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

本文已影響 1.8W人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時間簡史》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1

小時候,夜晚看着滿天的星星總有一種嚮往,幻想着能有來自哪顆星星的神祕物種賜予我超本事;之後,當我明白大部分的星星都是太陽,更加堅定有存在地外生命的星球。我們看到的星星是幾億或幾萬年前的星星,也給宇宙塗上了神祕的色彩。正是由於童年對宇宙的好奇,所以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一本久仰其大名的宇宙科普讀物——《時間簡史》。

《時間簡史》是著名的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所著。然而在20xx年3月14日的早晨,史蒂芬·霍金教授卻在劍橋的家中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不得不說霍金教授的離去是全人類的損失,幾乎所有人都對這樣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的離去致以自我最高的敬意與哀思,他就像是羣星的鬥士,先我們一步去往遼闊無垠的宇宙世界,成爲我們仰望的星空。霍金教授以往說過,能夠讀懂這本書中每一句的人就夠資格攻讀引力物理博士了,這給了我一些安慰和繼續讀下去的勇氣。

這本書在開頭部分講述了我們宇宙的圖像。早在公元前340年,人們就明白了我們的地球是圓球而不是平板。人們對真實世界逐漸地瞭解,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靜止的宇宙到膨脹的宇宙。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解釋了爲什麼各個行星繞着其他星球轉動。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所有物體都被另外的物體吸引,物體質量越大,距離越近,相互吸引力也越大。可是如果空間有限,由於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最終會使所有星球都被吸引而坍縮,而事實上宇宙並不如此,所以應當有無限多星體均勻地分佈在無限空間中使這種情形不至於發生。如果從另一方面研究,必須區域的星體會坍縮在一齊,再在其外面均勻地加上無限多的星體對原先的星體是沒有影響的,所以這些星體還是會坍縮在一齊。牛頓引力理論必然會導致宇宙不可能靜止.

關於宇宙的產生,此刻比較爲大家理解的說法是大爆炸,而在宇宙開端之前,時間是沒有意義的。奧古斯丁以往說過:時間是上帝所創造的宇宙的一個性質,在宇宙開端之前不存在。對於普通人來說,這種說法聽起來很荒謬,也很難理解。事實上,時間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我們必須改變對時間的理解。大部分人包括亞里士多德和牛頓都相信絕對時間。他們相信兩個事件之間的時間間隔是不可改變的,時間和空間之間是獨立的。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解釋了:對於所有觀察者而言,光速都是一樣的,並且當物體以接近光速運動時質量會變得很大,要加速將變得更困難,所以它永遠達不到光速,因爲那時它的質量就會無限大。然而這種理論和牛頓引力理論不是很協調。

於是愛因斯坦又提出了革命性的廣義相對論。他認爲引力不像其他種類的力,它只可是是空間——時間不是平坦的這一事實的後果。大質量的物體會使空間——時間彎曲,地球圍繞着太陽轉的時候雖然沿着彎曲的軌道做圓周運動,可是它事實上是沿着空間中最接近於直線的軌跡運動。這就像一架飛機在多山的地面上飛行,它在三維空間是沿着直線走的,可是在地面上的影子卻是彎曲的,因爲地面不平坦。在太陽周圍的空間——時間由於其質量而彎曲,所以光線在太陽周圍就不能沿着直線走。在正常情景下很難觀察到這個效應,可是在日食時就可能觀察到,這正好驗證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大質量的物體能夠讓時間變得慢一些。因爲光的能量和頻率相關:能量越大,頻率越高。當光經過大質量的物體會失去能量而頻率下降,光速恆定,必然導致時間變慢。在1962年,驗證到水塔頂上和底部的精確的鐘時間不一樣步,接近地球的鐘走得更慢。這種現象可能讓人大跌眼鏡了,以我們以前所明白的,時間是絕對的。如果時間能夠不一樣步的話,那麼我們想像的時空隧道就可能由於某種原因而真實存在了。

事實上,歷史上的確多次存在穿越時空事件。1954年,在一次熱氣球比賽中,哈里·洛根和德里克·諾頓乘做的熱氣球在魔鬼三角地帶神祕地失蹤,經多方查找,仍無下落。在1990年春天古巴的春季熱氣球比賽中的那隻失蹤了36年的熱氣球,在原先失蹤的地方又突然出現。洛根和諾頓仍然和當年一樣年輕,在他們看來僅有幾秒鐘的時間,對地球來說卻已經有36年。這讓我想到了馬航MH370。馬航已經失蹤半年了,至今仍然沒有找到,不排除進入時空隧道的可能。也許過個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後,飛機或許真的會再次出現,讓我們爲馬航MH370默默祈禱。

1924年,我們現代的宇宙圖象才被奠定。美國天文學家埃得溫·哈勃證明了,我們的星系不是唯一的星系,並且他用絕對光度計算出了我們與其他星系的距離。那麼那些星球離我們那麼遠,我們怎樣區分它們的種類呢?不一樣恆星的光譜不一樣,並且某些顏色在光譜裏找不到。因爲每一種化學元素都會吸收獨特的光譜線組,根據失去的譜線能確定恆星大氣中存在的元素。20年代天文學家觀察光譜時發現了一種奇異的現象,所有星系的線光譜和銀河系一樣具有吸收的特徵線組,可是這些線組都會出現紅移現象,即向光譜的紅端移動。人的眼睛看不一樣頻率的光顏色不一樣,人眼睛能看到的頻率最低的光是紅色,頻率最高的光是藍色。如果星系離我們遠去,由多普勒效應我們能夠明白眼睛看到的光的頻率會減小,即出現紅移現象;而如果星系靠近我們,眼睛看到的光的頻率會增大,則出現藍移現象。那麼如果星系運動是紊亂的,紅移光譜和藍移光譜會一樣多,可是事實卻是大部分星系出現紅移現象,這意味着星系都在離我們遠去,宇宙在膨脹!而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並不特殊,僅有所有星系都相互離開才能出現我們所看到的現象。我們能夠想象這樣一種情形:一個氣球上畫了很多斑點,當氣球膨脹時任何兩點的距離都在增大。類似的,這樣就能夠任何兩個星系都在相互遠離。

宇宙可能從大爆炸開始,並且到目前爲止一向在膨脹,那麼宇宙有沒有邊界呢?如果有,宇宙外又可能是什麼呢?我以往十分愚蠢地做了一個簡單的推論。我先假設宇宙是有界的,如果有界,那邊界外必定存在,每個邊界都存在邊界外,這樣無限個邊界便是無限。而無限的宇宙意味着無限的物質,這樣很難讓自我理解,於是我覺得可能是人對無限的理解有錯誤。可是之後,我發現我把問題引到死衚衕,以人太低能無法理解結束了問題,這顯然是不合理的。關於宇宙的邊界的一系列問題,人們將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結合在一齊,就可能使空間和時間都是有限的,卻沒有任何邊界。這就類似於地球的表面,雖然地球的面積是有限的,但它卻沒有任何邊緣,只可是地球表面是二維的。而空間是三維的,第四維時間也是有限的。

