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八年級試題

初中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複習題

本文已影響 3.34W人 

 《桃花源記》課課練:複習篇

初中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複習題

  一:《桃花源記》的作者是 ,他是 朝代人,名 ,

字 ,號 。(5分)

二: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16分)

便舍船 豁然開朗 屋舍儼然 阡陌交通

詣太守 黃髮垂髫 便要還家 妻子邑人

 三: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2分)

1、緣溪行 2、便扶向路

3、便要還家 4、各復延至其家

5、鹹來問訊 6、皆出酒食

四: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2分)

1、便舍船 2、屋舍儼然

3、尋向所志 4、尋病終

5、處處志之 6、尋向所志

五: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古今義(12分)

1、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鮮美: 古義: 今義: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交通: 古義: 今義: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妻子: 古義: 今義:

絕境: 古義: 今義:

4、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無論: 古義: 今義:

5、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不足: 古義: 今義:

  六: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32分)

1、捕魚爲業 2、漁人甚異之

3、欲窮其林 4、彷彿若有光

5、豁然開朗 6、屋舍儼然

7、桑竹之屬 8、阡陌交通

9、悉如外人 10、黃髮垂髫

11、妻子邑人 12、此中人語云

13、及郡下 14、便扶向路

15、欣然規往 16、無問津者

  七:翻譯下列句子(8分)

1、林盡水源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4、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

 八:桃花源並不存在,作者爲什麼要虛構這樣的理想社會?(3分)

《桃花源記》訓練

班級 姓名 成績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實詞。

1、漁人甚異之 ﹙ ﹚ 2、 落英繽紛( ) 3、復前行,欲窮其林﹙ )4、便舍船﹙ ﹚ 5、 屋舍儼然( )6、豁然開朗( )

7、屋舍儼然 ﹙ ﹚ 8、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9、黃髮垂髫( ) 10、 具答之( ) 11、便要還家( )

12.延至其家( ).13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 ( ).16便扶向路( )﹙ ﹚17及郡下( )18.詣太守( ).

19說如此( )20、處處志之:﹙ ﹚21、尋向所志﹙ ﹚﹙ ﹚

22、欣然規往( )23、尋病終﹙ ﹚24、後遂無問津者( )

二、出下列句中劃線詞的古義和今義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古義: 今義:

古義: 今義: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古義: 今義:

3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古義: 今義:

三、解釋加點的虛詞:

1、武陵人捕魚爲業: 2、不足爲外人道也: 3、才通人:

4、豁然開朗 5、悉如外人 6、乃大驚 7、乃不知有漢:

8、鹹來問訊 9、不復出焉 10、遂迷

四、用現代漢語翻譯文段中畫線的語句。

1、漁人甚異之:

2、林盡水源:

3、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4、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5、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6、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

7、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8、後遂無問津者。:

9、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愛蓮說檢測題(100分)

  一解釋下列字詞在文中的意思。(每空2分)

蕃(   ) 染(   ) 濯(    )妖(      )

蔓(   ) 枝(   ) 亭亭(     )植( )

褻(     )宜( )

二翻譯下列句子(每句4分)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3)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4)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三填空(每空1分)

(1)“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既可以 ,也可以 ,我們學的《愛蓮說》就屬於這類文體,其作者是 (時代)的 (人名),本文選自《    》。

(2)《愛蓮說》用“蓮”自況,婉曲批判了當時      、    的世風。

(3)自古以來很多文人墨客都寫過蓮,請寫一句有關蓮的:

, 。

 四下列詩句中詠菊的有 ,詠蓮的有 ,詠牡丹的有 。(5分)

A.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B.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C.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D.惟有綠荷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填寫字母即可)

 五作者認爲蓮代表君子,寫出下列句子的象徵意義(每題3分)

1出淤泥而不染象徵:

2“濯清漣而不妖”象徵: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徵:

4“香遠益清”象徵:

六用原文填空(每句2分)

(1)文中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語句是: 。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語句是: 。

(3)作者認爲陶淵明愛菊的原因是:

七閱讀理解

1作者寫蓮,爲何從“水陸草木之花”寫起?(3分)

2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從中可以看出兩人處事態度有何不同?(3分 )

3試分析“菊之愛“有哪兩層含義?(3分)

4“牡丹之愛,宜乎衆矣。”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5“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用了什麼表達方法?作者對這3種花是怎樣的態度?(4分)

