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優秀教育專著心得體會(通用7篇)

本文已影響 3.05W人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啓發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優秀教育專著心得體會(通用7篇),歡迎大家分享。

優秀教育專著心得體會(通用7篇)

優秀教育專著心得體會1

不久前閱讀了一本關於教育理念方面的著作:《國際教育新理念》,這是由顧明遠先生和首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院長孟繁華博士主編的一本關於教育理念的圖書。全書內容分爲三部分,分別介紹了宏觀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教與學的理念。

教育理念不是一個新的名詞,每一位教師在進行教育工作時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和指導。但正如理想和現實總有差距一樣,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總有差距。不管什麼樣的教育理念,都要通過教育實踐落實到教育活動中去。很多教育理念在書本上看來是非常完美的,但操作的過程中總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特別是在農村教育中,現實的教育資源缺乏是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實際的教學條件限制了教學活動的進行,當然也限制了教育理念的貫徹。

在閱讀完《國際教育新理念》後,給我啓發最大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終生教育思潮。

“終身教育所意味的,並不是指一個具體的實體,而是泛指某種思想或原則,或者說是指某種一系列的關心與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與個人及社會生活全體的教育的總和。”——保羅·朗格朗

“終身教育”這一術語自196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召開的成人教育促進國際會議期間,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法國的保羅?朗格朗正式提出以來,隨着科技的日新月異,終身教育思潮很快就在全世界傳播開來。

終身教育是指一生的教育不僅包括學校教育和繼續教育而且還包括職業教育,它是人的一生的事業。

對於教師來說,每位中、小學的教師都應該將終身教育運用到實際的教育和學習活動中去,教師都必須具備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斷地提高自我素質,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術,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以使自己的教育觀念、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等跟上時代的變化,提高對教育和學科最新發展的瞭解。終身學習的能力既是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也是教育變革對教師職業角色提出的要求。

如果教師的理念、知識無法得到更新,顯然也無法培養出符合現實社會發展的人才!

對於學生來說,要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要讓學生建立終身教育的理念。

瞭解終身教育對我們不斷學習、不段更新已有的知識技能有很大的鼓勵作用,並且學習不僅侷限於書本的理論知識,而應該是全方位的學習。

教會孩子學習方法尤其重要,不僅能讓他們學會某種知識,而且能讓他們養成主動學習的興趣,學會如何進行有效的學習。

二、學習型社會。

“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黨的十六大確定的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學習型社會表現在強調了學習的終身性、學習的全民化、學習的主動性等方面。

所謂學習型社會,就是有相應的機制和手段促進和保障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社會,其基本特徵是善於不斷學習,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其核心內涵是全民學習。

學習型社會和終生學習成爲人類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在此具有了日常的生活性話語權利。

學習型社會和終生學習的實現,必須從空間上打破傳統教育中學校教育居於壟斷地位的終極型教育形態,實現社會各部分教育之間的聯繫和相互開放,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看成是教育中的不同組成部分,同時賦予各自以不同的職能和義務。

教育不僅是在學校中進行,而是社會、家庭、學校等多種教育氛圍共同構成的大環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可以促進學校教育。把三方面結合起來,共同產生積極的作用,才能將教育效果最大化。可以整合社會各方的教育資源,調動各方的教育力量,對提高教育效果,改造社會風氣,提高整個國民的素質。

三、多元教育智力理論。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爲:人類至少存在七種以上的智能,即語言——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動覺智能、視覺——空間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知——自省認識智能。全面的教育應該是開發每個人身上的這七種智能。

單純依靠用紙筆的標準化考試來區分兒童智力的高低,甚至預言他們未來的成就和貢獻,是片面的。

環境和教育對於能否使這些智力潛能得到開發和培育有重要作用。

傳統教育只重視課堂學習,忽視了社會實踐。

音、體、美或者其他方面的特長,同樣都是高智商的標誌。用這種理論去看待學習成績較差但有不同特長的學生,就會感到,他們很了不起,而不是什麼“差生”。

長期以來,我們把考試分數作爲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杆,這對一部分更擅長動手的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

素質教育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其目標在於培養成功的人格。不僅要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更應該看到怎樣去發展人的潛能,爲學生將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認爲素質教育不只是針對孩子,教師以及各行各業的工作者也應該投入到素質教育中來;素質教育不但體現在學習上,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好的習慣的養成上!

