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說課稿

《自強不息》說課稿範文大綱

本文已影響 3W人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自強不息》說課稿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強不息》說課稿範文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是小到個人,大到社會發展的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對於殘疾人這個特殊的羣體來說,生理的殘疾帶來了巨大的生理不便和心靈創傷,自強不息又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涵義。

一、說教材特點

《自強不息》是全日制聾校七年級實驗教材思想政治第一冊第二十課的內容,主要講了肢殘人洪仿毅在身體高度殘疾,累受生活磨難的情況下,頑強不屈,自立自強,創造出令人矚目的業績的事蹟。

本課的主要編寫意圖是對學生進行自強不息的教育,使學生懂得,殘疾人雖然遭遇生命的挫折,但只要不甘沉淪,勇於拼搏,一樣可以成爲生活的強者,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信念,戰勝各種艱難險阻,搏取生命的精彩。

由於聾校一直使用較爲陳舊的人教版原編聾校實驗教材,不僅教材編寫理念落後,編寫的結構生硬,而且內容貧乏,缺乏立體感。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大膽地挖掘、取捨,進行師本開發,以期在老教材的舊瓶中裝入新思想、新理念的酒。

教師的師本開發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1、捨棄。即去掉教材中不合時宜的教學內容;2、添加。即添加新的時代環境下有益教學的內容;3、改造。即對原來課本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整合和變化。

二、說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聾生在年齡上達到了初中學生的階段,已經具有了較好的認知能力,但認知的表面性、片面性也比較突出,情感、思維發展已較爲豐富,但受認知侷限影響,情感缺乏深度,抽象思維的發展也較爲緩慢。而且,由於學生的殘疾狀況各不相同,殘疾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較之健全學生要更大、更復雜。

三、說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根據聾校思品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並結合前面的教材和學生的學情分析,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知道“自強不息”字面和豐富的內在涵義。

2、懂得殘疾人只要自強不息,一樣可以成爲生活的強者。

(二)情感目標:

1、欣賞、敬佩有自強不息精神的人。

2、立志學習殘疾人典型事蹟,做自強不息的人。

(三)行爲目標:

做到從身邊小事做起,身殘志堅,奮發向上。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激發學生信念,引導學生立志學習殘疾人典型事蹟,做自強不息的人。教學難點是讓學生充分理解生活中自強不息的豐富涵義並積極應對生活中的順境和逆境。

四、說教學理念和方法

根據本課特點並結合學生的情況分析,我對本課教學的設計主要基於以下基本理念:

1、課堂生活相貫通。《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課程要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爲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爲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在教學中,我通過“身邊的榜樣”、“生活中的案例”、“課後的實踐”等環節,盡力打通課堂與生活的聯繫,讓課堂的教學生活與學生的生活對話,便於學生的情意共鳴、知識融通以及行爲生成。

2、知情意行相聯接。品德教學是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知是先導,情是生成,意是關鍵,行是目標。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這四字真經,以知激情,以情啓意,以意導行,促進學生從知向行的轉化,努力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3、不同學生共關注。特殊學生的個別差異巨大,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要照顧到不同學生的需求,在提問設計、作業設計等方面提供體現層次性、選擇性,以促進每一個學生的成長。

基於以上理念,和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在本課的教學中,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法:主要是在課前的導入中,通過學生身邊的自強不息的典型--聾人教師呂佳佳的成長事蹟,引導學生探索她能夠取得成功的奧祕。

榜樣分析法:主要是“聯繫拓展”環節中,對古今中外的殘疾人成功典型進行分析,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成功因素的認識,激發他們學習榜樣人物、爭做榜樣人物的動力和熱情。

引導討論法:主要是在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引導進行學生深入、理性的分析,讓學生在小組的合作和思維的碰撞中激盪情感,啓迪思路,加深對相關問題的認知和理解。

故事喻理法:主要是通過殘疾典型人物的成長故事、文藝作品中的形象表演等途徑讓學生直觀感受自強不息的外在表現,並由表及裏,領悟自強不息的內在含義。

五、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分爲“情境導入、感知涵義”、“學習課文、理解涵義”、“聯繫拓展、豐富涵義”、“辨析體會、明晰涵義”、“文藝欣賞、昇華涵義”、“延伸實踐、內化涵義”六個部分。這六個部分圍繞“自強不息”涵義的理解與內化這個難點逐層深入,從字面到內容,從外延到內涵,從遠離到近身,讓學生深刻理解“自強不息”字面下豐滿的涵義。對“自強不息”涵義理解的過程也是學生從知到行逐步學習深化的過程。

(一)、情境導入,感知涵義

首先是出示我校的聾人教師,也是本市第一位聾人大學生呂佳佳的圖片故事,引導學生思考聾人需要面對的困難,體會呂佳佳成功的艱辛和不易。因爲選取的人物典型是學生熟悉的身邊的人,學生感到自然、親切、真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思考:作爲聾人,呂佳佳能夠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小結:她成功的原因是她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結果,並板書課題,解釋“自強不息”的字面含義,“自強”就是自我努力,奮發向上;“不息”就是不停止。(二)、學習課文,理解涵義在這一部分,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師生交流,瞭解課文中的主人公--殘疾人洪仿毅在各種逆境和順境面前的所思、所爲,領會主人公不怕苦、不服輸、不自滿、不停步的精神追求,從而理解“自強不息”涵蓋了在逆境和順境中都要奮發向上的道理。

首先是讓學生自學課文,按照“時間—發生的事情”的順序思考:課文講了誰的什麼事情?

