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彙編15篇

本文已影響 2.43W人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彙編15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理解並掌握文章景物描寫的作用;

2.感悟作者珍愛生命、自我救贖的人生態度。

學情分析:

學習《我與地壇》學生需要從中理解母親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地壇給我的生存啓發。高一的學生在認知上,對情感的理解、語言的運用和精確表達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能夠體會生命的涵義。

教學重點:

地壇和母親對我生命求索的啓示

教學難點:

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和對“生與死”的思索。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點撥

教學過程:

一.預習環節:

1、識作者輪椅上的文壇硬漢史鐵生(1951—2010),當代作家。北京人,1969年赴陝西延安插隊,後因病轉回北京,後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2010年突發腦溢血逝世。自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他是一位對生命特別有感悟的作家,他的創作比較突出地表現出對殘疾人命運的關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對社會與人生的某些帶有哲理性的思考,語言優美,具有很強的表現力。代表作有《我與地壇》《務虛筆記》《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夏天的玫瑰》《合歡樹》等。其中《我與地壇》《務虛筆記》曾入選“九十年代十大經典作品”。(對強者而言,磨難也能成爲禮物)

2、知背景作者在那金子般的21歲時忽然失去了雙腿,我們能充分理解他的極端痛苦的內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這園子裏。”地壇的樹蔭和夕陽籠罩着史鐵生絕望的身影,他在這裏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靜想苦思,想關於死的事,想了好幾年。在地壇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境界中,作者獲得了對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從而走出了殘疾自傷的陰影。(實際上,他比所有擁有雙腿的人,都要更加健全,也更加崇高。)

3、補充材料

①地壇地壇公園又稱方澤壇,是古都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地壇公園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佔地37.4公頃。公園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是中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地壇公園有方澤壇、皇祇室、牌樓、齋宮等著名旅遊景點。1984年被評爲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百度百科)(很多人說:到北京可以不去長城,不去十三陵,但一定要去看一看地壇。)

②史鐵生解釋他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地生着,以便不斷的去看它,不是不斷的去看這些文字,而是藉助這些躊躇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着的靈魂,看這靈魂的可能與大向”。

③史鐵生名言※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要麼在惡夢中醒來,要麼在美夢中睡去。

※當白晝的一切明智與迷障都消散了以後,黑夜要你用另一種眼睛看這個世界。※不應該因爲現實的不滿意,就遷怒於那亙古的夢想,說它本來沒有。※對於心靈來說,人奮鬥一輩子,如果最終能掙得個終日快樂,就已經實現了生命最大的價值。

※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它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暉之時。

四、基礎知識梳理

1.記字音坍圮()熨帖()宿命()蟬蛻()窸福ǎ┴ü挪槐?()雋永()倔強()嘈雜()假期()玉砌雕欄()獨處()捋着()焦灼()荒蕪()剝蝕()

2.識字形tuí牆()kè守()教huì()cù然()

3.積成語.

亙古不變意思是從古到今,沒有變化。

堅忍不拔形容信念堅定,意志頑強,不可動搖。歷盡滄桑歷,經歷;滄桑:滄海桑田,指變化很大。形容飽經憂患,經歷了許多變故。聲名狼藉形容人的名聲壞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狼藉(jí):亂七八糟。失魂落魄形容極度驚慌、心神不寧的樣子。

身臨其境親自到了那個環境。臨:到、來。

二.課堂研讀教材:

學習活動一:讀文本,探究地壇給予“我”的人生啓示(學生讀文,交流,分享)

1.文章標題是《我與地壇》,那麼在作者筆下,地壇具有怎樣的特點?

2.“我”是怎樣的一個人?

3.“我”與地壇有哪些相似之處?

4.地壇給了“我”怎樣的人生啓示?(重點品味景物描寫)第一處景物描寫“剝蝕”“淡褪”“坍圮”“散落”這幾個動詞中暗含了對比,400多年前的地壇和400多年後的地壇對比,20歲之前的'“我”和20歲之後的“我”對比。不用常規句式(如“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剝蝕了”)表達,卻把這些動詞提前,與“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句子結構一致。突出了園子的“荒蕪”和“我”的殘廢。地壇荒蕪冷落被人遺棄,“我”雙腿殘廢被社會拋棄,二者有着相同的命運,有着“宿命”的味道,這是“緣分”。地壇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讓生命顯露出本真的模樣,也讓“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第二處景物描寫抓住:蜂兒、螞蟻、瓢蟲自得其樂蟬蛻、露水、草木各顯其美——“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園子裏處處、時時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動,那些卑微、弱小卻生活得精彩的生命向史鐵生昭示着:活着是一種權利,生命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於這僅有的一次,我們應該好好把握。“園子荒蕪單並不衰敗”這一句對園子的概括實則包含了他對生命的理解:人雖殘廢卻不應該頹廢。應該說作者此時聽到了生命的召喚,有了生活的希望和勇氣。這是值得慶幸的事,只是這一信念的獲得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園中的那些小生命可以告訴我們作者歷經了怎樣的苦痛與掙扎。“猛然間想透了什麼”的螞蟻,應該是作者在某一瞬間悟出了什麼吧,“寂寞如一間空屋”的蟬蛻,也許是覺得自己和這蟬蛻一樣空空如也!也許是新生的獲得也必須像蟬一樣歷經蛻殼的煎熬吧!那“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的露水,小小的一滴露水竟能摔開萬道金光,人該如何?也許是即使馬上面臨死亡也應該精彩地度過,而不是消極等死。還有那些草木,它們“竟相生長”“窸窸父片刻不停”,野草不是一歲一枯榮嗎?可是到了它該展示旺盛的生命力的季節,它便盡情地發出那些動人的聲響。總而言之,從這些景物之中,我們看到作者時而對生感到困惑,時而彷彿想透了些什麼,時而可能面對雙腿自哀自憐,但最終還是從園中不論大小都活得自由自在的生命中看到:活着是每一種生物的權利,而且要活得精彩。

3、第三處景物描寫(齊讀六個“譬如”領起的句子)討論這一段景物描寫的含義。明確:落日將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燦爛一羣雨燕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蒼黑的古柏鎮靜地站在那兒暴雨激起草木和泥土的灼烈而清純的氣味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着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像石門落日那樣活着,即使即將下沉也要將地上的每一個坎坷照得燦爛,生命的最後光輝依然絢爛奪目;像雨燕那樣活着,勇敢迎擊風雨的挑戰;像孩子們那樣快樂地活着,在冬雪覆蓋看不到一點生機的時刻,用腳印來講述生命的觸角正在不斷延伸;像巷中的古柏一樣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偕忘,坦蕩自如。地壇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可它那種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歷史滄桑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是誰也不能改變的。它形體可變,可活力永存,它象一位智者,不動聲色地啓示作者從頹廢中振作起來。

小結一景物描寫要注意的兩點

1.抓住景物特點

2.關注景物暗示

學習活動二:文章標題是“我與地壇”,第二部分卻寫了母親,讀文思考:1.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2.在我殘疾後,母親爲我做了哪些事?

3.“我”從母親身上收穫了怎樣的人生啓示?(重點品味)抓關鍵句:“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母親與地壇融爲一體,一起融入了我的生命。閱盡滄桑的地壇以寬闊的胸懷靜靜地接納包容了曾經痛不欲生的我。歷盡苦難的母親以聰慧堅忍的關愛默默地理解容忍着茫然失措的我。地壇像一個悲天憫人的智者,盪滌着我的靈魂;母親是一個聰慧而堅忍的女子,指引着我的人生。沒有地壇我不知道該不該活下去,什麼是生命的意義;沒有母親我不知道該怎樣活下去,如何實現生命的意義。至此,完成了作者對生命的解讀,對母愛的詮釋。“我”與地壇,“我”與母親,地壇與母親,融爲一體。

小結二敘事抒情、說理

1.關注人物言行、心理

2.抓住細節三、總結全文(解惑提高)(一)梳理景物描寫的作用:

1.襯托作者的心境;

2.爲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靜、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

3.景物描寫本身,實際上也是對生命對世界的解讀(二)感受作者啓示,領悟人生哲理一座經歷了400多年風雨的古老而又神聖的地壇,一位僅走過49個年頭的苦難而又偉大的母親,一個雙腿截癱用15年時間思索生死的史鐵生,一篇傾注真情影響了無數人的《我與地壇》,告訴我們:人生之路多坎坷,可苦難不是逃避生命的藉口,而是一種靈魂的磨鍊。

四.評測練習

(任務羣閱讀與實踐)閱讀下面三則材料,完成後面的問題。材料一①2010年12月31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去世。消息傳來時,新一輪的冷空氣正席捲神州大地,瑟瑟寒風中,大片的雪花正在漫天飄飛,路旁的松樹、冬青的枝葉也低垂着。②史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作家之一。讀他的第一篇文章是《我與地壇》,這篇散文我讀得很慢很認真,前後讀過三遍,這篇文章裏,史先生用平實的文字平靜而低調地敘述自己的心路歷程,他從自身出發,對存在的信念與生命的意義進行了深刻的剖析與思考,文中的母子情深令人動容。在文章裏,他坦承當初的頹廢與迷茫,“兩條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地壇那兒去,僅爲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他平靜地回顧當初的心理掙扎,“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爲什麼要出生。......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便決定活下去試試。爲什麼要活下去試試呢?好像僅僅是因爲不甘心,機會難得,不試白不試,腿反正是完了,一切彷彿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試一試不會額外再有什麼損失。說不定倒有額外的好處呢,是不是?”他這樣闡述自己最初的寫作動機,“爲了讓那個躲在園子深處坐輪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別人眼裏稍微有點光彩,在衆人眼裏也能有個位置,哪怕那時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說得過去了。”他的寫作狀態近乎癡迷,“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寫,哪一個人可以讓你寫成小說......中了魔了,那時我完全是爲了寫作活着。”像一位鄰家大哥把真實的心跡娓娓道來,把真切的心靈感悟與千萬讀者分享。《我與地壇》帶給我們對生命的思考與生命價值的觸動,是親切而深刻真實的。(節選自《難忘生命裏的那一縷馨香》)

材料二

①曾幾何時,我們的這個時代是那麼的喧囂,曾幾何時,我們的作家是那麼的浮躁,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卻絕然不同,他以他的方式給這個塵世帶來一縷縷的芳香,讓我們沉醉其間,又像是帶來一顆仙果讓我們品嚐,口齒存香間,體悟到生命的尊嚴和壯美。《我與地壇》,在解讀着生與死的莊嚴話題;《我與地壇》,又在咀嚼、品味、詮釋、超越着苦難。

②不同於一般以寫作爲生、爲稻樑謀的作家,史鐵生的作品已經不單是僅供欣賞的文學作品了。他的文字滲透了自己的生命體悟與感受,是在以靈魂撞擊靈魂。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既摧殘了他,又成全了他。就象珍珠之於蚌貝,那原本就是因砂礫異物折磨而分泌出來的。這樣的寫作充滿了一種向死而生的悲壯,充滿了一個男人性格中全部的軟弱與剛強。他常常說自己每天都在面對死神,死神多次吻上他冰涼的額頭,卻又屢屢飄然離開。

材料三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最感人處,正是寫他在地壇待得過長時,母親如何爲他擔憂。那時他的母親還在,而我的母親已經不在了,我只能在地壇荒園中孤獨地漫遊。共同的念母之情使我與史鐵生心心相印,對他的《我與地壇》和《秋天的懷念》情有獨鍾。我似乎記得當年在地壇徘徊時,曾經見到過坐着輪椅看書的史鐵生的身影......直至今天,史鐵生仍然是巨大的鼓勵,鼓勵我繼續在“費力不討好”、卻使自己感到深切和明淨的“純文學”路上走下去。(節選自《地壇精魂》)問題:三則材料都寫到《我與地壇》,請分析《我與地壇》給作者的啓示分別是什麼?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2、瞭解小說刻畫人物所運用的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等主要方法。

教學重點:

從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入手,瞭解人物的性格。

教學難點:

準確地把握黛玉的性格特點。

教具與器材: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課前佈置學生寫寫“你之黛玉”)

三、問題導入,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紅樓夢之黛玉。

1、黛玉之外貌與黛玉之美

找出文本中他人眼中的'黛玉形象並作分析。

2、黛玉之性格

文本中“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請從課文中找出林黛玉的言行並作分析說明。

3、黛玉之命運(啓示和感悟)

四、拓展延伸

1、學生眼中的黛玉

2、網友眼中的黛玉

3、專家眼中的黛玉

五、課堂小結

老師眼中的黛玉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瞭解話劇有關知識

2、通過鑑賞語言,熟悉劇情,揣摩主要人物周、魯的內心情感,感知、評價“相逢”部分的戲劇衝突。

3、理解作品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修養。

教學重點:立足劇本,鑑賞語言;走近人物,體會情感;

教學難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把握作品的時代意義。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在激烈的的戲劇衝突中認識了一個善良美麗而又不屈的靈魂,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部20世紀30年代名噪一時的話劇名作《雷雨》,這部戲是戲劇大師曹禺的成名之作,爲世界文學長廊留下一位不朽的人物形象——周樸園,這又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呢?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一起走進《雷雨》。

二、作者簡介源:

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湖北潛江人。他從小愛好戲劇,1929年進南開大學,後來又轉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後進清華研究院,專攻歐美戲劇文學,並從文學中汲取營養。1933年,在即將結束大學生活時,完成處女作《雷雨》。經巴金、靳以的推薦,這個劇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學季刊》上發表。繼《雷雨》之後,又寫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蛻變》等劇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這兩個劇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於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劇作震動了當時的戲劇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編成話劇,解放後,寫了《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

三、戲劇知識再介紹

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臺上當衆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藝術。西方戲劇即指話劇。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等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世界各民族的戲劇都是在社會生產勞動和階級鬥爭的基礎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藝演變而來。後逐漸發展爲由文學、導演、表演、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成分組成的綜合舞臺藝術。按結構規模可分爲獨幕劇、多幕劇;按語言表現形式可分爲話劇、歌劇;按題材和年代可分爲悲劇、喜劇、正劇、現代劇、歷史劇等。

四、《雷雨》故事情節

雷雨反映的是一個封建資產階級大家庭的矛盾。周樸園是個這個大家庭的統治者,其妻繁漪不堪他的專橫,與周樸園的大兒子周萍發生了曖昧關係。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魯四鳳。出於嫉妒,繁漪通知魯四鳳的母親魯侍萍把她領走。魯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樸園引誘,而後又被遺棄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親,而被她帶走的兒子魯大海又在周樸園的礦上做工,做爲罷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樸園面對面地展開鬥爭……這些矛盾醞釀、激化,終於在一個“天氣更陰沉、更鬱熱,低沉潮溼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的下午趨向高潮,又經過一番複雜的矛盾衝突,周萍、四鳳知道他們之間原來是同母兄妹。於是一場悲劇發生了,魯四鳳觸電而死,繁漪的兒子周衝爲救魯四鳳不幸也送命,周萍也開槍自殺……這個罪惡的大家庭終於崩潰了。

五、互動探究

1、把握戲劇衝突

解說:戲劇衝突主要指劇中人物之間、人物自身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衝突,其中主要表現爲劇中人物的性格衝突,它是戲劇的靈魂,那麼,課文節選部分,周樸園的矛盾衝突主要來自哪些人?矛盾的實質是什麼?

