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活動策劃

大班親子活動:《製作簸箕獅》

本文已影響 1.84W人 

設計意圖:

大班親子活動:《製作簸箕獅》

傳承和弘揚民族的本土文化,是當今幼兒教育特別提倡的一門課程。然而,舞是獅我們家鄉傳統的民間文化,尤其是簸箕獅,幾乎每個大家族就有一個舞獅隊,每逢喜慶佳節都能看到那舞獅的熱鬧場面,舞獅家喻戶曉,對於孩子們來說再熟悉不過。同時,許多家長心靈手巧,精通“十字繡”的技能,我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家長資源,利用家鄉傳統的民間文化,設計了特色的美術創作親子活動《製作簸箕獅》,把“十字繡”的技法引申到幼兒園的活動中來,讓家長與孩子互相合作,共同創作,體驗了親情互動的樂趣;讓本土民間文化在孩子身上得到傳承,並在美術活動中體驗、交流和表達民間文化,獲得滿足、愉悅的情感,體驗創作的快樂,提高幼兒的美術審美能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活動目標:

1、運用繡、粘、縫等技能製作簸箕獅,感受、體驗民間文化。

2、培養合作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體驗親情互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漏空的竹簸箕,各種顏色的毛線、廣告紙(不乾膠),廣告彩條布,針、剪刀、棕須、樹葉、鉤線筆等。

2、《好日子》錄音帶,《舞獅》的錄像帶。

活動過程

(一)情景渲染,激發興趣

1、老師播放《舞獅》的錄像,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這種獅的名稱是什麼?從而導入主題。

(二)親子互動,想象設計

1、老師出示不同範例,引導幼兒觀察製作獅子的不同材料、構造和製作方法。

2、親子討論:

(1)製作什麼樣的簸箕獅?採用什麼材料、什麼裝飾方法?

(2)親子間怎樣分工合作?

(三)教師示範,傳授方法

老師示範簸箕獅的製作方法。重點講解繡的裝飾方法,以及各部位材料的選擇和利用。

製作過程:先在漏空的簸箕面上畫好獅子的`五官→親子採用自己喜歡的材料、方法共同裝飾五官(裝飾時親子間根據裝飾方法的難易程序進行合理分工)→再裝飾獅子面部周圍的鬢毛→最後用廣告彩條布縫製獅子的身體。

(四)介紹材料,提出要求

1、構圖合理,五官儘量畫大。

2、合理分工,互相合作。

3、使用材料注意安全,且節約材料。

4、製作出與別人不一樣的獅子。

(五)親情合作,嘗試創作

1、幼兒與家長合理分工進行創作。

2、老師全面觀察指導,重點指導繡的技能的運用和協調親子間任務的合理分配。

(六)成果展現,體驗樂趣

老師播放《好日子》音樂,親子間一個扮獅子,另一個扮逗獅子的人,隨着音樂玩“舞獅”,共同體驗親子活動的樂趣。

活動延伸,增加樂趣

請較有“舞獅”經驗的家長表演“舞獅”,分享樂趣。

活動反思:

《製作簸箕獅》活動精心設計後,通過嘗試組織,並理性的剖析和總結整個活動過程,真是感慨萬端,甭庸質疑,活動中有亮點,也有遺憾,着重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反思。

一、設計“創”意

合理的活動設計是高效教學的保障。本活動難度較大,較有挑戰性,牽涉到繡、接、縫、粘等技能,幼兒無法獨立完成,於是,通過理性的分析,經過精心的設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挖掘家長資源,採取親子活動的形式,讓家長共同參與美術創作活動。通過“形象激趣→想象設計→示範傳授→親子互動→嘗試體驗→成果展現→體驗樂趣”富有創意的教學流程。讓親情互動,共同完成製作過程,使家鄉的民間文化得到傳承,同時讓家長們體驗親子活動的別有風味,增進了親子間的情感。真正體現教育價值。

二、指導“給”力

指導是否“給”力是高效教學的關鍵。我吃透教材,把準活動的重、難點,如:本活動的重點是運用“繡”的方法進行裝飾,由於本班幼兒對“繡”的技能較爲薄弱,我變“一位教師”爲“多位教師”,變“一人指導”爲“多人指導”,讓家長與孩子“一對一,手把手”的指導,讓幼兒初步學習“繡”的技能,幫助幼兒突破重、難點。通過老師的“傳”,家長的“幫”和“帶”,使活動有條不紊,順利進行。

三、互動“得”力

這一頭頭形態迥異、英姿颯爽、生龍活虎的簸箕獅,“得”力於師幼互動、親情互動。親情互動是本活動的一大亮點,也是本活動的一道風景線。幼兒在與家長的互動中,在家長的幫助下探求新知,初步學習了“繡”的方法,通過環繞圍合進行縫製,感受了局部到整體的變化,積累了感性經驗,體驗了創作中的藝術美和造型美,同時,培養了幼兒合作的能力。

四、不足“在”意

教學活動的最大成功在於:反思中知不足,反思中求進步。當然活動中有值得分享的地方,但我更在意不足之處。如:幼兒間互動較少;家長追求速度,包辦偏多,導致幼兒鍛鍊的機會較少,老師在這方面的調控能力有待加強;完成作品後,只注重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忽略了孩子互相欣賞作品。應引導幼兒欣賞不同製作方法、不同材料的運用所產生的不同效果,並進行梳理、總結和提升,爲今後的創作提供經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