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本文已影響 1.63W人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中彩那天》記敘了在二戰前發生一個窮苦的汽車修理工之家發生的故事。故事以汽車的得而復失和“我”的思想感情變化過程爲線索展開。當商店擴音器高聲宣佈父親倖運地成爲獲獎者,而且獎品又是一輛嶄新的奔馳牌汽車時,對當時正在上學的“我”來說是多麼高興。然而,當父親開着獲獎的奔馳車緩緩駛過擁擠的大街時,卻發現父親的“神情嚴肅”,“看不出中彩帶給他的喜悅”。“我”自然會感到“悶悶不樂”。回到家裏,慈祥的母親揭示了其中的奧祕──“父親正面臨着一個道德難題”。“我”迷惑不解,母親又詳細說出了事情的`經過。最後在沒有人知情的情況下,父親毅然地撥通電話,通知真正的獲獎者庫伯。故事反映了一個普通工人崇高的精神世界,使我們懂得誠信是人的精神財富,它比物質財富更可貴。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以學生自讀和小組合作交流爲主,學生較好的懂得了課文,理解了父親的心情,感受到“誠信是金”的道理。

學生積極質疑問難。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要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必須提供給他們提出問題的機會。得此機會,學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例:①我家生活拮据,中獎得到的汽車又得而復失,爲什麼說那一天是我家最富有的時刻?②父親中了獎,爲什麼還不高興?③父親面臨的道德問題是什麼?④彩票上的K字爲什麼被橡皮擦去,只留下淡淡的痕跡?……

學生帶着這兩個問題,積極參與小組合作探究,人人都得到發言的機會,各抒己見,充分討論,教師依據學生的發言,點出文章的中心:誠信是金。學生們則自覺運用學過的名句,概括出了“言必信,行必果”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兩句話,畫龍點睛,昇華了主題。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爲了他的尊嚴》記敘的是一位老婦人毫不客氣地讓乞丐搬磚,使乞丐獲取勞動所得,從而獲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嚴,並依靠自己的勞動取得成功的`故事。在本課的教學中,考慮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充分挖掘教材內涵,歷經數次的敲打揣摩,儘可能地努力做到了以下幾點:

1、凸顯語文課“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基本特點。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努力開發教材,通過感情朗讀、想象、補白等方式,深入體會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與主人公、作者產生心靈共鳴。這個故事的明線是寫乞丐,而暗線則是在讚揚這位睿智的老婦人。如教學到最後的環節,讓學生評價老婦人的過程,實質是對文章的總體回顧和總結。老師引導學生用恰當的詞語來進行評價,是在教給學生學以致用的學習語言的方法,凸現了語文課工具性的特點。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我上了《鳥語》這一課,我體會到創設情境的重要性。讓學生處在一個特定的情景中,學生才能讀到點、悟到點。在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進入鳥類王國,感受鳥兒無拘無束的談話,學生在交流中成了鳥兒們中的一員,引起他們與鳥兒的共鳴和對大自然的熱愛。此時學生的思維被激活,情感在心靈萌動,語言的傾吐完全是“有感而發”。

聽鳥鳴,學生平時在這方面不注意,或者未曾思考過,如果此時我一味要求學生想象鳥的叫聲,學生也許因無法想象而進入思維的低谷。此時藉助多媒體設計一個活生生的場面,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被喚醒,由鳥聲到鳥語找到了知識的新的生長點。在情景中聯繫文本的語境想象鳥語,我想這一次是學生有意識地聽,是聽得最認真的一次。它把學生與大自然的距離拉近了,讓學生對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學《鳥語》一課還關注了文本意蘊的'人文素材。較強地體現在想象說話訓練中,那是閱讀對話的延伸,是一種處於更高層次和更廣闊視野中更自由的對話,體現了在人文精神的關懷下,感受、理解、積累、運用等能力整體協調的發展。在想象說話訓練中有機結合人文教育,挖掘教材人文因素來滲透教育,讓學生在感知形象中受教育;其次,本課教學以學生爲主體,立足學生的生活實際,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語言文字品味中與人文教育有機整合,抓住文本內容重點詞句來讓學生體會、感悟人文內涵。從“勤勞刻苦”、“預報喜訊”、“聲聲催促”、“倍感親切”等文字中,感悟到作者的情思,透過蘊涵在文字裏的豐富內涵,去觸摸作者樸實而積極的人生態度,與鳥結爲“知音”、愛鳥、護鳥,巧妙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悟、感化、吸收,直至內化,最後指導學生的自覺行動。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本節課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和地域特點,設計了《白鵝》的教學過程。首先學生認讀了本課詞語。字詞是構建語文的基礎。識字教學在中年級閱讀教學中也是很重要的,這樣有助於讀好課文,理解內容。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其次鼓勵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整體感知白鵝形象,瞭解白鵝特點。學生能夠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也體會到作者對白鵝的喜愛。最後學生學習時通過抓重點詞句瞭解白鵝叫聲、步態的特點。學生表演、想象白鵝的動作、說的話。激發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把自己獨特的體驗進行交流。