在這一點上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如何評價和激勵傳統意義上的“差生”。

布盧姆認爲,學生經常表現的不及格和學習不勝任,會引起學生懷疑自己的應付能力,因此要引導他們在校外體驗中尋求信任和勝任。

所以在課堂上或其他教學活動中爲學生創造一定的成功感非常重要,在我們的預期效果和學生實際反映出的結果中,肯定有一定的差異。如何正確看待和縮小差異是值得我們繼續探索的問題!

優秀教育專著心得體會2

誇美紐斯是17世紀捷克 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 ,他於1632所着的《大教學論》是教育學形成獨立學科的開始。

教學論是教學的藝術,“大教學論”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的普遍的藝術”,這是一種“教得準有把握”、 “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徹底”的藝術。

《大教學論》雖然具有不可避免的歷史侷限性,但它廣泛深入地探討了教育工作的各種問題,總結了歷史和當時的教育教學經驗,提出了許多寶貴的見解,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統的教育學着作,它爲近代教育學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讓人感動的是,《大教學論》中提出的讓所有人都能受教育的理念: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發展,強調了教育是一種和諧的藝術。

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對學校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進行了闡述,他認爲“學校的產生爲少年兒童接受教育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他建議,不僅有錢有勢的人的子女應該進學校,而且一切城鎮鄉村的男女兒童,不分富貴貧賤,都應該進學校。他堅信人受教育而能獲得發展的可能性,駁斥‘智力遲鈍’兒童不宜學習的論調。指出,人的心性愈是遲鈍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幫助,使他能儘量擺脫粗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個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進的地步。”

教育民主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教育平等,相信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在推進教育的平等化方面還有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教育平等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其涵義包含四個重點:第一,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個體自由和諧地發展,只有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基本人權與自由的發展,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則;第二,教育權利平等原則。這是相對於政治、經濟上的平等權利來說的。第三,教育機會均等原則。良好的教育制度是每個人有均等的人學機會,在教育過程中有均等的對待和成功的機會。第四,差別性對待的原則。由於教育的效果會因受教育者個人的天賦、機會與機遇而不同,機會均等不可能機械地實現,因此,教育平等的實現必然對每一個個體以不同的教育待遇。)

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之間都有很大差距,我們可以借鑑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縮小這種差距。

以日本爲例:(據《中國教育報》報道,日本在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教師管理、教學評價、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了許多嘗試,摸索出一套促進教育均衡和公平發展的有效辦法。

一、硬件均衡所有學校統一標配

在日本,受教育機會均等是歷次教育改革的核心。爲了體現教育的平等性,日本的中小學一般都沒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不論山區學校,還是繁華的東京都學校,所有的教育教學設施均以全國統一標準配備。例如我們參觀的茨城縣麻生高中,雖然是一所建校81年的鄉村學校,但配備着與東京市的學校幾乎相同的基礎設施:一棟多功能的教學樓、一座體育館、一個運動場、一個游泳池。

爲了保證青少年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日本的學校向學生提供便宜的營養午餐。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可以向學校申請免費午餐。

二、師資均衡所有教師參加流動

爲了實現各個學校的師資平衡,“二戰”後的日本形成了一個很好的制度——教師經常性流動。在日本,一位教師在一所學校最長只能任教7年,沒有一位教師和校長能在一所學校工作一輩子。

同時,在教師業績評價方面,由於日本公立學校一般只給學生提供基本的生存和發展能力教育,大多數學生畢業後進入社區大學或短期大學,有多少學生考入大學,不會與教師的評估和待遇掛鉤。

三、 個體均衡所有學生獲得發展

從上世紀70年代起,日本就一直試圖打破對所有學生實施整齊劃一的課程體系。爲此,日本從中學階段開始,採取必修課與選修課結合的做法。到高中階段,學生基本以選修課爲主,有的學校實行跨學年選修,加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其實,教育公平堪稱世界性難題。我國在法律上直接規定了“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地政府要爲流動人口子女提供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的“平等保護”。

從表面上看,這很公平,但實際上並沒有教育平等的問題:父母開始通過購房等手段爲孩子的就學提供更有利的條件。也就是說你現在能否去得某個大城市的戶口和房產不是關係到你自己,而是關係到你的下一代的入讀學校的大問題。

所以,我認爲要實現真正的教育平等,最重要的是縮小各個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差距。例如象日本一樣,設定某個統一的標準,使得每個學校的硬件設置和師資之間的差距逐漸的縮小。雖然要將所有的學校的均等化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努力去做,差距一定會一步一步的縮小,離真正的教育平等也會越來越近!

