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文言文

《伯牙絕弦》文言文

本文已影響 2.65W人 

《伯牙絕弦》文言文1

《伯牙絕弦》一課小學六年級上期唯一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僅有77個字,而這77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上完這一節課的,我有很多收穫。

《伯牙絕弦》文言文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傳頌至今。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除了這些,我還充分利用了聯想和想象的作用。

盡情享受聯想的'美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很多拓展想象的環節,比如:他們是如何相見的?他們又是如何分別的?分別以後,他們又是過着一種什麼樣的生思?想念對方嗎?伯牙怎麼找到鍾子期的?來到他的墓前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景?請你充分運用想象的力量,用你自己流暢、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

在課前我就出示了一些詞語,比如: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我先讓學生說說看到這些詞語,你會想象到什麼樣的畫面,這爲我後面想象的環節埋下了伏筆。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爲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結尾時吟誦俞伯牙在鍾子期墓前留下的詩文,激發學生課後進一步拓展閱讀的積極性。

與學生真誠對話是我在這堂課中的另一個收穫。因爲課前針對學生的特點設計教學活動,使我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課上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誦讀、體驗、對話、聯想中,這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伯牙絕弦》文言文2

翻譯

學習了三年,伯牙琴藝大長,成了當地有名氣的琴師。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惱, 因爲在藝術上還達不到更高的境界。 伯牙的老師成連知道了他的心思後,便對他說,我已經把自己的全部技藝都教給了你,而且你學習得很好。至於音樂的感受、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沒學好。我的老師萬子春是一代宗師,他琴藝高超,對音樂有獨特的感受力。他現住在東海的一個島上,我帶你去拜見他,跟他繼續深造,你看好嗎?俞伯牙聞聽大喜,連聲說好!

他們準備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東海進發。船行至東海的蓬萊山時,成連對伯牙說:“你先在蓬萊山稍候,我去接老師,馬上就回來。”說完,成連划船離開了。過了許多天,成連沒回來,伯牙很傷心。他擡頭望大海,大海波濤洶涌,回首望島內,山林一片寂靜,只有鳥兒在啼鳴,像在唱憂傷的歌。伯牙不禁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仰天長嘆,即興彈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滿了憂傷之情。從這時起,俞伯牙的琴藝大長。其實,成連老師是讓俞伯牙獨自在大自然中尋求一種感受。

伯牙身處孤島,整日與海爲伴,與樹林飛鳥爲伍,感情很自然地發生了變化,陶冶了心靈,真正體會到了藝術的.本質,才能創作出真正的傳世之作。 後來,俞伯牙成了一代傑出的琴師,但真心能聽懂他的曲子的人卻非常少。

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旅遊。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時,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邊避雨。伯牙耳聽淅瀝的雨聲,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動景象,琴興大發。伯牙正彈到興頭上,突然感到琴絃上有異樣的顫抖,這是琴師的心靈感應,說明附近有人在聽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見岸上樹林邊坐着一個叫鍾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請到船上,兩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說:“我爲你彈一首曲子聽好嗎?”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聽。伯牙即興彈了一曲《高山》。子期讚歎道:“多麼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彈了一曲《流水》子期稱讚道:“多麼浩蕩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動,對子期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聲,你真是我的知音啊!”於是兩個人結拜爲生死之交。

伯牙與子期約定,待周遊完畢要前往他家去拜訪他。 一日,伯牙如約前來子期家拜訪他,但是子期已經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聞聽悲痛欲絕,奔到子期墓前爲他彈奏了一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然後站立起來,將自己珍貴的琴砸碎於子期的墓前。從此,伯牙與琴絕緣,再也沒有彈過琴。

在《列子》和《呂氏春秋》中,記載有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一直爲後世所傳誦。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爲世無足復爲鼓琴者。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寫了這個動人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寸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爲君死!

《琴操》、《樂府解題》記載有伯牙學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連先生是伯牙的老師,伯牙跟成連學了三年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成連說自己只能教彈琴技藝,而其師萬子春善移情,便帶伯牙去東海找萬子春請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東海,並未見到萬子春,只看見洶涌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羣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移我情矣!”於是創作了《水仙操》 。

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爲《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人教版六年級上半學期語文書版本: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人教版七年級上半學期語文書版本: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爲世無足復爲鼓琴者。

《伯牙絕弦》文言文3

《伯牙絕弦》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了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讀中品、讀中悟。既教給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見證了伯牙與子期的的情深意長,更讓學生體味到了知音難覓,要珍惜友情。課上完了,對於本節課的誦讀教學,有這樣幾點深刻的感受:

