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史記讀書心得15篇大綱

本文已影響 1.47W人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心得呢?現在你是否對讀書心得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史記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史記讀書心得15篇

史記讀書心得1

《史記》這本書不但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本傳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南闖北,嘔心瀝血完成的曠世鉅作,史記讀書筆記4篇。

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那敢於和君主鬥智鬥勇的蘇秦。蘇秦原先窮困,所有人都嘲笑他,最後,他卻憑着自己的毅力與勇氣,用那三寸不爛之舌,讓燕王將整個國家託付給他。聯繫生活,再想一想我,我雖然有足夠的勇氣,可是,我的毅力,在嗎?我不知如何判斷,便想起了往事。以前,我總是一件事沒做完,就去做另一件事:有一次,我正在做作業,可不知怎麼了,我卻很想看書!於是,我不由自主地拿起書看了起來!以後,我再也不這樣了。我應該把一件事做完,再做另一件事,不能半途而廢,把每一件事做得完整快速,還要保質保量。才能進步更快,超越自我。不僅學習是這樣,日常生活也要這樣做。

《史記》告訴我很多道理,讓我受益匪淺。

史記讀書心得2

在中學老師就曾推薦過《史記》這本書,告訴我們,作爲一箇中國人要了解自家的歷史文化,必讀《史記》,沒想到我直到大學纔開始讀<史記》。

在中國這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泱泱古國裏,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先賢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精神財富——古文典籍。其中,滿天星辰中,《史記》是最爲璀璨,最熠熠生輝的一顆。讀《史記》,可以感到3000年前是羣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爭霸的崢嶸歲月。《史記》是我國第一步通史,記述了皇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司馬遷爲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司馬遷奮起寫作,用了整整18年時間,在他60歲時,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鉅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啓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史記》思想深刻,氣勢開闊,筆力雄放,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讀《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塗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爲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王位的重耳……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靈。

在司馬遷筆下,有多少英豪以他們的汗與血,情與志來盡忠,書寫“精忠報國”這四個熠熠生輝的字。“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荊軻受命大廈將傾之時,壯志未酬咸陽宮;“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縱馬西北塞北,笑談渴飲匈奴血。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已褪色成書頁發黃的史書,鈴鈴作響。二就是書頁翻動之間,那精神的鐘鳴綿延至今,聲聲清晰,聲聲震撼,餘音嫋嫋,激盪心間。《史記》傳遞着那古老、悠揚的鐘聲——精忠報國,一首在中華歷史長河中蕩氣迴腸的英雄交響曲。它讓我領悟到什麼叫做“精忠報國”的豪情壯志。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百姓與其團結一心,風餐露宿,終於制服水患,而使華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勾踐臥薪嚐膽,越國百姓與其同甘共苦,奮發圖強,最終雪恥復國,而成諸侯強國。今天,這精神依然在發光,在弘揚。曾記得,在20xx年年初暴風雪肆虐的日子裏,正是全國上下萬衆一心讓我們挺過了難關——武警戰士撲在高速公路上頂着寒風奮力除雪,疏導交通;電力職工在高空連夜搶修受損電網,甚至付出了寶貴生命;出租車司機在油價高漲的日子裏免費接送貧困市民。古往今來,在困難挑戰面前,尤其是在事關民族利益的緊要關頭,衆志成城,每個國人心中的一道長城。

培根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是善辯。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在迅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我們的科技越來越先進。我們黨的生活越來越美好,但是我們依舊需要中華民族聰慧的祖先給我們奠定精神基調,在我們構思宏偉藍圖時,給我們前車之鑑,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中找到我們的幸福未來。

史記讀書心得3

窗外的聲音,時而如微風佛過輕揚的柳樹,時而如暴風掠過水麪。一種節奏,一種韻律,一種閒適,更有一絲愁緒!讓我想起了《史記》,感受到了美,一種莊嚴的美。

所有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服,因爲他們認爲荊軻一去很難回來。他們來到易水邊,太子丹爲荊軻送行。