將宇宙的資料分割成物質和力的這種做法一向沿襲至今。亞里士多德認爲物質是連續的,人們能夠將物質一向分割下去。我本來也一向這樣覺得,可當我明白光速是所有物質運動的速度的極限時,我就不太相信物質能夠一向分割了。在狹義相對論發表時,人們還認爲原子不可分割,之後湯姆遜證明了電子的存在,人們逐漸瞭解了原子的結構,質子和中子被認爲是物質的組成單位。事實上它們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組成的。當然,此刻還不能說是否有比夸克還小的粒子。任何粒子都有和它相湮滅的反粒子,也可能存在由整個反粒子構成的反世界和反人。如果你遇到了反你和你握手,你們將會在一個巨大的閃光中消失。

黑洞是時空的一個區域,它由恆星衰老坍縮而構成,其引力十分強,以至於任何東西甚至光都逃不出來。黑洞中存在時空曲率無窮大的奇點,在那裏任何定律都失去作用,時間也將終止。根據廣義相對論,宇宙必須有個開端,並且有個終結,空間——時間在大爆炸奇點處開始,並會在大擠壓奇點或黑洞奇點處結束。當然,這只是基於必須科學理論的猜想,包括大爆炸也是,宇宙的開始與結束是否真的如此,還是個未解的迷。

《時間簡史》這本書讓我站在霍金的肩膀上,對宇宙稍微多了那麼一點點的瞭解。相對於宇宙,人類的力量是那樣的微不足道。如果宇宙註定要有終點,生命的存在就會那麼沒有意義。無論是小到地上的螞蟻,還是大到人類的禮貌都將會消失在茫茫世界中。而我自我的所遭受的苦與樂,成功與失敗都必然湮滅在時間裏,想到那裏,不免有一些傷感。

一切存在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每個生命都要繼續走下去。前面的路依然看不到盡頭,生命仍然因爲本能,因爲信念,因爲心靈的滿足而活着,而這也就是宇宙之所以存在的意義。

那種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對知識的渴望會指引每一個人去探索和發現屬於自我的星空,而人類就是這樣在仰望星空的過程中不斷前行。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2

宇宙經過無數次的爆炸走向滅亡;又通過無數次爆炸,留下殘核而重生。

在《時間簡史》中,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爆炸與重生等科普知識,完全改變了人們有關物理學、宇宙和時間本身的觀念,向人們展現了當代有關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學思想。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萬物的形成,人類及各種動植物的最初形態-成長-發展-衰亡的過程和輪迴;就像草,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各種小草。它們在冬天會枯萎、發黃甚至死去。但是,每年的春天一到我們又能見到翠綠的草原,正是應驗了一句古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試想這不也是一種死亡後的重生嗎?

在地球上,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渺小得如一粒沙子;在整個太陽系中,地球也只不過是千萬星球中的一顆;而在宇宙中,太陽系是不是隻是渺小的一個,我們人類的位置又是在哪裏呢? 迴歸到地球上的萬物,不管是人還是植物,都會有終結而被取代的一天。因爲宇宙是不規律的,正因爲宇宙的不規律纔有現在的太陽系、現在的地球以及現在的人類和現在的美好生活。浩瀚宇宙,遼闊蒼穹,我們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塵,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溝通的塵土。而世界上亦沒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對待自己的還是他們的錯誤,我們能做的是隻是以一顆微塵謙卑的心,給予多一點包容少一點責備,因爲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不規律的宇宙之中,我們需要互相理解! 說到宇宙的最初讓我回想起我曾經看過的一部短片視頻。短片中講述我們人類所看、所聽、所觸、所感的都是不復存在的。乍一聽,我們可能會覺得此言論是語出驚人,喧譁取寵,但實則不然。

我們都知道人的所有感官系統都是由大腦所控制的,就像我們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由我們的神經系統傳播到我們的大腦組織,然後再由我們大腦組織顯像出我們看到的以及我們所聽到的景象或者聲音。試想一下把一個人的大腦組織拿出來,然後把它的聽覺系統、視覺系統與我們事先準備好的電腦連接在一起。電腦中的畫面出現的同時是不是也在這個大腦的視覺系統中顯現出相同的畫面?我們再把事先準備好的音樂在電腦中播放,這時候的大腦聽覺系統是不是也會同時聽到一樣的音樂呢?這一切真的令人匪夷所思。繼續觀察,我們會發現如果我們把與電腦連接的視覺系統、聽覺系統切斷,此時此刻大腦中還能顯現出畫面、聽到音樂嗎?答案非常清楚,不能。而這些清晰的畫面和聲音的形成正是藉助於微量元素的作用。

宇宙是由微量原子通過迅速的膨脹直到爆炸,再在宇宙中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將爆炸後的相同元素的殘骸吸引到一起。成千上萬次的爆炸和一次次的萬有引力作用才造就了今天的宇宙、星系、地球和人類。

這樣,我們不難想象滅亡之後的重生將會更精彩。太陽系如此、地球如此、人類也是如此。但這都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也許等到地球、太陽系結束生命的時候,人類已經找到另外一個可以生存的星球。現在的人類只是整個地球的統治者、佔有者和使用者,等到那個時候人類將會成爲另一個星球的統治者、甚至整個宇宙的統治者。

霍金給我展現的這一切,或許有人會認爲是危言聳聽,但是時間會是一個公平的評判者。然而,短時間內,我們能賴以生存的星球就只有地球,我們無法趕超時間和超越空間,能做的就是珍惜愛護我們現在共同的家園,珍惜擁有的時光和生活,把每天都當成末日來過。那樣即使明天就如電影《20xx》中所描述的世界末日的來臨,我們也一樣能泰然處之。

最後,聯想到我們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應該慶幸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有這樣一個好的環境中求學,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活躍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能力。那麼我們又有怎麼樣的理由在一點點的挫折面前萎靡不振,有怎樣的理由在寶貴的時間面前虛度我們的青春?霍金身殘志不殘,不僅與殘疾鬥爭20年,而且把他高超的智慧奉獻於科學研究,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完成了高難度的科學研究。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的,這真正是空前的。因爲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媒介早已有許多關於他如何與全身癱瘓作搏鬥的描述。儘管如此,譯者之一於1979年第一回見到他時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是第一次參加劍橋霍金廣義相對論小組的討論班時,門打開後,忽然腦後響起一種非常微弱的電器的聲音,回頭一看,只見一個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電動輪椅上,他自己驅動着電開關。譯者儘量保持禮貌而不顯出過分吃驚,但是他對首次見到他的人對其殘廢程度的吃驚早已習慣。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舉起頭來。在失聲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變形的語言交談,這種語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幾個月後才能通曉。他不能寫字,看書必須依賴於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必須讓人將每一頁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人們不得不對人類中居然有以這般堅強意志追求終極真理的靈魂從內心產生深深的敬意。我不能不說,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霍金有身體上的缺陷,可頭腦聰明的很!他給科學界的貢獻遠遠超過了一個正常人所付出的。一個人如果身體有了殘疾,絕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儘管上帝是公平的,但是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憑藉着依舊熱忱的心全力以赴。這些霍金都做到了!而我們就更應該充分利用這麼好的條件來努力學習,打破侷限,帶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求知問道。不恥下問,擴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提高思想高度。同時逐步走進社會、感受社會、瞭解社會,提升我們的競爭意識,培養自己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一本好書不僅讓人獲得最新知識,獲得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以及科學方法的薰陶和培養,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而對於這本書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着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被禁錮在輪椅上長達20年之久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這纔是真正奇蹟———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霍金不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學界,也以他頑強搏鬥的精神征服了世界。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3

