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14篇

本文已影響 2.64W人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時間簡史》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14篇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 篇1

近兩週讀了霍金的《時間簡史》。晚上“河南教師讀書會”安陽的校長進行了領讀分享,轉發她的感言:

快樂的生存,時間給予的`價值!

白馬過隙,百年瞬至。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

聖人不仁,以蒼生爲芻狗!

我當塵蟻,飄落一世。上帝造我,我當快樂虔誠,自然法則,我當珍視快樂。我無改天換地之能,那是上帝的事。我亦無洞悉自然法則之才,那是霍金之要務。

珍惜時間付與我思維之技能,在此人爲之天地,活的好奇是本心,學會尊重爲本分,快樂生存是唯一方向。

《時間簡史》讓我永有好奇之心。

《時間簡史》讓我深知自己的淺薄,讓我深知永保尊重之心以對待萬物,乃是人之本分。

曾經的自己,經常凡事以自我爲中心,徒增許多塵世煩惱;如今,總覺得自己很渺小,有些幽怨便煙消雲散。不是我成熟了,不是我豁達了,而是跟隨《時間簡史》,沒入了浩淼宇宙,觸摸恆星黑洞,感受光速光秒,便不見了自己。

學會尊重,好奇不失,快樂一生。

時間賦予我思維的能力,運用思維讓我擁有好奇,在好奇中學習,在學習中知己不足,在不足中學會謙卑,在謙卑時學習尊重,在尊重萬物時得到自由,自由獲得心靈寧靜,快樂,足矣!

如果人生註定是一場悲劇,笑着演完,便是我唯一的權力!

《時間簡史》值得用一生去感悟!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 篇2

浩瀚的宇宙中,有太多的迷團。它們就像磁石一樣牢牢地吸引着我們,使我們十分渴望卻難以探索這些迷團。就這樣出現了一位思想巨人,他就是史蒂芬。霍金。這個假期我幸拜讀了他的著作《時間簡史》。

當我翻開書時,它果然立刻深深地吸引了我。書中作者在描述“相對論”、“彎曲空間”這些理論時,措詞精確、深入淺出、幽默風趣,絲毫沒有給人一種乏味的感覺。

更加精彩的是書中還有很多精美插圖能夠幫忙我們讀懂它。並且還附有作者對未來宇宙的大膽猜測和推想。優美的.詞彷彿又使我們置身於宇宙之中,目睹宇宙大爆炸,恆星的生辰與毀滅……俗話說“聽君一席言、勝讀十年書”,可我發此刻看完《時間簡史》後,書中的知識與精髓更是勝讀“十年書”。

再談談本書的作者斯帝芬。霍金,《輪椅上的巨人》就是說霍金的。他因患“漸凍症”被襟固在一把輪椅上40多年之久,但他身殘志堅克服了身體的缺陷而成爲了國際之“超星”,他不能寫字,甚至不能說話,但他超越了“大爆炸”、“相對論”、“量子學”等論理,邁入了浩大的宇宙中。儘管他那麼無助的坐在輪椅上,但他的思想卻越過了地球飛向了宇宙。

約翰。彌樂頓講得沒錯:頭腦是他自我的住處,他在其中製造天堂的地獄。讓我們記住《時間簡史》,它對我們終身有莫大幫忙,我們將受益匪淺。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 篇3

今天,我看了《時間簡史》這本書。讀過了《時間簡史》這本書,激起了我研究宇宙學的興趣,因爲我小時候以爲宇宙只有太陽系,可《時間簡史》時這本書卻告訴我宇宙不是隻有太陽系,而是好大的,所以激起了我研究宇宙學的興趣。

《時間簡史》這本書主要內容是:從古代的天文學說到了現代的天文學,也是從宇宙大爆炸說到宇宙爲什麼會形成黑洞。

《時間簡史》這本書說了許多,其中我喜歡《我們的宇宙圖像》那一章。讀了那一章我知道了人們早在公元前340年就知道了地球是圓的。我還知道1514年哥白尼提出了一個觀念,觀念是太陽是靜止地位於中心,而地球和其他行星繞着太陽作圓周運動。我讀了《時間簡史》這本書學了許多天文學的.知識。

我看了作者簡介:史蒂芬;霍金他出生於伽利略逝世三百週年紀念日。是不是在科學家逝世紀念日當中出生的孩子長大後都會有科學智慧嗎?不是的,這是因爲他小時候認真讀書纔會有今天的成就!我也要向他學習,以後做個天文學家。

《時間簡史》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努力學習,以後纔有成就。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 篇4

其實關注和閱讀《時間簡史》這本書,是一種從衆心理的推動。該書自出版始,一直都在中文圖書的暢銷榜上。特別是去年霍金去世,人們又一次熱議了《時間簡史》。前些時候,首張黑洞照片公佈於世,轟動一時,彷彿當下追逐科宙的科學奧祕是一種潮流。在這股潮流之下,自己也跟着在京東上拍下了這本《時間簡史》,不然OUT了。但實際上,誰真正關心時間或其簡史呢?可是人們總要致以關心,否則顯得太落伍了。於是我們能夠在各大書店的排行榜上看到《時間簡史》總是排在暢銷書的前幾名,還是一些大衆必讀書單裏的常客。如果《時間簡史》的閱讀率確實如此之高,那麼量子力學或者廣義相對論豈不是應該成爲大衆街談巷議的基礎議題了嗎?然而事實上,好像是在閱讀《時間簡史》,卻甚少進入到其中的真正議題,包括筆者本人,比較懵懂。