荊軻爲了燕國不被秦滅亡,爲了燕國人民不被殺害,毅然向西進發;爲了報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犧牲自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邊的樹落下了一片樹葉,落入水中,隨水去了沒有再回來。

荊軻自知大事不能成功,就倚在柱子上大笑,說:“我今天之所以刺殺你沒有成功,是想要活捉你。”荊軻身中八劍,血流如注,但卻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以勇者的形象站立在秦王面前。

《史記》不僅反映了西漢武帝以前社會風貌,而且以雄渾剛健的語言描述了許多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塑造了無數歷史人物。給我帶來了精神享受,讓我感受到了莊嚴的美。

史記讀書心得4

我們聽到雄才大略的大丈夫不能大展拳腳的故事時,總是會感慨道“生不逢時”,併爲之神傷。而具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美名的《史記》中有許多的英雄憑藉自己的滿腔熱血和卓越才能,在亂世中把握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

項羽和劉邦就是十分鮮明的對比,項羽是楚國大將出身,而劉邦只是出身農家,論人脈,論教育,結局彷彿註定是項羽勝利,然而故事並沒有那樣想當然!呂蒙正的《時運賦》中舉例道:“楚王雖雄,難免烏江自刎;漢王雖弱,卻有江山萬里。”楚王自刎留下太多遺憾,劉邦稱帝在後世也是褒貶不一,那麼爲什麼故事會發展到這種地步呢?

一、個人性格差異

項羽其人接受的是名門望族的軍事教育,他身上還有着大家之風範,他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將才而非亂世中的明君。項羽在《鴻門宴》中放走了劉邦,即使范增多次暗示項羽去誅殺劉邦,項羽都因爲自己的優柔寡斷放過了他,既錯失了良機,還折損了自己的間諜。他重情重義,卻又剛愎自用。他會因爲“無顏面見江東父老”而自刎,會唱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無奈,但是他又能只因不能達成共識去處死宋義,這樣複雜的考慮也使他更加矛盾,不敢全然相信屬下的忠心,最後漸漸在離間計中失去了自己所掌握的優勢,失去了亞父范增,昔日彭城大戰的風光不再,垓下之戰大敗。

而劉邦是農戶出身,沒有接受過系統專業的軍事教育,他會採用不入流的手段來保全自己。在逃亡路上,爲了減輕逃亡的難度,劉邦從馬車上拋下自己的一雙兒女以保全自己。項羽抓住劉邦的父親以要挾劉邦,而劉邦卻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爲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劉邦禮賢下士來招納賢才,也冷血無情成就大業。

項羽和劉邦都有自己的耀眼之處,若是在社會安定的朝代,項羽大可成爲一位名揚四海的大將,卻不適合當工於心計的君主。劉邦善於籠絡人心,明白用什麼方式使人對他死心塌地忠心耿耿。是時代選擇了劉邦!

二、軍事力量懸殊

據史料的記載和推測,我們能判斷當時楚軍處於絕對劣勢,西楚國位於長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萬楚軍成爲絕對的孤軍,而漢軍聯兵約達五十萬以上,人數上的對比不由得增加軍隊的壓力。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敵則戰之。只要將領參照這個原則,就不至於在實力優勢的前提下犯太大的錯誤。人數多就要避免頻繁作戰,採取守勢尋找決戰機會。反過來人數少就要想辦法避免決戰,儘量多爭取小的勝利積累成大的勝利。假設其他的條件兩軍相同,那也是劉邦的軍隊勝率更大,更何況事實更加殘酷:當時楚軍缺糧已經幾個月,士兵飢餓,十二月的大冬天楚軍多穿着夏秋季的裝備,軍隊根本沒有半點補給;與之相對,漢軍精力飽滿、糧食充足,這種優勢就不必多說了。

況且漢軍分五路有秩序推進,先佔楚土,再行合圍,步步爲營,包圍完善,楚軍難以發動突然性的反攻。楚軍因爲項羽不捨得放權實力不斷削弱,而漢軍因爲劉邦的調度得當實力更加雄厚!

