化?

(3)鋼筆相對於桌面的`位置有無變化?

[生]書本相對於桌面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鋼筆相對於書本的位置沒有變化;鋼筆相對於桌面的位置發生了變化.

[師]請同學們根據機械運動的概念來判斷書本和鋼筆的運動情況.

[生]書本和鋼筆相對於桌面的位置發生了變化,說明書本和鋼筆是運動的.

[生]鋼筆相對於書本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說明鋼筆是靜止的.

[師]一個說鋼筆是運動的,另一個又說鋼筆是靜止的,他們矛盾嗎?請同學們討論.

[生]如果以桌面作標準,書本和鋼筆就都是運動的.如果以書本作標準,鋼筆就是靜止的.

[生]選擇作標準的物體不一樣,同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就不一樣,因此他們並不矛盾.

[師]大家分析得很好,同學們還有類似的例子嗎?

[生]有.比如老師站在講臺上,如果以教室的牆壁作標準,老師就是靜止的,如果選擇太陽作標準,老師就是運動的,因爲老師站在地球上不動,但地球在繞着太陽轉動.

[生]我們大家都一樣,如果以坐在教室中的椅子作標準是靜止的,如果以太陽作標準都是運動的.

[生]旅遊坐車的時候,如果以車廂作標準,坐着的人是靜止的,如果以路邊的樹或大樓作標準,車內的人就是運動的.

……

[師]同學們講得都很好.可見,說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要看是以哪個物體作

標準.

[板書]

在研究機械運動時,所選的作爲“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reference object).

[師]學生活動三:情景模擬地球同步衛星與地球,太陽之間的運動關係。

[師]是不是隻要說到物體的運動情況,都是相對於某一參照物而言的?參照物應該怎樣選擇呢?同學們可以互相討論,看能不能有滿意的答案.

[生]第一個問題是肯定的.因爲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所以,說一個物體運動情況是什麼,肯定是相對於某一個作爲標準的參照物來說的.

[生]選擇參照物時,不能選被研究的物體本身作參照物,因爲這樣選的話.這個物體永遠處於靜止狀態.

[生]剛纔大家說到參照物中有人、有車、有樹木、有房屋、還有人的影子等,什麼都有.所以,我認爲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

[生]因爲我們詞論的物體大部分是在地面上運動的,所以—般應選樣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作參照物,這樣研究問題方便.

[生]我認爲如果選樣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作參照物時,參照物可以不提.比如說“公路上行駛的汽車”,不用說”以地面爲參照物,汽車在運動”.

[生]我覺得選擇參照物時,應該看怎樣選擇研究問題更方便.比如研究客車是不是運動,最好選擇地面或路旁的樹木、房屋作參照物;如果要研究人在車廂裏是

否運動,就該選擇車上的坐椅或固定在車上不動的物體作參照物.……

[師]同學們表現得太棒了!老師還要補充一點,研究問題的時候,選擇好參照物後,就可以先假定參照物是不動的,然後再看被研究的物體相對於參照物的運動情況.歸納選擇參照物的注意事項(課件展示)

參照物比如課本P22圖11.1-4中丙圖,“乘坐電梯向外觀看,有什麼感覺?”

[生]乘這樣的電梯向上運動時,以電梯爲參照物,假設電梯不動,樓房就在向下運動;如果乘電梯向下時,樓房就向上運動.

[生]如果老師從講桌的一端運動到另一端,以老師爲參照物的話,假定老師不動,可以認爲是講桌沿老師的反方向運動.

[師]大家說得非常正確,以後的學習中同學們一定還會碰到很多的例子.現在請同學們觀察教材圖11.1-3及圖11.1-4甲、乙,大家互相交流討論,說一說對於不同的參照物,各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

四.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師]從上面同學們的分析可以看出,選擇不同的物體作參照物,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的情況不同.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九、板書設計

運動的描述

1. 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改變叫機械運動。

2. 參照物:判斷物體運動狀態時被選擇來作爲標準的物體

3. 物體運動和靜止時相對的。

十、作業設計

1. 完成隨堂練習,完成《同步》。

2. 進行小結。

3. 按照要求預習,。

十一、教學評價

本堂教學用了較多的時間對參照物的選擇,運動的相對性進行試驗和討論,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對於這個環節的處理,我收集了大量的視頻資料,以提高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其中有在機械運動,通過老師的移動,引導學生得出機械運動的定義,並通過鋼筆放在書上推動書移動,討論鋼筆相對書和桌面的運動,這個小實驗簡單直觀,學生可以一邊實驗一邊思考,很快就理解了參照物不同,運動的描述不同的結論,這裏學生的參與度高,效果很好。但是在後面的對於相對運動和參照物的理解和運用上,如果能引入一些中國古詩,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起到的效果就更加明顯。例如可以舉例:“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等。