一、誦讀中有層次。本課是六年級的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學生對它是陌生的,這就促使教師必須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多讀,有層次地讀。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安排了有層次的誦讀:第一讀字正腔圓,讀準字音;第二讀注意停頓,讀出韻味;第三讀感悟文本,讀出情感。每一讀我都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由易到難,一步一腳印,一步一落實。學生在不同層次的誦讀中,逐漸走進了文本,走進了文言文。由能正確讀文到理解文意到深刻體味到“知音”難覓,水到渠成。

二、誦讀中有變化。讀中的變化指讀的形式要多樣,如自由讀、個別讀、齊讀、師生配合讀、範讀等,通過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讀出節律、讀出情感、讀出神韻,從而使學生達到愛讀的目的,教學反思《讓文言文教學《伯牙絕弦》教學反思》。如在引導學生品讀“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何以見得時,引導學生想象自己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彷彿看到了什麼。先指名學生讀出自己心中所想,再引導男生讀出泰山的“峨峨”,接着引導學生回憶“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充分體會泰山的巍峨峻拔後,再讓全班學生齊讀,學生讀得高昂,讀得激越,真正體味到了泰山的“峨峨”。

三、誦讀中有想象。透過文字進行想象,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如在引導學生理解伯牙與子期是“知音”上,先讓學生想象伯牙的琴聲中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還有哪些美景。再出示了一些描寫景物的詞,如:依依楊柳、悠悠白雲……,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當子期,想象伯牙琴聲中的景象,學用文中句式來表達。學生興趣大增,都能仿書上句式來表達,如“依依兮若楊柳”,並能大聲用文言文的語調朗誦出來。學生在想象、仿寫與誦讀中活躍了思維,爲正確理解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進一步的體味文言文了這種文體。

四、誦讀中有拓展。77個字的文言文,對學生來說,要讀得透徹,必須拓展。如爲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子期去世後,伯牙的悲痛欲絕,我補充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寫下的一首短歌,並由學生齊讀,讀出伯牙失去子期後悲痛欲絕的心情,進一步的幫助學生理解了伯牙“破琴絕弦”舉止的內涵。通過讀中的拓展,學生讀得更明白,也在不斷的拓展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味道,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古文化。

五、誦讀中有積累。讀懂文言文、背誦文言文是對學生的基礎目標進行的落實。本節課通過反覆誦讀,學生已對內容較瞭解,我再引導學生進行師生分角色背,最後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誦讀課文,學生已能背誦了。這樣既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又讓學生積累了文言語言,對他今後學習文言文奠定了基礎。

一堂課下來,學生在誦讀中感受了伯牙與子期的情深意長,感悟到了知音難覓,體味到了文言文的美妙,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簡約、簡短而不簡單。我也在學生的誦讀中找到了文言文教學的方向,在《伯牙絕弦》的課堂上體味到了文言文教學的美妙。

當然,本課的“誦讀”教學,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一、在文言文的誦讀指導中,自己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雖在“注意停頓,讀出韻味”中指導學生初略的讀了,但在後面的誦讀中更多的關注“重音”上,而對節奏與韻味又丟棄在了一旁。

二、 教學中重視了“誦讀”,但在引導學生弄懂文言詞義上,忙於趕時間,

就匆匆過場。學生雖做到了“書讀百遍”,但是不是真正“其義自見”了?這也是我在今後的文言文教學中要關注的問題。

路漫漫其修遠兮。在今後的文言文教學中,我將不斷地探索,用好“誦讀”這把鑰匙,真正打開文言文教學的大門,讓文言文教學更加美妙!

《伯牙絕弦》文言文4

作品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至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爲《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人教版六年級上半學期語文書版本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作品註譯

善:擅長,善於。

鼓:彈奏。

聽:傾聽。

絕:斷絕。

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曰:說。

善哉:讚美之詞,有誇獎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峨峨:高

兮:語氣詞,相當於“啊”。

若:像……一樣。

洋洋:廣大。

念:心裏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謂:認爲,以爲。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乃:就。

復:再,又。

弦:在這裏讀作xián的音。

志在流水:心裏想到河流。

陰:山北或水南爲陰。反之,山南水北爲陽。

作品譯文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裏想到巍峨的泰山,鍾子期聽了讚歎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彈琴時,心裏想到寬廣的'長江,黃河,鍾子期讚歎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長江黃河在我面前流動!”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裏想到什麼,鍾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鍾子期去世後,伯牙就此認爲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於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絃,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鍾子期的思念。

