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想(通用17篇)

本文已影響 3.46W人 

由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引發的當前習誦詩詞的熱潮,在本質上是傳統文化熱,因爲詩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想,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想(通用17篇)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想 篇1

過年走親串友發現,一棟樓裏,差不多有一半的春聯都貼錯了。

近日,央視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在引起收視熱潮的同時,也帶動了很多人開始重新記誦古詩詞。作爲詩詞愛好者,看到這樣的消息有些聞之則喜。不過在談論詩詞大會之前,我先說一件小事。

我們單位所在的辦公樓,每層大約有十幾個辦公室,扎眼的是,我這一層有兩個辦公室貼了春聯,其中一個還把上下聯貼反了。推測原因不外有二,或是不知道上下聯的標準,或是不知道上下聯的位置。同事說,文化單位出現這種常識級的錯誤,實在很難堪。

貼錯春聯的比喻,恰好符合我的一個觀察。過年走親串友發現,一棟樓裏,差不多有一半的春聯都貼錯了,甚至有人貼了兩個上聯或兩個下聯。我並不是要普及對聯的常識,我只是感到,對聯這種中國獨有的、傳承了千年的傳統文化,都會成規模地出現常識性的錯誤,遑論其他。

我的同事曾告訴我這樣一個細節:他曾採訪過一位國學大師,其間閒聊,提到南北朝時期的一位三流文人,老人說,這個人我知道,他寫過什麼什麼文章,順口背出了整篇文字。同事和我說,“我當時愣在那裏,聽一個年過九旬的老人背了十分鐘的古文。你要問我什麼是國學,我告訴你,這個人,就是國學。”

事實上,古往今來,許多大師和學者都有記誦的童子功。被梁啓超稱爲“前清學者第一人”的戴震,可以把十三經的經文和注背下來,治學廣博,音韻、文字、歷算、地理無不精通,涉獵如此之富之廣,文獻不熟能行嗎?

回過頭來再說說詩詞大會,其收視擊敗了熱播的偶像劇和綜藝節目,熱愛者有之,唏噓者有之,豔羨者有之,批判者有之。稍感遺憾的是,許多思考和批評言不及義,更有深文周納之嫌。

比如,有論者認爲,詩詞大會並不能普及乃至弘揚傳統文化。其實,一檔電視節目容量有限,不大可能具備普及傳統文化的能力。事實上,電視節目的製作有自己的規律和運作方式,不論其產生怎樣的影響,它首先應該是節目,而不是課堂。進一步說,詩詞大會已有不小的進步,不信的話,大家可以回顧去年春節同一頻道同時段在播什麼,同時再看看第一季的內容。

再比如,還有論者認爲,僅靠記背是無法領略詩詞魅力的,也無法培養出真正的人才。誠然,背下來不是萬能的,可有時候,背不下來是萬萬不能的。許多專家和家長都在強調,要培養真正的人才,就要開發一個人的觀察力、想象力等等各種力,須知,千力萬力,基礎是記憶力,記都記不住,其他都可能是空中樓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能作詩自然好,可詩人到底是少數;只會吟也不錯,那經典依然可潤心。

當然,詩詞大會的附麗乃至當下的“國學熱”,免不了泥沙俱下,魚龍混雜。這需要辨析,也需要批判,可是,不能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中國詩詞大會點起了一把火,這把火點燃什麼,引燃什麼,都在用火之人。在傳統文化長期式微的背景下,這把火是值得珍惜的,是需要呵護的。畢竟,傳承也好,復興也罷,要補的課太多,第一步應該先是傳,把先人的經典傳下去,把文化的精神傳下去。不過,欣賞也好,境界也罷,還是先從貼對春聯開始吧。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想 篇2

心中有詩的人,縱然不逞口舌之強、言辭之利,也會用行動寫出“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公元975年,偏安江南近40年的南唐被滅,後主李煜成爲北宋的俘虜,被押到汴京。與他同行的,是他已經蜚聲海內的詞句。“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鳳簫吹斷水雲閒,重按霓裳歌遍徹。”3年後,他又因回憶故國,寫下“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而被宋太宗毒殺。臺灣文化學者蔣勳說:“李後主是戰爭的失敗者,又是文化上的戰勝者。因爲他的詞征服了汴京,整個汴京的文人都開始填詞。”

宋詞,從歌伎酒肆的小調,轉變爲中國文化史上與唐詩並肩的文化高峯。

文化的魅力,從不、也永遠不會屈從於任何壓力。詩書傳家濟世,是一個不可改變的規律。

曾有學者在報刊上撰文,批評當下有些人“不會說話”,往往在語言中表現出一種傲慢,或頤指氣使,或口無遮攔,或索然無味,或不知所云。《人民日報》前副總編輯樑衡曾在值夜班時撤下一篇評論,其撤稿意見大意是,一篇千字文連續出現13個“要”字,“一要再要”的霸道作風、官樣文章令人生厭。不會說、不會寫的問題存在已久,解決這個問題,不妨去學學詩。正如孔夫子所言:“不學詩,無以言。”

