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語文《挑山工》教學反思4篇

本文已影響 1.22W人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挑山工》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挑山工》教學反思4篇

語文《挑山工》教學反思1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爲了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教師應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學習。

當燥熱籠罩在午後的課堂上時,我雖然使盡渾身解數想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但都沒有成功。課文《挑山工》中挑山工肩挑重擔向泰山登攀的激情絲毫提不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習小組中對挑山工和遊人的登山討論顯得有些冷場。

這時的教學再進行下去也達不到預期的目標了,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促進教學的雙邊活動,有利於學生更好地學習、交流。我靈機一動,在黑板上畫了一幅遊人和挑山工登泰山的簡筆畫,然後根據兩者的行動路線在臺階兩邊同一高度畫了一條直線和一條折線。這時黑板上的路線圖引起了部分學生的注意,我便又拿來尺子,讓一個學生來量一量,其他同學算數據。在大家的積極參與下,我們一起得出:“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約比遊人多一倍。”爲激發學生更深入探論:“挑山工路程遠、速度慢,卻比遊人先到達山頂”這一問題,我請一個同學講《龜免賽跑》的故事,學生們興致很高,並通過這個故事爲課文中“我”的“不解之謎”揭開了謎底,很快討論總結出:遊人玩玩鬧鬧、東看西看的時候,挑山工卻一個勁兒向上登攀,所以挑山工比遊人先到。

本次教學就在學生們熱烈討論從挑山工身上所得的人生哲理的氛圍中結束了。

語文《挑山工》教學反思2

《挑山工》是一篇篇幅相對比較長的課文,又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課文講的是挑山工登山,雖然身擔重物,走的路程比遊人多一倍,但速度並不比遊人慢,揭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無論做什麼事,只要堅持不懈地朝着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達到目的。

我在備課時,做了這樣的處理:1、(第一課時)解決生字新詞,並學習課文第一、二自然段,學生了解了挑山工登山的特點之後,提出疑問:爲什麼挑山工比遊人多走一倍的路,速度卻並不比遊人慢?2、(第二課時)從挑山工與作者四次相遇的對話中感受挑山工的樸素與勤勞,以及挑山工那番樸素中蘊含着意味深長的哲理的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薰陶。本課時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一下的意圖:

(1)、體現教學的整體性。在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抓住問題“挑山工與作者幾次相遇?”抓住挑山工的神態、動作、外貌把相遇時的情景填寫在表格上。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第二部分寫了什麼。通過全班交流,交給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來填寫的方法。並指名讀,讓學生感受挑山工的形象,並把這種感受通過朗讀展現出來。讓學生舉一反三,採用這樣的學習方法繼續填寫其他三次相遇時的情景。我這樣的設計意圖是爲了讓學生感知作者在描寫人物時生動精彩的刻畫,但在教學過程中,似乎無法體現教學的有效性,這一環節反而是多餘的,因爲通讀下來學生在朗讀方面沒有任何的提高,而我也沒有進行及時地引導和範讀。

(2)、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在各種形式的.讀的過程中,培養語感,使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教學時抓住重點詞句的理解,讓學生感知挑山工的形象;同時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深入體會挑山工向着目標不停攀登的精神。課堂上由於我的引導不足,學生只是泛泛而讀,此時我可以採用範讀或及時的點評,給學生以啓發。由此我想到了教師的教學評價語言對於學生讀書的影響力有多麼大。評價可以多元化,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欠缺和不足還有很多很多,但每次的嘗試都是一種鍛鍊,我會緊記師傅和其他老師給我的建議,繼續努力!

語文《挑山工》教學反思3

上中學的時候曾讀過這麼一句話:“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當時心想,能讓孔子小天下的山一定是非常高大險峻的吧,這樣的山一定是很難爬的吧。後來在妹妹的教科書上讀到《挑山工》這一課,瞭解到挑山工們每天要挑上二百多斤重的東西登上山頂,心裏對他們充滿了佩服。

如今又教到這篇課文,仔細讀文,不禁感嘆作者選材的匠心獨運。瀏覽名山大川,可以寫的東西很多,而作者卻偏偏選擇了這麼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角度,爲我們展示了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肩挑重物,在崎嶇的山道上獨自前行,一步步努力向上攀登的挑山工們,還有他們那腳踏實地、永不放棄的堅持精神。作者的構思的確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上課時,先簡單地介紹了一下作者,板書課題後,讓孩子們說說讀了題目有什麼問題,偉鑫首先提問:“挑山工是幹什麼的.,爲什麼要叫挑山工,是不是他們也能把山挑起來?”我問他能不能自己解答,他點點頭:“挑山工是專門挑東西上山的,所以叫這個名字。”