朗讀停頓

注:“/”爲停頓處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思想感情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絕弦”是交結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啓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的人際關係與友情的標準。

課文資料

伯牙、鍾子期相傳爲春秋時代人,關於他們二人成爲知音的傳說《列子》《呂氏春秋》等古書均有記載,也流傳於民間。我國古詩常有提及,如,“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這個傳說創作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真正瞭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

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裏想到高山,鍾子期聽了(讚歎)道:“你彈得太好了!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

伯牙心裏想到流水,鍾子期(如癡如醉,擊節稱妙):“好極了!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鍾子期欣賞水平同樣高超。教學時,可通過反覆吟誦,體會鍾子期發自內心的讚歎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時欣喜若狂的心情。讀了這個句子,我們對“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瞭解。

②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裏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樂曲,只有通曉音律的鐘子期能真正聽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鍾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這纔是知音啊!

③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這裏指伯牙把鍾子期當做他的知音。“復”,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鍾子期更瞭解他的)知音了,於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

鍾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黯然神傷,毅然決然地“破琴絕弦”,這是何等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爲!朋友間的深情厚誼令人動容。千百年來,“知音”典故不但在華夏大地傳爲美談,而且名揚海外。

(2)對詞語的理解。

伯牙絕弦:絕,斷絕。伯牙因爲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彈琴。比喻知己喪亡後,棄絕某種專長愛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比喻真正瞭解自己的人。

好句仿寫

①善哉,峨峨兮若泰山!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仿寫:

1.善哉,雪雪兮若鮮花!2.善哉,花花兮若土地!

3.善哉,茫茫兮若雲霧!4.善哉,嫋嫋兮若青煙!

5.善哉,瀟瀟兮若春雨!6.善哉,汩汩兮若清泉!

7.善哉,依依兮若楊柳!8.善哉,高高兮若嘉木!

《伯牙絕弦》文言文5

伯牙絕弦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譯文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裏想到巍峨的泰山,鍾子期聽了讚歎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彈琴時,心裏想到寬廣的江河,鍾子期讚歎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動!”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裏想到什麼,鍾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鍾子期去世後,伯牙就此認爲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於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絃,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鍾子期的思念。

註釋

善 :擅長,善於。

鼓:彈奏。

聽:傾聽。

絕 :斷絕。

志在高山 :心中想到高山。

曰:說。

善哉 :讚美之詞,有誇獎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峨峨 :高

兮 :語氣詞,相當於“啊”。

若 :像……一樣。

洋洋:廣大。

念 :心裏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謂 :認爲,以爲。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乃 :就。

復:再,又。

弦:在這裏讀作xián的'音。

志在流水:心裏想到河流。

陰:山北或水南爲陰。反之,山南水北爲陽。

 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伯牙,隨成連先生學古琴。他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是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少了點神韻,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老師想把他培養成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有一天,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的老師方子春,居住在東海,他能傳授培養人情趣的方法。我帶你前去,讓他給你講講,能夠大大提高你的藝術水平。”於是師徒兩人備了乾糧,駕船出發。到了東海蓬萊山後,成連先生對伯牙說:“你留在這裏練琴,我去尋師父。”說罷,就搖船漸漸遠離。

過了十天,成連先生還沒回來。伯牙在島上等得心焦,每天調琴之餘,舉目四眺。他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鬱鬱蔥蔥,深遠莫測,不時傳來羣鳥啁啾飛撲的聲響。這些各有妙趣、音響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覺心曠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許多。伯牙產生了創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譜成音樂,於是他架起琴,把滿腔激情傾注到琴絃上,一氣呵成,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

沒多久,成連先生搖船而返,聽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興地說:“現在你已經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師。此後,伯牙不斷積累生活和藝術體會,終於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簡析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絕弦”是交結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啓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的人際關係與友情的標準。

《伯牙絕弦》文言文6

《伯牙鼓琴 / 伯牙絕弦》

先秦:佚名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爲世無足復爲鼓琴者。

《伯牙鼓琴 / 伯牙絕弦》譯文

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琴。伯牙在彈琴時心裏想着高山,鍾子期說:“你彈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會兒,伯牙心裏又想到流水,鍾子期又說:“你彈得真好呀,就像那奔騰不息的流水。”鍾子期死了以後,伯牙摔琴斷絃,終身不再彈琴,認爲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爲之彈琴的人了。