《時間簡史》中,偉大的科學家們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努力創新,從而不斷地推動科學的發展。正是這種創新精神,才使得人類社會不斷地向前邁進。馬爾滕曾經說過:水不流動,必至污濁。同樣,一切事業,假使使當事者不常留意改進,改良,努力着創新,最終是準會落伍,失敗的,所以說,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

歷史,這輛時空之車,在時光中不知疲倦地穿梭,並將繼續向前方行進,創新便是它前進的車輪。因爲創新,歷史纔不斷地發展。回首望去,在農業的發展史上有這樣一段足跡,黃帝發明農耕器具,到後來人們使用水車,到如今的噴灌技術和農業土地多利用,這是一個又一個的創新,這個創新,使中國這個農業大國可以養育着世界上1/5的人口,再想想,政治上無論是北孝文帝通過改革創新使國家興旺,還是唐太宗的“貞觀之治”,都使國家走向一個又一個歷史的巔峯;再想想,數學上無論笛卡兒創立了解析幾何學,還是祖沖之將“π”算到小數點後9位,都使數字變得美輪美奐;再想想,科技上無論是我們國人爲驕傲的四大發明,還是虎克發明了顯微鏡,都給人們帶來了福音;再想想,教育上無論是孔子的因材施教,還是當前的以學生爲主的教學方法,都爲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這些,不管在哪一行,無不都充分體現着創新的力量,揭示着,創新推動者整個社會的發展。

有的朋友說:‘那都是偉人所做的大事,跟我沒有關係呀。’那你就錯啦。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都離不開創新。當有的同學發現擦黑板時有灰塵,於是發明了一個新種新的黑板擦。當有的同學發現考試時鉛筆容易壞,於是發明了自動鉛筆。這些例子無一不證明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離不開創新。

不僅個人需要創新能力,而且整個國家也需要創新意識。因爲只有創進纔可以發展,只有發展,纔可以屹立世界民族之巔。

創新是後車輪,發展是前車輪,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推動國家不斷的發展。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4

所有的物理理論都是臨時性的……也才知道,我的固有的觀念‘如果所有因素都確定了,那麼結果一定是可以計算出來的’原來是一種‘宿命論’。天哪,該怎麼辦?我本來還堅信人的思維也因爲過往環境的確定性而屬於定數呢。先姑且不去考慮思想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因爲在基於純物質的理論基礎搞清晰前去強迫自己想這個問題,可能無異於思想上的自殺吧。

既然物理理論都是臨時性的,都隨時做好了被推翻的準備,那麼,人爲定義的一些概念所支持的理論就更不長久了……我深信不疑的數學,也是否有一天被自己的悖論所推翻呢?

我感覺自己已經處於半混亂狀態了。我們這個世界,無論多麼精彩或噁心,總有一天所有的這一切都不過會坍塌成黑洞裏的一個極小的點而已……想到這裏我不自覺的伸出手來,要去感受一下這周圍的空氣此刻是否還真實的存在着。而這個‘此刻’又意味着什麼?也是宇宙永恆的一個組成部分吧。

宇宙啊宇宙,你爲何如此的存在呢?他們把宇宙大爆炸那一刻稱爲奇點,奇點之前就不負責任的不追究了?怎麼能這樣呢?人類的目標,仍然是不斷去認識和改造自己周圍的世界——無論這種認識會帶來多麼悲觀的結果。是否存在有一天,事實終於可怕到再沒有人敢於去探索呢?我想一定不會的,要不人類怎麼會走到今天——在上帝的關懷下生活不是很溫暖的麼。

我一想到那些爲了科學而放棄生活樂趣的人——他們才真正在推動人類的前進——我就不由得要鄙視自己,同時鄙視了其他象我一樣爲了生活而奔波的人。

當同學把我的書寄過來的時候,雖然少了好些,可是也發現多了幾本原本不屬於我的書。很讓我感興趣的是有一本偵探小說,可是翻了翻後意味索然,又無意識的拿起了這本《時間簡史》。但是拿起來就放不下了。後來我才意識到,這應該是純興趣的選擇吧,我仍然熱愛科學的。第一次見它的時候好像是大一還是大二吧,不過它的出現並沒有轉移我們當時打雙扣還是電腦遊戲的任何注意力。我記得高二的時候看因斯坦傳的時候也是抱着濃烈的興趣在瞭解那些未知的不能理解的東西的。當然因爲高考的原因,這種興趣很快給中斷了。可是爲什麼進入大學後反而失去了對科學的興趣呢?這裏面當然有個人特性,但是教育體系,尤其是高等教育制度也着實很有問題。

當愛因斯坦在無聊的專利局裏花在總結狹義相對論上的時間,被我們的教授們用來考慮做什麼了呢?難道當今的科學研究真的就昂貴到那種程度使得連理論物理學家都完全沒有施展的空間了?如果有人鄙視我們所有的教授和所謂的專家,我至少不會去譴責這個人。

什麼叫做對科學的獻身精神?什麼是人道?完美的人道只會讓社會退步。必然有些人要犧牲自己的幸福,但是他們終將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專注於科學的科學家是受我敬重的,即便如霍金這樣身形難堪,這難堪也只會在我的敬重中增加震驚而已。

那麼夫子提倡的仁德又居於何位呢?想到這裏,又想打擊一下人爲神話了的先古聖賢。都同樣是人,爲什麼先古的就能做到大聖大賢?再更廣泛的打擊一下那些人爲誇張臆想以至於捏造的行爲。不論我的思想觸動有多大,神,還是我最討厭的東西。

那麼感情和藝術的地位呢?不得不承認這些東西里邊有些是很崇高甚至偉大的,可是它們畢竟都盤旋在思想體系之內。要通過它們去創新到思想本身的起源以及意義,是不太可能了吧?而這些東西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也是必需的。可見我們這個世界爲了發展,所需的額外的代價是多麼的巨大!

所有的理論,都是總結共性的基礎上具有預見性。所以不要在乎理論是否從字面上看起來是否膚淺,更應該注意它是否有效——在此刻或者以後更長一點的時間。

正如書中處處注意處理科學與神學的關係一樣,這本書給我帶來更多的應該不是科學知識,而是哲學理念上的衝擊吧。容我整理一下,讓我思想重新有序,才能夠再次平和的看待這世界。

有必要補充以下摘錄:

迄今爲止,大部分科學家太忙於發展描述宇宙爲何物的理論,以至於沒工夫去過問爲什麼的問題。另一方面,以尋根究底爲己任的哲學家跟不上科學理論的進步。在18世紀,哲學家將包括科學家在內的整個人類知識當作他們的領域,並討論諸如宇宙有無開初的問題。然而,在19至20世紀,科學變得對哲學家,或除了少數專家以外的任何人而言,過於技術性和數學化了。哲學家如此地縮小他們的質疑範圍,以至於連維特根斯坦——這位本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都說道:“哲學餘下的任務僅是語言分析。”這是從亞里士多德到康德以來哲學的偉大傳統的何等的墮落!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5