在《白鵝》這篇課文中,作者重點表現的是白鵝性格的`特點——高傲。大量運用了對比等手段從叫聲、步態、吃相中表現鵝的高傲。

我在教學是要求學生在體會文句之後,邊讀邊表演,幫助學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優美詞句的意思,更準確地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也使原本沉寂的課堂氣氛開始出現生機。在理解“鴨的步調急速,有侷促不安之相”與鵝“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裏的淨角出場”時,一位同學扮演鴨,另一位同學扮演鵝,學生都能認真地表演,模仿得很不錯。看的學生也能在笑聲中很好地把握鵝步態的突出特點。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表演鵝吃飯的情節時,能把鵝吃飯“架子十足”、“從容不迫”等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個個“鵝老爺”的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

學生能在理解語句的同時,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現出來,這能很好地利用學生好動的性格特點,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一堂課下來,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在第四自然段步態特點詞語的學習上,詞語的理解上還不夠深入,不夠透徹,以至於學生們不能很好地表現出白鵝的從容和大模大樣,也沒有表現出白鵝的高傲。其次,在課文的朗讀方面,也有欠缺,太過平淡,不夠生動,點到即止,要讀得妙趣橫生纔好。最後,我覺得還應該改正的地方是:應儘量地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讓我的課堂時刻充滿活力,充滿生命力。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每次學生最發愁的就是寫作文,一上作文課就個個愁眉苦臉,無從下手。特別是對於三年級學生,作文是剛入門的階段,無論是語言表達上還是習作素材的積累上,都會出現一定的困難。這次的研修的機會,讓我們聚在一起,共同探討習作教學的策略。我認真設計了這一堂習作課,並進行了反思。

一、視頻拓寬了學生的思路。

在上課伊開始,我播放高科技的一段視頻,目的`在於拓寬學生的思路。這個視頻的播放起到了極好的效果,學生看着看着情不自禁地發出了“哇”的驚歎,同時也要求學生認真觀看,並讓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視頻中的哪些新鮮事物時,學生也瞭解到了未來的食物與現在的食物有很大的不同。

二、說的效果

當要求學生們說說自己要寫的事物的特點的時候,很多同學都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心目中的事物的特點,功能說出來。但也有同學完成得不夠好。原因可能是對於未來的概念還模糊。

三、範文的引路引領學生易於動筆。

在教學中,我故意用紅色筆描紅了神奇的筆和未來房子“特性”;藍色筆描了“未來的的筆給我們生活所帶來的便利。”這讓學生再次明白了習作的方法以及路徑。

四、通過修改,再次點撥本次習作的重點。

我讓學生大約運用了205分鐘的時間進行習作,沒有一位學生能寫完。這一節課我主要是讓該瞭解未來事物的“特性”和“便利”兩點進行交流與修改。目的就是幫助習作上尚有困難的學生再次明確本次習作的重點,也讓同學們知道如何修改自己的習作。這堂課雖然達到了我預設的教學目標,但還是有不少的遺憾,還有學生沒有明白未來的事物爲何物。我可以讓學生明確習作要求上,讓學生先默讀,再指名讀,然後再讓學生明確本次習作的要求,這樣學生更能加深理解本次習作的要求。相信不斷地探索,交流我們的習作教學會開展得越來越好。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第一朵杏花》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題爲“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的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的治學態度。小事例中蘊涵着大道理。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緊緊抓住描寫竺可楨動作的詞語,以及竺可楨與小姑娘的兩次對話,抓住學生學習中的疑難點,通過學生朗讀、討論、評議,深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動態。教學中我發現,在引導學生與言文中人物對話過程是,重心放在了竺爺爺的身上,因爲這篇文章是寫竺爺爺的,的確是讓學生與名人對話,從而在母語學習中得到素養。

但是我認爲文中杏樹評價家的那個小女孩對學生的啓發應該更大,從圖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個孩子和三年級的孩子年齡差不多,是他們的同齡人。因爲這個孩子記住了竺爺爺的話,並且在一年之後完成了竺可楨爺爺交給的.任務,使竺爺爺能精確的記錄下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這種遵守承諾的精神是現在的孩子缺少的,我認爲利用與這個孩子的對話,讓學生談做人,談誠信,對他們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扁鵲治病》取材於春秋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由“皮膚上有點小病”發展到“皮肉之間”,繼而到“腸胃裏”,最後“深入骨髓”,渾身疼痛而死。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後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不要諱疾忌醫,善於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對本課的教學我有很多的體會:

一、在質疑中培養學生深入探究文本的興趣。

這樣一個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很有影響力的故事,學生們讀得津津有味。我想,這篇課文情節很簡單,不用在細節上多耽誤時間,可以直奔故事揭示的深刻道理。於是,我請同學們說說自己閱讀當中最大的疑惑是什麼。

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舉起手來。有的'同學說蔡桓公爲什麼幾次三番不相信扁鵲呢?有的同學說扁鵲第四次見到蔡桓公爲什麼要跑掉呢?還有的同學說蔡桓公的病扁鵲怎麼能夠預測得那麼準確呢?

