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文章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通用21篇)

本文已影響 1.4W人 

文章包括各種文體的著作、作品,如詩歌、戲劇、小說、科學論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等等。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通用21篇)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 篇1

爲什麼一生只做一件事,聽我慢慢道來!我家門前有兩家賣老豆腐的小店。一家叫“潘記”,另一家叫“張記”。兩家店是同時開張的。剛開始,“潘記”生意十分興隆,吃老豆腐的人得排隊等候,來得晚就吃不上了。潘記的特點是:豆腐做得很結實,口感好,給的量特別大。相比之下,張記老豆腐就不一樣了,首先是豆腐做得軟,軟得像湯汁,不成形狀;其次是給的豆腐少,加的湯多,一碗老豆腐半碗多湯。因此,有一段時間,張記的門前冷冷清清。有一天早上,因爲我起牀晚了,只好來到張記的豆腐店。

吃完了一碗老豆腐,老闆走過來,笑着問我豆腐怎麼樣。我實話實說:“味道還行,就是豆腐有點軟。”老闆笑了笑,竟有幾分滿意的樣子。我說:“你怎麼不學學潘記呢?”老闆看着我說:“學他什麼呀?”我說:“把豆腐做得結實一點呀!”老闆反問我:“我爲什麼要學他呢?”沉思了一下,老闆自己解釋說:“我知道了,你是說,來我這邊吃豆腐的人少,是嗎?”我點點頭。老闆建議我兩個月以後再來,看看是不是會有變化。

大概一個多月後,張記的門前居然真的排起了長隊。我很好奇,也排隊買了一碗,看看碗裏的豆腐,仍然是稀稀的湯汁,和以前沒什麼兩樣,吃起來,也是從前的味道。老闆臉上仍然掛着憨厚的笑,我也笑着問:“能告訴我這其中的祕訣嗎?”

老闆說:“其實,我和潘記的老闆是師兄弟。”我有些驚訝:“那你們做的豆腐不一樣呀?”老闆說:“是不一樣。我師兄―――潘記做的豆腐確實好,我真比不上;但我的豆腐湯是加入好幾種骨頭,再配上調料,再經過12個小時熬製而成,師兄在這方面就不如我了。”見我還有些不解,老闆繼續解釋:“這是我師傅特意傳授給我們的。師傅說,生意要想長遠,就必須有自己的特長。師傅還告訴我們,‘吃’的生意最難做,因爲衆口難調,人的口味是不斷變化的,即使是山珍海味,經常吃也會煩。

因此師傅傳給我們不同手藝。這樣,人們吃膩了我師兄的豆腐,就會到我這裏來喝湯。時間長了,人們還會回到我師兄那裏。再過一段時間,人們又會來我這裏。這樣,我們師兄弟的生意就能比較長遠地做下去,並且互不影響。”我試探地問:“你難道就不想跟師兄學做豆腐麼?”老闆卻說:“師傅告訴我們,能做精一件事就不容易了。有時候,你想樣樣精,結果樣樣差。”張記老闆的這番話,我以爲除與老豆腐有關,與一個人的擇業、一個人一輩子的堅守似乎都有些關聯。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 篇2

我的鄰居汪姐,其實是個奶奶級的老人,退休前急公好義,退休後以慈善爲業,心無旁騖,鄰里都嘖嘖稱賞。

我九歲時爲了應付學校綜合評價的需要,週末跟着汪姐出門做義工。頭兩年,我在地鐵站舉過牌,爲來來往往的人流做引導。夏季暑熱,蒸騰的熱氣撲面而來,紅馬甲被汗水淋溼了一大片。

有一次,在義工站門前賣花,我在原地窘迫得打轉,汪姐拉着我,頂着烈日,賣力地吆喝,硬是將一籃花兒全賣出去了,把收入捐獻給深圳市孤兒院……

上了初中後,我一心撲在學習上,簡單類的活動參加少了,她也不常出現在鄰居面前,但是汪姐的公益活動並沒有停歇,偶爾下樓拿杯咖啡,清清郵箱,瞥一眼《晚報》《商報》,總能在一些起眼或不起眼的角落見到她的名字。

汪姐重新出現在我們的身邊,是在帶領義工隊去廣西助學回來之後,她提出要請我們幾個小孩子吃火鍋。我自然是歡喜萬分,拉着弟弟一溜煙地衝到她家中。她放鬆地躺在沙發上,鬢角處有些發白,眉眼間盡是疲憊。看到我倆,她騰地跳起來,手腳伶俐的把桌下炙熱的火鍋端了出來。

乳白的霧瀰漫房間,傳遞着騰騰熱忱,她捏了捏眉毛,緩緩講起了這次旅途:“哎呀,別提有多累了,我到廣西助學,大巴在泥路行駛,坎坷顛簸;丘陵崎嶇,道路蜿蜒,暈暈乎乎的,魂都丟了大半啦!”

弟弟沒心沒肺地接過話:“這麼累還幹,不是自討苦吃嗎?”

她苦笑兩聲:“可是看到那羣孩子追逐嬉戲,純情打鬧的身影,我又覺得生活實在待他們不公,就不由自主的想爲孩子們捐些物資,改善條件,希望能有助他們上學。”

我吸溜着湯,飛速地回道:“那你老了咋辦呢?總不能一輩子幹這事吧?您都有些白頭髮啦。”

她搖搖頭,認真地說着,我正有這個想法,生命不止,公益不息。

汪姐,我的鄰居,就像一枚太陽,行走人間,照亮生活。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 篇3

走進那間店鋪裏,一股藥材味撲入鼻間;琳琅滿目的藥材,填滿了這方小小的天地,也承載了爺爺的一生。

附近的人大多認識爺爺,前來買藥的人只需稍描述病情,爺爺就可以從身後密密麻麻的藥櫃子找到適宜的藥方,不幾天就漸漸有了起色。“妙手回春”的錦旗,掛滿牆壁。

聽父親說,爺爺出生在海邊的一個小漁村,那裏的人們大多依靠出海捕魚爲生,爺爺跟着村裏的郎中做學徒,靠着自己的勤勞聰敏,學得一套醫術。

小時候,磨藥的機械聲和中草藥獨有的淡淡的芳香充斥着我的童年。店裏清閒時,爺爺會從藥櫃裏拿出一味草藥,教我辨別它的樣子,記下它的藥性,淡黃色的花瓣依託在奶白色的花骨朵上——金銀花,可以清火退熱,是我認識第一個草藥。

我也有過發燒了還哭鬧着不肯吃藥的經歷,褐色的藥湯盛在瓷碗裏,嚐了一口便不願再喝第二口,母親無奈地叫來了爺爺。爺爺端起瓷碗說:“喝完這碗藥給你吃甘草片。”聽着可以吃甘草片,我瞬間來了勁,停止了哭鬧,端起瓷碗喝了個乾淨。

甘草,用舌頭舔一舔就能嘗它的甜,用牙慢慢的嚼,美滋滋的味便縈繞在了脣齒間,比什麼糖都好吃。

伴隨着城鎮化的進程,店鋪也搬遷到了鎮上,老顧客們仍尋着過來買藥,鄰里鄉親的有個頭疼腦熱,大小疾病,就叫家裏的小孩跑個腿,叫爺爺來個“急診”,爺爺稱的藥從不缺斤少兩,因此人們大多願意來,哪怕要從村裏走幾里路到鎮上。

上學之後常住深圳,就很少去爺爺賣藥的店鋪了。

上初三前的暑假,再次回到藥材店時,爺爺以前的顧客,偶爾還會光顧,卻大多因上了年紀叫兒孫輩來了。

在深圳,偶爾聞到藥香味,我都忍不住回頭,尋找爺爺的熟悉身影,那個在藥房間忙碌,那個躺在藤椅上教我認藥材的身影。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 篇4

夕陽夕下,橘黃色的陽光灑滿了地面,嗅着一股股稻香,看着田間纖長又飽滿的水稻,餘暉爲水稻的輪廓鍍了金,熱浪翻滾。

一位老人站在田中,看着的,是他的夢想,是他的追求。

他是袁隆平。一位把畢生都獻給夢想的人,他實驗無數次,只爲研發出更充實飽滿的水稻,他的一生都在研究雜交水稻,在雜交水稻問世後,他和他的團隊通過開辦雜交水稻技術機構培圳國際班,爲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一萬四幹多名雜交水稻技術人才。