學詩不僅僅是學技巧。中國古詩詞中有豐富的表現手法,但只去學技巧,卻難以真正提高自己說與寫的能力,更不能改變自己思考的內容和方式。“詩言志”,一個人,境界不高、格局不大、眼界不廣,技巧再多有什麼用呢?樑衡說,只會用“要”字寫評論的人,是“權”的意識、“官”的意識太重了。有了這樣的意識,技巧再多也用不出來,或根本懶得去用,只留下一副高高在上的冷麪孔,臭在那裏。

學詩是披沙揀金、去粗取精的過程。詩人未必都是君子,更不都是好人,李國文先生在隨筆中就列舉過一系列令人不齒的詩人賤行。但好詩總是人生最美好的部分、最真誠的感情、最真切的心志的反映。經過漫長時間的化學作用,去腐朽,凝神奇,“表裏俱澄澈”。錢鍾書先生把文章喻爲雞蛋,作者喻爲母雞。隨着時間的流逝,讀者更多關心的是雞蛋的質量,而不再注意那隻母雞當初是否貞潔,或許這就是文化的自淨功能。遠離了詩,就遠離了自省,弱化了趣味,鈍化了對美最初的嚮往,麻木了心靈中最本真的部分。真心實意親近古詩詞,用詩意抵消生活的粗糲,用壯闊開掘思維的閉塞,用精緻磨洗庸常的瑣屑,知恥、知禮、知不可爲,這就是詩,讓一個人形端表正,擴大到社會,“再使風俗淳”。因此,《中國詩詞大會》比拼的絕不是記憶力,而是對審美、對感知、對體用的迴歸,讓我們的口耳鼻舌觸重新敏感起來,讓我們知道該說什麼、該怎樣說。

人人都能讀懂詩,也會被真正的好詩折服。北宋初期的汴京,人人醉迷於李後主的詞,並不在乎他的亡國之君的身份。《紅樓夢》中被人買來賣去的香菱,同樣可以感知“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的韻味。在中原大地,那些不識字的農民也會從“頭戴金冠壓雙鬢,當年的鐵甲又披上了身。帥字旗,飄入雲,斗大的穆字震乾坤”的唱詞中熟悉穆桂英、楊家將,把家國情懷刻在心裏。心中有詩的人,縱然不逞口舌之強、言辭之利,也會用行動寫出“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這纔是打開詩的正確方式。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想 篇3

《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爆恐怕不只是智力遊戲,這些詩詞還搭建起了中國人的心理結構,稍一吟詠便激盪起了文化默契的共鳴。

由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引發的當前習誦詩詞的熱潮,在本質上是傳統文化熱,因爲詩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詩歌的淵源極其深遠,詩歌在往昔,其教化意義也十分重大。“詩言志”,不論是寫景敘事還是抒情述懷,不論是現實主義的詩歌還是浪漫主義詩歌,歸根結底,詩歌都是爲了表達人的志向、意願、情懷和抱負。因此,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學習詩歌,《論語》就記載孔子要弟子努力學習《詩經》:“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孔子曾問他的兒子伯魚學詩沒有,教導他“不學詩,無以言”,並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將詩提到了激發人的基本情感的高度,把誦讀詩看作是培養君子人格的開始。

所謂“詩書傳家久,禮義濟世長”,詩歌的教化作用之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很大的重視,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優秀的傳統詩歌以最凝練、最典型、最形象的方式表達了民族文化的心理結構和普遍情感,誦讀這些詩歌,有助於淨化心靈。例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此詩被譜樂後稱爲“陽關三疊”,自古及今,傳唱不衰,其中對生命和事功、“天理”與人情的敏感和深情,至今令人動容。在詩中,有對親情、友情、愛情的眷戀,也有對保家衛國這種“天理”的體認。這首詩的永恆魅力就在於我們在不斷吟誦中,把保家衛國的應然“天理”逐漸轉化爲樂於接受的人情。

又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千古傳唱的名篇,前人說:“此詞一出,其餘中秋詞盡廢”。之所以如此,是因爲該詞展現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流淌過程。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起句,代表了自屈原《天問》以來的中國人對人生價值、意義的追尋,“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是心理過渡,“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則是追尋之後得到的現實答案。這種民族文化心理的歷程決不僅僅是一種無謂、簡單的重複,而是在價值追尋觀照下的現實執着:有了價值追尋,現實就有了方向;有了現實的執着,價值追尋就不會空洞。所以,該詞的下闋雖是寫一般的現實生活,卻顯得那樣的新鮮誘人,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不再是一般性的祝願,而是有着更高價值追求的祈盼,對這種永無止境的祈盼的追求,正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特點和永不衰竭的動力。

《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爆恐怕不只是智力遊戲,這些詩詞還搭建起了中國人的心理結構,稍一吟詠便激盪起了文化默契的共鳴。尤其是那些優秀的傳統詩詞,它們是我們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共同創作和選擇的結果。好的詩詞,一定是詩情和哲理的合一。《毛詩序》說:“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詩詞有如此重大的意義,藉着節目的熱播,若整個社會都能承接詩詞的雨露滋養,從詩詞中梳理歷史路徑、文化脈絡,則善莫大焉。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想 篇4

這幾天,街頭巷尾議論的話題莫過於——《中國詩詞大會》了。

2月7日晚,《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迎來總決賽,我早早地坐在了電視前。節目終於開始了,主持人走到了臺上,此時留到總決賽的僅有4名,一路上通關斬將,可真是不容易呀!

