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央視朗讀者第六期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3.61W人 

導語:最近一檔叫做《朗讀者》的節目在朋友圈刷了屏,被譽爲“綜藝節目的一股清流”,且各方好評不斷,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0分,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朗讀者》第六期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央視朗讀者第六期觀後感

  朗讀者第六期觀後感【1】

《見字如面》、《朗讀者》等的走紅,證明跳出“傳播舒適區”的綜藝節目也有市場

王小波在與李銀河的一封書信中寫道:“人世間有一種庸俗勢力的大合唱,誰一旦對它屈服,就永遠沉淪了。”這封信被拿到電視綜藝節目《見字如面》上由何冰演繹,在網上傳開了。節目的“拆信人”,香港嶺南大學教授許子東這樣解讀:“這個‘庸俗勢力的大合唱’可能是文化的,可能是金錢的,可能是買房子,也可能是綜藝節目。”

自2013年《爸爸去哪兒》後,綜藝節目陷入了“大合唱”式的喧囂。跟風興起的明星競技類真人秀充斥熒屏,拼資本、拼咖位、拼話題,結果是同質化嚴重,原創力匱乏。最近,這樣的局面似乎有了扭轉的跡象,綜藝“清流”接二連三地刷了屏。先是《見字如面》,曹禺和黃永玉之間肝膽相照的書信往來,經由張國立和王耀慶的演繹,引發朋友圈的轉發熱潮。緊接着是霸屏春節長假的《中國詩詞大會》,17歲女中學生武亦姝博聞強識,引發多輪討論。隨後,央視主播董卿從《詩詞大會》走進《朗讀者》,邀名流讀書,把96歲的翻譯家許淵衝推上網絡熱搜。一時間,原本被邊緣化的綜藝類型,風頭甚至蓋過明星扎堆的真人秀。

二十年前,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呂新雨去臺灣地區訪問,發現那裏的綜藝節目非常糟糕,靠不斷挑戰社會底線來賺取收視率。“當時就覺得大陸的媒體改革不能走這個路。結果,我們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她看來,綜藝節目的唯市場化,以及由此導致的低俗化,不僅與大學、學術界、知識分子所代表的人文傳統日益分離,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也產生了無法彌補的斷裂。在這個意義上來說,迴歸是大勢所趨:“這三檔節目是應運而生,它迴歸了社會主流價值觀,這個主流價值觀包含了對人的命運的關注,不管是不是名人,都被放在了普通人的位置上。”

“清流”綜藝的出現被視爲對過去電視節目純娛樂傾向的一種反抗,而在《見字如面》的總導演關正文看來,所有的精神產品都有娛樂屬性,只不過,一種是感官層級的快樂,另一種則是精神層面的愉悅:“如果說人在感官層面上的快樂有點像肌膚之親,那麼人在精神上的快樂就像愛情。精神生活所帶來的愉悅,遠遠超過感官的淺層快樂,能給觀衆帶來更大的滿足。”

節目剛起步,關正文就篤定它能在市場上找到自己的觀衆。他認爲,所謂大數據劃出了傳播的.舒適區,不但限定了產品的樣式,也描繪了互聯網受衆的樣貌,數億人都被“沒文化”了。他把節目方案帶到騰訊,所有人都說好,但也免不了擔心大衆化的前景。在沒有廣告商贊助的情況下,《見字如面》“裸奔”上線。但事實證明:“市場是個好東西。”第一期合集視頻網站點擊量已經突破了4000萬。

關正文曾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的原創著作權人和總導演,這兩檔節目都是同期競品中的異數。上世紀80年代初的文學活躍期,關正文在作家協會當編輯,參與出版了北島、舒婷、顧城的詩選,阿來的小說《塵埃落定》等文學作品。他告訴第一財經:“我分別經歷了文學和電視最繁榮的時代,文學是所有藝術的根,離不開。”

3月16日那一期《見字如面》選了顧城的書信:四封他與妻子謝燁的情書,一封是他的遺書。1993年10月8日,新西蘭北部的激流島,顧城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然後自縊。關正文和顧城、謝燁曾是交往密切的朋友。這幾封信對於關正文而言意義特殊,但選擇它們的標準和其他信件並無差別,“具有公共傳播價值,值得被更多人讀到,並且直指人心”。歷時一年多,節目組遍訪博物館、檔案館、資料館,邀收藏家、文化名人提供書信的來源,從上萬封信件中精選出一百封,分別交予歸亞蕾、張國立、何冰、王耀慶等八位讀信人。紙上文字經由聲音的演繹,重塑了生命。這些戲骨撐起《見字如面》的金字招牌,靠的是打磨多年的臺詞功底和演繹能力,而非人氣或是顏值。一個人、一張桌、一封信、一段往事。觀衆跟隨讀信人,穿越到鮮爲人知的歷史瞬間,感知時代洪流中的悲歡離合。人們從那些歷史的塵埃中,讀懂人心,也看清自己。

