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文祕知識

我縣農民增收的難點 會議發言

本文已影響 2.39W人 
我縣農民增收的難點 會議發言



農業、農村、農民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的核心是收入問題。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縣農民收入、生活水平雖然有了較大地提高,但與其他地區相比,我縣農民收入仍處於較低水平,特別是近年來,由於我縣農民收入基數低、增長緩慢、與其他地區的差距逐漸拉大等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儘快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對加快推進“三帶兩極一目標”發展戰略、解決我縣“三農”問題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
一、我縣農民收入的現狀和特點
1、農民收入構成情況。2004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爲4335.0元,比上年增加254元,比上年增長6.2%,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2.2%,實際增長速度爲1991年以來最低(見表一)。從收入內部構成來看,工資性收入1764.23元。佔全部純收入的40.7%,與2000年相比,比重增加12.7個百分點;家庭經營純收入2007.65元,佔全部純收入的46.3%,與2000年相比,比重下降8.7個百分點,其中家庭經營第一產業純收入670.44元,第二產業純收入469.48元,第三產業純收入867.73元,分別佔全部純收入的15.5%、10.8%和20.0%,與2000年相比,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比重分別下降6.1和1.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3.7個百分點;轉移性收入421.45元,佔全部純收入的比重爲9.7%,比2000年下降6.6個百分點;財產性收入141.67元,佔全部純收入的比重爲3.3%,比2000年下降2.6個百分點。從純收入總量上看,2004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0年的3279.5元增加1055.5元,年均遞增7.2%。
表一 農民人均純收入近年增幅對照表 單位:元
2、農民收入與其他地區差距拉大。2004年,我縣農民收入與其他地區相比(見表二),仍有較大,不僅遠低於全市平均水平,更低於平陽、蒼南、洞頭等縣,僅高於文成、泰順兩縣,位列全市倒數第三;而增長速度方面也僅略高於蒼南和文成,位列全市倒數第三。
3、農民收入地區差異繼續擴大。雖然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鄉鎮由2003年18個增加到19個,但地區差距尤其是沿江鄉鎮和山區鄉鎮相比呈逐年擴大趨勢,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的五個鄉鎮平均人均收入7742元,而最低的五個鄉鎮平均人均收入僅爲1652元,相差6090元,與2003年相差數5815元和5162元相比呈逐年擴大趨勢。
4、部分農民仍未脫貧,貧困面仍然較大。雖然這幾年我縣扶貧力度不斷加大,欠發達地區農民的收入水平明顯提高,但仍有部分農民仍未脫貧,2004年末,人均年純收入低於1500元的全縣還有7.50萬人,其中低於1000元以下的還有2.11萬人,分別佔全縣總人口比例的8.5%和2.4%;其中26個欠發達鄉鎮人均年純收入低於1500元的還有6.32萬人,佔26個欠發達鄉鎮總人口的19.1%。
二、我縣農民增收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整體競爭力不強
①農業經營規模小,生產成本高。我縣由於人多地少,而且隨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絕大部分山地、山場承包到戶,土地分散,加上集中連片、土地流轉困難等客觀上決定了農產品生產規模偏小,雖然近年來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發展和逐步完善,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生產上的承包大戶,但從永嘉總體來說,目前我縣農業生產規模仍然偏小。生產規模小,生產成本自然就偏高,農民種田一年畝產收入與支出基本持平,甚至有的支出大於收入,也就是說,農民種田基本上是無利可圖。生產成本過高直接影響了我縣部分農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力。
②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區域結構雷同現象突出。農產品質量不高,大路貨多,名優產品少,一般性品種多,專用品種少,雖然近幾年來,我縣農業產業和產品結構初現成效,但農業區域結構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問題,蔬菜、水果、茶葉以及部分林產品的發展幾乎遍及全縣各地,產品品種散而雜,特色品牌和品牌數量少,沒有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區性產業協調發展格局,造成過度競爭,導致部分農產品“賣難”和價格下跌,2004年,全縣早香柚獲得大豐收,至今採摘下來已半年過去,但還是有很大部分即使低價出售還是未能及時銷售出去,造成大面積的腐爛。2004年,全縣早香柚種植面積約2萬畝,產量5500噸,這幾年種植規模還在不斷擴大,預計到2010年,種植面積將達到5萬畝,產量達到4萬噸以上,其生產和發展環境嚴峻。
2、農產品市場佔有率不高,影響農產品出售