“我有兩個夢,他說,“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他胸懷天下,他說過,他的畢生追求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他的衣衫破舊,鞋子磨裂了皮,但這樣一個整日奔波於實驗田與家中的人,卻在2019年9月17日,獲得了簽署“主席令”的共和國勳章,因爲他幫助了數億人,使得全球更多的地區不再有饑荒,這是多麼偉大的成就。

“書本和電腦很重要,但書本和電腦種不出水稻來。”是啊,只有實踐才能是力量,知識本沒有力量,只有運用知識,力量才能恰到好處,袁隆平就是這樣一個人。

每當我們提起雜交水稻,似乎能看見袁隆平揮舞着鋤頭,眼窩深陷卻流光溢彩,削瘦卻有力的手臂在泥塵中鏟了一下又一下,您直起身,坐在水稻下,捶打着疲勞的腰間.您擡頭仰望麥穗延拔有力,纖長且柔韌,顆粒大而飽滿。他彎起嘴角笑了,幸福的像個孩子得到了糖果一般臉上隨歲月雕刻的皺紋也消失不見了。

他堅守了“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守則,他譜寫了”胸懷天下”的經書,他面對一顆以他命名的行星,多處的畫像及媒體上頻頻的出現,他不驕傲不自豪,卻是“我絕對沒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因爲我童心未泯”這是多麼完美的解釋,只是這一件事,卻烙印在我們的腦海裏,鐫刻在我們的心裏,只是這一件事,讓全球的人沒有飢餓,掃除了饑荒。只是這一件事,袁隆平的一生就爲他付出,再收以回報,僅僅是這一件事,我們記住了“袁隆平”這個偉大的名字.

您離我們而去,但是我們將永遠銘記您堅守的精神與信仰!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 篇5

一個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有多少聰明人,一生沒有做好一件事。

在很長一個人生階段裏,我只長年歲不長心眼,想來真是癡長。

從前,我外婆家屋後有一座大園子,園子裏頭長滿花木、蔬菜和中草藥。芙蓉花、雞冠花、桃樹、垂柳、小白菜、香蔥、車前草、雞血藤等混長在一個園子裏,引得蜂來燕往、蝶飛蚓爬,使兒時的我十分着迷。當然,這種私家的園子後來很快就沒有了,支援國家建設了。園子變成一座絲織廠,工廠的圍牆抵在外婆家屋後,整日整夜“哐當哐當”地響。我不喜歡這聲音,我從來就不喜歡工廠。從此,我一直心懷渴望,非常非常想養花種草。渴望與日俱增,可多年來就是沒有機會,既沒有自己的住房也沒有自己的一寸土地。十幾年熬過去,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陽臺上一看,發現竟然留了養花槽。這一高興,頭腦轟地發了熱,不知不覺拿業餘愛好當了正經事做。一連好幾日,提只籃子和小桶,四處挖湖泥。在大大忙了一陣之後,花種上了,草也養上了,菜籽兒也撒上了。然後,抱着肩來來回回欣賞,倒真有一種了卻了某個夙願的感覺。以後每逢出差或筆會,凡遇上奇花異草,都挺執着地弄點回來栽進盆裏。家裏三天兩頭做魚、肉,也常記得將洗魚洗肉的水倒入花槽。

可是到了秋季,結果並不理想。葡萄才結了幾顆,花兒沒開幾朵,從廬山植物園特意帶回的碗蓮之類也都死了。怎麼回事呢?

爲此,我特意找了《花經》來讀,讀着讀着,心中漸亮。合上《花經》,扔下花鏟,淡然一笑:我不再養花了。

實際上,《花經》這本厚書我翻來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小節——序言。序言裏簡潔地記敘了黃嶽淵先生的一段經歷。黃嶽淵先生在宣統元年(1909年)的時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當時年將三十。有一日黃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該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應付人家,經商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纔好,纔算立了爲人的根本。於是,黃先生毅然辭官隱退。他做什麼呢?他購買田地十餘畝(當時田價每畝約二十金),漸擴充至百畝。黃先生從此聚精會神,抱甕執鋤,廢寢忘食,盤桓灌溉,甘爲花木之保姆。果然,黃家花園欣欣向榮,蒸蒸日上,花異草奇,聲名遠揚。每逢花期,社會名流裙屐聯翩,吟詩作賦;更有文人墨客指點花木,課晴話雨。衆人深得啓示:既混濁之世,百無一可,唯花木差可引爲知己。

據說當時的文壇名人周瘦鵑、鄭逸梅等人皆爲黃先生的花木摯友。

黃先生養花養出了精神文明,養出了人間知己,養出了《花經》這等好書,恐怕這才叫養花種草!這才叫作人生一件事!

要做好一件事,豈能憑你心中有一點喜歡,有一點迷戀,三天澆點水,五天上點肥?

少年狂妄,自以爲聰明。借表面的一些由頭來標榜自己爲至情至性之人。這也做做,那也試試,好聽人評價個多才多藝。近年來國家注重經濟建設,文人紛紛“下海”,我也曾與人說作家的智商是足夠經商的。最近由讀《花經》而獲頓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一生的時間並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做好一件事實在不容易。一生能做好一件事,那也就可以了。世上不知多少聰明人,一生沒有做好一件事。

總之,我是不敢再說文人經商之類的話了,也不敢再狂熱地養花弄草,就連剪裁時裝、研究烹調之類的興趣也淡了下來,興之所至,偶爾爲之,拿得起,放得下,決不長期牽腸掛肚。

應該是不受誘惑的年紀了。傻一點兒,笨一點兒,懶一點兒,冷一點兒,就做一件事——寫作——我這一生。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 篇6

傻一點兒,笨一點兒,懶一點兒,冷一點兒,就做一件事。

歲月匆匆即逝,我們該如何把握?無須彷徨,無須害怕,只要找準一件事,然後堅持一生,歲月必將刻下滿足的痕跡。

池莉讀《花經》,讀懂了黃先生,讀出來了那份“渾濁之世,百無一可,唯花木差可引爲知己”的精神,讀出了人間知己的真正含義,明白了何謂“一生一件事”。她寫下了這篇《一生只做一件事》來勸誡人們。

小四的“一晃神,一轉眼,我們就這樣垂垂老去”道出了人的一生。沒有目標,談什麼追求;沒有追求,談什麼奮鬥。我們漫無目的地徘徊,傻瓜似地追尋人生的意義,全然不顧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一生只做一件事》真正把我帶入了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讓我開始傾心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不再抱怨時間的短暫,只想用短暫的時間來創造屬於自己的天空。

一個明確的目標,一份持久的信仰,一種不懈努力的精神,足矣。學會專注,學會堅持,一生只需一個目標,然後爲之奮鬥。世界上並沒有什麼天才,但我們可以做一隻腳踏實地的蝸牛,一步一個腳印,一生只做一件事。路上再多、再美的風景都比不上獲取成功後,彼岸的風景美麗。

凡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人,都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微軟狂人比爾?蓋茨,他一心鑽研計算機,爲了自己的理想,放棄在哈佛大學的學業。秉承着自己的天賦和對這個行業的熱衷,爲IT屆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成功離不開他的堅持,他的專注和他對理想的執着。他的一生都在爲微軟而付出,一生都在努力實現他心中的夢。

我們也是這樣。即使我們沒有他的聰明才智,沒有如此龐大的理想抱負。但我們也擁有一顆熾熱的心,勇於追逐,勇於創新,勇於突破,纔是最大的成功。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就做好這一件事。擺正心態,調整好態度,在過程中尋求快樂,尋求滿足,追求人生的快樂。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件事足矣。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 篇7

在臺灣交換學習那半年,我常去宿舍旁的一家紅豆餅攤位買小吃。我愛去的那家,是三個男人共同經營的:阿公、爸爸、兒子。阿公負責翻烤外圈,讓它維持脆而不焦的口感,爸爸攪拌製作着不同的餡料:奶油、芋頭、紅豆,兒子正當壯年,用沉重的木勺子,把一口口餡料塗抹均勻。

買得多了,我排隊時開始細細觀察他們的動作配合、語言交流,甚至眼神交換。一句廢話也不需要,他們就能流暢地完成一整道製作工序。這種看似渾然天成的默契,其實來得艱難。從阿公擺攤賣紅豆餅起,這家店已存在了五十年,父親接過了阿公的手藝,再把它潛移默化地傳給了兒子。和他們從主顧變成朋友後,我曾發問過,會覺得悶嗎?把一輩子都融進這甜食裏,會不會感慨壯志未酬?

