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採蓮曲二首》古詩賞析

本文已影響 3.6W人 

《採蓮曲二首》作品介紹

《採蓮曲二首》古詩賞析

《採蓮曲二首》的作者是王昌齡,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43卷。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採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採蓮少女們。但詩人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顯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豔豔荷花叢中,若隱若現,使採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爲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採蓮曲二首》原文

採蓮曲二首

作者:唐·王昌齡

吳姬越豔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溼衣。

來時浦口花迎入,採罷江頭月送歸。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採蓮曲二首》註釋

賞析

《採蓮曲二首》其一(“吳姬越豔楚王妃”):

“吳姬越豔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溼衣。”開頭兩句寫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子,採蓮的時候因爲擺動蓮舟而弄溼了自己的衣裙。

“來時浦口花迎入,採罷江頭月送歸。”第三、四句分別用花和月來襯托這個女子的美貌。

這首詩主要描寫了女子的美貌,從“爭弄蓮舟水溼衣”可以想象出一個極其美麗的女子在船中撥動船槳的嬌美動作。詩中的花、月、舟、水都是來襯托她的容貌。

《採蓮曲二首》其二(“荷葉羅裙一色裁”):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裏寫的是採蓮少女,置身蓮池,荷葉與羅裙一色,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豔的風姿。次句的芙蓉即荷花,這一句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採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彷彿鮮豔的荷花正對着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彷彿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採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爲荷葉、孰爲羅裙,而少女的臉龐也與鮮豔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採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些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又帶有濃郁的浪漫色彩。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細察時才勉強可辨;以致稍一錯神,採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爲一,看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莫辨,亦真亦幻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然而,正當他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才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採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豔豔荷花之中。“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於荷葉荷花之中,所以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這一描寫,更增添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與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採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

《採蓮曲二首》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約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祕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後北歸。公元748年(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在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後世稱爲“七絕聖手”。存詩一百七十餘首,多爲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手法細膩。

《採蓮曲二首》繁體對照

卷143_16採蓮曲二首王昌齡

吳姬越艷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

來時浦口花迎入,採罷江頭月送歸。

荷葉羅裙壹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