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本文已影響 3.63W人 

一年一期的古詩《靜夜思》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篇,在學習之前我就預料到每個學生應該差不多都會背,可是通過課前摸底發現其實好多根本不準。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1

《靜夜思》這首詩,語言凝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遠,成功地反映了外出遊子的靜夜思鄉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隻看不見的手,無聲地撥動着作者的心絃;舉頭仰望,低頭沉思,俯仰之間,神馳萬里,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無盡的思念。背景圖是詩句資料的形象反映,可幫忙學生理解古詩,進入詩句所描述的意境。

學習古詩,重在吟誦。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完美的意境。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播放《靜夜思》配樂朗誦錄音,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的美。然後意讀的同學站起來戰時自己的風采,讓學生都很羨慕他,從而帶動其他同學也願意站起來讀,還透過小老師領讀、小組比賽讀、男女比賽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練習朗讀,培養他們熱愛讀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朗誦、背誦古詩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

一年級的識字教學也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根據拼音自己練習讀,發現自己讀得不正確的能夠請同桌幫忙。然後透過與“字娃娃”交朋友的遊戲來調動認字的用心性。、將生字與音節打亂,“找朋友”、“認朋友”等遊戲性的教學環節中,同學們都十分喜歡。學生願意在玩中學,這樣既補充了豐富的拼讀練習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激發了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在認讀的過程中,我還注重字音的糾正,如:“牀”“光”“望”“鄉”都是後鼻音,學生讀起來不容易讀標準,我採取的方法是:注意引導學生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再讀不準的就看老師的口型讀,直到學生讀準爲止。

會讀不是最終的目的,關鍵是否能牢固掌握,我還透過複習鞏固加深寫生對字型的認識。首先,在教學中,能夠用組詞的方式幫忙學生了解字義,加深對生字的記憶。如,光―光明、月光、燈光;舉―舉手、舉重;用“詞語轉盤”的形式寓教於樂,讓學生在遊戲中複習本課的生字。還讓認識字的同學說出自己是怎樣認識的,請認識的學生當小老師,,教那些不認識字的同學。於是我採用包乾到人的方法,讓認字有困難的同學自己去給自己選取小老師。大家互相幫忙、一齊學習、一齊讀字、一齊讀書。這種方法一經實施,同學們都十分喜歡。小老師認真負責得教,同學們也喜歡學,到了第二節語文課,大夥兒基本上都能熟練地讀出這些字了。最重要的是它讓學生學會了如何與人團結合作,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

這節課,我主要體現了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讀書、學習這一教學理念。在新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和自主性明顯增強。個性是:假如你是大作家李白,我想問問你當時在思念故鄉的什麼人?你想對他說什麼呢?這一環節,培養了學生用心動腦思考。想象潛力,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潛力,不但增強了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交際潛力和創新潛力,思念家鄉的情感態度得到了昇華。

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2

《靜夜思》這首古詩對於學生來說十分熟悉,甚至很多孩子都能夠倒背如流。如何讓孩子在誦讀中去體會李白望月思鄉的感情就成了本課人文主義目標的集中體現,也是本課的一個難點。

因此,在引導學生體會李白隻身在外,望月思鄉的情感之前,我便用了很多的語言去鋪墊。如月亮常被人用來寄託思鄉之情;八月十五團圓夜,全家一齊團圓賞月。在這些基礎上,我再讓孩子去體會如果一個人身在異地,不能和家人團聚,吃不到父母親手做的菜,聽不到父母的聲音講會是怎樣的一種情境。而此時的李白就身處於這樣的情境下,你覺得他的情緒會是怎樣的?伴隨着音樂,再加上我繪聲繪色地渲染,我看到大部分孩子此時的表情都是複雜的。此時,彷彿大家都沉浸在李白思鄉,不能和親人團聚的悲傷情感中,想讓每個孩子都走進文本,貼近作者的感情。

課後,我一向在思索這節課我到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怎樣才能走進每個孩子的心靈呢?讓孩子真正去體會文本,去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樂?當課堂上發生預設之外的狀況,是不是就應在意外發生之前就就應有所警覺,而做出相應的措施呢?歸根結底,是不是我對孩子上課注意力的關注是不是還沒真正鋪開呢?

