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精選20篇)

本文已影響 3.59W人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精選20篇)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1

感謝成爲我的光。

說實話,我從不願意看一本五百多頁的書,即便這個人我是這麼感興趣,有很長一段時間,它就和被我棄置一旁,散亂堆積的畫冊,一起安靜的呼吸,並且不斷被新的塵埃或陽光覆蓋。

然而某天,一個陰雨綿綿的午後,難得悠閒的週末,我站在書架前,迫於一些奇怪固執的念頭,我整理那些我曾經喜愛的東西,在其中,拿出了這本《梵高傳》。

事實上,對於梵高,我從不厭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對他懷有一種近乎變態的尊崇,摻雜了只有新入教會的虔誠教徒纔有的那種忘我的狂熱。

早在小學一年級時我就從美術老師認識梵高,對於這一點我一直自鳴得意。當然,如果沒有當天晚上回家和家人說起“今天老師說了梵高”的話,一切會更加完美。

在這之後,我開始零星的從其他人的作品之中少許的認識了梵高:在正式繪畫前幹過不同職業,但最終都失敗了。一生未曾娶妻,更沒有孩子。只活了三十幾歲,在世時,畫只賣出一幅畫,因和高更在繪畫上意見不合,割掉了自己的右耳,是精神病患者等等。雖然梵高的古怪令我感到好奇,但是梵高和提奧的兄弟友情令我着實感動,他們死時也葬在一起。當然,梵高的成功使世界文學的改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有些人並不理解梵高,認爲梵高並沒什麼太大的成就,梵高卻被美國人看的如此重要。那是因爲梵高的悲慘而成就輝煌震撼着讀者,追求名人的輝煌並不是追求名人的成就,而是追求名人成功的經歷。

感謝你成爲我的光。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2

整個下午,我都在躁動不安,一會兒翻翻這裏,一會翻翻那裏,一會又撈起閒書翻幾頁。眼睛發澀,卻睡不着,直到拿出《梵高傳》-這本我中午剛剛讀完,讀完後睡意全無的書。我從牀上一躍而起,來到電腦旁。我終於知道自己這麼躁動的原因了。我一直在試圖抵制自己爲之寫些什麼的願望,換來的卻不過是心不在焉而已。這本書從好些天前就斷續在讀了,真正讓我愛不釋手,卻是這個週末。我哭了好幾次。有幾次拿書敲自己的腦袋。哭是因爲感動,疼痛,感動於梵高與弟弟的親情,疼痛着他們的疼痛。敲自己的腦袋是由於憤怒,憤怒於人們對一個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憤怒於那個不公的社會,憤怒於那些最底層人民的苦難―而我只是一個看客。如果沒有梵高,提奧會過得很好吧。體面的工作,豐厚的薪金,溫和的性格,彬彬有禮的舉止,走在哪裏都是受人喜愛的。他會過一種衣食無憂,平淡恬適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氣暴躁,行爲偏激,有些神經質,難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會這麼友愛。這是多麼失敗的一個人。在倫敦做畫店的夥計,愛上一個女人,被拒。

愛上自己的表妹,被拒。與其說愛上,不如說是同情於一個孤苦的妓女,與其同居,將其作爲妻子來看,終因差距太大而分開。被一位女子愛上,女子卻不敢掙脫家庭的羈絆,爲他自殺,後獲救,在療養院裏度過一生。在阿爾,喜歡一個妓女,在精神錯亂後,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給她做禮物。在愛情上,他是不太走運。不過,像他這樣把繪畫視爲生命的人,本來就不適合婚姻吧。就算有個家庭,帶給親人的也是痛苦。真正的藝術家都是瘋子。在事業上,做畫店夥計,出走。做牧師,被逐出教會,雖然他做得比那些道貌岸然的牧師要真誠,更貼近於愛。做畫家,生前僅賣出過12幅小風景畫像,還是賣給自己的叔叔。在世時,他被視爲做什麼事都失敗的人,視爲瘋子。然而,這一連串的失敗並沒有把他打倒,他還是傾盡自己的生命,來愛,來描繪這個世界,縱然這個世界把他遺棄。雖然手中只有印刷粗糙的梵高畫選,我還是從中看到了很多。這個不善言辭的人,把他的心,他整個的生命,他一生想要說的話,想要表達的情感都一筆筆繪在畫板上。我看到他對生命的渴望,對這個世界的愛。看到他的夢,那個像他筆下的天空那麼藍的夢。看到了他的躁動,他的強烈的要爆炸,要掙脫這個世界的束縛的渴望。書裏,阿爾的烈日,金黃色的麥田,鈷藍的天空,開滿鮮花的原野,令我想起我的家鄉。我的家鄉沒有那麼大朵大朵的鮮花,沒有深藍的河水。可是我的家鄉有遼闊的原野,有窄窄的小路,兩旁有疏疏朗朗的白楊。雖然不是很美的景緻,但是曠遠,清新,可以看到天邊,沒有遮住視線,讓人透不過氣來的高樓大廈。小時候,我信誓旦旦說:我離開了家,纔不會想念這個破地方,我也不希罕葉落歸根。現在只是覺着自己的幼稚,我越來越想念這些。我是農民的孩子,我將來必將回到那個地方。我常常有一種渴望,渴望在無邊的土地上,在那些褐色的,鬆軟的土地上奔跑,就像兒時一樣。那時,我的身體將柔韌而充滿力量。歐文斯通是一個偉大的傳記家,書中的情感,語言,以及他對梵高的理解,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另外,此書尚有餘光中的譯本,但大陸尚未發行。餘先生以詩人而做翻譯,其譯筆必當不俗。已經借來複印一冊,他日定當捧卷細讀。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3