不會啊。那做事利落的年輕人答得也乾脆,你看那麼多人喜歡我做的紅豆餅。

年輕人看着我,用帶點好笑的口吻答道:“一開始是會啊,覺得阿爸和阿公教我的東西很不時髦。憑什麼別人都在滑板玩搖滾,我在捏紅豆餅。但是後來發現,那麼簡單的一門手藝,居然也有很多訣竅和要點,也需要花費好多心力,那時候我纔想明白,攀登每一個行業的最高峯都不容易,做最棒的紅豆餅和做最牛的工程師一樣,都是要非常專注才能成功的。你聞一聞,多香啊,我怎麼捨得放棄。”

交換學習回來後,我看到一門講西方現代文藝思潮的課,一看課程介紹培養學生對西方藝術史的粗淺理解,讓學生感知美、欣賞美,乃至創造美。怎麼聽怎麼輕鬆,便選了它。老師是一個年過半百的老頭兒,教的盡是些冷僻課程。

但他的課完全出乎我意料。

大半頭髮都白了的老師,一上臺先鞠躬,感謝我們的出席,繼而轉身,一言不發地在黑板上畫了一條座標線,標註出現代文藝的幾個重要時間節點以及代表人物。他一路梳理文藝脈絡,從高更到畢加索,從德加到塞尚,栩栩如生,細節畢現,鎮住了底下一票攥着手機打算刷微博的少年。

當他語調平緩地,講起莫奈一生對花與水的執着時,我突然意識到,窗外是春天啊。

總是很感激,遇上這些耐得住性子的人。

剛上大學時,我常常翹課,專業課上翻小說,選修課上看電影,期末考前通宵一場,就算是給這門課的最高敬意。

但與我同宿舍的女同學不一樣,她把做科研作爲奮鬥目標,明確得讓我們汗顏。平日裏非常寡言,我們討論時事交換《三聯生活週刊》時,她埋頭看大部頭的專業着作,對一連串時髦詞彙完全無感。文學史課上,我跟老師一唱一和講段子,一扭頭,看到她在默背民國大事記。半年前,她拿了國家獎學金,去了美國交換學習,甚至連留給我的結尾,都讓人無語凝噎:宿舍裏四人碰杯,我們喝的是啤酒,她拿茶水矇混。

在每個人都在盡力表現出格的年紀,我很輕易地,判定她很悶。但此刻,我卻莫名其妙地覺得她挺炫酷的。

在全班人都在焦慮畢業擔憂前程,卻又要假裝大大咧咧的環境裏,她選擇了老老實實的活法。在我們踊躍表演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年紀,她選擇了克己復禮。這種節制的不動聲色的活法,好像比荷爾蒙慫恿下的滿不在乎更酷耶。她擺明了只想做優等生,她也確實做成了優等生。

我認慫了,不再用無所事事的口吻,來證明自己的炫酷。有些人生來就能用單腳站立,我不行,我需要兩隻腳踏踏實實地踩在地面上,才能站得很穩。

我雖然慫,但爸爸非常炫酷。年三十的下午,我們在樓下準備燒菜跟親戚閒扯搓麻將嗑瓜子,他一個人在樓上,翻譯一道競賽經典例題。有一桌三缺一,我媽讓我催他下來湊數,我蹦蹦跳跳地跑去找他。

爸爸躲在一沓沓資料裏,躲在很重的辭典後面。爸爸老了,髮際線越來越高。可是專心的爸爸好酷呀。我跑到他面前,彎下腰問他:你給我騰點地方,我陪你看會書好嗎?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 篇8

人的一生,原來可以這樣濃縮定格:因歲月久遠而泛黃的幫病人繳費的單據,與她少年時代幾乎全優的成績單,靜靜陳列在小小的玻璃櫃裏。此外還有一生各個階段的證件證書,只是沒有結婚證。

她是林巧稚(1901-1983),離開這個紛擾世間,已經32年。

雄秀的鼓浪嶼上,遊人如織。林巧稚紀念館毓園,如一朵花兒,靜美綻放在這個以鋼琴、以步行、以故事等等聞名的小島上。而我也因爲那尊美好的漢白玉雕像,以及園外以翻開的書籍狀呈現的金屬上鐫刻的一些林巧稚的生前語錄,漸漸對她生出了幾分好奇。身爲歷史學者的愛人對我說:應該思考一下,爲什麼從來沒有人對林巧稚有微辭?

是啊,對身爲名人的她,幾乎查不到任何有人說她壞話的文字記錄。這無論對名人還是普通人,都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但林巧稚毫不費力地做到了,爲什麼?答案在一些零零碎碎的敘述與小事裏,徐徐展開。

即便在春節假期,鼓浪嶼的圖書館也是開放的,而且對我們這樣隨性的遊人也不設門檻,不需任何證件就可以自由閱讀。我在一本有關鼓浪嶼歷史的書裏讀到了一個細節,此事折射了林巧稚無私奉獻的品格,即當年林巧稚與一個師範女同學一起遠赴上海考點去考協和醫學院,在考試進行中同伴突發急病,林巧稚毫不猶豫地擱筆救人,放棄了考試。考官感於巧稚的忘我與奉獻精神,經過一番曲折,再加上林巧稚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終爲她爭取到了破格入學的機會。

林巧稚一共在協和醫學院學習八年,直至拿到博士學位(她當時拿的是協和醫學院的畢業證書與紐約州立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兩者應該類同於如今的“聯合辦學”)。畢業那年,林巧稚獲得了那一屆協和畢業生的最高榮譽“文海獎”。這是一個外籍教會醫生捐出全部財產設立的獎項,也是協和當時的最高榮譽,每屆畢業生只有一人可獲此殊榮。林巧稚不僅學業極爲出衆,且在課餘熱心公益,爲人無私忘我,故獲得了衆口一詞的讚譽和當屆的獲獎資格。

在很多事情上,金錢確實是一個試金石,可以試出一個人的價值觀與品性。林巧稚及其家人的可敬,也在這方面得以體現。當時協和醫學院的學費較爲昂貴,學程又長,而巧稚的父親在她讀到漫長八年中的一半多的時候辭世。巧稚的兄長繼承了家業,同時也繼承了父親對於巧稚的責任,繼續供她上學直至拿到博士學位。巧稚在工作後,自然而然地予以回報,儘管自身的職位和單位歷經變化,甚至在協和醫院一度關閉期間還曾自開診所等等,她都毅然決然負擔起了兄長的四個孩子在北京求學的所有費用。

一生未婚的林巧稚還堅持多年做了許多令人感佩的事。她從工作開始,就請人列出了鼓浪嶼需要資助的親朋名單,她按人頭每月寄生活費,一直到辭世。如果說這些事情還與親緣相關的話,她爲不相識的貧窮病人付醫藥費的事例則難以計數。另外,她辭世時的遺囑有三項內容,“三萬元積蓄捐獻給醫院的託兒所。遺體供醫院作醫學解剖用。骨灰撒在故鄉鼓浪嶼的海上。”

林巧稚是一個真正美好的人,若用圖景形容,恰如“海上生明月”。我其實不太相信那個“經她親手接生的孩子超過五萬個”的'傳揚已久的數字,但因她而得到平安與福報的人,則何止千千萬。在事業上,她傾其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在醫學上孤心苦詣、好學不倦、不斷精進;在精神方面,她也只做一件事,舍一己私利去救助與幫助他人,一生通透完美如琉璃。

說句實話,林巧稚年輕時的照片,面容姣好、明眸善睞,真的很美。可以想見,當年她的追求者不會少。但她沒有選擇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我想我們其實不夠了解她,這個受過良好的西式教育、睡前讀物幾乎全爲英文書籍的大夫,她將一生的使命定位爲治病救人,豁出了全部的自己。

這樣的人是天使,即便是內心最黑暗的人,也難以找到她的人性弱點,因此我們也幾乎找不到旁人說她是非的言詞記錄。不過我想,至少會有一個靈魂爲她難過心疼吧,爲她一生奮鬥不息、忘記了停歇也忘記了自身而悲傷,那就是她那因患宮頸癌而早逝的母親。每一個母親,內心深處都不願兒女單方面去燃燒自己溫暖世界,活成一個完美的雕塑,卻沒有可以小聲嘆一口氣的小小家園。

