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文章

讀胡適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

本文已影響 2.63W人 

《差不多先生傳》是胡適先生的作品,這樣的一本書,自然是有很多的感悟給讀者的,在寫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時需要寫出自己對這本書的評價,同時這些故事又能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要注意的。下面就是一些好的範文。

讀胡適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

 篇一:讀胡適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

今天,我讀了作家胡適先生的一篇文章,題目叫做《差不多先生傳》。這個題目十分有趣,我帶着一絲好奇讀完了全文。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從前有一個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聽不明,做事總是馬馬虎虎,他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去幫媽媽買紅糖,結果卻買成了白糖,他媽罵他,他卻說:“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上學時,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他說是陝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陝西。”他說:“山西同陝西,不是差不多嗎?”

他長大後在店鋪做夥計,做事總是不精細,“十”跟“千”常常寫錯。掌櫃的生氣了,罵他不仔細。他只是笑嘻嘻的賠小心道:“千與十隻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

有一次,他有事要外出,慢悠悠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開走了,他不滿地說:”八點三十分開,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醫生。誰知家人弄錯了,喊來了西街的牛醫王大夫。他說:”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嗎?就讓他試試吧!“王大夫走上前,用醫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會兒,他便一命嗚呼了。他臨死前,說:”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就好,。。。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了這句格言,方纔絕氣了。

他死後,大家都說他看得破,想得開,於是,人人都象他學習,中國很快變成了一個”懶人國“。

讀了這篇文章,我認識到了懶惰和做事馬虎的危害。我們絕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樣,不求上進,馬虎行事,這樣只會讓我們一事無成。

  篇二:讀胡適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

前不久,我從三聯出版社訂購了一本《國文百八課》,並從中拜讀了近代大文學家胡適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傳》,感慨萬分。

這篇文章描述了中國人民的代表和“榜樣”差不多先生的一生。差不多先生的樣子和你、我都差不多,但凡事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細密。他常把山西說成陝西,把紅糖買成白糖,把十字寫成千字,更有甚者,把今天以爲成明天,把9:30看成9:32,結果誤了要事。有一次,他忽得重病,叫家人去喊王醫生來給他治療,可一不小心說成了獸醫汪大夫。差不多先生知道叫錯了人,但他覺得汪字和王字也差不多,就叫汪大夫給他治病。汪大夫用治牛的方法醫治差不多先生,結果不過一小時,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差不多先生在臨死前留下了一段“千古佳句”:“凡-凡事,只-只-只要差-差-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那麼認真呢?”他死後,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精細,不肯計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都向他學習,視他爲導師。中國,就這樣成爲了一個懶人國。

這位“偉大”的差不多先生,其實就是那些不精益求精,凡事不肯認真的人。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有過當差不多先生的經歷。記得有一次,我正在做數學作業,有一題要用三位小數乘以三位小數,我心想:“小數和整數不就差一點嗎?”便把一個小數四捨五入後再相乘,結果,因爲差不多的思想失去了一個得一百分的機會。我也看過身邊的例子。有一天,我們籃球夏令營的一個同學爲了快點打上比賽,只馬馬虎虎地跑了兩圈就加入進來(平時我們可是要跑上十圈還加壓腿的!)結果在打比賽時拉傷了背部肌肉,一個月都沒能來參加訓練。寫作文也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以前我寫作文時,總是不會的字用拼音代替,不肯花時間查字典、打草稿,還經常虎頭蛇尾,想着差不多挺好的啦,不用再改了。看完這篇文章後,我終於恍然大悟,再這樣下去,我就要和差不多先生一樣了。我便開始認真起來,要讓好變成更好的想法也在心中浮現出來,打草稿、查字典,終於作文得了一個又一個優+。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做到差不多就想罷手的時候,你要回憶起那些例子,那些不求甚解的後果。好和更好之間只差一個“更”字,但這一個字足以讓我們從失敗變爲成功。大家應該爲這個“更”字努力,變得精益求精,不讓中國在我們這代還是一個“懶人國”。

  篇三:讀胡適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

“差不多”危害人人皆知,然而,我們現實生活中卻不乏“差不多先生”。有的人學了一點東西,拿個文憑後便成了“差不多先生”,不再繼續學習,或乾脆滿足於一知半解。某醫院發生醫院內感染事件,感染患者達百餘人,禍首爲消毒液配製錯誤,即將1%的戊二醛錯誤稀釋10倍使用,使消毒劑無法達到濃度,這樣的“差不多”害莫大焉!

任何人都難免犯錯誤,任何事物都存在偏差,但如果我們對這種偏差視而不見或漸漸地習慣於這種偏差,我們就很容易成了“差不多先生”。但問題是,當你躺在手術檯上準備接受手術時,你能接受手術事故率的那百分之幾發生在你身上嗎?

