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說課稿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通用5篇)

本文已影響 9.74K人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通用5篇)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中彩那天》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五組教材中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的是一名修理廠的技工,無意中抽中了大獎,但是抽中大獎的彩票卻是他幫同事代買的。經過思想鬥爭,他把大獎送給了同事。作者讚揚了這種誠實、守信的品質。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14個生字,理解課文內容。

2、能力目標:

①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②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體會到課文中的父親、母親的人格魅力,做一個誠實、有信用的人。

(三)教學重點:理解父親從不願意把大獎還給同事,到最後還給同事的矛盾經過。

(四)教學難點:理解父親面臨的道德難題。

  二、說教法

本課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和文字感染力,蘊含着一個做人的道理,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訓練的好文章。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採用了對比朗讀、自由讀、嘗試性讀、帶着疑問去讀、比較讀、互問互讀、分角色表演讀等多種方法,讓生在反覆讀,反覆感受文中的人和事的過程當中,從而領悟課文,感知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尤其是本課的重點,要讓學生理解父親從不願意把大獎還給同事,到最後還給同事的矛盾經過。因此,我決定引導學生抓住描寫父親動作、神態的句子反覆讀、體會、交流,感受父親的高尚品質,在感悟語言的同時受到崇高人格的薰陶和感染。

  三、說學法

識字教學仍然是中年級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但與低年級有所區別,要使學生能比較熟練地運用查字典自主識字,具有初步的識字能力。因此,在教學本課之前,我安排學生預習生字新詞,爲讀好課文作好鋪墊。

教師不再用自己對課文的分析講解去取代學生自身的主體感受,而是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都儘可能地讓學生自我活動,去讀書、去思考,參與議論,參與交流,使他們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觸課文,從而更好地去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只有讓他們多讀讀課文,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從讀中理解內容,從讀中領悟父親前後兩次不同的心情。讓學生自己去發揮想象,自己去發現,自己去討論,在讀中不斷去體會。而且,我設計這節課主要採取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給學生相宜的課堂學習“自由度”,給學生“自主感受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塊”,給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時間,讓學生自由讀,讀中思,思中悟,體會課文中父親高尚的品格。使課堂真正成爲一個學生思維浪花相互激趣、強烈碰撞的信息交換場。

  四、說教學設計

這篇課文所展示的社會和人生畫卷,能啓迪學生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入思考,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我將引導學生在讀、思、想、說的教學活動中受到思想教育,去體驗、去感受、去領悟人格美。具體的教學設計如下:

1、啓疑,導新課,初讀感知

一開課,教師便出示一個模型,通過識字比賽的方式獎勵給一位同學,並讓他談談得到這份獎品的心情。隨後,教師便引出“我們中獎了都會很高興。可是有一個人,他雖然中獎了,但是他神情嚴肅,沒有一絲喜悅,這到底是爲什麼呢?”從而揭示課題《中彩那天》。接下來,讓學生帶着疑問去讀課文,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在初讀中感知了課文內容。隨後再採用多種識字方法檢查學生預習的生字新詞的情況,使學生感到老師是尊重他們的勞動的。

2、解疑,看插圖,細讀理解

本文共有兩幅插圖,一幅畫的是父親中彩後卻神情嚴肅,看不出一點高興。另一幅畫的是父親打電話給庫伯,要把車子還給他,臉上洋溢着笑容。這兩幅圖其實也就是表現了父親中獎後的思想變化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兩幅圖,找出與之相對應的句子讀一讀,邊讀邊想。重點引導學生抓住描寫父親動作、神態的句子反覆讀,並把自己讀後的體會、想法與周圍的小夥伴進行交流,在交流合作中實現了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學習。

3、爭論,抓重點,精讀欣賞

爲了激發學習的參與興趣,我將安排一個“小小辯論會”,讓認爲車子應該還給庫伯的同學作爲正方坐在右邊,認爲可以留下車子的同學作爲反方坐在左邊。先讓他們在組內討論,準備充分的理由,可以在課文中找,也可以自己想像。在爭辯過程中,當覺得對方言之有理時,可以改變選擇,變動座位。讓學生的情感、興趣、個性、思維、人格等在爭辯、交流中得以反映,在爭辯中進行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

4、表演,看動畫,分角色讀

學生在自由爭辯的過程中逐步感受到父親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此時,教師播放課文內容的動畫,讓學生爲其中的人物配音。這樣,讓學生走進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去貼近人物的心靈,入境動情,獲得了思想啓迪,而且有助於創造力的培養。