鼓浪嶼上的鮮花常年盛開,圖書館裏的陌生人拈花微笑,而生於斯長於斯的林巧稚,永遠不會再回來。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 篇9

用一生做成功一件事是偉人,用一生做許多事而不成功是凡人。

明萬曆年間,山海關因年久失修,“天下第一關”題字中的“一”字脫落。皇帝召集全國書法名家,要將一字恢復。然而書法家們全都失敗了,最後入選的竟是山海關客棧的店小二:店小二不用狼豪毛筆,而是用一塊抹布蘸墨,在紙上一揮一擦。問及成功的祕訣,他說:我在這裏當了三十多年的店小二,每當我擦桌子時,就望着牌樓上的“一”字,一揮一擦而已。

用三十年時間做一件事,不成功都難。

創業者成功和失敗的重要區別之一是做事的數量。

成功者只做一件事:做深做透做專,做細緻做完全做徹底,做到盡善盡美,做成絕技,成爲專家。失敗者一生做了許多事,猴子掰包米般做一件丟一件,沒有一件弄懂、弄通、弄明白。結果是什麼都懂什麼都不會,結果是說什麼都天花亂墜幹什麼都一塌胡塗,結果是幾十年一事無成老之將至還在尋找賺錢項目。

爲什麼用一生去做一件事?因爲生命有限,而事物卻無邊無沿生生不息變幻莫測:一件事情從始至終會有許許多多問題,需要千方百計地去發現、研究、思考,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時同樣會有許許多多事不懂不會沒學過沒做過,會有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需要反覆地試反覆地做反覆地改,需要改變方法做另換思路做創造性地做。

創業好比登山,成功者認定了最高的山峯就努力攀登,不管風雪雨霧,不管洪水泥流,拼盡全力直到峯頂;創業猶如打井,選中一個點,就不捨晝夜地挖下去,直到出水;創業就是鑽木取火,找到合適的木、合用的鑽,不間斷,不移位,不偏向,不停頓地鑽動,累積的能量才能讓木發熱、冒煙直到燃燒。

當然,創業並不是只能做一件事,而是將一件事做成功。成功地解決過一個問題,就有可能成功地解決第二第三個問題……如果一個問題都解決不了,就可能永遠地喪失瞭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實,人的智力是相當的。每個人降生時,上蒼都給了他同樣的一份生命能量。

將能量分散成萬千束讓人生消化是凡人,把能量集中於一點使生命固化就成了偉人。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 篇10

雷杜德小時候性格內向,幾乎沒有朋友。每天放學後,他都待在後院的小花園裏,觀察花花草草。雷杜德從小對畫畫有濃厚的興趣,於是,他動手把各種各樣的玫瑰畫了出來。

同學們看到雷杜德的畫後,嘲笑他說:只畫幾朵花就想當畫家嗎?

雷杜德受到很大打擊。在小花園裏,他越想越難過,忍不住哭了起來。

父親走到他的身後,輕聲問:親愛的雷杜德,你怎麼了?聽了他的傾訴,父親笑了起來:是的,你確實知道得不多,不過,這有什麼關係呢?對於玫瑰花,誰又能比你更清楚呢?你並不需要了解所有的事物,每個人都有熟悉的領域。

雷杜德一下子豁然開朗。是呀,誰能比自己更瞭解玫瑰花呢?自己甚至能把玫瑰花在一天裏的不同形態畫出來,這就是自己的長處呀!

此後,雷杜德恢復了自信,開始潛心觀察、描繪各種植物,後來他成爲法國著名的宮廷畫家,以精美的花卉水彩畫聞名於世,尤其是玫瑰和百合。他繪成的《玫瑰圖譜》記錄了170種玫瑰的姿容。至今,這本書已經在世界各地出版了200多個版本。

一生可以只做一件事,只要能把這件事做到極致。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 篇11

有時,閒下來思考,人這一生能做多少事?細細梳理起來,古今中外,無論智者還是凡人,不論大家還是小家,他人生的“代表作”只有一件事,許多人一件事都沒有做好,自然就沒有“代表作” ,所以,每個人一生用心做好一件事就行了。

我這人天生愚笨,卻偏偏愛好廣泛。愛好文學、新聞寫作、攝影和書畫收藏,到頭來是樣樣通而樣樣鬆。幾年前的一天,單位一名中醫愛好者見了就對我說:“你的愛好挺多,對充實生活來說是件好事,但想出點成績就不一定是好事了。”接着,他就從醫學的角度談起了自己的看法:“人的健康標誌應具備充足的‘精、氣、神’,人這一輩子想幹點什麼事,也離不了‘精、氣、神’,而人的精力、氣力、神力都是有限的,你把它們用到做一件事上,養精蓄銳,集中精力,一鼓作氣,運好了氣力,心無旁騖,提起神來,都集中到一點上,就會幹出成績來,否則,貪多嚼不爛。”聽了這位中醫愛好者的一席話,我思慮了半天,即使現在,我也常常思考這件事,我在想,這個同事看起來很普通,卻從醫學角度說出了富有人生哲理的話,使我對他更加敬佩,由他的話我又聯想到了“針尖”、“弓箭”爲什麼有力?就是因爲它們都集中到一個點上,使用同樣的力度,就能將物體穿透。因而,我漸漸地疏遠了新聞寫作和攝影,只是偶爾爲之,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了散文寫作上了,結果,還真奏效。

從古到今,凡是掌握了一門技藝,無論是做什麼的,都可以成名,有了一技之長,就可以自立,一生研究“一技之長”,定有大的作爲,甚至成名成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都是研究每一行出了名的,而成爲“狀元”。從另一個角度講,一個人的一生往往因一件事而成功。不是嗎?書法家因一幅字而名揚天下,流傳千秋萬代。文學家因一部作品而成名,那部作品往往就成爲他唯一的代表作。發明家因一項發明而成功,成爲譽滿全球的發明家,他的其它發明並不爲人所知。藝術家因一件藝術品而流芳百世……

古往今來,不乏這樣的事例。譬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蘭亭序》,就是王羲之酒醉之時寫出來的,而他酒醒之後,又寫了數百遍乃至上千遍,再也寫不出酒醉時的《蘭亭序》的程度,而正是那幅《蘭亭序》的故事一直在書法界和廣泛流傳,這就是王羲之一生做的一件事,做的其他事都被這件事掩蓋了。還有一部家喻戶曉的名著《紅樓夢》,列入了世界文學寶庫,這是曹雪芹傾畢生精力寫成的唯一一部傳世佳作,而正是這唯一的一部作品而流傳後世,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人,這也是曹雪芹一生做的一件事。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一生研究“1+1”,最終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而揚名於世界,這就是他一生只做的一件事。著名莫言的大半生也只專注於文學這一件事,他寫的《蛙》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件事轟動了世界,他的後半生仍將專注於他文學事業,不過,做的其他的事載難以超過這件事了。像這樣的事例很多、很多,不勝枚舉。

說了上述事例,還聽到許多這樣的諺語,常在耳邊聽到的就有:“千田萬地,當不得一門手藝”、“身懷絕技”、“一招鮮吃遍天”、“百藝通不如一藝精”,其實,都是說的這個道理。企業家牛根生說過:“工作29年來,我只幹了一件事:種草、養牛、擠牛奶。養牛時做的是這件事,當工人時做的也是這件事,自己創業後做的還是這件事。”他還深有感觸地說:“一個企業、一個組織、一個團隊,如果聚精會神只做一件事,做好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如果東也想做,西也想做,不能做到專一、專注、專心、專業,那麼,到頭來,每個領域都可能只是個二流角色,弄不好還會淪入三流、末流。”說得非常真切,這是一個企業家發自內心的忠告。

一生只做一件事。並不是說就不做其它的事了,而是重點咬定一個目標不放鬆,一生堅持做這件事不動搖,其它的事情適時地爲挑讓路,騰出主要精力投入這件事上,該發力的時候發力,不達目的不罷休,直到把這件事做好,這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 篇12

