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文章

關於孩子的勵志文章(精選21篇)

本文已影響 3.35W人 

文章包括各種文體的著作、作品,如詩歌、戲劇、小說、科學論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等等。下面是關於孩子的勵志文章的內容,歡迎閱讀!

關於孩子的勵志文章(精選21篇)

孩子的勵志文章 篇1

不要拿天賦來嚇唬孩子,顯然是一句針對教育的話語。這不是危言聳聽,中國有多少孩子是被“天賦”嚇死的你們不知道,知道了更害怕。在教育的道路上,我們只需要鼓勵和引導就足夠了。

教育的理論,和教育大家我不去例舉,因爲我更喜歡從被教育者內部去挖掘成長的動力。

大家都知道,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1%的天分加上99%的汗水。

中國人給後面加了一句:但是那1%的天分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

喜歡後面的這句話的人,自動轉身,面壁思過吧。說多了真的都是淚。一個個孩子,一個個你們自己,就是這樣被”天賦“嚇死的。而且是在不知不覺中。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大學一個個環境中,都沒有能夠逃脫這樣的枷鎖。

“我不是天才“是一個安慰自己的理由。”我兒子不是天才“是一個逃避責任的不錯選擇。

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案例。小學三年級前在農村度過。學習超差,班裏倒數一二名。每次老師扇我耳光的時候,就會罵:你腦子裏有豬啊。你腦子裏是不是豬娃排隊呢。你就是個憨憨!

好像是二年級的時候,我又一次因爲數學乘法不會。被狠狠揍了一頓。然後直接就被從二年級塞到一年級。不經過任何手續,也不會問我父母,就這樣,我降級了。

我忘了自己當時多少歲。但我清楚的知道那種感覺。我一個人坐在最後一排,看着這個班級的陌生的學生,我格格不入。

即使被拉到一年級,我依然是倒數的。於是我是豬,我是豬腦子。這樣的詞彙從老師那裏,走到了父母那裏。當別人問我成績的時候,母親總會說:他是豬腦子,他天生不是學習的料。

我自己也是這麼跟別人說的。我不是學習的料,我根本聽不進去。這是一種對一件事情結果的解釋。好像這樣解釋,反而可以證明我不是傻子。我只是不擅長學習。

四年級的時候,家裏發生一件事情。就是父母決定將學習很好的姐姐和弟弟轉到縣城讀書。就是這樣戲劇,同樣的父母,姐姐弟弟經常是名列前茅,而我卻倒數。

家裏本來就窮。所以母親對我說:”你在農村都跟不上。城裏更是不行了。再者家裏也窮,你就在農村讀。好歹也讀完小學。“

我知道那話的意思。我雖然學習不好。但是我還是很懂事了。一點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好。就說:我不去。讓我去我也不去! 還不如放羊自在呢。

一個假期很快結束。姐姐弟弟收拾好行囊,父母也忙着準備。我的心不免忐忑起來。感覺家裏,最閒的就是我自己了。我於是早上出去放羊了。可是出去了,心一直在家裏。想着親愛的姐姐弟弟,就要離開我了。頓時就很難受。

中午回去。我就沒有吭聲。一個人坐在炕上。看着他們收拾東西。不知道爲什麼。我哭了,莫名的哭了。

然後姐姐弟弟也跟着難受起來。父親問我:怎麼了? 母親也過來問了。姐姐弟弟也問了。我沒有回答,哭了更厲害了。

姐姐弟弟就替我說情。母親最後跟我說:”別哭了。帶你一起去城裏讀書。都是孃親生的,兩個是貸款,三個也是貸款。別以後你姐姐弟弟讀書了,你長大了埋怨說沒有供你讀書。但是你自己的情況你知道。你一定要好好學。而且必須再留級。“

我點頭了。頓時覺得天空晴朗,身子輕盈了許多。第二天,我也踏上了去城裏讀書的路。好多村裏的夥伴羨慕我,也嘲諷我。我都不在意。

是的,本來應該讀五年級的我。繼續讀四年級。四年級,我學習依然不好。而且由於家裏窮,穿的不好,也沒有錢去一次學校的小賣部買吃的。所以自卑。不怎麼和同學交流,下課了,就自己坐在座位上,或者出去找個安靜的位置坐着。 有時候,我會想,還不如在農村快樂。

但是我開始比較認真的聽課了。尤其是語文課。原因無他,找別人抄作業都很難。同學不願意給我抄。

於是語文慢慢提升了成績,讀了一些課文。開始從簡單的文字中感覺到快樂。接着慢慢是數學也能聽懂點。

值得一提的是,城裏的學校有微機課,也就是電腦課。半學期好像是36元。全班都交了,我沒有交。但是上電腦課,教室裏還不讓呆。所以我在不大的校園裏,遊蕩。又怕碰見教導主任和校長,所以一間課45分,我就去4、5次廁所。現在想想,真實能讓我自己哭笑不得。

就是這樣,有一次我剛從廁所出來,正好碰到班主任張老師上廁所。她問我怎麼在這。又想起了我沒有交錢的事。我自然是面紅耳赤。她說:你想上就去吧。這個錢老師給你出。

我死活說不。但是老師的話,刻在了我的心裏。我更加喜歡上了語文課。小升初,語文我考了94分。年級並列第一。但是其他科目一般。

但是父母很高興了。

我母親說:”真是沒有想到。辛虧當時把孩子帶了下來。“雖然她依然會說:”你是笨腦子。腦鳥先飛,你得比別人更努力。“ 但是語氣不一樣了。

初中,我讀了更多的書。語文,物理,化學等科目也上了。認識了好多歷史人物。通過他們的故事,我對自己的認識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於是自信起來,還爭取當上了班長。

那時候,覺得自己的是天才。因爲當堂學的內容,都能很好的掌握。英語單詞,跟着走一遍,就能記住。所以英語學的也很好。當上了英語課代表。

當然,我所在的班,還是普通班。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班級分有火箭班,重點班,普通班。

我依然經常聽到說火箭班的學生多牛,多厲害。是的,全年級考試,他們總是排在前面。

後來考上高中。高中的時候,我開始叛逆。其實是從初三就開始了。整體一直是叛逆的。原因無他,只是感覺自己是被教育的,來自父母的壓力太大。感覺好分數,好大學,不應該是”硬性“的東西。所以會盡量幹自己喜歡乾的事情。

直到大學。雖然不再自卑,但是長期的叛逆,養成了獨自相處的習慣。獨自思考,不太喜歡熱鬧,不太喜歡入會之類的。所以大學都很悠閒。還談了一場戀愛。這就是我認爲大學裏最成功的一件事情。

後來,我發現和我一樣在農村讀書的我的夥伴們。曾經被認爲是豬腦子的他們。多還沒有讀完初中就奔向了社會。我問他們怎麼沒有再讀:”他們說讀不進去。不是那塊料。“

很多提前輟學的同齡人,大部分都是這麼說的。其中還和我經歷相仿。她說:”每次上黑板,就感覺肯定要捱打。果然就捱打。“

老師罵她:”我腦子是被釘在黑板上了嗎??快寫!“她也自卑,經常一個人獨處。後來就退學了。

看了我的案例,我的夥伴們的案例。我想此刻你應該可以理解爲何我說:”不要拿天才嚇唬孩子。“

在教育的路上,鼓勵和引導是最重要的。鼓勵是一種天才暗示,你不是豬,你不是豬腦子。你可以的,你非常棒。他可以做到,不是因爲他是天才。天才都是有準備的人,不會有憑空產生的天才。

你在火箭班,你在重點班,你在普通班,你都是天才。至於你以後是物理學家,生物學家,畫家,詩人,化學家,政治家等等,就需要引導。 你本身就具備這些”職業家”的條件,你只需要引導,引導就夠了。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沒有獨立的思考,沒有獨立的自我認知,一定是個“被學習”的人。

說某某的是天才的時候,一定不要忘了某某的背後的故事。所以大家記住,永遠不要再告訴自己,別人是天才,自己是普通人。永遠不要人云亦云,要想想大家這樣想對嗎?