浩瀚的宇宙,神祕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爲止人類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總是像磁鐵般地吸引着有着強烈好奇心的人們。無論是年少的還是年長的,人們總是去不斷的學習,爲的是能更好地瞭解我們周圍的各種事物。出於強烈的好奇心,利用空閒時間我認真地讀了霍金先生寫的《時間簡史》一書,讀完之後掩卷長思,細細的領略其中的哲理,讓人耳目一新。

對於霍金先生寫的這本《時間簡史》由於自己認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還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也難怪就連霍金先生在某一場合也曾說過,能夠讀懂全書的每一句話的人,就已經夠格攻讀引力物理博士學位了。雖說只學到了點皮毛,但對自己的知識面還是個很大的擴充並對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這讓我不覺得對霍金先生深厚的學術造詣敬佩不已。

首先,這本書是以普及科學知識爲目的的著作,他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世界以及我們周圍的許許多多的奇異的事情,讓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難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類的歪理邪說。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學習我們也要用科學的方法。科學史上的每一個重大發現無不都是科學家們大膽假設小心論證而發現的,因此在學習生活工作方面我們也應該貫徹這種思想方法。

其次, 就是讀完了全書之後,腦中一直縈繞着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宇宙到底是不是在無限的膨脹還是最後會坍縮,還是最後趨於穩定?宇宙到底在時間上要不要有個開端?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到底廣義相對論正不正確?人類到底還能在創造出什麼樣的理論去解決什麼樣的難題?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或是來到未來?2222年人類的科技又將會達到什麼樣的地步?人類最遠能到達宇宙的什麼地方?黑洞到底是什麼樣的?難道光速真的就是速度的極限,以致於黑洞成爲人類無法逾越的鴻溝?物質的最小部分又是什麼?所有的問題接踵而來,讓人應接不暇。但是這種種的問號又是那麼的有趣,那麼的吸引我們的目光,讓人浮想聯翩。可能這一切一切的問題,你或許現在就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可是誰又能知道,你給出的答案或許就像是從比薩斜塔上落下的那兩個不等重的鐵球不同時落地的“真理”呢?可能僅僅在當時的情境下被人們所認可,但是隨着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也會有更多的哈勃望遠鏡向你展示,原來宇宙真的並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樣,而是真真切切的正如你眼前所視,此時你可能會有所迷惑,到底什麼纔是真理?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正如沒有人能預測你的未來會怎麼,一切都要交給時間。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就能進行太空旅行,或許仍然在浩瀚的宇宙面前無所適從。

最後,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瞭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的追隨權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險,提出自己的理論,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一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而對於這本書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着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這纔是真正空前的——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虧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因爲研究它用頭腦足矣。”這正證明了約翰彌樂頓的名言:“頭腦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製造地獄的天空,也可製造天堂的地獄。”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好書,好感!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6

其實關注和閱讀《時間簡史》這本書,是一種從衆心理的推動。該書自出版始,一直都在中文圖書的暢銷榜上。特別是去年霍金去世,人們又一次熱議了《時間簡史》。前些時候,首張黑洞照片公佈於世,轟動一時,彷彿當下追逐科宙的科學奧祕是一種潮流。在這股潮流之下,自己也跟着在京東上拍下了這本《時間簡史》,不然OUT了。但實際上,誰真正關心時間或其簡史呢?可是人們總要致以關心,否則顯得太落伍了。於是我們能夠在各大書店的排行榜上看到《時間簡史》總是排在暢銷書的前幾名,還是一些大衆必讀書單裏的常客。如果《時間簡史》的閱讀率確實如此之高,那麼量子力學或者廣義相對論豈不是應該成爲大衆街談巷議的基礎議題了嗎?然而事實上,好像是在閱讀《時間簡史》,卻甚少進入到其中的真正議題,包括筆者本人,比較懵懂。

《時間簡史》成爲了一個時尚名詞的集中領域,能成爲個人所涉獵的篇目,那就足夠了,這其實也是當下一種“急功近利”浮躁社會心理的折射,無形之中的時尚黑洞。言歸正傳,《時間簡史》這本書中,霍金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書中講述,時間起始點是宇宙大爆炸起點。宇宙是不斷膨脹着的,它在最初應該收縮爲一點,這一時刻被稱爲宇宙大爆炸時刻。宇宙在這一點的密度無窮大,這一點即爲數學上所稱的奇點。

時間終結是黑洞。恆星由於引力作用會不斷收縮,會形成一個“黑洞”。黑洞表面引力很強,時間會在此終止。沒有了解過時間的歷史,何以走向時間的未來呢?關於時間和空間的思考,過去與未來的認知,《時間簡史》給出的更像是關於人類對超越自身思想束縛的突破史,畢竟如書中序言所說,對宇宙的認識,從古至今人類究竟有多確定呢?當我看完此書的最後一頁,合上書,打開窗戶遙望浩瀚的夜空——可以說的是,此書的每一個字我都懂,但其他就有點看懵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7

今天遊戲玩的有點膩,閒的長草想轉換心情就去看書,正好翻到《時間簡史》,很隨便的翻了翻,循着目錄挑了點喜歡的部分看了看。

然後看到了這句話,太浪漫了:“我們看到的宇宙之所以如此,是因爲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存在。”

我簡直要戀愛了。

之前也有草率粗糙的看過生物、物理和化學的書籍,小時候也會對自然和宇宙之類的產生好奇和興趣。關於生命的進化、起源、演化或者諸如此類的內容,衆說紛紜於是只挑選我中意的理論相信了。

我想我還是願意非常高興的承認,大部分情況下我對生命保持熱愛,不論是我的生命還是別的什麼的生命。自宇宙誕生直到現在,生命的不斷的演化,使得無機物能夠最終呈現出複雜的生命現象……以至於允許在諸多的人類中有這麼一個花時間想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的我存在。生命的一切從微小的細胞器一直到龐大的生態鏈都完美的像是藝術品,我不清楚上帝是否存在,但是光是從一個創作熱愛者的角度來說,我認爲這使人快樂。

宇宙花費了百億年的時間完全隨機的允許微小的粒子自由構築,生命的產生對於這個宇宙而言只是一個偶然,但是在如此龐大的基數下生物的演化又是某一種必然,優勝劣汰,而好的會繁衍生息,不好的也會被安置於地殼與博物館。這足以使我感到快樂,我也許不是最好的,但我不可或缺,我微不足道,但是缺少了哪怕一個細胞器細胞都無法正常運轉,我是被需要的,和所有這世間的生命一樣,我是被愛着的。

我小時候很害怕死亡,總會感到沮喪,想着我死去了就永遠死去了,但是實際上,恰恰相反。

組成我的身體與組成世間萬物的都是化學元素,微不可察的原子分子以及更加細微的東西,當我死後,塵歸塵,土歸土,我會回到女媧的手裏化作一捧黃土,或者我的靈魂會去見上帝,這都很好,像是落葉歸根化爲春泥一樣。

我會是我,我會出生,我會死。

我的生命對宇宙而言稍縱即逝,而換個角度來說,我又是永恆存在的。

生命對於外界與內在的條件需求是如此嚴苛,要經過那麼漫長的時間才能允許一個區區百年的個體在這兒胡思亂想,我之所以活着,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爲世界允許我存活在世界上,換言之,一切條件都是適合我存活的世界,所以我纔會活着。