接下來,自由讀文,在文中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和句子,並在書上勾勾畫畫。交流階段,先讓孩子提出有哪些詞語不理解。“包蘊”“不解之謎”“意味深長”等詞語被提了出來,讓孩子們自己試着聯繫上下文理解,試着用找同意詞,通過字面意思等方法解釋,基本都能說出意思。但是感覺有些孩子在自讀時,本來並沒有不理解的詞語,可當看到有同學在提問時,也就隨便找了一個詞,提了出來。因爲並沒有好好想想,提出來以後才發現,原來這個詞還是挺容易的。本想着說說這種現象,但一轉念這樣一來可能會打消有些孩子的積極性,也就忍住,沒有說什麼了。

交流關於課文的疑問時,有孩子問到了“我”爲什麼總是會遇到挑山工?在請孩子幫忙解答之後,便在黑板上畫了一個表:遇到的次數遇到的地點分別在做什麼

有個別孩子一看到這張表馬上在下面說,遇到了兩次。問孩子們到底幾次,這下好幾個人都說是兩次了,也有人小聲說不止。並沒有再說什麼,而是要求仔細看書,把表填好。

當最終把表填好後,孩子們發現其實他們遇到的遠遠不止兩次。這時,便對他們說:“你們看,剛纔老師問文中的“我”和挑山工遇到了幾次,好幾個人都說是兩次,我想那一定是他剛纔在自學時,沒有認真讀文,而當有人說答案時,便不加思考,也跟着亂說一氣。想一想這樣的人云亦云對嗎?學習一定要經過自己的認真思索這樣才能真正學到知識,如果每次都是浮在表面上,不深入文章去把文章讀懂,那就是上再多的課文,花再多的時間,你也是讀不懂的。”(還是沒有忍住。)

孩子們這下都沒有做聲,不過接下來的課感覺他們更認真了。課文重點的內容基本都是他們自己解決的,包括課文最後一句話中那個“我需要它”的那個“它”指的是什麼,也是孩子們自己答出來的。整篇課文,除了那張表,所有的問題都是孩子們自己提出來的,也是他們自己解決的。

語文《挑山工》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會寫14個,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光溜溜、貨物、節奏、平衡、誦讀、超過、肌肉、拘束、耽誤、哲理。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並能用語言簡單概括。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能用語言簡單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準備:

鼓勵學生課前體驗,挑點東西登十幾級臺階,體驗一下生活。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板書課題、學生簡介對挑山工的瞭解。

多媒體展示挑山工奮力登攀的圖片,並引導學生觀察、聯想,在引發興趣的情境中,初步體驗:這些普普通通的勞動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往山上挑貨物,的確令人敬佩。

二、質疑問難

1、學生自由讀課文,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看看自己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2、以開放的理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至少10人)。對認真讀書,善於動腦,能提出有創意問題的學生,及時予以表揚。

三、預習交流

1、同座相互檢查課文朗讀情況,要求正確、流利。

2、聽兩組(4人)讀課文,評價讀的情況,穿插正音。

3、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把這些句子多讀幾遍,並提出自己的疑問,或談談自己初步的看法。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

6、抄寫描寫挑山工外貌、衣着、神態和動作的句子。

四、學習生字

1、同桌交流識記字形並組詞。

2、彙報交流。

3、組內交流指導寫字,互評。

4、針對難點板書指導書寫。

五、初知內容

1、小組內輕聲朗讀課文。

2、說一說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反思

《挑山工》是馮驥才寫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傳統課文。課文講的是挑山工登山,雖然身擔重物,走的路程比遊人多一倍,但速度並不比遊人慢,揭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無論做什麼事,只要堅持不懈地朝着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達到目的.。通過本課教學較好地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文教學應該以學生自讀、自學探究爲基礎,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學中,我先留有充足的時間學生多次反覆讀課文,把自己讀懂的內容和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並在課堂上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營造自主、互動、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課一開始,我就先用激勵的語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檢查自學、討論情況,從而引導課文的中心部分,然後從重點語句入手輻射全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解疑、自主學習,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真正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把學習的主權交給學生。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每讀一部分,教師均讓學生自主探究:你讀懂了什麼?

想知道什麼?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嗎?學生依據自己的閱讀、思考。理解感悟。把讀心理過程化,學生提出不懂的一些問題,大多由學生合作討論、交流、解決。教師只在適當之處給予點拔、指導,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