優秀教育專著心得體會3

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爲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爲我們供給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啓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啓發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兩段名言:

1、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爲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爲中心的教科書。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科書與以往傳統教科書有很大改變,多以學生生活、活動爲主,可是每個學校每個年級的學生認知情景不一樣,所以在教材的選用上也不一樣。教材資料是死的,作爲教師我們應當根據學生情景來創新教材,自主創新“活教材”,以實現創新教育。

2、“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就是要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於動腦,善於動腦;二是解放學生的雙手,就是要鼓勵學生敢幹、善幹,敢於動手,善於動手;三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就是鼓勵學生敢於觀察、善於觀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鼓勵學生敢說、善說,敢於提問、善於提問;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侷限在狹小的課堂裏,也不侷限在學校中;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多得做不完。

在課程改革的今日,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個世紀後的今日,它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日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陶先生說:"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能夠儘量及揮出來。"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日,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僅有改變自我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本事。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僅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謂極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日仍有着極大的指導意義。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無不閃爍着創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在新課改中的滲透與運用,會讓課程改革更好地發揮出實效,促進新課改的推進。

優秀教育專著心得體會4

本學期,爲了更加完善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我利用課餘時間完整地通讀了李鎮西老師的這部己經打動過無數人的教育著作《愛心與教育》,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尤其是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對他萬分崇敬。

在“手記一”裏,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爲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高考落榜學生寧瑋……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範,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說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爲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對於工作多年的我來說,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但我從未想過,當我讀到李老師的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所以他會給高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他把學生比作“容器”,要向這個容器裏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講的萬同的故事。萬同是書中的一個典型的後進生的形象,在李老師對他所寫的近五十頁的教育手記中,我深深地感到轉化一名後進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與耐心。教育不是神話,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漸變的,甚至會經常周而復始地回到原點。在我看來,我們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有愛心的,然而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稀缺的就是耐心與恆心了。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不斷反思自己:假如萬同是我的學生,我能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羞愧無比!我想我做不到,我會傷心、憤恨、絕望、無奈,會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來寬慰自己,理直氣壯地把萬同清除出我的心靈之外,因爲教育不是萬能的……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一書中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是的,“愛”只一個字,但做起來談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優秀教育專著心得體會5

對於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說,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致力於教育事業服務是我們的宗旨。今天,有幸閱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受益匪淺。

“生命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好處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內含教育的好處。”所謂“生活怎麼樣就受到什麼樣的教育;好的生活受到好的教育,壞的生活受到壞的教育。

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人同生,同進棺材纔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不是以書本爲中心的傳統教育,認爲不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脫離傳統教育的基礎上產生的。“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所需要的教育。

在對學生教學情況的年度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與現實生活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學生喜歡能夠用生活事件解釋科學知識。

陶行知先生將生活教育提升到了一個高度,讓我感震撼,震撼他的精闢和深刻。與此同時,感嘆他對教育事業的遠見卓識。這不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嗎?老師傳授知識來解決學生的疑惑,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工作,學會學習,這是陶行知的著名教育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就是教育的目的。

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這一思想最初就存在於人類社會。生活教育來源於人的生活,隨着人的生活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是與人類社會現實生活的種種相對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教育是在各種生活中進行的。“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是與生活相一致的。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的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教師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打開學生對生活、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教師是活的教科書,孩子可以從“活的”書中感受生活,感受生活。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計算,學會學習。

教師就應像一個有能源支持的火炬,一邊燃燒一邊重獲新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我,才能擁有更高的燃燒值和照亮度,這樣纔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爲祖國、爲民族的教育事業,爲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優秀教育專著心得體會6