《時間簡史》成爲了一個時尚名詞的集中領域,能成爲個人所涉獵的篇目,那就足夠了,這其實也是當下一種“急功近利”浮躁社會心理的折射,無形之中的時尚黑洞。言歸正傳,《時間簡史》這本書中,霍金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書中講述,時間起始點是宇宙大爆炸起點。宇宙是不斷膨脹着的',它在最初應該收縮爲一點,這一時刻被稱爲宇宙大爆炸時刻。宇宙在這一點的密度無窮大,這一點即爲數學上所稱的奇點。

時間終結是黑洞。恆星由於引力作用會不斷收縮,會形成一個“黑洞”。黑洞表面引力很強,時間會在此終止。沒有了解過時間的歷史,何以走向時間的未來呢?關於時間和空間的思考,過去與未來的認知,《時間簡史》給出的更像是關於人類對超越自身思想束縛的突破史,畢竟如書中序言所說,對宇宙的認識,從古至今人類究竟有多確定呢?當我看完此書的最後一頁,合上書,打開窗戶遙望浩瀚的夜空——可以說的是,此書的每一個字我都懂,但其他就有點看懵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 篇5

這本書中最引人思考的地方還是它的時空觀。在相對論中,絕對空間與絕對時間都不存在。現在大部分人都已能接受絕對運動的觀點,也就是說靜止是相對的,沒有絕對靜止。因爲缺乏絕對的靜止的標準,我們無法確定在不同時刻發生的事情是否處於同一空間位置上,很多人也許會認爲這很簡單——同一地點很好確定。但平常人所說的同一地點是指在目前這個星球上的相對地點,把我們置身於宇宙之中,我們的位置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着,永遠沒有重疊的兩點。因爲地球本身正一刻不停地做着運動,這一點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時間也變成相對的,就讓人很難懂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間的流逝似乎是一成不變的,按照它自己固有的規律行走,不受我們的影響。正因爲如此,我們總是用時間來記錄已經發生過的事,把時間當做一個固定的標尺,我們在這樣一個統一的標尺下進行交流纔不會有困難。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無情的指出不存在什麼絕對時間,時間只不過是物質運動的附屬品。我們通常所說的時間似乎沒有方向,虛無縹緲,看不見抓不到。在相對論中,時間是一維的,它的方向就是宇宙膨脹的'方向,我們的宇宙目前仍然在做膨脹運動。

關於時間的相對性我還是無法理解,霍金緊接着就介紹了黑洞。我本以爲我對黑洞是相當瞭解的,因爲我經常能在科普節目中看到關於黑洞的解釋。黑洞是恆星老化後坍縮形成的。恆星靠內部氫原子的聚變產生能量,釋放光和熱,太陽就是這樣。在內部原料用完後,就會發生坍縮,即向一點收縮。當這一點非常非常小時,它的密度就會趨向於無窮大,同時它的引力也會變成無限大。由於引力很大,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從它那兒逃逸出來,這裏面也包括光。衆所周知,人能看到東西,是因爲反射那個東西的光進入人眼。現在那兒不會有光發射出來,所以人類是不可能真正地看到黑洞的,但可以根據可見星體的運動規律來推測。本來我以爲這並有什麼大不了的,看不見就看不見唄。但霍金教授補充了一句,那裏是時間的終點,類似於奇點。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 篇6

《時間簡史》一書就是把讀者引向宇宙的起點和萬物的本源,從而引發我們對個人、對同伴、對事件、對社會、對生命、對世界、對意識等等的思考,進而使我們在自身尋找本質。 小學的時候就聽說了,史蒂芬·霍金所着的《時間簡史》,雖早想一窺究竟,但終究功力淺薄而沒有爲難自己。我對於自然科學的喜愛可以追溯到三四歲的時候,至今還記得,夜晚美麗而浩瀚的星空,使我第一次對自然發出了質問與感慨。 如今,歷經十年數理化的修煉,功力激增,雖尚無渾厚殷實之沉澱,卻已能瞭解少許,但有力餘,便欲牛刀小試,有幸於書店中覓得此珍貴之書,便買諸家中,悉心運氣以觀。 此書雖銷量達1000萬冊,創科普着作之奇蹟,引無數觀者摘鏡立目,但仍因其內容之艱深,專業知識之涉域甚廣,使文人墨客欲其書者盡折腰而視之爲“天書”。 霍金在書中系統地闡述了近代科學的`發展史以及當代物理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其中的波粒二相性,宇宙不守恆,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反物質理論,黑洞引力論等等,皆爲大學理工科專業內容,常人想以此書作爲茶餘飯後的消遣用具,實非明智之舉。

全爲此書而費盡心思,雖尚不可徹悟其內之深涵,卻也略悉端倪,了明大意,知作者之用心。於此,便欲粗評一二,傾我心之領悟,流我思之感慨。 一、對霍金——終爲大師也 自幼患異症,身不由己,卻意志剛毅,才思敏捷,爲此浩瀚之文,足可見其氣之深廣而奧絕也。此書絕非僅以理科專着自居,更溢人文情懷並與機智修辭。此舉,實深刻記於我心,令我無能忘之。

