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

本文已影響 1.81W人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範文(通用8篇)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1

《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在文中,法布爾介紹了自己觀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蟋蟀建築住宅的才能。作者在文章中大量採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動比作人的活動,想象非常豐富,語言十分風趣。從課文的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作者是通過長期深入的觀察才發現了這一昆蟲世界中不爲人知的祕密。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二是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教學本課的重點是瞭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樣建成的,通過重點語句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特點。

上課時,我主要圍繞解決“這是一隻怎樣的蟋蟀?從課文中哪裏看出來的?”這一問題展開,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這一問題來理解文本。反思這節課,雖然相較於之前的課學生的表現有了明顯的進步,但還是出現了諸多問題:

  一、課前準備還是不夠充分。

雖然在設計前置作業和教案的時候準備了很多,但是還是沒有深下去,沒有準確把握這節課的重難點,沒有站在整體把握課堂節奏的基礎上來上課。上課的時候課堂操控出現了問題,字詞部分用時太長,結果導致課堂顯得頭重腳輕,沒有節奏感。因此我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同時,由於課前對學生掌握情況的不瞭解,導致我不能靈活地處理課上出現的緊急情況,學生出現的錯誤沒有給予及時的糾正,這對於學生來說本節課基礎知識的掌握就不夠紮實。對於本課的難點我處理的也不是很到位,利用課上來解決不僅耽誤時間,而且學生也沒有做到全員參與,因此不如放到課前小組的研討學習當中去,上課的時候直接呈現研討得出的結論,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了,學的也紮實,而且也大大節約了課上的時間。

  二、課堂不夠緊湊。

一直以來我上課存在着一個問題就是老師缺乏課堂上的激情,由於老師的情緒太平緩,沒有感染到學生,所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沒有參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活動,再加上課上缺乏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一堂語文課儼然上成了討論課。同時,面對學生討論出來的結論,我也沒有很好的放到全班交流,因此思考就變成了幾個人的思考,沒有做到全員參與到課堂思考當中來。作爲老師,我沒有很好地教給學生正確的表達自己觀點的方法,面對孩子們回答出來的零散的問題,我也沒有及時地幫助學生理出一個清晰的結論,所以學生依然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討論上,沒有深入理解思考,這是作爲課堂操控者的一個很大的失誤。因此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應該加強對學生個人朗讀的指導,教給他們正確的讀書方法、批註方法以及正確與同學交流的方法,抓住字和篇的教學,培養學生體會、反思、運用的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紮實地學到知識。

結合本節課出現的問題,在今後的備課過程中,我應該再仔細研讀教材教案,不僅要備教材,更得備學生,真正把備課深下去。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盡最大努力爭取讓學生在課堂上既能動起來朗讀、背誦、書寫,又能靜下來思考、傾聽、感悟,這樣動靜結合的課堂纔是能夠促進孩子紮實地學到知識的課堂。當然,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和我的學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說明文,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真實地介紹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選擇、蟋蟀的住宅特點和怎樣修建住宅的,讚揚了蟋蟀不辭勞苦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本節課教學重點是住宅的特點和怎樣修建這兩部分。

1、在本節課的導入部分,安排介紹蟋蟀的相關知識背景,設法激起孩子的學習興奮點。同時根據“住宅”這個詞語的運用,引導學生理解整篇課文中擬人手法的運用。同時,初步感知作者對蟋蟀的特殊感情。

2、讓學生在反覆的讀課文和預習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每段的大意,然後小組交流討論後,可以把課文分爲幾部分,引導學生整體感知這篇課文。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在概括課文的大意時,有些難度,需要老師在引導上下功夫。

3、對於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圍繞着“隨遇而安”這個詞語展開,首先讓學生說一說這個詞語的意思,然後,在課文中找到這個詞語,想一想,“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蟋蟀不肯隨遇而安?”然後,逐步引導學生思考蟋蟀選址的特點。這部分的學習較爲容易,學生很好理解。