十二、教學反思

本堂課由於內容較爲豐富,也比較貼近生活,所以可選取的多媒體資料很多,而且從質量和數量兩方面都較高,因此在選擇上必須注意如何取捨,原本選取了將近15段視頻資料,但在授課時反而出現了時間不夠用,每個片段只能一掃而過,根本無法起到作用,在經過仔細的篩選後,只留下5個片段,將節省下來的時間用來給學生活動和思考,這樣一來效果反而好了。教師的語言必須有效而精煉,指向性強,否則後引起學生聽覺疲勞,教學效果反而不好。

十三、學生學習過程和成果

通過本堂的學習,學生普遍感覺物體還是很貼近生活,很有趣味,而且很有用。在參照物的學習上一開始感覺吃力抽象,但經過大量的事例和視頻資源,抽象便具體,模糊變清晰,紛紛表示物理學習充滿信心,表示要認真學習物理。希望老師多做實驗,多準備有趣新穎的視頻資料。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13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初步瞭解電路和電路的連接的基礎上來認識電流的概念,會正確使用電流表,探究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電流的特點。對電流表的使用教材以電流表說明書的形式出現,學生可對照電流表的實物結合說明書來了解電流表的使用,有利於學生的自學,使學生養成在測量儀器使用前閱讀說明書的好習慣。

通過教材中的“動手做”,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掌握電流表的使用,爲後面的探究串、並聯電路電流的特點做準備。教材突出了過程與方法、更加註重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讓學持經歷探究串、並聯電路電流特點的實驗過程,自主探究得出結論。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了電路的基礎上來學習電流,在平時的生活中學生們可能就聽說過電流,但那種認識是膚淺的,是模糊的,在頭腦中沒有構成知識體系,現在來真正的學習這些內容,他們會懷有極大的興趣。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滿足他們好動手操作的願望。在學習中使用電學中的重要的測量儀器——電流表學習也會有新鮮感,可讓學生通過閱讀說明書來進行自學電流表和電壓表的使用,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目標

1、知道電流的單位,會正確使用電流表。

2、通過探究,知道串、並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

3、通過關於“電路短路造成的危害”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串、並聯電路的電流特點。

難點

電流表的使用。

重、難點突破

讓學生經歷“探究串、並聯電路的電流特點”的過程,通過探究進行理解來突破重點,

通過閱讀說明書,討論交流和實際操作等形式來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流表仿真課件、電流表、乾電池若干、小燈泡、導線若干。

學生準備

電流表、小燈泡、乾電池若干、導線若干。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觀察圖片、實驗,引入新課

1、播放一組圖片:手電筒的光亮和汽車前燈的光亮對比

2、演示實驗:用一節和三節乾電池分別供電的.一個小燈泡的發光情況對比。

提問:同學們看到了什麼現象?這些現象說明了什麼?

學生:燈發光的亮暗不同,電路中有了電流,流過它們的電流變化了。

說明:圖片及演示實驗是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這樣引入新課,體現了從生活到物理的教學理念。

二、進行新課

(一)認識電流

教師:我們已經知道電流是由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的,關於電流你還想知道哪些問題?

學生討論回答:怎樣來描述電流?電流的單位是什麼?怎樣能測量電流的大小?……

教師介紹:物理學中用每秒通過導體某一橫截面的電荷多少來表示電流的大小。用I表示,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是A。

指出不同的用電器工作時,電流的大小一般不同。打出幻燈片:常見的電流,使學生對電流的大小有個初步的印象。

(二)電流的測量

1、觀察認識電流表

教師:電路中電流的大小需用電流表測量,大家桌上擺的儀表就是電流表,請學生認真觀察自己手中的電流表,看看都觀察到了什麼?

學生觀察後交流:①表上有一個標記符號A;②標有“—”、“0、6”和“3”三個接線柱,“0、6”和“3”是“+”接線柱;標有“+”號、“0、6”和“3”三個接線柱,“0、6”和“3”是“—”接線柱。因爲電流有方向,“+”和“—”接線柱告訴我們:電流應該從哪個接線柱流進電流表或流出電流表。③電流表錶盤上有兩種刻度。表明有0~0、6A和0~3A兩個量程,分度值分別爲0、02A和0、1A。

教師補充電流表的符號。

說明:認識電流表是正確使用電流表的前提。從觀察開始來讓學生接觸一個新的儀表,比直接講解怎樣把電流表連入電路要來得緩和,學生在心理上不會感到突然,可以減輕學生學習壓力。讓學生認識上有充分的準備,又可以爲後面的教學作好鋪墊。

2、電流表的使用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閱讀電流表的說明書,來了解一下如何使用電流表測電流。

學生閱讀教材中的電流表說明書,結合實物來了解如何使用電流表測電路中的電流。

學生敘述電流表的使用方法:

①實驗前要檢查指針是否對準零刻度線,如有偏差,需調零。

②電流表要串聯在被測電路中。

③必須使電流從“+”接線柱流進電流表,從“—”接線柱流出來。

④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可以用試觸法確定量程的選擇。注意:絕不允許將電流表直接接在電源的兩極上!