明確:周魯兩家的衝突

第一場:周樸園同魯侍萍的衝突

第一層:周樸園認出魯侍萍的經過(相遇述舊怨)

第二層:周樸園認出魯侍萍的態度(相認生新恨)

第二場:周樸園同魯大海的衝突

2、學生表演

現在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幾位同學對課文節選部分中的第一場的表演吧,有請他們(掌聲響起)

明確:對學生的表演作出評價,鼓勵並指正。

六、作業佈置

用自己的話來分析周樸園的人物形象。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試講,我覺得本堂課的成功之處在於:課堂環節比較緊湊,有效地抓住了教學目標,通過動作與朗讀、表演、想象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感受《雷雨》中矛盾衝突。本堂課也存在不足:

1、對學生的關注力不夠,未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2、教學環節雖完整,卻不能夠與學生更好的聯繫在一起;

3、學生討論的環節較少,思考的時間相對來說留的時間也比較少。

通過本次授課,我也認識到自己在教學方面的許多不足,在今後一定踏實鑽研教學內容,同時也提升自身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4

本課教學目標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瞭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爲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爲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蘭亭集序》摹本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範讀,領會句法上駢散並行,以散爲主的特徵,朗讀課文,結合註釋,把握文意,瞭解本文作爲宴遊詩的特徵。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着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於世的《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註解①。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聖”,行草《蘭亭集序》被後世書法家譽爲“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遊雲,矯如驚龍”“天機流佈,挺然秀出”。

三、放錄音、正音。

學生聽錄音一遍。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投影:

多音字:會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 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四、朗讀課文。

體會本文句法駢散並行,以散爲主的特徵。

五、品讀課文。

結合註釋,熟悉文意,並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麼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爲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羣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

本文由宴遊活動談到生死觀,善於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佈置作業: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5

一、教學(學習)目標

1.學習介紹科學發現過程和成果、展現科學研究艱辛與樂趣的知識性讀物,感受不同領域學者們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和科學態度,激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和熱情。

2.掌握知識性讀物如複雜的說明文、科普讀物、社會科學類通俗讀物等的閱讀方法,學會在閱讀時把握關鍵概念和術語,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分析作者闡釋說明、邏輯推理的方法,體會文章語言嚴謹準確的特點;還要運用所學知識,探究實際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從而發展科學思維,培養科學精神。

4.學習多角度觀察社會生活,掌握當代社會常用的實用文本,善於學習並運用新的表達方式。學習運用簡明生動的語言,介紹比較複雜的事物,說明比較複雜的事理。

本單元是一個戲劇單元,屬於“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羣,人文主題是“探索與創新”。

本單元所選的四篇文章介紹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領域中的探索和發現,屬於知識性讀物。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在“實用性閱讀和交流”這一任務羣中對“知識性讀物”提出的要求:“自主選擇一部介紹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或流行的社會科學通俗作品閱讀研習。”

教材單元導語:“主要學習知識性讀物的閱讀方法,發展科學思維,培養科學精神。閱讀時要把握關鍵概念和術語,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闡釋說明、邏輯推理的方法,體會文章語言嚴謹準確的特點;還要運用所學知識,探究實際問題,形成自己的間接”

教材中明確給出的四個“單元學習任務”。

二、教學(學習)重點

1.通過多篇精讀,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與艱辛經歷。

2.能發現、探究學習生活中的現象,用簡明、準確的語言清晰地說明事理,完成一篇研究性說明文。

3.能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在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見解,用自己熟知的生活語言、知識、事件闡釋見解,初步建構用以輸出創造性思維的語言形式。

同教學(學習)目標。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本單元的語文素養爲:

1.學習知識性讀物的閱讀方法,發展科學思維,培養科學精神;

2.把握關鍵概念和術語,理解主要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3.分析作者闡釋說明、邏輯推理的方法,體會文章語言嚴謹準確的特點;

4.還要運用所學知識,探究實際問題,形成自己的間接,學寫事理說明文。

本單元的寫作任務爲“如何清晰地說明事理”

三、教學(學習)難點

1.領悟語文知識與科技知識的有機銜接機制,進而形成語文素養。

2.落實本單元“人文主題”的目標與任務;把人文主題貫穿於整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

同教學(學習)目標。但要着重考慮高一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情況和四篇文章的相同及相異的特點。

四、教法與學法

1.任務單導讀法。

2.自主閱讀、創作法。

3.小組合作探究法。

4.比較閱讀法。

具體建議:

1.本單元所選的四篇文章介紹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中的探索和發現,或是介紹性較強的科普文章,或是淺顯的.學術論文屬於知識性讀物,屬於必修課程“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羣。本任務羣旨在引導學生學習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實用性語文,包括實用性文本的獨立閱讀與理解,日常社會生活需要的口頭與書面的表達交流。豐富自己人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提高閱讀與表達交流的水平,增強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

2.《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或敘述科學研究的艱辛過程,展現創新意識在科學發現過程中的推動作用,或敘述自己的教育歷程以及走上科研道路的經過,都表現了科學家探求真知的執着精神和奉獻精神。學習這兩篇文章,要了解其中的科學事實與科學道理,透過平實而嚴謹的文字感受作者的科學精神,激發爲人類幸福探索自然、探求新知的使命感。

3.《中國建築的特徵》是一篇關於中國建築的論文,有比較濃厚的學術色彩。文章條分縷析地介紹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以及表現出這些特徵的原因,展示了中國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的獨特地位和重大價值,語言平實,表達準確,邏輯清晰。學習時,注意抓住關鍵語句理清文章結構,把握文章內容,深化對中國建築的認識,從而自覺地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4.《說“木葉”》是一篇關於中國古典詩歌的論文。文章分析細密,舉證豐富,充滿了濃厚的詩意,是一篇優美的文學論文。學習時,理清文章結構,把握作者的觀點,感受作者獨特的學術風格。另外,本文有較明顯的個人色彩,對此文的結論學術界也有一定的異議。

5.學習知識性讀物,要了解其內容,還要學以致用,利用閱讀所得探究一些具體問題。如探索生物世界的奇異現象,追尋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調查民間文化的各種形態等。另外,“如何清晰地說明事理”也是本單元重要的學習任務,在日常生活中要對事物事理有深刻的認識、深入的研究,才能對其加以準確清晰的說明。

《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學習要求”的有關要求和“實施建議”中“教學建議”;《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關於“教學”部分的相關闡述。

五、教學(學習)課時數

共9課時

落實立足文本,以“學習任務羣”學習的學習方式,緊扣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正確的價值觀,遵循閱讀的基本流程和方法,開展系列教學(學習)活動。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環節(一):課前任務設計,1課時

第1課時

一、瞭解和閱讀相關資料

1.教材中的單元導語和單元學習任務

2.請查找什麼叫概念、術語,並瞭解其在學術性文章中的作用。

二、結合相關資料,閱讀本單元四篇文章,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

任務單一(作者信息任務單):

任務單二(思辨性閱讀任務單):

讓學生了解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導、誘發學生可能對科學產生的興趣和關注。瞭解本單元四位作者及其研究成就,爲本單元學習做好知識、認知、心理和思考的準備。

環節(二):讀書交流分享會(分小組完成)(2課時)

第1課時

初讀文章,釐清思路與結構。

1.梳理四篇文章的篇章結構(行文思路思維導圖)。

2.小組間展示評比。

1.閱讀文章,調動積累,把握知識性讀物的特點。

2.概括內容,理出知識性讀物的行文思路。

第2課時

精讀文章,探究特色。

1.探究知識性說明文章的寫作特色,完成下表:

2.結合任一文章的寫作特色,總結成100字的評論,小組間交流分享。

環節(三):研讀與揣摩(2課時)

第4-5課時

研讀文章,揣摩概念與邏輯。

任務:閱讀《中國建築的特徵》和《說“木葉”》兩文,理出文中涉及的概念,並思考概念間的關係。

小組活動一:理解概念的含義

找出四篇文章的核心概念,並以舉例的方式講解概念的含義。

小組活動二:概念間的邏輯關係

小組討論,任選一篇用思維導圖揭示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說說文章是怎樣圍繞這些概念進行闡說的。

小組活動三:深化學習

1.“木葉”意象在古典詩歌中廣泛應用關鍵在於一個“木”字,“木”字有哪些藝術特徵呢?(請同學們關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結合4、6段相關信息概括)

2.閱讀《說“木葉”》分析“樹葉”與“木葉”、“落葉”與“落木”的區別有哪些?完成表格。

小組活動二:概念間的邏輯關係

小組討論,任選一篇用思維導圖揭示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說說文章是怎樣圍繞這些概念進行闡說的。

小組活動三:深化學習

1.“木葉”意象在古典詩歌中廣泛應用關鍵在於一個“木”字,“木”字有哪些藝術特徵呢?(請同學們關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結合4、6段相關信息概括)

2.閱讀《說“木葉”》分析“樹葉”與“木葉”、“落葉”與“落木”的區別有哪些?完成表格。

1.研讀文本,理解“文法”“詞彙”“木葉”“落木”“暗示性”“顏色性”等概念的內涵。

2.藉助思維導圖,分析作者闡釋說明、邏輯推理的方法。

環節(四):分析與總結,探究語言與思維(1課時)

第6課時

活動一:感受文本語言

1.閱讀下面的文字,說說知識性讀物的語言特點。

在第一階段,我搜集了20xx個藥方,挑選出可能具有抗瘧作用的640個,從其中的200個藥方中提取了380餘種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測試抗瘧效果,然而進展甚微。

研究的轉折點出現在青蒿上,其提取物顯示有一定的抗瘧效果,然而,實驗結果很難重複,而且似乎與文獻記錄相悖。

2.以《中國建築的特徵》第一段爲例,分析知識性讀物的語言特點。請從文中再舉一例。

活動二:比較閱讀感受文本特點

1.《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國建築的特徵》既是學術性作品,又是極平易的科普作品,作爲科普文,這兩篇文章在語言上有什麼共同和不同的特點?請結合文本分析。

2.同爲偏重人文學科的學術性作品,《中國建築的特徵》《說“木葉”》這兩篇文章在語言表達上有各自的特點。請閱讀兩篇文章,加以比較。

活動三:概括與交流:這些學者的思維有何特點?

1.從屠呦呦的文字表述中,去判斷在青蒿素“發現、提純、推廣、發展”的過程中,哪一步最爲關鍵。

2.研讀“發現青蒿素的抗瘧療效”一部分,分析屠呦呦團隊突破科研瓶頸的關鍵因素。

3.完成下列表格。

1.品讀語句,在比較中領會文章語言嚴謹、準確的特點。

2.感受科學研究的艱辛與樂趣,學習科學的思維方式。

環節(五):啓發與思考,思考價值與自我發現(1課時)

第7課時

結合第四環節的人物與重要事件的表格,分組交流:

1.本單元的科學家身上有哪些可貴素質。

2.結合本單元的課文,談談你對科學精神的認識。

1.感受科學研究的艱辛與樂趣,感受不同領域學者的探究精神和科學態度。

2.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實際經驗,借鑑課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進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結論。

環節(六):寫作與交流清晰地說明事理(2課時)

第8-9課時

一、提前佈置任務:

“說得清,道得明”是說明文寫作的基本要求。從下列寫作任務中任選一項完成,並交流修改。交流時,要注意瞭解同學能否明瞭你要說明的事理,存在哪些疑惑與誤解,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交流後,可適當修改自己的習作,做到清楚明晰。

(1)探索生物世界的奇異現象,追尋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調查民間文化的各種形態,觀察人們不同的勞動方式,在實驗室中做科學實驗,凡此種種,都可以讓我們有所發現,增進我們對某些道理、規律的認識。寫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說明你所發現的某一事理。

(2)常識對我們的生活、學習都很重要。它們有些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有些與文化相關,如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多采用對稱佈局;有的則凝結着人生的某些經驗,如“幫助別人是提高自己最有效的途徑”。這些常識的背後其實都存在某些事理,試以“常識中的‘理’”爲話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說明文,題目自擬。

二、交流、展示與點評

三、班刊編輯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王國維“境界”的內涵及其分析文學作品的方法,初步形成運用“境界(意境)”來分析古代詩文(部分文學作品)的能力。

[設計意圖]王國維是“境界說”的首倡者,也是《人間詞話》的理論核心,在古詩文閱讀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學習本文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學生理解“境界”的內涵,並能以此來分析古代詩文,形成一定的鑑賞能力。當然這種能力並非只對於古詩文適用,許多文學作品,包括現代文也可以用此來進行分析。

2、理解作家修養與生活、文學創作的關係;理解讀者修養與作品解讀之間的關係,增強提高個人修養重要意義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細讀文本,個人認爲可以將選文分爲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境界說”的主體部分,即1—6則;另一部分可以歸結爲“作者、讀者與生活,與作品、與文學創作的關係”,即7—10則。這樣解讀可以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文學創作與作品賞析的基本規律,從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

二、教學重、難點:

領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的區別與聯繫。

三、教學方法:

在啓發基礎上的講授法

[設計說明]本課是文藝理論的作品,內容對於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同時,本文是從原文不同位置篩選出來組合而成的,儘管內在的邏輯脈絡尚清晰,但對於學生來說仍有一定的跳躍性,有一定的閱讀難度。所以本課選擇“在啓發基礎上的講授法”,授課過程中根據學生的不同反應來選用、調節教學方法,如果學生理解有難度便由老師更多地講授。

四、課時安排:

兩課時

五、教學內容

(一)什麼是“境界”

問題1:選文提出的中心概念是什麼?