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傳》是我來大學讀的第一本文學書,大學的我不喜歡讀文學類的書籍。記得那時林老師教我們西方外國文學,當時考試的要求就是要我們讀一本關於學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於考試壓力所以選擇了《渴望生活——梵高傳》,但是後面的研讀改變了我之前的想法,漸漸的開始接受文學書籍。

在《渴望生活——梵高傳》中,描述了梵高悲慘而成就輝煌的人生。梵高的一生經歷就如同他的作品一樣,充滿了亢奮而絕望的激情。金色的向日葵、燃燒般的絲柏、風吹過的麥田、夜幕中的咖啡廳,燦爛迷人的星光……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描述都能散發出溫暖和動盪的激情,那一幅幅狂囂般的畫面,如同大海在怒吼在宣泄,也都是梵高內心底層最孤獨無助的吶喊。他狂放的筆觸、流動的色彩和噴薄而出的熱情,在凝神的一瞬就將人們的靈魂裹挾而去。正如他所說:“生活對我來說就是一次艱難的航行,但是我又怎麼會知道潮水會不會上漲,及至淹沒嘴脣,甚至會漲得更高呢?但我將奮鬥,我將生活得有價值,我將努力戰勝,並贏得生活”。

他短暫而絢麗的生命歷程裏,他得同困苦的生活作頑強的拼搏,要跟命運做鬥爭,要努力的在滾滾波濤中找尋自己棲息的海岸。梵高是最孤獨的人,陪伴他的只有永不放棄的信念,執着。沒有人的理解更沒有上帝的眷顧,他唯有用自己的畫筆,創造出一個世外桃源,這個國度裏,沒有無助,沒有孤獨,有的是有向日葵,被風吹亂的柏樹,有露天咖啡座,大片的麥田和旋轉的星光。正是這個完美的世界支持着他,讓他對生命仍然充滿了熱愛。

這本書最能打動讀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輝煌,而是他們追求和探索的過程。 這對於我們今後的生活或許有深刻的啓迪。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4

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傳》雖然出版至今已過了六十多年,但魅力依存。他認爲,最能打動讀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輝煌,而是他們追求和探索的過程。確實,這本書深深地震撼了我,顛覆了我以往認爲梵高只不過是個瘋畫家的看法。

梵高的一生悲慘卻又輝煌,他因爲愛烏蘇拉變得隨和,當過畫商,工作認真,卻又因爲烏蘇拉的已婚遭受打擊,重新變得性格乖僻;他因爲熱愛上帝變得虔誠,當過傳教士,幫助礦工,卻又因爲福音傳教會認爲他親身幫助礦工的行爲野蠻、不體面而解僱了他,他變得不再信仰上帝,失去理想……他沒有金錢,沒有健康的身體,沒有熱情……

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他幾乎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但他沒有就此放棄,他拾起畫筆,儘管起初畫得潦草,卻十分有靈魂,一看,便知道這不會是別人,只能是博里納日的礦工。

一切都由此開始,儘管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不幸的,但或許正是這種不幸,才造就了梵高高尚、善良、不屈不撓的精神,才造就了他的畫中別人難以畫出的生動與靈魂。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5