同學們的一個個問題激起了更多同學的探究意識,於是第二輪的默讀,同學們都讀得很深入。有幾個同學還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圈出來,在課本中上上下下地反覆地找答案。接下來的交流也變得活躍起來。

二、通過想象,豐富文本的語言。

寓言故事大多比較言簡意賅,但是,本組課文學習的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是複述課文。要把故事講得生動具體,讀好人物的語言是關鍵,而讀好人物的語言必須通過聯繫關鍵詞句,揣摩人物內心。在教學時,我讓學生想象扁鵲每一次勸蔡桓公時的想法,透過蔡桓公的態度猜他的想法,瞭解扁鵲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和蔡桓公高傲固執的態度,體會扁鵲的高尚醫德。又通過朗讀時語氣對比和語言對比(將每次病情的發展後果提前告知結果又會如何?),發現扁鵲的話語含蓄、謹慎、機警是爲保障自我安全,人物語言的朗讀就顯得活潑生動起來,學生富有個性的見解也大放異彩,課堂氣氛也被大大激活,避免了爲複述而朗讀的被動記憶,讀活人物語言是本課教學一大重點,通過各種手段讓朗讀完成了記憶、思維等多種訓練。

三、理清思路,爲複述架設橋樑

這則寓言內容淺顯易懂,語言簡潔明瞭,所以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爲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繫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爲理解寓意做鋪墊,然後根據單元導讀要求能複述課文。既能讓複述課文的方法的引領能無痕且紮實而有效,又不使課堂學習枯燥、僵化,是我對本課教學的追求。所以在執教時,我以複述課文爲教學主線融概括主要內容、有感情朗讀、寓意理解爲一體進行教學。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琥珀》是德國作家柏吉爾寫的一篇說明文,也叫科學小品。作者用活潑、通俗易懂的文筆,發揮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紹了有關琥珀的科學知識,假想了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從而判斷了它在科學上的`科學價值。

課的開始,我出示從網上下載的一些琥珀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讓他們觀察琥珀的特點,進而導入課文。

本節課我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學習探究。

第一步:自己獨立學習時出示三個問題:

1、這塊護坡有什麼特點和價值?

2、琥珀的形成經歷哪兩個階段?需要哪些條件?

3、課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實的?

提示學生找一找、劃一劃、理一理描寫琥珀形成過程的關鍵重要的句段,進行概括、批註。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學習10分鐘。

第二步:讓學生在小組中解決自己學習中的困難,總結琥珀形成的條件。同學們很快找出了條件並發現作者在描寫這個故事的時候用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寫作手法。

第三步:全班彙報。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補充、完善

不足:由於前面複習環節用時較多,導致後邊的“當堂積累”任務未能在課內落實。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科學,合理的安排教學時間。

反思《琥珀》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爲成功之處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教學設計

《琥珀》採用了“篇末入手”“邏輯提問”“由果溯因”的'變序教學法和電化教學手段,這種方法可以營造寬鬆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大有好處,既解決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教學課件的運用

通過幻燈投影,使學生初步感知,繼而默讀全文,給予材料的復現,加深感性認識,再通過表達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理解了琥珀形成的過程這個重點。

不足之處:

本節課時間比較緊,拓展部分沒能按計劃讓學生進行寫作與點評。

可以再用半節課,抽查學生的寫作情況。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這篇課文講的是杏兒熟了,鄰居家的小淘氣等小夥伴來摘杏兒,不僅沒有受到奶奶的責備,還得到了奶奶送的杏兒,表現了奶奶寬厚、純樸、善良的品格。課文語言淺顯易懂,寫得形象、活潑,富有兒童情趣。課文的重點是,“我”和奶奶怎樣以不同的態度對待“偷”杏兒的孩子們。課文的難點是理解“有果子大家吃才香甜”這句話。

本節課我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和朗讀課文爲主,在自主學習和反覆朗讀中去把握內容,體會情感。