一個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聰明人,一生沒有搞好一件事。

在很長一個人生階段裏,我只長年歲不長心眼,想來真是癡長。

從前,我外婆家屋後有一座大園子,園子裏頭長滿花木蔬菜和中草藥,芙蓉花、雞冠花、桃樹、垂柳、小白菜、香蔥、車前草、雞血藤等混長在一個園子,引得蜂來燕往蝶飛蚓爬,使兒時的我玩得十分着迷。當然,這種私家的園子後來很快就沒有了,支援了國家建設。園子變成了一座絲織廠,工廠的圍牆抵在我家屋後,整日整夜哐當哐當地響。我不喜歡這聲音,我從來就不喜歡工廠。從此,我一直心懷渴望,非常非常想養花種草。渴望與日俱增,可多年來就偏是沒有機會,既沒有自己的住房也沒有自己的一寸土地。十幾年熬過去,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陽臺上一看,發現竟然留了養花槽。這一高興,頭腦轟地發了熱,不知不覺拿業餘愛好當了正經事做。一連好些日,提只籃子和小桶,四處挖湖泥。在大大忙了一陣之後,花種上了,草也養上了,菜籽也撒上了。然後,抱着肩來來回回欣賞,倒真有一種了卻了某個夙願的感覺。以後每逢出差或筆會,凡遇上奇花異草,都挺執著地弄點回來栽進盆裏。家裏廚房三天兩頭做魚、肉,也常記得將洗魚洗肉的水倒入花槽。

可是到了秋季,結果並不理想。葡萄才結了幾顆,花兒沒開幾朵,從廬山植物園特意帶回的碗蓮之類也都死了。怎麼回事呢?

爲此,我特意找了《花經》來讀,讀着讀着,心中漸亮。合上《花經》,扔下花鏟,淡然一笑:我不再養花了。

實際上,《花經》這本厚書我翻來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小節:序言。序言裏簡潔地記敘了本書作者之父黃嶽淵先生的一段經歷。黃嶽淵先生在宣統元年的時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時年將三十。有一日黃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該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應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纔好,纔算立了爲人的根本,於是,黃先生毅然辭官隱退。他做什麼呢?他購買田地十餘畝(時田價每畝約二十金),漸擴充至百畝。黃先生從此聚精會神,抱甕執鋤,廢寢忘食,盤桓灌溉,甘爲花木之保姆。果然,黃家花園欣欣向榮,蒸蒸日上,花異草奇,聲名遠揚。每逢花時,社會名流裙屐聯翩,吟詩作賦。更有文人墨客指點花木,課晴話雨。衆人深得啓示:既混濁之世,百無一可,唯花木差可引爲知己。

據說當時的文壇名人周瘦鵑、鄭逸梅等人皆爲黃先生的花木摯友。

黃先生養花養出了精神文明,養出了人間知己,養出了《花經》這等好書,恐怕這才叫養花種草!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一件事要做好,豈能憑你心中有一點喜歡?有一點迷戀?三天澆點水,五天上點肥?

少年狂妄,自以爲聰明。把表面的一些由頭借來,實際標榜自己爲至情至性之人。這也做做,那也試試,好聽人評價個多才多藝。近年來國家大興經濟,文人紛紛“下海”,我也曾與人發議論說作家的智商是足夠經商的。最近由讀《花經》而獲頓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政客們終身搞陰謀,商人們終身搞欺騙,情種終身搞愛情(比如賈寶玉),黃嶽淵先生終身搞花草。一生的時間並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實在不容易。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夠可以了。世上不知多少聰明人,一生沒有搞好一件事。

總之,我是不敢再說文人經商之類的話了。也不敢再狂熱地養花弄草。就連剪裁時裝、研究烹調之類的興趣也淡了下來,興致所至,偶爾爲之,拿得起,放得下,決不長期牽腸掛肚。

應該是不受誘惑的年紀了。傻一點兒,笨一點兒,懶一點兒,冷一點兒,就做一件事——寫作——我這一生。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 篇13

疲倦的時候,往往習慣地想看書,可是如果倦透了,那就大多數書都看不進去。這時候我有最後一招,拿出一本雷杜德的《玫瑰圖譜》。立即,恍若走進了一座玫瑰園,心曠神怡百慮全消之餘,還有“花開有枝當須惜”、“故燒高燭照紅妝”的珍視之情,因爲那一簇簇一朵朵含露凝香、嬌豔欲滴的玫瑰,好像爲了我剛剛綻放,而很快就要凋謝。其實我知道,這其中的許多品種早就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了。

這一天,不知道第幾次手捧《玫瑰圖譜》,突然想,如果一生只做一件事,其實很好。比如這位法國畫家雷杜德,他一生就是畫花,尤其是玫瑰。任憑法國大革命政權更迭,人頭落地、血流成河,他只管畫他的玫瑰,整整二十年,以一種“將強烈的審美加入嚴格的學術和科學中的獨特繪畫風格”記錄了170種玫瑰的姿容,終成《玫瑰圖譜》。他本人被稱作“花卉畫中的拉斐爾”、“玫瑰大師”、“玫瑰繪畫之父”,這本圖譜被譽爲“最優雅的學術,最美麗的研究”、“玫瑰聖經”,在此後的180年裏,以各種語言和版本出版了200多種版本,平均每年都有新的版本芬芳降臨人世……雷杜德,他只做了一件事:畫玫瑰,但他的玫瑰成了巔峯,無人逾越,甚至不敢生這樣的念頭。

一生做好一件事,真的很了不起。這樣在單一、狹小的領域達到難以企及的高度,突然讓我想起另一個人:簡·奧斯汀。就是那個寫了《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總是關心一家子的女孩子如何出嫁的簡·奧斯汀。有人嘲笑她所寫的都是小地方的小事情,都是茶杯裏的風波,但是,在她那些絕不廣闊的世界裏所發生的感情事件、擇偶標準、生活趣味,那些鮮活的主人公們是多麼有趣、迷人,其中展現的情感世界,和塵俗人間時而搏擊時而妥協,更是何等豐富和跌宕起伏。簡·奧斯汀的作品經久不衰,喜歡簡·奧斯汀的人遍佈全世界,以至於美國有一部故事片就叫《奧斯汀書會》,說一羣她的粉絲成立一個專門討論她的作品的書會。不知爲何終身未嫁的奧斯汀一生寫了6部長篇,寫的全是男婚女嫁,她就這樣一路寫了下來,絲毫無意於“突破”或者“轉型”。但她的作品被當做了“婚戀聖經”,成爲毫無爭議的經典,流傳至今。

一生只做一件事,又能做好一件事,多麼美好,多麼值得。如此專一,如此寧靜,如此恆久,如此完滿。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 篇14

暑假裏偶爾在網絡上查找到了《一生只做一件事》的電子書。初看題目之時,心裏有一些驚愕:怎麼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呢?再一思量,又感覺有點搞笑,用人一生的時間,也就是50、60年左右的光景只做一件事情,是不是有一點傻呢?

正是帶着對本書題目的質疑,慢慢地細品該作品。不過,一讀之後,方知沒有我想的那麼簡單。書中所說的事情,可不是芝麻綠豆點的小事,要幹好還真不容易,更重要的是《一生只做一件事》是一種經驗的總結,也是一種智慧的選擇。

一生只做一件事並不難,一生專心地做一件事,一生毫不後悔地只做一件事,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王順友幾十年默默走在崎嶇的郵路上,感動了每一個人;袁隆平數十年磨一劍成爲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一生只會做一件事的數學大師陳省身,爲了美麗的計算傾注一生所有。與其說成功選擇了他們,倒不如說他們選擇了一生只做一件事。比爾·蓋茨說:"如果你想同時坐兩把椅子,就會掉到兩把子之間的地上。我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是因爲我一生只選擇了一把椅子。"

一生只做一件事,心中要有一個理想。理想和燈塔一樣,只能有一個,既然選擇了就應該全力以赴,凝聚自己的所有,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其實每個人都知道自己這一生需要什麼,要向哪個方向努力纔會成功。但很多人就是達不到目的,原因就在於浮躁。