二、對內容——回味中帶着思考,思考後更是回味 讀書使人明智,此言非虛。《時間簡史》一書就是把讀者引向宇宙的起點和萬物的本源,從而引發我們對個人、對同伴、對事件、對社會、對生命、對世界、對意識等等的思考,進而使我們在自身尋找本質。無意中便提高了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此書從宇宙圖像說起,系統地介紹了時間、空間、量子、自然力、黑洞、蟲洞等內容。我們在與作者一同思索中,墮入了科學的迷幻之,似乎時而看見一絲亮光,也許那就是未來的可以認識的世界。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 篇7

《時間簡史》中,偉大的科學家們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努力創新,從而不斷地推動科學的發展。正是這種創新精神,才使得人類社會不斷地向前邁進。馬爾滕曾經說過:水不流動,必至污濁。同樣,一切事業,假使使當事者不常留意改進,改良,努力着創新,最終是準會落伍,失敗的,所以說,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

歷史,這輛時空之車,在時光中不知疲倦地穿梭,並將繼續向前方行進,創新便是它前進的`車輪。因爲創新,歷史纔不斷地發展。回首望去,在農業的發展史上有這樣一段足跡,黃帝發明農耕器具,到後來人們使用水車,到如今的噴灌技術和農業土地多利用,這是一個又一個的創新,這個創新,使中國這個農業大國可以養育着世界上1/5的人口,再想想,政治上無論是北孝文帝通過改革創新使國家興旺,還是唐太宗的“貞觀之治”,都使國家走向一個又一個歷史的巔峯;再想想,數學上無論笛卡兒創立了解析幾何學,還是祖沖之將“π”算到小數點後9位,都使數字變得美輪美奐;再想想,科技上無論是我們國人爲驕傲的四大發明,還是虎克發明了顯微鏡,都給人們帶來了福音;再想想,教育上無論是孔子的因材施教,還是當前的以學生爲主的教學方法,都爲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這些,不管在哪一行,無不都充分體現着創新的力量,揭示着,創新推動者整個社會的發展。

有的朋友說:‘那都是偉人所做的大事,跟我沒有關係呀。’那你就錯啦。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都離不開創新。當有的同學發現擦黑板時有灰塵,於是發明了一個新種新的黑板擦。當有的同學發現考試時鉛筆容易壞,於是發明了自動鉛筆。這些例子無一不證明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離不開創新。

不僅個人需要創新能力,而且整個國家也需要創新意識。因爲只有創進纔可以發展,只有發展,纔可以屹立世界民族之巔。

創新是後車輪,發展是前車輪,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推動國家不斷的發展。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 篇8

宇宙經過無數次的爆炸走向滅亡;又通過無數次爆炸,留下殘核而重生。

在《時間簡史》中,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爆炸與重生等科普知識,完全改變了人們有關物理學、宇宙和時間本身的觀念,向人們展現了當代有關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學思想。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萬物的形成,人類及各種動植物的最初形態-成長-發展-衰亡的過程和輪迴;就像草,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各種小草。它們在冬天會枯萎、發黃甚至死去。但是,每年的春天一到我們又能見到翠綠的草原,正是應驗了一句古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試想這不也是一種死亡後的重生嗎?

在地球上,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渺小得如一粒沙子;在整個太陽系中,地球也只不過是千萬星球中的一顆;而在宇宙中,太陽系是不是隻是渺小的一個,我們人類的位置又是在哪裏呢?

迴歸到地球上的.萬物,不管是人還是植物,都會有終結而被取代的一天。因爲宇宙是不規律的,正因爲宇宙的不規律纔有現在的太陽系、現在的地球以及現在的人類和現在的美好生活。浩瀚宇宙,遼闊蒼穹,我們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塵,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溝通的塵土。而世界上亦沒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對待自己的還是他們的錯誤,我們能做的是隻是以一顆微塵謙卑的心,給予多一點包容少一點責備,因爲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不規律的宇宙之中,我們需要互相理解!

在讀《時間簡史》的過程中,我也學着一些學者,又思考了一下那時間和空間又有什麼關係乃?空間和時間其實是一個整體,有空間的地方就有時間,有時間的地方就有空間。那麼,用宇宙論來說,,從星系光譜的紅移可以推斷,越遠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離開我們而去,這表明整個宇宙處於膨脹的狀態。從時間上倒溯到過去,估計在100億到200億年前曾經發生過一樁開天闢地的大事件,即宇宙從一個極其緊緻、極熱的狀態中大爆炸而產生。那麼宇宙在膨脹,時間就在延續,宇宙一旦停止膨脹,那麼時間也就停止。那就是世界末日。時間和空間只能是一個整體,它們之間的夾角只能是零。

既然宇宙在膨脹,膨脹的速度怎樣?既然有速度,根據我對物理知識的一些瞭解,那麼它必然會有一個參照物,就象光相對假設的以太一樣,我們又要假設什麼呢?《時間簡史》裏面提到:萬物形成之前只是一個點,它們之間的距離爲零,爆炸之後膨脹。那可以想象我們也是以相對於我們目前能看到的最遠的地方的物體遠離我們的速度遠離它。

後來我想到了以前看的那個《穿越時空》,根據《時間簡史》的說法,那麼,我能回到過去嗎?空間和時間就是一個整體。如果我們可以時間旅行,我們回到過去的時間那就是可以實現的。空間和時間是連續的,過去的空間和過去的時間已經成爲現在的空間和現在的時間,我們也就是回到了現在。那就是在表達我們從現在回到現在。那就是仙子本身。我無法想象我們過去的某一時刻的時間和空間仍然在某個地方以某種形式存在,它們明顯已延續成了現在。

