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大風歌》古詩詞賞析

本文已影響 2.8W人 

《大風歌》

《大風歌》古詩詞賞析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翻譯」

大風勁吹啊浮雲飛揚,

我統一了天下啊衣錦還鄉,

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爲國家鎮守四方!

「賞析」

《大風歌》是一首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後凱旋而歸故里,擊築而歌的歌詞。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十一年),淮南王英布。秦末漢初名將。六縣(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起兵反漢,劉邦抱病御駕親征。公元前195年,劉邦凱旋而歸,途經故鄉沛縣,乃置酒沛宮,邀家鄉父老子弟歡宴,把酒話舊,感慨萬千,酒酣興起,擊築(按:一種古樂器)而歌。當時,劉邦且歌且舞,由120 名少年兒童伴唱,羣情爲之激昂,劉邦歌畢,流下行行熱淚。《史記·高祖本紀》:“(高祖)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高祖駕崩之後,又令沛邑按四季在他的宗廟裏歌唱舞蹈。惠帝、景帝、武帝三朝,都把它作爲在樂府裏經常練習的舊樂章。故漢朝人稱之爲《三侯之章》,後人題爲《大風歌》(始於《藝文類聚》),並紀其盛,曰“歌風臺”,後漢蔡邕以大篆書歌勒石,至今二千年。

這首詩歌只有三句,23字,卻字字金石,擲地有聲,其奮發有爲之志,悲壯豪放;建功立業之心,氣勢磅礴;安邦憂國之慮,凝重深切。可謂壯懷激烈,感人肺腑!

第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表意爲:大風颳起來了,雲隨着風翻騰奔涌啊!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風起雲飛,以喻羣雄競逐,而天下亂也。”(汲古閣本李善注《文選》卷二十八))“羣雄競逐而天下亂”,顯然是指秦末羣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按:“羣雄競逐”的“雄”,在《文選》有些版本中作爲“兇”,則當指漢初英布等人的叛亂,有誤。)

第二句: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意思是說,這是我平定天下後,威震四海,而榮歸故鄉啊!威:威力;威武。加:凌駕。海內:四海之內,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國古人認爲天下是一片大陸,四周大海環繞,海外則荒不可知。兮:表示語氣的詞,類似現在的“啊”。

從這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坦率承認:他之所以“威加海內”,首先有賴於“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局面。但是,風雲並非人力所能支配,這種局面並不是由劉邦造成的,而是他的運氣好,偶然碰上了這種局面。後來,他終於登上了帝位,這是他抓住機遇,努力奮鬥,充分施展才智的.結果。

這兩句,劉邦以自然界的風雲變化,意爲把他推上皇帝寶座的客觀條件,顯示了劉邦的躊躇滿志。

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意思是:怎樣得到猛士去守衛國家的邊疆啊!安得:怎樣得到。身爲皇帝的劉邦認爲,要保住天下,必須有猛士爲之守衛四方,但世上有沒有這樣的猛士?如果有,能否找到他們並使之爲自己服務呢?從平定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叛亂事件後劉邦的心態分析,可見此時的劉邦不但毫無把握,而且深感憂慮和不安,這是一種深層次的思考。

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楚漢戰爭,是劉邦與項羽的智慧較量。在這場戰爭中,劉邦之所以能夠戰勝項羽,主要是蕭何、韓信、張良等人聚於劉邦麾下,而劉邦又善於用人之長,適才量力謀圖大計。

相傳劉邦與韓信曾經有過一段對話,從這段對話中就可以看出劉邦在用人方面的過人之處。劉邦問韓信:“寡人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不過十萬。”劉邦又問:“你又能帶多少兵呢?”韓信回答:“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劉邦甚爲不悅。韓信接着又說:“皇上不善將兵,而善將將。”劉邦悅。

由此可見,用人之道,自古帝王無不重視。但真正能用對人才,用好人才,並取得成功的並不多見,而劉邦就是這樣一位集大成者。有一次,劉邦在洛陽南宮開慶功宴,他坦然地說:“夫運籌策帷帳(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按: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饢(供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統率)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爲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

當然,在楚漢戰爭中,劉邦之所以能取得勝利,還與依靠許多支軍隊的協同作戰分不開。這些軍隊,有的是劉邦的盟軍,本無統屬關係;有的雖然原是他的部屬,由於在戰爭中實力迅速增強,已成尾大不掉之勢。但是,這些軍隊也會成爲劉邦的一大隱患。項羽失敗後,如果這些軍隊聯合起來反對劉邦,劉邦是無法應付的。所以,劉邦在登上帝位的同時,他不得不把幾支主要軍隊的首領封爲王,讓他們各自統治一片相當大的地區。可是,這些諸侯絕不可能永遠效忠於劉邦。劉邦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當發現他們一旦有叛亂的跡象,劉邦就會以各個擊破的策略,把他們消滅,以鞏固自己的政權。

《大風歌》是一首即興而作的歌辭,寓意深刻。使我們既能看出劉邦是一位當取天下的英雄,有遠大的理想與抱負;也能看出他在戰勝西楚霸王項羽,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后,他那興奮、歡樂、躊躇滿志的情態;更能看出他平定叛亂後內心深處隱藏着的恐懼、憂慮、悲哀的矛盾心理。

如果說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表現了失敗者的悲哀,那麼《大風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而作爲這兩種悲哀的紐帶的,則是個人力量的渺小和安邦定國艱難的傷感。不是嗎?此時酒酣歌舞的劉邦,想起過去自己怎樣戰勝項羽,後來又怎樣平定韓信、彭越叛亂,這次又怎樣討伐英布叛亂,又想到以後怎樣治理好國家,再上哪兒去找擁戴、效忠於他的猛士來幫他守衛疆土呢?這就難怪他借酒當歌“慷慨傷懷,泣數行下”了。

古人云:詩言志。從《大風歌》可以看出,劉邦決非草莽之輩,而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遠見卓識的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漢基業的英雄;是一個百折不撓,“能鬥智時決不鬥力”, 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有高超的用人、馭人能力的帝王。

有一次,項羽、劉邦見到秦始皇的車駕,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回答:“大丈夫當如是!”可見,不以成敗論英雄。劉邦也好,項羽也罷,都是英雄。因爲他們都有英雄的生活。故唐代詩人陳陶《歌風臺》詩曰:

“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風詞。

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

《大風歌》是一首並無文飾的口語化的楚辭體歌謠,宋代陳巖肖說:“漢高帝(祖)《大風歌》不事華藻,而氣概遠大,真英主也。”(《康溪詩話》捲上)南宋朱熹道:“漢高祖的《大風歌》是自千載以來,人主之詞,亦未有若是其壯麗而奇偉也。嗚呼,雄哉!”(《楚辭集註》卷一)明代的胡應麟更稱譽《大風歌》是“千秋氣概之祖”。(《詩蔽》內編卷三)清代袁枚評價劉邦“馬上歸來句亦工”,意思是說劉邦馳騁疆場歸來,詩也寫得很好。清代王夫之認爲《大風歌》其神韻所不待論。(《古詩評選》)由此可見,歷代文人、學者對《大風歌》評價之高,推崇之至。

因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創作短歌的皇帝,所以他的《大風歌》被譽爲“千古人主第一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