節目分爲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個人追逐賽,贏了的選手可以進入第二個環節——飛花令,挑戰百人團答對次數最高的選手挑戰。如果挑戰成功,便可繼續挑戰第三關。

最爲精彩的就是武亦姝挑戰彭敏了,雙方旗鼓相當。這可讓我大開眼界!真是高手和高手之間的決鬥啊!武亦姝和彭敏一度比分膠着,可謂戰況緊張。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比拼,武亦姝還是笑到了最後!

看完《中國詩詞大會》之後。我非常佩服武亦姝,她不但飽讀詩書,而且反應很快,非常自信,字還寫的有模有樣,行雲流水。我們應該向她學習,以後的路還很長,平常多積累知識,到了用武之時才能從容面對。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想 篇5

今天我們在學校又看了,中國詩詞大會第二期。

這一期和通常的一樣都是四個人,不過這四位選手他們個個都答對了全部的九道題,但是他們的得分卻不同。在這四位的答題中,我又回顧了《春夜喜雨》《將進酒》《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虞美人》《七步詩》等,有名的古詩詞,我們又學到了《長恨歌》《歸園田居》《吟煤炭》《尋隱者不遇》,通過這幾首古詩詞,我感受到了春天萬物的那滴滴小雨,李白的逍遙自在,M與解放軍佔領南京時的歡愉,李煜亡國之後的愁,以及曹植的才高八斗。

第二個環節,名叫作飛花令,就是說,擂主和攻擂者要在規定的時間內,說出一句還有花的古詩詞,兩位選手萬句好事從嘴裏吐出來,而有些不知詩意的我們也只能在旁邊呆呆的看着。

第三個環節,是擂主大PK,前三項是根據評委康震老師的畫而來說出詩句,在這個環節中,我不僅領略到了詩詞的美好,也感受到了書畫的魅力,後兩項是選擇題,我們都知道許多,但不能在條件欠缺的情況下,完全說出答案,看來我還要在學習一下了。

中國詩詞大會,你等着,我以後也會入選的。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想 篇6

作爲央視的臺級重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一年的節目製作週期,錄製20多天,前期籌備、策劃、討論近3年。

連續兩季擔任點評嘉賓的王立羣教授在接受《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採訪時表示,4名點評嘉賓只負責點評,並不涉及出題。

《中國詩詞大會》是一個央視自主原創的節目,而不是像有些電視臺高價購買國外電視臺的成熟的模式,這是真正的自主創新,極爲罕見。”王立羣說。

製作第一季時,顏芳和她的團隊整整工作了600多天,修改了20多版。《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曾獲得第22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最佳綜藝欄目獎。

爲了第二季更進一步,製作團隊在又付出了更多努力。

“創新不易,靠的是電視人的覺悟,爲電視人的志氣而戰。作爲國家電視臺,也有責任去擔當。”闞兆江說。

第一季的時候出題範圍侷限在唐宋,第二季入選節目的詩詞則從《詩經》到毛澤東詩詞,時間跨度達數千年,涵蓋中國文學史。

內容設置是《中國詩詞大會》最大的難點。作爲一檔大衆電視節目,詩詞太簡單和太難都吸引不了觀衆,必須做到“熟悉又陌生”,不能離觀衆太遠,也不能離觀衆太近。

“比如有一道題‘每逢佳節倍思親,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說的哪個節日,大部分人都知道這是在說“重陽節”,這時候觀衆就會有知識上的滿足感,能把觀衆黏住,讓他有參與感,形成一種與節目與選手的互動。”闞兆江解釋。

點評嘉賓康震認爲,《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做到了知識性、趣味性、競賽性和高雅性的結合。

選手陳更參加《中國詩詞大會》,更看重專家對自己詩詞世界的引導。“哪些作品開始讀,用什麼方式讀。對我們業餘愛好者而言,這是接觸老師,接觸經典很好的機會。”

至於,怎麼才能成爲接近老師的百人團成員。顏芳透露,百人團的詩詞背誦大致在300首—3000首。“至少要熟背《唐詩三百首》。這是最起碼要求。”顏芳說。

除了內容,第二季的比賽還升級了賽制,如“飛花令”的設置,讓節目效果更加出彩。

有網友說,節目太注重選手的故事。闞兆江承認對選手 的選拔有所控制。他說,如果只是爲了比賽,節目組大可以去高校裏最頂尖的中文系請幾位學生來參加。

“我們今年特意豐富了百人團的構成。參加《中國詩詞大會》的一百多位選手來自全國各地,不分年齡、不分行業,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歲兒童,既有大學教師,也有普通農民。”闞兆江介紹,“一個人在這裏有好的表現能激發一千個一萬個跟他差不多的人接觸詩詞。百樣人生才能激發最大的文化價值。”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想 篇7

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決賽收官,淡定從容、“飛花令”中出口成章的武亦姝笑到了最後。

總決賽中,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武亦姝歷經三輪比拼,一路勢如破竹,戰勝另外5位實力同樣超羣的選手,最終奪冠。值得一提的是,高一的她在六位選手中年齡最小,僅16歲。