一根鉛筆的獎勵,對於老師和學校來說意義不大。可是對於一個普通學生來說,是天才的暗示,是天才的開始。

”只要你寫會十個字,你就會得到這支鉛筆的獎勵,這顆糖果的獎勵。只要你寫會一百個字,你會得到兩支鉛筆的獎勵。這顆梨子的獎勵。“這就是天才誕生記。簡單的就跟玩遊戲一樣,所以不要跟一個不理解什麼是天才的孩子,說天才是咋樣的,而你不是天才,你就應該怎麼樣。

家長永遠不要這樣說,因爲你說的時候,你兒子在聽。大家去看看歷史上的天才,他們是如何成爲天才的。你會發現,天才等級教育是個笑話。

而這樣等級的環境和心理暗示力量,讓很多學生受益。卻讓更多的孩子被”天才“嚇傻。

知名學者,畫家陳丹青寫過一篇文章說:文憑是平庸的保證。在文章中,他說:“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他還說:”藝術家是天生的,學者也是天生的。“天生”的意思不是所謂的”天才。“而是指他實在非要做這件事,什麼也攔不住他,一路走下來,他成爲了他想成爲的那種人。”

現在很多的畢業生,總會說單位不好,別人排擠,別人有關係,經濟不景氣等等各種原因來爲自己的現狀做解釋。我們中國人實在是太會“作爲。”,太重視“面子”。爲了進什麼火箭班,重點班,進好單位,考公務員那是拼了老命也要進。

孩子看着這一步步的“前進”,會有什麼想法。這樣的行爲,本身就是一場很徹底的教育。告訴他的是他本身好像不重要,重要的是周圍的東西。所以別拿天才嚇唬孩子。

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此句話,是真真切切的對。

孩子的勵志文章 篇2

有一首名叫《感恩的心》的歌曲曾讓無數人爲之而感動眼淚,它也讓我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這樣一則報道:“一個年僅三歲的小孩兒,在父母上班之後陪伴着癱瘓在牀的奶奶。奶奶該吃飯了,他把父母做好溫在鍋裏的飯菜慢慢端到奶奶牀上;奶奶要解手,他把便盆送到奶奶身邊……”百善孝爲先,孝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面對這樣有孝心的孩子,許多人不僅爲之動容,而且許多有了孩子的父母也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學習他們的懂事和孝順。

儘管大家都知道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儘管每一位爲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長大成人能夠有孝心,懂得感恩。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相當數量的孩子,全然不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全然不懂得感恩的意義。特別在一些獨生子女家庭裏,甚至出現了“孝敬”對象顛倒的現象,難怪有人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孝子,孝子,孝敬兒子。”

出現這一現象我想是與這些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往往忽略了對於孩子的感恩教育,據調查,許多父母對孩子孝敬長輩,懂得感恩的要求是很低的。他們認爲孩子上學離家時能說:“爸爸媽媽,我走了,再見!”放學回家見到父母能說:“爸爸媽媽好,我回來了。”就已經是相當不錯了。如果孩子在拿到好吃的東西時,舉手讓一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他們則覺得孩子已經懂得了孝敬父母,懂得了感恩了。其實這是把孝心和感恩之心降低到一般文明禮貌來看待了。有孝心,懂得感恩的人固然要講文明禮貌,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真正關心父母長輩,真正的孝心,真正的感恩要體現在言行上。真正孝敬長輩,懂得感恩,就應該聽從長輩的教誨,不應隨便頂撞,有不同想法應講道理;真正孝敬長輩,懂得感恩,就應該嚴格要求自己,體諒長輩的艱辛,儘可能少讓長輩爲自己操心;真正孝敬長輩,懂得感恩,就應該爲父母分憂解難,在父母生病時,在父母有困難時,盡力去關心照顧父母、協助父母;真正孝敬長輩,懂得感恩,就應該刻苦學習,努力求知,讓父母少爲自己的學習擔憂;就應該在離家外出時,自己照顧好自己,注意安全,外出時間較長,應及時向父母彙報情況……

孩子的勵志文章 篇3

您不應該說:這次期末考試你一定要考好,再考砸了,你就別想上學了。

您應這樣說:孩子,放鬆些,考試考得不好沒關係,重要的是你盡了力。

您不應該說:兒子,明天的比賽一定要拿第一!

您應這樣說:孩子,勇敢一點,失敗了也沒關係,不就是一次比賽嘛。

把失敗的權利還給孩子做父母的,往往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門心思撲在孩子身上,天天在孩子耳邊唸叨:成績要好呀,要努力呀,不能掉隊呀。一到考試的時候,更是比孩子還着急,不厭其煩地囑咐孩子一定要考好,不許失敗。

這樣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真的對孩子有害無益。

沒有誰能事事成功的。也不是任何事一次就能做好的。

孩子只是孩子,他沒有生活的閱歷與應驗,他還處在人生中最初摸索的階段。他有權利失敗。

哪個做父母的不是在磕磕絆絆中走過來的?那麼,也請寬容孩子吧,把失敗的權利還給他們。允許孩子失敗,就等於是給了他鍛鍊自己意志力的機會,也給了他增加自己閱歷的機會。

其實,在生活中,讓孩子適當地承受一些失敗是很必要的。作爲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失敗的可能,失敗並不可恥,更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了不敢面對,不去改正不足。

父母要有“失敗即教育”的意識父母不允許孩子失敗,往往是隻看到了失敗的一個方面,把它看成是丟臉的事,卻忽略了失敗的價值和意義。

父母應該有“失敗即教育”的意識。

孩子失敗了,但是他獲得了“痛苦的體驗”,將來就知道如何去避免。同時,他也有了挑戰困難的契機。孩子從失敗走向成功的過程,就是一個鍛鍊自身,慢慢成熟的過程。他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出來。

在一帆風順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脆弱的心理會漸漸定型,有一天當他面對突如其來的挫折時,會驚慌失措,甚至一蹶不振。

人生缺少了磨練,想取得永久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嘗試做一些事情,在失敗的磨礪中,鍛煉出膽量,摸索出經驗。

有時,父母就算知道孩子成功的機率很小,也要讓他做做看。

告訴孩子:失敗了沒關係生活中,父母常爲孩子的錯誤和失敗擔心、着急,害怕孩子下次再犯,有時就忍不住地警告孩子:“你到底要這樣失敗多少次?”可是父母是否想到,給孩子“不許失敗”的壓力,孩子的心理負擔會更重,情緒也會一直處於緊張狀態,不但不能夠從失敗的狀態中走出來,甚至更糟。

運動心理專家有這樣一個發現:在重要比賽時刻,如果一味地給運動員施加壓力,不但不能鼓舞士氣,反而會影響到運動員的發揮水平。但是,如果將很重要的目標簡單化,淡化比賽的緊張情緒,那麼運動員就會有一種輕鬆的感覺,很容易發揮正常水平甚至超常發揮。

同理,在關鍵時刻,我們也應給孩子創造一個輕鬆的心理氛圍。

孩子考試或比賽之前,不要催着孩子去學習,可以允許他們適當看看電視,跟別的孩子玩耍。也可以帶孩子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跟孩子聊聊天,表現出對考試成績或比賽結果不在乎的態度。儘量讓他們脫離緊張的氣氛,調整好狀態。父母的這種態度會讓孩子心裏輕鬆起來,並大受鼓舞。壓力釋放掉了,真正的水平才能發揮出來。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失敗,也跟父母施加了太大壓力有關。孩子做某件事失敗了時,父母不應以憐憫的態度來對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聲嘆氣,更不應劈頭蓋臉責罵孩子。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明白,失敗是人人都可能碰到的,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勇敢、聰明的人應該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努力。

這其中還有一個潛在的心理效應:允許孩子失敗,也是對孩子能夠成功的一種信任。那麼,請你也給孩子這份信任吧。

孩子的勵志文章 篇4

最近,有一則新聞是,達州一男孩高考後自殺,他在社交網絡的遺言裏寫:考98分被罵、吃飯打嗝一耳屎打過來、夾菜姿勢不對一耳屎打過來他覺得自己已經毀了,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分離時不會有不捨。這個孩子曾經發過兩條文字,一條是我真的要自殺,還有一條是如果給我一次重來的機會,算了,我不想重來,我寧願從來沒有在這個世界上出現過。

你那麼平凡,憑什麼孩子非得完美

新聞當然是真事。一時間,所有的矛盾都指向家庭教育,而我也想起一句話:以愛之名愛着,卻以愛之名傷害。

中國人的血脈親情之深,是一種細密又抽象的聯繫。濃重的家庭觀念讓許多人綁在一起。在一代代中,許多人讀書、工作、成才的目的,並不是爲了成爲更好的自己,而是爲了父母的體面,或者光耀門楣,甚至於把整個家族的榮辱盛衰放在身上。而許多父母也理所當然地認爲,我養你長大,你要活成我滿意的樣子,你要爲我爭光纔是。

這樣的心理預設從一開始就是有問題的:一、把孩子沒有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二、把孩子當作另一個預想中完美的自己看待。

換言之,如果孩子一旦偏離了父母的預期,那麼父母很容易覺得自己的人生失去了定向。

孩子的勵志文章 篇5

我們的教育本質從來不應該是製造人,而是要完成孩子的一個塑造自己的過程。但我們的孩子太累了,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塑造自己,已經被摔打得麻木。

前些日子,我在我婆婆的農村,又看到了這一幕,女人大哭,孩子跪在她身邊,後來,問了什麼原因,說是高考考砸了。原本應該能夠上600分,結果估分500分都沒到。女人哭得像是家裏誰丟了性命,一邊哭一邊說,你考那麼差對不對得起我,我千辛萬苦把你養大,你還考那麼差。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一個個都那麼出色男孩跪着,低着頭。結果沒出來,我自然能夠想象,如果結果出來了,比預估更加糟糕,可能會是更慘烈的痛哭。

可是,我們不如想想,你沒有活成你父母希望的樣子,憑什麼你的孩子就要活成你希望的樣子。

不要把自己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不要把自己的成功預設在孩子身上。我們要尊重每一個人的發展,也要尊重每一個平凡的人。因爲成功的定義,從來不僅僅是別人眼中的光鮮亮麗,而是你的孩子是不是能夠活得有尊嚴,活得自由,活得快樂,活得對未來充滿期望。

