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工作總結

農業局農技體系建設和服務工作總結-農村農業工作總結 農村農業工作總結

本文已影響 3.6W人 
農業局農技體系建設和服務工作總結-農村農業工作總結 農村農業工作總結

[按]爲進一步推進我市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我們調研組先後三次赴石首市並對該市的久合垸、高基廟、東昇、調關等鄉鎮農技服務中心站所建設、科技示範樣板和科技示範戶等現場進行了認真調研。我們覺得石首市的經驗很有特色,值得在全市大力推廣。
近幾年來,石首市農業局堅持以改革爲動力,以發展爲目標,以建立“以錢養事”新機制爲契機,以規範管理爲手段,不斷健全服務體系,創新服務方式,推進科技入戶,科技推廣實現了新突破,服務水平得到了新提高,部門形象得到了新提升。2008年,石首市被荊州市委、市政府評爲農業服務工作先進縣市;石首市農業局被省農業廳評爲先進單位,在石首市政風行風評議中名列第一名;在該市開展以“加快工作節奏、加大落實力度,服務經濟、服務基層、服務羣衆”爲主題的“兩加三服務”活動中,被石首市委、市政府評爲十佳部門。石首市在農技體系建設和服務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體系建設,健全服務網絡
近年來,石首市積極穩妥地推進機構改革,狠抓了基層站所建設和科技示範戶建設,進一步健全了農技服務體系,目前已形成了以石首市農技推廣中心爲龍頭,以鄉鎮農技服務中心爲紐帶,以科技示範戶爲載體,以產銷協會等爲補充的推廣服務網絡。
一是穩步推進機構改革。2006年,按照鄉鎮綜合配套改革的精神和要求,石首市將原來的15個鄉鎮農技站改製爲15個鄉鎮農技服務中心,原有的112名農技人員按政策進行了身份轉換和分流安置,通過考試考覈和公開競聘從中擇優聘用了45名種植業服務人員,鄉鎮農技服務中心的人、財、物仍歸口農業局管理,並逐步建立了“以錢養事”新機制。通過改革,精減了人員,化解了債務、穩定了隊伍,提高了效率,確保了農技服務體系的相對穩定。
二是不斷加強服務中心建設。近年來,石首市以建立“以錢養事”新機制爲契機,以原鄉鎮農技站爲基礎,籌資近100萬元,分批對基層站進行維修和裝備,鄉鎮服務中心有了新變化、新發展。石首市15個鄉鎮服務中心都達到了辦公有場所、服務有陣地、工作有裝備的基本要求,15個鄉鎮有14個服務中心達到了“五有”:一有固定場所,每個服務中心都有獨立院落,有辦公室、資料室、接待室等辦公場所;二有農技服務公示牌,每個鄉鎮農技服務中心樹立了一塊服務內容公示牌,將農技人員及聯繫電話、聯繫村及科技示範戶、服務內容及科技項目等內容向社會公示;三有信息發佈欄,每個鄉鎮農技服務中心設有農技信息發佈欄,張貼農技簡報,及時發佈農村政策、農產品供求、農業技術等農業信息;四有農技諮詢部,每個服務中心設立一間農技諮詢室,備有桌椅、諮詢臺、諮詢記錄本,每天安排1名農技人員“坐診”,負責接待農民諮詢。五有基本辦公設備,每個服務中心已配備電話、傳真機等辦公設備,部分鄉鎮配備了電腦、打印機、多媒體等辦公設備。
三是大力發展科技示範戶。石首市將科技意識濃、種田水平高、帶動能力強的種植大戶培養成科技示範戶,建立科技示範戶檔案和服務檯帳,進行統一登記、統一掛牌、統一印發資料、統一技術培訓,讓每個科技示範戶達到“五有”,即:有門牌、有資料袋、有科技小黑板、有服務檯帳、有科技示範田。全市培養科技示範戶2000戶,每個科技示範戶輻射50戶,帶動全市10萬農戶。
二、完善管理機制,規範服務行爲
“以錢養事”新機制建立後,石首市從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入手,對鄉鎮服務中心實行合同管理、量化考覈、績效掛鉤,目前已建立了“二、三、四、五、六”等一整套規範化管理機制。
第一、把好“兩個關口”。一是強化崗位培訓,做到先培訓後上崗。石首市農業局制定了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方案,對所有農技人員送到省、市每三年進行一次知識更新培訓,並將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納入“以錢養事”項目,落實培訓經費。石首市農業局每年組織一次農技人員春季集中培訓,同時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辦法,對農技人員進行業務培訓。2008年,先後組織30名鄉鎮農技推廣人員到華中農業大學、長江大學等大專院校參加知識更新培訓,進一步提高了農技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推廣能力。二是引入競爭機制,實行末位陶汰制。採取檢查、考試、考覈相結合的辦法,加強對鄉鎮服務中心及其服務人員的管理。全年對業務工作分季度、半年和年終進行督辦檢查,每年組織一次專業知識測試,年終對服務人員的德、能、勤、績進行全面考覈;綜合檢查、考試、考覈結果對服務中心及服務人員進行排名,對連續三年排名末位的中心主任進行改選,對排名倒數三位的服務人員留職考察,考察期間只領取基本生活費,對連續三年考覈不合格的服務人員予以解聘,打破了服務人員的“鐵飯碗”,增加了他們的責任意識、服務意識。