5、想象,解難點,暢談體會

課文語言有一些未定點,教師應憑藉這些未定點,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拓展學生心靈的空間。如庫伯派人把汽車開走後,“我”和爸爸、媽媽是怎樣的心情,可能有些什麼對話。可以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摹擬對話,引導學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美,從而使思維動起來,體驗真起來,語言活起來。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2

《我們愛祖國》是西師版四年級(下)的一首現代詩。全詩共有8小節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爲1—4節,圍繞“什麼是祖國”這個問題,詩人以行去流水般的文字,展現了祖國各個方面的風貌,視野開闊一氣呵成;第二部分爲5—8節,圍繞“什麼是對祖國的愛”這個問題引導我們在生活和學習的各個細節中去捕捉,實現自己對祖國的愛。全詩語言優美,節奏明快,朗朗上口,極富感染力,易激起學生的愛國之情。

其次,談談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

本課教學分爲兩課時,我根據本單元訓練重點和中年級學生的學段目標,結合新教育有效課堂教學框架,我爲第二課時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A類:熟讀詩歌,理清詩歌的結構。

B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作者生動的語言所展示的詩情畫意,仿寫詩句。

C類:感受祖國悠久的歷史文明和蓬勃的發展,激發孩子們愛祖國,爲祖國驕傲、自豪之情。

教學學重點:

通過誦讀、瞭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所展示的詩情畫意,並有意識地學着仿寫詩句。

教學難點:

將優美的詩句通過積極的體會、想象轉化爲對祖國的全新認識,激發學生對祖國澎湃的愛。理解詩歌詞句、體會詞句的美,詩歌的美。

第三、說說教法學法

德國教育學蒂惠斯說過教育的藝術是激勵、喚醒和鼓舞。《語文課標》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本課我採用情境教學法、語言描迷法、質疑引探等教學法,學生採用讀中感悟,自主創造的學習方式來提高自己寫作能力。發展創新思維。

第四、說說教學程序

《語文課標》指出: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教學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我以學生爲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爲基礎,重誦讀,重感悟、重探究、重創新。整個教學,以“愛”爲基調進行着。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3

《蝙蝠和雷達》是人教科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三組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覆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啓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文中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能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並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於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啓示做到對大自然有新的發現,在語文學習上有新收穫。

結合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蝙蝠夜間飛行的特點;

2、自主填表法弄清三次試驗的結論,合作交流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怎樣的啓示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繫;

3、激發學生從小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受到啓示的

根據以上的依據,我進行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

出示謎語:謎面是:會飛不是鳥,兩翅沒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動,捕捉害蟲本領高。(打一種動物)

謎底是:蝙蝠。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雷達。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蝙蝠和雷達》這篇課文。板書課題《蝙蝠和雷達》。通過猜謎語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並初步感知蝙蝠的情況,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它的頭部和軀幹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間有皮質的膜,沒長羽毛。視力很弱卻能在夜間飛翔、吃蚊、蛾等昆蟲。打開語文書P43,看文中的插圖,這是一隻正在夜裏飛翔的蝙蝠。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學任務:

1、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使學生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2、從整體上了解課文,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三、精讀課文

三次科學實驗,蝙蝠、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間的聯繫是這一節的教學要點,爲達到要求,我先採用“獨立思考、同桌討論”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實驗的方法、結果及結論(表格形式出現)。接着讓學生分別說說實驗的經過。這樣就使學生在多讀、多說的基礎上深入瞭解了三次科學實驗的過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從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和理解、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

第二步:指導學生揭開蝙蝠探路的祕密。蝙蝠發出和接收超聲波這一內容比較抽象,爲了使學生易於接受,我採用了觀察演示的方法來開展教學。教學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樣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然後讓學生邊聽讀邊看有關蝙蝠飛行的幻燈片演示並思考問題,並要求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回答,弄清祕密。由於幻燈片這一輔助手段的運用,使抽象的科學原理生動形象化、顯現化,有利於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這正體現了大綱提出的“閱讀教學要着眼於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習獨立思考,學習怎樣讀書。”

  四、課外延伸,擴展思維

課標指出:“要注意課內和課外的聯繫。”因此,學完課文後提問:“雷達是仿照蝙蝠製造出來的,科學家還從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啓示,製造了哪些現代化設備?”以此擴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把學習由課內引向課外,激發學生閱讀關於仿生學的科普讀物和樂於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五、談話結束,激勵創造