三、反思與啓示

這幾日我不斷思考“研讀《史記》的意義所在”,難道只是爲了寫一篇感悟嗎?讀史使人明智!反覆咀嚼《史記》中的故事,我更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劉邦的“拋棄兒女”或許有其考量,項羽的“斬殺良將”也或許有隱情,我們並非他們,但是我們應該從歷史人物的經歷中提煉出對我們有益的啓示!人生是一場長跑,像項羽這樣所謂“贏在起跑線”上的人也可能敗給“草根少年”劉邦,而我們應該摒棄所謂的“起跑線”的教育模式,不驕不躁不氣不餒,活出自我!

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曾引用蘇秦所說“使我有洛陽二頃田,安能佩六國相印”,坦言自己的發展歷程,蘇秦學成遊歷多年,潦倒而歸,隨後,刻苦攻讀《陰符》,遊說列國,得到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關。郭德綱先生從不被接納到選擇自己開創相聲的新段子,再到演出沒有觀衆的艱難困境,到如今德雲社成爲亞洲最大男子天團,其中的心酸豈是外人能夠體會到的?他們都曾一無所有,卻也能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我又忍不住思考:假設楚王與漢王出生在另一個朝代,假設蘇秦有了二頃田,假設郭德綱先生在進京的時候加入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劇團,故事又會發展成怎樣?大抵這就是冥冥之中的時勢造英雄吧!

時也!命也!運也!

史記讀書心得5

司馬遷的《史記》,貫通祖國三千餘年的輝煌歷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爲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經典之作。

該書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三千年璀璨的禮貌,生動的描述了三千年大大小小的一些史事。讀過這本書,讓我深深得感受到了祖國文化的偉大,令我心存敬意。史記的生動描述一向鼓勵我們的寫作,以及我們祖國的發展,史記一出來,可謂是洛陽紙貴啊。

一部偉大的作品,總會有輝煌的成就。《史記》這一部偉大的作品,是祖國文化史上的一顆明珠。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心境也在爲之而改變。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簡便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就像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書爲侶》一文中所說的那樣,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歷史旅行,讀者像是穿越了時空,成了一位歷史事件的親歷者,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就彷彿在和司馬遷應對面的談話,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魯迅譽之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一本令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當細細閱讀的經典!是一本既生動趣味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史記讀書心得6

《史記》這本書裏面有一個小故事,名叫《食客馮諼》。這裏面的故事可精彩了,我可喜歡看了。

這本書主要講了有個名叫馮諼的齊國人,家裏十分貧窮,就託人找孟嘗君。說他願意投於他門下。孟嘗君同意了馮諼的請求。馮諼來後,有許多人瞧不起馮諼,只給他粗茶淡飯。有一天,馮諼倚柱彈劍而歌:“長鉠歸來乎,出無車”孟嘗君給馮諼配了馬車。可又過了幾天,馮諼又嚐到:“長鉠歸來乎,不能養家,孟嘗君便給他親人送飯。有一次,孟嘗君讓馮諼到了薛地,把債券燒了,民呼萬歲。之後,孟嘗君去薛地,百姓扶老攜幼夾道歡迎。我十分敬佩馮諼和孟嘗君,因爲馮諼懂得收買人心,他把債券燒了,把薛地百姓的民心都收買了,得到了人們的擁護。而孟嘗君卻懂得收買人心,招納賢士,借用他人的智慧和才能爲自己服務,三教九流,各有所有。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要會收買人心,招納賢士,利用別人的長處來補救自己的不足。

史記讀書心得7

我有許多課外書,其中《史記》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要問爲什麼?那是因爲作者給了我心靈的震撼。

