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文章

勵志短文:不是所有的羞辱都是傷害

本文已影響 3.75W人 

有一次看“人物訪談”電視節目,看到被訪者在歷數幾經磨難、甚至是難於啓齒的羞辱依然忍辱負重矢志拼搏才獲得成功之後,深有感觸地說:“不是所有的羞辱都是傷害。”我跟着也泛起了些許感概。

勵志短文:不是所有的羞辱都是傷害

我第一時間便想到了古時候韓信的胯下之辱。據說韓信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釣魚換錢維持生活,經常受一位靠漂洗絲棉老婦人的施捨,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自知形隻影單,硬拼肯定吃虧。於是,當着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史書上稱“胯下之辱”。

從挪揄自己的人的褲襠下鑽過去,那是一件怎麼樣令人感到羞辱的事情啊,但,韓信忍受了,前提是“不吃眼前虧”。當然,大丈夫能屈能伸,韓信忍受了“胯下之辱”,自然會有出人頭地的時候。因爲,韓信會把那種羞辱當作一種激勵自己發奮的原動力!

其實,作爲一個自然人,羞辱就跟榮耀一樣同時充徹在我們身邊,永無逃避。使我感悟最深的羞辱,恐怕是來自制度的羞辱了。來自制度的羞辱是最嚴厲的羞辱,是人們最感無奈的羞辱,也是最易被習慣的羞辱。在世界範圍內,恐怕沒有多少國家會通過政策把婚姻和工作、房子、上學等硬性捆綁在一起。然而,我國在多年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習慣於把公民的婚姻、工作、房子,甚至提拔等拴在一起。各種離婚鬧劇紛紛上演正是這種簡單思維的惡果。據澎湃新聞網報道,2015年2月2日從寧波象山縣民政局婚姻登記處獲悉,1名47歲的女子和比她小21歲的男性日前在該處辦理結婚登記手續時被發現是親姨甥關係,“結婚”原因竟是女方爲送女兒進上海某高中上學。嗚呼,記得比利時畫家馬格利特曾經說過,有人把社會弱者所受到的制度性羞辱歸咎於他們不能適應“新形勢”,不能面對“新挑戰”,不能自強自救,太在乎別人的看法。社會只傷害那些本來就無自尊者的自尊。你越不謙虛就越容易感覺別人的羞辱,正確對待羞辱的態度就是把它看成一種人生的考驗。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曾在一個小島上被關押27年,在這漫長的二十多年中,每天都要受到三個專門看管他的獄卒的虐待、打罵和羞辱,日復一日。然而當他在南非總統的宣誓就職典禮上,竟然邀請了當年在獄中虐待過他的三位獄卒,震驚了世界的目光。對此他說:“當我走出監獄大門邁向自由時,我已然清楚,若不能把以往的痛苦和怨恨放下,那麼我猶如還在獄中。”

把以往的痛苦和怨恨放下吧!在這個紛繁複雜的功利社會,我們都沒有避免受屈辱的選擇權;然而當屈辱來臨時,你也毋須懼怕。只要你能訓練自己,每次受羞辱時,都有脫胎換骨的動力,就必定能破繭而出,而你所吞下的屈辱和傷害,就成爲了一筆你人生最大的財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