“零缺陷”作爲“差不多”的天然剋星,其核心就是要改變人們對待錯誤的態度,第一次就把正確的事情做對,而不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有人馬上會說,“零缺陷”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沒有哪個鐵路運營商敢保證他們的火車絕不誤點。毫無疑問,這是事實,但對“零缺陷”的理解應當分爲兩個層面:一是政策層面,即行爲導向必須是“零缺陷”,而絕不能是可接受一定的錯誤率;二是操作層面,即力爭把差錯降低爲零。

“零缺陷”其實是這樣一種心態:不害怕錯誤,不接受錯誤,不容忍重複犯錯誤。只有這樣的態度,我們才能把工作做好。

一部動畫片中有這樣一段故事:一位母親教自己的兒子背《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小兒學習過程中未十分用心,問其記住沒有,答“差不多吧,記住了”。隔日母子遇到鄰居,這位母親爲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兒子,便讓小兒爲鄰居背誦《三字經》,孩子開口便道:“人是豬,性本饞,性相近,習相遠,狗不叫,貓不來……”當時聽了真是讓人捧腹。這只是一個故事,但也不由得會使人思考,做事認真、到位的習慣要從小培養,“差不多”行爲一旦養成,改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我們身邊發生的很多疏忽、差錯,大多非有意所爲,實乃長期的“差不多”習慣所致。

我們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於細。事實上,芸芸衆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只是能做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單調的事,也許過於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礎。“好像”、“似乎”、“將近”、“大概”、“也許”等等,均是常用詞,就在這些詞彙一再使用的同時,生產線上的次品出來了,醫療事故出現了,礦山的事故發生了,社會上違章犯紀不講原則的事情也屢禁不止。

在我的身邊就曾發生過一件讓我痛心良久的事,一個骨科手術。患者是一名很漂亮、可愛的八歲小女孩,因骨折內固定術後行內固定拆除術,這是一個小手術,所以那位骨科醫師很樂意的爲小女孩主刀,術前一切準備就術,醫生拿起手術刀初步定位,突然助手說“術前的X光定位片沒帶進手術室”,那個主刀醫師幽默而自信的說“帶了”,那助手凝惑的問道“在哪”?那主刀神祕的告訴他“在我的腦海裏”,那助手好笑又無奈的看着他搖了一下頭,手術很快就順利的做完了,術後助手說“去複查個X光吧”!主刀醫師神氣的大手一揮“不應,出院前複查一個就得了”。就這樣差不多了,沒有複查X光片。

小女孩的漂亮與可愛吸引着我,每次走過她病房前時總忍不住去逗逗她,看到我去了她就會唱歌或是朗誦詩歌,每次值班時就能聽到她病房裏的笑聲不斷,時間過得很快,傷口一天天癒合了,主刀高興的替她拆了線,讓她去複查個X光片就可以出院了,家屬很感激他,但X光片的結果是誰也不願接受的,還有一顆鏍絲釘沒拆出來,這時候的主刀醫師就不再自信與神氣了,慌張的說道,怎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哎!這隻能好好反問自己了。不幸的小女孩還要第三次手術,我看到小女孩的笑感到內疚、痛心。這件事給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肉體損失。給醫院造成經濟損失,成了一起醫療糾紛。

我總是牢記“臨牀無小事”,認真、嚴謹、規範地對待每一件工作。

“差不多先生”一生與“差不多精神”相伴,最後也是因爲以“差不多精神”對待自己的疾病而悲慘地死去。我想,如果我們也以“差不多精神”來對待我們的臨牀工作,我們的職業生命也一樣會死於“差不多”之手!

天下大事,必做於細

我認爲應該從三個方面來根除“差不多”這一惡習。

第一,尊重生命,根除“差不多”思想。我們 從事的是面對生命的工作,從學習解剖學的起步到日常的學科帶頭人的訓練,無不滲透着嚴謹的風格,像胡先生筆下這種“差不多”之人是不可以從事任何醫療工作的。

第二,整飭學風,避免“差不多”術語。當今醫學是建立在數據與精細基礎上的,任何不精準的“術語”都會爲臨牀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第三,排除私念,杜絕“差不多”之惡習與操作。外科學的任何操作都需要準確,要牢記“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的道理,排除“面子”,實事求是

不管是胡適先用辛辣的筆跡還是現實生活中的後悔。歸根結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細是個人責任感問題,職業人存在的價值就是能做好本職工作。企業請職工來工作不是來浪費企業資源的,醫院聘請醫生不是來殘害生命的,學校聘請老師不是來誤人子弟的……做事到位要從小抓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