第二、簽訂“三個合同”。一是石首市農業局與鄉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所有人員簽訂聘用合同,三年一聘。二是石首市農業局與鄉鎮農技服務中心簽訂農技推廣公益性服務合同,各鄉鎮辦區政府爲鑑證方,明確服務範圍、服務項目和工作要求。三是鄉鎮農技服務中心與崗位人員簽訂年度公益性服務合同。服務中心及其人員的日常管理以石首市農業局爲主,年終考評由石首市農業局會同相關部門進行,其中石首市農業局考評佔50%,鄉鎮政府考評佔30%,服務對象考評佔20%,按考評結果兌現工資報酬,實行績效掛鉤,調動了服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第三、落實“四項經費”。主要是積極爭取落實省撥“以錢養事”經費和本級財政預算經費,確保工作報酬、辦公經費、養老保險、項目開支等四個方面的需要。2008年,石首市共下拔經費224.7萬元,其中:工作報酬81萬元、人平1.8萬元,辦公經費36萬元、人平0.8萬元,養老保險15.7萬元(五保合一)、人平3482元,項目開支93萬元。“以錢養事”新機制的建立,化解了農技推廣經費短缺的難題,鄉鎮農技推廣人員工作有經費,待遇有提高,養老有保障,基本解除了服務人員的後顧之憂,穩定了推廣隊伍。
第四、制定“五條辦法”。爲了強化服務人員崗位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做到規範管理,優質服務,石首市農業局制定了掛牌子、背袋子、翻本子、結對子、查位子等“五子”管理辦法。一是“掛牌子”。石首市農業局統一製作了農技人員工作牌,要求推廣人員上班時一律佩掛工作牌,既公開身份,又方便服務。二是“背袋子”。爲鄉鎮農技人員統一配發了農技推廣專用包,每個專用包內裝有捲尺、放大鏡、處方單、取樣袋、標本盒、小刀、鐵鏟等工具,農技人員下鄉時攜帶工作包,既展示形象,又方便工作。三是“結對子”。鄉鎮農技人員每人聯繫30戶科技示範戶,每月入戶指導兩次。四是“翻本子”。爲每個鄉鎮服務中心及其服務人員統一印製了考勤記錄本、工作日誌本、諮詢服務檯賬、項目實施臺賬、科技示範戶服務檯賬等工作記錄簿,由中心主任和服務人員每天作好考勤及工作記錄,作爲衡量全年工作的重要依據。五是“查位子”。採取突擊檢查、隨機抽查等形式檢查服務人員到崗到位情況,對擅自離崗的給予通報批評,並在年終考覈中扣減相應分數。
第五、健全“六項制度”。石首市農業局與該市財政局、水產局聯合發文,印發了《石首市鄉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管理辦法》,制定了《石首市鄉鎮農業公益性服務“以錢養事”實施方案》,將服務中心管理納入制度化、規範化。各鄉鎮服務中心制定了考勤制度、學習制度、崗位責任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科技示範戶聯繫制度、諮詢服務坐診制度等六項規章制度,並統一上牆公示,做到了有章可循,按章辦事。
三、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能力
近年來,針對農技推廣方式單一、手段落後、信息斷層等問題,石首市積極創新服務方式,採取六條措施推進科技入戶,將農技服務網絡延伸到村、技術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
一是以科技示範戶爲基地,帶動科技入戶。石首市以科技示範戶爲抓手,在重點培養、規範管理和優質服務上下功夫,充分發揮他們的示範帶動作用。農技人員對科技示範戶實行定向聯繫,定期上門服務,及時提供技術指導,免費發送“農信通”手機短信,定期發放技術資料,優先安排試驗示範,適時組織培訓考察。通過科技示範戶的帶動,促進了新技術的推廣普及。
二是以新農培訓爲契機,推動科技入戶。在常年農技培訓的基礎上,新增了新型農民科技培訓。2008年,石首市被列爲國家級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縣市,該市按照“圍繞主導產業、培訓專業農民、進村辦班指導、發展一村一品”的培訓要求,建新農培訓學校50所,落實基礎學員2000人,全年組織進村培訓30000人次,組織農村實用人才創業培訓80人次。通過新農培訓,培養了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
三是以“農事直通車”爲窗口,傳播科技入戶。石首市與該市電視臺聯合,開通了《農事直通車》電視專欄節目,請專家現場指導、解難答疑,每週製作2期,每天午間、晚間定時播放,節目開播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受到了農民朋友的一致好評。
四是以手機短信服務爲平臺,發送科技入戶。石首市農業局與該市電信局合作構建了“農信通”手機短信服務平臺,開通“農信通”手機短信服務10000部,履蓋石首市278個村2517個村民小組,免費發送農產品供求、農村政策、農業技術等農業信息。2008年,共發送手機短信14萬多條。
五是以電話諮詢服務爲媒介,促進科技入戶。石首市農業系統共設立了農技諮詢電話20部,局機關、農技推廣中心、農村能源辦、農業行政執法大隊、特產站分別開通了專家服務熱線;各鄉鎮服務中心開通了一部農技諮詢電話,設立了一間諮詢室,由農技人員輪流值班,爲農民提供便捷服務,做到有問必答、有疑必解,有求必應、有請必到。
六是以示範樣板爲亮點,引導科技入戶。近年來,石首市農業局採取領導掛帥、部門配合、上下聯動、羣衆參與、經費保障等措施,圍繞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和發展現代農業,大力創辦示範樣板,發展特色農業,取得了明顯實效。先後創辦了東昇萬畝綠色食品西瓜基地、新廠萬畝無公害瓜椒基地、城郊(繡林、南口)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桃花萬畝無公害水果基地、調關萬畝蝦稻連作基地、久合垸萬畝“菜薹兩用”基地等一批特色農業基地,帶動該市建成並鞏固了40萬畝優質稻、40萬畝優質油菜、15萬畝優質棉、10萬畝無公害果蔬等一批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通過典型引導、樣板輻射,優化了農業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科技入戶,發展了農村經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