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3

今天我教學了第六課《靜夜思》這首詩,教學之後感觸不少。

《靜夜思》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之一,其語言凝練,感情真摯,反映了外出遊子深夜思鄉之情。爲了讓一年級的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在教學時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結合預習,讓學生看拼音自讀《靜夜思》要求讀準字音,初步識字。因爲學生有以前的基礎,再加上預習,所以對於古詩的背誦是很輕鬆的事。然後我就採用多種形式檢查、鞏固識字。在學生讀通了生字後重點就是朗讀感悟古詩的意境了。對此我先讓學生讀,然後我範讀,通過對比讓他們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想去學,讀好古詩。再通過老師領讀、小組比賽讀、男女比賽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練習朗讀,培養他們熱愛讀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朗誦、背誦古詩的.樂趣。

在學生熟讀後,我又引導他們提出不懂的問題,隨機予以解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問題很豐富,有字詞類的、有詩句內容的,還有的問他爲什麼想家鄉呀等,這些問題都說明孩子們在動腦思考了。我們就應該從小就培養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的能力。

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4

在高呼素質教育的這天,古詩文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古詩怎樣“自主學習”呢?尤其是低段的古詩教學。我從培養學生自學古詩的潛力入手,雖然孩子們的精力不是時刻集中,但我讓他們自己來當“小老師”,帶讀、自由討論識字辦法、領頭書空、展示自己、自我評價……看着他們興沖沖的小臉,我想他們還是有所收穫。

“小學語文教學就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爲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古詩的教學尤其不能拘束了學生的想象力,應在教學中把課堂的發言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終生受益。教師課前佈置學生查詢古詩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潛力。學生們有的到網上查詢,有的去圖書館查詢,有的問大人,有的從詩書上找……這個課前預習既爲下一步學習古詩打下基礎,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

在介紹背景解詩題時,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潛力。課標十分重視口頭交際潛力的培養,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潛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所以,不用舊模式老師介紹,而讓學生介紹自己蒐集來的資料,效果更好。學生在介紹李白和寫作背景時,便培養了口頭表達潛力及聽說潛力,明白了題目的意思,又爲理解古詩的資料做好準備。

在理解詩意時我注重多讓學生朗讀、交流。這樣既不會破壞詩歌的朦朧美,又能夠促使他們動腦思考,自主學習。“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沒錯,學生們喜歡讀書,喜歡多種形式、變着花樣讀書!

“我們應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個學生都蘊藏着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古詩教學也要力求做到以學生爲主體,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古詩的閱讀、鑑賞潛力的提高,將會使學生在今後的習作中,構成言簡意賅的文風。那麼教會學生自學的潛力,對於他們來說是多麼大的一筆人生財富啊!

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5

《靜夜思》是我們第一冊語文中學到的第二首古詩,整首詩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遠,堪稱李白詩中的經典,所以大部分學生都會背誦了,故教學重點放在了讀準字音和理解古詩上。

家長教孩子背古詩,一般不會注重字音有沒有念準了,所以聽孩子們背誦這首詩,要麼全都是前鼻音,要麼全都是平舌音,所以糾正字音,要花一定的功夫。首先課題中的“靜”,很多孩子都沒讀準,它是後鼻音,比較難度,“思”是平舌音,個別孩子常讀成翹舌音了,把古詩的題目讀正確,也花費了不少時間。

其次在理解詩意時,大部分孩子都對第二行有疑問——疑是地上霜。抓住了這個難點,我首先讓孩子們瞭解什麼是霜,恰好今天早上發現塑膠跑道上有一層白白的霜,就帶孩子們去看了看,並加以解釋,當氣溫下降到0℃以下時,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附在地面的土塊、石塊、樹葉、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體上,就凝結成了冰晶的白霜。接着讓孩子們讀讀第一行和第二行,說說李白覺得什麼像地上的霜,到底是一年級的孩子,很多孩子沒認真讀就開始亂猜“月亮”、“牀”,甚至猜到了“李白”,於是我讓孩子們別急,再仔細讀讀一、二兩行,第二次讀,很多孩子都有了新的體會,“月光像地上霜。”是啊,李白覺得月光灑在牀前就像地上的霜一樣。