教師演示試觸現象,學生觀察電流表指針擺動情況。

說明:使學生理解爲什麼要試觸,清楚違反以上規則造成的危害,對此有一個較深刻的認識。

進行讀數練習(用電流表仿真課件演示),教師演示,學生讀數並說明是如何讀數的。

(三)用電流表測量電流

“動手做”活動:測量通過燈泡的電流值。

教師強調:

(1)要遵守科學規則,即電流表連接電路時要遵循電流表的使用規則。

(2)連接電路時,開關是斷開的,檢查無誤後再閉合開關。

學生先畫出電路圖,再根據電路圖把電流表連入電路,測量電流。

交流、評價

1、請學生反思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情況,談談收穫和體會。

2、教師進一步強調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14

第三節探究物質的一種屬性——密度

教材分析:本節是這一章的重點,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應用,這是整個初中物理的重要

基礎知識,是後面學習浮力、液體壓強的基礎;二是科學探究方法的學習和掌握既是物理課程的目標,也是物理教學的重要內容。

設計思想:新的課程改革對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將“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作爲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將“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作爲課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落實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課程理念。在教學中從學生身邊的例子入手提出問題,這樣的例子讓學生既覺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創設了探究情景,爲後面的探究教學奠定了基礎;密度的概念沒有直接給出,而是通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大膽猜想、實驗探究,經過計算、分析、比較、交流,最後得出的。這樣既讓學生體驗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又讓學生學習了科學探究的方法,還加深了對密度概念的理解。在第2課時,着重讓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的密度知識解決我們身邊的問題,使學生感受物理有用,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15

物理規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法則和公式等)是物理現象、過程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必然趨勢及其本質聯繫的反映,它是中學物理基礎知識最重要的內容,是物理知識結構體系的樞紐。物理規律的教學既是物理知識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新課標強調的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怎樣才能搞好規律教學呢?本人自參加工作十幾年以來一直從事物理教學工作,對物理規律的教學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認識,現總結如下:

一、瞭解物理規律的類型

物理規律可分爲三種類型:

1.實驗規律

物理學中的絕大多數規律,都是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歸納總結出來的,我們把它們叫做實驗規律。如歐姆定律、焦耳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液體內部壓強特點等都屬於這一類。

2.理想規律

有些物理規律不能直接用實驗來證明,但是具有足夠數量的經驗事實,如果把這些經驗事實進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況下,總結出來的規律,我們把它叫做理想規律。如牛頓第一定律。

3.理論規律

有些物理規律是以已知的事實爲根據,通過推理總結出來的,我們把它叫做理論規律。如萬有引力定律是牛頓經過科學推理而發現的。

二、物理規律教學的基本方法

在物理規律的教學工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規律本身,還要對規律的建立過程、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進行深入瞭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應用規律來解決具體問題。爲此,對不同的物理規律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下面分別對以上三類規律的教學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1.實驗規律的教學方法

在物理學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物理實驗既是歸納物理規律、產生物理假說的實驗基礎,也是驗證物理預言和物理假設的主要依據。觀察和實驗既是形成物理概念和認識物理規律的基礎,又是學習物理學的基本方法,而初中物理學科主要是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初步瞭解物理學的一些基本知識。具體方法大致的以下幾種:

(1)由日常經驗或實驗結果進行直接歸納得出結論。如研究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我讓學生思考生活中自己曬衣服的體會得出;光的反射定律是通過演示實驗得到的等。

(2)先從實驗結果或從對實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的結論,再進一步通過實驗尋求嚴格的定量關係,得出定量化的結論。如研究液體內部的壓強時,我先通過演示實驗:底部和側壁有橡皮膜的玻璃管,裝滿水,觀察橡皮膜凸出且底部凸出明顯,讓學生知道液體壓強跟深度有關,再進一步實驗研究得到它們成正比的定量關係。

(3)引導學生在觀察實驗或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進行猜想,然後通過實驗來驗證、修正自己的猜想,得出結論。如在焦耳定律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觀察並思考兩個實驗事實:1.燈泡熱的發光,而與之相連的導線確察覺不到發熱,這說明電流產生的熱量與什麼有關?2.同樣的導線,在併入用電器很多時,就會察覺到導線發熱,這又說明了什麼?然後利用焦耳定律演示器進行實驗驗證。