《伯牙鼓琴 / 伯牙絕弦》註釋

鼓:彈奏。

聽:傾聽。

絕 :斷絕。

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曰:說。

善哉:讚美之詞,有誇獎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峨峨:高。

乎:語氣詞,相當於“啊”。

若 :像……一樣。

少選:一會兒,不久。

志在流水:心裏想到河流。

湯湯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樣浩蕩。

湯湯:水流大而急的樣子。

《伯牙鼓琴 / 伯牙絕弦》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伯牙,隨成連先生學古琴。他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是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少了點神韻,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老師想把他培養成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有一天,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的老師方子春,居住在東海,他能傳授培養人情趣的方法。我帶你前去,讓他給你講講,能夠大大提高你的藝術水平。”於是師徒兩人備了乾糧,駕船出發。到了東海蓬萊山後,成連先生對伯牙說:“你留在這裏練琴,我去尋師父。”說罷,就搖船漸漸遠離。

過了十天,成連先生還沒回來。伯牙在島上等得心焦,每天調琴之餘,舉目四眺。他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鬱鬱蔥蔥,深遠莫測,不時傳來羣鳥啁啾飛撲的聲響。這些各有妙趣、音響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覺心曠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許多。伯牙產生了創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譜成音樂,於是他架起琴,把滿腔激情傾注到琴絃上,一氣呵成,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

沒多久,成連先生搖船而返,聽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興地說:“現在你已經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師。此後,伯牙不斷積累生活和藝術體會,終於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伯牙鼓琴 / 伯牙絕弦》簡析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絕弦”是交結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啓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的人際關係與友情的標準。

《伯牙絕弦》文言文7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本班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知識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能力目標:

能根據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情感目標:

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學難點:

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

運用以讀代講法, 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學法:

採用自讀自悟, 合作學習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課題。

理解課題,整體感知。爲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的重點,樹立大的語文觀念。我以課題的理解爲教學的切入點,同時滲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二) 初讀感知,體會韻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自讀感悟,合作探究。學習既是每個學生的'事,又是師生,生生共同的事。學生應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想要真正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應該營造一個合作學習的民主氛圍。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基礎。在這個環節上我首先讓學生自己藉助註釋和手中的資料來試着理解課文的意思。然後在小組內彙報自己的理解,最後在班上交流感悟。

這樣的設計一方面是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時也爲爲那些不愛發言的學生提供一個可以自由表達的空間和機會。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做有效的點撥引導,讓學生不但讀懂文字的內容,更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背後的思想內涵。

(四)拓展延伸,體會情感。

情境再現,練習表達。爲了讓學生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我適時的播放了兩首樂曲,並且讓學生在音樂中展開想象,仿照書上的表達方式練習說話。把聽,說,讀,寫有機的結合起來。師生再用富於感情的語言朗讀課文。這樣,以圖畫展現情景、以音樂渲染氛圍、以語言描繪情景的方法被有機的結合起來。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同時更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伯牙絕弦》文言文8

伯牙絕弦,是講述知音難求的一個故事,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爲這世上再也不會有知音了,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挑斷琴絃,終生不再彈琴。《伯牙絕弦》寫出了俞伯牙和鍾子期之間情誼深厚、重情重義的情感和知音難覓的'現象。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這個傳說創作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伯牙絕弦文言文的譯文

伯牙絕弦,是講述知音難求的一個故事,俞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俞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萬分,認爲知音已死,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弦”,終生不再彈琴了。

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爲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語文書版本: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註釋:

絕 :斷絕

善 :擅長,善於。鼓 :彈。

志在高山 :心裏想到高山。

哉 :語氣詞,表示感嘆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山高峻的樣子

兮 :語氣詞,相當於“啊”。

若 :像……一樣。

洋洋 :廣大。

念 :心裏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謂 :認爲。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乃 :就。

復:再,又。

弦:在這裏讀作“閒”的音。

《伯牙絕弦》文言文9

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註譯

絕 :斷絕

善 :擅長,善於。

鼓 :彈。

志在高山 :心裏想到高山。

哉 :語氣詞,表示感嘆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高

兮 :語氣詞,相當於“啊”。

若 :像~~一樣。

洋洋 :廣大。

念 :心裏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謂 :認爲。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乃 :就。

復:再,又。

弦:在這裏讀作“閒”的`音。

《伯牙絕弦?呂氏春秋》文言文翻譯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裏想到巍峨的泰山,鍾子期聽了讚歎道:“好 啊!這琴聲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彈琴時,心裏想到澎湃的江河,鍾子期讚歎道:“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 無論伯牙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說出他心中所想的。鍾子期去世後,伯牙認爲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鍾子期更瞭解自己的知音了。於是,他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 了,斷絕了琴絃,終生不再彈琴。

