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習作4教學反思範文

本文已影響 1.45W人 

一、關於教學目的問題

習作4教學反思範文

作文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我們一直思考着這樣一個問題:作文的指導如何纔算是教會了呢?因爲每個學生的作文水平都不一樣,如何讓好的文章出彩,差一點的文章有所提高?基於這樣的思想,我們將蘇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學期《習作4》作爲精品課程的研究項目之一。

我們設計這次作文教學始終貫穿着這樣一個目標:讓學生能夠懂得寫作是爲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材料;能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範、整潔;40分鐘能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這次習作的具體目標就是通過閱讀《龜山漢墓參觀記》,懂得寫參觀記或遊記要按照順序,要抓住重點寫出特色,要寫出自己的感想。學習例文的寫法寫一篇參觀記或遊記。題目自定。

二、關於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問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孔子給我們後世留下的至理名言它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好”和“樂”是成事的關鍵。學生作文也是如此,其關鍵在一個“趣”字,興趣是作文的動力。部分學生怕作文,原因種種,其間對作文無興趣、把作文當着“苦差事”,似乎是重要原因之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激發學生作文興趣、讓學生帶着愉快、歡喜和滿意的情感去作文,的確是提高作文質量關鍵的一環。那麼怎樣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呢?

這次習作能寫出產品的外部特徵和它的價值或用途是重點 。從教學的實際效果來看,只有學生的寫作興趣有了,寫作素材豐富了,體驗深刻了,才能寫出優秀的文章。爲了調動學生的表達慾望,所以,我們提前給學生習作要求,讓學生有充分時間去觀察、詢問和查閱來收集寫作材料。因此,學生就有內容可寫了。由此可見,作文教學應重視材料的準備,讓學生提前收集材料,提高課堂的效率,從而爲學生能初步修改自己的習作打下基礎。

三、關於習作中有模仿痕跡的問題。

模仿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境遇尷尬衆所周知,作文教學的效率不高是世界各國母語教學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也是我國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老大難”問題。它嚴重製約着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的進程,這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學生作文中出現了抄襲、照搬他人文章的可怕現象,再一次引起人們對作文教學的極大關注和深切憂慮。參加作文閱卷的老師們經常被一些老練的漂亮文章困擾着:給它打高分吧,怕以後被證明是抄襲之作而引來非議,甚至是版權官司:不給高分吧——又怕錯判而誤人子弟。更爲可怕的是學生在作文中說假話和套話已經蔚然成風。更有甚者,學生作文模式化嚴重,連說假話和套話也是異口同聲、千人一腔。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從許多孩子的作文中,我們幾乎感受不到他們的靈性與活力,觀察不到少年特有的稚氣與眼光,察覺不到他們敏感的情思與豐富的想象力,閱讀不到鮮活靈動的語言與獨特的表達方式。學生的作文中已經沒有稚氣,沒有靈魂,沒有個性,沒有真情實感,有的只是成人化、社會化的東西,有的只是脫離了精神的軀殼,有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裝在套子裏的人”,有的只是急功近利和近乎輕浮的文字遊戲。這種模式化傾向也是作文教學改革難以深入下去的重要原因。

我們這次習作因爲課前讓學生收集資料,第一次試教時部分學生出現照搬資料的現象,缺乏自己的獨特見解,沒能盡情地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而且這次的習作在書中的寫作指導部分出現了範文內容,因此出現模仿現象就更爲嚴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終生學習的四個“學會”(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其核心是學會做人,學會做一個真實的人。在這方面,作文教學是責無旁貸的。“作文即做人”,“文如其人”都說明這一個道理。它要求作文應當是真我的體現,寫出自己的生活,寫出自己,作文才有生命力。這就需要教師加以恰當的引導,引導他們在寫作文時要做到說真話、訴真情,以表現出自己的內心世界。生活是真實的,作文也應當是真實的。摒除虛假浮誇,才能寫出真實之文。所以在研究如何上好第二次的課堂教學時,我們把模仿問題作爲重點問題來解決。那麼,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學習,首先就是模仿,而模仿則必須要有榜樣,模仿是爲了實踐”因爲寫作不是空中樓閣,可以憑空出現,模仿也不是依葫蘆畫瓢完全照搬。模仿是就“發現”環節中所發現的寫作技能,將其通過模仿方式運用到自身的寫作實踐中,從而形成自如運用名家寫作技能的能力。葉聖陶曾經指出“寫作的歷練在乎多作,應用從閱讀得到的寫作知識,認真地作。”,我們就把這一觀點看作是從發現到模仿的過程。