4、對於蟋蟀住宅的特點,這部分的學習概括難度較大,我主要採取的方法是讓學生反覆地讀這一部分的內容,然後再在小組裏討論,學着用一個詞語概括,然後把概括的詞語寫在黑板上。這種方法,學生都很積極,找了很多的詞語,基本上都概括出來了。有些較爲隱蔽的特點,引導的基礎上再進行補充。當然,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學生很活躍,但是,需要老師很好地控制課堂秩序。對於這一部分,還要提到的就是語言的生動活潑,這裏需要老師較高的基本功,語言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通過朗讀把它表現出來。這裏擬人句的運用,都是學生日後寫作文可以用到的。

5、但是在教學中還是存在着很多問題,首先,我認爲有些課文,我們很難把它完全地分爲幾部分,比如說《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我經過反覆地推敲,查閱了相關的參考資料,我認爲,這篇課文的前面一部分和後面一部分內容很難進行嚴格的劃分,這樣在整體感知課文的時候,學生理解就存在困難。最大的困難還是情感方面,我認爲,現在的小學生很難理解當時作者寫文章時候的情感,因爲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興趣、愛好也產生了變化,作者對蟋蟀的喜愛之情很難深入體會。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3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讚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這是一篇說明文,作者懷着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真實地介紹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選擇、蟋蟀的住宅特點和修建經過,讚揚了蟋蟀不辭勞苦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本節課重點研究選擇地址和住宅的特點兩部分 在不知不覺中結束了這一節課,感慨頗多,提煉點滴並整理如下:

1、引題設法激起孩子的學習興奮點,利用動物和人類的”住宅“的聯繫及區別,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說說動物住處的稱呼,讓學生在拓展中積累,在比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課堂伊始,利用孩子強烈的好奇心理,設計爲: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禮物(出示蟋蟀的圖片)誰認識這個小傢伙?說說你對它的瞭解。此舉一下子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因爲農村的小孩對蟋蟀大概瞭解一些,已不足爲奇,尤其夏天到來時到處可見,同學們紛紛舉手競相猜測回答,爲學習新課營造了積極的心理氛圍;在解釋”暴雨“一詞時,引導學生回憶:生活當中我們經歷過的又急又大的雨,正好我講課的前天晚上下了一場大暴雨,同學們立刻想到了那是怎樣的情景,於是聯想的遇到這樣的雨蟋蟀的住宅也會馬上變乾的,接着追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地勢,是朝着陽光的堤岸上,理解”堤岸“這個詞,有一個同學說出了自己的理解,我認爲很好,爲了全體同學都能理解我特意準備了兩張圖片示意學生觀看,這樣更直觀。由此一步一步學生聯想到小蟋蟀的聰明,仔細,有頭腦。聯想到作者是通過認真仔細的觀察才發現的這青草叢中隱蔽的隧道。

3、從”住宅“入手,瞭解蟋蟀住宅的特點,並適時地進行擬人句的學習,這其實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僅是科學說明文同時也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地位。而我則顯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後者,因爲這語言乍看平實,其實是涵蓋着作者濃濃的情懷。當學生找出擬人句時我沒有重點地來指導朗讀,失去了很好的語感訓練機會。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學,我一定要加強對感情的體會和朗讀指導,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學習觀察,潛移默化地受到熱愛自然的教育。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4

在教學《蟋蟀的住宅》一課時,我認真地看了教案,揣摩了一下本課的主要內容,在教學中,我沒有像以前一樣帶領學生朗讀、分析課文,而是採用了一種幽默的語言來進行教學,結果學生學得輕鬆,我自己的心情也十分愉快。下面就將我的一些做法介紹如下:

1。介紹作者,引起興趣

本文的作者法布爾長期觀察昆蟲達30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在上課前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有關法布爾觀察昆蟲入了迷的故事,學生聽得哈哈大笑。然後我話鋒一轉,引到了蟋蟀的住宅上,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起來了。

