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詩歌

讚美童年的詩歌有哪些大綱

本文已影響 3.19W人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下面,小編爲大家分享讚美童年的詩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讚美童年的詩歌有哪些

讚美童年的詩歌一:

牽牛花開的時候,

時光開始倒流。

蜻蜓還在池塘邊徘徊,

你的情懷是否依舊?

長不大的小蝌蚪,

每年都在水裏遊,

小溪邊撿的石頭,

讓人怎麼也看不夠。

在你哭着的村口,

爲你爬過最高的樹,

採過最早的花,

蕩過最快的舟。

說過不相見,

誰又爲誰停留?

紫色的桑葚,

讓人回味太久。

你說着天,我說着地,

誰又爲你染上最近的離愁?

問世間,

誰又能把情看透?

爲你放下最遠的行囊,

放下最烈的酒,

在你不經意時,

牽住這最美的手!

讚美童年的詩歌二:

像一隻鳥兒盡情

飛翔在

蔚藍的天空

像一泓清泉汩汩

流淌在

純真的心田

彷彿熊熊火焰

點燃了

夢想的激情

彷彿繚繞的歌聲

感動了

縹緲的白雲

沸騰的人間

當天空綴滿了星斗

蘆葦花香

瀰漫整個村落

孩子們,銀鈴般笑聲

灑滿了

庭院的角落

嬉戲玩耍一刻不閒

當鵝毛般大雪

覆蓋了

蜿蜒曲折的小路

孩子們

深一腳,淺一腳

蹣跚地

走在上學的路上

只爲

登上理想的峯巔

歲月啊

像時鐘不停地旋轉

當年的孩子們

雖然鬢髮猶如霜染

但不會忘記

人生的那汪清泉,還有

珍藏心底的

綠色春天

讚美童年的詩歌三:

時光穿梭

與空間的兩極

喧鬧的都市

折射着童年的回憶

回憶的源泉

頃刻間涌入心間

童年的影像

如幻燈片般的呈現在眼前

眼前的童年

在青磚綠瓦間

他與她望向天空

望向遠方的那處雲朵

眼前的童年

在蜿蜒的小巷裏

他與她赤着腳丫

奔跑於回家的泥巴路上

眼前的童年

在外婆的歌謠裏

朗朗地歌聲

時時盪漾在我的心頭

眼前的童年

呵,在每個夜深人靜裏

在夢裏那黑白的膠捲上

在心靈的深處某個地方

讚美童年的詩歌四:

我有一個盼望的童年

盼望有一處飛來蝴蝶的小院

天天看到父母的`笑臉

還有不再發呆的藍天

組成一幅七彩畫面

我有一個多夢的童年

夢見燕子與我們一家人團圓

頓頓吃着不夾生的米飯

還有香氣撲鼻的雞蛋

像那神仙一樣貪玩

童年的願望一點點實現

我爲人們修建了好多美麗的家園

可這不一定是孩子的樂園

那一雙雙大手跟隨時光走得更遠

是什麼讓童年再次受到牽連?

【拓展知識】

詩歌的表現

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其間有一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註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爲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興:是託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比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誇張、復沓、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象,豐富的想象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徵。象徵,簡單說就是“以象徵義”,但是在現代詩歌中,象徵則又表現爲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比擬

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說:比擬就是“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這些在我們前面列舉的詩詞中,便有許多例證。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裏盪漾。把“雲彩”“金柳”都當作人來看待。以人擬物的,比如,洛夫的《因爲風的緣故》:……我的心意/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稍有曖昧之處/勢所難免/因爲風的緣故/……以整生的愛/點燃一盞燈/我是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爲風的緣故。把“我的心”比擬爲燭光,把我比作燈火。當然,歸根結底,實質還是“擬人”。

誇張

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裏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說到“深千尺”“三千尺”,雖然並非事實真相,但是他所塑造的形象,卻生動地顯示了事物的特徵,表達了詩人的激情,讀者不但能夠接受,而且能信服,很驚喜。然而這種誇張,必須是藝術的、美的,不能過於荒誕,或太實、太俗。打油詩是市井文學的一種特殊形式。比如,有一首描寫棉花豐收的打油詩:“一朵棉花打個包/壓得卡車頭兒翹/頭兒翹,三尺高/好像一門高射炮。”讀後卻反而使人覺得不真實,產生不出美的感覺。

借代

就是藉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之處,但是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爲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樑,使詩歌的形象更爲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這也就是艾青所說的“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 塑造詩歌形象,不僅可以運用視角所攝取的素材去描繪畫面,還可以運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從多方面去體現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新穎。唐代詩人賈島騎在毛驢上吟出“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是又覺得用“僧敲月下門”亦可。究竟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狀,不料毛驢擋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韓愈,當侍衛將賈島帶到他的馬前,賈島據實相告,韓愈沉思良久,說還是用敲字較好。因爲“敲”有聲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記敲門聲,便使得那種情景“活”起來,也更顯得環境的寂靜了。前述《楓橋夜泊》的“烏啼”和“鐘聲”,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段,更是十分逼真,異常精彩!現代的比如黃河浪的《晨曲》:“還有那尊礁石/在固執地傾聽/風聲雨聲濤聲之外/隱隱約約的/黎明/靈泉寺的晨鐘/恰似鼓山涌泉的/悠遠迴應/淡淡淡淡的敲落/幾顆疏星/而漲紅花冠的/雄勁的雞鳴/彷彿越海而來/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這首詩也寫得很好。所以我們如果掌握了用聲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將爲詩歌創作開拓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無論是比擬、誇張或借代,都有賴於詩人對客觀事物進行敏銳的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膽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這樣說,無論是浪漫派也好,寫實派也好,沒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爲詩人。比如,以豪放著稱的李白,固然想象豐富,詩風雄奇,而以寫實著稱的杜甫,也寫出了諸如“安得廣廈千萬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和“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聯翩的佳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