接受平凡的生活,允許別人的平凡,接受自己的錯誤,也允許別人的犯錯,不對任何人抱過高的期望,只在自己的路上努力前行。願我們都能成爲這樣的人,平淡的流年裏,生出自己的光輝。

孩子的勵志文章 篇6

我記得學生時代,隔壁班的有一名家長是出了名的嚴厲。每次她只要出現在走廊上,那麼她的孩子必定是這次考試不夠理想。而她所謂的不夠理想,往往是沒有達到他的預定目標,全班前五。

其實,那個男生成績非常好。

學生時代,有兩類人是有可能取得好成績的,一類是學霸,他們不需要特別努力,但依然領跑。只能說,這是天賦。另一類,就是學習刻苦的人。這類人往往會用盡自己所有的勤奮,但也未必能真的與學霸比肩。是,學霸這樣的生物,從來不是努力就可以了。他是第二類。他十分懂事,刻苦用功,連活動課也很少到操場上玩耍,早上第一個到教室朗讀課文,中午吃完飯就做練習題。

他母親應該是個工人,每次成績沒有達到預期,第二天中午就穿着工服來學校。灰塵鋪滿了她的臉,她不停地和老師交談着什麼,旁邊站着她的兒子,低着頭,一副做錯事的樣子,一副認錯的樣子。

有一次路過,正好聽到她母親在和老師說,他這個人真的太不爭氣了,我天天加班,那麼辛辛苦苦,都是爲了他。老師一直在勸她,至於說了什麼,我也忘記了。

其實,許多天裏,我每次見到他,他都緊鎖眉頭,好像壓着千斤重擔,正在匍匐前行。

孩子的勵志文章 篇7

天氣越來越熱了,一下從十幾度蹭的到了三十幾度,所以我也嗖一下從穿三件成了穿一件。這算是離家這麼遠第一次過夏天吧,畢竟去年九月份開學已經有點步入秋季的意思了。

就算在學校已經待了半年,但對這裏陰晴不定的天氣總歸不是很熟悉,所以還是很華麗地感冒了。有點逗的是上課時間我穿着薄薄的單衣擼起袖子在醒鼻涕,怎麼想象都會覺得是很違和的。學校藥店面臨整頓,開學至今一直未開門,從剛開始喉嚨痛到現在的半個月裏我嘗試了各種偏方想阻止這場轟轟烈烈的感冒,可是檸檬水我喝了,雪梨湯我燉了,綠豆湯我熬了,鼻涕還是嘩啦啦地掉……

就在剛纔,我又一種嘗試,是我特別討厭的生薑,煮的可樂。想象一下咯,生薑味的可樂,現在滿喉嚨都還是可樂噁心巴拉的甜膩和生薑火辣辣的刺激感。我也不知道會不會有效,但是我喝下去了。

大概是這個可樂讓我現在好鬱悶。

而且我鬱悶還不是因爲它太難喝,雖然它真的很難喝。

我記得幾年前,我還是小學生,大冬天的流感肆虐,我們一家四口都很有幸中獎。不知道是互相傳染還是怎麼着,大家都好不了,持續了好久的重感冒。我都還記得一家人輪流打針的時候那個醫生轉身偷笑來着……後來爸爸不知道那裏聽來的偏方,可樂煮生薑治感冒。然後爸爸就拿着家裏大的電飯鍋煮了一鍋的生薑可樂,用的就是那種1.5升的可樂。

我是排斥生薑的,作爲家裏最小點的孩子,我幾乎是被其他三個人灌着喝完的,大概就是一個抓着我一個用調羹往嘴裏倒,另外一個在旁邊碎碎念這樣子……

忘記了是不是吞完後感冒就馬上好了,也忘記了我有沒有哭,但是今天我自己很乖地喝了500毫升的那個鬼東西。不是我不排斥那個味道了,而是沒有人灌我喝了……

已經一個禮拜沒給家裏打電話了,不是不想打,而是厚重的鼻音實在不願打。

去年九月媽媽跟我到學校報到,大概是因爲暑假裏跟家裏吵架吵煩了,我格外希望逃離那個家,媽媽陪着我收拾好宿舍,到小賣部置辦好一切生活用品後天就黑了,我留在宿舍,她到校外旅館。

第二天大早,媽媽從校外的旅館到宿舍找我,已經九點多,我剛起。含着牙刷開門,看她氣喘吁吁,提着行李,嘴裏直抱怨這學校怎麼這麼大,每條路怎麼都長得一個樣。後來我纔想到,她可能不知走錯了多少路才找到這宿舍樓。

我們一起到食堂吃了早餐。在這個學校吃的第一餐,跟家裏比味道差極了。媽媽用調羹攪拌着米粒粒粒分明的白粥,嘆了口氣,在這裏什麼都不比家裏,你要早點適應。從小就沒出過遠門,別捨不得花錢啊,想吃什麼就去買……

剛開始我還真是很不耐煩的,這話填完志願說過了,被錄取後說過了,昨天在車上說過了,昨晚在宿舍說過了,現在又……

可是她說着說着語調就不一樣了,像小孩子一樣哽咽,邊哽咽嘴上還不停下來。那一刻我不知道有多討厭我自己,爲什麼這麼無情,爲什麼我不想哭,我要離開爸媽好久了呀。

到最後送媽媽上車,我獨自走會宿舍,我始終沒有哭,甚至一點不捨也沒有……

之後一個月裏我都在學校過得逍遙自在,連電話都沒給家裏打。很無情地講,幾乎覺得自己已經完全擺脫那個煩人的家了。

第一次想家,可能是開學一個月後的國慶節吧。我不回家,在旅遊城市上學就想着到處走走看看,結果就是在爬山的時候頭撞到石頭血流成河被同學背下山送進醫院縫了6針……

還很深刻地就是躺在醫院的手術檯上縫合,醫生粗魯地把被血塊粘在一起的頭髮從傷口的位置扯開時,我身邊一個熟悉的人都沒有,只能抓着手術檯的鐵槓,連哭都不敢讓氣息太粗,怕醫生笑我嬌氣。

大概是那時候開始吧,我才意識到家是個什麼地方。可能就是個,當你沒有安全感就會第一個想起的地方。

然後等所有檢查都做完了,確定我沒有危險了,我纔給家裏打了電話。很輕描淡寫地講了我的“碰壁史”。我愛哭的老媽還是哭了,我都講的那麼不要緊了,她還是哭。她大概是說,從小到大,一二十年都沒讓我受過什麼傷,纔出門一個月我就自己整了個大口子,還需要縫合……她的心情我還是很能理解的,我沒有頂嘴,任她把我罵的狗血淋頭。末了,跟我說要如何如何感謝那些把我背下山陪我到醫院的同學,現在是大人了要知道怎麼做人……

掛了電話,沒一會我支付寶就提示有一筆兩千塊的收入,轉賬人是媽媽。

過去的那麼多年裏我似乎沒有很瞭解媽媽,即使我們一起生活了二十年。我只知道小時候做錯事媽媽會打我,爸爸就不會。但是會想起來,媽媽每次都用手打的,即使拿着衣架嚇嚇我,但從來都是動手的。

而爸爸,我覺得爸爸是高冷的。

爸從來都是一大早就出門,只有晚上回來一起吃飯,所以晚飯都是我們一家的團聚時間,無論多晚都得等爸爸。小時候沒感覺,長大後,特別是高中寄宿後才覺得那樣的晚餐時間是多麼值得珍惜。從小就跟爸爸交流少,大概爸爸對我來說,就只是爸爸而已。

離家之後,纔看到爸爸其實不那麼強大的。有那麼一天晚上,我在上公共課,電話忘了調靜音,爸爸就在這時候打來電話,一陣鈴響,一百多號人齊刷刷地盯向我的方向,別提多尷尬了。下課後回電話問他有事嗎,有點不悅。但爸爸一句話就讓我軟下來了。他說他吃完飯好無聊啊,就去我房間看看,再打開哥哥的房間看看,有點寂寞啊……

我不知道怎麼回答,只是很心疼,爸爸也會寂寞啊……

到了離家,而且是迫不及待地離家之後才知道原來爸媽就是爸媽,他們從來不用言語表達的愛原來一直都在。

我所知道的那個會打我的媽媽,原來這麼愛哭。

我所知道的那個早出晚歸的爸爸,原來這麼寂寞。

我所知道的那個動不動就起爭執的家,原來我這麼想它。

孩子的勵志文章 篇8

“我死後,請不要再去煩其他人了……下輩子不做窮人家的孩子。”

前段時間,安徽省六安市高二學生陳禕在抽屜裏留下“遺書”後離家出走,甚至有結束自己生命的傾向。雖然後來孩子是找到了,但這件事情卻引發廣大父母及教育工作者對窮人家的孩子的成長教育的關注。

窮,不僅讓大人無奈,更可能讓孩子自卑和絕望。

鬼腳七曾在文章《記憶碎片·有錢難買少年窮》。裏說:“窮人家的孩子有很強的自尊,同時也很自卑,那看上去淡定的外表,其實十分脆弱,一點就破。”鬼腳七是用自己幼時親身經歷過的窮苦生活告訴我們,窮人家的孩子內心世界是多麼的脆弱。