爲了讓學生感悟奶奶的慈愛、寬厚,我讓學生先找出“我”在這件事中前後態度的變化,然後通過解讀文本內容來引申出奶奶對待小淘氣的態度的詞句,讓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在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下,學生求知慾旺盛,能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在學生知識得到鞏固和提高的同時,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發展與提升。在交流過程中,我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告訴大家,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充滿安全感,從而迸射出思維的火花,課堂氣氛活躍。

“有果子大家吃才甜”是本文的中心句,學生在理解時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中,我通過兩次說話訓練,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文本的認知和自己已有的知識積累、生活體驗結合在一起,讓學生的閱讀真正觸及心靈,自然而然的進行感悟和體會。

另外,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對課文內容的複述,而課文的複述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講是一個難點。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就有意識地不露痕跡地將文本的複述貫穿於課堂教學中。如對“杏樹”內容的複述,我要求學生以小主人的身份介紹杏樹;如奶奶如何關心愛護偷摘杏兒的小淘氣的內容,要求學生以小淘氣的身份說說奶奶是如何做的。通過訓練方式的稍微變化,不僅達到了複述的要求,也鍛鍊了學生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興趣。

當然,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本課教學目標雖然圓滿達成,學生通過重點詞句的研讀感受到了奶奶善良、樸實的好品質。然而如何正確地把握學生的思維火花,藉助學生的思維來開展課堂教學,如何將課內的深刻和課外的豐富相結合,內化學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在三十五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得到真正的體現。今後我將不斷去學習、努力、實踐,從而更好地開展新課程教學。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教學時我主要努力是創設情境,將作者的情感轉化成學生的情感,設法使學生從旁觀者的角色轉爲當事人的角色,讓學生進入大詩人李白的內心世界,去體會詩人的情感。學生彷彿已不是學習者、朗讀者,而是那黃鶴樓下江邊的'李白,他們的心完全沉浸在古詩描繪的意境中。正是因爲學生已感受到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濃厚情誼,感受到分別時的惆悵,才能深情地吟誦。學生在吟誦中所表達的是自己的真情,朗讀時的聲音、氣息,和諧地融入他們發自內心的情感中,是內心情感的自然外化。

這節課的教學亮點在第三和第四步。第三步:教師一改以往的逐句講解和整體串講,放手讓學生說看到的畫面。這樣,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詩的意境。學生你說一個,他說一個,組成了完整的詩歌畫面。即:給了學生打亂順序理解詩句的自由。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詩句。第四步:讓學生披文入境,再現故事情節,感悟人物內心世界,與詩人達到情感共鳴。最後的感情朗讀自然會很到位。學生批文入境,情景交融,讀出了離別的傷感和心境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最佳路徑》講了迪斯尼樂園臨近對外開放之際,格羅培斯大師爲路徑設計問題大傷腦筋、焦躁不安。汽車路過法國著名的葡萄產區時,他從法國當地農民賣葡萄的做法中獲取了有益的啓示,採用“撒下草種,提前開放,按照足跡,鋪設道路”的方法,完成了世界最佳設計。這件事顯示了格羅培斯嚴肅認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善於從現實生活獲取啓示的品質,也提示人們,成功來之不易!

教學過程我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1、誘導自主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指出“教學內容

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設計都應助於這種學習方法的形成。”要“逐

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本文從題目到內容,都很容易激發

學生的慾望,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揭示課題後,我讓學生先對課題進行一番探究:“路徑”是什麼意思?在課文中指的是什麼?爲什麼說是“最佳路徑”?“最佳路徑”是誰設計的?爲什麼被稱爲“最佳路徑”?探究了題目之後,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讀書、探究。

2、倡導多元解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事也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對於本課重點的“迪斯尼樂園路徑設計爲什麼是最佳設計?”學生通過閱讀思考,抓詞句,抓重點段深入體會等多種途徑有了正確的認識和深刻的體會,學生都感受到了迪斯尼樂園的路徑設計之所以被評爲最佳路徑,是因爲格羅培斯尊重了遊人,把遊人放在了第一位:給人自由,任其選擇,他的這種設計打破了常規,與衆不同。其實,還應當包括着這樣一些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格羅培斯善於從他人成功中獲得啓示,具有一絲不苟、嚴肅認真的品質,讓設計符合衆多人的意願,具有藝術性等等。

3、引導聯繫實際

格羅培斯是世界建築大師?從設計迪斯尼樂園各景點之間的道路一事可見一斑。它啓示我們: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具備多方面的因素。在學生感知課文主要內容,把握了人物的品格之後,有必要鼓勵他們從格羅培斯身上汲取力量,能拿你能拿你能拿你努力想最佳邁進。

當然,本堂課也有許多不足:

