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彙編5篇)

本文已影響 2.97W人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彙編5篇)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可是,現在的學生能有多少能保持濃厚的興趣堅持廣泛、大量的閱讀呢?追根溯源,問題還是出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我們的閱讀教學,功利意味特別濃厚,老師是爲考而教,學生是爲分而讀。因此閱讀教學是讀書、感悟少,提問、分析多;學生自主發現少,教師講解求同多。學生在語文課上脫離了生動鮮活的語言材料,面對一篇篇美輪美奐的文章卻只是進行着枯燥的分析、答題、背答案,這樣是不可能激發起學生閱讀的慾望的。

品味語言,是語文教學的真諦。我們只有重視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魅力,摸索語言的規律,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充滿濃郁的語文味。下面結合我對《蘆花蕩》一文的教學,談談語文課中品味語言的幾種方法。

聯想法。語言本身具有聯想功能,而豐富的聯想又能豐滿語言形象。面對語言,學生能通過聯想,把語言所描繪的景物、事件與自己相關經驗世界中的事物和思考聯繫起來。這樣就使語言與學生豐富的閱歷和以前所獲得的知識聯繫起來。因而,在學生聯想這一過程中,學生感受到的已不再是乾癟的語言,而是豐富多彩的意義世界。

《蘆花蕩》開頭描寫環境的'時候,有這樣一個句子:“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這裏的“鑽”實際就寫出了“白洋澱人民在惡劣環境裏頑強生存的意志、鬥爭的力量”。爲了引導學生能準確把握這一點,我先預設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們學過的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也有這樣一個句子“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裏寫小草爲什麼用了一個“鑽”字呢?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由寫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得到啓發,進而展開了聯想:這裏的“鑽”寫的不僅僅是葦子,而是寫的像葦子一樣頑強的白洋澱人民。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半夜以後,小船又飄回來”中的“飄”字,“那替女孩子報仇的鉤子卻全找到腿上來”中的“找”字等,都可運用聯想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聯想,感受文字創造的意境,進而體味語言的魅力。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2

《蘆花蕩》主要寫了一個老英雄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個老頭子撐着一隻小船,在白洋澱無數次地穿過敵人的封鎖線,爲游擊隊運輸糧食、護送幹部、他不帶一支強,只靠那隻靈巧的篙和魚鷹似的游水身手,在萬畝水塘裏穿越,從未發生意外,靠了他,游擊隊才維繫了澱裏澱外的交通聯絡。但又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在夜間穿越封鎖線時,撞上了敵人的小火輪,一個女孩負了傷。這個打擊差一點使他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力量,但他發誓要爲女孩報仇。這篇小說很有傳奇色彩,人物形象鮮明,環境描寫也別具一格。

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遵循了語文的學習規律,突出了對學生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轉化成學生的自身體驗,以人物心理的揣測爲主要方式,讓學生的感情得以昇華。在這一方面我設計了“想象體驗”環節,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老魚鷹”因沒有圓滿完成任務而發生的複雜心理時,學生討論得很積極,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語文素養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敘事性作品的特點,重在敘述故事情節和分析人物形象,將“老魚鷹”的英雄事蹟和鮮明的`個性流露無遺。

在閱讀方面,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提高默讀的速度和默讀的質量,更重視培養默讀的技能。閱讀的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在從局部到整體,從感性到理性,從閱讀教材到自我體驗,啓發學生積極參與。閱讀實現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過程,在進行局部的精讀,先從一般性的簡單內容開始,再到深層次的思想內涵類的深度閱讀,最終能夠拋開教材進行課外閱讀,自我體驗,內化爲學生自身的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我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體驗性、發明性的閱讀,深入貫徹學生爲本的教學理念。在學法指導上,注重引導學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力求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在教本課的景物描寫時,讓學生摘抄自身喜歡的句子進行品味研討,尊重學生的獨特的體驗,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拓展延伸環節設置的問題“課外閱讀《蘆花蕩》的姊妹篇《荷花澱》比較兩篇文章有何異同?”這樣設置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體現語文廣泛的外延,體現大語文的觀念。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3

老師播放《鐵道游擊隊》片尾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創設情境引人新課後,可分別引導學生進入下列三個話題進行歡樂對話。

一、話題一:說說內容

以話吧形式引導學生敞開心扉地談論是解讀文章內容的一種方法。這種無拘無束的討論能使學生談出自己的想法、見解、體驗,讓他們在不斷悟的過程中,生成智慧,閃現精彩。

教師應引導學生通讀整體感知內容──尋讀抓住重點內容──統讀感悟文章主旨逐步進行。

1、整體感知內容,要學生把握文章是寫抗日戰爭時期一位老英雄,智殲鬼子爲兩個孩子報仇即可。

2、尋讀抓住重點內容(片斷摘錄):

師:文中的老頭子富有傳奇色彩,尋讀課文說一說他奇在哪裏?

