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詩人

我國最著名的邊塞詩人是誰?

本文已影響 9.8K人 

導語: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被後世稱爲七絕聖手,他的詩作如《出塞》《從軍行》等,都爲膾炙人口的名作。

我國最著名的邊塞詩人是誰?

說起盛唐詩人王昌齡的愛國詩,最膾炙人口的當屬那首著名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短短二十八個字,描繪出一幅意境壯闊的邊塞風光,亦寫盡了邊關將士保家衛國,無私無畏的壯志豪情,無愧爲盛唐邊塞七絕詩中的曠世佳作。

王昌齡一生清廉自守,常懷憂國憂民之心。在他有生之年致力於詩詞創作,留下數之不盡的傳世名篇,被後世譽爲“七絕聖手”,在盛唐的詩壇上有着極其崇高的地位。王昌齡的詩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筆者猶記學生時代的語文課本上收錄過不少他的塞外詩篇,其中有一首《從軍行》令人印象十分深刻。“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字裏行間,寫盡了塞外邊關將士爲國征戰沙場的英勇氣概,同時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真實心境,爲當時社會生活的寫照。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盛極一時的大唐國運霎那間急轉直下。朝廷政局動搖,百姓頓時陷入水深火熱的境地。一代愛國詩人王昌齡也未能躲過這場浩劫,於輾轉返回家鄉的途中,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扣押殺害,享年59歲,從此,氣勢雄渾的邊塞詩作頓成絕唱,而王昌齡的生平事蹟,也與他的生命一樣,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中漸行漸遠……

  塞下曲王昌齡

王昌齡的著名詩篇《塞下曲》原文一共有四段,其中最爲著名的是第二段:“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而《塞下曲》第二段的譯文是:前者戰馬去飲水,然後渡過了大河,河裏的水寒冷似冰,秋風瑟瑟,如刀劍般吹着人的臉。在廣袤的戰場之上,夕陽仍舊沒有落下,在昏暗的天地間,可以隱隱約約看見遠方的臨洮。當初在長城的一戰,人們都說守衛長城的戰士士氣十分的高漲,意氣風發。而自古以來,這都是瀰漫着黃沙,在雜草叢生的野地上,遍地都是森森白骨。

在《塞下曲》的第二段當中,前四句是描寫晚秋時節,在塞外戰場上,黃沙與落日相互映襯的荒涼景象。而後四句則是描寫了長城一代,作爲戰事最爲頻繁的一個地方,滿地都是荒草,顯得十分的荒涼,沒有生機,有的只是滿地的白骨。

《塞下曲》王昌齡這首詩是衆多描寫戰場的詩篇之一,在《塞下曲》當中,王昌齡將戰爭的殘酷性描述得淋漓盡致。在邊塞地區,最少不了的就是戰爭。有數不盡的戰士將自己的鮮血與頭顱留在了邊塞,只爲保家衛國。避免國家受到入侵者的進犯,人民百姓遭受入侵者的凌辱。《塞下曲》王昌齡通過這一首詩,將自己的非戰思想表述出來,呼籲大家一起來追求和平,避免戰事的發生。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相信大家從小就已經學習過《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首詩了,這首詩是我國唐代最著名的詩人,詩仙李白創作的。而李白之所以會創作這一首詩,就是爲了給自己的好友王昌齡送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首詩的原文是:“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而全詩譯文則是:“在楊花已經落盡,子規正在啼叫的時節,我聽到了你正路過五溪這一個地方。我將自己的憂愁與苦悶的心情寄託給天上的明月,希望我的心情能夠隨着風,伴隨着你一起去到夜郎以西。”

在唐朝天寶年間,王昌齡因爲政治事件,被貶爲縣尉,而任職的地方就是龍標縣。在我國古代,都是以左爲尊。而王昌齡是被貶,所以稱之爲左遷。

在我國唐朝時期,有很多著名的詩人,而李白與王昌齡得到成就十分的高。李白除了被人們稱爲“詩仙”之外,還與王昌齡一起被清朝沈德潛譽爲唐朝七言絕句詩人當中成就最高的兩人。所以,王昌齡與李白之間的友誼十分的深厚。

當李白聽說了王昌齡被貶爲龍標知縣之後,心中感到很難過,但是自己卻有沒有辦法與王昌齡一起借酒澆愁,只能寫下《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首詩,來表達自己對好友的遭遇而感到很悲傷,並且祝願好友王昌齡可以在上任途中,一路平安。

  王昌齡邊塞詩的特點

王昌齡是我國唐朝時期的一位大詩人,被人們稱爲“七絕聖手”。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王昌齡最擅長的問題,便是七絕。而王昌齡的七絕詩,多數都是邊塞詩。那麼,王昌齡邊塞詩的特點是什麼呢?

王昌齡一生之中,寫下了無數的邊塞詩,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是樂府舊體,來描寫在邊疆戰場建功殺敵的戰士的保家衛國之心。因爲王昌齡的邊塞詩基本都是使用七絕,因此都能以歌曲的形式唱出來,與其他的邊塞詩人的風格有所不同。在王昌齡的邊塞詩當中,最爲著名的就是《從軍行》。

《從軍行》這首詩的前兩句是:“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描寫了邊塞的景物,寫出了在邊塞地區的青海湖的景色以及連綿不絕的雪山。並且還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寫出了邊疆戰士想要收復玉門關的心情。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是《從軍行》的後兩句,寫出了邊疆戰爭的激烈,使得戰士身上所傳的盔甲都被磨穿了,但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戰士仍然有着不破樓蘭誓不還的決心“,讚揚了戰士的愛國之心。

《從軍行》這首邊塞詩王昌齡寫下的邊塞詩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從《從軍行》這首詩,我們可以進一步的瞭解到,王昌齡邊塞詩的特點不僅僅使用了可以入樂的詞句,更是在詩中融入了情與景,使得人們更加的容易與詩產生共鳴。

  王昌齡生平

盛唐著名的愛國詩人王昌齡,一生浮沉官場,鬱郁不得志,終於安史之亂中與世長辭。他一生清廉自守,光明磊落,雖於政治領域沒多大建樹,卻難得有一顆憂國憂民之心。在他有生之年,創作了大量反映邊關將士保家衛國、思念故鄉的邊塞詩作,其中尤以七絕見長,因而王昌齡在唐代詩壇上享有極其崇高的地位,被譽爲“七絕聖手”,他生前所創作的偉大詩篇,也廣爲流傳,爲後人所銘記。

少年時期的王昌齡家境貧寒,是一位苦讀考上進士的寒門學子,在潛規則橫行的中國封建社會,朝中無人的王昌齡,其仕途之坎坷,可想而知。直到而立之年,王昌齡才得以躋身官場。初時只得出任祕書省校書郎,後又中憑藉其出衆的才學升任博學宏辭,之後又輾轉改任汜水縣尉,然而很快因事遭到帝王貶斥,於是不得已遷任江寧丞,度過了一段孤獨寂寥的歲月。

在這期間,王昌齡從未改變其光明磊落的品格操守與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除了飽覽江南的風景名勝之外,還十分熱衷於詩詞創作。據史書記載,王昌齡與盛唐時代數之不盡的詩壇名家都私交甚好,其中,與李白、孟浩然、岑參等大詩人的來往尤其頻繁。岑參曾手書《送王大昌齡赴江寧》一詩,贈與王昌齡,以表達二人深厚的友情,一度被傳爲佳話。王昌齡的詩文筆細膩生動,意境大氣悠遠,既有以壯寫悲的邊塞之作,又有哀婉幽怨的深宮寄語,可以說在盛唐的歷史上,他是一位別具的家國情懷的詩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