甚至可以說,我會活着,我會存在,這是偶然的必然,是奇蹟,是因爲我被宇宙愛着,我被期望活在這個世界上,因此我出生了。

從前我總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或者活着毫無意義,現在的話已經不會那麼想了,我是真切被需要的,我也是真的被愛着的。這樣的想法讓我產生一種奇妙的充實和幸福。

這真的非常美妙,如果允許數以萬計的猴子和打字機連續不斷的工作上百億年,只爲了打出莎士比亞的詩的話,我願意做其中一個。

未讀此書以前,我便知道有本名叫《時間簡史》的科學名著。作者是英國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或許是由於我根本是個很笨的女孩,把全書讀完,竟對其中所闡述的理論仍一無所懂。於是在對書失去興趣的同時,卻把注意力轉移到作者身上,這樣我便找來了《時間簡史續編》,這是一本口述形式的人物傳記,我竟從中讀懂了人生,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被全世界廣泛尊爲繼愛因斯坦以來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的史蒂芬·霍金教授竟是一個盧伽雷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的患者,他被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二十年之久,隨時都面臨着死亡。然而儘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可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廣rz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他如同一個靜穆的淘金者,一個索取大自然慷慨的乞丐,一個用舌頭順摸每一粒微不足道金屑的探險家。不止一次祈求,不止一次意識到夢的歸結只是夢—憑什麼在經歷了大風大浪、大病大痛之後,再尋求一所奉獻的小屋呢?就憑“他不輸給任何人”,於是他有了一面風帆,舒展他無所畏懼的旗幟,告別所有的失意和不幸,將厄運化爲優勢,振奮起來,直到漠野般坦蕩莫名的偶然中,進發出一些哪怕稍縱即逝的必然來。

我不知道我是否已將此書的內容和精神說清楚了,然而即使沒有,也無所謂,因爲霍金教授的奮鬥史本身便無法用語言來表達。這是一種生命體驗—不必在意一生的長短,只要你在這段時間內每時每刻都努力了,那麼一切便都是有價值的。也許我們中的許多人一生都不會面臨霍金教授的不幸,然而我們是否能把它擴張開來,引申爲一切挫折呢?人生不會一帆風順,但無論什麼困難都是可戰勝的,霍金教授的人生經歷正是對這一切的最好解釋。

面對死亡,他也曾絕望過,然而他很快便意識到:當一個人面臨早逝的可能,就會體驗到活下去是值得的,正是死亡永遠的追隨促使霍金教授快速地工作。原來死亡或者說是挫折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只是一個契機,只要我們緊緊抓住每一個契機,用如火的熱情和堅韌的意志將其扭轉成爲一種生命的壯麗,那麼挫折便是有意義的。

漫漫人生路,坎坎坷坷,坑坑窪窪,我們是註定要經受苦難的。在這其中我們可以流淚,但不可以退縮不前;我們可以失望,卻不可以絕望,我們必須風一程雨一程勇敢地走下去。傲視一切艱難險阻,直到追求到屬於自己的生命之美。

時間旅行,似乎一直深得科幻作家們的喜愛。一次跨越時間的旅行包含了道德問題、人性問題以及任何可能的,能夠想象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你可以假設人們從未來旅行到同一宇宙的過去,也可以假設人們從未來旅行到一個平行宇宙的過去。任何一點小小的改變都會使得這次時空旅行產生不同的結果,也會塑造無數的`可能的未來,似乎現實又證明時空旅行無法實現。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8

我選擇閱讀的書名是《時間簡史》。

另外霍金在書中寫到,宇宙的誕生源於一次空前絕後的大爆炸,大爆炸大約發生在146億年前,此後便有了空間與時間,而且空間與時間是共生共滅的。大約在50億年前,太陽誕生,爲地球孕育生命提供了有利的保證。大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此後纔出現了人類,纔有了一切繁華文明的地方。據天文學家觀測,近地恆星正在遠離我們的地球。這說明什麼?說明宇宙正在不斷膨脹擴大,終有一日宇宙或許還會縮小,逐漸變成一個點,時間與空間都將灰飛煙滅,化爲烏有。當然這是根據“物極必反”作出的大膽的猜測,或許會有些荒謬,但這是後話,暫且不談,就由時間來檢驗一切吧!眼下最重要的是把握時機,建設好世界這個大家庭,以抵禦一—切可能突發的變故。

其次,我認爲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是完美的。比如某些規律被我們發現了,但更多的還是未知的事物。世界到底有沒有絕對準則還是僅僅是個巧合所有的問題我們目前尚還不得而知。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和人們不斷的探索纔有可能解開這一個一個的謎團。而對於我們來說,它給我們的啓發是,沒有,只有更好,。就像是學習,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無法在學習上達到峯,因爲沒有峯。你有的只能是不斷的去和別人競爭,和自己較勁,唯有此你才能在自己的學習上取得好成績。同樣,工作中也是如此,成功的企業者有着強烈的競爭意識。現在是適者生存,他們爲了不淘汰而競爭,這也會使社會的快速發展,一舉兩得。

最讓我欽佩的莫過於霍金偉大的精神品格。他在弱冠之年就患上了硬化症,導致癱瘓。此後數十年間始終要依賴輪椅生活,甚至只能靠計算機和語言合成器幫忙。記得他曾經說過:“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顆感恩的心。”這是多麼熱愛生活而發出的肺腑之言啊!他是物理學家中的巨人,更是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習的榜樣!

步入大二初便計劃閱讀這本書,不同的年齡段去閱讀這本書其實是有不同心境和思維方式的,在以往我會覺得這樣的書會非常乾澀,讓人難以讀懂。就如同我在閱讀《瓦爾登湖》時,其實是不太明白其中內涵的。

但現在閱讀就會感慨原來如此。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9

這幾天的腳傷從另一方面說應該算好事,爲什麼呢,因爲腳的“罷工”直接促成了學習的“上崗”。腳受傷讓我終於安下心來坐在那裏看幾本書,就這樣我無意中便邂逅了霍金的《時間簡史》。這本書是以普及科學知識爲目的的著作,他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世界以及我們周圍的許許多多的奇異的事情,讓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裏面偶爾有一些我不瞭解的理論和公式,但絕大部分內容是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書中從人們對星空的觀察而產生對宇宙的思索,然後分別介紹了宇宙演化的圖像、科學理論的本性、牛頓之宇宙、相對論、大爆炸黑洞和宇宙的演化、時間旅行等,最後將這些內容進行了歸納寫了自然的力和物理學統一。所有的內容是邏輯嚴密、字字珠璣;所有的詞句是鏗鏘有力、大義微言;所有的觀點是有條不紊、旗幟鮮明的表達中心思想。由於受個人理解能力所限(加上大爆炸、黑洞、蟲洞、時間旅行等還沒有讀到),下面我只介紹一下簡易的相對論和彎曲空間。