生1:他奇在將近六十歲了,卻不在家休息

生2:他奇在手無寸鐵卻神通廣大,什麼外交通運輸糧草,護送幹部。

生3:他奇在在敵人緊緊封鎖下卻能來去自如。

生4:他奇在一支槍也沒有卻讓十幾個鬼子送了命。

生5:他奇在那麼好面子工作出了一點差錯就覺得沒臉見人。

生6:他奇在蘆花蕩裏戰爭硝煙瀰漫卻很悠閒。

生7:他奇在工作那麼繁忙危險,卻始終那麼樂觀自信。

教師小結:文中的無名老英雄確實神奇,他奇在神通廣大的本領,奇在自信又自尊的性格,奇在悠閒又樂觀的情緒。

3、感悟文章主旨,只要學生悟出,歌頌老頭子智勇雙全,愛憎分明,具有愛國熱情。從他身上看到白洋澱人民樂觀豪邁的抗日鬥志即可。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很多時候老師低估了學生的潛力,固而不給學生嘗試的機會。學生潛在的創新思維就被我們這種好心給抹殺了。說內容給學生自由,給學生空間,給學生期待。讓學生暢所欲言在自主活動中感受成功,收穫驚喜。

二、話題二:談談寫法

一篇美文首先是內容美,其次還得寫得巧,本文在起伏照應、人物刻畫等方面特別明顯,教師要想辦法喚醒學生潛力,促使學生什麼發言慾望,在互相談論中自主賞析。

下面是賞析精彩片斷:

師:對這樣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傾注了滿膛熱情來刻畫他,比如概括介紹、行動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等等。請你選擇一個角度用和老頭子對話的方式,析讀課文在課文旁邊作批註。

(學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師:下面請看老師給的一個例子(大屏幕展示,教師朗讀)。

例:我喜歡老頭子身上那種自信,請看作者對他的語言描寫──

1、什麼事也沒有了,安心睡一覺吧,到葦塘裏,咱們還有大米和魚吃。

2、不怕,洗一洗吧,多麼傻的一個孩子呀!

3、不怕,小火輪上的探照燈它照不見我們。

4、不怕,他打不着我們。

批註:每一次你都說不怕,難道你刀槍不入嗎?不,只是因爲你熟悉蘆花蕩對自己水上的能耐非常自信;同時,你有一種戰勝敵人的堅定信念;這種信念使你藐視一切敵人,所以你無所畏懼。

生1:我喜歡老頭子的自尊,你看作者對他得知大菱負傷後的心理描寫──大江大海過了多少,爲什麼這一次的任務,偏偏沒有完成?這老臉呀!

我的批註:敵人封鎖得那麼嚴,槍林彈雨中,誰又能擔保萬無一失呢?你對自己要求太嚴格了。出了一點兒差錯你就自責成這樣。

生2:我喜歡老頭子的智勇雙全,你看作者對他的行動描寫──一個乾瘦的老頭子,只穿着一條破短褲,一個一個投進嘴裏去。

我的批註:我真佩服你的膽量,在敵人的眼皮底下還如此悠閒;我也佩服你的智謀,這一個一個投進嘴裏的又肥又大的蓮蓬果然讓鬼子饞得上了鉤。

從談方法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教師到位而又不越位的點撥示範,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讓學生找到了感覺,嚐到了好滋味。

三、話題三:嘮嘮語言

語言優美是一篇美文的重要標誌。孫犁先生筆下的戰爭不是瀰漫着血腥味,而是籠罩着詩情畫意,因爲他要用美的環境來烘托美好的人性和心靈。指導學生集讀課文,學生在咀嚼品味中生成如下一些探究場景。

生1:月明風清的夜晚奔着東南去了。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葦葉。既表現了水鄉的特色,又寫出了小船的輕快敏捷,烘托出撐船者的高超技藝。

生2:葦子不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本句用擬人手法寫葦子旺盛生命力,烘托人民在殘酷戰爭中頑強的生存姿態。

生3:這一句鑽用得好,化靜爲動。

生4:在那裏,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本句優美的環境描寫,烘托出老頭子解恨後那種輕快愉悅的心情。

交談的.形式,真正實現了新課標提倡的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能開啓學生的心靈,放飛學生的情愫,使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自然收到好的效果。但老師的適時點撥示範也是必不可少的。

結束:我們從三個方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並交流了各自的體會,下面自己總結一下本節課所學到的學習方法。(我們應重視學習經驗的總結,重視授人以漁)學生再次聽《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時展開聯想講一講你想起的革命英雄故事。遷移思維,再次訓練表達。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4