[設計意圖及啓發引導過程]圍繞全文的一箇中心概念是“境界”。這個問題並不難,學生通讀全文後基本都可以得出結論。雖難度不大,但因此概念是全文論述的中心,仍然需讓學生加以明確。

問題2:境界有什麼作用?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這個問題在第一則,設置此問題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從文中篩選信息,同時也加深對“境界”的理解。

問題3:從哪些角度來理解境界?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選文中,作者對境界分爲三個層次:包括“寫境與造境”、“無我之境與有我之境”和“景境與情境”。理解這個問題需要更大範圍地去篩選與概括,主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與概括能力”。

(二)什麼是“造境”和“寫境”

問題:用自己的話簡潔地描述什麼是“造境”,什麼是“寫境”,並舉例說明。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針對第二則設問,主要目的是有兩個,一是培養學生理解後的轉述能力,第二是培養理解後的應用能力。此問難度比較大。主要抓住“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一句中的“理想”與“寫實”兩詞的理解,根據註解實則爲“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然後抓住展開論述部分的“合乎自然”與“臨於理想”兩個短語。顯然前者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貼近自然”,後者“貼近自我”。在引導學生理解後可以提問學生,按此意思進行表述,只要意思清楚即可,不必強求一律。“造境”表述爲“按主觀理想虛構而成”,“寫境”表述爲“按客觀自然描寫而成”。

至於“舉例說明”可以從自己學過的詩詞或文章中選擇,可以事先提供一些已經學過的詩文,有助學生根據理解進行辨別、判斷。

(三)什麼是“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

問題1:結合作者所舉之例,談談對“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理解。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針對第三則設問,也是本文理解的重點和難點。

引導理解的第一步要從上一則“寫境”與“造境”引申過來,二者有相同之處。

第二步要從原文所舉之例入手,主要抓住“淚眼問花花不語”與“悠然見南山”的比較切入。可以再細分出一些更具體的問題。如“兩句都有一個可以‘問’,可以‘見’的我,爲什麼說是‘無我’呢?”“‘問’與‘見’的時候作者所帶的感情有什麼不同?”等等。

第三步,通過所舉之例,結合原文的引申論述引導學生理解。抓住“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爲我,何者爲物”兩句的比較。通過引導,讓學生初步理解二者的大概差別。“淚眼”有一個可以“流淚之眼”,作者帶着強烈的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故爲“有我”;“見南山”雖有個可“問”之我,可是這個“我”並沒有帶任何主觀感情,是“站在物的角度來觀物”,是“以物觀物”故爲“無我”。

最後引導學生對二者用文字進行表述。“無我之境”是作者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觀靜穆的景物之中的渾然物化的境界。“有我之境”是作者帶着強烈主觀感情色彩觀察外物,並把這種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

問題2:按作者看來,兩者之間的核心區別點在哪裏?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爲上一問的備選問題。二者的區別點是“心與物的關係遠近”。

問題3:理清3、4則論述“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層次。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這也是備選問題,在第1問難以解決的情況下可以用此問題先引導學生理清脈絡層次幫助理解。3、4則是合起來論述“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大概從三個層次進行論述。

⑴“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此句爲觀點。

⑵“淚眼……”後爲引用論證。

⑶“有我之境,以我觀物……何者爲物”與第4則從“觀物方式”和“心境不同”兩個方面具體論述二者的區別。

⑷“古人爲詞……能自樹立耳”從“創作的難易之別”的角度進行區別。這是細節處的層次脈絡,對於提高學生分析文本的能力應大有益處。

問題4:作者對兩者有何看法?你個人認爲呢?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針對上一問的第⑷層,設置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透過文本去把握作者的觀點傾向的能力。從文本本身來看,作者似乎更傾向於“無我之境”,通過“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可以感受得到。當然對此問題的看法可以是開放性的,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5:“於靜中得之”與“於由動之靜時得之”如何理解,有何區別?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針對第4則設問,個人認爲這是本文最難的一個點——這是課後才發現的。所謂的“於靜中得之”意思是“超越世俗,去除妄念,寧思息慮,離情絕欲,以散淡靜謐的心境(甚至是無心)來看待外物”;而“於動之靜時得之”意思是“在強烈的情感的動態作用下,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去抒寫”。另外,這對於學生寫作有些幫助。當情感發生的時候(心念的動),我們往往爲情所牽,沉浸在情感之中而無法自拔。而當情感過去了以後,我們也順其自然,沒有及時去“觀照”,去“體驗”。要寫好作文,及時地“反觀自身的起心動念”是必須的。

問題6:能不能從所學過的詩文中選擇一些片段或語句作爲兩者的例證。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爲上一問的延續。學生真正理解了二者之間的差別以後舉例並不難。

(四)理解作者修養與作品所蘊含境界的關係

問題1:境界在哪裏——在景物裏,在作品裏,在作者的心裏,在讀者的心裏?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以上部分大概一課時,主要解決“境界”的問題。這是一個過渡性問題,目的在於從前半部分的“境界”過渡到後面的“作者、讀者與作品所蘊含境界”的關係。至於“境界到底在哪裏”恐怕不能一概而論,既在於作者創作時的“景、情與心境”,也在於讀者通過語言文字所轉化的.“景與情與心境”。此問題引導學生加以討論即可,不必追求統一答案。

問題2:在作者看來,決定作品的境界是什麼?從文中找出具體論述的句子。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針對第8則和第9則,至於第7則暫時不講,留待後面解決。第8則作者所舉的“東坡詞”與“稼軒詞”主要目的在於說明作者“內在胸襟、氣度”對於詩詞創作的作用。第9則側重論述“人格真切”對於詩詞境界的重要意義。這通過“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即可得知。

問題3:王國維認爲創作者應該具備哪些要素才能提升個人境界?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爲上兩個問題的總括,即首先要“人格真切”,其次要具備“內在的胸襟、氣度”。

問題4:你同意作者關於“東坡詞曠”和“稼軒詞豪”的說法嗎,請舉例說明。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這是一個較難的問題,說它難倒不在於理解,更多的是體會。如何是“曠”,如何是“豪”對於學生來說,體會起來有難度。這裏選擇蘇軾的《定風波》和辛棄疾的《破陣子》兩首比較典型的、有利於解決此問題的詞來讓學生分析,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個人體會暢所欲言。

問題5:作者認爲應該如何提升個人境界?方法是什麼?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針對第10則,談詩人修養與文學創作的基本規律。“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談的實際是藝術創作“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在寫作過程中,即要深入生活,充分了解、把握寫作的對象,又不能完全受寫作對象的限制。這裏可以舉學生已經學過的周邦彥的《蘇幕遮·燎沉香》作爲說明。

問題6:如何理解“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這對於提升寫作水平有什麼啓發?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是上一問題的備選問題,可引導學生根據個人理解暢所欲言。

問題7:作者認爲提升個人境界有什麼樣的過程?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針對第7則設問。個人認爲如果把後面幾則的順序稍作調整可能更便於講解,也更便於學生理解。調整以後的思路是:先講作者個人的修養的基本要求,人格真切和胸襟氣度;再講修養的方法“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最後說個人修養形成的過程,即“三個階段”。

(五)總結全文

問題1:總結幾則選文的層次脈絡?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此問題在於對全文進行總結。“把握結構、理清思路”是一般閱讀教學都必須解決的問題。

問題2:學習了這篇文章,作爲讀者的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境界?

[設計說明及啓發引導過程]文中雖未對讀者提出明確的要求,但創作過程與閱讀過程實則一體而兩面,要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唯一途徑是按作者的修養的要求提高個人修養。此問題要引導學生明白,提高個人修養是讀懂作品,深入把握作品的唯一途徑。

六、板書設計

七、作業

自選一篇學過的詩詞或文章,從“境界”的角度寫一篇賞析文章,字數不少於300字。

[設計說明]作業在於對課堂所學的知識的鞏固、拓展,並儘可能以此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本課主要學習王國維“境界”思想,但是隻是理解此一觀點是不足的,更重要的要通過學習與適當訓練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爲了降低難度,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所學過的最爲喜歡、最拿手的一首詩來分析。目的在於分析的方法與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學會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鑑賞詩歌主題。

2.掌握詩歌寫人、抒情所採用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多角度刻畫人物形象。

2.難點:詩歌的主題。

作品簡介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悲劇,因與“安史之亂”緊相聯繫,有着相當嚴肅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離奇、曲折,又極富傳奇色彩,因而倍受歷代文士的關注。自唐至清,出現了不少以此爲題材的文學作品,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嘆》、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長生殿》等。自居易的《長恨歌》則是其中翹楚。

楊玉環是蜀州司戶楊玄瑛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琰入長安,及笄,嫁與玄宗第十四個兒子壽王李瑤爲妃。後爲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佔爲己有,又礙於名分,於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而後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鬆弛。得楊玉環後,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玉環則不僅自己得寵專房,身封貴妃,“聲焰震天下”,而且滿門親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楊銛官鴻臚卿,楊鎔官侍御史,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如《長恨歌》所說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天寶後期,朝廷內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倖,更促進了矛盾的激化。天寶十四載(755),手握重兵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打着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動了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偕楊玉環等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陝西馬嵬驛,扈從禁軍發難,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於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李肇《國史補》)

問題設計

1.應該怎樣看待始終的主人公形象?

提示:拋開政治因素,僅僅把此詩當作一首愛情詩來看。漢皇不是一個荒淫誤國的昏君,而是一個癡心的男子;楊女也不是禍國殃民的紅顏,而是對愛情忠貞的癡心女。

2.應該怎樣理解《長恨歌》的主題?

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儘管李、楊身爲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聖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

3.詩人是如何表現長恨的?

提示:皇之長恨——

(1)“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淒涼,這是以悲涼的景色來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在蜀地,面對着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景色愈麗,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層。

(3)“天旋地轉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還都路上,“天旋地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於快樂中寫悲情,愈見情悲。

(4)“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回長安後,白日裏,由於環境和景物的'觸發,從景物聯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彷彿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複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髮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憶。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風來了,雨過了,花開了,雨落了,點點滴滴,絲絲縷縷,都是麗人的影子。桃花依舊笑春風,人面不知何處去。梨園弟子,阿監青娥,如果楊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

楊女之長恨——

(1)“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以“攬衣推枕起徘徊”三個連貫而爲的動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來使者後的震驚、激動和惶惑。

(2)“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這段描寫,把楊貴妃不忘舊情,感恩報德,忠於愛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劃得淋漓盡致,使這一形象平添光彩。

教師總結: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製造者最後成爲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詩歌主題: 《長恨歌》的主旨是什麼?歷來聚訟紛紜。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意見:

(1)諷喻說。就是隻把唐玄宗當作皇帝寫。認爲此詩是借李、楊之情事,諷刺李隆基貪色誤國,以致引發“安史之亂”。告誡最高統治者應引以爲戒,免蹈覆轍。至於詩歌后半部分對綿綿長恨的描繪,也不是對李、楊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頌,而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晦而曲折地諷刺他荒淫誤國而終於苦果自嘗。說明作爲一個皇帝,愛美人首先要愛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會失去。愛美人更要愛江山。

(2)愛情說。把唐玄宗當作凡人寫。(白居易說過這是人間罕事)認爲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論者還認爲,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儘管李、楊身爲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雙重主題說。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認爲這首詩一方面對李、楊荒淫無度招致禍亂作了明顯諷刺,另一方面對兩人的愛情悲劇及彼此間的誠焉相思賦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於後者。整首詩,自始至終貫穿着兩重性,貫穿着李、楊身兼愛情悲劇的製造者與承擔者之間的衝突。衝突的體現者主要是兩個人物本身,而衝突的必然結果是人物的長恨。

三種說法中,你怎麼看?爲什麼?提示: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首先必須注意:這是一首敘事詩,敘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李、楊早先的逸樂和後來的長恨,都是這個故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有着內在的邏輯聯繫。早先的逸樂是導致後來貴妃喪生、彼此長恨的顯着原因,而長恨則是李、楊荒淫誤國、終於殃及自身的必然結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將損害故事的完整性,將割斷前後情節的內在邏輯和因果聯繫而使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義,其評論當然也就難以符合作品實際和作者原意。

其次還應注意:這是一出經作者藝術處理過了的愛情悲劇,作爲悲劇中的兩個主人公,李、楊具有特殊的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倆的荒淫逸樂引發了安史之亂,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悲劇的製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亂的發生使他們死生異處,相見無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這一悲劇的承受者。評論《長恨歌》的主旨,必須顧及這一點,因爲它是我們分析、理解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的必要前提。再次,也是最爲重要的,是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通過感情的媒介,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誠然,作爲悲劇的承受者,作者對李、楊深抱同情;作爲悲劇的製造者,作者對李、楊又有所譴責。但是,作者的譴責自有其立足點,那就是李、楊的任意縱情,不僅貽誤國事、危害社稷,也給他們自身帶來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並非爲了揭露批判統治者的荒淫腐朽(儘管詩歌在客觀上有此認識作用)。否則,作者何必花費那麼多的筆墨着意鋪寫渲染李、楊兩人的綿綿長恨?即使按“諷喻說”論者的說法,這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曲地諷刺”,那麼,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寫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無須在字裏行間傾注如此明顯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4.寫作特點

全詩始終貫穿着敘事、抒情、寫景熔於一爐的特色,又富有變化,時而敘事、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或者以敘事與抒情結合,或者以抒情與寫景結合,或者以寫景與敘事結合,三者變換靈活自由,轉接自然和諧。如以第三部分爲例:首兩句含情敘事,由“信馬歸”引“歸來池苑皆依舊”的感嘆;又由“池苑皆依舊”自然轉人對“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寫,再由景物聯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發出“對此如何不淚垂”的傷嘆哀悼。

總之,作者根據故事情節發展和人物情感變化的需要,充分發揮敘事、抒情、寫景三者的長處,使它們既各盡其責,又互相配合協調,共同爲表現主旨、刻劃人物而服務。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8

一、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改新教材中,共設計了兩個小說單元。一個是必修三中的第一單元,其中選了《林黛玉進賈府》、《祝福》及《老人與海》,《林黛玉進賈府》《祝福》是教讀篇目,《老人與海》是自讀篇目。另一個是必修五第一單元,其中選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裏的人》和《邊城》,其中《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裏的人》是教讀篇目,《邊城》是自讀篇目。

(一)必修三與必修五小說單元的勾連打通

1.必修三與必修五的選文思路一致:

(1)必修三第一單元,學習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說:《林黛玉進賈府》、《祝福》及《老人與海》。《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我國古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紅樓夢》,是整個封建時代統治階級的縮影;《祝福》選自魯迅作品《彷徨》,魯迅的小說是中國文學現代化的開路先鋒,在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老人與海》由於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是海明威的代表作。