相對論包括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成功的解釋了“光速對所有觀測者都是相同的,以及質量和能量是等效”的用方程式表示就是E=mc2;用幾何語言解釋而成的引力理論,統合了狹義相對論和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將引力描述成因時空中的物質與能量而彎曲的時空,這就是廣義相對論。相對論的橫空出世“從根本上改變了時間和空間概念,時間不能完全地和空間分離並且獨立於它,而是和它相結合,形成一個稱作時空的客體”。彎曲空間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假設,“引力和其他力不同,它不是力而是時空並非平坦這一事實的結果。在時空中質量和能量的分佈使時空彎曲或“翹曲”,星體沿着彎曲的軌道運行是因爲它們所處的空間是彎曲的,它們遵循着一條最接近直線的路徑即測地線來運動”,所用的這些革命性的設想就是彎曲空間,正是彎曲空間的出現形成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理論基礎。

知識的獲取是這本書給我的重要恩惠,它讓我晚上面對上天充滿童意的“眼睛”、面對嫦娥那寧靜甜美的“玉面”時不再那麼迷茫,那麼不知所措;然而時間簡史還送給了我一份最有價值的禮物:嚴密的邏輯推理、追求真理的精神、思想上的感悟和人生價值的思考。

“如果你相信宇宙不是任意的,而是被明確的定理制約的,你必須把部分理論結合成一個完備統一的理論,它描述宇宙萬物。但是,追求這一理論過程中存在一個基本矛盾:科學理論思想中,假設我們是理性的生物,可以從看到的事物中得出邏輯結論;在這樣的方案中我們可能不斷地趨近制約我們宇宙的定律,然而,如果的確存在一個完本統一的理論,它也可能決定我們尋求它的結果!而爲什麼它必須決定我們從這些證據得到正確的結論?難道它不會同樣的決定我們得出錯誤的結論嗎?或者根本沒有結論?”爲了化解之間的矛盾,回答這一詰問,作者用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的思想“宇宙以規則的方法演化至今,自然選擇賦予了我們的推理能力,對於我們尋找完備統一理論的方面也是有效的,因此,這樣就不會誤導我們得到錯誤的結論。”

作者利用反證法先把要證的結論當做條件,進而利用條件對推理結論的條件進行推理,最後得到結果是現有的條件和要求證的結論是矛盾的,爲了消除這裏的自相矛盾作者引用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進行解釋,經這一解釋以前的自相矛盾變成了推導結論的有利條件了。這就是霍金,他用理論證明了假設宇宙中完備統一的理論存在的話,我們人類是可以探求到的。邏輯推理雖有些難懂(我看了好幾遍才理解),但體現了霍金的科學研究的態度——嚴謹、求真。做事的能力有時候很重要,但無論做任何時候態度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無論做什麼事,無論做成做不成,我們都應該用認真、嚴謹、真誠的態度去對待,這樣事情估計成功不了一半,也成功了三分之一!

霍金說:“爲了實用的原因,似乎沒有太多的理由去尋求於宇宙的終極理論。因此,發現完備統一的理論也許無助我們人類的存活,它甚至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毫無影響,但是從文明開始以來,人們總是不滿足於把事物視爲互不相關和神祕莫測的。我們可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我們爲何在此,從何而來,哪怕僅僅出於人類對知識的最深切渴求,我們就應該繼續探索。”也許現階段沒什麼實用價值,沒給人類帶來什麼實實在在的好處,但出於對未知的好奇、對神祕的瞭解、對知識的渴望就應該不斷地探索,窮極其中的奧妙。未知催生好奇心,好奇心昇華求知慾,不爲別的,就是爲了深切探求知識、不斷窮極真理,這是科學的崇高境界:純粹的學者爲了純粹的真理進行純粹的科學研究。從另一方面說這是一種純粹的職業精神,他們把科學研究當做一種職業去做,不因爲利益和自身的困境而停止探索真理的腳步。中國呢?中國現在的純粹的學者可以說是屈指可數,至於把科學研究當做一種純粹的職業並進行純粹的研究探求至高的真理的人更是鳳毛麟角。這些我想是中國人應該進行深思的,尤其是在經濟發展造成的矛盾叢生、物慾橫流、利益膨脹、人心浮躁的今天,這種精神更是難能可貴!

“牛頓的運動定律終結了空間中絕對位置的觀念。現在我們已經看到相對性理論如何擺脫了絕對時間。”這一句話內涵頗深,它讓我從思想上徹底的明白,世間最有可能永恆不變的東西現在也被證明是會變的。那麼所謂的愛你到海枯石爛、天涯海角一生一世不改變的諾言就不真實了,就像電影非誠勿擾中葛優對xx說的“我怎麼可能拿對未來的擔保來騙你,因爲未來是變的,不可靠的。”從這點看其實周星馳的那句“如果非要加個期限的話,那是一萬年”倒挺靠譜的,無論怎樣,起碼這裏面承認了變化,就是不變也是在期限裏,沒有所謂的永恆。客觀事物都是這樣變化運動着,更不用說主觀的東西了。這是一種哲學的思想:世間萬物都是運動變化着的,因此,我們要用運動的觀點看問題,瞭解事物之間的聯繫,把握內在的深刻規律。這種思想是很重要的,當代的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具備這樣思想是很有必要的,是有助於我們快速健康的成長的!

讀後感,要的就是讀書之後的感。好書可以讓你感動,感慨書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品質,甚至作者的精神。就像霍金是值得讓我感動的,我被他身患重疾仍堅持探求真理的精神感動,更是被他那種將自己的科研成果用樸質的言語和大衆人們分享的無私奉獻的境界而感動。好書也可以讓你感悟,這也許是我們讀書的最深層價值。讀《時間簡史》讓我對自己的人生價值開始了思考,我有時候就在想我爲什麼來到這個世上?我來這個世上究竟是爲了什麼?我在茫茫的星河宇宙中到底應該成爲什麼,是微暗的晨星,還是耀眼的日月,或是一閃而過的流星?也許我不知道答案,但最起碼我開始思考了,就像於霞老師所說:“人生也許因爲癡心妄想而變的更加美好。”是的,很多時候癡心妄想就是一種感悟,一種思考,一種不懈的追求!趁着我們現在年輕趕快好好的“癡心妄想”一番吧,或許你的人生會因這書而“癡心妄想”起來,而奔騰不息起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一本好書猶如一幅山水春居畫“最是無盡春江意,柳如鵝黃桃半開”意意欲無窮;一本好書好似一位心地善良的美人,不僅可以一飽眼福,滿足視覺上的美感,而且賦予了我們發現美的眼睛,進而不斷地追求美、創造美、享受美;一本好書更似一杯好茶,品嚐不僅可以攝取茶的營養,而且還會激發我們對人生的品味!書是營養品,滋補你貧乏的精神和乾涸的心靈。讀書使你變的聰明,讀書之後的寫作思考更是讓你變的智慧。