6請歸納本文主旨(2分)

7請歸納蓮的品質(3分)

  陋室銘檢測題(100分)

姓名 學號

 一解釋下列字詞在文中的意思(每空2分)

名( ) 靈(     )  斯(     ) 馨(     )

鴻(     ) 調(     ) 案牘(       )勞形(     )

 二寫出下列加線字的古意和今義(每空2分)

(1)無案牘之勞形 古義: 今義:

(2)惟吾德馨 古義: 今義:

(3)談笑有鴻儒 古義: 今義:

(4)無絲竹之亂耳 古義: 今義:

三翻譯下列句子(每句4分)

(1)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5)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填空(①題每空1分,②③題每空2分)

(1) 本來是指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的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就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是用韻的。我們學過唐代 (人名)的 (書名),這文章押韻的韻腳有 、 、 、 、 、 、

、    。

(2)《陋室銘》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一種        節操

和        的情操。

(3)本文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

 五用原文回答(每句2分)

1作者說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寫出陋室環境清幽寧靜的句子是

3寫出作者交友人物高雅的是

4看出作者生活情趣高雅的是

5本文點睛之筆的句子是

 六閱讀理解

1.本文既是寫陋室,爲何寫“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3分)

2.“何陋之有?”有什麼作用?看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23《核舟記》課課練:複習篇

班級 姓名 得分

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24分)

1、罔不因勢象形 2、嘗貽餘核舟一

3、高可二黍許 4、箬篷覆之

5、峨冠而多髯者 6、石青糝之

7、各隱卷底衣褶 8、詘右臂支船

9、舟尾橫臥一楫 10、矯首昂視

11、天啓壬戌 12、又用篆章一

二: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8分)

1、長約八分有奇 2、左手倚一衡木

3、王毅叔遠甫刻 4、詘右臂支船

三:解釋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6分)

1、啓窗而觀 2、峨冠而多髯者

3、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四: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8分)

1、能以徑寸之木 2、能以徑寸之木

3、左臂掛念珠倚之 4、箬篷覆之

 五: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32分)

1、嘗貽餘核舟一 2、嘗貽餘核舟一

3、長約八分有奇 4、高可二黍許

5、清風徐來 6、水波不興

7、其兩膝相比者 8、佛印絕類彌勒

9、矯首昂視 10、與蘇黃不屬

11、珠可歷歷數也 12、舟尾橫臥一楫

13、其船背稍夷 14、鉤畫了了

15、計其長曾不盈寸 16、蓋簡桃核修狹者

六:翻譯下列句子(18分)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形態。

2、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3、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4、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5、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

6、技亦靈怪矣哉!

 七:文章在介紹核舟時,先寫舟的中間部分,次寫船頭,最後寫船尾,試具體分析這樣安排寫作順序的原因。(2分)

  八:文章結尾寫“爲人五;爲窗八;爲箬篷,爲楫,爲爐,爲壺,爲手卷,爲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爲字共三十有四。”作者這樣寫有什麼作用?(2分)

24《大道之行也》課課練:複習篇

班級 姓名 得分

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18分)

1. 選賢與能 2. 講信修睦

3. 幼有所長 4. 矜寡孤獨

5. 男有分 6. 惡其棄於地

 二: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6分)

1. 選賢與能 2. 矜寡孤獨

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24分)

1. 人不獨親其親 2. 矜寡孤獨

3. 謀閉而不興 4. 外戶而不閉

5. 人不獨親其親 6. 人不獨親其親

7. 不獨子其子 8. 不獨子其子

四: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18分)

1. 男有分 2. 女有歸

3. 惡其棄於地 4. 盜竊亂賊

5. 盜竊亂賊 6. 亂賊而不作

五:翻譯下列句子(24分)

1. 天下爲公, 選賢與能, 講信修睦.

2. 故人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

3. 使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 幼有所長.

4. 男有分, 女有歸.

5. 貨惡其棄於地也, 不必藏於己.

6.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 不必爲己.

7. 是故謀閉而不興, 盜竊亂賊而不作.

8. 故外戶而不閉, 是謂大同.

六: 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 (5分)

  七: <大道之行也>全文可以分爲三個部分, 請寫出三個部分的起止句,並概括

各部分的主要內容. (5分)

1.

2.

3.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