第一輪個人追逐賽:歷史最高分勝出

2月7日晚,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播出總決賽。參賽的六位選手均從此前的比賽中脫穎而出。

這場決賽備受矚目——自春節播出以來,《中國詩詞大會》的關注度一直高企。隨着武亦姝等人的走紅,一場“古詩詞熱”悄然蔓延開來。古詩文教育頓成熱門社會話題。

決賽第一環節爲“個人追逐賽”。武亦姝第二位登場,答對全部9題,獲得十場比賽以來的最高分——317分。這一成績也讓現場專家和主持人董卿連連驚歎。

這一環節中,她擊敗的三位對手,也都是古詩詞“高手”。

在武亦姝之前登場的,是此前兩獲攻擂資格的張淼淼。但在總決賽中,張淼淼答錯第九題,得分止步於216分。

於武亦姝之後登場的,是來自新加坡的李宜幸,她在第五期節目中獲得過擂主席位。遺憾的是,這次她答錯第二題,提前離場。

第四位出場的選手陳更參加過第一季《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比賽中更是三次成爲擂主,她在網絡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視作奪冠大熱門。

此次出場,答完前六題後陳更斬落306分。但在第七題時她出現失誤,遺憾目送武亦姝進入第二輪比賽——攻擂資格爭奪賽。

二、三輪:更從容狀態獲勝

第二輪“飛花令”比賽,武亦姝的對手來自“百人團”中的獲勝者——大學語文教師王子龍。

這一場飛花令的主題詞是“酒”。也就是說,兩人要輪流說出帶“酒”字的詩句,直至對手無法繼續。這考驗的不僅是詩詞儲備量,還有臨場快速反應能力。

這一輪比賽中,武亦姝與王子龍進行了八輪交鋒,一口氣說出了蘇軾《水調歌頭》、曹操《短歌行》、柳詠《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李白《行路難三首》(其一)、《將進酒》、范仲淹《蘇幕遮·懷舊》、王維《少年行四首》(其一)中的詩詞。

過招至第八輪,當被提醒所背詩句重複後,王子龍一時“啞火”,最終由武亦姝勝出。

最後一輪比賽是1vs1的擂主爭霸賽。武亦姝挑戰的是之前四奪擂主席位的守擂擂主彭敏。

賽制規定,擂主爭霸賽共有9道題,兩人搶答,答對加一分,答錯對手加一分,率先積滿5分者獲勝。

“兒童疾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小時不時月,呼作白玉盤”……在這場由圖片線索、文字線索題組成的比賽中,兩人展開激烈角逐。

這一輪比賽中,令不少觀衆印象深刻的是,彭敏出現因緊張出現錯搶,年齡更小、自言“壓力巨大”的武亦姝則表現得更爲從容。

最終,武亦姝以5:3的比分戰勝彭敏,成功奪冠。

選手:輸贏沒有那麼重要

武亦姝的從容讓人印象深刻。

總決賽現場,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說,武亦姝一直以來給人有點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覺,但是恰恰是她,“不膨脹、不誇張、不招搖的小姑娘,詮釋了一種以柔克剛。”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康震則評價她說,“不怎麼笑,深沉地看着你,過一會徐徐地吐出一句詩來。”

不少觀衆在賽後讚歎,言談間,武亦姝展現了一種對古詩詞和傳統文化真正的熱愛。她寫得一手好字,隨身攜帶一本蘇軾的詩集,奉陸游爲自己的男神。課餘時間,她也會拍攝漢服照,每年推出自己的漢服攝影合集。

賽後,低調的武亦姝拒絕了多家媒體的採訪請求。據人民報報道,喜歡清靜的她甚至關掉了手機。

同樣,對於《中國詩詞大會》不少參賽選手來說,比賽本身輸贏或許並沒有那麼重要。

在總決賽遺憾離場後,選手陳更就動情地講到,“輸贏沒有那麼重要,從中獲得更美好的自己,獲得沒有了那麼多缺點而有更多優點的自己,纔是最好的。”

在總決賽飛花令環節輸給武亦姝後,大學語文教師王子龍也表示:“享受詩詞的過程,我的學生看到我來這兒展示了,繼而愛上詩詞,這就夠了。”

早前比賽中,輸給張淼淼的上海中學女生薑聞頁同樣引用詩句表明過自己的心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值得一提的是,和陳更北京大學理工科博士的身份類似,姜聞頁理科成績也極爲出色,多次過獲得全國性數學競賽獎項。姜聞頁說,她懷有一顆熱愛詩歌的初心,“又何必以輸贏勝負來鑑定我對詩詞的熱愛。”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想 篇8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決賽上,來自上海名校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16歲美少女武亦姝奪冠。其實,這場比賽中其他選手都很強,女博士陳更更是已經擔任過幾期擂主。不過,由於比賽題型並不侷限於記憶類的填空選擇,而是從歷史、社會、生活等層面同時考察選手的綜合能力,攻擂者自身知識範圍的侷限,就成爲追逐賽中的致命短板。最終穩定發揮的武亦姝成爲最終攻擂者,而在第二輪與百人團的飛花令對決,以及第三輪的擂主決戰中,對手的失誤也將這個小才女送上了冠軍的寶座。