在寒假中,我讀了《梵高傳》。或許大家認識梵高僅限於他的《向日葵》。曾經風靡一時的被人們反覆印刷用做家裏的裝飾畫。我覺得雖然這確實使得他的這幅畫被更多人認識,但也使他這幅畫流於俗氣。梵高在慢慢被人們淡忘。但我覺得,梵高本身就是一部傳奇。只有你知道了他的經歷,才能讀懂他的畫。

"痛苦便是人生"這是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也是他那短暫一生的真實寫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一。這是歐文斯給梵高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的前言。在傳記中,美國著名傳記作家歐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筆勾勒了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滿痛苦的悲劇人生。這個荷蘭畫家因爲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後開槍身亡。這本書看過很久了,它給予我心靈極大的震撼。梵高是個爲藝術而生的天才,他的偉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奧則是在他背後默默支撐他的另一個偉大的人,沒有提奧就沒有梵高。因爲梵高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提奧定期給生活窘迫的梵高匯錢,讓他能在滿足溫飽的前提下繼續創作。梵高則不斷地寫信給弟弟,告訴他自己創作的過程,對生活的信心和絕望。如果沒有梵高,提奧會過得很好吧。體面的工作,豐厚的薪金,溫和的性格,彬彬有禮的舉止,走在哪裏都是受人喜愛的。他會過一種衣食無憂,平淡恬適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氣暴躁,行爲偏激,有些神經質,難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會這麼友愛。

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爲:出生+繪畫+死亡,除此以外再無其他。雖然他也曾追求過愛情,卻從未獲得。當他爲愛情把手放在燃燒的蠟燭上方,以此表白時,我感動得無以言表。無疑他的愛是瘋狂的,可惜沒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時間,更加沒有愛情可言。在絕望中無以迴歸的梵高,最終選擇了以絕望的方式離開自己。

雖然很早就知道他的一些經歷,但是讀起這本書來,卻總有一種讓我透不過氣的感受。也許,他要是生活中在現在的社會中,結果會截然相反,不過,也許,就沒有那樣才華橫溢的梵高,就沒有這樣讓人憐,讓人敬,讓人無限可惜的梵高了。

但不管怎麼樣,我覺得他始終是熱愛生活的,無論生活以什麼方式回敬他。()而我們,我覺得,沒有理由,抱怨挫折,沒有理由,不去熱愛自己的生活。你說呢?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6

合上了最後一頁,梵高的故事還在腦子裏迴響。

梵高最後最後的激情創作是在阿爾,法國南部的一個小城市。在那裏有強烈的陽光與恐怖的西北風,梵高每天早上背上畫架,晚上帶着幅滿意的作品,趕着黑夜歸來。阿爾惡劣的天氣,營養不良,失眠,長期的精神亢奮(這是他畫畫的唯一動力),他患了可怕的癲癇病(更像是精神分裂)。他割掉了自己的耳朵送給一個妓女,他被送進精神病院。他一旦在理智恢復時,又開始創作。可是隨着精神的衰退,他明白自己的激情已逐漸消退。爲了不給他弟弟增加負擔(梵高從開始繪畫時,經濟來源都是弟弟提供的,也是弟弟在精神上支持他)他用槍結束了生命。而他永遠都不知道,他的繪畫成爲了博物館的珍藏品,被後人景仰膜拜。

梵高的一生是艱辛的。但他卻並沒有爲此放棄自己的目標。他用十年的時間表達着他的.藝術。他在阿爾畫的“向日葵”,被當時的一位欣賞藝術的醫生說:“我這一身,如果能創作這一幅畫,就成功了。”不論在惡劣的煤礦,還是精神極度痛苦的阿爾,他都認爲繪畫是工作,是他能存活唯一精神動力。有人說,只要長期的堅持一件事,不管怎樣也會成功。或者更準確的說,長期從事時,必定要加入激情,加入單純對事業的追求。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7

一團紅髮,如火般充滿着狂野與激情,在藝術中越燃越旺,卻始終掙脫不了命運的纏繞,毀滅是註定的,但永生確實屬於這團火的。

它曾經燃燒了那麼多如此強烈的壯麗,讓幾個世紀的人都獲得了永恆的溫暖,至今仍在爲他的雄壯而驚歎着。

是那紅髮,在煤礦中找到了生命真正的起點。不是上帝,不是世俗的愛情,藝術纔是他靈魂的歸宿。終於世界盼到了他的甦醒,那麼的微弱,只有零星的火花,卻仍能任憑現實的嚴拷,飢餓,貧窮,疾病,誤解都無所畏懼,都磨滅不了那新生的卻堅強的思想生命,總有一股莫名的力量激勵着他,要燃燒,就從現在起,燃燒自己。

其實他起先也是那麼無知、善良,幻想用上帝來拯救困苦的人們,把壓抑在心中的全部真摯的愛都獻給了這些窮人,爲他們分擔痛苦。但這種舉動得罪了僞善的牧師,剝奪了他在教會的職位。他失去了方向。

然而,那些不幸的人們給了他火種引燃了他。他於是拿起鉛筆,速寫下了樸實的礦工們,他也成爲了他們中的一員,親身體驗過那煉獄般的礦地生活,他無法用傳道挽救他們,也救不了自己的生活,那就畫吧,讓世人瞧瞧他們的痛苦!