《時間簡史》裏試圖把宇宙描述成一個有限但無邊界的空間,它是完全自足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它就是存在。可是我們這些常人是不容易理解的。它從另一個角度再給我解釋宇宙的起因,物理、天文、宇宙學和勇氣的前沿被清晰地呈現在《時間簡史》之中。

在粗略地讀《時間簡史》的時候,開始有個宇宙,後來宇宙消失了,剩下的僅是一點點,然後是爆炸,再然後是延伸,最後是大腦的一片空白。我無法用自己更多的語言來闡述書中的內容,《時間簡史》需要我以後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解讀。在大量的科學麪前,我也啞然了,做爲一個大學生,應該全面發展自己,不應該侷限於在一點上,所以我們需要想宇宙大爆炸一樣,把時間和空間利用起來,大學生後纔不孤獨。我需要更多的學習,求知的路上不能沒有我。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 篇9

所有的物理理論都是臨時性的……也才知道,我的固有的觀念‘如果所有因素都確定了,那麼結果一定是可以計算出來的’原來是一種‘宿命論’。天哪,該怎麼辦?我本來還堅信人的思維也因爲過往環境的確定性而屬於定數呢。先姑且不去考慮思想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因爲在基於純物質的理論基礎搞清晰前去強迫自己想這個問題,可能無異於思想上的自殺吧。

既然物理理論都是臨時性的,都隨時做好了被推翻的準備,那麼,人爲定義的一些概念所支持的理論就更不長久了……我深信不疑的數學,也是否有一天被自己的悖論所推翻呢?

我感覺自己已經處於半混亂狀態了。我們這個世界,無論多麼精彩或噁心,總有一天所有的這一切都不過會坍塌成黑洞裏的一個極小的點而已……想到這裏我不自覺的伸出手來,要去感受一下這周圍的空氣此刻是否還真實的存在着。而這個‘此刻’又意味着什麼?也是宇宙永恆的一個組成部分吧。

宇宙啊宇宙,你爲何如此的存在呢?他們把宇宙大爆炸那一刻稱爲奇點,奇點之前就不負責任的不追究了?怎麼能這樣呢?人類的目標,仍然是不斷去認識和改造自己周圍的世界——無論這種認識會帶來多麼悲觀的結果。是否存在有一天,事實終於可怕到再沒有人敢於去探索呢?我想一定不會的,要不人類怎麼會走到今天——在上帝的關懷下生活不是很溫暖的麼。

我一想到那些爲了科學而放棄生活樂趣的人——他們才真正在推動人類的前進——我就不由得要鄙視自己,同時鄙視了其他象我一樣爲了生活而奔波的人。

當同學把我的書寄過來的時候,雖然少了好些,可是也發現多了幾本原本不屬於我的書。很讓我感興趣的是有一本偵探小說,可是翻了翻後意味索然,又無意識的拿起了這本《時間簡史》。但是拿起來就放不下了。後來我才意識到,這應該是純興趣的選擇吧,我仍然熱愛科學的.。第一次見它的時候好像是大一還是大二吧,不過它的出現並沒有轉移我們當時打雙扣還是電腦遊戲的任何注意力。我記得高二的時候看因斯坦傳的時候也是抱着濃烈的興趣在瞭解那些未知的不能理解的東西的。當然因爲高考的原因,這種興趣很快給中斷了。可是爲什麼進入大學後反而失去了對科學的興趣呢?這裏面當然有個人特性,但是教育體系,尤其是高等教育制度也着實很有問題。

當愛因斯坦在無聊的專利局裏花在總結狹義相對論上的時間,被我們的教授們用來考慮做什麼了呢?難道當今的科學研究真的就昂貴到那種程度使得連理論物理學家都完全沒有施展的空間了?如果有人鄙視我們所有的教授和所謂的專家,我至少不會去譴責這個人。

什麼叫做對科學的獻身精神?什麼是人道?完美的人道只會讓社會退步。必然有些人要犧牲自己的幸福,但是他們終將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專注於科學的科學家是受我敬重的,即便如霍金這樣身形難堪,這難堪也只會在我的敬重中增加震驚而已。

那麼夫子提倡的仁德又居於何位呢?想到這裏,又想打擊一下人爲神話了的先古聖賢。都同樣是人,爲什麼先古的就能做到大聖大賢?再更廣泛的打擊一下那些人爲誇張臆想以至於捏造的行爲。不論我的思想觸動有多大,神,還是我最討厭的東西。

那麼感情和藝術的地位呢?不得不承認這些東西里邊有些是很崇高甚至偉大的,可是它們畢竟都盤旋在思想體系之內。要通過它們去創新到思想本身的起源以及意義,是不太可能了吧?而這些東西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也是必需的。可見我們這個世界爲了發展,所需的額外的代價是多麼的巨大!