2.理想規律的教學方法

理想規律是在物理事實的基礎上,通過合理推理至理想情況而總結出的物理規律。因此在教學中應用“合理推理法”。如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在不同表面上做小車沿斜面下滑的實驗,發現平面越光滑,摩擦阻力越小,小車滑得越遠。如果推理到平面光滑、沒有摩擦阻力的情況下,小車則將永遠運動下去,且速度不變,做勻速直線運動,從而總結出牛頓第一定律。

3.理論規律的教學方法

理論規律是由已知的物理規律經過推導,得出的新的物理規律。因此,在理論規律教學中應採用“理論推導法”。如物體的浮沉條件由F浮與G的關係可推出ρ物與ρ液的關係。

無論是採用哪種方法,最後都要在探索的基礎上,得到物理規律的文字表述和數學表達。

三、物理規律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排除學習規律的思維障礙

《新課標》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學習,學生在平時的生活過程中,已經在原有感情知識的基礎上,形成了消極的思維定勢,很大程度上干擾了學生對物理規律的理解的掌握,限制了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生活常識的'干擾。學生在學習物理規律之前,從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一些問題形成了某些觀念。這些觀念,有的看似正確但是往往有一定的片面性,有的更是錯誤的,那些錯誤的“先入爲主”的觀念對學生正確理解物理規律起着嚴重的干擾作用。例如,在運動和力的關係上,看到有馬拉車車才向前運動,有人推桌子桌子纔會移動的生活現象,學生認爲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物體受力才能運動,不受外力的物體是不能運動的;對於物體在液體中受浮力的問題,看到鐵塊放入水中就下沉,往往認爲只有浮在液麪上的物體才受到浮力等等。所以,對於物理規律的教學,首先要消除學習過程中有些錯的生活。觀念的干擾,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儘量設計可直觀的實驗對錯誤觀念進行排除。

第二,數學知識的干擾。例如,初中物理電學中歐姆定律的數學表達式I=U/R,變形爲R=U/I,從純數學的角度考慮,得出導體的電阻與加在它兩端電壓成正比,與通過它的電流成反比等一類錯誤的理解,再如力學中密度的數學表達式ρ=m/v,學生也誤認爲物質的密度與它的質量成正比,與它的體積成反比。類似的錯誤在於學生用純數學的觀念理解物理的概念、規律和思考處理物理問題,而忽視了它們的本質,造成對物理知識的錯誤理解。

2、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規律的物理意義,防止死記硬背

(1) 準確呈現物理規律的內容

物理規律的語言陳述十分精煉和準確,概括程度非常高.在教學中,向學生呈現教學內容時,不但要準確,而且對一些關鍵字詞應加以突出,給予適當的說明,以引導學生足夠的注意和正確理解,並與其他類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規律進行比較,建立類比聯繫.如如牛頓第一定律中“一切物體”是泛指任何物體,“不受力”是條件,“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中的“或”字理解是關鍵,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可這樣理解:一切物體在不受力時,原來靜止的仍然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要從物理意義上去理解物理規律的數學表達式,如上面提到的對密度的數學表達式ρ=m/v的理解;

(3)充分認識物理規律中各個物理量的物理意義,如對液體壓強公式P=ρgh,要特別強調“h”的意義:h是到液麪的豎直距離。

(4)明確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和範圍,如歐姆定律公式I=U/R中I、U、R必須是同一段電路上的,而且要注意同時性;

(5)要引導學生總結物理規律間的相互聯繫,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物理規律。如焦耳定律公式與電功公式間的聯繫與區別;計算液體壓強和壓力時,要先由公式P=ρgh計算壓強,再由F=PS計算壓力,注意液體的壓力不一定等於液體的重力。

四、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1.培養學生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題的作用就是示範性,通過對例題的分析,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與步驟,引導學生應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如學生學完密度這一節後,可以出這樣一題“用密度知識鑑別體育課用的鉛球是否是純鉛製的”,通過測量鉛球的質量和體積,求出鉛球的密度,再與純鉛的密度比較後進行判斷,得出結論。可以各設計一個典型例題,指導學生運用實際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強化訓練學生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對於重點的物理規律,不僅要求學生理解,而且要求會靈活運用,因爲掌握物理規律的目的就在於能夠運用物理規律去解決問題。初中階段,雖然不要求學生解某些複雜問題,但是,也應當要求學生學會運用物理規律去說明和解釋有關的現象、解決一些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可以鞏固和深化對規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學到分析、處理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發展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邏輯地說理和表達能力以及手腦並用獨立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爲此可精心挑選習題,讓學生通過適量訓練,在實踐中總結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與技巧,從而達到提高運用物理規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注意習題要少而精,不搞題海戰術.

五、適時組織測驗,檢查學生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適時、定期組織物理測驗,是檢查物理規律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物理規律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不斷總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巧,能做到舉一反三。

綜上,是我對物理規律教學探索的一些體會。教學是一門創造性藝術,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創新,敢於嘗試,大膽改革,才能提高物理規律的教學水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