《史記》的作者是漢代史官司馬遷。當年,他被打入大牢,義憤填膺想自殺。可是他覺得自己就這樣死的話,輕於鴻毛。於是他振作精神,用自己的血淚鑄就了《史記》這本著作。我讀完了他的故事,不由陷入了沉思:是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這種頑強拼搏的精神。現在的孩子,物質條件非常的優越,吃得好,穿得好,樣樣都能得到滿足。可是卻承受不住任何打擊。報紙上、電視上、廣播裏報道孩子自閉、自殺的消息屢見不鮮。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如果一點點壓力夜承受不了,那麼將來的重任如何擔當?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我雖然還不能跟司馬遷相提並論,不過我卻在努力鍛鍊自己的意志。我長的比較胖,每次上體育課,我總是累得氣喘吁吁,每次體育測試,我也是勉強過關。爲了增強體質,提高自己的體育成績,我定下了鍛鍊身體的計劃,同時我也下定了鍛鍊自己意志的決心。每天早上,我堅持6點起牀跑步,跑45分鐘。做一件事情也許很容易,但是堅持做一件事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夏天還好,可是冬天就比較困難了。每當我思想懈怠時,我就用司馬遷來鼓勵自己。現在我已經堅持了一年多,身體結實了,自己覺得做事夜有毅力了。

我想,只有從點滴小事做起,逐漸鍛鍊自己,才能做一個頑強的人!讓我勇敢面對現實,努力拼搏吧!

史記讀書心得8

因爲下個學期我們就要開展古代漢語的學習了,而史記作爲古代漢語著作的典範,尤爲值得我們去閱讀。《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我們在初高中時期時都接觸了《史記》的內容,比如《項羽本紀》以及《陳涉世家》這兩篇文章。在學習這兩篇文章時,老師都特意強調過本紀記載的是帝王,世家記載王侯將相。《陳涉世家》中的陳勝,吳廣都是鄉野村夫,沒有文化,沒有地位,沒有財富。他們之所以反抗只是因爲在趕赴服徭役時因大雨延期遲到,而秦律嚴苛,凡是延期都會被殺,因此陳勝吳廣在半路上決定要反抗,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呼籲與倡議。利用魚腹中的紙條大楚興,陳勝王,助公子扶蘇爲王來開展起義。可以說,陳勝吳廣的起義拉開了反抗暴秦的統治序幕。因此雖然陳勝並不是王侯將相,也將他記錄於世家這一部分,正是因爲他的貢獻。因此是可以理解的。

項羽兵敗,自刎烏江。可以說是一個失敗者,即使卻被記錄在《史記》中,也應當記錄在世家中,但是太史公司馬遷卻將項羽記錄在本紀中。可以說項羽被破例記錄在本紀中,是由於太史公的個人情感問題。太史公認爲西楚霸王項羽雖然兵敗如山倒,自古以來勝者爲王,敗者爲寇,但是卻不能磨滅項羽是個英雄的事實。

所以說《史記》這本書的意義不僅是爲我們這些後人記錄下那段歷史。讓我們後人能夠以史爲鑑,少走彎路。可以讓我們與過去的先賢對話,較爲直面客觀的瞭解他們的人生。同時,《史記》中出了許多成語歇後語。例如,指鹿爲馬這個成語便是出自秦始皇本紀中趙高的話。不僅可以讓我們瞭解歷史,並且可以讓我們增長閱歷,豐富知識。

《史記》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吸引力便是太史公第一次把歷史人物以紀傳體的形式展現給大衆。可以較爲直觀且客觀的給讀者對於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蹟。比如我印象最爲深刻的是《項羽本紀》。第一次接觸到項羽本紀是在語文課本上,但是是節選。因此如果想要有自己的想法,便需要看看《史記》這樣可以直接瞭解,不是從百度上隨意找的,真實性並沒有保障。同時,現在各種各樣的歷史劇會曲解一些歷史人物來滿足劇情的推進,這在看劇的範疇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歷史的嚴謹度上就會有影響。

史記讀書心得9

我讀《史記》這本書後,覺得自己的知識又增長了一些;人也感覺輕鬆多了。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武王伐紂》。

我曾經看過《封神榜之武王伐紂》這部電視劇,我覺得特別好看,裏面還有妲己、申公豹等各種妖魔鬼怪,這些都是妲己請過來抵抗武王伐紂的。但是我的《史記》這本書上卻沒有。當然,因爲那些都是神話傳說,並非真理,實際上是治理無方的紂王,他只知道吃喝玩樂,不理朝政,不僅他不理朝政,而且大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後來武王帶着軍隊來伐紂了,紂王也派七十萬大軍來抵抗,但那七十萬人裏面,沒有一個人不恨紂王的。後來,武王殺進來的時候,七十萬大軍有的投降,有的自殺,還有的爲武王叫開城門。最後,武王的軍隊如潮水般撲向商紂。紂王見大勢已去,便身着寶玉衣投鹿臺而死。