2。縱橫對比,理解課文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讓學生抓住重點,縱橫對比,以點帶面來理解課文:爲什麼說蟋蟀的住宅是一個偉大的工程?老師的住宅比蟋蟀的住宅大得多,裝修也好得多,爲什麼反而沒有蟋蟀的住宅出名呢?學生從課文中找了大量的例子來證明蟋蟀挖掘住宅的不易,還指出老師的住宅雖然好,但全是別人完成的。學生找得高興,我也教得輕鬆,在快樂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就突破了難點。

《蟋蟀的住宅》是小學六年制第九冊第七組中的一篇課文,是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說老實話,我抽到這篇課文還有些牴觸情緒,初讀這篇課文時興趣也不大,可能有些老師和我有同感,覺得文章有點散,線索似乎不太清晰。但是當我們沉到文本中,仔細研讀時,就會發現,這篇課文不是按照蟋蟀修建住宅的順序寫的:先選址再修建接着寫修建好的樣子;而是根據法布爾的觀察順序寫的,先發現住宅再觀察特點繼而想了解它的修建過程。而且法布爾在富有情趣的語言中,表達出了他對蟋蟀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努力改造自己生活的那種欣賞和讚歎。葉老曾經說道“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開了窺視作品奧妙的門戶。

基於這樣的解讀,根據文本特點,爲了簡化教學,我們作了一些嘗試。

時間有限,簡單說三點。

1、我們抓住了題眼“住宅”,循着作者的思路,帶着學生好好地去欣賞住宅,對住宅做進一步的瞭解和新的發現,在不斷的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這是偉大的工程,情感的昇華水到渠成。而不是給學生一個“偉大工程”的結論,要學生去論證這個結論。這樣就極大的尊重了學生的主體,真實地做到了讓學生自主探究。

2、突出重點,注重文章內在的聯繫。從文本來說,主要寫了住宅特點和修建兩個方面。在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和感悟時,根據學生普遍對住宅特點感興趣的情況,我“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對課文內容作了大膽的取捨,重點研讀住宅特點,概括學習修建過程。在學習住宅特點時,學生髮現蟋蟀的住宅具有朝陽、傾斜、幹得快的特點,我就順勢引導學生將上下文聯繫起來學,發現段落之間的聯繫,感悟小蟋蟀舒適的住宅和他的不肯隨遇而安、慎重選址密不可分。通過今天的教學實踐說明,這種“舍而不棄、上掛下聯”突出了重點,揭示了文章的內在聯繫,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適應孩子的需求。

3、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讀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方法,這節課我是非常重視讀的。除此之外,我還運用了多種方法。比如在聯繫上下文讀、對比讀中抓住關鍵詞品排水優良、陽光溫和;在讀思議結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在讀寫遷移中品“巢穴”“住宅”“家”之間的不同含義及文字背後的不同情感。學生在品味語言魅力後,“體驗寫話”,在我的眼中,這裏是蟋蟀的……孩子們妙語連珠,令我驚喜。就這樣讓學生在“字字珠璣”中品味語言精妙,感受這了不起的小生命以及作者、我們對這小生命的敬佩。還有教師創設情境,請學生“聽話想象”,蟋蟀會唱些什麼呢?孩子們浮想聯翩,一個會勞動會生活的小蟋蟀深深印在了他們心上。還有課中及時捕捉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如質疑、批註、邊讀邊聽邊思考。及最後的“吟誦昆蟲記中的一段話”。課外學習文中的表達方法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這都是在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正因爲學生有了主動參與的意識,課堂顯得和諧並充滿生命的活力。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5

這是一篇語言十分風趣的筆記,昆蟲學家法布爾在文中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一開課,我就引導學生說出課文的重點問題:蟋蟀出名不光因爲它的唱歌,還由於它的住宅。連本文作者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也這樣讚歎說——“假使我們想到蟋蟀……偉大的工程了。”爲什麼說它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呢?(緊扣課文這一重點句子,設計問題,直奔中心,學生的思維一下子便被調動了起來。)

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聽完範讀後,又讓學生圍繞2個問題去讀書:

1、蟋蟀的住宅是什麼樣的?