此時如何讓孩子們體會到,當時李白外出遊子的靜夜思鄉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隻看不見的手,無聲地撥動着作者的心絃,此時的淒涼孤寂讓孩子們去體會可能困難了點。於是我試着讓孩子們想一想,你們覺得月光灑在地上像什麼,孩子們對這種充滿想象力的問題最有興趣了,有的說像一層白白的紗,有的說像白糖,有的說像條白裙子……

是啊,爲什麼作者不把月光比作白紗、白裙,而是比作寒冷的霜呢?說明當時李白的心情如何?孩子們慢慢地體會到,李白當時孤單、寂寞的感覺,這樣對讀好這一句和理解第二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有很大的幫助。正因爲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無法立刻回去和他們團聚,所以纔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覺。

像這樣突破難點,以點帶面的教學方法,在本課中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6

一年級第一學期的古詩《靜夜思》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篇,在學習之前我就預料到每個學生應該差不多都會背,可是通過課前摸底發現其實好多根本不準。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爲自己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爲他們長句都讀不好,怎樣在這堂課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在走進課堂的那一刻,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時那樣上了。所幸一堂課下來,倒也有了新的啓發。

一、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

在板出課題後,讓學生讀讀《靜夜思》三個字,然後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就說出了“靜”讀後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體認讀,不能拼讀。於是隨機教學靜與夜,給它們找找朋友,說說能用什麼辦法很快記住這兩個字。但我還不滿足於此,我又問:哪個字告訴我們詩人是在什麼時候?哪個字告訴我們周圍有沒有聲音?“思”是什麼意思?他在思念着什麼呢?意外的是,學生很快都明白靜”和“夜”的意思。那詩人思念的是什麼呢?以此,學生的意識到了新的學習梯度,馬上進入了閱讀。

二、從生活情感啓發詩的情感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纔不會在讀書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唱。當學生能讀出詩人是想念家鄉的時候,我就不失時機地問:他會思念家鄉的誰呢?學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說是爸爸媽媽,有的說是親朋好友,有的說是兄弟姐妹,有的說是玩過的小溪……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課前我還擔心他們讀不懂詩呢。於是我又問他們:你們也有過想念爸爸媽媽的時候嗎?什麼時候最想?我特意讓父母在深圳做工,託給外婆照顧的林XX先說,她說每天晚上她最想爸爸媽媽,於是學生的話題就這樣打開了,就這樣他們明白了詩人的心情,知道了什麼叫做思念。此時,我讓他們再去讀一讀詩。

最後,我問他們,你覺得你讀懂了哪一句或哪一個詞,於是所有的詩意都在孩子們的嘴中被解釋,他們甚至說:月亮都圓了,爲什麼我和家裏人還沒團圓呢!我明白,此時我的教學目的達到了,也讓學生明白了讀書不僅僅只是會讀,還要讀會些什麼。

沒想到這節課有了這麼多意外的收穫,感謝我的學生,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潛力,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新的體驗也嘗試。

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7

根據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力求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中獲取新知,並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爲此,我在本課的設計中,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1、利用舊知,鋪路搭橋

新舊知識的切入口,從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識的重點,爲突破難點做好準備。

2、體現活動的雙主體性,採取各種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學中,教師演示與小組合作討論相結合多層次的信息反饋,全班的教學活動與個體差異很好地結合起來,使學生處於積極的思考狀態,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3、生動有趣的電腦畫面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美妙動聽的故事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電化教學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新手段,它能通過動畫、聲音、色彩等來創設情境,渲染氣氛,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本課始終穿插着電腦畫面,

低年級學生喜歡聽故事,愛玩好動,因此在教學中始終由李白天鵝來牽線,在意境中完成識字、朗讀。一個又一個美好的故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認識字寶寶。這樣激發了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並鞏固了所學知識。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注意到爲充分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條件,使他們學得輕鬆,學得快樂,真正體現了上課注意力集中,下課之時仍能興趣盎然,做到了教與學融爲一體。

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8

古詩文的教學,一般來說都偏於單調,老師講得乏味,學生也聽得疲倦。更何況是低年級的學生,好動永遠是他們的天性,怎麼保持好課堂紀律已經成爲我的難點,更不必說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一陣苦思冥想後,我決定放長線掉大魚。