我們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前些日子,網易針對陳禕離家出走的事件做了一個主題爲“窮人家的孩子真的能當家嗎?”的小調查,參與調查的7,327位用戶中,89%的人都支持“不能,沒錢寸步難行,更別說當家成材了”。是的,窮人家的孩子,他們在出生的時候輸在了起跑線上。

窮人家的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說,“你要更早地懂事,只有通過努力讀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纔不會一輩子都做風吹日曬、看天吃飯的農民。”然而,事實是怎麼樣呢?事實卻是無論窮人家的孩子多麼的懂事,多麼的努力,但是當窮人家的孩子費勁九牛二虎之力考上大學,走出家門,與富人家的孩子走到一起時,他們發現與富人家的孩子相比,自己琴棋書畫樣樣都不會、英語聽不明白說不流利、交際能力差……他們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所謂的“早當家”。等到大學畢業,出到社會還要面對種種的不公平競爭。他們沒有任何可以從上一輩繼承的資源財產,卻要肩負上一輩鯉魚躍跳龍門的期盼。

我想起2013年永樂大帝二世在天涯論壇的帖子《寒門再難出貴子》,這篇當時火遍整個互聯網的文章通過幾個窮人與富人家的孩子在銀行實習的經歷表現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下社會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殘酷現實。這篇文章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普通大衆對社會資源分配不公的吶喊。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寒門出貴子的可能性,但絕非如劉媛媛在《超級演說家》裏所說“現實生活中,寒門子弟逆襲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中國幾千年來,都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樣非常淺顯的道理來勉勵學子們勤奮學習,那個時候不管窮人還是富人,只要認真讀書,通過國家的科舉考試,就可以過上有錢有老婆的好日子。而到了現代這個道理似乎不那麼行得通了。爲什麼呢?因爲自從我們的大學教育擴招之後,大學不再是精英教育的象徵。過去窮人唯一能夠通過科舉考試翻身立命的機會都被堵上了。我是農村來的,我非常清楚,當他們傾盡所有,四處借債送孩子讀了大學出來,國家不安排工作不說,出了社會還不一定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他們出來還要和擁有各種社會資源的富人的孩子拼國家單位的機會。當然,如果十個崗位裏面有三個是開放出來公平競爭的,但是你要和千軍萬馬競爭僅有的幾個可憐的名額容易嗎?

劉媛媛在《超級演說家》裏提到的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其實,這部影片恰恰應正的是寒門難出貴子的道理。片中跟蹤報道12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小孩,從7歲到47歲的人生經歷,他們每七年訪問一次,到最後孩子成年後發現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僅有一個叫做尼克的貧窮小孩通過自己的奮鬥變成了一名大學教授。

當然,你可以像劉媛媛那樣很樂觀地說“命運的手掌裏面是有漏網之魚的”,但是我們不覺得很悲哀嗎?誠然,社會階層並非完全不可逾越,但要有很大的跨度,卻是難之又難。下層可以上到中產,但很難到達上層;中產可以到上層,也可能因爲某些原因,淪到下層;但上層終究還是上層。因爲富人的孩子除了佔盡教育資源,財富,人脈之外,越是上層社會,他們對子女的管束越嚴格,孩子們也學習更加努力和刻苦,他們認爲他們肩負着改變社會的責任,所以更加認真、執着。他們成材,早當家的可能性就更大。

所以,不是所有的富二代都是廢材,你在新聞看到的只是被放大的個例而已。在《人生七年》裏我們可以看到,父母,家庭對一個孩子造成的終生影響有多大。在家庭和睦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們得到父母的陪伴更多,在人生中更從容、自信。而這些恰恰又是窮人家的孩子缺乏的。窮人家的孩子都是放羊式的教育環境成長的。他們送孩子讀書,但卻從來都把教育當做是學校的任務,對於能否成材,能否考上大學,他們更多的歸咎於孩子個人的命運。

“如果你能考上大學,砸鍋賣鐵我都送你讀。但如果考不上,那時你命該如此”。我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所以小時候非常大的壓力讓我喘不過氣來,深怕萬一真的考不上,這一輩子就要和父母一樣耕田種地。我可以樂觀地認爲,我的父母從來沒有催促過我看書寫字,讓我有一個比較寬鬆的學習環境。但實質上父母的這種放羊式管理卻是迫不得已的。因爲他們的教育程度和知識能力決定了他們沒法給予我們更多的學習關懷。所以,當我看到自己的堂弟堂妹們,又是學鋼琴,又是學古箏,學書法什麼的,我就特羨慕。

出身寒門的人,他們不善言談,交際能力差,自信心不足。他們有強烈的自尊心,和深入骨子裏的深深的自卑感。如果他們內心夠強大,夠樂觀,少年時候的窮苦經歷就會成爲他們人生的淨勝財富。而如果他們沒法承受住社會的壓力,最終失敗的可能性會更大。所以,窮人的孩子,當家真的很難。

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放棄。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都是用來奮鬥的麼?就如劉媛媛所說:“當我們遭遇失敗的時候,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原因都歸咎到出生上去,更不能抱怨爲什麼自己的父母不如別人的父母,因爲家境不好並沒有斬斷一個人他成功的所有的可能,……你現在能做的就是單槍匹馬地在這個社會上殺出一條路來。……你要相信,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想告訴你,讓你用你的一生去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這個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這個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窮人的孩子難當家,但是,再難我們也要上,因爲你根本就無路可退。我們常把人生比作馬拉松。可是,我們知道,沒有哪一個馬拉松選手贏在起跑線了就可以贏得最終的冠軍。我們的人生不僅僅有起點,還有非常漫長的一個可以讓你出去廝殺奮鬥的過程。我們的馬拉松賽道上也不僅僅只有一條賽道,你完全可以闖出一條屬於你自己的人生道路。

請記住,能夠決定你人生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無論你是窮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的孩子。

孩子的勵志文章 篇9

面對外界的指責,夢鴿說,“兒子是忠厚孩子,錯的是社會環境”。

人是多面的,一個人在家人、朋友、陌生人的眼中,往往會展現不同的一面,加起來,才疊構成一個相對接近於真實的人。所以,對於一個不相識的人,更難以依靠媒體或者父母的描述,去進行判斷。之所以關心夢鴿的兒子,是因爲他涉嫌犯罪,而這個時候,大家關心的是證據,其他的,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對我們這些外人來說,毫無關係。

至於社會環境,很遺憾,確實不理想。我不知道別人看法如何,但是自己爲人母,總是有這樣那樣的擔心,擔心有壞人會傷害自己的孩子,或者把孩子帶上邪路。也因爲這樣,更明白爲人父母責任重大,戰戰兢兢。因爲要儘可能爲孩子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的同時,也要培養孩子應對這個複雜社會的能力,最主要的,是要讓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一定不可以做的,有些話是不能夠說的,有些人,要儘量地遠離。

在Facebook上看到香港的朋友們在分享一封信:一個家長對另外一名家長的投訴,起因是這位家長髮現,在這些學齡前的孩子一起遊戲時,其中一個孩子特別霸道,不單單把玩具全部歸爲己有,而且打那些想要和他分享玩具的同齡人。而最讓這名家長擔憂和不滿意的地方在於,當這一切發生時,那個孩子的家長就坐在一邊,對孩子的作爲視而不見。這投訴信最後提醒那位家長:孩子如何成長,父母的教育很重要,也因爲這樣,雖然和自己不相關,還是覺得應該寫這封信。

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社會環境當然重要,而這當中父母如何教養更重要,孩子的行爲舉止很多時候是父母的是非對錯觀念的同步反映。看到那些帶着孩子在公共場合和別人大聲吵架,甚至動手打人的父母,我會擔心,這樣的言傳身教,孩子未來會不會有同樣的暴力行爲傾向?學術調查結果就顯示,具有家庭暴力行爲和傾向的人,他們的父母大多也有家暴行爲。

也因爲這樣,當一個孩子出現行爲差錯的時候,是不是身爲父母的先要問問自己:有沒有教過孩子,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自己的行爲是不是有偏差,給孩子做了一個不好的榜樣?在孩子出現壞習慣或者不檢行爲的時候,有沒有及時提醒和制止?對待孩子,是不是毫無原則,而把這種無原則理所當然地認爲是父母無條件的愛?