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科學的征途是無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將來也利用仿生學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設備?只要大家今後多學習知識、多留心生活,做到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善於探索研究,充分打開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夠辦得到。這樣結束課文,給學生留下了一個思維空間,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激發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及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六、說板書

用簡易表格明確地表示出:科學家通過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裏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個板書設計直觀、簡潔反映了蝙蝠、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體現了它們之間的聯繫。這樣的板書,便於學生掌握課文內容。

  【說教材】

《蝙蝠和雷達》是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介紹了科學家通過對蝙蝠情況的研究,找出蝙蝠爲什麼能在夜間順利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啓發,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飛機夜間安全飛行,從而激發學生了解科學常識興趣的一篇說明文。在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特點及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確定了本課第二課時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目標: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飛機能在夜間安全飛生是從蝙蝠身上得到啓示,知道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教會學生學習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讀、寫、聽、說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標:通過學習激發學生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重點:1、瞭解雷達和蝙蝠之間的關係。

2、抓住重點詞句,弄懂科學家是怎樣發現蝙蝠飛行的奧祕的。

難點:弄清飛機夜間安全飛行和蝙蝠之間的關係。

設計這樣的教學目標、重難點是建立在《大綱》和單元訓練重點的基礎之上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力。

  【說教法】

本文是一篇講讀課文,應該以訓練學生的閱讀基本功爲主。因此,在教學中我滲透了讀、寫、聽、說訓練,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具體教學方法如下:

1、愉快教學法:有研究表明,學生在沒有心理壓力,心情愉快的情況下的學習效果要比心情緊張、恐懼時的學習效果要好。因此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都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中主動地參與學習,在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的同時充分調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愛學、樂學。

2、以讀導學法:語言文字的學習關鍵在於悟。從朗讀中理解文意不愧爲一種較好的悟文方法。因此,我在整個教學程序中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重點詞句的品讀,讓學生從讀中去感悟,從讀中去理解。

  【說教學過程】

爲了從文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訓練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我在教學中指導學生用品讀——感悟——說話複述的方法來學習課文,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說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引入學習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也不例外。爲了提起學生的興趣,我在導入課文時出示蝙蝠標本及雷達圖,並激趣提問:同學們,這是什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先扶後放調動興趣,這個課時的重點是讓學生理清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因此,我講課的側重點是第六、七兩個自然段。我針對三、四、五三個自然段內容較爲淺顯的特點,主要採用以讀爲導、先扶後放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爲理解蝙蝠和雷達的關係做好鋪墊。四、五兩個自然段雖不是重點段,但卻是讓學生理解蝙蝠飛行原理的關鍵,因此在講課時也不能掉以輕心,在教學中我主要採取先扶後放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對三次試驗的學習。我先讓學生從朗讀中理,再用扶的方法指導學生完成二、三次試驗的填表。爲了鞏固學生對三次試驗內容的學習,我採用男女同學用動作來演譯三次試驗過程的方法加深理解。三次試驗得出的結論我摒棄了傳統的繁鎖的講解,用了幾種形式的朗讀,有個人讀、小組讀、全班讀等方法,讓學生從讀中理解蝙蝠的飛行。

  重點段訓練能力

第六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段,段中包含的內容較爲豐富,是培養學生能力的良機,我在教學中滲透了讀、寫、聽、說四種能力,讓學生從動腦、動手中掌握課文的重點、難點。我先讓學生朗讀理解文意,再根據自己的理解劃出原理示意圖,小組交換意見,最後讓多名學生嘗試根據示意圖將蝙蝠飛行的原理複述。

既然明白了蝙蝠飛行的原理,那麼理解最後一個自然段難度就不大了。在這段的教學中,我決定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先讓學生從讀中理解文意,再放手讓學生當小老師,根據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劃出原理示意圖。到此,學生對雷達工作原理和蝙蝠飛行原理已略知一二,但對二者之間的聯繫還是較爲含糊的。我再讓學生根據已劃出的示意圖用相當於說蝙蝠與雷達之間的關係,並嘗試讓多個同學根據示意圖用自己的話講出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係,這樣就讓學生輕鬆地解決了本課的重難點。

  總結、延伸

在課文的總結中,我也不放棄這個培養學生能力的好機會。我引導學生從科學家在蝙蝠夜間飛行的原理髮明瞭雷達這一件事例中思考,讓學生從生活中舉出利用仿生學原理髮明事物的例子,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激發學生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最後,我根據同學們所舉出的例子,從中滲透德育教育:平時我們只有細心觀察我們的生活,纔會提出問題,有所發現。