浮躁是導致失敗的根源之一,浮躁是導致人們不能專一的罪魁禍首。現在的大學生已很難平靜地聽完老師和家長的話,難以看完一本名著或欣賞完一首名曲,他們堅持不到聽完最後一堂課,他們對基礎理論課的學習不感興趣,他們希望一堂課可以學完一生的內容,希望獲取知識像每天攝取食物一樣簡單,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不費力地變成天才。大學生如此,小學生也是如此。浮躁有諸多因素的影響,對小學生而言,老師的導向作用有着重要的影響。兒童的可塑性很強,他們身上不乏有老師的影子。學生學校走,帶着父母的手;反過來說,學生校外走,也帶着老師的手。對於數學教師來說,計算難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作爲教師傳授知識只是工作中的一部分。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下課會罵人卻不會走路,上課交頭接耳回答問題卻隻言片語,傳紙條你來我往,寫答案卻缺少得可憐。老師難道沒有責任嗎?有。作爲教師一生的目標就是要爲人師表,教育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更要隨時隨地履行教師的職責。

一個學生不擅長數學,卻擅長語文;不擅長語文,卻擅長音樂;不擅長音樂,卻擅長繪畫;不擅長繪畫,卻擅長體育;不擅長體育,卻擅長舞蹈…總有一樣東西,會讓人大放異彩、出類拔萃。只是有很多人,在尋找的途中,因爲困難,因爲壓力,因爲氣餒,便輕言放棄。而我們教師一生要做的,就是要用我們滿腔的熱忱,引導學生接受壓力,幫助學生把壓力變成動力,尋找自己的閃光的一面,找準方向,爲走向成功奠定比較紮實的基礎。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 篇15

《一生只做一件事》,是著名作家池莉寫的一篇文章。其文字中洋溢的生活情趣令人怦然心動,其所闡明的哲理更是對我們有很大的啓迪作用。本文是一篇說理散文,文字精美,說得精闢。如何使闡述之理使人信服是一大關鍵。作者由事入理,不僅把道理講得令人心服口服,而且還設置了一個很好的結構。這個結構就是作者巧妙設下的“三疑”與“三答”。這篇文章開頭:“一個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聰明人,一生沒有搞好一件事。”直接入題,從反面着筆,讓讀者頓生疑惑,爲何多少聰明人一生都搞不好一件事?此爲一疑。文中寫外婆家屋後的大院子里長滿了花木蔬菜和中草藥,引得蜂來燕往,蝶飛蚓爬,因此作者成年後十分渴望養花種草。外婆家後院的花紅柳綠,蟲鳴燕舞給兒時的作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纔有了下文的她提只籃子和小桶挖湖泥,在公寓的養花槽種花養草。她悉心照料這些花草,但結果卻不盡人意。這是爲何?此爲二疑。

後來她讀了《花經》,便決定從此不再養花。這又是爲何?此爲三疑。再三設疑,讓讀者的好奇心越來越強,吊足胃口。《花經》講述了黃嶽淵先生的一段經歷,黃先生是一位朝廷命官,他在三十歲時想要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於是他想到建造花園,便買下十餘畝田地,種植花草樹木。黃先生仔細照料花草,日復一日,最終,黃家花園欣欣向榮,蒸蒸日上,聲名遠揚,引得無數文人墨客、社會名流到此參觀,吟詩作賦。這件事給衆人的啓示是:既渾濁之世,百無一可,唯花草纔可引爲知己。作者從黃先生的故事中得到啓示,便決定不再養花。這是一答。

池莉的話讓我們醍醐灌頂:“一件事要做得好,豈能憑你心中有一點喜歡?有一點迷戀?三天澆點水,五天上點肥?”意思是即一時的心血來潮是養不好花的,解釋了前面作者養花無所獲的原因。這是二答。接着作者又談了自己的感悟:“一生的時間並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實在不容易,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夠可以了。”回答了開頭“多少聰明人一生都搞不好一件事”之疑。這是三答。

孔子一生謀教育,秦始皇一生圖霸業,李時珍一生纂《本草》,曹雪芹一生譜“紅樓”,做好一件事便足矣。池莉曾說:“我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花朵的生活方式,自然開放。”花朵一生只做一件事:開放。所以池莉一生只做一件事:寫作。由此可見,她的“傻一點兒,笨一點兒,懶一點兒,冷一點兒”其實是多麼高的人生智慧啊。

這“三疑三答”潛伏文中,使文章看似隨意,實則匠心暗具,其構思之精妙令人歎服。作者以自己的經歷和黃先生的例子,再結合一些道理說明,告訴我們一生只做一件事的道理。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 篇16

有這麼一家人。男的是教師,在一所中專學校教經濟學;女的下崗,在街面開一個鈕釦店;孩子是女兒,在一普通中學讀初三。

男的沒有什麼愛好,教學之餘,除了到圖書館翻翻經濟類雜誌,就是到妻子的小店轉悠轉悠。女的也沒有什麼大志,除了賣鈕釦,最多再賣些頭飾、胸花之類的小玩意兒。女兒學習也很一般,沒拖拉過作業,也沒有得過一次獎。總之,一家都是普通人,過的日子也是普通人的日子,平平淡淡、緊緊巴巴。

一天,男的告訴女的,我有一個新發現。女的問,什麼發現?男的說,昨天,我在圖書館看一份雜誌,介紹的全是世界上的大公司,叫做“五百強”。我發現,他們都是一根筋,一條路。女的問,什麼意思?男的說,打個比方,你賣鈕釦,就只賣鈕釦,賣所有品種的鈕釦,店再大,都不賣別的。女的說,這算什麼新發現!不就是開專業店嗎?男的說,好像是開專業店,但我搞不清楚的是,爲什麼成爲五百強的都是這些專業店,而不是其他的店。這裏面一定有名堂。

男的不是個執着的人。但自從有了這個新發現後,從沒有放棄琢磨。他認真查閱了世界第一強,零售業的老大沃爾瑪。他發現它自始至終只做零售,錢再多都不買地,都不去做房地產。他又查閱了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它是世界第二強,一百多年來,也是隻做汽車與配件,資產達到八萬億了,都不去做航空和輪船。他還研究了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他發現此人也是一條路走到底,錢再多,都只做軟件,其他行業再賺錢都不去做。男的想,是不是心無旁騖地做一件事,更容易成爲強者?

有了這一認識之後,他有些心動了。一天晚上,他對妻子說,以後再進貨,頭飾、胸花之類的東西,不要再進了。全進鈕釦,有多少品種進多少品種,看看會怎麼樣。

也許是他發現了天機,也許“從一而終,堅持一條路走到底”這種做法本身就蘊涵着天機。總之,自此之後,一家航母式的鈕釦店,在這座城市出現了。所有做鈕釦批發和銷售的人,來到這座城市,都是這家鈕釦店而來。他也因此成了“鈕釦大王”。

前不久,這位男教師的女兒要到英國去了,不要以爲是他有錢了,送女兒去英國自費留學。他說,女兒成績差,沒有考上大學,但是女兒喜歡英語,於是就聘了老師,專門教女兒英語。在一次外企招聘中,女兒因英語好被聘爲翻譯。這次去英國,是因爲女兒在那兒找了份工作。

曾經有種說法,堅持登一座山峯的人,一定會達到頂峯。從這件事看來,一輩子堅持只做一件事的人,一定會成功,並且會成爲一個強者,一個佼佼者。

每個人在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之前,一定要做好一個職業規劃,不要求你向做論文一樣寫上厚厚一摞,但最基本的你一定要能夠清楚的明白你要什麼,想要在哪一個領域發展,並弄清楚你要怎麼樣去做來實現你的想法!然後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做,用你的一生來堅持做這一件事,相信最終你會成功的!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 篇17

故宮博物院的鐘表收藏居於世界首位,現存一千餘件鐘表,代表着18—20世紀初世界鐘錶發展的最高成就。不同於普通的陳設品,鐘錶還有計時的功能,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損傷在所難免,需要專業的修復工匠進行改造、維修和保養。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皇宮,鐘錶匠人卻始終留在紫禁城內,鐘錶的修復技藝,是唯一在故宮裏一直綿延下來,沒有斷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津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代鐘錶修復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

王津的曾祖父曾經在故宮管理清軍的後勤,爺爺曾任故宮圖書館館長,小時候,他常來找爺爺玩耍,對故宮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也許,緣分早已註定。16歲,稚氣未脫的少年正式走進這座幾十倍於他年齡的深邃宮殿,安靜地坐在修復桌前,擰緊鬆掉的螺帽,擦拭生鏽的發條,調整傾斜的齒輪……他被後來成爲他師父的馬玉良先生一眼相中,從此留在了鐘錶組。而他在鐘錶的嘀嗒聲中,一坐,就是近40年。