同樣在Facebook上,美國的朋友分享了一封信:一位美國媽媽寫給兒子的信。在兒子選擇在Facebook上宣佈自己是同性戀之後,身爲父母,和兒子的朋友們同一時間知道了這個消息。那位美國媽媽的信很短,她告訴兒子,自己的愛是無條件的,不會因爲他的性取向而有任何改變。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最後的一句話:提醒兒子,收拾房間裏面的飲料罐頭和茶杯,不要等到螞蟻爬進去之後。因爲我看到的是一位無條件但有原則的媽媽。

無條件的愛,意味着當孩子犯了錯,別人都不喜歡他,或者不接受他的時候,他會知道,自己的父母不會拋棄自己,就算自己的孩子做的選擇,不是自己的心頭好,甚至不喜歡,但是隻要沒有犯錯,不涉及是非,依然給予孩子選擇的自由。而有原則,意味着不會對孩子犯的錯視而不見,甚至顛倒是非黑白,強詞奪理,或者利用手中的特權,爲的就是幫孩子推卸責任。而想深一層,這是因爲這些家長本身的固有思維,一旦發生問題,原因一定在外部,從來不反省自己。

孩子的勵志文章 篇10

很多家長常常埋怨,自己的孩子記性不好,學過的貨色記不住,或者平時也看到他們很用功地背單詞背課文,可是一到測驗就忘了。許多人以爲,記憶力是生成的,是父母給的。實在,記憶力是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來進步的。記憶方法因人而異,有的人擅長看(視覺型),有的人擅長聽(聽覺型),而有的人善於用嘴和手(活動型)等等;比擬常見的是混雜型的記憶方法,而這種方法的記憶效果最佳。

有位實驗者曾經用這三種方式讓三組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記住10張畫的內容。對第一組孩子,他只告知他們畫上畫了些什麼,並不給看畫。對第二組孩子正好相反。只給他們看畫,可是不再給他們講每張畫畫了些什麼。對第三組孩子是又讓聽又讓看,實驗者豈但給他們講授畫的內容,而且同時給他們看那些畫。過了一段時光,試驗者分辨問這三組孩子記住了多少畫的內容。成果第一組記住的起碼,只有60%;第二組稍多,記住了70%;第三組記住最多,到達86%!這闡明只聽不看的孩子記得起碼,只看不聽的孩子記得稍多一點,又聽又看的孩子記得最多。這還僅僅是兩種感覺器官並用,記憶後果就比只用其中一種好得多。因而,假如輔助孩子把所有感到器官一起調動起來,記憶效果會更好。

人的記憶能力之差距,在很大水平上是由記憶辦法的不同而引起的。有的人記憶力好得出奇,是由於他們能長年累月地訓練自己的記憶力,頭腦中的記憶方法越來越多,結果,記憶力就越來越好。因此,要想地改進孩子的記憶才能,要害在於要增強記憶方法的練習:

一、明白近期記憶目標

人不論做什麼事,都要有目標。這個目標,引誘着人,領導着人,使人步入更高的境界。同樣,家長必需使孩子甦醒地意識到,本人的學習老是有必定目的的,這是勝利地改良記憶效力的一個條件跟基本。

那麼,如何確破記憶的近期目標呢?關鍵是要學會部署記憶過程,把深遠目標劃分成若干不同的近期目標,一個一個地實現,勵志歌曲,一個一個地跨躍。每當達到了一個近期目標,就能加強信念,改進記憶效能,提高記憶速度。當達到了所有的近期目標後,苦心積慮所要尋求的長遠目標也就成功在望了。而對久遠目標的湊近,無疑會更強有力地刺激記憶效能,從而更有效地提高記憶能力。有的同窗愛好給自己定下雄偉目標,一個月背完一本初中英語詞彙書,往往都是前三天能天天背100個單詞就不下去了。然而如果把長遠目標分解成若干不同的近期目標,如每天學習10個單詞,他就會覺得這就簡單多了,而且感到輕易堅持,心便會隨之增加,而自負心同時又鼓勵他去爭奪更大的成功,向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

二、精選記憶法

古時候,有的人記憶力極好,甚至可以把文章滾瓜爛熟,過目不忘。可是鄭板橋卻看不起這種人,把他們叫做“沒分曉的鈍漢”。怎麼個沒分曉?就是不分主次、輕重,無論有用、無用,一股腦兒全都背下來。

大局部學生都問過這麼一個問題,怎麼才幹學好英語呢,有的老師會說只有一個字“背”!在上一種方法中我們還提到了背單詞,因爲背單詞是學英語的必經之路。那麼是不是所有我們手頭有的英文資料都背下來纔好呢?當然不是!我們要有抉擇的去背適用的單詞、實用的句子以及實用的文章。 比方一些經典的名人名言、片子電視中最出色最隧道句子都是學習的好材料。實用的句型更是主要,把握了句型,不但可以掌握其中的詞彙,而且可以控制更多句子。

三、聯主意記憶

一種事物和另一種事物相相似時,往往會從這一事物引起對另一事物的聯想。把記憶的材料與自己休會過的事物連結起來,記憶效果就好。在外語單詞裏,有發音相似的,有意思相似的,這些都可以應用類似聯設法來贊助記憶。好比,在學到both這個詞時,我們曉得是“兩者都”的意思,這時可以聯想到“兩者都不”是哪個詞呢?對了,是neither。那麼還有一個詞either和neither又有什麼差別呢?either…or和neither…nor不同又在哪裏呢?

上述多少中英語記憶的方法,看起來很簡略,但要達到滿足的記憶效果,癥結還得落在實處。不同的人適合不同的記憶方法,不同的記憶方法能夠達到不同的記憶效果。所以,每個學生,每個盼望學好英語的中學生,只有聯合本身實際,探索出合適自己的記憶方法,保持應用到英語學習的詳細實際中,循序漸進,學以至用,天長地久,定有播種。

俗話說:說是一回事,而做是另一回事。心動不如舉動,那就讓我們趕緊行爲起來吧!

孩子的勵志文章 篇11

您躺在牀上怯生生地看着我,像犯了錯的孩子等待着家長的呵責。我心裏有了數,一邊目光儘量柔和地迎向您那驚慌失措的與年齡不相稱的眼睛,一邊走到牀前掀開被子,褪下您的褲子,果然,濡溼一片——您又尿牀了。

這就是得了兩次中風又得了老年癡呆症的您!

母親總是很忙,一見您尿牀,總像訓孩子一樣責備您:“又尿啦,又拉啦!”當然,最後還是會把您收拾乾淨,把髒尿片、被褥拿去河溝洗了。

“我來。”我說。

我攬下了照顧您的活兒,在上班前下班後。

二十歲的我學會了給人換尿布,學會了給人洗澡,學會了如何逗孩子(智商如孩童的您)開心,學會了挎着裝着沾滿屎尿的尿布的籃子去河溝洗,像一個小媳婦。

您像孩童一樣依戀着我。

常在天氣好的時候,抱您出屋呼吸新鮮空氣。我說:“這月季花生蟲了。”您會立即應和:“是的,因爲下露水了。”我不置可否,但是,看着正仰首等待表揚的您,加之您的迴應如此積極,我還是帶着滿意的表情,朝您點了點頭,您便會得意地“嘿嘿”笑。

常給您洗澡,總希望您身體如我般潔淨。調好洗澡水,去抱八十斤的您,力小的我總是兩手抄在您身後,深吸一口氣,心裏先生出一股蠻力來,再雙臂運力將您抱起,穩穩地、輕輕地放入盆中。我用毛巾柔柔地擦洗那一根根突出的肋條下滿是老年斑的鬆弛皮膚。您總會嘿嘿地笑,帶着少女般的羞澀,任憑我揉搓。

您吃飯,總是在堂屋。盛好飯菜,放上湯匙,我便會在一旁候着。我得時不時地爲您拭去下巴上的米粒和溢出的湯汁,還得時時提防您拿湯匙的手會把碗碰翻,一如剛會吃飯的孩子。但我一定不會去撿桌上的米粒送到您嘴裏,如當年的您一般。

天涼了,您枯瘦的手冰涼冰涼的,如那冰砣。您爲什麼不哭呢,如同放學回家,凍得直哭地撲向您的兒時的我?我會拉過您的手,把它放進我溫暖的懷裏,一如您把我冰冷的小手放進您溫暖的懷裏一樣。

因爲我的一時疏忽,您摔了一跤,摔破了高聳的眉骨,滲出絲絲血來。看着那血,我一陣頭暈,心裏難過極了,又害怕極了——您會不會死呀?我手足無措,只知嘴裏不迭地向您賠禮道歉:“奶奶,對不起,對不起。”眼淚“唰”的一下滾下來了。您咧開嘴笑了,竟安慰我,“不哭,不哭,不疼,真的,一點都不疼。”您難道真的癡到連痛覺都沒有了嗎?我不信。

您臨終前,吞嚥困難,三天沒進一點食物,喉嚨裏發出呼啦呼啦的響聲,痰在喉嚨裏,可您已無力吐出來了。(勵志歌曲 ))看着您痛苦得扭曲的面容,我彷彿看到了死神正虎視眈眈地盯着您,把它的魔掌罩在您的頭頂,年輕的我第一次從內心深處對死亡感到了恐懼!

後來我常想,二十幾歲的我太年輕了,太無知了!即使不知道呼吸器,還是可以用嘴把您喉嚨裏堵塞的痰吸出來的。可當時的我卻不知道!也許,您還能多活一些時日,也許,臨走時能少一些痛苦。想起這些,我常常自責,爲我的無知。

二十歲的我就知道,我會是一個孩子的母親,我也將是一個孩子的祖母,或許我還會是一個孩子的曾祖母。我會愛他們,如同您愛我一般。

常看到或蓬頭垢面,或衣冠楚楚爲一日三餐、爲家人幸福奔波的人們,他們一定也很渴望被人疼被人愛的感覺吧?看着他們,我心裏總會有一種情感在膨脹,那是——愛。

我知道,這都因爲您,是您讓我在被愛中學會了如何去愛。

孩子的勵志文章 篇12

夏天時,林立的父母來北京玩了幾天,他請了年假,全程陪同。父母從鄉下來到首都,眼睛看什麼都好,玩得也特別開心。

父母回去時,他又買了許多特產,讓他們大包小裹帶着。

媽媽給他電話,說帶回去的特產都給鄰居親戚們分了,大家都誇好吃,還很羨慕他們能來北京玩,語氣裏滿是驕傲。

這時,爸爸搶過電話,聲音聽起來醉醺醺的,立仔,謝謝你!要不是你,我們這輩子也吃不上北京的好吃的,也不可能去看天安門,看長城!爸爸!高興!