武亦姝是上海復旦附中的一名在讀高中生,她的詩詞儲備量大,讓她一戰成名的那次飛花令主題字是“月”字,武亦姝說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之後,被提醒這句詩重複了。飛花令有時間限制,非常考驗參與者的詩詞積累和心態。而武亦姝不僅沒慌,還微笑着迅速脫口而出《詩經》裏《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牀下。一句詩裏包含四個“月”字。在決賽中,她又是9道題無失誤打破了自己的紀錄,以“酒”爲題的飛花令裏,她連說三句酒字詩,而並沒有要求對手也同樣對擂三句,即便如此,最後還是獲勝。

贏了《中國詩詞大會》,武亦姝頓時成爲“網紅”,不少觀衆大讚其“腹有詩書氣自華”,“喜歡詩詞大會的主要原因就是場上的選手都很淡然,心中有詩、愛詩,不爲名利。”

還有網友表示通過節目受益良多,“感謝詩詞大會使我體會到了現代語言難以描繪的情感。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時代,網絡段子流行多了,優秀詩句傳播少了;以功利心閱讀的人多了,以詩詞提升素養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詩詞教育多了,教學生懂得欣賞詩詞的少了。喚醒傳統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請勿忘‘詩和遠方’!”有的網友則替奪得亞軍的彭敏可惜,“他已經是《中國成語大會》和《漢字聽寫大會》的雙料冠軍,差一點就能贏大滿貫了。真是遺憾”。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想 篇9

“繁華落幕,速去讀書!”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落幕後,不少觀衆感慨,通過節目感覺自己知識儲備還是欠缺很多,激發了讀書的興趣。“看過比賽,馬上捧起詩集背詩去?”“詩詞大會終究是節目,看完節目,是洗洗睡了,還是秉燭夜讀?這是個重大的問題。”“‘你的問題是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楊絳先生的這句話,送給大家,也用來自勉。”

此外,節目裏幾位00後“學霸小美女”的表現,也讓不少網友認爲,年輕選手對詩詞的熱愛,或可看作傳統文化與年輕人之間有情感共鳴。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舞臺上,武亦姝是16歲高中女生,同樣16歲的姜聞頁第一次進入個人追逐賽時答對全部9題,此外還有13歲的初一女生侯尤雯、13歲的葉飛……他們才思敏捷,遊刃有餘,都給觀衆留下深刻印象。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負責人李定廣說,“百人團”選手絕大部分是年輕學生和各行業的普通人,年齡上以“90後”“00後”爲主,“古詩詞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峯則認爲:“儘管時空相隔,但古詩文中蘊含的情感是貼近當下的。不管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對美好的事物有嚮往之情,當人們遇到挫折和煩惱時,心靈也同樣需要一個宣泄的出口。”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想 篇10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這是毛主席的七律·長征。 詩詞大會第二季又在CCTV1開播了,我在上面學到了很多知識。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人心。在杜甫流傳至今的一千四百多首詩篇裏,有幾十多首都提到了諸葛亮的,但是,被公認寫得最好的,還是這首蜀相,諸葛亮的一生功名心是,被詩人短短四句道盡乾坤,簡直是如椽巨筆。

我知道了一首寫誠的詩。一個人最重要的品德比黃金還珍貴:立身存篤信,景行勝將金!我知道了杜甫的一首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都有自己的鄉愁,都有自己追憶和懷念的地方,但是我認爲中國古代的詩詞就是我們共同的故鄉,也是我們共同想要不斷回憶,不斷夢想,不但追求的一塊文學的芳草地,還有邊塞詩人高適的除夜作:故鄉今夜思千里,雙鬢明朝又一年,所以故鄉是我們永遠忘不掉的,那一塊最軟的,最能撥動我們心玄的地方。我又學習到了蘇軾的一首詩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我還學習到了毛主席的一句詩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我知道了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和詩言志,歌永言。意思就是詩就是表明自己的志向,歌就是唱出心裏想的話語。還有岳飛寫的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我又學習到了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我在看詩詞大會的擂主爭霸賽時,百人團裏的北大理工科女博士生陳更,多次從百人團中“殺”出來,三次擂主,每次上場都是9道題全部答對,詩詞儲備量大,每次的飛花令都取得勝利,多次獲得了攻擂資格,第九期以第二期,第三期,第六期擂主的優異成績獲得了總決賽的攻擂資格。在總決賽上,陳更答對七題,得分311,錯在了一道“變鳳凰”的題上,分數雖高,可是未超過16歲高中生武亦姝的317分,遺憾離場。

武亦姝一路過關斬將,擊敗了從百人團中脫穎而出的王子龍,最後獲得了冠軍席位!