  板書設計突出難點

我根據本課要解決的重難點設計了圖表式的版書,它既能突出課文的重難點又較爲形象直觀,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其中第二三次試驗的填表是採用先扶後放的方法填的,圖中的填空及畫線是學生在黑板上畫的。)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4

  一、教材說明:

菡子的《八隻小貓》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課文通過對景德鎮的瓷小貓生動的描敘和精要的介紹,讚美了我國傳統工藝品製作者們的創造性勞動,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生活中美的追求、憧憬之情。

這篇文章緊緊扣住瓷小貓是兒童玩具的特點,自始自終用擬人手法,觀察仔細,描寫生動,既有正面描寫,又有側面描寫,既有個體描寫,又有整體描寫,字裏行間洋溢着純真和童趣;同時在記敘中穿插說明,說明性文字簡潔準確,把爲什麼“打敗了日本的瓷小貓”的原因交待得一清二楚,更說明了作者對它們的喜歡不是出自個人的偏愛,而是有客觀的依據;另外,縱觀本文思路,條理清晰,全文按總分總展開,第2段層層遞進描敘了觀賞瓷小貓的四個發現,第2段與第3段互有因果、補充和層遞關係,文章最後一段從愛玩具到更愛藝術品到愛一切美好事物,主旨得以提升,文章蘊涵豐富。

  二、教學對象分析:

二期課改的內涵是要讓課程適應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讓課堂真正成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園地。在小班化教學實踐過程中,同學們能夠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在組長的帶領下能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但是由於學生年齡大,其中的部分學生有點怕難爲情,因此在組內互動時不夠積極。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課文,知道作者喜愛八隻小貓不僅是由於她們姿態和神情的可愛,還因爲這是一羣爲國爭光的小貓。

2.知道作者寫《八隻小貓》的觀察順序。先是一隻一隻地看,再是八隻小貓放在一起看,最後從爲國爭光的高度看。這是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由現象看到本質的觀察過程。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節,讀出自己的感受,能背誦其中的部分句子。

4.根據插圖和想象自編童話小故事。理解“一個擺法就是一幕童話”的含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學習理解,知道作者喜歡八隻小貓的原因,不僅由於

它們姿態神情的可愛,還因爲這是一羣爲國爭光的小貓。

2.讓學生自主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發揮學生的想象,自己編童話,進行語言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課文找過渡句的方法,知道作者喜歡八隻小貓的原因。

2.根據老師自制的八隻小貓的圖片,學生對照着說出每隻小貓的姿態,熟讀能誦並且用生動的語言把它們說具體。

3.五人小組,學生用自制的學具“擺一擺,編一編,說一說”,展開想象自編童話小故事。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第二節,理解作者怎樣描寫八隻小貓姿態和神情的可愛。如何理解“一個擺法就是一幕童話”。

  四、教學策略:

1、尋找最佳的切入點

傳統的教法往往逐段逐句串講,平鋪直敘,教學設計缺乏創意,教學內容面面俱到,卻不易調動學生的興趣。因此,聰明的教師處理教材時就如庖丁解牛,高屋建瓴,牽一髮而動全身,也就是說教學中要尋找最佳的突破口。尋找突破口的方法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善於抓住題眼,以一字詞帶動全篇。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善於在閱讀課文中把握那些關鍵的對全局起提綱挈領的字詞,通過它們,發現全文的內容、寫法、情感、主旨和構思。例如,本文授課時抓住一個“活”字構建整節課的框架,提出一系列引人深思的問題。“同學們,你們能用課文中的詞和短語來概括八隻小貓的特點嗎?”“你能找出嗎?”正因爲八隻小貓有如此多的特點,才引起了作者的喜愛。文中有句話概括地說明了作者喜歡小貓的原因。讓學生找到過渡句。就這樣,以“小貓”爲主線,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地突出本文的教學重點。

2、獨特的詞語教學。

詞語是語文大廈的基石,詞語教學相當重要。現在的課堂詞語教學正走向極端,或強調識記,或避而不教。針對五年級學生實際,我認爲應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本人的字詞教學通常是從多角度調動學生的興奮點,如故意寫錯音形、或根據意思寫詞語、或找同義詞等等。針對本文實際,我提出新的詞語教學法,要求學生判別句子中詞語的運用是否恰當。“何其平庸”與“擇要述之”讓學生從字面來結實它們的意思,然後再在具體的語境中加深印象,誘導學生辨析,既減輕學生記憶的負擔,又提高了運用能力,真正做到了務實高效。