紅頭髮更加鮮豔了,火才真正開始燃燒!一切從零開始,雖然他是那麼的刻苦,專心,然而進步太慢、太慢了。火自己也察覺到了,他憤怒,他不甘,他不願那麼輕易燃盡,他願意以更大的熱情讓自己燃燒!

終於向日葵誕生了。人人都愛,就因爲那是一團火,充滿了鬥志,引領人們走出生命黑暗。有力的觸筆,強烈的顏色,扭曲的形象,尤其是那畫面激盪着的火山般噴涌的激情,構成了這曠世奇作。黃色爲主調,加上一點藍色和綠色,奏響了一支旋律鮮明的交響曲。強勁飛動的線條,將向日葵那蓬勃的生命力展露無遺。在這裏所表現的是一種狂歡,是對生命的禮讚和對幸福的渴望。這種花非同尋常,是陽光和生命的象徵,同時也是他內心翻騰的火熱情感的寫照。

凡高的一生都在燃燒。不管周圍怎麼樣,相信與否,他都有一個明確的信念:要燃燒,就這樣一直下去,沒有高峯,那就要靠自己的努力。於是他不斷的拼命,任何風雨都澆不滅他對生活、對藝術愛的火焰。

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團火,只是燃燒的方式不盡相同。既然做了一團火,就應該像他這般燃燒,風越大火越旺,讓一切的風雨都對你怯爾止步吧!

做一團火,去燃燒!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8

我想,這是本令我難忘的書。一部進當我看完序言,比那忍不住落淚的書。我與城市中的大部分人一樣,並非冷漠、無情,只是太多情感被煙塵喧囂所掩蓋。能夠觸動心靈的,少之又少。感謝推薦此數的人。

當我看完序言,產生一種難以言表的微妙情感。我合上書,再次看了看封面,落淚。單純的,莫名的,想爲這個瘋子流淚。

是瘋魔成就了梵高,還是他的才能將其印象癲狂的深淵?書中的的梵高是完整的、完美的。他的種種缺點,種種瘋狂,通過文字毫不留情的展現在眼前。

作者在附記中談到,對於當初所收集的材料,進行了篩選、刪改。不知如果將其添滿會是什麼效果。然而,書中所呈現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都能使讀者儘可能的體會到,是什麼造就了梵高,是什麼造就了他的才能、他的瘋癲。

細細體味這些人,就更加能體會主人公的心境。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並未用華麗的辭藻,而是用一種旁觀者的心態來敘述這個事情。"他"的聲音低沉、有力,引人入勝。

讀了這本書,還懂得了好些繪畫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印象派。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9

荷蘭畫家溫森特·梵高,是19世紀人類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他熱愛生活,但在生活中屢遭挫折,艱辛備嘗。他獻身藝術,大膽創新,在廣泛學習前輩畫家倫勃朗等人的基礎上,吸收印象派畫家在色彩方面的經驗,並受到東方藝術,特別是日本版畫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創作出許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於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表現了他心中的苦悶、哀傷、同情和希望,至今飲譽世界。

在他短暫而絢麗的生命歷程裏,溫森特·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之一,丹青妙手無人能識,厄運是他永遠的朋友,大多數時候,他得同困苦的生活作頑強的拼搏,努力從要淹沒他的滾滾波濤中,擡起高貴的頭,作最自由的呼吸。然而他用自己的畫筆,創造了另外一個理想國度。這個國度裏,有旋轉着的星光,有被風吹亂的柏樹,有夜間的露天咖啡座,有向日葵和大片大片的麥田。正是這個理想國度支持着他,即使在最窮困潦倒之時,對生命仍是充滿着最質樸的熱愛。當星夜中流光閃爍,這位瘋狂的天才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更美,更富於創造力與無限激情的全新世界。