教師與學生交流,共同理清洪仿毅在一歲半身體殘疾的時候,在退學後十四歲的時候,在1983年他的軟糖作坊不順利的情況下,在事業順利的時候,他所採取的態度、行爲和相應的結果。

教師與學生共同做板書歸納:身處逆境時,他能做到不怕困難,艱難求學;不怕辛苦,自食其力;不怕挫折,敢於創業;身處順境時,他能做到不滿現狀,繼續前進。

在此基礎上,教師小結:洪仿毅作爲一個殘疾人,在學習、生活、工作上有着常人難以想象的各種困難,但是,在一個個困難和挫折面前,他沒有灰心,沒有沉淪,而是憑着頑強的毅力,克服了一個個的困難,取得了事業的成功。他雖然殘疾,但是他用殘缺的身軀,從農村爬向街頭,從街頭爬向城市,最後又爬到了北京,他用堅強的意志,走出了一條自己的堅強之路。這,就是“自強不息”。

正面的事例常給人以激勵,反面的事例常給人以警醒。在正面理解了自強不息的激勵作用的同時,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設想一下如果他沒有自強不息的精神,而是自卑、消沉,一蹶不振,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嗎?爲什麼?通過對反面後果的想象和探討,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自強不息”正向激勵作用的認識。

(三)、聯繫拓展,豐富涵義

這是在課文中的典型人物之外的補充與添加。原來的課文中沒有這方面的內容,增加這一部分殘疾人典型,是爲了彌補課文中相關材料的不足,藉此豐富學生對自強不息涵義的認識。這些殘疾人先進典型分別是“用生命寫作的人---張海迪”,“無聲世界的藝術天使--聾人舞蹈家邰麗華”,“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人---盲人吳晶”,“生命奇蹟的締造者---海倫凱勒”。他們或是名聞中外的殘疾名人,或是學生所熟知的身邊典型人物。他們的經歷、事蹟雖然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他們都有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有不畏艱辛,奮發向上的奮鬥過程。這一部分的信息量很大,需採用多媒體呈現的方式,以便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感受到這些先進人物不斷奮進的艱辛歷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討論,概括他們的共同特點。

教師在學生討論概括的基礎上,小結:這些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他們都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和信念。這是他們能夠不斷克服困難和內心的自卑、自滿,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階梯。

(四)、辨析體會,明晰涵義

這一部分重在將前面獲得的對“自強不息”涵義的認識與學生的生活聯繫起來,通過對相關問題情境下“如何做”的判斷,讓學生明辨自強不息應然的選擇取向,以此指導學生的問題判斷和行爲選擇。教師所選取的都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的問題,如“小偉作業碰到了困難,就停下不做,等老師講解”,“小明冬天天氣冷,就害怕起牀”,“小東考試取得了好成績,就驕傲起來”等等。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採用“選擇---後果”課件演示的方式對比不同的選擇導致的不同結果,以此啓發學生要在自己的生活中作出正確的選擇,做一個自強不息的人。因爲同樣是在不幸的命運或遭遇面前,有的人選擇自強不息,不向命運低頭,取得了成功;而有的人卻選擇了沉淪,不思進取,成爲生活的弱者。不同的選擇,其實也決定了不同的命運。

(五)、文藝欣賞,昇華涵義

這一部分也是在原來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的適當補充,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自強不息相關內容的文藝欣賞,加深對“自強不息”內在概念的理解,形成超越具象的抽象概念。教師選取了《周易》以及胡文忠、列夫·托爾斯泰等中外名著、名人對“自強不息”的論述,讓學生談談對名言的理解。而後通過欣賞由肢殘人跳的感人至深的舞蹈,形象地感受殘疾人自強不息、與命運抗爭的不屈不撓的精神風采,從而激發起他們努力進取、奮發向上的積極情感。

(六)、延伸實踐、內化涵義

這是課文的結尾部分,也是從課堂學習向課外實踐的延伸起點。首先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通過本節課學到了什麼,明白了什麼道理,以此幫助學生整理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

課後作業一是讓學生自己閱讀課後短文《無臂青年宮寶仁》,二是通過網絡搜索殘疾名人和蒐集身邊殘疾人事蹟,舉行宣講故事會,三是讓學生寫下自己的決心和打算,整理上交。學生可以選擇其中的兩項作業準備完成。

泰戈爾曾經說過:“不是鐵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粗糙的石塊變成了美麗的鵝卵。”成功的品德教育也必是象“水的載歌載舞”一樣,通過浸潤而不是敲打,通過堅持而不是一時,慢慢地喚醒、激勵、影響學生。因此,對一堂課品德教育內容的延伸將一直進行下去,這是教育的必然,也是學生成長的必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