好書!我讀!我思!我悅!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10

這本書中最引人思考的地方還是它的時空觀。在相對論中,絕對空間與絕對時間都不存在。現在大部分人都已能接受絕對運動的觀點,也就是說靜止是相對的,沒有絕對靜止。因爲缺乏絕對的靜止的標準,我們無法確定在不同時刻發生的事情是否處於同一空間位置上,很多人也許會認爲這很簡單——同一地點很好確定。但平常人所說的同一地點是指在目前這個星球上的相對地點,把我們置身於宇宙之中,我們的位置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着,永遠沒有重疊的兩點。因爲地球本身正一刻不停地做着運動,這一點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時間也變成相對的,就讓人很難懂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間的流逝似乎是一成不變的,按照它自己固有的規律行走,不受我們的影響。正因爲如此,我們總是用時間來記錄已經發生過的事,把時間當做一個固定的標尺,我們在這樣一個統一的標尺下進行交流纔不會有困難。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無情的指出不存在什麼絕對時間,時間只不過是物質運動的附屬品。我們通常所說的時間似乎沒有方向,虛無縹緲,看不見抓不到。在相對論中,時間是一維的,它的方向就是宇宙膨脹的方向,我們的宇宙目前仍然在做膨脹運動。

關於時間的相對性我還是無法理解,霍金緊接着就介紹了黑洞。我本以爲我對黑洞是相當瞭解的,因爲我經常能在科普節目中看到關於黑洞的解釋。黑洞是恆星老化後坍縮形成的。恆星靠內部氫原子的聚變產生能量,釋放光和熱,太陽就是這樣。在內部原料用完後,就會發生坍縮,即向一點收縮。當這一點非常非常小時,它的密度就會趨向於無窮大,同時它的引力也會變成無限大。由於引力很大,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從它那兒逃逸出來,這裏面也包括光。衆所周知,人能看到東西,是因爲反射那個東西的光進入人眼。現在那兒不會有光發射出來,所以人類是不可能真正地看到黑洞的,但可以根據可見星體的運動規律來推測。本來我以爲這並有什麼大不了的,看不見就看不見唄。但霍金教授補充了一句,那裏是時間的終點,類似於奇點。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11

宇宙經過無數次的爆炸走向滅亡;又通過無數次爆炸留下殘骸而重生。 在《時間簡史》中,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爆炸與重生等科普知識,完全改變了人們有關物理學、宇宙和時間本身的觀念,向人們展現了當代有關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學思想。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萬物的形成,人類及各種動植物的最初形態——成長——發展——衰亡的過程和輪迴;就像草,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各種小草。它們在冬天會枯萎、發黃甚至死去。但是,每年的春天一到我們又能見到翠綠的草原,正是應驗了一句古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試想這不也是一種死亡後的重生嗎? 在地球上,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渺小得如一粒沙子;在整個太陽系中,地球也只不過是千萬星球中的一顆;而在宇宙中,太陽系是不是隻是渺小的一個,我們人類的位置又是在哪裏呢? 迴歸到地球上的萬物,不管是人還是植物,都會有終結而被取代的一天。

因爲宇宙是不規律的,正因爲宇宙的不規律纔有現在的太陽系、現在的地球以及現在的人類和現在的美好生活。浩瀚宇宙,遼闊蒼穹,我們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塵,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溝通的塵土。而世界上亦沒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對待自己的還是他們的錯誤,我們能做的是隻是以一顆微塵謙卑的心,給予多一點包容少一點責備,因爲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不規律的宇宙之中,我們需要互相理解! 宇宙是由微量原子通過迅速的膨脹直到爆炸,再在宇宙中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將爆炸後的相同元素的殘骸吸引到一起。成千上萬次的爆炸和一次次的萬有引力作用才造就了今天的宇宙、星系、地球和人類。 這樣,我們不難想象滅亡之後的重生將會更精彩。就如同神話中的鳳凰,每次死亡都是重生的開始,都會變得更加美麗。太陽系如此、地球如此、人類也是如此。但這都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

也許等到地球、太陽系結束生命的時候,人類已經找到另外一個可以生存的星球。現在的人類只是整個地球的一個佔有者,或許那時人類就是別的星域的主人了。 霍金給我展現的這一切,或許有人會認爲是危言聳聽,但是時間會是一個公平的評判者。然而,短時間內,我們能賴以生存的星球就只有地球,我們無法打破宇宙的法則,因此我們只能愛惜每寸時光,將每天都當做我們在世的最後一天,用生命感悟世界,才能使我們的每一天都過得更加充實,無悔。 再聯想到我們這一代的高中生,我們將會是人類下一代最爲重要的支柱,我們將要負責支起人類的未來,或許人類的未來就在我們的的手中。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浪費這寶貴的時間呢,我們有什麼理由揮霍自己的青春呢,在一點的挫折前萎頓不前呢?看看霍金先生吧,身殘志不殘,不僅僅於疾病鬥爭了數十年,還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與無匹的智慧爲科學的發展做了無比巨大的貢獻。上帝是公平的,關上了一張門卻總會爲你再打開一扇窗。儘管如此,但是生活是不公平的的,因此我們只能用堅強的心靈去克服前方的困難。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12

《時間簡史》,一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本科普書,的確,這是一本討論“空間與時間的本性,上帝在創生中的作用”的科普書,而作者正是大名鼎鼎的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史蒂芬·霍金,還有著名的物理學家列納德·蒙洛迪諾。

當我剛翻開這本書的第一章,剛讀幾句話,就被這本書吸引住了。這本書的語言不同尋常,是那麼能讓人理解其中的奧祕,那麼有說服力。我用心地讀了幾章,明白了不少知識,如:每一個物體都具有引力,而且如果有兩個物體,其中一個的引力是2倍,另一個的引力是3倍,兩個物體加起來的引力就是6倍。

在《時間簡史》裏,我最喜歡的一章是《相對論》。當我讀完這一章時,我立即明白了爲什麼一個物體(光除外)永遠達不到光速:根據質能方程w=mcc/2(c光速)可以算出來,當物體運行的速度越快,那麼他的質量就越大!那麼根據你上面的公式F=ma→a=F/m,你想想分母無限大的時候那麼加速度就會無限的小,趨近於零,再結合質能方程算出來的結果只能是速度無限的接近於光速!只有當物質轉化成能量的時候纔有可能達到光速!

《時間簡史》我們看不明白,也未必就是正確的。人類在迷茫的道路上,不知道還要走多遠。

但我相信,儘管每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人類天然的求知本能給了我們力量。這種接力會永遠進行下去,直到揭示無限的真知。

也許到那一天,我們才能真正的解釋,生命、宇宙、和愛。而在這之間,迷茫,困惑不可避免的會成爲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或許它們就是我們生活的動力之一。空間、時間與宇宙中的奧祕還有很多,可以說是無窮的,正等着我們去發現。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13

浩瀚的宇宙中,有太多的迷團。它們就像磁石一樣牢牢地吸引着我們,使我們十分渴望卻難以探索這些迷團。就這樣出現了一位思想巨人,他就是史蒂芬。霍金。這個假期我幸拜讀了他的著作《時間簡史》。

當我翻開書時,它果然立刻深深地吸引了我。書中作者在描述“相對論”、“彎曲空間”這些理論時,措詞精確、深入淺出、幽默風趣,絲毫沒有給人一種乏味的感覺。

更加精彩的是書中還有很多精美插圖能夠幫忙我們讀懂它。並且還附有作者對未來宇宙的大膽猜測和推想。優美的詞彷彿又使我們置身於宇宙之中,目睹宇宙大爆炸,恆星的生辰與毀滅……俗話說“聽君一席言、勝讀十年書”,可我發此刻看完《時間簡史》後,書中的知識與精髓更是勝讀“十年書”。