爸爸還想說什麼,電話已經被媽媽搶了去。林立隨便找了個藉口,就掛掉電話。

父親對他向來嚴肅,幾乎從沒誇過他。他考上大學那次,父親也只是繃着臉,說了一句,萬里長征才走了第一步。

謝謝你,願意做我的孩子

他對此一直十分不解,父親難道真的不爲他高興嗎?直到有一次他回家過年,不小心看到父親和別人誇他時眉飛色舞的樣子,心裏才釋然。

父親誇他,親自和他說謝謝,說自己高興,這還是第一次。雖說藉着酒勁,他也終於確信,原來父親,真的爲他驕傲,過去只是不善於表達而已。

他又更加明白,其實,自己早已經變成了父母的雙腿和雙眼。

去了他們沒去過的地方,看了他們沒看過的風景。因此,自己有義務給父母打開新的世界,給他們分享自己的見聞,也找機會帶他們親自看看聽聽。

後來,林立制定了一個每年帶父母旅遊一次的計劃,還喜歡上往家裏郵寄包裹。

聽見父母說收到了,他都會笑,因爲他知道,那是謝謝的意思。

孩子的勵志文章 篇13

20世紀初,在山東省平原縣一家農戶裏,住着一位老人和小孫子。

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廚房的桌邊帶着他的小娃娃,搖頭晃腦地讀着《詩經》、《春秋》、《三國志》等古籍,書聲朗朗。 一天,小孫子問道:“爺爺,我試着像你一樣讀《道德經》,但是不知怎麼回事,我都猜不透那裏面的意思。有時,我似乎理解了一丁點兒,可是一合上書,腦袋中又立刻忘記了。這樣讀這些書有什麼收穫呢?”

老人安靜地將一些煤投入火爐,然後說道:“用這個裝煤的籃子去河裏打一籃子水回來。”

孩子照做了,可是籃子裏的水在他回來之前就已經漏完了。

孩子一臉不解地望着滿臉滄桑的爺爺。老人看看他手裏的空籃子,微笑着說:“你應該跑快一點兒。”說完讓孩子再試了一次。

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籃子裏的水依然在他回來之前就漏完了。

他對爺爺說道:“用籃子打水是不可能的。”

“你真的認爲一點兒用處都沒有嗎?”老人微笑着說,“你看看這籃子。”

孩子看了看籃子,發現它與先前相比的確有了變化。籃子十分乾淨,已經沒有煤灰沾在竹條上面了。連提手也變得更加光華有澤了。

“孩子,這和你讀古典書籍一樣,你可能只記住了隻言片語,它的意思或許你一點兒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閱讀的過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誦時的氣氛,它會影響你,會淨化你的心靈。”

這位小孩記住了這句話。後來,他一直本着這樣信念,終生與書籍爲伴,不斷進取,最終成爲我國宗教學的泰斗——他就是已故國學大師任繼愈先生。

你在讀書的時候,可能只記住了隻言片語,它的.意思或許你一點兒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閱讀的過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誦時的氣氛,它會影響你,會淨化你的心靈。

不讀書的人,

看到的只是別人畫給他看的美好世界;

讀了書之後,

你認識了黑暗和醜陋;

只有讀了更多的書之後,

你就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孩子的勵志文章 篇14

從我有記憶開始,家中永遠會有不同的陌生人來,幼時的我剛開始很喜歡家裏來人,因爲那也許意味着至少有幾個菜招待他們,而等他們走後,我和姐姐們會貪婪地對着那幾個所剩無幾的盤子垂涎欲滴,那大概是最幸福的時刻了。

然而,很多次以後,他們無數次在飯桌上大聲地類似訓斥地對爸爸媽媽,而爸爸媽媽——我最愛的人只能像做錯了事的孩子一樣跟着賠禮說好話以後,我開始慢慢地意識到,他們的到來也許並非友善……我再大一點以後,知道了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討債者。

我開始害怕這些人,我開始害怕爸爸媽媽和別人大聲講話,我開始害怕任何一個來我家的陌生人,我開始害怕任何情況下家裏人和外人有矛盾而吵架和打架。這種害怕讓幼時的我做了很多別人看來毫無骨氣的事情。

有一次,我還是渾身發抖哭着跪在一箇中年人面前,他一腳蹬開了我……爸爸和他打了起來,我哭得更兇,那個中年人沒佔到便宜,丟下幾句狠話離開了,父親回來抱起我,我看到了他的眼睛。我這輩子都不會忘了那一刻,那是怎樣的一種眼神,裏面佈滿了血絲和淚水,我以爲那個人把爸爸打哭了,於是我伸出手替爸爸擦眼睛,那一刻,我的爸爸,四十出頭的中年男人,抱着我,他的最小的孩子,嚎啕大哭。

很多年以後,我漸漸能聽出來那段哭聲裏有多少對生活的無奈,對自己無能的自責,對孩子的愧疚。

也因爲貧窮,媽媽不得不拋下我們自己去外打工賺錢,說是打工,其實就是撿破爛,每天揹着蛇皮袋子走幾十公里路,在城市的各個垃圾堆裏翻尋塑料瓶易拉罐硬紙板等等。媽媽暈車,所以每次坐長途汽車對她而言都像是到鬼門關走了一趟那樣難受,但是她還是每兩個月都會回來一次,她太想孩子們了啊!

每次她回來,會開心的把我抱在腿上,用她的臉貼着我的臉,久久不願分開,恨不得能疼到心裏去。

前些日子寒假回家,去小姨家串門和小姨聊起媽媽,小姨說有一年夏天媽媽從南京剛回來,小姨看到她滿臉都是小紅點,焦急地問她怎麼了臉上起的什麼,媽媽說哪裏是起的什麼,是蚊子咬的……

我聽到這裏就哭了,媽媽沒上過一天學,她一輩子都在那個村莊裏,生兒育女,生活的困苦剝奪了她所有作爲女人的哪怕一點點自私,全部都給了孩子們,爲了我們幾個孩子自己吃了那麼那麼多的苦,直到她因病去世,那一年,我15歲。

我今年23歲,大學畢業,在飛行學院學飛。當年那個膽小怕事的小屁孩現在也是別人眼中的天之驕子了。我身邊的同學有家裏是中石油的,有民航局的,還有省級官員的孩子。雖然這一刻,我們坐在同一間教室裏上課,但是我很清楚我們之間有着多麼巨大的鴻溝。

我寫下這些,不是爲了向誰訴說我的苦難,我家庭的苦難,而只是想說,朋友,當你們能夠吃穿不愁,思考“人爲什麼努力”這樣的問題時有無數個像我一樣出身的孩子在拼命,不因爲什麼,只因爲我們沒有選擇,我們不想過得心驚膽戰,不想讓我的孩子像我一樣經歷那些,不想讓我的孩子因爲貧困而自卑,不想讓我的孩子在15歲的時候就去想20、30歲才應該想的事。

孩子的勵志文章 篇15

有的孩子一提學習就皺眉頭,甚至不願去上學。這是由於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用自己的學習來強迫孩子學,久而久之,孩子對學習產生反感、厭惡。這種情況在目前的家庭中十分普遍,面對這些孩子,許多家長不知所措,實際上,要克服孩子怕學習,不願學習的心理,關鍵在於如何正確引導。

首先,要了解孩子,孩子的神經系統正處在發育時期,家長在傳授知識和技能時,要考慮到孩子的學習承受能力,一要知道他們對所學的內容能理解到什麼程度,能記住多少,這樣纔能有的放矢地進行輔導。

其次,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孩子只有對周圍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纔會主動去追求、去探索,變不願學習爲主動學習。節假日,家長可以帶孩子去動物園、公園、歷史遺址等地方,讓孩子邊遊覽邊聽故事,在遊玩中開闊視野。孩子提問時,家長應及時回答,這種問答式的學習孩子接受得最快、最好。平時,對孩子的點滴進步,應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使孩子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這不僅能提高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而且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其三,提問是孩子求知的表現,當孩子對周圍世界產生強烈興趣時,可表現出難以遏止的求知慾,總會問出許多爲什麼。不管這些問題在你看來是多麼幼稚可笑,你都不能置之不理,你都應該耐心傾聽孩子的問話,對他們提出的問題表示讚賞,並作出正確的解釋。一時解答不了的,可以說:讓媽媽去翻翻書,你提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這樣還能提高書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對喚起孩子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都有好處。

其四,遊戲也是幫助孩子學習的有效手段,家長可以結合遊戲引導孩子學習。通過數學遊戲,幫助孩子理解數學的實際意義。又如“找一找不見的朋友”,即在佈置好的玩具中拿走幾件,讓孩子猜。“瞪眼睛”遊戲,是和孩子路過商店時,問孩子剛纔路過的商店裏陳列着哪些東西,記得越多越好,藉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記憶力。

