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文章

保持覺知,是一項最珍貴的能力勵志文章

本文已影響 2.57W人 

1.

保持覺知,是一項最珍貴的能力勵志文章

心理學家們做過一項細思極恐的實驗。

他們找來一羣普通人作爲受試者,分別帶他們進入一個小房間。

房間裏有一把電椅,旁邊有通電的開關。開關旁有顯示電壓的儀表盤。

當然,電路是被阻斷的,很安全,只是受試者們不知道。

心理學家讓工作人員坐在電椅上。然後很嚴肅地對受試者說:我們在進行一項非常重要的實驗,需要你配合啓動通電開關。

開始受試者們都很猶豫,這樣不會發生危險嗎?

這時,心理學家會跟受試者解釋:我們只在人體能承受的電壓範圍內實驗,所以不必擔心,但這項實驗無比重要,所以我不喊停你千萬不能停。接着又甩出了一大堆專業術語。

於是受試者就答應了。

實驗開始,隨着電壓的一點點升高,電椅上的工作人員有了反應。

電壓越來越高,他們表演出的反應也越來越大,最後甚至大叫起來,高喊心臟受不了了等等。

那受試者不知道嗎?知道,他們能清晰地看到儀表盤上的數字早已突破安全範圍。

那他們都是冷血動物嗎?不,在此期間他們好幾次都一邊按着按鈕一邊問心理學家:是不是該停一下?這樣會不會有危險?

但每次心理學家們都會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和緊急催促的語氣來命令他們:不能停!實驗必須繼續!!

在這項實驗中,幾乎所有的受試者最終都將電壓按到了遠高於人體能承受的範圍。

人在忙碌、緊張、壓力重重的狀態下,是沒有思考空間的,如果此時再有個“權威”或看似主流的標準來要求你:實驗必須繼續!那麼你將很容易被裹挾。

宏觀上看,歷史上很多悲劇就是這麼發生的。微觀上看,隨波逐流,盲目從衆,迷失自我的現象,也大抵是這麼來的。

2.

令人欣慰的是,還有個與此類似的實驗。

在新的實驗中,一切照舊,但心理學家會在命令受試者前,先讓受試者去戶外散步十五分鐘。

等他回來後,再命令他:擡高電壓!別問危不危險,實驗必須繼續!

這時會有多半的受試者感到情況不對,並表示反對:你別是個瘋子吧?你拿我當傻子嗎?甚至還有的人說:我今天寧可把你就地正法,也不讓你這個變態濫殺無辜

什麼導致了這種可喜的變化呢?就在於那停頓的十五分鐘。受試者說,在那片刻休息的時間,他會去想來這的目的,會去思考哪裏有什麼不對勁,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這真是金子般的十五分鐘。

另一項實驗室的主人公是小白鼠。

兩組小白鼠,放入迷宮內。

一組是工作人員將它們接連不斷地反覆放進迷宮,走出來,立馬再放進去。

而另一組小白鼠,則會在再次進入迷宮前,獲得一段休息與反思的時間,甚至還會給它們來點小酒。

而第二組小白鼠的表現,要明顯強過第一組。

當你像彈珠一樣被各種問題彈來彈去時,不妨給自己片刻的停頓,思考下問題本身。

當你忙亂於低頭趕路時,記得時時擡頭看路,想想初心,想想終點,這可能會讓你更好地走完這段旅途。

3.

如果缺乏適當的停頓與內省,我們人類很容易將自己行爲的合理性高估。

因爲我們的大腦是不允許內外不一致的狀況出現的,所以當行爲持續發生且改起來比較難時,我們會選擇更改我們的態度,畢竟這是一條更好走的路。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概念,叫情緒性進食。

有時你不餓,你的身體並不需要那麼多能量與食物,但你仍然會停不住嘴,如饕餮一般。

時間久了,大腦甚至會告訴你你就是需要吃東西。然而真正的病因其實在食物之外,有可能是你很焦慮,有時是因爲你比較孤獨。

而2019年美國科學界發表了一篇論文,其中有一段很有意思,那就是當受試者在對着鏡子吃東西尤其是垃圾食品時,攝入量會驟減。

原理很簡單,那就是食客們第一次有機會,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到底在做什麼。

當你陷入到一種狀態,而且能抽身出來觀察自己這種狀態的時候,這種狀態就會消失。

當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個笑不是嘲笑,是欣慰的笑。

4.

在時間管理領域,幾乎所有的專家在介紹具體的技巧和方法前,都會先勸告學習者,去記錄他們的時間。

比如:你目前的時間分配是在怎樣的,你每天做這件事花了多少時間,做那件事又花了幾個小時,等等。

這有什麼用呢?不過是單純的記錄罷了。

但不少學員只是在記錄後,時間管理的能力就提了上來,因爲他們第一次察覺到,原來我今天把那麼多寶貴的時間,消耗在了那麼多不必要的事情上面。

爲什麼記錄之前他們察覺不到呢?因爲當行爲持續發生,態度必然改變,大腦爲了不讓心裏難受,會選擇無視和欺騙。

在情緒管理領域,很多學者都提到了處理負面情緒的一個良方:那就是寫下你的情緒,或喊出你的情緒。

將你的一切擔心、憂慮,落到紙面上,插進聲音裏,而不要只是把它放在腦子裏。

結果表明,這十分奏效。爲什麼呢?因爲各種擔心或負面情緒纏繞在腦子裏的時候,彼此是有相互加持的放大效應的,最後你的煩惱會越來越亂,越來越大,並且越來越模糊和抽象,當它們大到極致的時候,就會塌縮凝聚成一個絕對化的簡單結論:完了,一切都完了。沒有出路……等等。這時候,人就崩潰了。

而當你寫下你的情緒時,你就不止是事中人,你同時也在觀察自己的情緒,你與情緒的對話也從打羣架變成了逐個單挑。當你喊出你的情緒時,你會第一次從第三方的角度聽到你的苦惱,旁觀你的處境,所以有人說當自己聽到自己的某一項擔心時,自己都笑了,心裏還納悶這有什麼可擔心的。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生活的遊戲規則就是不斷地給你拋送小問題,讓你對它們疲於應付,所有的精力都用來不停地解決和處理這些小問題,以便讓你忽視真正的大問題,甚至是佔據你的帶寬,讓你無暇顧及這個問題本身是否成立,以及題幹是否合理,或者,是否可以選擇換張卷子,去回答另外的一些問題。

而最好的解藥,便是偶爾的停頓,反思,平和地分析與內省。

從來沒有什麼實驗是不能停,必須繼續。任這個聲音再怎麼催趕,任有多少人在發出蠻響亮的、一致的聲音,你都有給自己十五分鐘想想的權利。

因爲真正要承擔後果的,是你。真正陪你走完這段路的人,也是你自己。

End.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