  朗讀者第六期觀後感【2】

近兩年的電視熒屏上,相繼涌現的一批原創文化類節目成爲一道新景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最美是中華》等立足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通過獨特的文化視角和接地氣的節目形態,讓傳統的文化類節目變得更好聽、更好看,實現了傳承文化、涵養心靈的傳播效果。

最近一檔叫做《朗讀者》的節目在朋友圈刷了屏,被譽爲“綜藝節目的一股清流”,且各方好評不斷,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0分,在新浪微博熱門話題榜上長時間排名第一,與之相關的書籍也開始熱銷,可以說《朗讀者》收穫了觀衆“零差評”的好口碑。在近期的電視節目中,這並非個例,黑龍江衛視推出的書信朗讀節目《見字如面》也帶領觀衆重溫了書信裏的時光和記憶,以書信的方式講述那些值得回味的中國故事,而由同一團隊製作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也是頗受好評。

近幾年,明星真人秀類節目充斥熒屏,並且粗製濫造的現象愈加嚴重,在金錢的驅使下,電視熒屏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愈加顯現,而製作精良的文化類節目無異於一股清流浸潤了觀衆乾涸已久的心田,令“文化迴歸”成爲一時熱議。有樂觀人士認爲,這些電視節目將颳起一股強勁的文化之風,文化迴歸的春天即將到來,然而,是否能夠達到這一效果恐怕不是幾檔優秀的電視節目就可以決定的。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的著作《娛樂至死》曾深刻得向我們揭示了一切文化內容在電視媒體中都將成爲娛樂的附庸。

電視節目帶來的熱度轉瞬即逝,構建書香型社會纔是正確的解決之道。打擊盜版和抄襲,保護原創作者,鼓勵優秀作品的涌現是前提;在各地建立圖書館和電子借閱機等文化設施是基礎;教育去除功利化,構建書香型校園是關鍵;而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將閱讀深植於每個人內心的渴望纔是真正實現文化迴歸的根本。別讓文化之風只刮過熒屏,讓它春風化雨般地滋養我們的心靈土壤,散發書香的花朵才能熱烈開放。

  朗讀者第六期觀後感【3】

一前一後相繼推出的《見字如面》和《朗讀者》常被拿來一起討論,在關正文看來,這是兩檔風格迥異的節目:“各有各的興趣,各有各的觀衆,各有各的資源,差別非常大。但多樣性的生態中是沒有高下之分的。”

過去一年,製作人董卿帶着《朗讀者》的理念參加了多次面向廣告商的節目推介會,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直到今年1月才找到了贊助商,緊鑼密鼓地錄製播出。

《見字如面》和《朗讀者》最初都在豆瓣網上獲得了9.4的高分,但隨着節目推進,評分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對《見字如面》的批評集中在主持人和女嘉賓身上,或是對一些讀信人的演繹感到失望,“浮誇”、“戲過了”。爲了讓節目顯得更通俗,關正文把文言文的書信翻成白話文,不少觀衆卻希望原文照搬。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副教授吳暢暢一直追看這兩檔綜藝節目,他對《見字如面》的直觀感受是太過“精緻”,門檻高,其中一些民國書信讓他聯想到許鞍華的《黃金時代》:“這種風格特別對某些人的趣味,但不會是大衆的文化趣味。”

《朗讀者》遭受的非議則更多。帶着文學訴求來看節目的觀衆發現,在這檔以朗讀爲名的節目中,故事成了主角,閱讀則是點綴。有豆瓣網友統計,節目中真正用於嘉賓朗讀的時間僅爲節目總長度的四分之一,其餘皆爲情感對話:“這不是朗讀版《藝術人生》或者《感動中國》嗎?”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文學與傳播系副教授康斌看了幾期《朗讀者》,他並不認爲這是一檔讀書節目:“它的目的不在於引領閱讀,而在於精神撫慰或者情感宣泄。他爲主流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很好的樣板,把慈悲、感恩、愛、責任感等美好品質,用一種比較委婉的方式表現了出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