《史記》,我最愛的書。

史記讀書心得10

今天我讀了《史記》裏的虞舜的故事,被虞舜的精神感動。書中爲我們講了一個孝敬父母、寬厚仁愛的虞舜。虞舜有一個糊塗透頂的父親、一個撒謊無事生非的繼母和一個奸詐貪婪的弟弟。他的父母和弟弟一心想害死他,一次他們讓虞舜去修理倉庫,然後他們在倉庫四周防火,想把虞舜燒死,這樣他們就能得到虞舜的金銀珠寶,不料虞舜卻全身而退,毫髮未損。他們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讓虞舜去挖井,當虞舜挖到深處時,他們便拿起工具開始填井,不料虞舜早在這之前已經另開出一個出口通向地面。但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他並沒有變成一個陰險小人,卻成爲了一個愛護子女、親近兄弟、孝敬父母的人。

我們應該學習虞舜的精神,在生活中要愛護子女、親近兄弟、孝敬父母,並且能寬容別人,而不是斤斤計較、以牙還牙、以暴制暴。

史記讀書心得11

我個人很喜歡歷史,我的夢想就是當一名歷史學家,喜歡讀歷史書,《史記》就是其中的一本。

《史記》是西漢時期漢武帝年間司馬遷所著,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五帝時期至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本書有本紀、書、世家、列傳(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還有表)。

讀《史記》我更正確的認識了不少的歷史人物,秦始皇就是其中一位。一開始認爲秦始皇是昏君,但讀完此書後,我認爲他是一位明君。他爲何修築長城?雖說費人力,但他不也是爲了提防匈奴殺入中原嗎?若不修築長城,匈奴殺入中原,百姓就無家可歸了,所以秦始皇也是爲了百姓考慮的呀!

《史記》不僅讓我認識了許多歷史人物還讓我在當中學到了做人、做事等很多知識和道理。我從晉世家晉文公重耳的事件中,我學到了做人要誠實守信、說到做到。當年重耳流浪到楚國,楚成王把他當作國君的貴賓一樣對待,一日,成王問:&ldqu;公子回國做君之後,如何報答於我?&rdqu;重耳說:&ldqu;如果我們兩國有日相戰,我願退三舍迴避您。&rdqu;有一年,楚國和晉國交戰,文公(重耳)沒有忘記當年的言語,果然退避三舍迴避成王……我從魯周公世家《三小亂國》這一故事中,我知道了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管仲將要去世,桓公問他:&ldqu;誰可以繼承丞相之位?&rdqu;管仲說:&ldqu;甯戚不在了!&rdqu;&ldqu;那易牙呢?&rdqu;&ldqu;決不可!易牙、豎刀、開方三人,決不可以親近!&rdqu;&ldqu;可易牙煮自己兒子(親生)的肉給我吃!豎刀自願接受刑,侍奉於我!開方願拋棄太子之位,連自己的父母去世都不去奔喪!甘願做我的臣子!&rdqu;&ldqu;易牙連兒子都能捨,有那會在乎君王呢?豎刀連自己的軀體都能捨,又哪會在乎一個國君呢?開方連自己的父母都能捨,那會在乎一個君王呢?&rdqu;管仲去世後,桓公沒聽管仲的.奉告,重用易牙、豎刀、開方,桓公去世後,三人興風作浪,齊國大亂。

讀完《史記》後,讓我瞭解了歷史!