讓我們懷着赤子之心,走進壯闊的詩詞的篇章,讓我們一起激揚文字,談笑古今!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想 篇11

節目嘉賓、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說 :“這個節目火最深層次的原因,就是中國人仍有不死的‘詩心’。”詩歌是中國人表達情感的最古老的方式,一部中國詩歌史既是中華文明在語言文字上的濃縮精華,更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精神風貌的展示。

本季《中國詩詞大會》的入選詩詞從中國詩歌的緣起《詩經》開始,包括楚辭、漢魏六朝詩,唐宋詩詞、明清詩詞,一直延續到當代名人詩詞,時間跨度數千年。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純真質樸,到“路漫漫其修遠兮”的上下求索;從“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雄心壯志,到“心遠地自偏”的隱士風流;從“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盛唐氣象,到“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婉約纏綿。千百年來,中國人就是從這些意味無窮的詩詞中得到滋養,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傳媒研究者靳智偉表示,中華民族是詩的民族,中國人對詩詞有着獨特的文化情結,這構成《中國詩詞大會》熱播的社會基礎。“當中國人遇到天大的困難或災難時,甚至當我們一無所有時,我們還有詩。中華民族創作了世界級的華彩詩章,而這些詩章又鍛造着我們的民族性格。”

事實上,本屆選手已經展現出詩詞對他們精神的“鍛造”。冠軍選手武亦姝說,蘇軾“可以根據人生境遇調整心態”,讀東坡詩詞會讓人有好的心情,不知不覺中,蘇軾豁達的人生觀也讓她有勇氣笑對各種人生挑戰。選手陳更說,古詩詞中關於人性、歷史的內容,可以映照在自己當“這個節目火最深層次的原因,就是中國人仍有不死的‘詩心’。”

2月1日播出的節目中,武亦姝在“飛花令”環節以“月”字吟詩,被提醒所說詩句重複了,她脫口而出《詩經七月》中的詩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牀下。”蒙曼隨即點評道:“詩歌的真善美是滲透到她心裏去的。武亦姝的謙遜不是裝出來的,而是有詩意在她心中,她站在那裏氣定神閒的樣子,詩意就出來了,這就是所謂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靜說,“詩詞大會”選手展現出的是中華民族謙謙君子、揮灑談笑的氣度與風貌。“當有選手屢敗屢戰再度出現在舞臺上說出‘只爲挑戰自己、戰勝自我’的時候,當有選手得知母親住院主動選擇放棄比賽的時候,他們的知行合一踐行了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品格與修養,正是他們的取捨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與妙義。

通過觀看《中國詩詞大會》喚起了我的學習慾望,認識到自己還要學習的東西很多,知識儲備還遠遠不夠,如果讓我去參加節目,我可能在第一道題目上就卡住了。感觸頗深,真真的是學無止盡,我們要養成活到老學到老的好習慣,不斷地充實自己,通過各種途徑的學習,豐富自己的文化涵養,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想 篇12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牀下。”在近日的“中國古詩詞大會”上,16歲高顏值少女武亦姝憑藉出色的古詩詞底蘊和“飛花令”表現走紅,答題時嫺熟優雅的她,被網友們感嘆“滿足了自己對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

“中國人的詩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誠如《中國詩詞大會》嘉賓、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所說,詩詞之所以美,在於它承載着作者的人生閱歷。因此讀詩不僅僅是讀詩,更是讀人,是讀心。

生活是草蛇灰線,伏延千里,詩意也是。在問答網站知乎上,一位網友關於“爲什麼要讓孩子從小讀詩歌”的問題下,得票數最高的答案是這樣說的:你是願意孩子從小讀“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這樣流轉纏綿的詩句,還是讓他跟着廣場舞一起唱“蒼茫的天涯是我的愛”?你是希望他的童年記憶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還是“叫姐姐一聲美女,姐姐就給你糖吃啊”?生活在當下的我們,爲什麼要讀詩?當你處於相似的情景下,忽然想起一句早已爛熟於心的詩,觸發了共情的鈕,才能懂得詩詞之美。而這一切的基礎是,至少你“讀過”。

當看到春天芳草初生,纔會明白什麼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夏日湖邊納涼,看風乍起,纔會感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畢竟如歌中所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雖然我們的生活日漸浮躁喧囂,好在,詩還活着。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想 篇13

中國詩詞大會,我是從第二季開始看的。開始最直觀的一個感覺就是兩個字,簡單。

我曾是中華好詩詞的忠實觀衆。對裏面那些嘉賓深深拜服,覺得他們的詩詞量已經達到了一個平常人難以企及的一個高度。

若我是中華好詩詞的選手。則答對一兩道題都已是不易。可若我在中國詩詞大會則九道題答對七八,也不是什麼難事。

因此比較二者,那麼中國詩詞大會的難易度是無法和中華好詩詞相提並論的。這一點我想大多數人也不會質疑。

但我不贊同一個觀點,是很多人認爲中華好詩詞的選手站在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上可以秒殺一片。

在中華好詩詞的舞臺上。武亦舒絕對不會是樑道萍的對手,但在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上武亦舒確實可以擊敗樑道萍。