所有的理論,都是總結共性的基礎上具有預見性。所以不要在乎理論是否從字面上看起來是否膚淺,更應該注意它是否有效——在此刻或者以後更長一點的時間。

正如書中處處注意處理科學與神學的關係一樣,這本書給我帶來更多的應該不是科學知識,而是哲學理念上的衝擊吧。容我整理一下,讓我思想重新有序,才能夠再次平和的看待這世界。

有必要補充以下摘錄:

迄今爲止,大部分科學家太忙於發展描述宇宙爲何物的理論,以至於沒工夫去過問爲什麼的問題。另一方面,以尋根究底爲己任的哲學家跟不上科學理論的進步。在18世紀,哲學家將包括科學家在內的整個人類知識當作他們的領域,並討論諸如宇宙有無開初的問題。然而,在19至20世紀,科學變得對哲學家,或除了少數專家以外的任何人而言,過於技術性和數學化了。哲學家如此地縮小他們的質疑範圍,以至於連維特根斯坦——這位本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都說道:“哲學餘下的任務僅是語言分析。”這是從亞里士多德到康德以來哲學的偉大傳統的何等的墮落!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 篇10

多年以前看過時間簡史,感覺非常好,時間簡史讀書心得1。今天偶然又在網上看到了時間簡史,決定再讀一遍。

第一個體會是,真正大師的作品都是深入淺出的,比如這本時間簡史,講的是關於宇宙的理論,應該是相當枯燥和艱深的,但作者就是能夠抽絲剝繭一樣把複雜深奧的理論講得我們這些普通人、物理學的外行都看得明白,不,更準確地說,看得津津有味。反觀我國的有些學者,在那種頂級刊物上發的文章,明明可以用很通俗的話來講清楚,卻偏偏要用晦澀難懂的話來講,典型的淺入深出,這其實是掩蓋文章思想、內容的貧乏。

第二個體會是,古希臘人確實厲害,他們的理性思維、科學思維確實獨步全球。這一點從地球的形狀這個問題上顯示出來。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已經明確指出地球是圓的,他何以能得出這個結論?時間簡史中是這樣講的:

早在公元前340年,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論天》一書中,就已經能夠對於地球是一個圓球而不是一塊平板這一論點提出兩個很好的論據。第一,他認爲月食是由於地球運行到太陽與月亮之間而造成的。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總是圓的,這隻有在地球本身爲球形的前提下才成立。如果地球是一塊平坦的圓盤,除非月食總是發生在太陽正好位於這個圓盤中心之下的時候,否則地球的影子就會被拉長而成爲橢圓。第二,希臘人從旅行中知道,在越往南的地區看星空,北極星則顯得越靠近地平線,心得體會因爲北極星位於北極的正上方,所以它出現在處於北極的觀察者的頭頂上,而對於赤道上的觀察者,北極星顯得剛好在地平線上。)根據北極星在埃及和在希臘呈現出來的位置的差別,亞里士多德甚至估計地球大圓長度爲4000000斯特迪亞。現在不能準確地知道,一個斯特迪亞的長度究竟是多少,但也許是200碼左右,這樣就使得亞里士多德的估計爲現在所接受數值的兩倍。希臘人甚至爲地球是球形提供了第三個論據,否則何以從地平線外駛來的船總是先露出船帆,然後纔是船身?

而反觀中國,即使到近代,地球是圓的這個觀點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仍然受到了中國人的一致嘲笑——那地球下面的'人豈不要掉下去了?荒謬!即使是我出生以後(1970年代),說地球是圓的,我也不能理解,村裏人也不能理解。再比如月食是地球擋住了光線,這在傳統的中國人看來也是天方夜譚,人們還是相信是天狗吃月亮,要趕快敲鑼打鼓,我小時候就有一次村裏人全部跑出去敲鑼打鼓的親身經歷。

其實回頭想一想,地球是平的和月食是天狗吃月亮的觀點破綻很多。比如地球是平的,那麼太陽西落以後是如何又跑到東邊去的呢?再比如天狗食月,你在地下敲鑼打鼓,天上能聽得到嗎?也從來沒有人試驗一下,如果不敲鑼打鼓,天狗會不會把月亮吐出來,如果不敲鑼打鼓天狗也會把月亮吐出來,那麼爲什麼還要敲鑼打鼓呢?這兩個例子充分說明了中國人的不思考和盲從。

其他地方的文明也沒有古希臘這種理性思維——當然,尼羅河等地很早也有很高級的文明,甚至也有天文、測量等科技知識,但理性和科學的思維方式確實只在古希臘產生了。當然,古希臘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從《時間簡史》中的那段話可以知道,亞里士多德之所以得出地球是圓的結論,兩條重要的依據一是北斗的位置,一是海里先看得帆後看得船身,這都和古希臘人的旅行有關,而古希臘人之所以經常旅行和他們處在地中海中心位置是有很大關係的。當時的希臘經濟發達,社會和諧,而且地處亞非歐的接壤地帶,很好地繼承吸收了古埃及文明(非)、兩河流域文明(亞洲)。當然當然,即使這樣,我們還是得承認古希臘人天賦異稟。

理性和科學確實是人類獨有的,到今天,作爲人類,我還是驚歎於人類怎麼能這麼聰明,能夠堪破宇宙的祕密。人,真是萬物之靈啊。特別是那些傑出的物理學家,簡直是非人類。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 篇11

昨天看完了霍金先生的《時間簡史》,在這裏談談感想。

作爲一本科普書,我十分相信作者本人及譯者已經盡力了。如果看完了這本書之後,還是完全不懂的話,說明這個人在看此書時完完全全沒動腦子。

小至夸克,大至宇宙,看似差別巨大的兩者,冥冥之中總有聯繫,宇宙,可以坍縮成一個密度無限大的奇點,但這個比夸克還小的奇點,卻也許是我們宇宙的開端。

書中提到的引力波,則在去年的這個時候,被我們地球確確實實地接受到了,雖然這條引力波是100多年前的。

在探索宇宙這一方面,科學家無法用實驗來驗證什麼,但這個世界本來就沒什麼真正的.定理,因爲我們連1+1=2都不確定。但我們不能說人家是胡說八道的。

《時間簡史》把這個名字拆開來:

時間,空間,簡要的歷史。

看完書後,我也有個疑問了,我們的宇宙究竟是太複雜還是太簡單,是否是在上帝的可控範圍之內?