(2)必修五的三篇小說依然延續了必修三的選文思路:《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節選自同屬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是一部針對黑暗的、混亂的主流社會的反抗史;《裝在套子裏的人》是俄國文學巨匠契訶夫的代表作,主人公別里科夫成爲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教材的編者精心選擇了不同時期(古代、現代、當代)最好作品,挑選了中國與外國不同風格的名家名作,讓我們與學生一同暢飲最醇厚的文學佳釀,同時,也希望藉此爲學生打開文學閱讀的大門,一窺堂奧。

2.必修三與必修五的教學目標與課後練習一脈相承的

(1)必修三中,課堂目標着重於小說本身的特點,學習小說如何刻畫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表現矛盾衝突,以及再現生活環境;必修五則在學習小說特徵的基礎上,着重指向閱讀者自身的提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及審美能力。

(2)必修三的小說學習更強調基礎知識的傳遞,如傳統小說與現代小說的區別,必修五則更注重細節的探討和藝術特色的領悟。

(3)必修三小說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欣賞人物形象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品味敘述語言與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必修五則結合小說三要素探討作品主題,細化情節的展開和矛盾的解決線索。

(4)在“研討與練習”中,必修三強調對人物的整體瞭解及某一元素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必修五則注重人物的變化及原因追溯,學習寫作獨立完整的讀書報告,並能夠將小說中的人物與現實生活、與自身相互觀照,深刻理解文學的社會意義。

二、教學方法

教師要按照《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制定具體的課程目標,實施課堂教學。在教材規定的內容範圍內,充分發揮小說的優勢,設計出形式各異、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理解分析小說,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

(一)合理運用問題教學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教學目標設定一個有一定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通過對文本的細緻閱讀,進行深入探究。這種方式雖然從表面上看內容顯得單一,但是從學習效果來看卻是非常明顯的。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進行發現探究,不僅可以詳盡地掌握這一點的知識,同時還可以觸類旁通,學習到其他方面的知識,可以說是事半功倍。

(二)變“老師教”爲“學生學”,將主動權和時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自學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把“漁”授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其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去獲取“魚”。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解決問題的曲折與反覆、失敗與成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這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的自學爲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教師要根據文本提出明確的學習目的和要求,提出一定量的思考題;其次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學習的步驟,給學生提供參考材料或學習方法;然後,要隨時觀察、瞭解學生學習進度,做到心中有數,面對學生的疑難,及時給予全班或者個別輔導;最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針對性地檢查、總結。

(三)充分利用分組討論探討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分小組座談的形式提出自己對某一問題的見解或者學習中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討論、探究;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後通過篩選歸納,課堂上讓學生分小組交流探討;有時甚至可以是以全班爲單位,學生提出一個核心問題後,教師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後由小組推舉一人向全班展示,發表本組的觀點。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隨時進行巡迴指導,及時瞭解學生情況,必要時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另外,用分組討論式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討論重點,不可漫天亂談,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四)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一種較爲直觀形象的方法。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爲中心,通過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作品,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在小說教學中,讓學生觀看相關視頻,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讓學生更快更直觀的感受小說內容。如講到《林黛玉進賈府》時,可以穿插播放電視劇中的相關片段,還可以用ppt展示榮寧二府的結構佈局和人物關係。這樣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賈府外表的繁華和等級的森嚴,而且使學生對賈府的佈局有了直觀的感受,對賈府的人物關係也有了大致的瞭解,加深了學生對小說內容和主題的理解,同時也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

(五)經常運用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讓學生從閱讀中學習寫作,使讀和寫相互促進,通過讀寫結合提高學生小說閱讀的能力和寫作水平。讀寫結合有形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小說進行續寫,也可以縮寫故事情節或者重新構思故事情節,還可以爲主人公寫小傳,作評論,爲小說擬標題、寫提綱、換文體等。例如《祝福》教學中,我課前佈置任務,讓學生根據小說內容編寫祥林嫂年表,以此瞭解小說內容和祥林嫂悲慘遭遇。上完小說後,又讓學生以《誰是兇手》爲題寫一篇小作文,加深了學生對小說主題的理解。這些作業利用課堂裏很短的時間進行了選擇性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在小說教學中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的作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模塊中有兩個小說單元,所節選的大部分是經典名篇。在教學中如果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會使教師失去激情,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小說教學中必須轉變觀念,以新課標倡導的研究性學習的理念指導我們的小說教學,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的作用。比如在進行小說單元教學時,可以將《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結合,提前給學生布置一些作業:通過觀看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相關片段,與原著進行對比;理順小說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環境描寫;通過閱讀原著和查閱資料等方式分析情節、人物、環境,寫出簡短的賞析材料;把自己的從研究成果在班上進行展示交流等。這種把研究性學習運用到小說教學之中的做法,從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開發了學生潛能,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爲主動尋求知識者,真正體現了課堂教學中的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

三、解決的主要問題:建構小說文體的知識體系

(一)小說必須具備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三個要素。

(二)人物形象的刻畫方法有: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從描寫的角度看,還可分爲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或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

(三)小說的主題思想是由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變化發展來體現的。

(四)情節一般可以分爲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些還包括序幕和尾聲。

(五)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爲人物活動提供具體的背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有時候環境描寫還起着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以上是對小說知識的梳理,教學時可以要求學生從學過的篇目中進行歸納和總結。

四、教學目標:

(一)必修三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形象,品評人物性格

2、探究環境描寫的作用。

3、品味小說語言,把握敘述語言和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

(二)必修五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蘊含的感情,瞭解作者的意圖,從而把握主題;

2、從人物、情節、環境三方面進行分析把握作品主題;

3、分析小說情節設計的技巧;

4、體會小說刻畫人物的藝術特色;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必修三要着重欣賞人物形象,品味小說語言,欣賞人物形象要注意情節、環境和人物的關係,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2、必修五注意把握小說的主題,以及如何通過對情節和人物的把握來理解主題。

教學難點:

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小說閱讀知識,繪出自己的小說文體知識體系。

六、教學過程

必修三

《林黛玉進賈府》

第一課時

【活動內容】瞭解《紅樓夢》全書及《林黛玉進賈府》的情節,初步感知文本。

【活動過程】

一、導入

世界上沒有哪一本書會像《紅樓夢》這樣受到無數人的喜愛,世界上也沒有哪一門學問會像“紅學”這樣獨一無二,世界上更沒有僅僅因一本書、一門學問就產生出天文數字的經濟鏈。清代乾嘉以後就有“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草珠一串·京都竹枝詞》)的說法。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的《林黛玉進賈府》。

簡介曹雪芹及《紅樓夢》。(可提前印發資料,也可通過課件展示說明,重點介紹前五回的內容和在小說中的作用;也可指定某一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二、指定同學將課文朗讀一遍(可指定一排),有讀錯的,則分別從形、音、義三方面予以訂正。重點留意字詞(略)。

三、預設問題,深入文本

學習活動:按照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說說賈府的特點,並介紹賈府的主要人物及人物之間的關係。可分解爲以下兩個問題來完成:

1.未進賈府之前,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文章是怎樣通過林黛玉的一雙慧眼一層層鋪陳開來的?或:這篇課文以什麼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按情節發展,課文可分爲幾部分,每部分寫些什麼內容? (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在課本上劃分層次,完成後同桌交流。請學生回答。)

2.默讀第二部分,思考:林黛玉進賈府都見到了哪些人? (學生獨立完成)

四、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勾畫出《林黛玉進賈府》中你認爲描寫人物肖像和語言最準確生動的語段,反覆誦讀體味,從中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物加以評述,看看通過這些語言反映了人物的什麼身份和性格。

第二課時

【活動內容】分析林黛玉、王熙鳳、賈寶玉的性格特點;

通過揣摩語言分析人物性格(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三)。

【活動過程】

一、提出活動要求

問題設計:課文描寫人物非常巧妙、精彩,寫人物出場,先後適宜,詳略得體,虛實並用。詳寫了王熙鳳、賈寶玉、林黛玉三個主要人物。請找出集中描寫這三個人物的段落,反覆閱讀,思考一下:他們分別具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作者分別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刻畫這三個主要人物?(任選一個人物,可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向全班展示)

二、分析人物性格

可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了解人物性格:

1.作者在描寫王熙鳳時,不惜濃墨重彩,淋漓地鋪陳王熙鳳的裝束衣飾,用意何在?

2.對於同一個問題,黛玉回答賈母“只剛唸了《四書》”;回答寶玉“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爲什麼黛玉要改變口吻呢?

3.寶玉聽到黛玉無玉時,登時發作起癡狂病來摔玉,體會這一細節,分析寶玉的“癡狂病”是什麼“病”?

4.《紅樓夢》是小說,但在敘事描寫中大量穿插詩詞。節選部分用《西江月》二詞來寫賈寶玉,同學們討論一下,這種寫法有什麼好處。

經過師生共同探究,可形成如下板書或課件:

1.多愁善感林黛玉:

(1)衆人眼中的黛玉——超塵拔俗的氣質,嬌弱多病的體質

(2)熙鳳眼中的黛玉——不同尋常的標緻

(3)寶玉眼中的黛玉——脫俗飄逸、清爽靈淑

2.精明潑辣王熙鳳:

(1)寫出場——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2)繪肖像——濃墨重彩,雍容華貴

(3)見黛玉——極盡奉承

(4)回王夫人——精明機變

3.瀟灑多情賈寶玉:

(1)出場前的他人介紹——憊懶懵懂、頑劣瘋傻

(2)寶黛相會時的肖像描寫——眉清目秀、英俊瀟灑、任性率真

(3)《西江月》詞對於寶玉的刻畫——獨立不羈、張揚個性

三、展示對小說中人物語言的述評

展示要求:

1.要求根據預習,任選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物或某句話來述評。講述時講的雖是個別例子,但仍要講得有頭有尾,成爲完整整體。如:我認爲王熙鳳“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的語言最能表現王熙鳳的性格。這段話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表明了王熙鳳在賈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是《紅樓夢》中寫人物出場極其精彩的一筆。

2.可以邊述邊評,也可以述完了再評,但不可只述不評或只評不述。

(呂叔湘先生說過:“語言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覆實踐才能養成。”該項活動通過提出述評的語言規範方面的要求,既是對小說人物性格的鑑賞,又是一種語言訓練)

3.學生展示交流所找的例子,要結合文本,教材課後“研討與練習”三提供了幾個例子,教師可以再提供幾個,學生講不到時教師可預作補充。

經過評說之後,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梳理出一段文字,避免說成一般的答案,可用略帶演講的口氣說明。(略)

四、佈置作業

有條件的話,課外讀一讀《紅樓夢》全書

學習用“批註式讀書法”對節選部分的兩個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鳳進行評註,鑑賞曹雪芹運用語言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藝,從而獲得藝術審美享受。

示例:細看形容,與衆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從外貌描寫方面)

點評:氣質超凡脫俗,美貌多情,體弱多病,活脫脫一個風流俊逸的美貌仙子。

方法提示:要認真揣摩語言,細細咀嚼品味,提高語言的欣賞能力。

《祝福》

第一課時

【活動內容】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講述《祝福》的故事情節,理清小說的情節線索;

以小組爲單位,分別從魯四老爺、四嬸、柳媽等人的角度敘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從祥林嫂的角度進行自述;

【活動過程】

一、導入:

讀過他“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無悔,也讀過他“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憂憤。今天我們將再次隨着魯迅的文字,回到20世紀初陰冷灰暗的魯鎮,去關注一個平常的農家女子祥林嫂的悲慘命運。(“作家介紹”及“字詞疏通”略)

二、展示預習成果:找一個同學講述《祝福》的故事情節。

學生講述後,師生訂正、補充,完成以下問題:

1.小說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經歷有哪些?請大家根據課文內容,填寫祥林嫂年表。

表格的前兩行由教師示範填寫,後面的表格內容由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後請學生到黑板上板書答案,其餘同學分組討論,互相補充。請同學們口頭糾正黑板上同學的答案。在交流中,最後明確答案。祥林嫂年表,我們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填寫的。但課文是以倒敘的手法來編排這些事情的,體會這樣寫的用意。

三、以小組爲單位,分別從魯四老爺、四嬸、柳媽等人的角度敘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從祥林嫂的角度進行自述。學生講述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供思考:

1、周圍的人們對祥林嫂的態度如何?反映了什麼問題?

2、祥林嫂對待命運的態度如何?

3、祥林嫂不死不可嗎?

4、小說如果以“祥林嫂”來代替“祝福”作爲小說的題目,你認爲合適嗎?爲什麼?

第二課時

【活動內容】探討祥林嫂悲劇原因,對小說進行深度閱讀;

勾畫《祝福》精彩語段,仔細品味、評點,深入把握小說語言。

【活動過程】

一、探討祥林嫂悲劇原因,對小說進行深度閱讀

1、提出問題:是誰殺死了祥林嫂?