我發現課堂上有不少與學生的對話,看似在啓發點撥,實則是在代替學生思考。有點零碎,既然已經構建了大的話題,那就要放開手腳,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讓他們自讀自悟,而不能變成課堂上的一問一答。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要建立在多讀書的基礎之上,學生與學生的碰撞,要建立在學生自我體悟的基礎之上。必要的點撥是要的,教師在課堂上要能懂得取捨,懂得進退,該裝傻時還是要裝傻的。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教學實錄:

一、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生活中你有過歷險的經歷嗎?和我們共同交流一下。

生:到一個無人居住的空屋子去探險,裏面黑洞洞的,感覺很害怕。

生:……

師: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篇俄國著名作家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佳作《跳水》(板書)(齊讀課題)

師:你們預習這篇課文了嗎?今天老師想給同學們朗讀這篇課文大家想聽嗎?(師範讀課文,學生聽得非常投入)

師:相信同學們一定會被文中跌宕起伏的情節所吸引。

師:誰能簡單說說你的感受。

生:當老師讀到孩子走上橫木的時候,我的心都懸起來了。

生:我感到很緊張。

生:我認爲船長很聰明。

生:老師,你讀得非常有感情。

師:謝謝你的鼓勵,其實不只是老師讀的好,更重要的是作家寫得好。你們想認識一下文章的作者嗎?

師:同學們找到有關托爾斯泰的資料了嗎?

生:一位查到資料的同學和大家交流。

師:我們要向這位同學學習,有一些文章通過查找資料會幫助大家理解文章。托爾斯泰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希望同學們有時間去找找他的作品讀一讀。去感受大師的風範!

(教師有感情地朗讀,把學生帶到有聲文本中。)

 二、 自學課文,整體感知。

師:感謝大師留給我們的佳作,讓我們來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帶生字詞的句子,或者你讀起來有困難的地方反覆讀幾遍。

(學生自由朗讀)

師:老師在巡視的時候,聽到同學們都讀得很投入,但是還有幾個同學,沒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其中(老師模仿孩子面無表情的讀,目的是培養學生每一次閱讀都能帶着自己的感情去讀。)。我們再來讀讀,這次要把文章讀得流利。不動筆墨不讀書,讀的過程中,還要把不理解的詞語或者不懂的句子聯繫上下文去理解,可以寫一些關鍵詞,自己不懂的也做個標記。

(學生自己閱讀,閱讀後,用了默讀或瀏覽的方法,把給文章做批註。)

師:剛纔同學們用了兩種方法來來閱讀,爲了把文章讀流利,同學們大聲朗讀,在聯繫上下文弄懂詞語的時候,用的默讀或瀏覽的辦法。看來後兩種方法更利於思考。下面小組交流,說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語,是用什麼方法理解的,不懂的地方小組同學看能否幫助。組內不能解決的,記錄下來。

(小組交流,教師巡視)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分享讀書的收穫吧。“指名讀第各段,(師生評價朗讀的是否流利。很多同學在評價的時候關注了是否有感情,這裏教師把握不把感情是否到位做爲評價的主要指標。)

生1:我在第一段中理解了風平浪靜一詞,形容海面很平靜,所以大家纔有心情在船上逗猴子。

生2:猴子在人羣裏鑽來鑽去,我知道這隻猴子很好玩。

師:有不懂的詞語嗎?(學生沒有舉手)那老師想問,你們知道放肆的意思嗎?(原來以爲學生會對這個詞語提出問題,但是沒提出,所以教師拋出這個問題)

生1: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生2:不受拘束,很沒禮貌。

師:因而,你怎麼理解,可能難了點,你能換個詞語嗎,

生:所以。

生:因此

生:於是

師:能說說因而在這裏起了什麼作用嗎?

生:連接的作用。

師:對,起到承接上句,引起下句。同學在表達的時候,也要學會用這樣的關聯詞語,能把文章寫得更明白。

生:老師我不明白眼巴巴是什麼意思?

(老師認爲孩子應該能聯繫上下文解決這個詞語)

師:你能試着說說嗎?

生:(很不自信)我認爲是沒有辦法。

師:說得太好了!(剛纔的同學很自信,也很高興地坐下。)

生:老師還可以換個詞語,眼睜睜的。

師:真好,同學利用換詞的方法也可以解釋我們說不太清楚的詞語意思,但是一定要結合上下文來理解。

生:老師,什麼是桅杆?

師:同學知道嗎?請同學們看書上的插圖,你能在圖上找到什麼是桅杆嗎?(教師看到有學生在圖片上圈了一大片的地方,把帆也畫到桅杆的範圍裏了。)

師:請小組裏的同學相互指指,到底哪裏是桅杆,

生:是船上的的那根最高的木頭。

師:誰能不看書,到前面寫一個桅杆的桅字?

