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擺渡》教學設計大綱

本文已影響 2.65W人 

  【自讀導言】

《擺渡》教學設計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讀出“作家”的感情變化。

2.理解人們對“最寶貴的東西”的不同觀點和態度。

3.理解“擺渡”、“彼岸”在文中含義的變化,領悟其中蘊涵的人生哲理。

4.學習重點是通過自己的聯想和想像,感悟“擺渡”的比喻意義。

(解說:這篇哲理散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內涵豐富而文字精練,可以看作一則現代寓言。寓意是什麼?作者沒有明說。讀這類文章,應該反覆研讀文本,並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體驗,展開聯想和想像,設身處地去體會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感情,並由此領悟作者的傾向,領悟故事蘊涵的人生哲理。)

  【自讀程序】

1.自讀課文,加深理解。第一遍自由讀,要求讀音正確,感知故事情節,試用盡可能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第二遍默讀,要求劃分層次,畫出關鍵語句,揣摩故事的寓意。第三遍在小組裏分角色朗讀,要求讀出不同的語氣和感情,思考:爲什麼說“創作同擺渡一樣”?

2.討論寓意,各談感悟。

①故事中的五個人對“最寶貴的東西”的看法各有什麼不同?

②爲什麼說“作家沒有真情實意,是應該無路可走的”?

③作家爲什麼改行去擺渡?爲什麼說“創作同擺渡一樣”?文章末尾的“擺渡”和“彼岸”的含義與開頭有什麼不同?

3.表情朗讀,讀出韻味。暢談感受後,全班分角色朗讀,要讀出感情,讀出韻味。

  【自讀點撥】

1.瞭解作者

高曉聲(1928-1999),男,江蘇人。當代作家。《陳奐生上城》獲198O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小說通過“漏斗戶主”(揩常年負債的窮苦農民)陳奐生進城賣“油繩”(一種油炸的麪食)的經歷,反映改革開放之初城市與鄉村、傳統與現代、落後與進步的矛盾對立,對“國民性”進行反思,寫出了傳統文化的壓抑性,帶有“文化批判”的性質。其後高曉聲以“陳奐生”爲主人公,寫出了一系列小說。先後出版的小說集有《七九年小說選》《陳奐生》《高曉聲小說選》《高曉聲小說集》等。

2.把握體裁

教科書“自讀提示”說,“這是一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現代寓言”,但“現代寓言”似未形成獨立的文學門類。本文多被收入《十年散文選》、《名人小品》等散文集中,似應看作哲理散文。從另一角度說,本文又是對作家和文學作品社會功能的一種認識,不過是用“故事”的形式來表達的,因此看作作家的“創作談”亦無不可。

3.理清思路

課文共16段,按故事情節可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擺渡的等價物:錢、力、權。寫擺渡人要求分享渡客“最寶貴的東西”,作爲擺渡的等價交換物,有錢人給錢,有力者以暴力相威脅,有權人以權謀私。而作家無錢無力又無權,擺渡人不讓他上船。

第二部分(11-13段),作家最寶貴的:真情實意。寫作家走投無路望河興嘆,不料感動了擺渡人。擺渡人認爲作家最寶貴的東西是“真情實意”。作家過河後自忖:作家沒有“真情實意”,應該無路可走。從一正一反兩個視角說明了作家最寶貴的是真情實意。

第三部分(l4-16段),創作如同擺渡:把人渡向彼岸。寫作家自動去做擺渡人,並感悟到“創作同擺渡一樣,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4.理解寓意

①不同的價值取向。故事中四個渡客、一個擺渡人,價值取向各不相同。‘“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有錢人認錢,大力士使力,有權人用權,作家自己認爲“最寶貴的就是寫作”。但擺渡人認爲作家的“唱”,既不如有權人“說”的好聽,因爲“說”的很“實惠”;也不如本人的“嘆”好聽,因爲“唱”的是別人的詞,別人的曲,並非發自心聲。而仰天長嘆發自肺腑,表達的是“真情實意”。可見擺渡人認爲“真情實意”最寶貴。這一段隱喻人們價值取向的多元化,這五個人正是當時社會的縮影。

②作品的文化功能。文學是人學,不管是反映客觀現實,還是表達主觀情意都應該追求真善美,鞭撻假惡醜,而不能說假話、大話、空話。因此,文學的生命在於以、情實意去感染、感動讀者,引起讀者心靈的震撼和感情的共鳴。

③作家的社會職責。作家自動去做了擺渡人,他“不受惑於財富,不屈從於權力;他以真情實意待渡客,也願渡客以真情實意報之”。並從中悟出了擺渡與創作的相似點:擺渡是把人的軀體運送到對岸去;而創作是以文學作品陶冶人的精神,使之提升到更高尚、純潔的境界。末段的“彼岸”就是比喻心靈的淨化和精神的昇華。

在改革開放之初,高曉聲這一代飽經滄桑的中年作家,都把文學創作當作崇高的使命,都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擺渡》中“作家”的言行不妨看作高曉聲的夫子自道,表明了他的創作態度:不爲財富所惑,不爲權勢所動,不爲暴力所迫,願以自己的作品,代人民立言,爲時代吶喊,以推動社會的前進。這種奉獻精神是十分可貴的。《擺渡》顯然受佛教“普渡衆生”說的影響,佛祖悲天憫人,以扁舟載衆生脫離苦海,駛向彼岸的“福地”。高曉聲也願作這種施惠於人而犧牲自己的苦役。但他多少有些高估了文學的影響力。正如佛祖“普渡衆生”只是美好的願望,文學作品也只能影響一部分人。當然,優秀的文學作品,確有遠洋巨輪的威力,能將大批讀者渡到光明的“彼岸”——引導到崇高純潔的精神境界。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可以相機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如“作家”不能上船,仰天嘆息的神情;後來自動去擺渡,悠然、坦然的心情等,比較‘“作家”渡河前後心情的變化,體會作品蘊涵的人生哲理

5.品味語言本文語言的特點,一是借用比喻,委婉含蓄。如“擺渡”、“彼岸”、“唱”、“嘆”等一語雙關,話裏有話。二是樸實無華,除少數詞語,都明白如話。三是於對比中暗寓褒貶。作家與其他渡客的對比,擺渡人前後態度的對比,作家前後心情的變化,都飽含着作者的愛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