史記讀書心得12

龍門有靈秀,鍾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

憐才鷹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立德,立史官之德;立功,立史實之功;立言,立史家之言。

司馬遷作爲歷史學家的楷模,開創了紀傳體通史的先河,承董胡前,其魯迅後,使文學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幾千年來爲文學工作者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司馬遷所處的時代,是西漢最鼎盛的漢武帝統治時期,當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思想大變動的時代,黃老道學、儒家學說,兩個競爭最爲激烈的學派,最終在董仲舒的大一統、天人三策的思想之下,儒家學說成了中華民族20xx多年來的封建統治思想。

司馬遷就是生活在這個變幻的時代中。他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又受其父親司馬談的影響崇道。在儒家學說的影響下,他累積了功利意識;在道家的影響下,他受到齊、楚的浪漫主義傳統薰陶,所以,他根本上是一個詩人,是一個浪漫主義者。

通常人們把竹文化和儒文化聯繫在一起,在竹子身上,儒生們或看到氣節、風骨,或看到虛心、謙恭。竹子的那種挺拔向上,志高萬丈的精神,更爲衆多文人志士所追求、推崇。

司馬遷那種忍辱負重的高風亮節,也許也是或多或少受到儒家文化影響所致。漢武帝時代是一個文化昌明、人才輩出的時代,其中文章兩司馬,一個是司馬相如,另一個就是司馬遷。或許心高氣傲的漢武帝處處都想讓他人臣服於自己,司馬相如最終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御用文官,他的思想完完全全屈服於皇帝,《大人賦》、《上林賦》數不勝數。漢武帝成功地駕馭了一個人的思想。當然司馬遷也不會逃出他的視線,但司馬遷不卑不亢,寧可受到奇恥大辱也不願屈尊於高高在上的皇帝。也許這就是他最終爲李陵伸冤,然後被處以宮刑,最後發奮完成了流傳千古的《史記》的緣由。立德、立功在這方面完全展現。

《史記》作爲一部史書,在成一家之言方面是一個創舉。言者,議論也,即有意表達一個人的思想主張的意思。成一家之言,既要繼承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風氣、傳統,又要在史學領域中有所創造,敢於拿出自己的主張。當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司馬遷卻要來一個成一家之言,顯然是對正統儒學表示的一種抗議。

我們可以知道司馬遷著史絕不是簡化爲文獻的收集、整理與考證,或是以一種冷漠的態度從外部觀察歷史,而是帶着他自身深切的痛苦去理解過去時代人物的奮鬥與成敗,而書中最爲精彩的也是描寫這些人物的部分。《史記》是文學的歷史,也是歷史的文學,而文學滲透着情感,因而單純就藝術的結果來說,它就是情感參與和歷史的高度統一。歷史被賦予了精神纔是活生生的、有靈魂的歷史。司馬遷的《史記》是有生命的歷史,這浸透着作者的滔滔情思和進取的人生觀,其人生的憂患意識與悲涼感也因此而生出文學的抒情性。

司馬遷爲我們打開了瞭解歷史、感受歷史的大門,透過《史記》我們還看到一個飽經憂患而又感慨深沉的學者,那堅持理想、百折不撓的複雜而又痛苦的心。

所以,魯迅先生給予《史記》高度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讀書心得13

以前沒有閱讀過《史記》時,也曾聽老師說起過,每次提起這本書,老師們就大讚特贊,說這本書是史學界寶典,魯迅先生不是也說過《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讀中國歷史不能不讀《史記》。在進入大學學習歷史專業後,讀史記也成爲我們首要並且必須的任務。讀了《史記》,能領悟到司馬遷那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作爲史學家的嚴謹和豐富的想象力,我深深的喜歡上了《史記》,如果沒有它,那麼秦漢以前的歷史研究會是多麼蒼白無力!感謝司馬遷,爲後人留下一筆寶貴財富。

《史記》是一部歷史鉅著,他博採衆家之長,對每一事物都詳加記敘,從不含糊其辭,從中可以看出司馬遷的嚴謹:我們可以仔細猜測們個人的性格:執法嚴明的商鞅,雄才大略的秦始皇,陰謀詭計的趙高,善於用人的劉邦,英雄氣概的項羽,聰明而又冷血的太后,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這一個個鮮明的人物都是歷史上真真正正存在過,被司馬遷還原的人物。從《史記》中我深深的被項羽打動,記得那個從小就懷有遠大理想,謂其叔“彼可取而代也”的項羽,記得那個夜晚,飲帳中悲歌慷慨,自爲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的項羽,記得那個垓下被圍,渡至陰陵,但是仍以寡敵衆、不服天命的項羽。李清照曾這樣評價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如果項羽過了江東就不是項羽了,他就是這樣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這是他的英雄本色,而這個項羽就是《史記》刻畫出來的,儘管別的書中有關於項羽的事蹟,但這一切都是從《史記》中衍生出來的,怎能讓我不愛《史記》?

