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高三勵志

成績平平的她,如何在高三厚積薄發考入北大中文系?

本文已影響 3.38W人 

導語:絕不要輕視現在並不優秀的你,即使你一直原地踏步不進不退。分享一則高三逆襲勵志故事,歡迎閱讀。

成績平平的她,如何在高三厚積薄發考入北大中文系?

杜思佳,女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14級本科生

畢業於河南省漯河市高級中學,高考總分634分(文科),全省第15名,其中語文133分,數學128分,英語144分,文綜229分。

高中三年她始終保持不快不慢的節奏,平靜學習,平靜思考。雖在三年中從未有過驚人發揮,卻終究厚積薄發,最後一個月成績穩步上升,高考正常發揮。

高二分科,文理之間的糾結

分科,是我十幾年中第一次所謂真正的選擇,我看到的是名爲成長的里程碑。

高一結束,我理所應當地報了理科。爲什麼理所應當?爲什麼沒有第二種選擇?身爲從衆者卻茫然不自知,現在看來與行屍無異。我向來將自己定位爲較高智商者。當然,我之後才知道,這所謂的“高智商”,竟成爲付出全部努力的羈絆。

高一暑假,我接到了班主任的電話,他試探我是否有轉文的意願。“我只是建議。你的文科排名比理科高了幾十名。報文科。衝名校的機會更大。”

我明白,這也是一種必須要面臨的選擇:在興趣與能力,享受現在與擁抱未來之間。誠然,我不是一個活在當下的及時行樂者。縱然每天習慣又如何?因爲習慣,所以選擇?因爲不敢嘗試,所以不敢選擇?因爲衆人,所以放棄選擇?當我開始自問時方纔意識到:多年來我不過在循着一條或是老師,或是衆人,或是另一個自已已經繪好的圖紙行進,就像星星循着永恆不變的軌道,我不斷自問,喚醒一個獨立的個體。

高一一年一直專心於理科,習慣絕對化思維和直來直去。對於文科,並無熱情,亦不排斥。高一一年,我一直以爲文理科基本持平,然而結果卻是意料之外。或許從很久以前,理、文就已經各自擺開了不同的陣勢——一個在熊熊烈火中,雖濃烈卻終成虛無灰燼;一個在黑暗深淵潛伏,縱然無聲無息,反而靜水流深。

“我改。”

掛斷電話,獨自回望一年,滿滿承載的是對往昔的回憶。第一次明白:人生,本來就有許多事,註定徒勞。是徒勞,但並非無功。後一句直到我進入大學才明白。

鋪天蓋地而來的,是難以適應的像一團暖耀糊一樣濃稠厚重的一世界:我不懂含蓄曲折的題目設問,也不懂所謂“中庸”的文人思想,我不懂情感價值觀,甚至連文科生的基本素質“把空自處寫滿”也做不到。在我心裏,只有絕對正確與絕對錯誤,沒有“不一定”。在之後的很長時間,我一直覺得,許多題目根本沒有正確答案。許多知識不合邏輯,卻只能按課本中記。本應面面俱到的問答題,我永遠只能想到一種角度——是的,我沒有一直混沌下去,我心想:我不能死在這裏,我不能沒於人羣。如我所料,班主任找我談話,我不知所措。

“我不適應文科,我覺得很難受,這跟數理太不一樣,我完全沒有任何文科天賦。”

“那你想轉理嗎?”

“我不知道。”

我真的不知道。文理科我都有感興趣與不感興趣的科目,決定方向的自然是水平。

“在這裏,你覺得自己智商夠用,放到理科去呢?比你聰明的何止一兩人?你能保證在理科班會學得更好嗎?經過一個暑假,又開學這麼久,你能有什麼優勢?你甘於在理科班平庸下去嗎?”

不甘。我在心裏默默回答。

“你很聰明,有理科生的敏捷思維(許多老師都有一種猜測,也是共識,那就是如果一個學生在理科能夠考上清華、北大,那麼在文科也一樣可以。一個理科能學好的學生,文科也一樣可以、”

我不作聲。

“這是老師們的設想,卻沒人證實過。我有預感,你可以證實它.用你的理科功底把數學學好。三主科文理兼有.你沒理由學不好。文綜二門,勤想勤問,如不突出也不可掉隊。你是能夠成爲頂尖的學生的、”

此後兩年,我從未成爲頂尖。然而這番話給予我難以估量的自信。

放在面前的是落後了一年的基礎知識、我重新開始學習課本。按照最笨的方法先預習,提出問題,自己解決然後就是艱難的背誦。將高一的歷史課本這樣複習一遍,有一些課本知識的基礎幾高一的政治開始學哲學,知識成系統,不必花太多時間整理。

最成問題的是地理,當時的我以爲地理只用學好自然原理,瞭解自然規律,卻沒想到,地理知識的匱乏使我的地理成績幾近倒數。不知道的東西太多,有時提到某個地方在哪國,甚至是國還是地區,什麼都不瞭解,做題一籌莫展。我學着班裏其他同學買了一本厚厚的地圖冊,當作一本百科全書,一有閒暇隨手翻閱,竟產生了濃厚興趣。有時一晚花三四個小盯從頭翻到尾,也沒了精力再做其他作業。

一邊欣喜地迎接着一些若有若無的微小變化,一邊試着將時間排得更滿更充實。許多從前未聽說過的資料,我也一股腦兒買來做。作爲現在的我來看,也許在高二做一輪複習資料太過急功近利,然而對當時基礎過於薄弱的我來說,很像書生得到武功祕籍:練不就神功,防防身總可以吧?