2、蟋蟀是怎樣挖掘住宅的?通過讀找到與問題有關的語句,並把它用“——”劃下來。(讓學生自學課文,重點讓學生理解蟋蟀住宅特點和住宅修建過程,同時領悟作者在介紹時的運用說明方法。)

等同學們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後,再提出更高的要求:通過把生活中人們的住宅和蟋蟀的住宅進行對比,通過品文中讚美蟋蟀的語句,通過用自己的話讚美蟋蟀,讓學生體會到蟋蟀那吃苦耐勞、不肯隨意而安的精神,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最後,點明蟋蟀是個很普通的昆蟲,但作者對它感興趣,經過長期細緻觀察發現了它的很多特點。引導學生要象作者學習,學會認真觀察小動物。同時佈置作業:(學習寫法)(兩題任選一道)

1、用以下小動物編個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螞蟻 蜜蜂 蟋蟀 蝗蟲 螳螂 螢火蟲 蝴蝶 蜈蚣

2、仔細觀察一種小動物,寫一篇短文,寫出他的特點。

總結文章後引導學生上網查找有關蟋蟀的資料,法布爾的文章。(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增長見識)

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清晰,重視讀寫結合,讓學生在樂學中突破難點。但有點遺憾的是:在瞭解、學習蟋蟀住宅特點那部分,太生硬,有點過場的感覺,讓學生品詞品句的時間不充足。讓人感覺只是瞭解文章內容,沒體會出蟋蟀自己一點一點挖掘出來的住宅給它帶來的樂趣。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6

  本節課講授的成功之處:

1、通過蟋蟀和人類比住宅環節,促使學生去探究蟋蟀的住宅,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學中,將蟋蟀擬人化,以人的標準來衡量其行爲,幫助學生體會蟋蟀的優秀品質,從而讓學生受到情感教育。

3、在第2課時的教學中,通過角色扮演、品評住宅,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蟋蟀的住宅,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蟋蟀的住宅,讓學生更進一步體會蟋蟀住宅的特點。

  不足及改進:

由於時間限制,在閱讀上用的時間不夠。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可以用“假如你就是課文中的那隻可愛的小蟋蟀,請你向大家介紹自己的住宅”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可檢驗學生了解蟋蟀住宅特點的情況。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7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經典的科學小品文。

這天用了兩個課時跟孩子們一齊把課文學完了。從教學策略的選取上,仍堅持“讀議結合,以讀爲主”的原則,把超多時間放在了引導學生讀課文上面。

根據課文的層次,或以自然段爲單位,或者按照好處段來讀,思考到教學時間不寬裕,在朗讀要求上沒有提出過高的標準,只是強調要讀準確、讀整齊。讀完之後,讓孩子們議一議段落的基本大意,這樣做是爲了訓練孩子概括段意的潛力,是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的。議了段意,通常會由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髮表各自的見解。如讀完本課前第二自然段,我設計的問題是“蟋蟀選取住址的標準是什麼?跟其他動物相比,蟋蟀的做法體現了什麼?”,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排水優良”、“有溫和的陽光”、“不肯隨遇而安”、“慎重”等關鍵詞,在羣衆探究了隨遇而安、慎重兩個詞語的意思之後,孩子們對蟋蟀選取住址的標準和講究程度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而後再讀課文,感覺就明顯不一樣了。講到蟋蟀住宅的特點時,根據課文的表述,我跟孩子們一齊在黑板上畫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圖,洞口的位置在哪裏,平坦的平臺以及九寸深、一指寬的隧道,都被直觀呈現了出來。我感覺這樣做效果不錯。蟋蟀是怎樣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讀課文的一個重點。遺憾的是由於時間關係,這部分資料講得有些侷促,對教材的挖掘不太夠,只重點幫忙孩子們理解了前足扒土、後足踏地、兩排鋸推土等資料,缺少了對蟋蟀弱小與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比較,也沒能對

作者細緻入微、極富耐心的觀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說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了。而這個是本單元教學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對這兩個課時總的自我評價是:教學目標達成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