再談談本書的作者斯帝芬。霍金,《輪椅上的巨人》就是說霍金的。他因患“漸凍症”被襟固在一把輪椅上40多年之久,但他身殘志堅克服了身體的缺陷而成爲了國際之“超星”,他不能寫字,甚至不能說話,但他超越了“大爆炸”、“相對論”、“量子學”等論理,邁入了浩大的宇宙中。儘管他那麼無助的坐在輪椅上,但他的思想卻越過了地球飛向了宇宙。

約翰。彌樂頓講得沒錯:頭腦是他自我的住處,他在其中製造天堂的地獄。讓我們記住《時間簡史》,它對我們終身有莫大幫忙,我們將受益匪淺。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14

多年以前看過時間簡史,感覺非常好,時間簡史讀書心得1。今天偶然又在網上看到了時間簡史,決定再讀一遍。

第一個體會是,真正大師的作品都是深入淺出的,比如這本時間簡史,講的是關於宇宙的理論,應該是相當枯燥和艱深的,但作者就是能夠抽絲剝繭一樣把複雜深奧的理論講得我們這些普通人、物理學的外行都看得明白,不,更準確地說,看得津津有味。反觀我國的有些學者,在那種頂級刊物上發的文章,明明可以用很通俗的話來講清楚,卻偏偏要用晦澀難懂的話來講,典型的淺入深出,這其實是掩蓋文章思想、內容的貧乏。

第二個體會是,古希臘人確實厲害,他們的理性思維、科學思維確實獨步全球。這一點從地球的形狀這個問題上顯示出來。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已經明確指出地球是圓的,他何以能得出這個結論?時間簡史中是這樣講的:

早在公元前340年,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論天》一書中,就已經能夠對於地球是一個圓球而不是一塊平板這一論點提出兩個很好的論據。第一,他認爲月食是由於地球運行到太陽與月亮之間而造成的。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總是圓的,這隻有在地球本身爲球形的前提下才成立。如果地球是一塊平坦的圓盤,除非月食總是發生在太陽正好位於這個圓盤中心之下的時候,否則地球的影子就會被拉長而成爲橢圓。第二,希臘人從旅行中知道,在越往南的地區看星空,北極星則顯得越靠近地平線,心得體會因爲北極星位於北極的正上方,所以它出現在處於北極的觀察者的頭頂上,而對於赤道上的觀察者,北極星顯得剛好在地平線上。)根據北極星在埃及和在希臘呈現出來的位置的差別,亞里士多德甚至估計地球大圓長度爲4000000斯特迪亞。現在不能準確地知道,一個斯特迪亞的長度究竟是多少,但也許是200碼左右,這樣就使得亞里士多德的估計爲現在所接受數值的兩倍。希臘人甚至爲地球是球形提供了第三個論據,否則何以從地平線外駛來的船總是先露出船帆,然後纔是船身?

而反觀中國,即使到近代,地球是圓的這個觀點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仍然受到了中國人的一致嘲笑——那地球下面的人豈不要掉下去了?荒謬!即使是我出生以後(1970年代),說地球是圓的,我也不能理解,村裏人也不能理解。再比如月食是地球擋住了光線,這在傳統的中國人看來也是天方夜譚,人們還是相信是天狗吃月亮,要趕快敲鑼打鼓,我小時候就有一次村裏人全部跑出去敲鑼打鼓的親身經歷。

其實回頭想一想,地球是平的和月食是天狗吃月亮的觀點破綻很多。比如地球是平的,那麼太陽西落以後是如何又跑到東邊去的呢?再比如天狗食月,你在地下敲鑼打鼓,天上能聽得到嗎?也從來沒有人試驗一下,如果不敲鑼打鼓,天狗會不會把月亮吐出來,如果不敲鑼打鼓天狗也會把月亮吐出來,那麼爲什麼還要敲鑼打鼓呢?這兩個例子充分說明了中國人的不思考和盲從。

其他地方的文明也沒有古希臘這種理性思維——當然,尼羅河等地很早也有很高級的文明,甚至也有天文、測量等科技知識,但理性和科學的思維方式確實只在古希臘產生了。當然,古希臘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從《時間簡史》中的那段話可以知道,亞里士多德之所以得出地球是圓的結論,兩條重要的依據一是北斗的位置,一是海里先看得帆後看得船身,這都和古希臘人的旅行有關,而古希臘人之所以經常旅行和他們處在地中海中心位置是有很大關係的。當時的希臘經濟發達,社會和諧,而且地處亞非歐的接壤地帶,很好地繼承吸收了古埃及文明(非)、兩河流域文明(亞洲)。當然當然,即使這樣,我們還是得承認古希臘人天賦異稟。

理性和科學確實是人類獨有的,到今天,作爲人類,我還是驚歎於人類怎麼能這麼聰明,能夠堪破宇宙的祕密。人,真是萬物之靈啊。特別是那些傑出的物理學家,簡直是非人類。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15

《時間簡史》一書就是把讀者引向宇宙的起點和萬物的本源,從而引發我們對個人、對同伴、對事件、對社會、對生命、對世界、對意識等等的思考,進而使我們在自身尋找本質。 小學的時候就聽說了,史蒂芬·霍金所着的《時間簡史》,雖早想一窺究竟,但終究功力淺薄而沒有爲難自己。我對於自然科學的喜愛可以追溯到三四歲的時候,至今還記得,夜晚美麗而浩瀚的星空,使我第一次對自然發出了質問與感慨。 如今,歷經十年數理化的修煉,功力激增,雖尚無渾厚殷實之沉澱,卻已能瞭解少許,但有力餘,便欲牛刀小試,有幸於書店中覓得此珍貴之書,便買諸家中,悉心運氣以觀。 此書雖銷量達1000萬冊,創科普着作之奇蹟,引無數觀者摘鏡立目,但仍因其內容之艱深,專業知識之涉域甚廣,使文人墨客欲其書者盡折腰而視之爲“天書”。 霍金在書中系統地闡述了近代科學的發展史以及當代物理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其中的波粒二相性,宇宙不守恆,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反物質理論,黑洞引力論等等,皆爲大學理工科專業內容,常人想以此書作爲茶餘飯後的消遣用具,實非明智之舉。

全爲此書而費盡心思,雖尚不可徹悟其內之深涵,卻也略悉端倪,了明大意,知作者之用心。於此,便欲粗評一二,傾我心之領悟,流我思之感慨。 一、對霍金——終爲大師也 自幼患異症,身不由己,卻意志剛毅,才思敏捷,爲此浩瀚之文,足可見其氣之深廣而奧絕也。此書絕非僅以理科專着自居,更溢人文情懷並與機智修辭。此舉,實深刻記於我心,令我無能忘之。

二、對內容——回味中帶着思考,思考後更是回味 讀書使人明智,此言非虛。《時間簡史》一書就是把讀者引向宇宙的起點和萬物的本源,從而引發我們對個人、對同伴、對事件、對社會、對生命、對世界、對意識等等的思考,進而使我們在自身尋找本質。無意中便提高了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此書從宇宙圖像說起,系統地介紹了時間、空間、量子、自然力、黑洞、蟲洞等內容。我們在與作者一同思索中,墮入了科學的迷幻之,似乎時而看見一絲亮光,也許那就是未來的可以認識的世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