愛因斯坦剛提出相對論的時候,據說全球只有(除愛因斯坦外)兩人能理解。但現在,相對論對我們並沒有那麼陌生,這是這100年來,我們在宇宙學和粒子學上取得的巨大進步!

我們在這方面取得的進步,離不開哲學。但如今,我們越來越重視理性分析,反而把哲學看成了一種形而上學的東西,就像我上條發的說說一樣,就和人們越來越冷漠,越來越反雞湯一樣。

引霍金先生在《時間簡史》中的話:

哲學家把他們的質疑縮小到如此程度,以至於連維特根斯坦,這位20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都說到道:“哲學餘下的任務僅是語言分析。”這是從亞里士多德到康德哲學的偉大傳統的何種墮落啊!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 篇12

這幾天在讀霍金的《時間簡史》。

很多人會質疑:你能讀懂嗎?我看了幾十頁就看不下去了。

讀不懂又有什麼關係?引用書籤裏的一句話:懂與不懂都是收穫。

我很喜歡祖先發明的“宇宙”這個詞,彷彿從字眼裏你就能想象那無限的空間與時間,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有了時空這個概念,宇——空間的總稱,軸——時間的總稱。如今我們探討宇宙時,都會把時間和空間聯繫在一起。而我總是會在這上面糊塗,估計是自己無法用思維的概念去思考和想象。有時我會覺得自己明白了時空的道理,但大部分時間還是糊塗,我想讀這本書一定對我有這方面的幫助。

在讀霍金的《時間簡史》時,他在書中首先提出了幾個問題,這些也是我們認識宇宙和時間議題最初的也是最難以解釋與理解的幾個問題。但它卻與我們所生活的星球與宇宙息息相關。科學總是在衆多的不同問題中不斷進步與發展,這是霍金先生提出的幾個問題,先不管從專業角度來說這些個問題怎麼回答,就我自己從這些問題中卻也得到了一些其他的認識。

有句話說“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在西方神學中,他們認爲是上帝創造了這個宇宙。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探索真理的腳步都被很多的外界因素所制約着,大衆都奉行的未必就是正確的。而對於爲何會有一個宇宙,我做不了回答。讓我們想象一下,宇宙茫茫浩瀚星海,是我們所想象不到的大,無邊無際的存在,可它爲什麼會存在呢?假如,不存在宇宙,那麼便沒有了宇宙中的一切,像星球、銀河、塵埃還有我們地球和人類世界,當然更不可能有我們人類也沒有什麼思想,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那麼這個“不存在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

它從何而來,“在1929年,埃德溫·哈勃作出了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觀測,即是不管你往那個方向看,遠處的星系正急速地遠離我們而去。換言之,宇宙正在膨脹。這意味着,在早先星體相互之間更加靠近。事實上,似乎在大約100億至200億年之前的某一時刻,它們剛好在同一地方,所以那時候宇宙的密度無限大。這個發現最終將宇宙開端的問題帶進了科學的王國。哈勃的發現暗示存在一個叫做大爆炸的時刻,當時宇宙的尺度無窮小,而且無限緊密。在這種條件下,所有科學定律並因此所有預見將來的`能力都失效了。如果在此時刻之前有過些事件,它們將不可能影響現在所發生的一切。所以我們可以不理它們,因爲它們並沒有可觀測的後果。由於更早的時間根本沒有定義,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人們可以說,時間在大爆炸時有一開端。”

今天才偶然發現,霍金自己都說,這是一本很長很長的書,長到幾乎要把整個時間都包含進去,然而,時間又是根本沒有始終的,它不可能被任何空間所包含,所以,時間的無始無終也就成了書的作者霍金教授在整本書結束的時候要表達的終極意圖。

《時間簡史》,它用非常客觀的視角來闡述時間在何處開始,在何處終結,宇宙的無限性和有限性依據何在。霍金教授在撰寫整本書的時候,把自己放置在了外層空間的一個奇異領域,用一種置身其外的態度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大統一理論,“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地探討。

突然感覺,《時間簡史》不僅是一本科普的哲學的書,而是一本融入了人作爲人類永恆的不斷去追求真理的書,如果時間終結了,那時尚,文化,藝術,甚至悲歡喜樂都會去哪呢?總要有人去思考和追尋吧。

如今讀完《時間簡史》,我最大的感受是科學的力量和高度。也深刻地認識到文理原本是沒有界限的,作爲一個有完整人格的人,無論文理科,都應該廣泛涉獵各領域的著作,擴展自己的知識面。