朗讀停頓

注:“/”爲停頓處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伯牙絕弦》文言文10

 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譯文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裏想到巍峨的泰山,鍾子期聽了讚歎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彈琴時,心裏想到寬廣的江河,鍾子期讚歎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動!”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裏想到什麼,鍾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鍾子期去世後,伯牙就此認爲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於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絃,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鍾子期的思念。

 註釋

1、善 :擅長,善於。

2、鼓:彈奏。

3、聽:傾聽。

4、絕 :斷絕。

5、志在高山 :心中想到高山。

6、曰:說。

7、善哉 :讚美之詞,有誇獎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8、峨峨 :高

9、兮 :語氣詞,相當於“啊”。

10、若 :像……一樣。

11、洋洋:廣大。

12、念 :心裏所想的。

13、必 :一定,必定。

14、之:他。

15、謂 :認爲,以爲。

16、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17、乃 :就。

18、復:再,又。

19、弦:在這裏讀作xián的音。

20、志在流水:心裏想到河流。

21、陰:山北或水南爲陰。反之,山南水北爲陽。

《伯牙絕弦》文言文11

雲霧繚繞,山峯高聳入雲,在這座山崖上矗立着一座竹亭。飛鳥盡去,在這空蕩的山間,飛雁撲棱翅膀的聲音顯得格外突兀。

突然一道琴聲打破天際,繼而傳來不斷的琴聲,錚錚——音調低沉緩和,如江流般一瀉千里,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忽而音調突變,豪放昂揚,如山峯般高峻挺拔,突生一種磅礴之氣。琴聲時高時低,時起時伏,令飛禽走獸駐足癡望。錚一曲終畢,擡手撫琴,但見此人呈現毫不拘泥之態,舉手投足間盡顯瀟灑之氣,原來是調琴高手俞伯牙。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好!隨即一陣鼓掌聲從遠方傳來。俞伯牙緩緩睜開雙眸,詫異地擡眼望去,只見一位素衣男子佇立在不遠處,外貌清秀,低眉淺笑,神態中滿懷欣佩之情。正疑惑間,面前男子作揖道:打擾了,在下姓鍾名子期,先生這等高超的琴技,想必是聞名天下的俞伯牙俞先生吧。俞伯牙起身,抱揖回道:正是鄙人。鍾子期笑道:久仰久仰,方纔我聽到先生的琴聲,感覺時而置身於崇山峻嶺中,徒生浩然之氣,又時而置身於流水潺潺中,泰然自若,不禁心生喜愛,不免駐足於此。聽到這一番話,俞伯牙不禁一喜:這天下竟有人能會意吾的琴旨,實是能稱得上我的知已啊。於是說道:過獎了,先生可願每日來這裏傾聽鄙人的.琴聲?鍾子期回道:幸甚至哉。

於是,每日於這竹亭之中,俞伯牙備琴等待,熱上一壺濃茶,在這茶香氤氳中,鍾子期如約而至,不必言語,相視一笑便可會意。愈伯牙專注調琴,手指快速飛動,婉轉動聽的音樂傾瀉而出。而鍾子期則手執清茗,淺酌低嘗,表情時而悲傷;時而歡笑;時而激帛;時而低沉。變幻無常,彷彿置身於琴聲之境中。一曲終了,鍾子期稍作點評,二人飲茶作樂,談笑風生,實是欲界之至樂。

然而一日,俞伯牙照舊備琴等待,熱茶也已備好。日漸黃昏,卻遲遲不貝鍾子期的到來,心甚焦慮,翹首楚盼,等待的人依舊未來。這時正值秋季,空谷清幽,猿鳥哀啼,旁邊的老樹落葉紛紛,佝僂的枝幹無力地伸展着,遠處的斜陽置於山間,卻顯孤獨寂寥之感。俞伯牙長嘆一聲,失望離去。

飛雁傳書,卻帶來不幸的消息,得知好友病逝,俞伯牙攜琴再次來到了竹亭中,正襟危坐,雙手覆於琴絃上,錚——琴聲卻與以往的激昂豪放格然不同,悲沉婉轉,似對知己的悼念,又似對往日的追憶,終不解意。曲畢,物是人非,望着周圍空蕩的氛圍,俞伯牙悲從中來,擡手揮袖,檀琴被打翻在地,仰天大嘆:知己已不在,吾要這琴何用!一滴清淚泫然落下。

此生若能得一知己,無悔,足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