因爲什麼?也是兩個字,簡單。這是中國詩詞大會的最大優勢和最大劣勢。

優勢在於它的普及性更強。適合全民參與,學歷不高,讀書不多的人也可以答出很多道題。也可以起到一個教育性的效果。

可這也是他最大的劣勢所在。因爲他太過簡單,所以就缺少了一些公平性。很多詩詞積累的高手往往就被拉下馬。如那個博士生陳更,她在這個節目裏就不止一次敗於不如她的人。

誠然,中國詩詞大會的專業性和競技性差了一些,但他的影響力,和普及力度是中華好詩詞所無法達到的。

因此,從文化影響的角度來說,中國詩詞大會所起到的正面作用是巨大的。

簡單如同一座橋,它可以讓更多,那些不會游泳的人從橋上走到彼岸。

彼岸有詩彼岸有歌,彼岸有美好的桃花和明月。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想 篇14

首先這個節目,我是正面看法的。平時不看電視的我,也閒下來追了好幾集,相較於湖南衛視那些東西,央視的這個簡直是久旱甘霖。我給5分,倒不是因爲這個節目全無缺點。相反,我以下吐槽的都是實實在在的硬傷。

1.名爲中國詩詞大會,題庫我大概估摸了一下,唐詩佔了6成,宋詞佔了2成。先秦至魏晉佔了1成還不到,毛主席詩詞佔了1成。一開始我跟着電視節奏走,作爲一個工科直男,我發現我居然能猜對7成的答題,百人團的水平我排前十毫無壓力,轉念一想不對呀,不是我水平高,是題庫出得太水了。準確的說是故意在討好我這種輕文藝的門外漢。我承認唐詩很重要,但自孔子訂詩經以來,泱泱2500年,唐詩不過三百年,何以能佔如此之高的比例?我承認,題庫的設計者是作了充分的調查的,目前大衆的詩詞修養僅限於唐詩三百首的水平,爲了吊起觀衆的參與感,提高唐詩比例是可以理解的。但先秦至魏晉南北朝近千年,詩經、楚辭、漢賦、樂府的比例何以如此低,竟比毛澤東詩詞頻率還低?什麼鬼。我個人認爲正常的比例是,先秦至魏晉:唐宋詩:唐宋詞:宋至晚清詩詞=3:3:3:1或者3:3:2:2,大概這個比例。至於現代詩詞(貌似節目組特指毛澤東詩詞)不是不好,也有妙處。,但放在2500年格局裏,就類似於楚霸王做“力拔山兮氣蓋世”,上不得正席。

2.詩詞大會比賽的立意當然是好的。但規則、題庫總總,把選手往舊時八股的套路上引。新晉網紅武亦姝,頗受衆多有文化的中老年觀衆朋友們喜歡。我膽敢猜度一番,這個冬天太冷,廣場舞跳不起來。武亦姝小妹妹出身又好,賣相又好,又會傳統詩詞,瞬息紅遍頭條,完全嵌合了廣大中老年朋友們對傳統文化接班人的美好想像:現在這個社會太浮躁了,如果每一個年輕人能像武亦姝這個姑娘一樣,多學點傳統文化多好!

對於這個姑娘,我上面這樣講可能會顯得刻薄了一些,鼓勵應該大於批判,畢竟她還小。可是,大家看她,舉手投足,像不像是久經考場,被應試教育玩壞了的小女孩?可有丁點“嫺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的遺風?學詩詞的本意,是讓詩詞內化爲心靈深處的審美氣質,就像彭敏的從容,像陳更的自信。我看武亦姝妹妹則舉手投足都是比賽本身的得失與寵辱,幾時有半點詩心。當然這完全不能怪這個小妹妹,是比賽本身使然。

這個比賽就是這麼簡單粗暴,它只考記憶的,客觀的,可供量化的,可統計的,不去考創造的,主觀的,莫可名狀的,不可言說的。實際上正是對科舉八股的一種不由自主的模擬,營造出一種中國式文藝復興的虛假繁榮。論記憶力,以“人、月、山”作飛花令這種低級膚淺的遊戲,古代的秀才隨便抓一個也能把全場104個選手都秒成渣。古代讀書人的平均水平,大概是未若柳絮因風起。現代人大概就是撒鹽空中差可擬的水平,能夠壓到韻就算了不起了。時代不同,能力蛻化可以理解。但創造性,想象力的貧乏纔是關鍵,何以如此,我想這不在這個節目討論範疇之內了。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想 篇15

古詩詞的文化源遠流長。唐代有“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情感,宋代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嘆。元代也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名句。

宋佩珊,在讀農業大學專門研究農藥。非常喜歡讀古詩詞。袁文傑,一位人民警察。日在平時的休閒時刻,認真地學習中國古代的古詩詞。鄧皓文,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經過重重選拔,和平時的積累。終於來到了第三屆詩詞大會的現場。楊清,因爲因爲初中的文學老師。以127分的成績,成功獲得了和第一場擂主——彭敏進行決戰的資格!

看了古詩詞大會,我真的很長知識:王立羣老師讓我瞭解了,兩個不同朝代,不同風格的兩個詩人描寫的'一座廬山,唐代詩人李白描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豪邁,讓人看了就有想去看廬山的衝動!而宋代詩人蘇軾寫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教會我們看問題要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既要站進山裏,又要跳出山外!李白過於感性,蘇軾富於理性!