①農產品市場銷售不暢。一方面,由於市場預測機制不完善,政府、農戶都很難預測農產品市場的需求及行情,農民進行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行爲往往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隨意性,跟風的現象相當普遍。一旦“預測”有誤,對農民收入增長造成的損害是嚴重的。另一方面,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套規避市場風險的機制,沒有一套農業風險補償制度等,遇到市場風險時,作爲弱勢羣體的農民收入增長必定會受到嚴重影響。此外,在抓農產品產加銷過程中,往往忽視了營銷網絡的建立和完善,一些大宗農產品都還沒有建立全國性或區域性批發中心,產銷直掛、連鎖經營、配送中心、委託代理等營銷形式還未起步。
②農產品市場建設嚴重滯後。市場化程度決定農業效益的高低和農民增收速度。產業基地的發展壯大,產品效益的實現,都與市場密切相關。近幾年,由於資金投入和集散輻射的制約,我縣農業市場化程度還處於較低水平。雖然我縣沿江鄉鎮都有比較大的農貿市場,但缺乏跨區域、上規模的大型農產品市場,不能把農民分散生產的農產品及時快速地彙集起來,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民進入大市場、農產品賣難的問題。
③市場主體發育程度低。一方面隨着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有一部分農民與加工龍頭企業簽訂農產品收購合同,看似找到了保護傘,市場風險由企業來承擔,但企業是市場的主體,追求的是經濟利益最大化。在現在體制下,國家沒有能力承擔企業的風險,企業沒有義務和能力承擔市場給農戶帶來風險,當龍頭企業被風險吞噬之日,也就是農民受害之時。同時,農民在市場競爭中沒有獲得社會經濟中的平均利潤,農業生產沒效益。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缺乏利益調節機制,在企業、基地、市場與農戶的利潤分配中,農民往往處於被動地位。另一方面,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長期以來,受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農民各自爲戰、分散經營,面對社會上各利益集團的權益侵蝕和不正當競爭,缺乏市場競爭力和自我保護力。雖然近幾年來,我縣發展了不少的農村專業合作社來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但仍存在數量偏少、規模較小等現象,截止2004年底,我縣只有農村專業合作社28家(其中協會5家),百名以上社(會)員的只有5家。另外,已經形成的小規模的農村專業合作社缺少相應的利益激勵機制、人員素質不高、內部運作不夠規範等問題,真正對農民的帶動作用不明顯。
3、農民整體素質低,勞動力轉移困難
具有較高文化程度的農民,比較容易學習和掌握農業科技知識,擇業門路廣,來自二三產業的收入也多,反之整體素質低,不僅限制了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也限制了農民開拓精神的發揚和風險意識的提高,但是我縣農民整體素質較低,據農村住戶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04年我縣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爲5.9年,還不到小學畢業的水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還不到十分之一。整體文化素質低,造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困難,增收困難。
4、收入不穩定,抗風險性差
①農業生產風險大。農業生產週期長,不僅受市場風險的制約,而且受到種種自然災害的侵襲,生產風險相當大。2004年的“禽流感”、乾旱和颱風,對正常的農業生產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其中受“雲娜”颱風影響,全縣農作物受災面積21.6萬畝,成災面積12.0萬畝,成災率達55.6%,減產糧食2.2萬噸;“禽流感”疫情一度使家禽產品銷售困難,價格大幅下跌,全縣家禽生產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致使全年存欄數和出欄數比上年均有大幅度下降,存欄比上年下降23.7%、出欄比上年下降15.5%。2005年3月12日的大雪使羅東原來1.8萬畝豐收在望的“烏牛早茶”一天之間幾乎絕收,直接經濟損失達3000多萬元。
②外出務工收入穩定性不強
外出務工收入已成當前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其中26個欠發達鄉鎮農民的人均純收入中來自於外出務工的收入佔總收入的61.6%,但穩定性不強。外出務工受各種因素的限制較多,尤其易受外部經濟形勢、市場風險的影響,造成外出人員的外出務工收入減少,甚至出現經營虧本,返貧。農民勞動力文化素質低、思想觀念舊、技能經驗欠缺等,勞動力轉移難度大,即使轉移出去,也大多是幹苦力,真正自主創業、發展實業的卻寥寥無幾,具有轉移的不穩定性和轉移的低收入特徵。
③因災因病出現的返貧現象時有發生
農戶維持簡單生活必需的基本條件是家庭主要勞動力能正常從事勞動,目前農民家庭還難以承受病殘人口和主要勞動力喪失勞動能力的打擊,而一般農民目前還都沒有醫療保險。“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有病人”,天災“病”禍,依然是造成貧困的主要因素,也是形成返貧現象的主要原因,據統計,2004年我縣共有0.15萬人因不同原因返貧。有許多家庭從表面數據看收入較高,但其實際生活依然十分貧困。如一農戶儘管其5口之家收入有2萬多元,人均收入達4千多元,但如果其中有一人生病,醫藥費支出一年可能不僅僅只有2萬多元,其家庭實際生活亦十分困難。類似該情況,因災因病實際生活仍處十分貧困的農戶,各鄉鎮均有一定數量的存在。
各級政府應緊緊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目標,認真貫徹落實中央 “一號文件”,加大政府對“三農”的扶持力度,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真正增加農民收入。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