“而我的,將懸掛在盧浮宮裏”這是溫森特·梵高對自己才華的自信。梵高日日夜夜承受着來自不同行業的人的嘲諷,可他依然保持初衷,夢想不動搖一絲一毫。這並非自滿,這是對自己的能力與才華的肯定,這是王者的風範,只有弱者纔去否定自己的未來和他人的未來!每當我夢想着“清華北大”的時候,總有人去撕破我的夢想,可是我不甘,“當你自己都還沒有踏上金字塔的頂峯,就沒有任何資格去否定一個人的未來”我從不在乎他人的冷諷,同梵高一樣,堅持自我,保持初衷,上帝永遠不會虧待有準備的人!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10

梵高,一個用生命和孤獨燃燒自己的曠世天才。聶楊筆下的梵高,他的一生挫折、希望,彼來此去。給人們帶來什麼,又帶走什麼,無人能一筆包攬。今天我聊聊影響着梵高一生的人或事。

從小梵高就對大自然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大自然對他來說就像是天然的課堂,向梵高展示了最樸質的美。翻開梵高的畫集,裏面絕大部分都是以花朵、植物爲背景的,但是,大自然的饋贈並沒有帶給梵高名利和財富,反而讓他在藝術道路上走向毀滅。他才華橫溢,卻在當時得不到人們的認可,困頓潦倒,以至於他患了嚴重的憂鬱症,最後這位曠世天才用生命和孤獨燃燒了自己璀璨而耀眼的一生。

梵高沒有進過科班,通過自學和不斷的探索,在藝術追求的道路上創造了自己的畫風。他腦海裏關注的是生活的真實、藝術的真實,他要通過素描和色彩去探索人物的內心、去表現別人看不見的精神和情感,他要描寫的是“神”而不僅僅是“形”。所以他看到的別人看不到,他畫的別人感覺不到、理解不了,沒人欣賞他的畫。除了他的弟弟,沒人買他的畫,更沒人收藏他的畫。他不與周圍的世俗妥協,不爲生活的窮困潦倒放棄,從不改變自己,始終堅持自己的追求和探索,因此他成了別人眼中的瘋子,被送到了瘋人院,但他最有名的作品幾乎都是在瘋人院裏完成的。

梵高日日夜夜承受着來自不同行業的人的嘲諷,可他依然保持初衷,夢想不動搖一絲一毫。這並非自滿,這是對自己的能力與才華的肯定,這是王者的風範,只有弱者纔去否定自己的未來和他人的未來!每當我夢想着“清華北大”的時候,總有人去撕破我的夢想,可是我不甘,“當你自己都還沒有踏上金字塔的頂峯,就沒有任何資格去否定一個人的未來”我從不在乎他人的冷諷,同梵高一樣,堅持自我,保持初衷,上帝永遠不會虧待有準備的人!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11

梵高,印象派傑出的荷蘭畫家。獨特的個人畫風,鮮豔的濃烈色彩是他的關鍵詞。從《吃土豆的人》到《麥田裏的烏鴉》,每一幅畫,都是梵高的生活寫照。梵高終其一生都是一個落魄的藝術家。這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至死都只賣出過一張油畫。在每次失敗後,到底是什麼支撐這個藝術家?

逐夢青年

在不瞭解梵高時,我只知道他是個偉大的藝術家。但認真讀完《梵高傳》才發現,他不只是個藝術家,他還是個逐夢的人。在逐夢道路上,梵高從未停止,他也從未放棄。即使是受到每個人的嘲諷,即使只有一個親人支持他,梵高也從未放棄追逐夢想。

每個月靠弟弟提奧的150法郎維持基本生活,其實只要放棄繪畫,梵高依舊可以做個牧師。梵高出生於藝術家族,其實他根本就可以做一個賣畫的資本階級的人。可是他沒有,他爲了自己最初的夢想,爲了藝術,他犧牲了一切。我們只看到了梵高的色彩多麼美,畫作多麼精緻,卻從未了解過每幅畫背後那個爲了夢想永不言棄的梵高。哪怕身無分文,也絕不放棄繪畫;哪怕遭到全世界的反對,也絕不停止追夢。只要不放棄,夢想永遠近在咫尺。

創造瘋子

從最開始的暗淡無光,到最後的鮮豔色彩,梵高的畫技越來越高超,他的創造力越來越強。自然之美被梵高畫得淋漓盡致。梵高不畏懼酷暑,不畏懼嚴寒。他爲了藝術繪畫竭盡一切,接近瘋狂。或許不敢想象,即使在聖雷米病院,他也能創造出傳世奇作。對於色彩的迷戀,對於創造的瘋狂,纔是梵高的本色。陽光的熾熱,大地的深沉,都是他繪畫的一部分。向日葵的黃色,星夜的藍色,梵高想象與創造齊頭並進。他的作品裏,彷彿一切都活了過來。