在上課起初,我是這樣問學生的:你們看過夜空嗎?通過這樣的提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學生熟知的生活常識着手,漸漸把他們帶入到學習中去。

在教學時,我主要從兩大主脈入手。一是,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應該是第一次採用這樣的教學手段,學生的積極性還是比較高的。由小組長帶頭,組內的各個成員分工合作,每位學生對此都是樂於接受的。(這個手法,我是主要在朗讀初期和檢查學生朗讀情況時採用的)。我的另一個方法是,抱着指導學生背誦的願望,而進行的對詩逐句逐句的翻譯。用上了師生合作的方式,我翻譯一句詩意,學生來說詩文。後來直接讓學生站起來說說詩意,讓我來對詩。在平常的教學中,都是由老師向學生提問,這次換成學生來向他們老師挑戰,膽子大一點的學生,對這種兌換角色的教學,是樂此不疲的。

教學後,我是這樣問我們學生的:從今天的學習中,你學會了什麼?要是學生回答不上來那樣也不要緊,我可以變換我的提問內容,選擇更適合他們這個年齡的特色語言:在課文中,你最喜歡什麼?爲什麼?這樣一來,學生的答案雖說是相差無幾,可我認爲,這節課,我的初衷是達到了,我就已經很滿足了。

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9

《靜夜思》這首古詩膾炙人口,千古傳誦,是我國唐代浪漫主義詩人代表——李白的經典詩作,它語言凝練,感情真摯,反映了外出遊子的深夜思鄉之情。

此篇課文大多數孩子都早已熟背,然而能真正瞭解其中深層含義,體會詩人情感的仍是少數。全詩總共4句,其中“疑是地上霜”這句是本詩的難點。我首先借用圖片,讓孩子們瞭解什麼是霜,再結合現實生活。“霜”會帶給你們什麼樣的感受呢?“涼、冷、凍”有孩子搶答了。是啊。這時孩子們終於可以體會到,當時詩人李白在外遊蕩時,在靜靜的夜裏那種迫切的思念家鄉的之情,像“霜的月光”就好似一隻看不見的手,無聲地撥動着詩人的心絃,此時的淒涼孤寂的夜晚,說明當時李白的心情非常的孤單、非常的寂寞,懂得了這種感覺,對讀好這一句和理解第二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有很大的幫助。正因爲作者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無法立刻回去和他們團聚,所以纔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覺。像這樣突破難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我在學生熟讀古詩以後,又引導他們提出還有不懂的問題嗎?隨機給以解決。所以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問題很多,還有的問他爲什麼想家鄉呀,這些說明孩子們動腦思考了。但因爲孩子們都還小,對漂泊遊子孤身在外的寂寥無法切身知曉,對此文的理解可能仍還有限。這些可能都將慢慢沉寂,希望在孩子們以後的人生中終會頓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內涵吧。

一年級語文下冊靜夜思教學反思 篇10

一、釋題,瞭解學情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根據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一樣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所以,在導入詩題後,我首先了解學情:小朋友們,聽過這首古詩嗎?(大部分學生聽過)對這首古詩你有哪些瞭解呢?(有的會讀、有的已經會背。)

正是在這種瞭解學生“所知”的基礎上,我嘗試了分層教學法。

二、循情,因材施教

爲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學習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

(1)已經會讀會背的學生找學習夥伴開展競賽,看誰讀得準,背得好。

(2)不會的同學找值得信賴的學習夥伴(包括教師)一齊藉助拼音合作學習。

其次,教師巡視,瞭解不一樣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

最終,學生交流時也分層次進行,先讓低層次的學生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再讓高層次的學生與夥伴開展競賽,學生自我評議。這期間,教師必須要兼顧不一樣學生的發展需求,力求使不一樣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樂趣,並能持之以恆,使其成爲學生頭腦中的一種精神積澱。

另外,對於詩意的理解和朗讀指導也不要牽強,不能用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感悟,應當讓學生在主動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在《靜夜思》這首古詩的朗讀教學上,我注重聯繫學生對生活的切實體驗:“你們有過想念親人的體驗嗎?具體說說當時的感受。那麼大詩人李白和你們一樣也是在這種心境下寫了這首古詩。”能夠說,情感的共鳴,獨特的感受,會使學生在濃濃的思鄉情中再次誦讀這首古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