(很多學生舉手,我叫了一個平時成績很差的學生到前面來寫。那個同學寫得非常正確。)

師:老師問你,你是怎麼記住的。

生:我剛纔讀的時候,遇到生字詞就多讀了幾遍,就會了。

師:以後就這麼讀書。你的收穫會更大!

生:老師這個字很好記,是左右結構,左邊是木字旁,右邊是個危險的危。

師:剛纔同學們看圖的時候,知道桅杆是用高高的木頭做成的。利用形聲字記憶也是個好辦法。

(高年級如何處理生字教學,我認爲應該從文本入手,在讀中自主識字,教師不是完全不管,應該把易錯的字,不好理解的字詞單獨抽取出來,給予適當的指導。)

生:老師,我不明白失足是什麼意思。

師:誰能說說是什麼意思?

生:是因爲橫木很窄。沒有放腳的地方。

師:課文中是怎麼描寫的呢?

(學生讀文,)

師:這回理解了嗎?

生:老師,孩子的爸爸爲什麼要開槍呢?

師:這個問題留到下節課來解決。

師:還有不懂的詞語嗎?請同學們默讀全文,思考在書中找到課文中講了幾個角色,說說他們之間的關係。

(學生默讀思考)

生:彙報教師相機板書。

水手拿猴子取樂(發生起因),猴子逗孩子。是孩子追猴子(發展),失去了理智,發生了危險(高潮),船長用槍逼着孩子跳水,水手們把孩子救上了船,化險爲夷(結果)。

師:你能用幾個詞語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說說故事的情節嗎?

學生結合板書來複述文章的故事情節。

第二課時

一、 導入

師:我們繼續學習《跳水》一課,看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些臺階,這和我們要學習的文章有關係嗎?

生:這個圖表示這篇文章是一步步走向高潮的。

師:誰能說說是怎樣走向高潮的。(學生說,教師在臺階的.上下板書水手逗猴子 起因;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 發展 ;孩子遇險 高潮 孩子得救 結果)

師:這個故事分爲幾個階段?老師請幾名同學讀讀各部分,你認爲讀到哪裏就讀到哪裏。

(學生在起因的這個階段沒有異議,但是發展和高潮階段出了分歧,浪費了大量時間。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就是幫助學生理清結構,按照事情的先後順序記敘文章的方法也是學生要學習的寫作方法。新課程的語文教學屏棄了分段概括段意的教學方法,這個處理,讓孩子對文章的層次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特別是明確了文章中有些段落爲了上下承接,可能既有上部分的內容,又有下部分的內容。教給學生要看這段重點寫的是什麼,學會承上啓下的寫作方法。)

師:快速瀏覽,思考:文章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裏?

生:孩子遇險的部分,

(其他學生也同意這時有學生舉手)

生:我認爲是孩子得救的部分。

師:我們都喜歡完美的結局,每個人都有最美好的願望,老師非常理解你,相信大家也都喜歡這個地方。是嗎?孩子遇險的部分是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那麼孩子爲什麼會走到桅杆頂端的橫木上去?從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處境十分危險?請同學們獨立思考,並在書上做注。完成後小組內互相交流個人收穫。

(1、學生自主讀書 ;2、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師: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分享讀書的收穫。

師:孩子爲什麼會走到桅杆頂端的橫木上去?

生:猴子逗孩子,水手們在一旁“都笑起來”,孩子“哭笑不得”,很尷尬。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頭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橫木上,摘下帽子來用牙齒和爪子撕,)

師:誰能來讀讀作者描寫猴子的句子,有什麼特點?

(一名學生站起來讀的時候,讀得很平淡)

師:我還想請一名同學來讀,誰能說說爲什麼?

生:她讀得沒感情,

師:老師沒這樣說,你認爲她讀得沒感情,那你能有感情的讀讀嗎?

(生讀得也不是很很有感情,)

師:(我馬上問先前讀文章的女孩子。)你同意剛纔同學的對你的評價嗎?)

生:我不同意。

師:你能再次讀讀嗎?

(那個女孩子這次是感情飽滿地朗讀了課文中描寫猴子的句子,讀罷全體同學和聽課的老師都報以熱烈的掌聲。這個環節的處理,自己認爲是整堂課中最精彩的地方,如何指導朗讀,不是教師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去指導學生,而是讓學生自覺參與到對文本的解讀。這個延時的二次評價,讓學生體驗到從未有過的成功,對於其他學生也是潤物無聲的影響)

師:剛纔這位同學精彩的朗讀,讓所有的老師和同學都情不自禁的給予掌聲。這些描寫猴子的詞語大家發現有什麼特點?

生:用了很多動詞。

師:這些連續使用的動詞,對文章的表達起到了什麼作用?

生:很生動地把猴子氣孩子的樣子描寫出來了。

生:孩子才一步步走上了橫木。

師:也正是因爲猴子的樣子激怒了孩子。這時孩子是怎麼想的?