領略過《時間簡史》,對於終極關懷,對於時間,對於宇宙,對於生命乃至對於人類最偉大的思考,我都有了更爲深刻的認識。更爲深刻的認識必然鑄造更爲深刻的人格,自己在不斷成長,我很高興。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 篇13

《時間簡史》是一本大名鼎鼎的書,我在一家舊書店看到這本書時,就毫不猶豫地買了,買回家,隨便在中間翻了幾頁,裏面充滿各種物理名詞,我覺得無聊枯燥,又放回到書架上了。這段時間,因爲經常想不起別人的名字,我心裏懷疑自我智力是不是下降了,又從書架上抽出這本書來讀,看看憑自我在高一學過的物理能不能讀懂這本書。

讀了第一頁,我心裏想語言很平白啊,讀完第一章,明白了從古希臘到現代社會人們對時空的概念轉變,我明白了,書的標題《時間簡史》不是僅僅吸引眼球,霍金是真的想闡述人類對時間的認知的歷史,這個太趣味了,讀過帝王將相的歷史,讀過藝術文學的歷史,但還沒有讀過關於時間的歷史。時間不是一個絕對的永恆的概念嗎?它怎樣會有歷史呢,難道時間也有開頭和發展?

讀到第二章,我覺得十分開心,最終弄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講的是什麼,至少我在霍金想讓一個普通外行讀者能懂的層面上懂了。並且讀到這一章,我有信心自我能讀完這本書,並且能讀懂。這不是因爲相信自我的智力,而是霍金以對整個時空研究的科學歷史爲脈絡,以哲學討論爲暗含背景,十分有條理、邏輯十分清晰的一步步推導和解釋了關於時空的理論演變,他提綱挈領的總結深奧理論的本質,用生活中大家熟知的例子進行例比,讓人很快理解。比如他用警車的聲音從遠到近的變化,來解釋恆星光譜的紅移現象,進而說明科學家怎樣推論出宇宙在膨脹。

我做過多年的教師,我明白僅有一個人對這個學科有整體的認識,同時又有十分深入的理解,才能把一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和重點以清晰明白的方式講出來。當一個人半懂不懂的時候,纔會把一個知識點講的異常複雜,顛來倒去,讓外行肅然起敬,讓內行偷笑。霍金作爲當代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他已經不需要去炫耀他的知識,或者以標新立異的風格去吸引注意力。他像一個耐性的數學家教自我孩子加減乘除一樣,娓娓道來,一步步帶着你走。

從第四章開始,閱讀開始費腦力,因爲前三章講的理論和發現是宏觀尺度的,比如大爆炸、時空扭曲、光錐等,是可被觀測的,所以雖然深奧,但經過霍金的解釋,還比較容易理解。並且前三章的理論是經典理論,經典理論做出的預測是確定性的,貼合我們的認知習慣。但從第四章開始介紹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對於普通讀者的理解難點在於:

首先,量子力學研究微觀粒子運動,基於十分微觀、無法被直接觀測的尺度,比如比質子、中子更小的夸克。所以讀者需要運用更多的想象力和推理本事。而這一點也是量子力學被人質疑的地方,一些量子理論到今日還無法被觀測數據驗證或證僞。無法被證僞的理論和玄學就難以區分了,可能前者的數學與推理成分多,後者的玄虛名詞更多。不一樣反過來想,這也是量子理論十分高超的一點,它不是由觀測結果抽象總結出來的,而是由科學家們推理計算出來的。

其次,量子理論認爲觀測本身會改變被觀測物的狀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無法被同時確定,不確定性原理是世界的一個基本性質。我們無法準確測量物體此刻的狀態,更不能準確的預言未來。這有違我們對世界確定性的習慣認知,我們也習慣了從定律推導出確定的預言和結論。很多人聽說過薛定諤的貓的思想實驗:將一隻貓關在裝有少量鐳和氰化物的密閉容器裏。鐳的衰變存在機率,如果鐳發生衰變,會觸發機關打碎裝有氰化物的瓶子,貓就會死;如果鐳不發生衰變,貓就存活。根據量子力學理論,由於放射性的鐳處於衰變和沒有衰變兩種狀態的疊加,貓就理應處於死貓和活貓的疊加狀態。我估計大多數第一次聽到這個結論的人都覺得這是胡說八道。貓要麼死,要麼活,怎樣可能又死又活?!我也一樣。可是讀了《時間簡史》裏霍金對於波粒二象性的解釋,你就能理解“貓處於死貓和活貓的疊加狀態“這個結論是怎樣推導出來的`,進而可能會懷疑世界的確定性。可是從哲學家的角度來說,我知故我在,即使一切存在都是不確定的,但我的思想是確定無疑存在的。

從第四章到第十一章霍金敘述了量子力學在宇宙時空方面的理論發展和觀測結果,包括:黑洞、熱大爆炸、蟲洞、時間旅行、弦理論、多維宇宙等,這些章節裏的觀測結果遠少於前三章,更多的是計算、推理和想象。可是他這本書寫於1998年,距今已有二十一年了,應當有更多更新的觀測結果證僞了或者貼合這些理論。

第十二章是結論,回顧了從遠古人類將自然現象歸結爲神的意志,到今日科學家們在繼續探索宇宙,試圖找出一套完備的理論和定律來解釋宇宙。可是這章幾乎沒有確定的結論,而是提出一系列的疑問:是否存在這樣的完備理論和定律?如果存在,這樣的理論和定律是否能預言未來的宇宙?即使這套理論和定律能夠解釋和預言我們的世界,那爲什麼會有這套理論和定律?或者說爲什麼世界遵循了這套理論和定律?到最終一個問題的時候,其實我們又回到了源點:世界究竟爲什麼存在?究竟有沒有上帝?