對於小說分析人物形象,我們一直採用的就是這種方法,我也沒覺出有什麼問題。尤其是趙老師的課,我一向覺得無可挑剔,教師素質良好,教學語言有魅力。比如這節課,巧妙的過渡語,智慧的點撥,學生也時有精彩的回答。對於小說分析人物形象,我們一直採用的就是這種方法,我也沒覺出有什麼問題。尤其是趙老師的課,我一向覺得無可挑剔,教師素質良好,教學語言有魅力。比如這節課,巧妙的過渡語,智慧的點撥,學生也時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在陳大偉教授指導下,我們觀課主要觀學生的行爲、學習的效果,我卻驚奇的發現原本一堂成功的課現在竟也有了不少問題。

首先,學生對人物分析往往是侷限於某一處,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對人物的形象分析總是零碎的。我說是自信自尊,你說是智勇雙全,他說是老當益壯。學生的困難在如何全面認識、客觀評價小說中的人物,而我們恰恰在這一點上處理得略而在前一階段處理得詳。

其次,學生的回答是他課前已分析出來的,那麼這堂課的這個環節相當於是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而且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爲課堂有限,那麼大部分的.同學在這堂課中充當了什麼角色呢?那就是傾聽。傾聽同學的發言,傾聽老師的總結。幾十分鐘一直在傾聽。他們又能入耳入心多少呢?難怪課上看到有的同學走了神,有的同學做了小動作。

第三,這堂課的前提是學生課前自己充分的預習、思考。那麼有沒有人沒充分預習呢?從觀察來看,答案是肯定的。爲什麼呢?因爲上課老師總要說,總要總結的。自己既不發言,也無須思考,只要聽就行了。長此以往,不願預習、不願思考、不願舉手的人就多了。從課堂來看,學生髮言的面並不大。

第四,還有個資料的問題。現在大多數同學都有資料。我們上課研討的問題資料上都有,學生看了就行了,爲什麼要聽老師總結重複呢?難怪課上不聽的同學也不少,都在自己看資料。我們還是沒真正關注學生啊。

總之,從本節課看來,當我們真正關注學生的時候,才發現一堂課的目標設定、重點難點的確定都不應只是老師依據教材來定,而應依據學生認知教材的情況來定。一種教學方法的採用,也不要只是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從自己的眼光來定,而應從學生的心理出發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去爲好。由此得來的教學效果也不應只看課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應看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他們原有的基礎上最終有了多少新的收穫。

看來,真正做到關注學生並不容易。

八年級語文《蘆花蕩》教學反思5

《蘆花蕩》主要寫了一個老英雄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個老頭子撐着一隻小船,在白洋澱無數次地穿過敵人的封鎖線,爲游擊隊運輸糧食、護送幹部、他不帶一支強,只靠那隻靈巧的篙和魚鷹似的游水本領,在萬畝水塘裏穿梭,從未發生意外,靠了他,游擊隊才維繫了澱裏澱外的交通聯絡。但又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在夜間穿越封鎖線時,撞上了敵人的小火輪,一個女孩負了傷。這個打擊差一點使他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力量,但他發誓要爲女孩報仇。這篇小說很有傳奇色彩,人物形象鮮明,環境描寫也別具一格。

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遵循了語文的學習規律,突出了對學生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轉化成學生的自身體驗,以人物心理的"揣摩爲主要方式,讓學生的感情得以昇華。在這一方面我設計了“想象體驗”環節,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老魚鷹”因沒有圓滿完成任務而產生的複雜心理時,學生討論得很積極,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語文素養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敘事性作品的特點,重在敘述故事情節和分析人物形象,將“老魚鷹”的英雄事蹟和鮮明的'個性表露無遺。

在閱讀方面,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提高默讀的速度和默讀的質量,更重視培養默讀的技能。閱讀的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在從局部到整體,從感性到理性,從閱讀教材到自我體驗,啓發學生積極參與。閱讀實現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過程,在進行局部的精讀,先從一般性的簡單內容開始,再到深層次的思想內涵類的深度閱讀,最終能夠拋開教材進行課外閱讀,自我體驗,內化爲學生自己的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我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體驗性、創造性的閱讀,深入貫徹學生爲本的教學理念。在學法指導上,注重引導學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力求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在教本課的景物描寫時,讓學生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品味評析,尊重學生的獨特的體驗,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拓展延伸環節設置的問題“課外閱讀《蘆花蕩》的姊妹篇《荷花澱》比較兩篇文章有何異同?”這樣設置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體現語文廣泛的外延,體現大語文的觀念。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