在遊戲中學習,孩子感到輕鬆、愉快,此時此刻,學習對孩子來說已不是一件苦惱的事了。

孩子的勵志文章 篇16

朋友參加完姥爺的葬禮後,給我講了一個故事,聽完,我倆一起哭了很久。

在姥爺快過世的那些日子,胃口已經很差了,每天能吃下的東西少得可憐。於是媽媽到處蒐羅姥爺沒吃過的東西,給他嚐鮮。

那天媽媽帶去幾顆蓮霧。姥爺半躺在牀上,吃完一顆,又吃了一顆,然後定定地看了媽媽很久,然後說:謝謝。

媽媽以爲在說蓮霧,漫不經心地回了句,喜歡你就多吃點,回頭我再給你買。

姥爺又說, 謝謝你做我的孩子。

你哥哥姐姐小時候,我沒管過,都是你媽一個人。你媽生你難產離世,我只好自己帶你。才知道,原來養孩子要那麼辛苦,可是又真的開心。

以前我總想,等我退休了就自殺,絕不給你們添麻煩。可是看着你們生兒育女,又看着你們的孩子生兒育女,我實在捨不得。現在,倒要你們像照顧小孩一樣照顧我。

媽媽早已淚流滿面,多次哽咽着說,爸,你別講了。

可姥爺說,你不懂,我沒時間了。

第二天,姥爺就去了。

謝謝你,願意做我的孩子

姥爺去後,媽媽無意中拿起姥爺吃剩下的蓮霧,才咬了一口,就酸得掉下了眼淚,又哭了很久。

親友安慰她,她擡起頭來說,你說多好笑!都要走了還說胡話,養我這麼大,我沒謝謝他,他反倒感謝我。

朋友說,其實姥爺要講的是,他因爲養育媽媽而學會了愛,媽媽贍養他,他又學會了如何被愛。所以他說謝謝。

姥爺早年喪妻,再未重娶,自己帶大四個孩子,一生可謂坎坷。可他去時,卻安詳又幸福。

那一代人,一生中吃了太多苦,唯有從孩子那裏學會愛和被愛,生活中才有了甜。

孩子對他們來說,大概也是活着的意義吧。

孩子的勵志文章 篇17

我曾經是個特別叛逆的小孩。

因爲父母對我太過嚴格,我總覺得他們不夠愛我。在很小的時候,我就咬着牙發誓,以後一定要努力,遠離爸媽的城市,遠離他們的束縛。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後來我終於得償所願,過上了自由的生活。

我一度洋洋得意,以爲自己無比正確。

直到後來,我生了孩子。在無數次筋疲力盡的哄睡中,在孩子生病時焦頭爛額的陪伴中,我總能看到媽媽將幼時的我抱在懷中微笑的樣子。

原來,我也曾被溫柔對待,只是,都忘記了。

後來,我的孩子長大,學會了交流,學會了搗蛋,也學會了叛逆。

當我控制不住自己衝他大發雷霆時,我的意識總是及時跳出來提醒我:看,你變成了你父母當初的樣子。

謝謝你,願意做我的孩子

原來,我並不比父母高明多少。

在繁瑣家務的磨練中,在和孩子的交鋒中,我開始回憶父母曾面對的生活。那個年代,賺錢不容易,生活不便捷。

爸爸的世界裏只有一個問題:怎麼才能給孩子們賺到更多的錢?而媽媽,每天要生火做飯,洗碗洗衣,指導孩子寫作業,閒時還要給三個孩子打毛衣、做衣服。

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他們還爲我們爭取到一個又一個受更好教育的機會。而我,卻一直抱怨他們的嚴格和情緒化。多麼自大,又多麼無知!

終於,我心中的戾氣漸漸消失,日漸濃厚的,是對孩子和父母的愛意。直到這時,我才真正開始長大。

我也終於明白,原來孩子,是上天派來拯救我們這些那些庸碌愚蠢的大人的。

他們赤條條地來,卻帶着生活的真相;他們總是保持索取的姿態,卻總在不覺中,彌補了大人心中的空缺。他們帶着我們重新過一次童年,引領我們憶起曾經擁有的愛和豐盛。

這時,我們的人生才真正變得完整。

孩子的勵志文章 篇18

今天是回學校拿成就單的日子。嗯。凌晨很早就起來,給小容容跟樹樑打了電話。約好一起去看日出。哈,成果我看到了日出,而小容容卻錯過了。在小容容達到之前,真真和樹樑跑步,而我騎着單車緊跟着。後來我們一起玩了良久,早晨,很開心。

下戰書,和小容容買了動車票,存了錢,買了衣服,便去了在她宿舍。一直待到大會的時間快要開端。

班主任一到班上,我就留神到她手中紅色的單子——成績單。在發成績單之前,我和若男同時發出苦楚的聲音,感覺這次完了。果不其然,看到成績,心涼了。然而,看到化學成績時,全部人停住了,化學成績出其不意的差。在訊問班主任是否無誤後,不自禁的想哭,但硬生生的忍住了。呵。化學成績。跟小容容多少翻曲折後終於回到家了。嗨,晚上多虧你的輔助呢。

在房間裏,和父母聊着成績,曉得自己這次考差了,便含混地說自己考的很差很差。最後,不知怎麼的,就跟老爸吵起來了。起因很簡略,他說,你對學習感到不怎麼負義務,傷感愛情,都不怎麼勤懇。所有的冤屈,在一霎時暴發了。淚,也就脫眶而出。人,也就砸門而出。

讓人傷心的不僅僅是慘不忍睹的成績,更是你始終的盡力因一場測驗受到本人最親熱的人的算盤否認。

呵。想想還真讓人可笑,多大了還流眼淚。喏,當前可不能動不動就哭鼻子呢,會被人笑話的。嗯。家齊哥哥在空間上說我無情呢。無情也好,沒心沒肺也罷。摩羯座的孩子便是如斯。

過了今天,淚不再有,有的也只有明媚的笑顏。做一個如向日葵的孩子,眼中不再有悲傷。

孩子的勵志文章 篇19

曾經一直以爲,激勵人生需要靠看很多的勵志文章,要不斷在勵志文章中找到激勵自己共鳴的語句,一次次給自己鼓勁就叫勵志,但現在我發現人生勵志不是這樣的,不是空看些雞湯文,多讀些別人推薦的書開闊自己的視野就是勵志,你可以看着別人寫的勵志文字,卻體會不到別人在背後所經歷的人生辛酸苦辣。

曾有一篇文章寫道,人生從來就沒有感同身受,只有你自己親身去經歷了,那纔是你真正的感受感悟,別人經歷過的只是別人的體驗,即使用文字描述出來你也無法和他有一樣的感受,別人的人生是別人的,你的人生只有你自己經歷了纔是你的人生,從書上看來的都是別人撰寫的故事。

曾經我也以爲,每天看些心靈雞湯,每天看些別人寫的犀利文章,就是勵志着自己的人生,而現在我才領悟,只有自己激勵自己,自己奮鬥自己,才叫勵志人生,過多地關注別人的故事,你會慢慢迷失了自己,過多的思考別人的人生,就會被別人營銷過度,荒廢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我們應該拼命去努力,得到屬於自己的成績,然後寫一篇回憶錄告訴他們,這是我的經歷,這是我的親身經歷,寫出來說出來分享給大家,那纔是真正的分享勵志,而不是每天覆制着別人的豪情壯語分享給別人,說:這篇文章寫的好勵志,分享給大家。這雖然可能勵志了別人,但卻沒有真正勵志到自己,自己都沒有成才成功,分享再多的文章又有什麼說服力呢。分享再多的文章傳遞的只是別人的能量。

最近我看完了別人寫的三本書,《你的孤獨,雖敗猶榮》、《誰的青春不迷茫》、《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這些書都是目前大受年輕羣體歡迎的熱銷書籍,那段時間幾乎大多數的公衆號都曾經轉載過他們的文章,就算沒有看過這本書,但是他們的書中的某一些片段文章你很有可能早都看過了,從我最早看到的《我比誰都更相信努力奮鬥的意義》,到《每個你討厭的現在,都有一個不努力的曾經》,再到《與其擔心未來,不如現在好好努力》,到現在《你是否也想過,這麼努力爲什麼》,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文章,還認識了很多很多這麼勵志的作者:一直特立獨行的貓、李尚龍、達達令、楊熹文、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張德芬、王小波、毒舌奶奶、正經嬸兒、艾明雅、十二、魏小河等等,那段時間我真的看了好多好多他們寫的文章,無一不是故事再加深刻的道理輔助,讓人讀了之後非常有戳心的感覺,每天都鞭笞着自己要進步要努力,他們寫的文章大多數讀起來也毫不費力,因爲這都是他們的經歷,直接就像敘事一樣直白的寫出來就已經很勵志,根本不需要添油加醋的編排,通俗易懂,所以只有寫自己身邊真實的故事,寫自己身上所發生的事情纔是最容易寫的,也纔是最能勵志人的。