生: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丟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這隻可惡的猴子,奪回帽子,絕不能輕易便宜了它。這時的孩子的心情是什麼樣的?

生:氣極了。

師:文章中用的是“氣極了”爲什麼不用“氣急了”

生:氣極了表示孩子生氣已經到的極點。而氣急了雖然也很生氣,但是沒有氣極了更生氣。

師:這時候的孩子處境怎樣,能找出文章的句子來讀讀嗎?

生:孩子的處境十分危險

生感情朗讀  ①從水手們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嚇呆了”;“有個人嚇得大叫一聲”。

②從“桅杆到掛帽子的橫木的一頭有一米多”、“搖搖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會跌到甲板上,摔個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難以轉身走回來”、“腳底下就搖晃起來”(學生在聽朗讀的時候體會孩子的處境十分危險。指導學生從文章的語言文字中去理解當時的危險狀態:看最高的橫木與甲板的距離、橫木的寬度,理解孩子的危險境地――難以轉身,直觀感受當時緊張的氛圍。)

師:你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孩子處境的危險嗎?

生:(萬分危急、心驚肉跳、膽戰心驚、危在旦夕……)

師:看到這裏你感到緊張嗎?你想救他嗎?你想用什麼辦法救孩子?趕快想辦法,時間可不等人啊!(學生各抒己見。這裏孩子對於方法想很多,都被學生自己當場否決了)

師:這些辦法實際上都不能行,那麼在危急時刻,船長也就是孩子的父親是怎樣做的? (指名讀課文)

師:如果孩子不跳水,父親會不會開槍?

生:不會,

生:船長拿槍本來是打海鷗的。

師:請同學們一起來讀讀父親的話,爲什麼父親這樣說呢。

生:如果不這樣說,孩子可能會馬上失足掉到甲板上。

師:你對船長的舉措有什麼想法。

生:船長太聰明瞭。

生:自己的孩子遇到了危險,卻沒有害怕,想到了辦法。

師:正是船長臨危不懼,才讓孩子得救了。齊讀最後一段。

師:“四十秒鐘以後――大家已經覺得時間太長了”這裏互相矛盾嗎?

生:每一秒鐘對於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決定着孩子的生命。所以人們救人心切,覺得四十秒鐘太長了。)

師:學習課文後,你有什麼感受?

生:這篇課文作者就是要告訴我們,遇事不要慌,不要想辦法,用最好的辦法解決。

師:當孩子慢慢醒過來,你想船長會對兒子說些什麼?水手們又會對孩子說些什麼呢,孩子會怎麼說呢?請同學們回家想想,並寫下來。

課後反思:這是我和徒弟同上的一節課,同時也是結合學校的校本教研中的問題:“如何上好閱讀教學的第一課時,如何幫助學生學會讀書”這一研討主題進行的教學研究課。兩課時進行下來,感覺課堂確實是現實的,的確讓我思考了很多問題。

反思之一:關注課堂生成是把雙刃劍,很多課堂上生成的東西,比數學課更難駕御。尤其自己是個非常感性的人,可能會針對學生的思考,改變原有的教學預設。這可能有兩種結果,其一:是師生共同經歷了一次無法預約的精彩,比如處理學生閱讀描寫猴子的語句時的二次評價。其二:可能這樣的處理會讓其他環節的時間處理相對緊張,削弱其他教學重點的把握。

反思之二:兩課時我都沒有按預案完成,我在思考我的問題出在哪裏。我想做教師的都有這樣的通病,就是生怕講少了。我這節課也是這樣,儘量想給老師呈現更多的我對閱讀教學的理解。導致第二課時中的後半部分處理的比較粗糙。所以在教學中,無論課堂學生的思緒飄到哪裏,都要把握課堂教學的幾個目標。而且目標要準確,切記過多,否則就會哪個也落實不了。語文教學的目標不是一節課都能盡展,要根據單元,根據整冊教材確立長遠的訓練目標,這樣,長短目標相結合,把對孩子的語文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

反思之三、第二課時前面的臺階式的板書是我臨上課前決定加進來的,在這裏爲的是讓學生體會文章中按照事情的先後順序,是怎樣一步步引向深入的。這個部分大概用了3分左右,到底這樣的呈現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也歡迎讀帖的老師能給予評價。

反思之四:課後交流時,有老師問我,怎樣在閱讀教學中教給孩子學會過渡,我把自己對第一自然段中對因而和放肆的處理,和老師們做以交流。因而是句子與句子的過度。“因而更加放肆”一句是對上下兩段的一個過渡。下面的段落對猴子是如何更加放肆的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宋老師還提到她的作文教學中,要學會留茬。其實這個“因而更加放肆”就是留給下段的茬。