這一期的古詩詞節目,更激發了我對故詩詞的熱愛之情。我也一定要好好積累古詩詞,爭取下屆古詩詞大賽,我也能參加!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想 篇16

詩詞中國的傳統文化,競以詩詞大會的方式一發不可收拾的火了,火的童叟皆喜,男女皆碑。

一路觀《詩詞大會》我一路感慨着康震、王立羣、酈波、蒙曼四位大學教授的精緻點評,他們把古詩詞背後的歷史淵源說的如數家珍,功夫可謂了得。聽了他們的評講,我一下子覺得每首詩原來都是在講述一個個故事,或悽婉,或哀傷,或豪邁,或激昂,讀透一首詩原來就是跨過歷史,跨越時空,走到詩人面前,聽他向你娓娓道來他的人生、他的心境。

正像選手王若西贊主持人董卿“美人當以玉爲骨,雪爲膚,芙蓉爲面,楊柳爲姿,詩詞爲心”。《詩詞大會》上我們見到了董卿這個佳人才女的另一面端莊得體,知性婉約。這不禁讓我想到央視一姐已經非常成功,但她從未停下的努力的步伐,看到她信手拈來的詩詞都用得那麼妥貼,那麼恰到好處,其平日下的苦工可見一斑了。名人尚且如此,還未立寸功的我們又何談過一日算一日罷了。

《詩詞大會》裏雲集了各行各業的詩詞愛好者,他們雖然有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思想,但他們都跨越了這種.種不同,擁有着共同的喜好古詩詞。在彼此交流切磋中爲我們帶來了一頓精神上的饕餮盛宴。數萬觀衆更是滿懷激情的在電視機前、電腦前、手機上熱烈”追劇“。這是中華璀璨文華和思想精髓所散發出來的魅力。

詩詞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就拿白茹雲來說,一名農婦,身患重病,坎坷一生,在住院的一年多時間裏,把爲女兒買的一本,《詩詞鑑賞》讀完。自信的站在了大會的現場,淡然平靜的'答完全部九道題。一名病患,如果不是熱愛,如果不是傾心,怎麼能在病痛的折磨中記住那麼多詩詞。當主持人問及在溫暖的演播大廳還穿羽絨服時,她說保險一點吧!她已經不在乎美醜!“腹有詩書氣自華”,雖沒有美妝華服加體,但她從內心深處散發出的“堅強、樸實、笑對人生“豈是一個”美“字能概括的。百人團閻勇爲孩子學古詩譜寫《中華少兒古詩歌曲集》,這是一位父親向孩子傳遞的父愛;冠軍武亦姝以16歲的年齡獨佔鰲頭,那份熱愛詩詞之心真正的是入了骨髓;還有彭敏,曾經取得中國成語大賽、聽寫大賽的兩度冠軍,詩詞大會上表現亦是不凡。衆多文才出衆的人在央視這個大舞臺進行了一場狂歡。不管結果如何,他們享受着這個盛會,無以倫比的歡愉,那是詩詞帶給他們的, 也是帶給我們的。

傳統文化理應像這樣綻放,不是嗎?曾經我們還覺得當今的不少年輕人“物慾橫流,娛樂至死方休”!我想,看了這次大會,看到那麼多年輕人放彩的片斷,一定會改變很多人的看法,也一定會影響很多人從新看待我國悠久的文化和淵源的歷史,從精神上尋到屬於我們的根。

“人生自有詩意”《詩詞大會》的這把火一定會讓更多人的生活充滿詩意, 讓我們滿懷信心、滿腹詩情的去接受生命賜予我們的一切,美的、醜的、歡喜的、悲哀的....。無論如何,精神上的富足足以讓我們抵住生活前路中遭遇的萬千險阻。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觀後感想 篇17

如果說《見字如面》這種類型節目的成功是基於文化,那麼《中國詩詞大會》亦是如此。

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一樣,《中國詩詞大會》是基於對文化的繼承和傳播,更是發展和創新。

把中國最影響深遠的詩歌搬上綜藝的舞臺,以比拼競賽的形式,寓教於樂,讓更多人潛移默化地接受這種意見表達方式。

這樣的表達方式,相比之於同類型的綜藝節目,她不賣腐、不賣笑、不賣故事,所有人除了簡單的介紹,都是靠實力對陣,沒有半點所謂迎合大衆之類的其他意圖。

而在忙碌的工作之餘,看這一檔節目是輕鬆的,有意思的,沒太大壓力的。

同樣地,這檔節目的形式也是很新穎的。

一共三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個人追逐戰,場上選手和場下百人答題團一同答題。場下百人答題團未答對人數計爲場上選手答題得分。每人九道題,一共四個場上選手,最後按分數高低留下一個人。

第二個環節是爭奪攻擂資格的飛花令。場下答題正確率最高的和在個人追逐戰中獲勝者輪流說詩。在給定的概念詞中,一人一句,答不上者輸。

第三個環節是的對擂賽,以搶答的方式展開,先拿五分者獲勝。

不得不說,這樣的形式,無論是場上場下,乃至於電視機前的觀衆都能參與其中,饒有趣味。

而《中國詩詞大會》的主持由董卿接任,嘉賓則由康震、蒙曼、酈波、王立羣四位教授級專家構成。

專業的文化素養,對詩歌的解讀,乃至和選手的互動都顯得遊刃有餘,合理而不違和。

尤其是既有高文憑,又有多年主持經驗的董卿,扮演好了她的起承轉合各項工作,讓整個節目看上去連貫風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