值得一題的是,模仿並不僅僅是就發現中所得寫作知識進行模仿,而應該是一個可以靈活變通的過程。所以我們決定在上課時教師根據學生所發現的知識提供合理、合適的模仿程序或流程。最後我們也決定使用範文,但是教師在這一環節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也就是教師是否能夠及時合適地對學生所發現的知識進行模仿練習,使知識從發現的意識變成實踐能力就顯得非常地重要了。另外,還有可能影響學生對於本次習作所發現的技能掌握程度,繼而影響學生對於寫作的興趣。也就是說,使學生對該素材有親身體驗而能夠寫出真情實感的習作來是這次習作指導的重點了。這一環節對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生活體驗以及寫作的內容,教師應儘量地與學生溝通,認真發現學生的普遍的生活閱歷,並敏感地發現學生所感興趣的生活點,使之成爲學生模仿習作當中的生動題材。我們認爲模仿環節中可涉及的題材和環節有:

1、一般模仿。即對於“發現”過程中所獲得的寫作思路、寫作技巧、寫作情感等以某一題材進行模仿練習。因此在此次習作時學生通過模仿範文掌握了寫作思路,先寫外部特徵,再寫價值用途價值。在習作中寫出過過度句,比喻和擬人的句子傳神而生動,介紹價值用途的句子幽默風趣,其水平比以往習作的某些命題作文要高出許多。而且通過這一次練筆,學生加強了對生活素材的發現意識。

2、特殊模仿。對於所發現的寫作水平較差的學生,可以進行適當的範文學習與指導,這對於部分學生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中下水平的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好的激發,尤其是認識到自己也能寫出優秀的文章會產生了“比一比”、“我能行”的心理,這次我們中下水平的學生也上交了一次高水平的習作練習。模仿還是值得商榷的。由學生自由提出,或根據學生水平與需要補充範文,或根據寫作思路進行商榷推敲,或就寫作內容補充豐富的材料。總之形式可以多樣,關鍵看學生的發現側重點。既要一定的模仿,但又防止千篇一律,這就要看教師的作文指導水平了。

四、關於評與修改習作的習慣的問題。

新課標提出了“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要“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最能體現實踐能力的寫作教學中又強調了不僅“要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的情況”,而且“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彼此的瞭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這一方面向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主導”要求,而且明確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另一方面又把語文教師從無功的作文評改忙碌中解放出來,給作文教學突破瓶頸找到新出路。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學生自改作文有明確的要求。在第二部分“課程目標”的“階段目標”中要求,“第二學段(3~4年級)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第三學段(5~6年級)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範、整潔。”“

文章不厭百回改,要讓學生明白文章是改出來的。課堂上我們採取自我評價和互動評價,讓學生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傳統的學生作文評改,只注重教師活動,忽視了學生活動,教師當主演,學生當觀衆,整個過程顯得蒼白、靜態、死板、低效。學生得不到評改訓練,思想水平難以提高,寫作水平停滯不前,評改效果微乎其微。它對一個整體的、所有的學生作文,用一個標準去套,用一個人的思想、看法去統一一班人的思想、表達、語言、形式甚至情感,因而,影響學生的個性發展。它還是以尋找缺點爲主的傷害學生寫作自信的、使學生缺乏成功感的作文評價。因而,它功能陳舊,目標模糊,方法缺乏理性和科學性,主體被動化、標準單一化、成果分數化、評語傷害化、形式程式化。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作文自改、互改方法和能力培養的研究,從學生的知識能力、取得知識能力的過程方法和從中產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和對學生將來的學習生活發展等方面,有着非常積極的意義。1、學生自改作文學生自改作文是指在教師的有序指導下,學生能夠按照一定的標準來自己衡量、評價自己的習作,並不斷找出習作中存在的問題而改正,使自己的習作儘量完善,從而形成一種自改的能力。2、學生互改作文學生互改作文是指學生與學生雙方相互作用,再加上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從而建立生生、師生雙向的信息輸入,雙向的情感交流通道,雙向的資源共享,雙向的創新提高途徑,雙向的評價和激勵措施,初步形成教學相長的作文評改新機制。批改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自改、小組合作互評、全班多向互動式評改交流等途徑,逐步培養學生自改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

