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成功勵志

不斷地學習是年輕人成功的必備

本文已影響 1.86W人 

李嘉誠給年輕人的忠告:不斷地學習是年輕人成功必備的重要條件。因爲,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進步,只有不斷地進步,才能一步步接近成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必須有不斷地學習新知識的渴望,必須有向成功人士和傑出同行學習的肚量,還要正確地評估自己的目標和能力,然後模仿、運用、調適。如果肯努力的話,就會不斷地進步,有時候還能青出於藍,超越所學習的對象。先來看一下李嘉誠是怎樣通過"偷藝"學習的。

不斷地學習是年輕人成功的必備

1957年春天,李嘉誠揣着強烈的希冀和求知慾,登上飛往意大利的班機去考察。

他在一間小旅社安下身,就及不可待地去尋訪那家在世界上開風氣之先的塑膠公司的地址,經過兩天的奔波,李嘉誠風塵僕僕來到該公司門口,但卻嘎然卻步。

他素知廠家對新產品技術的保守與戒備。也許應該名正言順購買技術專利,然而,一來,長江廠小本經營,絕對付不起昂貴的專利費;二來,廠家絕不會輕易出賣專利,它往往要在充分佔領市場,賺得盤滿鉢滿,直到準備淘汰這項技術時方肯出手。情急之中,李嘉誠想到一個絕妙的辦法:進這家公司學習。 這家公司的塑膠廠招聘工人,他去報了名,被派往車間做打雜的工人。李嘉誠只有旅遊簽證,按規定,持有這種簽證的人是不能夠打工的,老闆給李嘉誠的工薪不及同類工人的一半,他知道這位"亞裔勞工"非法打工,不敢控告他。

李嘉誠負責清除廢品廢料,他能夠推着小車在廠區各個工段來回走動,雙眼卻恨不得把生產流程吞下去。李嘉誠收工後,急忙趕回旅店,把觀察到的一切記錄在筆記本上。

整個生產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屬於保密的技術環節還是不得而知。假日,李嘉誠邀請數位新結識的朋友,到城裏的中國餐館吃飯,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術工人。李嘉誠用英語向他們請教有關技術,佯稱他打算到其他的廠應聘技術工人。李嘉誠通過眼觀耳聽,大致悟出塑膠花製作配色的技術要領。

最後,李嘉誠滿載而歸,終於一步步地創就了一番大業。

你有尊敬的人或刺激你成長、讓你佩服的人嗎?有的話,下次遇到困難或猶豫不決時,你不妨想象,這些讓你尊敬、佩服的人大概會怎麼做。當然,你不一定就得照着那樣做,但總可以當作參考。

當你更清晰、仔細分析這些令你尊敬的人時,就會發現他們做事的優點,由此找到解決困難的方法。

如果你目前心目中還沒有佩服的人,建議你務必趕快尋找,應該是有的。

1982年美國哈雷機車的主管前往日本本田機車設在俄亥俄州的工廠訪問,結果令他們大吃一驚。當時本田在美國重型機車市場擁有40%的佔有率,是哈雷最強勁的對手。因爲駕機車的人都認爲本田的機車不但價廉,而且比哈雷耐用好駕用。

哈雷當時原本只想學學本田用來打敗他們的科技,但是他們在本田廠內卻看不到電腦,也沒有機械人,沒有特別的作業系統,更只有少量的紙上作業。他們找到的除了30名職員領導着470名裝配工人外,再沒有別的了,只是這些員工都對工作顯得很滿意。

本田的贏,贏在它會活用常識,而這也是哈雷可以學習的地方。哈雷董事長畢爾斯在比較兩個工廠時說:"實在很難相信我們會那麼差,但我們的確是很差。"

五年以後,哈雷重整旗鼓,在美國重型機車的市場佔有率從23%增至46%,而銷售額也達到了空前的1770萬美元。爲什麼?因爲俄亥俄之旅使哈雷的態度有了革命性的轉變,從美國式的好勇鬥狠變成謙卑可親、到處求知的形象。在一年之內,哈雷採用了最好的人事管理制度,它使哈雷得以脫胎換骨。

哈雷發現,日本機車只有5%會在生產線末端被剔出,而哈雷卻有五到六成,光堅固耐用卻缺乏零件而被剔出的就比日本機車的總退件率高出好幾倍;有的時候是因爲在倉庫儲存過久,等到送上生產線時已經生鏽,有時只是規格上的小修正就使得零件變成廢物。

爲什麼呢?經過苦心研究之後,哈雷終於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譬如說,哈雷以電腦化庫存管理來控制整個製造過程,當時以美國的標準而言是模範生。但是當研究過日本工廠之後,畢爾斯發現美國式的這套作法其實只會生產許多廢料而已。

日本人的祕招則很簡單:本田和其零件供應商每天只生產一點點所需零件,而不是像美式的每年只生產幾次,每次就是一大批。零件得以"及時"生產,公司每年就可因無庫存而節省數百萬美元的利息,也沒有零件會因儲存而耗損,又節省空間,也簡化了整個工廠的作業。如果發現不良零件,通常也只生產了一兩天,很容易更正。

哈雷引進了本田的庫存管理系統,將其中的員工參與模式和以統計數據爲基礎的管理制度,與其深明美國騎士心理的特長結合,結果使哈雷在美國國內重型機車市場的佔有率提高,並且成爲世界級的角逐者。

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要虛心學習。各行各業都有模仿的對象,沒有蘇格拉底就沒有柏拉圖;俄國的冰上曲棍球隊效仿加拿大隊;馬蒂斯的筆法取自高更的繪畫技巧。

可是在今天普遍缺乏學習的精神,有勇有謀,惟獨少了謙卑的學習態度。只有少數的人才體會學習的重要性,其他的人都要吃過競爭者的一番苦頭才明白學習之道。

無論怎樣,都要找到值得你學習的對象,以開放的心和受教的態度向這些老師學習。永遠不要斷言你已經找到最好的老師,或是自以爲出類拔萃;換句話說,要不斷的尋求更好的成功方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