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中心高二課件

高二化學電解課件

本文已影響 3.6W人 

一、設計思想

高二化學電解課件

四段教學法強調“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育重教師 “教”輕學生“學”的做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本節課教學設計首先是利用“先學指導和先學檢查”,抓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學定教,提高課堂效率;其次,注重用問題啓發學生思維,幫助學生完成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和概念轉變;第三,注重實驗探究和聯繫實際,通過與具體實踐相整合來促進概念的生成。基於以上理解,我採取以下教學策略:

1、立足先學檢查,立足小組合作,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2、採用知識遷移,利用已學的動態平衡知識來理解沉澱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動。

3、以問題解決引導教學流程,以實驗爲載體進行探究性學習。

4、加強理論聯繫實際,堅持學以致用,當堂生成,注重培養學生化學學科素養。

本節一共劃分爲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包括難溶電解質沉澱溶解平衡概念的建立、特徵和影響因素。第二課時主要包括溶度積概念的建立並對沉澱生成、溶解及轉化進行定性、定量分析。本節課是第一課時。

二、教材分析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離子平衡》是應用前一章所學的平衡理論,進一步探討水溶液中離子的行爲,是化學平衡理論學習的延伸和拓展。而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水的電離和溶液的酸鹼性、鹽類的水解平衡之後新增加的內容,一方面可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瞭解水溶液中離子平衡的理論,更透徹地理解水溶液中離子反應的原理;但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學生受前面所學知識的影響而產生混淆。

三、學情分析

本節課教學對象是高二理科班學生,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獨立思考能力,能通過自主學習主動獲取知識。學生在初中階段學過溶解度的概念,知道化學平衡和離子平衡的相關理論,對動態平衡有了較充分的理解,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再學習本課,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本章前三節集中學習電離平衡和鹽類水解等內容,很多學生會對所學內容產生一定程度的混淆。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建立難溶電解質的沉澱溶解平衡概念。

(2)能運用平衡移動原理,對一些相關問題進行解釋。

過程與方法

師生互動、創設情境、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態度、情感和價值觀

培養合作探究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建立難溶電解質溶解平衡的概念。

教學難點:運用平衡移動原理,解決相關問題。

五、教學流程

(一)先學檢查,引導學生注意所學知識與前面內容的聯繫和區別。

先學檢查設計三個階梯性問題,採用小組交流後彙報的方式,讓學生在交流中進步。

1、化學平衡、電離平衡是如何建立的?它們有什麼重要特徵?

2、本節課的研究對象是誰?與強、弱電解質是否有一定關係?

3、固體物質的溶解過程是怎麼樣的?

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回顧平衡的建立和特徵,指出動態平衡是重要的化學學科思想之一;第二個問題是明確本節課所學內容和前面的內容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第三個問題爲溶解平衡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礎。

此時,學生通過交流彙報,做好了學習準備,思維進入興奮狀態。

(二)實驗探究,知識遷移,類比分析,建立沉澱溶解平衡概念。

首先提出問題,向飽和NaCl的上層清液中加入濃鹽酸會有什麼現象?如何解釋?學生經過思考、交流後彙報,再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加以驗證,得出可溶電解質飽和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由此,提出難溶的電解質在水中是否也存在溶解平衡呢?爲什麼?

然後,經過類比分析,提出向盛有2 L 0.1l/LNaCl溶液的試管中,滴加5滴 0.1 l/L AgNO3溶液,如何驗證反應後溶液中有沒有Ag+呢?學生通過分組實驗,體驗探究過程,深化對沉澱溶解平衡的認識和理解。

最後歸納總結,讓學生自己總結出難溶電解質溶解平衡的概念,表達式,特徵和影響因素,促進對新知識的理解。

至此,通過引導學生進行遷移類比、實驗探究、思考交流,完成對沉澱溶解平衡的建立過程的分析,有利於學生深入理解,對知識進行整體建構。

(三)學以致用,利用平衡移動原理,解決實際問題。

本環節,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進行解析,提供交流探討和檢驗效果的機會。

1、用等量的水和稀硫酸洗滌BaSO4沉澱,爲何用水洗的沉澱損失要大於用稀硫酸洗時的沉澱損失?

2、爲何碳酸鈣可以溶於溶有CO2的水中?

3、齲齒的成因和防治的化學原理。

(四)練習鞏固,深化對動態平衡這一重要學科思想的理解。

(五)先學指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爲下節課打好基礎。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圍繞難溶電解質的沉澱溶解平衡概念的建立和運用平衡移動原理解釋相關問題進行教學,感覺學生注意力一直很集中,熱情高。從課堂氣氛和學習效果看運用的自主學習、知識遷移、思考交流、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比較合適,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說”的機會,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有以下四個方面:

1、上課伊始的先學檢查建立在學生課前預習的基礎之上的,課前教師做出了明確具體的先學要求,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了先學。上課時進行先學檢查,目的是複習舊知識,推進新知識的學習;瞭解先學的效果,查知學習情況,瞭解學習中的問題、困難和思維障礙爲之後學教學提供診斷資料,使後續教學更有針對性。本節課的先學檢查,先讓學生描述化學平衡與電離平衡的建立過程,描述平衡的特點,檢查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接着讓學生認識固體物質的溶解過程是怎樣的,然後以氯化鈉的溶解過程爲例加以討論、說明和解釋。這一切爲沉澱的溶解平衡做出了很好的鋪墊,學生更容易理解。本節課先學檢查的方式多樣,有的是問題探究、有的是自學討論、有的是直接提問等;先學檢查的時機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學生的先學得以很好的落實,先學的效果得以突出,先學檢查是本節課的突出特點之一。

2、探究性學習與合作學習是本節課的另一個突出的特點,科學探究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很好手段,本節課教師在組織學生探索過程中,教學起點始終始於學生已有認知(以學定教),教學流程始終圍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展開(本節課設置了7個思考與交流),較好的體現了問題解決過程,關注了學生不僅在回答是什麼,而且知道爲什麼和怎麼用。另一方面,學生根據教師預設的學習提綱,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從而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爲學生自我發現問題、自我分析問題、自我解決問題的過程。

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小組合作形式,積極促使學生之間進行自主交流與自主合作,讓學生展開討論、辯論,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促進了學生共同發展。學生獨立思考和自我實踐的時間和空間得以很好的滿足,學生的思維被很好地調動。教師讓課堂動起來,是思維的動、情感的動,是一種不可取代的有效體驗;同時,它又服務於教學目的安排,有教師的預設、參與、組織和必要的指導,是教師能控制和駕馭的活動,從而較好的形成了師生間雙向的、能動的交流,從而保證學習的質量和效果,更好的達成目標教學任務。小組合作學習是本節課另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集中體現。

4、建構主義認爲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首先,在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知識的內在規律、知識的內在聯繫和知識的邏輯順序呈現知識,這樣學生就更易於接受和內化知識。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是概念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主要是概念性知識,課始的先學檢查、以氯化鈉爲例的溶解平衡的建立、思考與交流以及分組實驗等爲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概念的建立創造了條件,使得概念的建立水到渠成;接着進行概念的解釋、深化和應用工作,如石灰岩地區千姿百態溶洞的形成,分組實驗氯化銀與碘化銀、硫化銀的轉化等使得概念的認識更加深入,知識得以很好的內化。其次,在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預設,本節課知識的呈現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再到個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學效果突出。

由於一節課時間有限,教學內容先後邏輯性強,有些同學還沒有充分的打開思維,沒有完全的表達自己想法。以後還應繼續探討,進一步改進、完善。

[高二化學電解課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