五、做好學生作品的交流展示的問題。

寫完後的交流和展示很重要,學生相互交流、欣賞,在交流展示中享受喜悅。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樣一點。

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知識與能力的形成,學習主體──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重要因素。小學生的作文興趣來源於“有材料可寫”,一旦有了材料,他們就會躍躍欲試,表達興趣濃厚。在這種情緒下,作文課堂教學就會取得顯著的效果。

對《語文課程標準》的解讀:《語文課程標準》小學生習作目標有這樣的表述—一“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我們從 “樂於”、“自信心”、“願意”、“分享快樂”等詞中,看到了新課標對學生的關注和關懷,應該說,達到了這些要求,也就達到了作文教學最理想的境界。

學生習作缺乏自我展示的平臺。人都有一種潛在的需要就是要展示自我,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賞識。這一需要往往被老師所忽略,很少學生能擁有一個與別人交流的平臺與空間,他們的心靈被封存,難以與人交流。因而,也難以體驗作文成功的喜悅。

讓學生的作文有更多的讀者,有更多的傾聽者欣賞者,學生會得到情感滿足,在溝通中獲得成功的心理體現,懂得寫作文的意義,增強作文的社會責任感,明白習作要求。以成功促進兒童的新的作文學習。讓所有的學生都不同程度地獲得成功,獲得欣賞讚揚。

我們在每節的作文課後都一個佳作賞析的環節,在這一環節,一起來品讀寫得特別出色的孩子的文章或片段。這篇文章,這段話或這句話最精妙的地方在哪?把學生作文中的亮點細細地點評展示給所有的孩子聽。一開始,重在老師賞析,漸漸地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點評工夫就會長進起來。這種集體的交流對學生的習作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而有的文章需要交流的就不止是同學了,範圍可以擴得更大。

除了點評,相對優秀的作文我們還注意了展示。我們設置了課外的拓展作業,讓學校和班級開闢一塊“自留地”,自己設計自己的版面,貼上自己認爲寫得好的作文。只要是老師評價高的或者自己認爲棒的,都可以貼上去,讓全班和全校的同學都來當讀者,而且可以隨時交流意見。還將這些作文整理裝訂成《小學五年級學生參觀遊記集》,將這些作品放在班級的書架上,成了班級圖書的一本。成了學校圖書的一本。個別特別優秀的學生,我們指導他們積極投稿,我們還在等待孩子的文字在報紙刊物上發表出來,那時的成就感又是另一個級別了。作業的展示成了互相促進,共同進步的平臺。這樣開放,方便易行,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它以開放性、綜合性、互動性、合作性吸引着孩子,激起了孩子們對寫作的濃厚興趣與高漲的熱情。當我們用各種途徑充分激發了學生習作的興趣,展示學生的習作後,我們會發現,原來小學生作文的天地也可以是這樣地廣闊,這樣地豐富,這樣地精彩。

六、關於課堂氣氛不夠濃厚,學生積極性不夠高的問題。

課堂氣氛不好,學生不感興趣,上課效果就不好。老師枉費口舌,學生無動於衷。對於作文教學的特殊性,語文知識的多樣性,一旦造成這種局勢,後果不堪設想。

學生的學習習慣比較差,不積極思考問題,不愛舉手發言,回答問題聲音較小,表現欲不強。這是我們農村學生的共同問題。

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創造和諧氛圍的基礎

阿莫納什維利認爲:“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因素很多,師生關係是一個重要因素。”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一書中又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多數的場合下,都在於教師忘記了:上課是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間的相互關係決定的。”愉快和諧的教學氣氛,可以激發師生雙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課堂教學成果。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就必須要做到:教師要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教師應像光芒四射的太陽一樣,把愛遍施於每一個學生。不論是調皮的,還是聽話的;聰明的,還是愚笨的;勤奮的,還是懶惰的;教師都要始終相信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發展前途,都要傾注同樣的心血,給予同樣的愛。所以,教師不應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要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比如,一個舒暢的微笑,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也許事情很微小,愛卻可以沁入學生心靈深處。這個問題,我們在以後的作文課堂教學中也需要深入地進行探討和研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