(對這一問題可從魯四老爺、四嬸、柳媽、鎮上的人們、“我”等方面具體分析,結合小說具體情節、語言及環境描寫進行分析。這些人都不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但都對祥林嫂的死負有一定的責任。正如丁玲所說:“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地把她往死裏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從而體會魯迅作品對“改造國民性”的思考。)

2、對這一問題也可以換個角度,從幾個問題來切入,如:有人認爲“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試以課文爲依據進行簡要說明。(春天是幸福、希望、生機的象徵,但祥林嫂的生命中卻沒有春天,“她是春天沒了丈夫的”; “新年才過”“此後大約十幾天”祥林嫂的婆婆來了“她是特地來叫她的兒媳婦回家去,因爲開春事務忙……。”衛老婆子帶來的消息,告訴我們祥林嫂被迫再嫁是在“回家後不幾天”。由此可以推知,祥林嫂在春天被婆婆賣到了山裏,被迫再嫁;“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來了狼”,阿毛被狼銜走了。祥林嫂死在人們年底的祝福之前。祝福一過,春天也就來了。總之,從祥林嫂的悲慘遭遇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她是一個生命中沒有春天的女人。這一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文本深入細讀小說。)

對小說的深度閱讀,也可以從對幾個數字的關注中切入分析:

⒈“一個日子”(小說從魯鎮準備祝福寫起,到“我”聽到祝福的爆竹聲結束,都是圍繞“祝福”這個特定日子展開情節的,所以用“祝福”爲題。而又把祥林嫂的悲劇安排在這樣的環境裏,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有錢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窮苦人卻在祝福中悲慘地死去。從而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⒉“二次微笑”(這是指小說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兩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從婆家逃出,在魯四家做工的時候,“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這是一種心滿意足的笑,透過這“笑影”,我們領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隨遇而安的思想。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廚房裏同柳媽閒聊的時候,柳媽取笑她改嫁反抗後的屈從,祥林嫂在無奈之中“笑了”,這是一種含羞的笑,是以“笑”來掩蓋新婚之夜那些難以啓齒的行動,同時也可以看作是對過去短暫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憶。在寫法上,這是“以樂寫哀倍增其哀”的反襯寫法。兩次笑容突出地表現了祥林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貧困。)

⒊“三樣眼神”(第一次是在小說34自然段,寫她“順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是在小說第66自然段,也是“順着眼”,但“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擊後痛苦心靈的寫照;第三次是小說開頭,“我”看到淪爲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這時的祥林嫂已失去對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後的安寧,精神已經完全麻木。 “三樣眼神”,勾畫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運的軌跡,從而揭示出封建禮教吃人的罪惡。)

⒋“四場飛雪”(是指小說中四處看似輕淡點染、實際上卻頗具意蘊的飛雪描寫。第一處是爲祥林嫂悲慘的死作環境烘托和氣氛渲染: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麼大,滿天飛舞,夾着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第二處是在祥林嫂死後,表現“我”的雪樣心情——無可奈何和無法言說的憤懣:雪花落在積得厚厚的雪褥上面,聽去似乎瑟瑟有聲,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處寫雪穿插在柳媽同祥林嫂談話之前和之間,有兩句:“微雪點點的下來了”和“祥林嫂似乎很侷促了,立刻斂了笑容,旋轉眼光,自去看雪花”。這裏一方面將過去短暫生活的甜美與現實生活的冷酷形成強烈對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媽的話語將對祥林嫂造成嚴重的精神打擊。第四處寫雪在小說的結尾:遠處的爆竹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夾着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鎮。這裏借雪諷刺封建勢力,同時更爲含蓄地展示出下層勞動人民無法抗拒的雪樣命運。)

二、從品味語言入手理解小說。要求學生勾畫、批註,然後在全班進行展示交流。

教材“研討與練習”二提出了六個句子,可以從分析這六個句子開始對語言的品味。魯迅小說是語言運用的典範,這個設計是引導學生從語言入手把握語言背後的思想,養成閱讀小說的良好習慣。(①學生交流時,可提出語言表達方面典範的表述方式,教師可先作示範,如:我認爲“但是,談話是總不投機的了,於是不多久,我便一個人剩在書房裏。”一句中的“剩”字用得精彩,剩是餘下的意思,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孤寂無聊之感,彷彿被這世界所遺棄,孑然地存在着了。而且連四叔何時離去的,也都未覺察,可見四叔既不以“我”爲意,“我”也對四叔並不挽留,確實是不投機的了。四叔似乎已經走了一會了,“我”方發現只有自己一個人剩在那裏。這不是“我”的世界,“我”只有走。②可供揣摩的語言較多,教師可提前儲存幾個,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髮現、品味。)

三、佈置作業

以小組爲單位,截取小說的一個典型片段,將其改寫爲劇本,並利用週末或節假日編排表演。

《老人與海》

【活動內容】

1.賞讀《老人與海》有關人物內心獨白的語段,揣摩小說的語言和行文特點。

2.把握老漁夫桑地亞哥“硬漢子”形象,學習他永遠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

【活動過程】

一、速讀——讀出情節

導入新課後,教師順勢導讀:

讀《紅樓夢》,我們讀出了一個朝代的興亡;讀《祝福》,我們讀出了一個社會的全貌;下面,讓我們帶着崇敬之情,來到美利堅,解讀一位被美國人稱爲“硬漢子”的桑地亞哥,一位“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英雄。

請大家快速閱讀課文,填寫下表,並概括故事梗概。(填表前,教師提示學生,結局要從鯊魚和大馬林魚兩個方面填)

二、賞讀——讀出性情

1.文章在描寫上有什麼獨特之處?結合原文進行賞析。

示例:當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後又散開的時候,它就從下面水深的地方竄上來。它遊得那麼快,什麼也不放在眼裏,一衝出藍色的水面就涌現在太陽光下。(這段描寫沒用一個比喻句和形容詞,但鯊魚的兇猛、快捷,形勢的緊迫卻立刻展現在我們面前,清新洗練的敘述文字和反覆錘鍊的日常用語,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2.文中的獨白有什麼特點?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示例:“他想:能夠撐下去就太好啦。這要是一場夢多好,但願我沒有釣到這條魚,獨自躺在牀上的報紙上面。……‘別想了,老傢伙。’他又放開嗓子說,‘還是把船朝這條航線開下去,有了事就承擔下來。’”(這些內心獨白,忠實地記錄了桑地亞哥的內心活動,寫出他在海上漂泊的這幾天的心態,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真實地再現了老人的思想與感受。這些內心獨白不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內心的自豪感、堅毅以及尋求援助的孤獨感,而且閃爍着深邃豐富的哲理光彩,豐富了小說的思想,構成小說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說中的硬漢子多是“啞巴公牛”,言語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漁夫桑地亞哥卻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具有堅強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動的人,因此成爲海明威小說中刻畫最爲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3.老人爲什麼說:“可是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這句話是桑地亞哥的內心獨白,也是小說的核心精神,它生動地揭示了桑地亞哥的內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觀與價值觀的反映。這句話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奮鬥,是與命運做不懈的抗爭。人生下來雖然面臨種種自然與社會的挑戰,也許這些挑戰強大到足以把人的肉體消滅,但一個人只要保持旺盛的鬥志和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遠是勝利者。小說中的老漁夫桑地亞哥雖然最終沒能保住大馬林魚,但在與鯊魚搏鬥的過程中,他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是精神上的勝利者。)

三、研讀——讀出內涵

1.課文選取的是從鯊魚出現到老人回到漁港的部分,文章的結尾是老人拖着一副巨大的魚骨架回到了家,那麼你認爲老人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在世俗的眼光看來,桑地亞哥是一個失敗者,但在海明威筆下,他卻是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硬漢子”,是一個無論在怎樣堅苦卓絕的環境裏,都憑着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奮勇抗爭的勇士,是一個捍衛了“人的靈魂尊嚴”的人。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英雄。老人的生命價值已經在追捕馬林魚,與大海和鯊魚的抗爭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人生的道路是艱難的、充滿坎坷的,只要自己以一顆自信的心勇敢頑強地去迎接挑戰,他就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2.個性解讀桑地亞哥這一人物形象。

示例(一)

面對着猛勇的惡魚,硬是拖着疲憊的身體與之進行不懈的抗爭,整整八十一天!他勝了,勝得坦蕩!他像一面旌旗,立在海岸上,面對着浩瀚的大海和洶涌的波濤,無語,只是挺着胸脯,以撼人的氣魄迎着海風獵獵作響!

“一個人可以被戰勝,卻不可以被打敗。”強而有力的音符從桑地亞哥的嘴裏,不,是從心裏涌出。他雖是虛構的人物,但他的精神卻是真實的,他的精神是活的,震撼人心的!

桑地亞哥,一位滄桑的老人,以他的實際行動演繹了他的誓言:一個人可以被戰勝,卻不可以被打敗!

示例(二)

對於《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桑地亞哥,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謳歌老人的偉大,有人讚揚老人的不屈,有人稱頌老人的堅強。但我想,正因爲他在拼搏中感受到了幸福和快樂——一種別人難以理解的在搏鬥中體現他並沒有老去的幸福和快樂,他纔會有後來的偉大、不屈、堅強。桑地亞哥是在不懈的奮鬥中,體悟到了一種常人難以體會得到的幸福和快樂。

必修五

(一) 創設情景,引入主題

常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作爲一種自覺的動機和認識傾向,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具有推動和激勵作用。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自主合作的學習氛圍,生動鮮明的教學情境都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

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設計出精彩的課堂情境,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要學習的內容,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創設情境中,教師可以從文本本身入手,如在進行《邊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導入:"真正的藝術應當經得起兩樣東西的檢驗:一是縱向的生命力,那種產生時轟轟烈烈,經行中卻經不起時間跨躍和時代洗禮的東西,絕非真正的藝術;二是橫向的美感效應,即無論是誰,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去審視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樣熠熠生輝,使你能從中獲取你所需要的東西,從而產生愉悅人心的美感效應。沈從文的《邊城》正是這樣一篇美文,自它問世以來,對它的評論便接踵而來,有人贊它爲"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譏之爲"有意迴避尖銳的社會矛盾"。70多年來,經過歷史浪潮的千淘萬洗,人們漸漸認識到《邊城》是一顆閃光的金砂。那麼這顆金沙的閃光點在哪裏呢?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這部作品。“

也可以採用與所講小說主題思想相關的內容入手,如在《裝在套子裏的人》的教學中,我們就可以這樣來設置情境,課堂的開始,可以先讓學生朗讀下面的一首小詩:"要我換電扇,且慢復且慢!不怕花錢多,就怕擔風險;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觸電;倘若螺絲鬆,飛來大刀片;重者削腦袋,輕者上醫院。還是穩妥點,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搖,照舊能解汗。"並且讓學生用兩三句話談談對這首小詩裏的老掌櫃的看法。從而引出與老掌櫃有些神似的"別里科夫"即《裝在套子裏的人》的教學。

在本環節中,創設的情境要切合本節課內容,並且要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這樣纔能有利於本節課的學習。

(二) 展示目標,激發探究

在本環節中,教師以板書或幻燈片、投影燈形式展示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本節課學習之前,心理都清楚這節課的學習任務。爲了激勵學生,可以採用設計獎項的形式進行精神的獎勵和激勵。如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教學中,本環節可以設計如下:

明確目標

1、 通過研讀文本,理清小說情節發展和林沖情感變化的線索,進而認識小說的主題。

2、 分析林沖的性格特點,推理出它被逼上梁山的心理過程,體會小說細節描寫的作用。

3、 總結封建社會"官*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實及其必然性。感受"和諧社會""民生社會"的經典價值。

獎項設計:1、發言積極獎2、講解耐心獎3、朗讀精彩獎4、文采飛揚獎

學習目標設計安排都有相應的激勵獎項,學生學習目標明確,每個組都出於躍躍欲試的狀態,引導學生做好準備,學生做準備的過程就是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機制,學習環境下,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三)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由於小說問題的未知性,複雜性,學生需要以小組爲單位展開學習。共享知識.共同處理問題。這就需要相互配合、團結合作,使學生在學會獨立競爭的同時,還具有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因此在本環節進行之前,教師首先依照學生的學習成績、思想情況、個性特點、性別差異等因素進行分組合作,宜4人至6人作爲一個合作學習小組。然後再教學的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設計學案,學生依據學案帶着問題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形式有多樣,如閱讀教材、圖片。收集有關信息資料等。爲課堂教學爲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在課堂上,學生依據教師在充分理解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制定出符合教學目標實現的學案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如《裝在套子裏的人》的教學中,學案中我們根據文本設計了以下"合作探究"內容:

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職工宿舍裏,發現一具中年男屍。據查,死者爲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是自殺還是他殺,死因一直不明。一個世紀以後,20xx年秋天,鄭州九中高二某班的同學們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調查。調查設計四個選項:案發背景、現場勘查、死者檔案資料、有關人士採訪(要求:以學習小組爲單位,選擇其中的一個選題。然後小組討論,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在課堂上展示交流。)內容包括如下:

1、 案發背景

2、 現場勘查結果

3、 死者檔案結果

4、 有關人士採訪:

(提示:採訪對象可涉及柯瓦連科、華連卡、"我"及虛擬對象(本市市長)、別里科夫的親戚等)

5、結案報告(死因說明)

運用這種別樣的小組偵查的方式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無形中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學生合作探究之後,教師要引導各組的學生進行大膽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與全班同學共享。

(四) 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緻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小說的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因此,小說是認識社會的窗口,閱讀和欣賞小說,可以提高我們認識人生、認識社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我們的寫人敘事的能力。

在對小說的教學中,我們就不能僅僅只針對小說本身進行教學,應該在基礎學習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提升學生的能力。如《裝在套子裏的`人》進行對文本本身的合作探究之後,教師可以進一步進行拓展延伸:"在你周圍,是否也有這樣那樣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樣看待這些'套子'的?"同時教師也可以舉一些例子像"紀律"、"高考"算不算"套子"呢?讓學生針對此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探究,加深學生對"套子"的理解。最後教師可以就學生討論內容以"套子與社會規則"爲題,寫成300字左右的短文。這樣有利於學生分析問題、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也鍛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有利於學生正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五)當堂評價,及時激勵

教師要培養學生對自己探索能力的自信和獲得刨新成就的勇氣,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和選擇新途徑、新方法來處理問題。要善於選擇使用誇獎的言詞、友善的微笑和熱情的鼓勵來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促使學生的心理經常處於一種探索的積極心理狀態。在課堂的最後,教師要對各小組的表現針對設置的獎項進行當堂點評,教師要注意點評的方式,要起到激勵的作用,使同學們都能在小組中感到自己是小組的一員,培養學生的集體中探究的精神。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還可以通過成果展示報告會、表彰優秀課題研究成果、彙編優秀成果、鼓勵學生將學習的成果(如論文、報告等)積極向有關報刊雜誌投稿等,以增強他們的學習成就感。

七、小說單元總結

(一)小說閱讀方法歸類

小說閱讀方法是根據小說的文體特徵生成的。例如,人物形象是小說的主要構成部分,把握小說的主題,必須從感受小說的人物形象出發。所以,學習小說必須學會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要深入透徹地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通過環境描寫了解人物的活動背景。環境對人物的襯托作用有正襯和反襯兩種。正襯,是指環境與人物和諧一致,即社會風氣、自然風光、氣氛和景物色調等與人物的性格、命運、言行等組成和諧統一的藝術畫面。反之則是反襯。例如,《祝福》中寫祥林嫂的死,色調是低沉與淒涼的,畫面是悲慘的,但祥林嫂卻死在了歡樂熱鬧的“祝福”中。這兩幅反差極大的畫面,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2、通過分析情節透視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性格是通過情節發展具體體現的。例如,《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司馬懿如果不是深知諸葛亮善用伏兵之計,他也就不會退兵了,反之如果諸葛亮不是深知司馬懿生性多疑,他也就不會冒險用“空城計”了,那樣“空城計”的情節也就無法產生了。由此可見,“空城計”的情節發展是兩個不同性格的人物發生聯繫後的必然結果。所以,我們才說把握好故事情節能透視人物的思想性格。