《史記》還是一本文學鉅著,不同於《離騷》,有華麗的辭藻和浪漫的想象,史記以其樸實的文字和適當的聯想,將一個個歷史故事向我們娓娓道來,描繪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從史記中我深深的被項羽打動,我們也可看出司馬遷個人的信仰,那就是:所有中華兒女都是炎黃子孫,來自同一個祖先,這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可找出原因,司馬遷所處時代是漢朝大一統,繼續通過思想統一鞏固政治統一,思想統一是鞏固統一的法寶。由此可知,任何時代獨具有階級性,而所有的文學史學都是社會狀況的反應,《史記》是漢王朝的一面鏡子,從中可看出漢朝的歷史。

毫無疑問,《史記》也有缺陷,儘管是一部大作,具有相當大的文學價值,但也有一些缺陷。首先是在記錄上的侷限,有一些記載有問題,以致後人懷疑《史記》的真實性,但是我想說“任何作品都是應時代的要求產生的,都有依據,實際儘管有缺陷,不能全盤否定,只能是仁者,見人智者見者。

史記讀書心得14

有人說他是千古奇才、有人說他有滿腹經綸、有人說他是偉岸君子、有人太多太多不同的評論充斥在耳畔,他是史學家也好,文學家也罷,都讓人震憾、讓人心痛。他就是是編寫了50萬餘字《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約前145~前87),陝西韓城人。他是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寫的《史記》,計130篇,約50萬字,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元年約三千年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傑出的歷史人物,是中國古代歷史的總結,也是光耀千古的文學著作。

司馬遷幼年是在韓城龍門度過的。龍門在黃河邊上,山嶽起伏,河流奔騰,風景十分壯麗。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之河滋養了幼年的司馬遷。他學習十分認真,遇到疑難問題,總要反覆思考,直到弄明白爲止。在父親的薰陶下,他從小立志做一名歷史學家。從20歲起,司馬遷開始到各地遊歷,考察歷史和風土人情,爲他日後編寫史書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後,他常有機會隨從皇帝在全國巡遊,又蒐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還了解到統治集團的許多內幕。他還如飢似渴地閱讀宮廷收藏的大量書籍,收集了各種重要的史料。然而,就在他寫《史記》的時候,爲李陵說情觸犯了漢武帝,被關入監獄,判處了重刑。

當時間的流水衝過了千年的堤岸,我們回望古人憑藉的只有那些留在書籍上的古老文字。透過飽蘸墨香的方塊字,我們看見了一個錚錚鐵骨的漢子忘卻了自身的榮辱得失在奮筆疾書,筆下流淌出了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忍辱負重的他終於在13年後出色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也終於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司馬遷的故事告訴我們:不管遇到多大的恥辱與困難,只要堅強不懈任何事都會成功。如果堅持不住烈日的曬打,駱駝怎能在沙漠中行走。如果不經起滂沱大雨,怎能出現美麗的彩虹。如果不經過逆境的折磨,人怎能懂得堅強。總之一句話: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史記讀書心得15

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並撰寫出一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史學鉅著《史記》,可誰知道司馬遷寫史記的路是多麼艱辛,困難的呢?司馬遷十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二十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平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爲了完成父親的遺願,他開始撰寫《史記》。

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遭到殘酷的宮刑後,他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人總要死的,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

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想到這裏,他盡力剋制自己,把個人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新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爲《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的一本書。怎麼樣?司馬遷寫史記的路程艱辛嗎?這篇文章讓我們知道挫折,困難,失敗是每一位成功人士的必經之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