變化首先發生在政治學科。我對政治的問答題有了感覺。哲學問答題有固定的範圍,課本知識運用較多,對於課本知識背誦牢固的我來說,無須費更多頭腦,基本能達到面面俱到。從某一次周測起,我的政治大題總分幾乎總是排在班裏第一名。

後來是地理,隨着對地理圖冊的反覆熟悉,再加上喜歡動腦的天性,我掌握了一些自然地理規律和必備的地圖知識。卷子上出現的小幅局部地圖不再只是一團奇形怪狀的黑線,我依稀也能辨認出一些較爲偏僻的島嶼、海峽,不再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地理白癡。

最大的難題成了歷史,即使將課本重新溫習一遍也還是無法看懂晦澀難懂的題目。現在我明白了,高二依然是打基礎的時期,一輪資料中的歷史題考查範圍較大,對課程尚未結束的高二學生來說,做一輪複習的歷史題並無太大好處。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我漸漸相信自己有將文科學好的能力。

 高三一年,文綜異軍突起

高三以意想不到的敏捷姿態向我衝來,我甚至沒有做好張開雙臂擁它人懷的準備。

高三開學,我以入班第五名的成績被分到了那位耀眼奪目的學霸座位對面。我開始沉澱自己,以孜孜求學者的虔誠心態迎接一輪大複習。

我不再使用從初中就開始用的連筆字,而開始工工整整地練習楷書;

上數學習題課不再埋下頭做題而是認真聽哪怕最簡單的課本例題;

我的筆記開始一行行變得清晰明朗,也儘可能詳盡,即使聽到不熟悉的名詞,也查大量資料自己加以註解;

我的作文不再是毫無章法的隨筆散文,我從最簡單死板卻最清晰的三段式開始練習議論文,一週一篇,但不照搬範文,很多時候我其實很鄙視一些範文,時至今日我也認爲作文應有個人的思想精神,他人無論如何都模仿不來,有時一篇作文反覆潤色修改,要寫三四遍;

我開始做每本資料前面的基礎知識回顧填空題;

我開始做課本上的習題,將課本讀厚再讀薄;我開始試着整理一小部分的知識網絡……

所有以前不想做不屑做懶得做的細小之事,我都老老實實去做了。

半月一次的聯考接踵而來。成績並不穩定,但相比高二還是有了一些小的突破。同時,政史地三科的弱勢越發明顯,主科的優勢又不突出。六門科目,幾乎每次考試都會崩壞一門。我申請成爲歷史課代表,希望以此帶動文綜三門的進步。而我還並未認識到課代表最大的有利條件。

“你和歷史老師溝通過嗎?”一模後的某一天班主任問我。

“溝通是指收發作業,還是告知老師班裏的學習情況呢?”

“你說的是職責,我指的是溝通,是利用你去辦公室的時間,詢問老師答題方法,找老師給你分析試卷。”

文科和理科不同,理科題幾乎可以看答案明白思路,而文科看了答案許多時候依然是雲裏霧裏。不愛向老師問問題的我也因此就像隔着紗帳一般,對許多知識一知半解。而現在,我手舉火把,站在辦公樓前,決心燒掉那層阻礙視線的白紗。我儘量使自己變得更愚鈍些,這樣我纔會發現自己掌握得實在太少而能學到更多,才能厚起臉皮問出心中所有問題。有些時候覺得那時的我已不像高一時聰明伶俐,妙語連珠的我,反而變成了一個問題成堆、習慣去找老師問問題的“笨學生”。

對於高中文科學習而言,何爲聰明何爲笨,我到現在也說不清。笨人沉默寡言,埋頭苦幹,每天拿問題去找老師解決,做題慢如龜速卻能保證正確;聰明人呢,於內心世界玩味着看似高深巧妙的理解,不肯下真功夫,徒有空腦殼罷了。我感覺到的只是我對智商的依賴真的越來越少,做題培養出來的題感比轉得快的大腦更有用。

光榮榜上的照片如走馬燈一般變換,所有人的成績開始有大的起伏,而我,卻在迎來逐漸的穩定,10名左右。我想這可能是目前的學習狀態所能達到的最好程度。要有突破,必須做出更大改變。我記得那種手痠痛難忍的感覺,記得那種再也寫不下去快要哭出來又深呼吸寫下去的感覺,我開始了刷題的日子。

那時所有人都買了大量資料,將自習時間完全飽和,加上下課、午休、吃飯、回家的時間,幾乎所有空閒時間都奉獻給題海,我第一次體會到了傳說中的“一天24小時不夠用”的感覺。題目做多了究竟好與不好是個永恆的話題。這當然是因人而異,無論如何,題海是個“海”,自有其深邃,不曾入海,何談遠航?