3、分析作者描寫人物的方式。刻畫人物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一是肖像描寫。例如,魯迅的《祝福》描寫了祥林嫂三個不同時期的肖像,不僅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苦難的一生,還暗示了祥林嫂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二是動作描寫,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細節描寫。如《荷花澱》中水生嫂在聽說水生要到大部隊的消息後,手指的震動,把手指放在嘴裏吮一下的細節,讀者會感受到水生嫂內心的震動與鎮靜的心理變化。三是語言描寫。例如,《裝在套子裏的人》中別里科夫和柯瓦連科的那段談話,就形象地揭示了套中人道貌岸然、外強中乾、不堪一擊的虛弱本質。四是心理描寫。心理描寫又包括內心獨白、動作暗示、幻覺展示等,都能夠很好地展示人物內心的變化。

(二)課後問題打通歸類

教材中課後問題的設置是很有講究的,我們在“跳進去”做題的同時,不妨時時“跳出來”對同類文本的問題設置打量、比較一番,以期獲得更多的收穫。例如《林黛玉進賈府》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問題比較、打通與歸類:

(1)情節類。《林黛玉進賈府》的第一題考察文本的中心事件,並交待了小說的視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則要求概括情節要點,理清情節發展的脈絡。在後者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在梳理脈絡的同時標註核心事件,同時以不同的視角來概括情節,如李小二的視角,管營、差撥的視角等,這樣溫故而知新,學生會有更多的收穫。

(2)人物類。《林黛玉進賈府》的第二題考察對於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求學生比較描寫王熙鳳和賈寶玉所使用的不同藝術手法。《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樣說: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所以他的思想觀念、爲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異,試總結林沖的性格特點。我們可以將問題中的“一般的草莽英雄”置換爲具體的人物,比如武松、魯智深、楊志等,在學生思考、動手寫作的基礎上,推薦茅盾的文章《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相應部分,學生會在興趣被激發的同時學到更多的方法。

(3)評價類。《林黛玉進賈府》的第四題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資料,以“話說賈寶玉”爲題,談對人物形象的看法。《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則要求在“逼上梁山”的主題觀照下,通過補充閱讀相關章回,探討林沖由安分守己到上山聚義的心理變化過程。授課者也不妨在“話說林沖”的漫談中,抽絲剝繭,順藤摸瓜,理出林沖的心理變化過程。

課後練習還可以參照讀本和選修教材等資源。總之,每一道課後題的設置其實都是文本的不同解讀視角,善加利用,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人物勾聯——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鑑賞思路

以《裝在套子裏的人》爲例。對於“套中人”形象的擴展思考,可聯繫以往學過的文學作品人物:《祝福》中籠罩祥林嫂一生悲慘命運的封建禮教;《竇娥冤》中黑暗官府的官官相護、權錢交易;《雷雨》中每個人物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權勢、金錢、名聲、情感、義氣、傳統、親情,這些不都是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套子嗎?由此可見,“套子”與我們的生活有着緊密聯繫,我們可以藉助這個人物打開一扇認識自我的天窗。

“研討與練習”最後一道擴展類型題:在你周圍,是否也有這樣那樣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樣看待這些“套子”的?可引導學生從某一個角度展開討論:如果把“套子”看作規章制度或各種規矩,那麼我們可以將他們進行合理歸類。例如,那些必要的規章制度、進步的道德規範、正義的法律法規,屬於“合理的套子”,我們每一個人應主動接受這些制約,才能形成和諧的社會局面;那些封建遺留下來的各種不合理的禮儀規定,屬於“落後的套子”,我們應當抵制;至於那些阻礙社會車輪向前的反動的套子,我們應當毫不留戀地堅決摒棄。

人雖然離不開套子,但不能完全被“套子”套住,要做一個有理性、敢懷疑、善反思的新時代青年,形成開放的眼光和獨立的主體意識。

有了這樣的討論基礎,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思想現狀,寫一篇關於這篇課文的讀後感,或以《我身邊的套子》爲題,寫一篇隨筆,要求:觀點辯證,言之有據。

(四)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套子觀”應用於《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林沖是個性格平和謙虛隨和的人,作爲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生活舒適恬淡,但是一連串難以忍受的打擊傾瀉到他頭上。一開始林沖沒有反抗,他不願跟上司鬧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讓、委曲求全,想繼續過“套子”中平靜的生活。林沖的退讓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決定的。他繼承祖職,有一套祖傳的處世哲學,屈人之下,忍辱負重。高俅不殺人害命,置他死地,他是不會上梁山的。他的性格是在殘酷的鬥爭中一步步發展起來的。火燒草料場,林沖的性格得到全面昇華,發生質的飛躍。他看透了,絕望了,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生路,就是上梁山。這就是逼上梁山。林沖的例子是從“安於套子”到不得不“衝破套子”的最好佐證。

“套子觀”應用於《邊城》——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翠翠的那種朦朧的愛情非常美,因爲二老,原來“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的翠翠,開始“覺得缺少了些什麼”,“心中有薄薄的淒涼”,“會迷亂”,沉思、生氣、悲傷、甚至痛苦,這一切全然是因爲愛。可惜翠翠自始至終沒有什麼能表徵她主體性的行爲。直到小說結尾,她還在等着,儘管那個人 “ 也許永遠不回來了 ” 。她甚至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爲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只有這一切都已發生,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後,她才如夢初醒 “ 哭了一個夜晚 ” 。這一切都說明,翠翠其實一直活在沉默和壓抑當中,她的奔放、豪邁、野性一直被壓抑着,這種壓抑使得她連愛的語言都不會表達。對於命運陰差陽錯爲她編織的情感“套子”,翠翠缺少衝破“套子”的能力,被動地、迷茫地葬送了自己的愛情。

對於老船伕而言,他心中其實有一個解不開的心結,一個“套子”,那就是自己女兒對愛的殉情。女兒的死成了一種重壓,這種壓抑導致他違背了自己的天性,在孫女的婚事上,小心翼翼,瞻前顧後,費盡心機,成了一個“不爽利”的人,最終揹負着沉重的心理包袱離開了人世間。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9

文本推究:

《金嶽霖先生》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金嶽霖是著名的國學大師,作者對老師充滿敬愛的感情,本文即是這種感情真誠流露的見證。但是作者寫作本文,採取了一種輕鬆活潑、幽默滑稽的筆法,讓世人看到一個極其富於個性的活生生的金嶽霖。在初步瞭解了些許獨具個性的人物形象之後,爲了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文動手和思考能力,本文設計的重點擬在作文的點——細節描寫上,以期能以點帶面,訓練學生在記敘文中用細節來出彩。

教學理念:

汪曾祺先生的語言平淡衝遠,故而本文在理解語句上並無難處,但那種生動的細節描寫卻是學生非學會不可的。葉聖陶先生說: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於“導”。老師對學生是極有幫助的。所謂幫助,主要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引導學生去求得知識,也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同時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後必須能夠運用。基於這個理念,本堂課由《金嶽霖先生》作爲引子,由老師作引導,學生自己探究摸索細節描寫的奧妙,並付之於實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朱自清先生父親那臃腫的背影,曾經讓我們的心靈爲之怦然一動,那個站着喝酒卻又始終不肯脫下長衫的孔乙己帶給我們笑聲的同時,卻讓我們深深體悟到了世態炎涼;說到楊二嫂,我們會想起她那圓規般的伶仃細腳;至於變色龍奧楚蔑洛夫,他那件隨着狗主人身份的變化而一會兒脫下一會兒又穿上的軍大衣我們想必也不會忘。背影、長衫、細腳,大衣是他們各自的特徵。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與衆不同的特點,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位作家描寫的是哪個人?

(PPT展示)

他的面孔黃裏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髮約莫一寸長,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着。鬍鬚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左手裏捏着一枝黃色菸嘴,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了。(魯迅)

明確:同學們說的真好,對,是魯迅,那你們是根據那些特徵他是魯迅的呢?或者說魯迅的標誌性外貌是什麼?

生:頭髮直豎,鬍子。

這是崇拜魯迅的一位青年讀者阿累眼中的魯迅,而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唐韜也有一段關於先生的外貌描寫,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PPT展示)

他留着濃黑的鬍鬚,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髮,彷彿處處在告白他對現實社會的不調和。

明確:有沒有發現,唐韜先生與阿累真是英雄所見略同,他們都抓住了魯迅先生的豎直的頭髮和濃黑的鬍子這一典型的外貌細節特徵。所以,要寫活一個人,把人物不同於他人的地方展現出來。

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邏輯學大師(板書:金嶽霖先生)

二、學生快速自讀全文。

1、請從文中找出金嶽霖先生的與衆不同的細節——

樣子有點怪——讓人莞爾

金先生的樣子有點怪。他常年戴着一頂呢帽,進教室也不脫下。每一學年開始,給新的一班學生上課,他的第一句話總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並不是對你們不尊重,請原諒。”他的`眼睛有什麼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陽光。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壓得比較低,腦袋總是微微地仰着。他後來配了一副眼鏡,這副眼鏡一隻的鏡片是白的,一隻是黑的。

他就這樣穿着黃夾克,微仰着腦袋,深一腳淺一腳地在聯大新校舍的一條土路上走着。

提問方式別出心裁——今天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

幽默的答問——以希奇古怪的問題回答希奇古怪的提問

枯燥的學問——他覺得好玩

對話式教學——像蘇格拉底一樣,興之所至、自由隨意

講座時停下來捉跳蚤把玩——不拘小節大有六朝名士捫蝨而談的遺風。

他和雲南鬥雞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試水果的大小——孩子氣十足,有一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2、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金先生什麼特點?

小結:汪曾祺先生用一系列肖像、動作、神態、心理、語言的細節,漫畫式地刻畫了這個學術上聰明過人,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個讓人發笑的有趣的金先生,他率真可愛,不拘小節,自由隨意,孩子氣十足,又有一顆赤子之心。有趣包含了金先生的工作態度,學識修養,性格特點,處世方法等等。

4、這些細節有何作用?

這些細節感染力強,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使學生真切而直觀的感受到金先生的有趣。

5、我們要寫活一個人,也一定要勾其肖像,擇其特點,從細處着筆,用細節描寫進行勾勒。

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許多象金先生一樣與衆不同的老師,他們或詼諧幽默,或天真率直,或嚴肅端方,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有的動作,神態或口頭禪。請大家在我們現在的任課老師中任選一位,用細節描寫寫一篇百來字的人物片段,寫出他的特點來。注意:不能出現他的名字和所任科目。

擇二三位同學上臺朗讀自己的文章,請在座的同學猜猜他寫的到底是哪位老師?(簡要評點,學生互評)

6、成功的細節描寫不僅能夠寫出人物的性格特徵,還能夠最真切、細緻、生動、深刻地把人物精神世界最本質的部分捧給我們,給讀者留下無限的聯想、回味空間。就象在魯迅先生的豎直的頭髮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剛直不阿的鬥士。從金先生戴的鴛鴦眼鏡的白鏡片中,他率真有趣的外在特點我們一目瞭然,但還應該有一種不爲人知的情感隱藏在他那黑鏡片之下,這纔是金先生更深深吸引我們的地方。請大家從文中找出來——

明確:(一)重情

(1)給逝去的人林徽因過生日——重於情深於情。其情也特別的深特別的純粹特別的真摯特別的偉大。第十段中說金先生是個單身漢,這緣於他對林徽因的真摯深沉的感情!

(2)在第五段中林國達溺水而亡後,一向有趣的金嶽霖先生在嘆惋林國達死了很不幸之餘,竟然一節課都沒有笑容。

(二)熱愛生活

誰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輪車上東張西望的老人是這樣一位一肚子學問,爲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6、跟着汪先生,我們也一點一點地認識了金嶽霖先生。先是他的樣子——大家一起回憶一下——“腦袋總是微微地仰着,更多話題作文優秀範文、高中語文優秀教案、教學實錄、備課資料、同步試卷、美文、高考模擬試卷、文學欣賞盡在語文軒網站/眼鏡一隻的鏡片是白的,一隻是黑的”,有點怪;再瞭解他的性格——不拘小節,自由隨意,真是有趣;最後我們挖掘出深埋在他骨子裏的性情——重情,更熱愛生活。作者由外而內,由形入神,刻畫了一位活生生的、立體的金嶽霖先生。

剛纔的片段練習中,同學們用細節勾勒了老師的形象,外在形象肯定不是我們深記老師的全部內容,他那深埋於心底的情感纔是更深深吸引我們的地方。下面,請大家再深入挖掘一下你們老師的內在情感,爲剛纔的片段練習作一個補充。

學生當堂補充。

三、小結

感謝汪曾祺先生,他不僅用平淡雋永的筆讓我們瞭解了一位邏輯學泰斗金嶽霖先生,更教會了我們運用細節描寫由外而內、由形入神的勾勒人物的方法。任何方法學會之後,必須在具體的實踐中運用,纔能有恆久的生命力。希望大家在今後的作文中能學以致用。

《金嶽霖先生》教學反思

從細節中感受人物的魅力。早年自己讀到有關金先生的文章時,總會驚歎名家的獨特個性,爲他們的魅力所折服。但在語文課堂,不能脫離語文的基本任務,讓學生學有所獲是最終的目的。整個環節中,感覺自己處理不好的地方有很多:

1、少了細節的詳細解讀,在文本探究過程中有點倉促,只讓學生讀了兩個段落,然後大致的講解,並沒有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去感受。

2、課堂沒有深入地拓展開,在文章中閒筆處點到了聞一多和朱自清,我只點到有學問的人都很有個性。沒有點到當時的社會背景,爲什麼會有那樣的情況。

3、文章的梳理很亂,寫人肯定是從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到工作入手,板書上如果從這兩個方面來做,效果會更好。

4、學生沒有完全地投入到課本中,怎麼都感覺他們是敷衍的態度。想起陶行知的那句“課堂是一個情境,它是以學生爲主體的,它是爲學生課後的理解提供一個範例”,在課堂上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去讓學生說,描述自己熟悉的老師和同學。由於很多原因,效果不是很好。語文課堂的最終目的應是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能有情感的提升。今後尤其要注意這些方面的把握。

值得改進的地方有:

1、不能脫離文本,始終注意細節美。即使在後半部分的學生實踐過程中,應在文本的基礎之上進行表達。如“‘林國達死了,很不幸。’這一堂課,金先生一直沒有笑容”可以抓住這其中用了句號,而爲什麼沒有用歎號,這就是值得思考和挖掘的。

2、“有趣”是本文的文眼。本文有兩處提到“有趣”,開始的“西南聯大有許多有娶的教授,金嶽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到結尾的“我想像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輪上東張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從實寫到虛寫,體現了作者在寫法上的技巧。

