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小故事

爲0.02毫米的死磕的勵志人物故事

本文已影響 2.95W人 

你見過如此精美的微縮版天壇祈年殿嗎?

爲0.02毫米的死磕的勵志人物故事

這個模型足有半米高,將祈年殿的比例整整縮小了81倍,由7108個紫光檀零件組裝而成,一共經歷了10萬多道工序。全殿用了7032個燕尾榫,60個直榫,12個螺紋圓柱銷。它最突出的特點是全榫卯結構,沒用一根釘子,也完全不用膠水進行連接,可以實現隨意拆裝。觀衆在嘖嘖稱奇的同時,也記住了製作者的名字——王振華。

王振華性格沉靜而執着,只要自己認準的事,就要死磕到底。他從小就不愛和別人成羣結隊地玩鬧,而是喜歡跟着隔壁的木匠做木工。刨子、鑿子、鋸子、墨斗,每一件工具都讓他着迷。長大後,他曾是廠裏響噹噹的技術人才。有一次,他在展會上看到一個祈年殿的建築模型,特別痛心。

看似精細的門窗,都是用膠水固定,沒有一處能拆得下來,捨棄了榫卯這一中國傳統建築和傢俱造型的主要結構方式。那一刻,他突然有了一個想法,自己造一個微縮版祈年殿,是實物的提煉,而非照搬;要把零件打造得精巧細緻,還得實現魯班文化中榫卯結構的轉換。

說幹就幹,他在附近租了間民房當工作室。不足10平方米的房間,裝着老式燈泡,沒熱水、沒空調,甚至連衛生間也沒有,僅有的幾張桌子被各式各樣的圖紙、零件和改裝的二手機器堆滿。他天亮出門,深夜回家,一輛小電驢往返,自帶午飯,每天連續工作約10個小時。基本沒有娛樂,社交也維持在最低限度。

爲了測繪,王振華趕到北京,在天壇祈年殿附近住了整整一個星期,對祈年殿的結構進行深入瞭解。祈年殿設計複雜,沒有太多可供參考的數據資料。樑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是他僅有的參考,王振華背了個滾瓜爛熟。對電腦幾乎一竅不通的他,還着手研究起最新版cAD繪圖設計軟件,3個月的持續死磕後,他畫出了全套的圖紙。

爲了保證所有零件不編號就能隨意拆卸,他要求生產的所有零件之間的誤差不能超出0。02毫米。這就意味着,所有的零件必須是一套刀具打磨出來的。做到第4版的時候,刀具在打造第1800個零件時壞了。他咬咬牙,揚手把這些零件全部丟掉。

“這個人神經了,不就是0。02毫米嗎?怎麼捨得把1800個零件全部丟掉?”身邊的朋友替他着急。照這樣的速度,什麼時候能成功呢?王振華耐心地解釋說:“我不能簡單追求外觀,必須注重內在。我追求的精度就是0。02毫米。”

測數據1年,定系統2年,磨刀具和零件4年,原以爲一年就能搞定祈年殿,沒想到花了5年的時間。在他之前,沒有同行做類似的事。研究階段,他接觸過幾位“大師”,流水線式的生產作業也沒辦法實現他設想的精度。他只能自己跟自己較勁兒,從一次次失敗中尋找經驗。

第一版,技術不過關,沒達到他理想的“小而精”,燒掉;第二版,零件的組裝還要依賴編號,離隨意拆卸還差十萬八千里,燒掉;第三版,基本的形在了,卻輸在神韻和瑕疵上,他又直接把成品扔進了竈臺。直到第四版問世,纔算大功告成。

王振華火了,他登上了2016年世界手工與產業博覽會暨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展的現場,一舉獲得該展的“國匠杯”金獎。這件祈年殿微縮模型,還在杭州G20峯會上登臺亮相。

記者採訪他,問起他對工匠精神的理解,王振華是這樣回答的:“工匠就要讓作品精中求精,工匠精神就要對自己認準的事,死磕到底。”是的,如果你想成爲一個成功者,最要緊的就是持續死磕。只有死磕,才能成就璀璨的人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