3、注重朗讀涵泳。

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第一教學法,是進入課文的橋樑,讀着讀着,學生沿波討源,披文入情,神遊其中。本文教學既有全篇朗讀,又有局部品讀;有教師引讀,也有男女聲對讀。通過全篇朗讀,加深對課文的整體感知,瞭解文章的總分總結構;通過涵泳品讀(如對有關“活”的句子的品讀),藉助聯想,點燃頭腦中儲存的生活表象,再現作者筆下的生活情境,感受文中的童真和情趣。

4、層層蓄勢的思想:

根據奧蘇伯爾的認知結構說,學習者面對新的學習任務時,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觀念與要學習的新觀念的差異應清晰可辨,這種分辨愈清晰,愈有助於新的學習與保持。本文的終極目標是學會在記敘中運用說明的方法,我先讓學生試着擺一擺八隻小貓,深刻地領會描寫具體生動的特點,然後把八隻小貓做爲一個整體,同樣讓同學動動手,動動腦,動動口。這幾個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自己編童話,在理解句意的同時,進行語言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當然這其中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在小組討論時,展開說話練習,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分頁標題#e#

5、創造情境,以說促寫,讀寫結合。

在教學環節的最後階段,我出示實物(企鴨玩具),創造情境,要求學生進行口頭作文,以說促寫。衆所周知,“作文作文,好以捉魂”,而作文教學情境恰能解決學生作文的'無米之炊,解決學生“寫什麼”的材料問題;同時情境作文,能增強學生的感受與體驗,從而提高了學生表情達意的能力,因爲境能育情、情能造境;另外情境作文能培養學生在應急狀態中的靈活的應變能力。在口頭作文後,佈置小作文,要求課外仿效記敘中穿插說明的寫法,做到讀寫結合。誠然,閱讀教學是以理解吸收爲主,但是我們不能拒絕寫作對閱讀天然的遷移,對於五年級的學生,尤其要重視讀寫結合。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5

  一、說教學資源

(一)、說教材

《鄉村四月》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組中第二十三課《古詩詞三首》中第一首,這首詩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着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裏波光粼粼,天空中雲霧濛濛,杜鵑歡唱,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啓示,整首詩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和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讚美。

依據教材特點和課標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1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正確讀寫“蠶桑”。

2、背誦、默寫古詩。

3、在誦讀中想象畫面,並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容,抓住詩的特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的熱愛,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誦讀古詩並默寫。

2、在誦讀中想象畫面,並能夠用自己的話描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在誦讀中想象畫面,並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小黑板、掛圖。

教學時間:一課時

(二)、說學情

四年級孩子已經掌握了一些讀詩的方法,但因爲是借班上課,對學生不熟悉,所以設計教學時我着重考慮如何激趣、激情。

(三)、說理念

《鄉村四月》是一首古詩,依據課標,第二學段古詩詞教學目標是“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讓學生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有感情,帶着表情的朗讀。在本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摩主題,“憑藉課文的例子,選找教學突破口,引導學生學習用語文,”指導下,我的設計理念是以讀爲本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畫面,體驗詩人的情感。這裏的讀,是聲情並茂地讀出詩文的情和意,表達自己的情和感,促進感悟的內化與昇華。讀出個情味,給予學生嘗試的空間與時間,暢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體悟,在互動評價中掌握情感的基調,最後進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讀。詩歌與記敘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更要把握朗讀的節奏及其輕重音。

  二、激發興趣,說教法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聯繫生活法: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經驗是最感受性的學習材料。《鄉村四月》寫的是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而現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課堂中在課前3分鐘與學生輕鬆談話聊聊自己眼裏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識遷移法。四年級的孩子已學過一些詩,也懂得古詩學習的一般方法“讀通——讀懂——感悟——背誦默寫”,在導入課題後讓學生回憶學詩方法,起到複習鞏固作用,同時也可利用這一方法來學習本首詩。

3、品讀感悟法。課標中提出二段詩詞教學目標是“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語文教學,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是學生的語文能力形成的關鍵因素。品出詩歌的韻味,必須扣住重點詞句,在比較、玩味、體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語言背後的情味、意味、韻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漸走進詩文意境場景,走進角色,與人物共鳴,與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與情感震撼。