高三下學期文綜合卷,我的另一個問題學科政治開始暴露出來。此時的政治大題與高二已不可同日而語,絕非用課本知識堆砌就可以應付。高一的課本知識仍然薄弱,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模擬,政治的12道選擇題我錯了8道。這種錯誤率無論對何種程度的學生來說,都是足以令人心急如焚的糟糕情況。我開始通過做最簡單的基礎題來補救。我每天去找班主任問問題。將所有不懂不清楚的問題全部問清。3天的清明節假期,我做了一本《題型1000例》(購買此書請點擊此處)。緊接着的第二次模擬考試,我的政治成績達到了全班第一。

100天倒計時過後,我開始重新做高考題我努力忘記曾做過的題,重新思考而不是憑一記憶寫答案。我記得地理老師給我說過的話:“高考題對你們的教育,絕不是做一遍能夠收穫完的。”手中還有數不完的做了一半或沒碰過的模擬題。

我將有用的題型單獨挑出來練,後來我想出了一種強化訓練的方法,就是單獨抽出一兩大的時間,只練一種題型。我找了一本無格的稿紙,用極小的字寫大題,不抄題只作答。從近五年的高考題中將題型分類練習。

政史地大題專練開始了:黑色筆寫答案,紅色筆抄正確答案,橙色筆進行總結,藍色筆寫錯誤原因。有時還會再用一根鮮豔的熒光筆將用得頻繁的語句畫出。那些無格的白色稿紙成了五顏六色密密麻麻的習題冊。在長達一個多月的強化練習中,不知不覺的變化已經發生。我練出了用極快速度把字寫工整的功夫,同時對各個大題的答題模式也熟記於心。

屬於你的花,絕不因爲開得稍晚而失了些許色彩。我的飛躍,出現在高考前的最後半月。

最後一月,一週考試兩次。文科抽出大約20個人單獨考試,單獨批改排名。各地蒐羅來的各式各樣的文綜題輪番轟炸,偏難怪題見了許多,優質、劣質題都做過。連續二次,我的文綜成績都是第一。這是從前沒有文科思維的我根本無法想象的,從高二到高三,長期以來我被貼上政史地薄弱的標籤,因爲高一的基礎過於薄弱,我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去打牢基礎。

我沒有忘記爲了切換思維方式和打牢基礎,走了多少旁人可能根本無須走的路。根本沒有什麼事是不可逆轉的,沒有什麼人註定做不成某些事。某個科目的白癡突然躍至該門科目的優秀者,這樣的變化也只有我本人知道爲什麼。隨着從前最弱科目文綜的異軍突起,我的成績一下提高,最後一次聯考,即使沒有分數,我也足夠自信去迎接高考了。

高考如期而至,考場上,我漸漸從極度緊張進人絕對平靜。考試中,我完全忽略了題的難度,題就是題。走出考場,我迅速堵住耳朵,衝出人海。成績算是意料之中,四門之中沒有突出也沒有過差〕當初本以爲是優勢的數學並不理想,當初以爲是短板的文綜也不遜色。回望高中三年,我沒有刻骨銘心的奮鬥經歷,沒有將自己逼上絕路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倔強,我遵循一種不快不慢的節奏,始終不曾掉隊。我終於懂得了厚積薄發。在最後的時刻才爆發出力量。

絕不要輕視現在並不優秀的你,即使你一直原地踏步不進不退。

絕不要懷疑你所做的那些看似多餘的努力,因爲沒有到最後,沒有人可以預知明天的你是什麼樣子。

絕不要依賴你聰明的大腦,在高中階段,勤奮遠比聰明更加重要。

絕不要放棄最基礎最簡單的東西,不積踐步,無以至千里

絕不要因爲別人而輕易改變自己的心境,即使你不是大家眼中標準的完美學生。只要做到問心無愧,就無須嘆息。

更多熱門文章推薦:

1.高考理科生最後100天逆襲的勵志故事

2.高考最後50天考上北大的勵志故事

3.勵志故事:英語學渣如何40天逆襲成學霸

4.高三勵志故事:260分到570分的蛻變

5.高三勵志故事:全班倒數高考逆襲考取一本

6.高三學渣最後3個月逆襲成學霸的勵志故事

7.學渣最後3個月逆襲成學霸的勵志故事

8.高三文科生最後100天逆襲重本的勵志故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