渴望生活

對於這樣一個熱愛繪畫的人來說,生活裏大部分都充斥着顏料畫筆是很常見的。從早晨到夜晚,他總是需要大量時間來來繪畫。即使是在飢寒交迫中度過,他也沒有放棄繪畫。在梵高的作品中,有一種對於自然的崇拜,有一種對於生活的渴望。他渴望可以賣出一兩幅畫,來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柔和的線條,鮮豔的色彩,都表達出他對於生活的渴望。梵高的個性孤僻,生活裏只有印象派的瘋子畫家願意與他相伴。梵高之所以成爲了畫家,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爲梵高對於生活美的追求,對於艱苦生活依舊不放棄的精神。梵高的一生痛苦卻又精彩,他的生活艱苦卻又不失色彩。只有痛苦過,經歷過,才知道人生該怎麼走。梵高渴望生活,熱愛生活。從最開始空白的畫布到最後精彩的畫作,支撐着梵高的正是他對於生活無窮的喜愛。每一幅畫作都是對於梵高的詮釋。這一生支撐着梵高不放棄的便是對於生活的渴望。

就是這樣一個天才畫家,最後還是在夜幕中隕落了。他再也受不了精神疾病的折磨,他選擇了自殺。或許對於梵高這纔是最好的解脫。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12

梵高在短促的三十七年人生中,他爲後人留下了大量而永恆的作品,也讓那些默默無聞的小鎮成爲世人矚目的追憶大師蹤跡的去處,讓年僅26歲的作者歐文斯通一舉成名。

作爲畫商、牧師的梵高是不成功的。飢餓、病痛、心靈的煎熬、情感的失意,每一次生活的打擊都鍛造着他。但他不屈的頭更高地仰起,讓他脆弱的心更堅韌,心中一直保持着那個鋼鐵一般的執着的追求。

他是爲繪畫而生的,繪畫就是他的生命。

當身邊充滿了誘惑的時候,梵高冰凍着自己狂熱的神經。父母、情人溫暖了他孤寂的心,但他沒有忘了生的意義。

書中也描寫了梵高三次戀愛的失敗,這也許就是在梵高成長道路上的一個障礙,而梵高及時克服了這個障礙,才使自己沒從正路上拐上岔路,因爲梵高始終清醒一認識到他一生的目標和追求。

書中談到梵高曾無數次在提奧的錢沒寄來之前把錢用光了,這是在歷練中最可怕的障礙。梵高雖說也克服了這關,可他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可怕的後遺症一直在摧殘他,但他靠着自己堅強的意志力支撐了過來。

梵高曾經幾次換地方作畫,也結交了不少成名的畫家,而這世界上好像除了畫家之間,沒人可以理解畫家,他們認爲畫家們是一羣不務正業的瘋子。當梵高搬到阿爾時,那裏的人們,甚至是孩子都在嘲笑他,戲弄他!使他無法做畫。

《梵高傳》具有很高的教育意義,他可以很好的把握他自己,這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13

翻開文學史就會發現,大多數藝術家都經歷過苦難的人生。梵高也不例

梵高有四位對他有影響的人,他第一愛的是烏蘇拉,然而烏蘇拉的結婚卻是他無法接受的。這使心靈脆弱的梵高變的陰沉抑鬱沉默寡言。直到他遇見凱,他才知道現在的愛情是多麼的深邃豐富,而凱的“不,永遠辦不到,永遠辦不到”使我們又一次看到,他瘋狂的愛被無情地拒絕了。在這,我不得不想到梵高爲了凱,把手放在蠟燭上這事——這是多麼真誠的愛,多麼執着的愛,多麼深沉的愛!無法想象,能有什麼事重要得也能讓我們忍受那火燒的灼痛?後來他與茜恩的結合,或許已經沒有愛情了,但是這次的經歷讓他感到天底下還是有使生命值得下去的事,可是茜恩的種種要求使他明白自己的無能。當瑪高特出現時,梵高是真的體會不到愛情了。瑪高特的自殺竟無法使梵高感情上受到很大傷害,他更在乎的是鄰居對他的厭惡……

他渴望擁有一場愛情,卻五次被殘忍的拒絕。

他歷盡心血,廢寢忘食,只是爲了用他的雙手繪畫出自己的畫,卻沒有人懂得欣賞。

他付出了血的代價,卻被人們當作精神病。

他還未真正地享有過一次榮譽,就這樣永遠的閉上了眼睛。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14