品讀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夢》,字裏行間感覺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細流,我順溪而下展現在我眼前的是無限廣闊、無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園。在這教育的伊甸園裏我看到了五個光芒閃耀的花環懸掛在高高的蘋果樹上,它們的名字叫作德、智、體、美、勞。我看到了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諧向上的愛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夢》一書的序言中,朱永新講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真實故事:一位叫布羅迪的英國退休教師,在佈滿塵埃的閣樓上整理舊物時,發現了一疊發黃了的舊練習冊。它們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習作,作文的題目是《未來我是———》。31個孩子有31個夢想,有想當總統的,有想當馴狗師的,有想當領航員的,有想當王妃的……

那位老師突發奇想:把這些本子重新發到同學們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的自己是否實現了50年前的夢想。他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啓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羅迪的手中,他們中有功成名就的學者、企業家、官員,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過去了,布羅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維的作文本。他寫在作文本上的夢想是當一名內閣大臣,他認爲,在英國曆史上還沒有盲人進入內閣的先例,他要創造歷史。正當布羅迪猜測着各種可能,滿懷遺憾地準備把作文本送進一傢俬人博物館時,他意外收到英國教育大臣的來信,信中的內容讓他大吃一驚,同時也感動萬分。信中說:那個叫戴維的就是我,感謝您還爲我保存着兒時的夢想。不過,我已不需要那個本子,因爲從那時起,我的夢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腦子裏,沒有一天放棄過。50年過去了,可以說,我已實現了當初的夢想。今天,我還想通過這封信告訴我其他的30位同學,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戴維的行動使朱永新教授獲得啓迪:誰在保持夢想,誰就能夢想成真;誰能不懈地追尋理想,誰就能不斷地實現理想。

我感到很榮幸,因爲我拜讀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園裏屬於自己的那棵蘋果樹。因爲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權利和責任分享朱教授愛的教育、理想教育的夢想,並用它提醒和改寫自己從今往後的實踐和追求。因爲我也有一顆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跳躍的心。如果你要問我的夢想是什麼?那就是我願我的青春永駐蘋果樹下!

教書數年曾經黯然氣餒過,失意灰心過,作一名幼兒教師有什麼意義?要替一羣孩子梳小辮、擦屁股,穿衣、擦鼻涕,還要教他們知識技能、品德習慣、鍛鍊體能,既要接受家長苛刻的好壞評價,還有隨時接受幼兒園領導嚴格周密的檢查,而在外行人看來幹得再優秀也只不過是個高級保姆。

曾經有人問我:“你們幼兒園裏教師怎麼都這麼青春啊?那你們老了怎麼辦?也和孩子們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隨口反駁說:“年紀大了就當園長或者後勤領導唄!”其實細思量,哪個幼兒園需要那麼多園長,那麼多領導啊?我們老了怎麼辦?還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許很多幼兒教師曾和我一樣思附過這個問題:我們今天的絢麗到底能保持多久?我們的活潑,我們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優秀教育專著心得體會7

今天,我終於在《新教育之夢》一書中找到了追尋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訴我們:“要挖掘你生活中、職業中的內在魅力。”教師,作爲幼兒教師這一職業可能永遠達不到職業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個優秀的、理想的教師,一定會在自己的內心把它排在最前列!是啊!細想一下,不當幼兒教師我們照樣會老,正因爲作幼兒教師我們的外表都比實際年齡要年輕亮麗很多,我們的心態一般都比同齡人要有活力很多,這是我們的職業,我們的孩子給予我們的美麗,是孩子們影響着我們,帶動着我們,年輕着我們,使我們的青春延續再延續......

拜讀了《新教育之夢》一書之後,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麼辦?不再問自己還要教多少年書?還可以跳、唱多久?因爲我知道了“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朱教授說“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後重複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人,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我追求作一個實實在在的教師: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老師;一個自信、自強、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不斷挑戰自我的老師;一個善於合作,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師;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老師;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老師,我相信那必將是一個永遠年輕老師。

花兒不會因爲畏懼凋謝而後悔綻放,小溪不會因爲畏懼乾涸而放棄流淌,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陣子”,它們都知道抓住每個最精彩的“一陣子”去贏取一輩子的生存價值。作爲幼兒教師,或許我們的絢麗也只有一陣子,但只要認真把握好這“一陣子”,使它發揮生命真正的價值,那便是最自然,最從容的生存蘊意。我願自己生命中最美麗的一陣子時光留給蘋果樹下的孩子們,和他們快樂的學習、遊戲。願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懷着“新教育之夢”譜寫自己輝煌的“一輩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