3、“有趣”和“怪”都是展現給人的性格特點。但我認爲“怪”更能體現金嶽霖的特點。“怪”更是“有趣”的延伸和拓展。

新教材教無定法,只要本着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的角度去深入文本,肯定會有收穫的。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0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往往有這樣的現象:教師在課堂教學一開始的導語設計上很用心,很巧妙,很動人,但在課堂收束時卻草草收場,大多以重複課堂教學內容爲主,以佈置作業和自習直接收束。其實,在課堂教學中,總結語也很重要,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起到對課堂教學內容完善、補充、強調的作用,既是對課堂教學重點、難點的凝練收束,也對後續學習起到一定的提示、引導作用,如匠心不施,就顯得整個課堂虎頭蛇尾。其實,語文課堂教學總結語設計貴在提升延伸,即通過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總結提升,對文本學習內容的延伸解讀,進一步提醒學習的重點難點,明確下一步學習的方向思路,給學生留下回味無窮的空間。

一、總結提升凝要義

根據心理學研究,在課堂教學的最後幾分鐘,往往是學生精神力最爲渙散的時候,如果這一時間段放之任之,就會造成時間浪費、課堂鬆散的結果。針對學生這一特定心理現象,語文教學更應該做好總結語設計,利用最後幾分鐘總結課堂學習的重難點,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回味思考。這種總結語一般是對課堂教學內容作一個提要式的歸納,突出教學的核心,幫助學生明晰學習的要點,凝練要義、加深印象。

如執教史鐵生《我與地壇》,我將“感悟我、地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係,我對地壇和母親的情感”作爲教學的主要目標,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這樣總結:

同學們,對於史鐵生而言,是地壇與母親給予他第二次生命,因此,多年以後,即使他離開了地壇,久久不曾回到地壇,也始終忘不了地壇給予他的啓示,筆下文中多次寫到地壇。地壇已經成爲精神憩息的家園,那裏雖然頹敗卻並不荒蕪,充滿了勃勃生機;同樣,多年以後,即使母親也離開了他,他也依然不曾忘記最初寫作的初衷,爲了讓母親驕傲,爲了告訴母親他找到了屬於自已的路,母親已經成爲其寫作的動力源。此時此刻,地壇即母親,母親即地壇,地壇與母親告訴他,你應該活下去,以自己的方式走好自己的路。這就是地壇與母親對史鐵生最好的.撫慰,也是史鐵生收穫的第二次生命。希望同學們課後在文中感悟作者更深層次的情感,下節課大家共同分享。

在總結語中,我再次將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內容重申了一次,通過比照說明,將地壇母親對於作者的意義進行了重申,幫助學生理清三者之間的關係,也幫助學生明晰作者的情感,突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這樣的總結語,可以說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提煉總結和指導歸納的效果,必將引起學生的注意,自然會明確學習的重點難點。

二、延伸勾連留餘味

不少教師往往很注意課堂的開始和主要教學環節,卻忽視了課堂結束語。這就像一個故事,開頭很有懸念,中間情節也非常生動,而結尾卻不了了之一般,讓人感覺不是滋味。其實,課堂教學的結尾正如精彩故事的結尾一般,也需要精心設計,豐滿課堂教學的結尾。在具體設計中,可以將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內容或者文學作品進行介紹延伸,引導學生在課後加以學習,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使得語文學習不僅僅侷限於課堂,更多的是生活的積累。

如在教學《報任安書》這篇文言文時,我感覺這篇文章在風格上很有特色,將太史公的那種怨氣、情緒表達得含蓄且耐人尋味,於是我設計了這樣的總結語: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看似回覆任安的要求,其實直白地表達自己著作《史記》、不願流俗世人的宏願。在諸多不解、鄙視的眼光中正道直行,這是一種勇氣,體現在文章中就是文氣縱橫、氣勢昂揚;這樣的文章同樣出現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還有其外孫楊惲《報孫會宗書》中,同樣的不屈於淫威,不計較世俗,正道直行,爲幾千年的中國文人壯了膽氣、樹了榜樣。同學們課後可以將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讀,在領略這種文氣的傳承中,蘊文膽、養文心。

相信在這樣總結語的提示下,會有學生在課後找來這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這就實現了語文學習延伸到課外的效果。

三、關注現實見行動

課堂結束語不同於導入語,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也不需要生動的言辭,需要的是真正讓學生在內心接納文本傳遞的人生哲理、思想情感,在共鳴之餘能在行動中有所體現。

如執教《品質》一文時,懷着對老鞋匠的尊敬,設計總結語:

文中的老鞋匠爲我們詮釋了什麼是職業道德,什麼是真正的品質;而這些看似很傻的卻可貴的品質正蘊藏在街道邊、巷弄裏,正如羅蘭所說,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如果我們能利用週末等閒暇的時間,走街訪巷,帶上幾瓶礦泉水,帶上自己需要縫補的衣物鞋子,帶上尋找誠信、樸素等可貴品質的真誠內心,尋訪我們周圍被忽視的散發光芒的人們,以此來洗滌我們的內心。希望大家認真記錄下來,既作爲一次社會實踐,更作爲一次心靈的洗禮,發現自己眼中的美吧!

結果,到了週一語文課,不少學生爭先恐後地發言,講述自己在尋訪中發現的美,發現的可貴品質,還有對他們的幫忙,雖然是微不足道的一瓶礦泉水,但是從他們真誠的笑臉中我也發現了這些年輕的學生們最爲可貴的品質,我想這樣的學習纔是真正的語文學習。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1

一、教材、學情分析

第一單元均爲寫景狀物散文,《故都的秋》憑藉精巧獨特的構思和優美雋永的語言,描繪秋聲、秋色、秋味,抒寫了自己清、靜、悲涼的心境,抒發了對故都秋的深沉的眷戀之情。文字清新雅緻,感情深摯動人,蘊涵了豐厚的文化底蘊。高一學生剛剛接觸這類情景交融的長篇散文,他們那點不多的關於情景關係的知識儲備,不足以支撐他們解讀此類文章。因此,如何結合課文,真正理解以情馭景並避免解讀過程中硬貼標籤的現象,是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另外,新課標要求知人論世,但由於時代久遠,再加上年輕人的朝氣蓬勃,他們的情感和閱歷與文章都有較大的距離。所以,如何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時代的距離,是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同時,新課標強調多元解讀,我們可以嘗試就這篇文章學習如何從文化角度分析課文,而不僅僅是“知人論世”,從而樹立多元解讀的觀念。

二、教學目標

1、感知作家獨特的視角,分析並掌握故都秋景的特點。

2、培養朗讀感悟、品味語言的能力,領悟本文“主觀情”和“客觀景”的自然融合。

3、感悟作者熱愛、眷戀故都之秋的美好情感,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秋蟬、秋花、秋雨、秋棗等意象中蘊涵的情感;掌握文章運用對比、比喻等多種手法摹寫故都秋的方法。

2、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靜、悲涼”的原因。

四、教學工具

幻燈片、導學案。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秋天是一個多情的季節,秋天是一個傷感的季節,秋天也是一個收穫的季節。自古文人,對秋天情有獨鍾。可是再熱愛,能夠願意拿生命去換取的能有幾個呢?郁達夫,就是其中一個。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郁達夫筆下的秋天,看一看究竟是什麼樣的秋天值得作者用生命去換取?

(二)導學案課前自學部分展示:(學生課堂展示)

1.熟讀課文,回答問題。

(1)文章的文眼: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2)文章結構:課文可以分爲3部分,每一部分包括哪些段落?分別寫了哪些內容?

第一部分(1~2)總寫:眷戀故都秋味。

第二部分(3~12)分寫:具體描寫故都秋景。

第三部分(13~14)總寫:抒發眷戀之情。

(3)五字概括文中的每幅秋景圖:庭院清秋圖、秋槐落蕊圖、秋蟬殘鳴圖、秋雨話涼圖、秋日勝果圖。

(三)課中探究:

1、以第一幅秋景圖爲例,體會作者是通過什麼樣的手法來表現“清,靜,悲涼”?

(1)請個別同學朗誦第一幅秋景圖對應的文字,其他同學勾畫出本段的景物,形容詞,動詞。

(2)師問:爲什麼牽牛花的顏色以“藍色或白色爲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先探討顏色)

師問:藍、白色給人什麼樣的感覺?

生答:寧靜。

師問:如果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目之所見皆是這樣的色彩,會是什麼心情?

生答:悽清、悲涼。

(3)請問:日光能數嗎?爲什麼作者是“細數”?大家從“數”讀出了什麼?(再探討動詞“數”)

生答:清閒。

加入古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第三十九回有這麼一段對話,和王安石的相關詩句幫助學生理解,學生領會到了“落寞”“悲涼”。

老師點撥並歸納:

秋味之“清”——從動詞:靜坐、泡、細數、靜對。

從色彩:碧空、牽牛花的藍色等。

秋味之“靜”——馴鴿的飛聲。

秋味之“悲涼”——“破屋”“破壁腰”“漏”“疏疏落落的秋草”。

老師歸納表現手法:寓情於景,以動襯靜。

2、爲什麼郁達夫喜歡的秋是“清、靜、悲涼”的?

請同學們結合導學案的知識鏈接部分的““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來思考。

明確: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徵,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從主觀方面來講,也有三個因素:

第一,跟舊中國時代環境的黑暗有關,這導致他思想苦悶;

第二,跟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鬱善感有關。郁達夫早年(三歲)喪父,在日本十年的異地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

第三,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

因此,上述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就決定了作家會選擇什麼樣的景來抒什麼樣的情。

3、文中有一句話,準確而又精彩地對比了南國之秋和北國之秋,找出並賞析。

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賞析:請同學們分析每一種美食的特點,然後思考作者運用這組對比和比喻的目的是什麼?(學生分組討論,課堂展示)

黃酒:濃烈白乾:溫和稀飯:清淡饃饃:厚實。

鱸魚:鮮嫩大蟹:醇美黃犬:機巧駱駝:沉穩。

教師明確:運用四組比喻,以具體事物來說明,生動形象,饒有趣味。在對比中凸顯了故都之秋的濃烈、敦實、深長、厚重,傳達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熱愛之情。

4、本文是寫景抒情散文,卻在描繪了五幅秋景圖之後,插入了一段議論。試分析第12自然段的內容和作用。

明確:內容:議論,論述了中國的文人學士和外國的詩人對秋的偏愛。

作用:從記敘到議論,這是從“形”到“神”的深化過程,這段議論,在前面記敘的基礎上,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讚頌秋,讚頌北國之秋,於自然氣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暗合,同時顯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闊的行文思路。

(四)拓展延伸:

讀罷全文,你認爲郁達夫在此文中是頌秋呢,還是悲秋?

明確:贊秋,但全文的基調的確有些悲涼。一粒沙裏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文章首尾多次將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作比,表達了他對北國之秋的無限眷戀。結尾的一段文字,作者願意用生命作爲代價來換得北國之秋的常在,對北國之秋的愛的情感達到了極點,對秋的謳歌與讚美之情揮灑得淋漓盡致,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的深沉的愛。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2

【教學要求】

1.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徵,理解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認識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

2.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體會並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徵

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徵

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教學方法】

點撥、分析、研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單元學習介紹:

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小說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小說的學習方法:P3

我們在初中曾經學過魯迅的小說《故鄉》、《孔乙己》,其中由活潑可愛而變成麻木愚昧的閏土,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魯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說--《祝福》。(板書)

二、介紹背景:

《祝福》寫於1924.2.7., 是魯迅短篇小說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發表於1924.3.25.出版的上海《東方雜誌》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號上,後收入《魯迅全集》第二卷。

魯迅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後,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魯迅在《祝福》裏,深刻地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這一時期的魯迅基本上還是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還不可能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觀察,有時就不免發生懷疑,感到失望。他把這一時期的小說集叫做《彷徨》,顯然反映了其時自己憂憤的心情。但魯迅畢竟是一個"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他決不會畏縮、退避,而是積極奮鬥。

《祝福》這篇小說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基礎過關

注音

謬種 浸漬 陳摶 儼然 瘦削 形骸 荸薺

草窠 桌帷 訕訕 蹙縮 渣滓 歆享 窈陷

牲醴 煙靄 瓦楞 塵芥 朱拓 監生 炮烙

咀嚼 執拗 間或一輪

四、研習課文:

1、理清情節,瞭解倒敘的作用。

先速讀課文,概括祥林嫂生活中的幾個階段

序幕===祝福景象和魯四老爺

結局===[悽然死去]在祝福聲中,離開人世

開端===[初到魯鎮]逃出婆家在魯四老爺家裏做工

發展===[被迫改嫁]被婆家賣掉,後來有了兒子。

高潮===[再到魯鎮]丈夫死了,兒子被狼吃掉了,流落到魯四老爺家做工

尾聲===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提問:這篇小說是按時間順序敘述,還是另有安排?

明確:本文在序幕以後就寫出了故事的結局,這是採取了倒敘的手法。

提問:在結構上採取倒敘手法有什麼作用?

討論歸納:

設置懸念,使讀者急於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寫祥林嫂在富人們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濃重的悲劇氣氛,

而且死後引起了魯四老爺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與魯四老爺之間的尖銳的矛盾,突出了小說反封建的主題。

五、播放電影《電影》

六、佈置作業。

思考問題

祥林嫂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誰應該爲祥林嫂的悲劇負責?

第二課時

一、分析祥林嫂形象:

學生討論話題:祥林嫂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預設問題:

誰是害死祥林嫂的兇手?

祥林嫂有沒有反抗精神?[與電影結尾情節比較]

[點撥分析]

1.開端部分:

①祥林嫂爲什麼要到魯家做工?

②祥林嫂是怎樣對待使她"嫁而守寡"、"備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③祥林嫂在魯家的生活是極其悲慘的:……爲什麼說她"反滿足"?

2.發展部分: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兩條繩索,捆住了婦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緊勒,要把勞動婦女置於死地而後快。祥林嫂當時就處在這種極端悲慘的境地中:族權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權又視此爲奇恥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遠生活在恥辱之中。祥林嫂以後的悲劇,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麼,祥林嫂是如何對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爲什麼又一次來到魯四老爺家?

②有人認爲,喪夫失子有偶然性,這種看法對不對?

——-作者開始把批判的筆觸由封建夫權、族權擴展到封建政權。按照封建宗法觀念,婦女"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一旦喪夫失子,則連在家庭中生存的權利都被剝奪了。因此, "大伯來收屋"使祥林嫂走投無路,只好再一次來到魯家。她到魯家後,又遭受了更大的打擊。

③在魯四老爺,人們對待祥林嫂這個"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態度如何?