好比如劉同的《誰的青春不迷茫》這本書,基本不用很華麗的語言,其實就是將自己過往走過的路和當時的感受寫下來,寫自己當初是如何告別父母來到北京的,如何從一個北漂走到今天,工作過程中如何與同事相處,誰幫助了他,他們都有什麼樣的特點,他們身上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我是如何一步步從“鳳凰男”蛻變,堅持到今天的等等,說到底就是一個人的生活經歷,但是這個生活過程你必須是非常努力奮鬥的,說出來才更加令人覺得有同感,從而產生激勵的作用,因爲這個世界上90%都生活得不容易,道理誰都懂,不用你大費章節,唯一不知道的就是發生在你身上的故事,你是怎麼走過來的,這是最令人感興趣的,故事纔是最有價值和耐人尋味的,而且最具有啓發性。

又好比如李尚龍的《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裏面寫來寫去其實都是他身邊的那幾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和親人身上所發生的故事,從他們身上發生的大學故事,愛情故事,職場故事,家庭故事等等,是什麼樣的開始,過程中有什麼樣的感悟,最後是什麼樣的結局,說明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基本是散文式的寫法,故事不是連貫的,一次性讀完整本書可能沒什麼感覺,但是你會發現很多故事可以連接起來了,但是如果摘其中一些篇章來讀,你會發現真的寫的很合年輕人的口味,這也是這本書這麼熱銷的一個原因;但是這裏最重要的一點是,作者李尚龍自己本身的經歷就是一個非常勵志的榜樣,自己是一個非常重情重義對朋友很好的人,讀大學讀到一半就輟學跑去參軍,參軍之後又跑去新東方做英語培訓老師,再到現在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龍影部落”拍電影等等,他身上的這些經歷都不是普通人的經歷,都是有點與衆不同的,也是我們渴望有機會去經歷的,所以他就像是一個傳說型的人物,將他自己的傳記寫出來給我們看,將他自己呈現給大家看,是最棒的勵志方式,而不是無病呻吟寫一些不痛不癢的雞湯文,根本不湊效。

說了這麼多隻是想說,想要勵志別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先去努力奮鬥,然後等到自己真正到了可以跟大家談人生的時候,你說出來的故事才最感人最勵志,不要每天窩在這裏看一些沒用的雞湯文,寫一些微不足道的文字,大多數都是炒炒冷飯,將就着吃只會吃壞肚子,多出去走走,做一些沒做過的事情,去一些沒去過的地方,交一些新的朋友,不需要跟誰比較,只要你是一直努力向上的,就一定不會是落下的那個人。

自己努力過的人生,對自己而言,纔是最勵志的。

孩子的勵志文章 篇20

愛,需要學習嗎?答案是需要、非常需要。

有位古稀老人,由於不懂得愛,在讓自己晚年生活“痛苦”的同時,使老母親和兒女們也失去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這位老人,幼年失去了父親,祖父母將失去兒子的痛,全部轉換成了對兒媳的怨和恨。可以想象,那種年代裏,母親帶大老人和小老人兩歲的弟弟是怎樣艱難。解放後,老人離開家鄉來到了城裏,幾年後,母親爲了幫助老人照看下一代也來到了城裏。

老人的妻子賢惠母親勤勞,孩子乖巧懂事,兩人把家打理的和睦幸福。老人什麼事都不操心更不動手,而且還受到家人皇帝般的擁戴。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四十幾年,歲月流失,老人的母親漸漸的失去了勞動的能力,妻子的身體也亮起了紅燈,不久就撒手西去了。

老人的兒女特別孝順,兒子搬回去與老人同住,女兒更是有時間就往老人家裏跑。然而,老人對這一切都不滿意,整日裏要死要活,攪的家無寧日。對老母親更是惡語相加,甚至對老母親說出:“我聽你走路的聲音都恨”和“我恨不能你明天就死”的話。老人不久雖然找了新老伴,但對母親的恨依然,這大大的傷了兒女的心,他們弄不明白,爲家付出一生的奶奶,爸爸爲什麼會如此的充滿仇恨?以往爸爸可是有名的大孝子啊!兒女都是奶奶帶大,對奶奶的感情可比媽媽,所以,當奶奶萬般無奈時的“我真跟他們呆夠了”話出口,兒女們接走了奶奶。這樣以來,兒女們回家的時間少了許多,老人就開始了兒女們不管自己的言論散播……

其實,老人一生得到了太多的愛。母親的愛無微不至,妻子賢惠溫順,兒女懂事聽話。

後來,兒女在走投無路時哄騙老人看了心理醫生,得到是“此人心理年齡沒長大”。根源是老人得到的愛太多和太容易,以至於他不知道愛是什麼。對此兒女雖然認同卻一時不能原諒老人的行爲,他們可以原諒老人給自己帶來的傷害和麻煩,不能原諒老人對奶奶的傷害。快百歲的老人唯一想弄明白的是——我家在哪裏啊!老人讓終生疼愛自己和爲兒女付出全部愛的母親,晚年成了無家可歸之人。

即使這樣,老人仍然認爲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貌似全世界的人都欠他的。他說的最多的話是:我一天好日子也沒過!真實他是一位守着麪缸能夠餓死自己的人。

馬未都說:“能正視苦難的人才能得到內心的幸福”,我覺得只有懂得愛的人,纔會愛別人才能感受到幸福!

愛孩子沒有錯,只是在給與孩子愛的時候,不要忘記教會孩子珍惜愛和回饋給他人自己的愛。一個不懂得愛的人,感受不到生活的快樂,我想,這種人的幸福指數一定是0。

心理醫生說:老人的事情從另一個方面看也許是件好事,他可以提醒我們在教育我們的孩子時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孩子的勵志文章 篇21

從我有記憶開始,家中永遠會有不同的陌生人來,幼時的我剛開始很喜歡家裏來人,因爲那也許意味着至少有幾個菜招待他們,而等他們走後,我和姐姐們會貪婪地對着那幾個所剩無幾的盤子垂涎欲滴,那大概是最幸福的時刻了。

然而,很多次以後,他們無數次在飯桌上大聲地類似訓斥地對爸爸媽媽,而爸爸媽媽——我最愛的人只能像做錯了事的孩子一樣跟着賠禮說好話以後,我開始慢慢地意識到,他們的到來也許並非友善……我再大一點以後,知道了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討債者。

我開始害怕這些人,我開始害怕爸爸媽媽和別人大聲講話,我開始害怕任何一個來我家的陌生人,我開始害怕任何情況下家裏人和外人有矛盾而吵架和打架。這種害怕讓幼時的我做了很多別人看來毫無骨氣的事情。

有一次,我還是渾身發抖哭着跪在一箇中年人面前,他一腳蹬開了我……爸爸和他打了起來,我哭得更兇,那個中年人沒佔到便宜,丟下幾句狠話離開了,父親回來抱起我,我看到了他的眼睛。我這輩子都不會忘了那一刻,那是怎樣的一種眼神,裏面佈滿了血絲和淚水,我以爲那個人把爸爸打哭了,於是我伸出手替爸爸擦眼睛,那一刻,我的爸爸,四十出頭的中年男人,抱着我,他的最小的孩子,嚎啕大哭。

很多年以後,我漸漸能聽出來那段哭聲裏有多少對生活的無奈,對自己無能的自責,對孩子的愧疚。

也因爲貧窮,媽媽不得不拋下我們自己去外打工賺錢,說是打工,其實就是撿破爛,每天揹着蛇皮袋子走幾十公里路,在城市的各個垃圾堆裏翻尋塑料瓶易拉罐硬紙板等等。媽媽暈車,所以每次坐長途汽車對她而言都像是到鬼門關走了一趟那樣難受,但是她還是每兩個月都會回來一次,她太想孩子們了啊!

每次她回來,會開心的把我抱在腿上,用她的臉貼着我的臉,久久不願分開,恨不得能疼到心裏去。

前些日子寒假回家,去小姨家串門和小姨聊起媽媽,小姨說有一年夏天媽媽從南京剛回來,小姨看到她滿臉都是小紅點,焦急地問她怎麼了臉上起的什麼,媽媽說哪裏是起的什麼,是蚊子咬的……

我聽到這裏就哭了,媽媽沒上過一天學,她一輩子都在那個村莊裏,生兒育女,生活的困苦剝奪了她所有作爲女人的哪怕一點點自私,全部都給了孩子們,爲了我們幾個孩子自己吃了那麼那麼多的苦,直到她因病去世,那一年,我15歲。

我今年23歲,大學畢業,在飛行學院學飛。當年那個膽小怕事的小屁孩現在也是別人眼中的天之驕子了。我身邊的同學有家裏是中石油的,有民航局的,還有省級官員的孩子。雖然這一刻,我們坐在同一間教室裏上課,但是我很清楚我們之間有着多麼巨大的鴻溝。

我寫下這些,不是爲了向誰訴說我的苦難,我家庭的苦難,而只是想說,朋友,當你們能夠吃穿不愁,思考“人爲什麼努力”這樣的問題時有無數個像我一樣出身的孩子在拼命,不因爲什麼,只因爲我們沒有選擇,我們不想過得心驚膽戰,不想讓我的孩子像我一樣經歷那些,不想讓我的孩子因爲貧困而自卑,不想讓我的孩子在15歲的時候就去想20、30歲才應該想的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