一般來說,諸如此類的課文理解起來障礙不大,只要多讀幾遍,就能把課文資料理解個八九不離十。然而,語文課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於孩子們理解了課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藉助教材帶給的文章範例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潛力,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並逐漸學會在自我的習作中加以運用。就本課教學而言,就應說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級目標,語言文字訓練不夠,理解感受潛力培養缺失,表達方法學習幾乎沒有涉及。因此,這樣的語文課屬於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認爲首要的還是解讀教材、研究教法不夠。備課階段沒能深入解讀教材,對文本的理解較爲膚淺,關鍵詞句領會不到位,掌握與課文有關的外圍資料如昆蟲學相關知識不夠;上課過程中組織教學不夠嚴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未被充分調動起來,讀課文的形式不夠多樣化、缺少新意,課堂討論參與範圍較窄,發言者相比較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屬於“沉默的大多數”。其次,教學時間分配不盡合理,隨意性較大。

第一課時安排了前一篇課文的背誦檢查,前後用去了近10分鐘時間,再加上講課過程中偶爾停下維持紀律、提醒個別走神兒的孩子也會佔去一點時間,再有就是課堂上的一些廢話,致使寶貴的教學時間白白浪費掉了。如果課前思考周全,很多時間完全能夠節省出來用於實質性的學習。

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從細節做起。從明天起,我將致力於此。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蟋蟀的住宅》教學反思8

《蟋蟀的住宅》選自小學課標人教版第七冊的第二單元,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對於四年級的學生,課文內容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課之前,我進行了大量的準備:查找課件,尋找相關資料,準備教學流程,可謂費盡了周折,我對這篇課文的教學充滿了期盼,卻忽略了我最應該關注的羣體——學生。上完之後,效果卻令人失望,因爲整個課堂氣氛太過沉悶。面對此種結果,我靜下心來尋找根由。哦,我沒有把學生的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這節課,留給我的啓示很多很多:

課前預習必須到位,才能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流程的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當前學習狀況。這堂課前,因爲我認爲這篇文章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即使他們預習不好,也不會影響教學效果。所以,我只簡單地佈置了預習任務——讀五遍課文,疏通文章的字詞,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可我並沒有認真地落實。結果,上課時,讓學生去選擇蟋蟀的住宅在北岸還是南岸時,當教師尋問可以從哪個自然段尋找到相應的幫助時,積極參與的同學很少。當學生選擇好後,讓學生體會“隨遇而安”、“慎重”的含義時,主動回答的學生也不多。若上課前教師把預習落實到位,這樣的局面必然不會出現。課上到此,教師似一隻折翅的鳥兒,早已無法飛翔。

學習方式必須多變換,才能激發學生潛力。語文新課標指出“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髮揮主體作用,主動參與教學,讓學生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應用、實踐語言的能力。這堂課中,教師利用flash課件帶學生去蟋蟀家做客,讓學生根據文章內容說出蟋蟀住宅各部分的特點時,我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然後進行彙報。後來,進行“做導遊”這一環節時,我又採取了這種探究方式。這種探究方式,雖然能夠讓學生加強合作意識,但也會削弱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養成依賴的“惡習”。若對第一個教學環節採取獨立思考的學習方式,可能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好,教學效果也會更好。正是學習方式的單一,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束縛,教師的拓展受到了限制。

朗讀形式應多樣性,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情。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享受語文,讓閱讀成爲一種對話,讓表達成爲一種傾訴,讓思維成爲一種習慣。在教學這篇課文,爲了讓多數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我多次採用了全班齊讀這種形式,而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很少採用另外一些閱讀形式,如,分組讀,個別讀,賽讀,範讀,使得學生的情感體驗受到了壓制,讓他們內心的那種驚歎,那種驚訝無法呈現,可謂一大憾事。如果,在朗讀這一過程中,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最後,讓學生談參觀完蟋蟀住宅後有什麼感受時,必然會水到渠成,答案也會精彩紛呈。

一堂課留給我的思考很多,但這些思考也必然激勵我不斷前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