文森特·威廉·梵高出生於荷蘭鄉村的一個普通牧師家庭,從小就與家庭、階層做着抗爭,他不加掩飾地無視社會的規則,不願與之同流合污。但是,他同情一切貧苦的底層人民。古怪的性格與非凡的才華讓他顯得與衆不同。

從小梵高就對大自然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大自然對他來說就像是天然的課堂,向梵高展示了最樸質的美。翻開梵高的畫集,裏面絕大部分都是以花朵、植物爲背景的,但是,大自然的饋贈並沒有帶給梵高名利和財富,反而讓他在藝術道路上走向毀滅。他才華橫溢,卻在當時得不到人們的認可,困頓潦倒,以至於他患了嚴重的憂鬱症,最後,這位曠世天才用生命和孤獨燃燒了自己璀璨而耀眼的一生。

小時候,雖然他與母親的關係不是很好,但他繼承了母親憂鬱的性格,因爲,他無法融入正常人的社會生活中,梵高大多數時間與母親在一起寫字、閱讀。母親會鼓勵、指導梵高畫畫,有時還會帶着梵高出去寫生。可以說,是母親爲梵高開啓了藝術的大門。後來,當梵高真正徜徉在藝術的海洋之時,他的母親又對他的天賦進行了質疑,她否定了梵高的夢想,甚至用惡毒的語言來譏諷他。毅然放棄了這份能夠給自己和家庭帶來財富和地位的工作。內心對母親有着強烈的愛和依戀的梵高,內心出現了難以彌補的傷痛、煩惱。以至於後來與母親的關係非常不好,極少聯繫,甚至在梵高去世時,他的母親也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悲傷,這是我難以理解的悲劇。

也許是母親給梵高內心的傷害太深了,所以,後期的梵高想要逃離家庭的念頭便在心理埋下了種子,他開始走向了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尋求內心寧靜與美好。梵高曾在與友人的通信中寫道,只有在大自然中,他才能夠發現靈魂和情感,也纔會讓他內心充滿了感動。大自然也成爲了梵高創作的源泉。

也許天才總是被上天嫉妒着,後期的梵高精神疾病越來越嚴重,飽受精神折磨的梵高,眼中已經看不到世界的美好了,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在追逐他那破碎的夢想道路上一步一步的走入極端的毀滅之中,最終,選擇結束了年僅37歲的生命。

讀讀《梵高傳》,解解人間情。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15

梵高,這個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也許大家聽到這個名字後,第一反應是他的偉大畫作,可是這些畫作的背後卻擁有着一個大起大落的人生,梵高,是一個既倔強又孤僻的人,他永遠都追求着自己的愛情和藝術,面對畫作時,他既開朗又開放,你在他的畫作裏,幾乎看到的全是無畏的信仰和他內心的渴望。

然而面對愛情,他是熱烈而深沉,但就因爲自己的性格和脾氣給他帶來愛情的無緣,使他陷入悲痛的困境中,反而,我覺得這可能是命中註定的吧。就像上帝給你開了一扇門,他也很有可能關閉了一扇窗,只可惜,梵高的兩扇門窗都被關閉了。最可惜的也只數梵高死去後他的作品才漸漸被世人皆知。梵高的一生是淒涼的具有挫折性的,但是面對窮困潦倒,一事無成,他依舊是積極樂觀,執着於自己的愛情和事業,我覺得梵高就像顏回一樣“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樂,賢哉,回也。”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16

書中描寫梵高熱愛生活,努力幹好自己的工作。他富有同情心,與低層的窮人生活在一起,渴望當一個好牧師。他的靈魂太純真,太善良,太充滿理想,爲了礦場那些生活在最底層的悲慘的窮人,把自己的生活費都給了他們。雖然礦場的窮礦工都能成爲他的朋友,但教會卻始終不理解他、不認可他,無論怎麼努力,都不承認他,不讓他繼續幹下去了。

梵高沒有進過科班,通過自學和不斷的探索,在藝術追求的道路上創造了自己的畫風。他腦海裏關注的是生活的真實、藝術的真實,他要通過素描和色彩去探索人物的內心、去表現別人看不見的精神和情感,他要描寫的是“神”而不僅僅是“形”。所以他看到的別人看不到,他畫的別人感覺不到、理解不了,沒人欣賞他的畫。除了他的弟弟,沒人買他的畫,更沒人收藏他的畫。他不與周圍的世俗妥協,不爲生活的窮困潦倒放棄,從不改變自己,始終堅持自己的追求和探索,因此他成了別人眼中的瘋子,被送到了瘋人院,但他最有名的作品幾乎都是在瘋人院裏完成的。