修表,最需要的是耐心與細心。“故宮博物院藏的鐘表都是精品、孤品,我們一輩子可能只修復一次,碰上了就是緣分,不管花多大力氣也要把它修好。”

與其他文物修繕不同,鐘錶修復這門手藝最爲獨特的地方在於,“表得能動、能轉,這才叫修好了。”幹活兒最麻煩的就是碰上軟毛病——所有工序都完成了,但裝上就是不走。這就得拆了重新檢查,有時候一個小毛病能琢磨上幾天。故宮庫房待修鐘錶大多年久失修,破損嚴重,大多爲孤品。修復它們,就不像觀賞時的心情那樣輕鬆愉悅了。沒有資料,沒有零件,只能自己琢磨。

鐘錶館陳列的120多件鐘表,大約三分之一是王津修復的,但故宮藏有1500多件待修的鐘錶,至少還有三分之一亟待修復。隨着時間的流逝,它們變得愈加破舊,修復的緊迫性也就更強了。王津無法提前規劃每一年的工作量,只能在內心節奏的敦促下,快點,更快點。“一年下來普通的鐘能修十來個,大型的五六個,有時候碰到特別難的也就能修一兩個”。

40年來,王津沒有換過工作,工作室也沒有搬過家。在追求短期經濟效益、機器大工業生產的今天,我們很少能看見這種執着與堅持。王津的月薪六七千元,如果跳槽到高級鐘錶店,收入可以翻倍。但他很滿足:“主要還是喜歡,有興趣。看到一座破舊的鐘,能在我面前恢復活靈活現,心裏特舒坦。”

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

在拆卸、清洗、修補、組裝之間,是手藝傳承者的榮耀,是對鐘錶修復事業的熱愛,更是對百年文物的責任。

這就是工匠精神。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 篇18

他的一生就是一個傳奇。

一個出身農家的孩子,只念過兩年私塾,識得三百字。少年時拜師學做木匠,他刻的木雕,喜鵲登梅,松鶴延年,栩栩如生,深得衆人喜愛。過年時,他爲鄉親們畫門神,惟妙惟肖。做完了木工活,就捧着《詩經》《論語》看個不停,他讀書癡迷得忘了挑水,砍柴。滿頭銀霜的祖母看見了,就喚他,阿芝,吃飯活命要緊,哪見文字鍋裏煮?那時他僅十四歲,還是小少年,卻要挑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擔。

他便是大師齊白石。

我喜歡白石老人筆下的瓜果菜蔬,魚蟲蝦蟹,世間任何一種植物、小生物他都能入畫,透着塵世生活的煙火氣與喜悅,洋溢着尋常人世的一縷溫情。

在那幅《他日相呼》中,畫上有兩隻毛茸茸的小雞,正在爭搶一隻蚯蚓,兩隻小雞緊緊咬住蚯蚓,都不鬆口。一直不懂得這幅畫爲什麼題爲《他日相呼》,後來才恍然明白,原來這兩隻小雞何嘗不是兩個小孩兒?爲搶奪好吃的食物動起手來,爭得面紅耳赤,打得不亦樂乎。不一會兒,雨過天晴,倆人又和好了,如小雞一般擠在一起嘰嘰喳喳說個不停。他的畫酣然純樸,有一顆天真未泯的童心。

白石老人暮年時,筆下的蝦愈發鮮活,栩栩如生,猶如一羣漫步清流的小蝦,一不留神遊到了紙上,靈動之極。一支筆,一點墨,寥寥數筆,極簡極淡,就能讓晶瑩剔透的小蝦畫得如此靈氣而傳神,也只有中國的水墨畫能做到吧。他筆下的蝦,現實生活中根本沒有,蝦身只有五節,真實的蝦身是六節,爲什麼只畫五節呢?因爲他認爲五節的蝦身比例好看,更美。如白石老人常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爲欺世”。是的,任何一種藝術,要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從來不是輕鬆自如,信手拈來的。他還所說“餘六十年來畫蝦之功夫若磨劍”。鑄劍者十年磨一劍,他畫蝦細細觀察、揣摩、苦練了六十年。還說:“作畫要形神兼備,不能太像,太像則匠氣,不像則妄。”寫作和作畫一樣,文字不能匠氣,匠氣就缺少空靈和鮮活之氣,沒有了飛翔感。好文字從來都是雲端上的紫燕,似清風拂面,出水荷花,清新自然。

白石老人與老舍先生是一對忘年之交,情誼深厚。有一年過春節,老舍先生引用幾句古詩,請九十歲的老人照詩作畫。其中一句便是清代詩人查慎行的詩句“蛙聲十里出山泉”。要用視覺形象來表現詩的意境,大概是作畫最難的。思考良久後,老人的畫作終於完成了。畫上一條涓涓清流自山谷中流淌而來,溪流中有幾隻黑腦袋、小尾巴的小蝌蚪,它們愉悅地嬉鬧着,順流而下。溪水中不見一隻大青蛙,卻讓人彷彿置身蛙鳴陣陣,稻香遍野的田野,聽溪水潺潺,鳥語花喧。就想起“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詩情畫意,餘韻嫋嫋。不由得讓人驚歎,畫中逸品,並不是無聲。它是有聲有色,靜中有動。

老舍先生出的另一道難題,便是趙執信的詩“悽迷燈火更宜秋”,且看白石老人如何在畫中表現秋意瀰漫,秋風蕭瑟的。畫中只畫了一戶小窗,窗內桌子的一角上放着一盞油燈,油燈的火苗傾斜着,是淒冷的秋風從窗外吹進來,火苗忽明忽暗,彷彿等待的人一顆不安份的心。忽然,從窗外飄入一枚紅葉,是遠方的親人託秋風捎來的信箋嗎?秋風蕭瑟的夜裏,等待的人久久不能睡去,點着一盞燈火,等他歸來。讓人想起《紅樓夢》中的詩句,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思念的秋夜有着說不盡的淒涼。

詩情和畫意緊緊纏繞,渾然一體,讓人分不清是先有詩還是先有畫,彷彿詩人幾百年前的詩句,是爲白石老人的畫作而題的。

古代文人最喜歡的“四君子”與“歲寒三友”是被歷代畫家反覆描繪的素材,它們被文人用來表達自己高潔,孤傲,冷寂的內心,徹底絕了塵世的煙火氣。而白石老人打破了歷代文人畫的傳統,他一反常態,以果蔬魚蟲,植物花草入畫,平易質樸,生機盎然,一派天趣。不論是柿子,絲瓜,葫蘆,還是蜘蛛,螳螂,烏鴉,春牛,肥豬他都拿來入畫,大俗大雅,瀰漫着對天地萬物的敬意。他留下的幾萬幅畫作,千變萬化,異彩紛呈,卻無一雷同。世間點滴都在他的筆下,傳達他於萬物深深的情意。

大師曾題畫雲:白石老人心閒氣靜時一揮。沉靜、寂寞、閒逸,是藝術創作必需的氣質,他是一個遠離功名浮躁,親近自然和泥土的人,他的心沉浸在畫裏,在草木山水之間,一活就是近百歲。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來自塵世,唯有對塵世懷着深深眷戀的人,才能如此細膩傳神的表現俗世之美,自然之美。大師從來都是赤子,也只有赤子深愛着,愛着世間值得愛的一切。

有的人,一生只做好一件事。他的一生彷彿是爲畫而生,一活就是近百歲,留下那些傳世的傑作,走了。

他把一生放在畫裏,用漫長的百年歲月,結一個果。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 篇19

人的一生很長,卻又很短。長是因爲它讓你度過了那麼多的春秋。短是因爲一生並不能完成很多事。所以,在這有限的時光中,何不專心的做同一件事,把它做到極致、做到完美呢?