A.魯四老爺的態度:

B.人們的態度:

C.柳媽說鬼:

4.結局部分:

她希望人死後有靈魂,因爲她想看見自己的兒子;她害怕人死後有靈魂,因爲她害怕在陰間被鋸成兩半。這種疑惑是她對自己命運的疑惑,但也正是這種疑惑,這種無法解脫的矛盾,使她在臨死前受到了極大的精神折磨,最後,悲慘地死去。

從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權、族權、神權、夫權這四條繩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正是舊中國千百萬勞動婦女悲慘遭遇的真實寫照。作者正是通過塑造祥林嫂這一典型人物,對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進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擊的。

小結:

祥林嫂是生活在舊中國的一個被踐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視的勤勞、善良、質樸、頑強的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祥林嫂的悲劇是一個社會悲劇,造成這一悲劇的根源是封建禮教[政權、神權、族權、夫權]對中國勞動婦女的摧殘和封建思想對當時中國社會的根深蒂固的統治。

許壽裳說《祝福》的主題是“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祥林嫂”。

討論:關於祥林嫂眼睛的肖像描寫。

“順着眼”“順着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沒有神采”

“眼睛窈陷下去”“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他是一個活物”“”

第三課時

一、分析魯四老爺:

魯四老爺是當時農村中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頑固地維護舊有的封建制度,反對一切改革與革命。他思想上反動,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一個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過什麼手法來刻畫這個人物的呢?

①間接描寫——通過魯四老爺的書房陳設的描寫,點明瞭魯四老爺的身分(地主階級、封建理學的衛道士),揭露了他的醜惡本質,從而揭示出他成爲殺害祥林嫂的劊子手的深刻的階級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寫:

A.行動描寫:

B.語言描寫:

a.祥林嫂被搶前:

b.祥林嫂被搶時:

c.當他爲尋淘籮,"踱"到河邊時:

d.緊接着,午飯之後,衛婆子又來時:

e.對四嬸的暗暗告誡:

f.祥林嫂死後:

三、分析"我"這一形象:

小說中的"我"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憎惡魯四老爺,同情祥林嫂。對祥林嫂提出的"魂靈的有無"的問題,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時也反映了"我"的軟弱和無能。

在小說的結構上,"我"又起着線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都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展現的。"我"是事件的見證人。

四、分析柳媽:

明確:柳媽和祥林嫂一樣都是舊社會的受害者。雖然她臉上已經"打皺",眼睛已經"乾枯",可是在年節時還要給地主去幫工,可見,她也是一個受壓迫的勞動婦女。但是,由於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獄之類邪說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學信條,所以她對祥林嫂改嫁時頭上留下的傷疤,採取奚落的態度。至於她講陰司故事給祥林嫂聽,也完全出於善意,主觀願望還是想爲祥林嫂尋求"贖罪"的辦法,救她跳出苦海,並非要置祥林嫂於死地,只是結果適得其反。

她的主觀願望和客觀效果的矛盾說明柳媽是以剝削階級統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爲指導,來尋求解救祥林嫂的"藥方"的,這不但不會產生"療效"的效果,反而給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難以支持的精神重壓,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淵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淵,這更顯示出悲劇的可悲。柳媽正是這樣一個同情祥林嫂而又給她痛苦的人。

第四節課

一、分析、討論寫作特點:

1.精當的環境描寫。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劇性格上的幾次重大變化,都集中在魯鎮"祝福"的特定的環境裏,三次有關"祝福"的描寫,不但表現了祥林嫂悲劇的典型環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慘一生的足跡。

①第一次是描寫鎮上各家準備"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魯鎮年終的大典",富人們要在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的好運氣",以便繼續他們貪得無厭的"幸福生活",而製作"福禮"卻要像祥林嫂一樣的女人"臂膊在水裏浸得通紅",沒日沒夜地付出自己的艱辛,可見富人們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這些廉價奴隸的血汗之上的。這樣通過環境描寫就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性。同時,通過"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寫,也顯示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農村的狀況:階級關係依舊,風俗習慣依舊;人們的思想意識依舊。一句話,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對農村的統治依舊。這樣,通過環境描寫,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對魯四老爺家祝福的描寫。

祝福本身就是舊社會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動,所以在祝福時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動的理學觀念也表現得最爲強烈,在魯四老爺不準"敗壞風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誡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權力。她爲了求取這點權力,用"歷來積存的工錢"捐了一條"贖"罪的門檻,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罷,祥林嫂"。這樣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於侮辱,死後免於痛苦的願望,她的一切掙扎的希望都在這一句喝令中破滅了。就這樣,魯四老爺在祝福的時刻憑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環境描寫,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同時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實感與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結尾通過"我"的感受對祝福景象的描寫。

祥林嫂死的慘象和天地聖衆"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對照,深化了對舊社會殺人本質的揭露,同時在佈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應,使小說結構更臻完善的作用。

小結:

以《祝福》爲題的意義:

1.小說故事時間起於祝福,結於祝福,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着密切的關係。

2.封建勢力通過祝福殺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於"天地聖衆""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祝福聲中。通過這個標題,就把"兇人的愚頑的歡呼"和"悲慘的弱者"的不幸,鮮明地擺到讀者的面前,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表現主題方面更增強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劇性。 這也是一種反諷。

二、精當的語言藝術

解決課後練習第三題

三、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3

一、教學背景

高中生正是價值觀、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對比較淳樸的上進的學生對毛澤東會十分感興趣,對人生理想抱負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聯繫自己對理想抱負的思索,激發他們瞭解偉人心靈的興趣;然後可以通過對於詞語的品味,而完成詩詞的欣賞

這堂課全面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水平,制定的教學對策是:通過合作探究問題,動用視聽感官渲染氛圍,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偉人詩詞的磅磅氣勢,更好體會寫景抒情類詩歌鑑賞的方法,爲高中語文的學習營造良好的開端。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把握新詩與現代詩歌的`概念,瞭解什麼叫做意象,初步進行詩歌鑑賞。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3.背誦經典詩歌。

過程與方法:

抓住關鍵詞語,體味詩人蘊涵於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價值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探究把握詩詞的情感脈絡,感悟詩人博大的情懷和革命的壯志,體會詩人以天下爲己任的歷史責任感。

(確立依據:新課改《教學大綱》要求詩歌教學要以讀,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詩歌鑑賞能力爲主,讓學生能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學生想像力和審美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深秋意境,領會作者情感。

難點:學會朗誦方法,能正確把握朗誦。

四、教學方法:

情感教學法,圖表教學法,朗讀與鑑賞、評說相結合教學法。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及多媒體教學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開門見山,介紹詩詞的奇妙,簡潔導入。

【講授新課】

(一)【我疑故我思】

①明確學習目標,瞭解寫作背景:

默讀文章,用簡潔語言概況初讀感受。

自我評價,注意部分字的讀音(橘,舸,遒,遏)

配樂朗讀、入境體情(小組展示朗讀,教師範讀)比較並評價。

②合作探究、品讀鑑賞、體景悟情:

(先動筆批註,然後分組討論、交流,再在全班進行成果展示。)

(二)【我問故我在】

(1)學生合作探究、品讀鑑賞、體景悟情(重點)

①上片選取了哪些意像?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②下片塑造了怎樣的“同學少年”形象?

③上下片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先動筆批註,然後分組討論、交流,再在全班進行成果展示:

明確:上闋:描繪絢麗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承上啓下)

下闋:抒發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懷。(憶)

(2)課堂小結:教師以提綱的形式展示小組成果。

有的小組抓住了典型意象,用詩化的語言再現了湘江秋景;

有的小組注重煉字,對“看”“擊”“翔”“盡”等字有獨到的解讀

有的小組讀到了詞的上片,是作者對祖國壯美山河的熱愛,對祖國山河沉淪的憂思;

有的小組分析了同學少年形象,體會到了詞人以天下爲己任的情懷;

有的小組探究到了詞構思的精妙,探究到下片是對上片誰主沉浮的藝術回答;

(3)方法總結、能力提升

寫景抒情累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

知人論世;抓意象,入境體情;分析形象,體會情感;品析語言的精當,構思的精妙;

(4)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同學背誦展示。

(三)【我踐故我行】

提煉昇華、拓展延伸

引入盧新寧在北大畢業典禮上的致辭,進行本節課的昇華拓展: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是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那麼通過本文的學習,你認爲在當今社會中我們應該做什麼樣的人呢?

在集體朗誦勵志詩歌《少年強則國強》中結束本課,佈置作業。

七、教學總結、反思:

通過《沁園春長沙》的教學,我從以下方面對自己的教學作一個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發現不足之處,及時調整,讓學生更好學習。

一、可取之處:

(1)從學生來說,這部分需要學生有浪漫思維,和鍛鍊相應大膽想象的能力,鑑於以前有接觸過類似的詞的形式,學生上課很有激情,回答問題比較積極,合作探究做得非常好,整個課堂氣氛非常熱烈。

(2)學生普遍有自己的思維、思想,體現了課堂的開放性和靈活性。

(3)從教師的角度看,備課比較充分,課堂調度適當,多媒體運用熟練。

(4)整體上看,較好地實現了對中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育的教學成果。

二、不足之處:

(1)因時間有限,個別問題討論淺嘗輒止,未能充分展開。

(2)在多媒體操作上有個別不恰當之處。

八、附說明:

(1)所屬課程名稱: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課《沁園春長沙》。

(2)知識點(技能點):

1.訓練學生誦讀經典的能力

2.着重訓練學生抓準詞中意象的能力

3.培養青年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真情熱愛,較好地實現了對中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德育效果。

(3)適用對象:初中升高中一年級學生。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聯繫生活實際認識“討論”這種口頭交際活動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意義及作用。

2.藉助情境理解“討論”這一語文活動中應培養的主要的語文能力 。

3.通過討論演練體會“討論”中的角色任務,練習有效地討論。

4.在討論活動中, 提升對生活的認識, 促進德能共長。

教學重點

1.認識“討論”的意義在於交流、分享信息,達成共識,建構新意,提高認識。

2.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善於傾聽,敏捷應對”是語文學習的重點。

3.能否把握“討論” 的基本要求,善於傾聽,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針對性地表達自己地觀點,提高合作意識,是“討論”學習的評價標準。

教學思路

“討論”的理性認識——“討論”的策略把握——“討論”的能力訓練

主要教學方法

以實踐爲主,以動態的語文活動爲主,在討論中學會討論, 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討論,讓學生通過一堂課的學習,提高對這一語言活動的理性認識和操作能力。

 教學資源

教材“討論”專題短文

剪輯央視關於“讀書討論”的錄像片

設計討論話題:1)關於校園評比班花、班草的校園話題;2)關於語文教材大換血的社會話題。

教學過程預設(分課時寫)

 課時環節

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

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

設計意圖共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以名家語錄導入課題:

友以成德也,人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德不能成矣。

——《論語》

讀書使人充實 ,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蘭克林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

——蕭伯納

談談自己對“討論”的認識

1.引發對課題的興趣。

2.回顧對“討論”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認知。

 二、“討論”的理性認知

提出問題,組織討論,明確答案:

1)“討論”的特點:共同話題——集中性;各自發表意見——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動性。

閱讀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爲討論?其意義何在?

在原有的認知水平上,加強對“討論”的理性認識。

思考——

1) 討論的意義

2) 討論的特點

三、“討論”的策略把握

2)“討論”的規則:遵守話題——明確目的—— 履行職責——體現素養

3)作爲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歸納:事先準備,善於傾聽,積極發言,文明得體

4)其中應具備的語文核心能力是什麼?

歸納:“傾聽能抓住對方發言的要點”,“發言要觀點鮮明、條理清楚、論據充分” 還要不離話題,有針對性,敏捷應對。

看央視錄像片段思考:

1)錄像中三人圍繞什麼討論?兩位嘉賓觀點、理由分別是什麼?

2)錄像中三人分擔怎樣不同的職責?共同表現出怎樣的素養?

3)作爲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瞭解——

3)討論的規則

4)討論應具備的素養

5)討論所應具備的語文能力

四、討論”的實戰演練(在討論中學會討論):

【演練一】

組織活動,評價學生表現。明確答案。

討論演練:在一些人氣較高的中學生網絡論壇,評選“班花”、“校花”的帖子頗爲熱鬧,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學生們樂此不疲地評選各自班級、學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學校園中的這種現象?

討論的職責:組織者——及時歸納,巧妙引導

參與者——用心傾聽,坦誠交流

記錄者——用心傾聽,記錄梗概

彙報者——歸納要點,擇要陳述

1)任選一小組展開討論,其餘同學觀看;

2)學生評價各成員體驗角色的'表現。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練二】

組織討論活動,評價學生表現。

討論演練:以武俠取代經典,用現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對於高中語文教材這樣的“大換血”,輿論一片譁然,支持者有,擔憂者有。你的意見呢?

1)全班學生分組討論;

2)小組陳述討論概況。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組討論時,如果發現自己的意見與前面的發言者基本一致怎麼辦?當對方提出一種觀點,而你不贊成時,該怎麼辦?小組討論氣氛沉悶,組員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該怎麼辦?

小組討論中有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使別人沒有時間發表自己的見解,主持者該怎麼辦?

小組討論中遇到意見不統一時,彙報者該怎麼辦?大會交流時,某組彙報者發現本組意思和另一組彙報意思大致相同,請問這組彙報者該怎麼辦?大會交流時,某組的彙報者發現本組彙報的意思與前一組的彙報意思完全不同,請問該組彙報者該怎麼辦?

以抽籤的方式,選擇討論話題。

各小組向全班彙報討論結果。

交流分享學習成果

六、“討論”的總結評價

組織評獎,

依據本堂討論課同學們的表現設立一個獎項,提出獲獎者並說明理由。

通過設立獎項的方式,實現學習的自我評價。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與創新之處: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瞭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的特質,提高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同類詩歌語言藝術現象。

3.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積澱,喚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教學難點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徵,實質則是談中國詩歌語言藝術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設想:

課前學生要充分自主預習,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生一起欣賞一高考滿分作文(屏幕顯示):廣闊的蒼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絕世的舞蹈。然後,一個“雁字”,接着一個“雁字”。我呆在那裏,無法動彈,直到夜幕徐降,蘆葦蕩的盡頭響起了母親的呼喚聲。

年少的我,並不知這裏邊有一種民族文化哀愁。後來,我在古代名中,讀到了“雁陣驚寒”,頓時感到了一種徹骨的詩意。於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尋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們越來越少,“雁陣驚寒”般的'名也很少問世……

是誰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誰,荒蕪了文化的天空,扼殺了我的詩意?……

(20xx年高考江蘇卷《懷想天空》)

一種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種生活情景的消逝,這位敏感的作者對此充滿了嘆惋和悵惘。請大家找一找古詩文中包含大雁這一美好意象句子。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