反思之五:交流中給老師們感受最大的是,我給予學生了廣泛的思考空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有一個學校聞名三“不”的學生(上課不發言,不寫作業,不聽老師話)在這節課上表現了從未有過的積極性,不但發言,而且還提出了幾個很關鍵的問題,比如:眼巴巴,失足是什麼意思?這些關鍵詞對理解文章非常重要。其實每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要看我們的問題如何設計,如何引領學生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帶着一顆童心走進課堂,走進孩子的心靈。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母雞》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作者描寫了作者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表達了對母愛的讚頌之情。課文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爲線索,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隻淺薄、媚俗的母雞;後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作者對母雞的情感由“討厭”轉變爲尊敬。

本文的語言比較口語化,直白自然,散發着濃郁的生活氣息,讀起來令人感到親切舒服。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課文內容的前後對比,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和母愛的偉大;讓學生結合具體的語句,自讀自悟,弄清作者對母雞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麼,然後再交流讀書體會。

本文的語言十分生活化,使得文章是那樣的生動鮮明又通俗易懂。但是在教學時由於讓學生回答問題時過於猶豫,延誤了時間顯得有些拖沓;朗讀的指導與訓練要在平時花功夫加以落實。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本設計力求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如習作、展示臺等教學環節的設計,試圖讓每一個學生體驗、感悟到了生命的精神世界,撥動了學生情感思維的琴絃,打開學生思維和想象的空間,讓他們發出屬於自己的心聲,產生自己的思想,充滿了創造發現的魅力,顯現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我們的語文課堂不應該只是一個教師教知識、學生學知識的場所,它同時應該是一個教師、學生生命得以激揚的.精神家園。理想的語文課堂,能激活生命的潛能;語文課堂的理想,則能提升生命的意義。我們的教學應進入學生生命的領域,進入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的身心作爲生命體參與其中,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充滿情感和智慧的魅力,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教師在課堂上應選擇恰當的觸發點,激發學生從各個角度求答的創造性熱情,通過聯想、補充、借意發揮,以求掌握作品的廣度和深度。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教材在呈現時出於某種考慮,留下一定的空白,這就爲學生馳騁想像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在教學時,可根據學生的興趣、已有知識水平和可接受能力,來點撥學生思維的方向,鼓勵學生展開大膽而又合理的想像,予以補充。這樣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突破重點難點。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生命個體間的各個方面都充滿着差異,語文課堂教學就是要將這種差異作爲一種教學的資源,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感悟,激活學生的情感思維,創造條件展現學生豐富多彩的個人世界。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這一個單元的課文都是關於春天的文章,特別是學完兩首古詩後,我就讓學生把這首詩帶回家,與自己的爺爺、奶奶同讀,一起春遊,一起在春天中感受,引導學生與家中老人玩,玩着春天,玩着玩着,他們自會發現到春天真的好美,說不定還能夠引發他們深入地思考,寫出一些文章來呢!

教寫作文,每次都是先學例文,擺出一個葫蘆,然後總結歸納例文的開頭、過程、結尾,然後讓學生根據“葫蘆”來畫“瓢”。長此以往,學生的基本上“步調一致”了,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也叫人覺得單調得很,學生的個性不見了。由此,我痛恨“規範”的學生。於是,我決定進行改革,做個甩手掌櫃,讓他們放開去看,放開說,放開寫。在這次學語文習作1的時候,我首先放手讓學生觀察,由於佈置的時間期限長達近半個月,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考察”適合小學生春遊的地點。現在,要求學生寫春天的文章,我覺得除了我們與學生同遊春天去寫,引導學生同家人再遊,那春天的感覺肯丁與老師的參與不同。老師帶着學生遊,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遊,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實最有利於學生創造。

上課時,我剛剛問你認爲那裏最好玩?學生一下子就說出來很多好玩的地方,有爺爺、奶奶家的農家樂、水庫、濱湖公園等。接着再問,你認爲適合我們小學生春遊的地點,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學生列舉出安全、景色美麗、便於開展遊樂活動、可以探險、有紀念意義等條件。然後,我對他們說:“不管你們怎麼說,怎麼寫,只要能把一個地方寫得讓我們心動,想去他建議的地方,就是最好的。”

沒有了框框套套,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和喜好“推銷”春遊地點。沒有了例文的束縛,學生可以天馬行空,自由馳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選擇春遊地點;愛吃的,更是把農家樂的招牌菜描寫得叫人垂涎三尺,再加上或是吊人胃口式的開頭和揭謎底式的結尾,或以讚美春天的美景開頭,鼓動春遊去來結尾,或是開門見山和首尾呼應式的開頭結尾構成了這百花齊放的春遊建議。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