4、引導想象法。利用插圖引導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三、培養能力,說學法

1、收集資料法。課前讓孩子收集詩人翁卷的資料,培養孩子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朗讀教學法。朗讀有助於感知語言,感悟者作者抒發的情感。課堂中通過個別讀、齊讀來正音,看圖引導學生想象,熟讀成誦等方法讓學生把詩讀通、讀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山原的欣欣向榮,鄉村人的勤勞忙碌,感悟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和讚美。

四、師生互動,說程序

(一)、談話導入析課題

課的關鍵是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與文本對話的願望。因此,利用課前3分鐘與學生聊天,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讓學生背些描寫春天的古詩。如《詠柳》《早春》《春曉》……導入新課教學。這樣既聯繫生活,又複習了舊知,爲學生理解詩的含義墊定感情基礎。

(二)、回憶學法,指導自學

四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學詩方法,讓學生回憶學詩的方法——先讀通,後悟詩意和詩情,再背詩。通過這一方法來指導學生自學。

(三)、讀通詩文

在這裏我緊扣“讀通”這個環節,先讓學生自讀後檢查指導學習生字“蠶”“桑”。

1、瞭解翁卷的資料和詩題意思。

2、學生自由讀詩。

3、通過個別讀、範讀、齊讀等方式讀通詩文,相機學習生字“蠶”“桑”,從生字的音、形、義三方面指導。

(四)、讀懂詩文,感悟詩情。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依據課標和詩詞教學的特點,這環節我採取自讀自悟,想象感悟,教師引導,品出詩味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詩意。而教師的“導”,就是教學的預設,而“味”,就是咀嚼語言,品味出情感。由於孩子們的認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徵有別於成人,他們處在啓蒙階段,於是,課堂教學必須高度關注童心、童趣,深入淺出爲他們的喜聞樂見。一般而言,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知識能力點,設計整體感知要點,突破重難點的方法,領悟情感的方式,從而悟出詩歌味兒來。“導味”,教學過程必須簡單,只能是個粗線條,感悟的方式與方法應明瞭易於感悟,並且能運用操作,這樣,教師才能靈活駕馭課堂,放飛學生個性,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具體做法是:

1、師生回憶小結了解詩文的方法,指導學生自讀自悟詩意。

2、師生互動交流感受。古詩詞的教學境界是“顯像得意”,即先將文字轉換爲畫面和場景,變抽象爲具象,變平面爲立體,變靜止爲靈動,讓學生從形象中感受,領悟詩句的情感意蘊。具體到我這節課……

(1)我是這樣處理的,“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這兩句寫景的詩句領悟詩意有一定的難度,我採用看圖引導想象,體會山原的“綠”引讀感悟。結合學生的自悟讓學生看圖和註解感悟“白滿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裏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輝映,給人一種什麼感覺?(白茫茫的很耀眼)因此詩人說“白滿川”。春天的雨又輕又小像霧又像煙,這樣的雨又可以說是(煙雨濛濛)這時我抓住一個“綠”字,引導學生想象:四月的鄉村,原野是綠的,山陵是綠的,還有綠的———綠的———綠的———。學生通過看、說明白詩人眼裏是個綠色主宰的世界,此時我引用《詠柳》中的兩句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讓學生感悟綠給人感覺是——生機勃勃,順勢指導學生朗讀,讀出綠。

(2)“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這兩句寫鄉村的人勤勞的詩句比前兩句更好理解,我讓學生先說然後點拔。採集桑葉養蠶,耕田插秧這是鄉村四月繁忙的勞動生活,從哪裏可以看出勞動繁忙、緊張?引出:才了蠶桑又插田。引導學生想象:讀着這句我彷彿看到鄉親們————,聽到鄉親們在田間說————。接着我引用詩句“一年之計在於春”讓學生感受鄉下人家此時的心情,累並快樂着但對末來充滿希望。詩人就是這樣飽含讚美之情寫下了這充滿活力的鄉村美景,讀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詩意。

(五)、熟讀成誦

(六)、默寫古詩

(七)、課後延伸

1、自讀第二首詩《四時田園雜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第二首詩的整體印象。學生肯定能說出第二首詩主要寫人們很忙,教師再相機說“其實第二首詩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詩中就有體現了”,學生再背“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從而對課進行小結。

2、背誦默寫《鄉村四月》

3、課後收集並積累其它田園風光的詩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