所以科學的宇宙學和神學、哲學殊途同歸,最終我們要追問我們是誰和我們爲什麼存在。霍金在書末感嘆科學家們太忙着描述宇宙爲何物的理論,以至於沒工夫過問爲什麼,而另一方面,科學理論越來越專業化和數學化,哲學家跟不上科學理論的提高,哲學家們越來越縮小他們的質疑範圍。“以至於連維特根斯坦,這位20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都說道:‘哲學餘下的任務僅是語言分析。’這是從亞里士多德到康德哲學的偉大傳統的何等墮落啊!“

我以前問過一位天體物理學者:他從事的研究是否讓他覺得他比一般人更理解這個世界,這個以往是以色列跆拳道冠軍的學者惋惜的說:恰恰相反,他的研究讓他覺得他對這個世界明白是這麼少!

讀完霍金這本書,我們會有同樣的感嘆,這本書講訴了從古希臘講到當代的宇宙學研究,卻發現這個世界依然有那麼多未知,我們越研究,卻發現越多的不確定性。在終極問題上,天才如愛因斯坦、霍金也依然困惑。可是我們也會感嘆甚至感動: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執着投入的探尋宇宙奧祕,知識一點點累積起來,讓我們由人類早期的迷信,走到今日,站在土地上,仰望星空,大膽認爲自我有一天能夠理解世界的起源、發展和未來。

一本好書總應當啓發你去思考一些額外的問題。我讀完這本書,也有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不是什麼好問題,作爲物理學的完全外行,我的問題也很外行和淺薄。

我的一個問題是:愛因斯坦提出“引力”不是真正的力,只是因爲時空被質量扭曲了,使得物體在扭曲的時空裏行進時似乎被一股力牽引。如果愛因斯坦是對的,爲什麼書中霍金一向在試圖將引力和量子理論統一齊來?

另一個問題是:霍金是否認爲自我和伽利略之間有神祕的聯繫?從書中的語氣和描述來看,他很推崇伽利略,說他的《兩種新科學》是現代物理的發端。霍金也指出他出生在伽利略三百年的忌日,書中提及他和教皇的交談也指向伽利略和教會的關係。

最終一個問題是:書中從量子理論推導出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均勻和光滑的,爲什麼在小尺度上,比如生物,包括我們人類,均勻性也存在?究竟是怎樣的神祕意志或力量決定了這種均勻性?

揣摩着這些問題,好像嘴裏含着話梅糖,讀完書,依然有餘味。

《時間簡史》是一本趣味的書,推薦給期望讀了一本書能夠向別人吹牛的孩子,推薦給像我這樣想經過讀懂一本書驗證自我腦子還好使的中年人,更推薦給對宇宙起源和發展有強烈好奇心的好讀者。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 篇14

我選擇閱讀的書名是《時間簡史》。

另外霍金在書中寫到,宇宙的誕生源於一次空前絕後的大爆炸,大爆炸大約發生在146億年前,此後便有了空間與時間,而且空間與時間是共生共滅的。大約在50億年前,太陽誕生,爲地球孕育生命提供了有利的保證。大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此後纔出現了人類,纔有了一切繁華文明的地方。據天文學家觀測,近地恆星正在遠離我們的地球。這說明什麼?說明宇宙正在不斷膨脹擴大,終有一日宇宙或許還會縮小,逐漸變成一個點,時間與空間都將灰飛煙滅,化爲烏有。當然這是根據“物極必反”作出的大膽的猜測,或許會有些荒謬,但這是後話,暫且不談,就由時間來檢驗一切吧!眼下最重要的是把握時機,建設好世界這個大家庭,以抵禦一—切可能突發的變故。

其次,我認爲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是完美的。比如某些規律被我們發現了,但更多的還是未知的事物。世界到底有沒有絕對準則還是僅僅是個巧合所有的問題我們目前尚還不得而知。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和人們不斷的探索纔有可能解開這一個一個的謎團。而對於我們來說,它給我們的'啓發是,沒有,只有更好,。就像是學習,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無法在學習上達到峯,因爲沒有峯。你有的只能是不斷的去和別人競爭,和自己較勁,唯有此你才能在自己的學習上取得好成績。同樣,工作中也是如此,成功的企業者有着強烈的競爭意識。現在是適者生存,他們爲了不淘汰而競爭,這也會使社會的快速發展,一舉兩得。

最讓我欽佩的莫過於霍金偉大的精神品格。他在弱冠之年就患上了硬化症,導致癱瘓。此後數十年間始終要依賴輪椅生活,甚至只能靠計算機和語言合成器幫忙。記得他曾經說過:“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顆感恩的心。”這是多麼熱愛生活而發出的肺腑之言啊!他是物理學家中的巨人,更是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習的榜樣!

步入大二初便計劃閱讀這本書,不同的年齡段去閱讀這本書其實是有不同心境和思維方式的,在以往我會覺得這樣的書會非常乾澀,讓人難以讀懂。就如同我在閱讀《瓦爾登湖》時,其實是不太明白其中內涵的。

但現在閱讀就會感慨原來如此。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