想要堅持只做一件事情是並不容易的,因爲在這過程中總會遇到“攔路虎”,它會讓你迷失方向,丟掉自我,忘記自己最初的目標。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就不能夠做到成功,因爲只要你能遵從自己的心,那個內心深處的目標,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入木三分”這個成語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吧。而在這其中也是有故事的,它說的是一個古代人,想要練習好書法,於是每天都鑽研在其中,不停地練習,反覆的練習,有一次,當有人用刀把他練習的木板劈開時發現,他書寫時的墨已經滲透木板三分長了,你說這樣有恆心的人能不成功嗎?於是,他終於成爲了非常有名的書法家。這個人就是王羲之。

不能說堅持就一定會成功,但是我想說的是,不堅持就一定不會成功。

這裏還有另外一個故事。邯鄲學步。這個故事說的是一個人認爲自己走路時的動作很不好看,他聽說一個地方的人走路姿勢特別漂亮,於是就到了這個地方,想學習他們走路的姿態。他來到了集市,人很多,他發現一個人走路很好看於是就模仿起了。但沒過多久時間,他又認爲另一個人走路也挺好看,於是就又模仿起了另外一個人。就這樣,一天過去了,他模仿了很多人的走路方法,到了最後,他連走路都不會了。最後,他是爬着回家的。

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有恆心,有毅力,如果是目標不止一個,你會發現最後你所想完成的事情中哪一件都不能夠做到極致,甚至丟失了自我。

我們都應該像第一個故事中的王羲之那樣。堅持一個目標,並不斷的堅持,反覆的努力,具備要把它做到最好的心態。一點一滴的,像水滴石穿那樣,經過點滴的積累,慢慢的把石塊穿透,而不是像海浪那樣有一下沒一下的拍打,就算力氣再大也不會穿透石塊。

堅持只做一件事,把它做到極致、完美,你就會成功。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 篇20

寫下這個題目,筆者覺得很難,尤其當下最難,社會誘惑太多,互聯網很精彩,智能手機令人低頭不語,看客,你說難不?

現在少年青年,博覽羣書、寬泛閱讀知識面厚,文科如此,注意面廣很好,但是也容易概念多,記憶繁雜,張冠李戴,判別不清晰混亂,失去比對,陷於浮漂、浮躁、急躁,急功近利。少年李白有個故事,囉嗦於此,借鑑深意。李白,小時讀書久了,疲勞厭倦,乘老師不在,悄悄溜出去玩兒。來到山下一個安靜偏僻小河邊,見位約九十單眼瞎老婆婆,在石頭上費氣地磨一根粗鐵棍。李白驚詫納悶,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棍做什麼?蒼老婆說:“磨針。”李白震驚:“哎呀!鐵棍這麼粗,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棍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聰明的李白想想自己,頓覺慚愧,轉身跑回了書房。從此,他一心“只要功夫深,鐵棍磨成針”發奮讀書,終成大詩人,一代詩仙。三字經說,學之道貴以專。一些學子學習浮誇,終日享受於父母恩惠,拼娘拼爹,鶴立雞羣,其實高處不勝寒,養成孩子孤傲、高傲,脫離小夥伴傾向,玩有利於增加有益,感情溝通,一些孩子智商極高,情商極低,有時情商對於成功起到決定作用,選擇方向,情商高,穩定趁着,智商高魯莽急躁遇事不冷靜,反而容易闖下大禍。比如李雙江之子。情商高,思維縝密,不易更改決定方向,更容易術業有專攻,一件事做到底,不是廣度、寬度,而是向下,深度進軍,縱向深入,最後取得極高領域成就。李白一直傾注於詩詞,不是長篇小說。施耐庵《西遊記》、羅貫中《三國演義》,止於曹雪芹《紅樓夢》,達到長篇小說登峯造極地步,最新資料解密,紅樓夢經過數人《風月寶鑑》、《金陵十二釵》、《石頭記》、《脂批石頭記》、《紅樓夢》作者羣而成書。專業造詣堪稱空前絕後。也是大漢中華民族對清朝少數民族滿族的一次公開漢文化宣示,就如當代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針對西方自由民主文化的一次突圍、展示、意識形態反圍剿,衝出包圍圈,絕地後生。

宋太祖乾德五年皇帝趙匡胤,宋朝宰相趙普,翰林學士盧多遜在一起聊天。趙匡胤對“乾德”年號相當得意。趙普跟着拍馬屁,說自從改乾德年號以來,好事多多,有鼻子有眼,令人信服。盧多遜極有學問且死看不上趙普,就當皇帝面,出趙普洋相,等趙普擺活完,說道,“可惜,乾德是僞蜀用過的年號。”趙匡胤急命人查,真是前蜀年號,且是亡國年號。趙匡胤羞慚惱怒,責備趙普不讀書,讓自己在臣民面前出大洋相,真是可惡萬分。皇帝陰沉着臉坐了半天,最後還是壓不住心頭怒火,便向趙普招手叫道:“趙普過來。”趙匡胤旁邊放着象牙柄水晶頭斧頭。趙普心想要挨皇帝斧頭了,所以趙普就戰戰兢兢地走到御案前。只見皇帝拿起御筆,蘸飽了黑墨,在趙普臉上就是一陣狂寫亂畫,弄得他渾身上下翰墨淋漓。趙匡胤一邊塗還一邊罵:“你不學無術,怎麼比得上盧多遜?”宰相趙普受此奇恥大辱,從此開始發憤讀書。他有一個大書匣,不許別人動。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書。每天從裏面拿出一本書來讀。大宋朝宰相死後,人們打開書匣發現裏面只有前半部《論語》。從此以後,趙普的故事,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傳遍天下。宰相專心讀論語。

趙普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半部論語閱讀。

今人要靜心專攻,不要三心二意,心猿意馬,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人云也雲。面對世界紛紜變換、國內經濟政治大趨勢,個人一生命運都要心平氣和,靜下心來,不要被拜星族干擾,不要被炫富族左右心情,要關注國家命運,與己休慼相關密切關聯,國富則民富,國敗則民禍。大家想想回去做慈禧太后清民如何,義和團運動、太平天國運動、八國聯軍燒殺北京,清朝前民水深火熱,民不聊生。民國37年,河南延津大旱災,日本飛機轟炸死傷同胞三百萬之多。嗚呼哀哉!有幸做公民。

一生只做一件事勵志文章 篇21

從今往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不管在哪個地方,不管在哪個平臺,如果我要工作,很大可能我只做一種類型的工作:策劃。

策劃可大可小。我當然儘可能的讓自己策劃大項目,但爲了餬口,策劃小項目也行。

當然我也很可能不出來工作,省吃儉用閉門讀書。但只要我出來工作,就是幹這件事。

爲什麼?爲什麼我要幹這件事,而且很可能只幹這件事?

首先是愛好。我喜歡搞策劃。我喜歡策劃帶給我的快感。我喜歡思索一件事情,我喜歡搞清楚原委,我喜歡輸出我的價值觀方法論,我希望世界按照我的意圖去運轉。策劃師一份太有意思的工作了。

其次是擅長。我覺得我就是爲做策劃而生的,我能吃這碗飯。有些活我幹不了,比如說殺魚。烤魚我能幹,殺魚不行。我做策劃的優勢有這樣幾個:第一是思維模式,我的思維既是目標導向的,也是發散性的,更是結構性的,一件事情,我往往能很快抓到根本,這點我比好多人都有優勢的;第二是行爲習慣,我可以長久思考,自律,獨處,運籌帷幄,不就需要靜得下心來嗎?第三,我能寫,也能說,還會做設計,一句話,我懂得該怎樣表達;第四,我的知識儲備量還可以;第五,就算知識儲備不足,我還要一個優勢,快速學習的能力,這能讓我很快彌補知識量的不足。

以上種種,無不說明我是擅長搞策劃的。

又次,搞策劃能夠滿足我的虛榮心。看着一個項目在我手裏運轉起來,一座城市在我手裏運轉起來,這種成就感,不是一般工作能夠比擬的。這是一份與上帝同行的工作。我需要這份虛榮,我希望獲得更多人的認可,恭維。

又次,這是真的能夠幫到世界的事情。我說的,人要意誠心正。你能夠守住這個底線,你就應該多爲世界做些貢獻。策劃的人有價值觀,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就能和所有正向的人一起把世界變得更好。

最後,能夠掙到錢。搞策劃可以掙錢,這是我試驗過的,也目睹過的。雖然掙不了大錢,但也無所謂。人總要有取捨。我的夢想又不是當世界首富。把工作幹漂亮,比金錢獎勵更爽。

人要有超越物質的追求,這樣才更長久,在關鍵節點上才守得住。

爲什麼可能只幹這一件事呢?因爲術業有專攻,精力有限,能夠做好一件事就了不起了。另外,我都找到自己喜歡又擅長且還有可能掙錢養活自己的事情了,幹嘛還去幹其他事情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