讀了《渴望生活》,令我最難以忘懷之一的就是梵高的愛情,梵高愛過許多人,但他去世時仍是單身的。雖然愛情對梵高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從小孤僻的性格導致他沒有成功結婚。然而,幾段愛情大大影響了他。

說到溫森特的一生,不可能忽略愛情,愛情對溫森特來講是多麼重要,雖然在這方面,他一無所獲,從未成功過。溫森特一共有4段愛情,這4段愛情,不斷地改變着他,使他一步步走向成熟。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17

“痛苦便是人生”,這是著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又或者說是他那短暫人生的真實寫照。歐文斯在給梵高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的前言時寫道:“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一”,這位著名的美國作家用一支神奇的筆勾勒了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滿痛苦的悲劇人生。梵高最後因爲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而這不是最終的痛苦,悲劇是最後開槍身亡。看完這本書,感慨很多,許多人說:梵高是個爲藝術而生的天才,他的偉大毋庸多言。

當我看到他面對飢餓、病痛、心靈的煎熬、情感的失意等每一次生活的打擊時,他都鍛造着自己。不屈的頭高高地仰起,他脆弱的心越加的堅韌,在他的心中一直保持着那個鋼鐵一般的執着的追求。我想:他是爲繪畫而生的,繪畫就是他的生命。在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裏,梵高是一個另類,與其說是另類,不如說更是一棵奇葩。他那類似兒童的創作,讓他無法被世人接受,線條和色彩大膽純粹,每一抹繪製的是他筆下的生物和貧苦大衆的真實寫照。是否記得那明亮又張揚的向日葵,奇妙幻彩的星空,純樸的麥田,還有蘋果園,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農民,拾麥穗的婦人。畫面中的每一個物體,都以獨特的方式燃燒着它的生命力。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一些靜物。它們是悽豔的生命。在看過不少畫家的作品後,不禁抒發感概:沒有一個畫家的用色,會像梵高這樣濃烈,明亮,無法控制般的亢奮。顏料中他大膽的用色深紅,銘黃,碇藍,冷紫,蒼綠。很多時候油彩有時候以凝固狀態呈現在畫布上,那種粘稠像是無法稀釋和抹勻,用畫筆輕輕一旋,好像一顆被揉搓的靈魂,把暗紅的鮮血噴射在包容着無限嚮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似乎被賦予了生命,帶着一種激情,在喪失傾訴的寂靜中,像混亂的手指,因爲無法抓住空虛而扭曲。在麥田裏散發着一股危險的氣息,一種騷動激越的情緒糾纏在壓抑而明麗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氣息撲面而來。像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風。又像是靈魂無法突破的孤獨。那種無人能理解的心情,又有誰能明白?梵高是個低調的畫家,但卻處處遭到他人的冷眼和排斥,他不明白爲什麼,卻也不在意。因爲他只是潛心去做畫。在世人不知道的背後,我們要告訴你,他是一個高產的畫家,每天都沉浸在繪畫的創作之中,風雨無阻,他渴望畫畫,他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但畫卻要時時刻刻的畫和點評修改。他力求完美,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只是追求着繪畫上的個性表現,卻又在畫中無聲的展現出生命力。

梵高的憂鬱是全人類的過失,他本是快樂的,他嚮往快樂。梵高把他的內心世界全部表達在畫布上,那是他唯一的表達方式,人們透過畫布看到了他滾燙的心:樸素、善良、執着、熱情、高貴的心。多少年後,人們在他的畫作前流連往返,唏噓感嘆。世界上每天有多少人在臨摹《向日葵》。“人們如果確能真誠相愛”,生命則將是永存的,這就是凡高的願望和信念。

請讓我們記住這位偉人——文森特·梵高!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18

讀了《梵高傳》有感梵高,其實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名字,是因爲他的油畫在拍賣行以天價成交。你問他們最喜歡哪一個畫家,他們總是說梵高啊!但你可知道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看了這本書後,我既憤怒又感動。感動於梵高與弟弟的親情,疼痛着他們的疼痛;憤怒於人們對一個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憤怒於那個不公的社會,憤怒於那些最底層人民的苦難。

梵高一生清貧,但他不在乎,一心作畫。梵高對畫畫簡直着了迷,他太熱愛大自然了,他熱愛嬌嫩的玫瑰色花朵和紫羅蘭色的天空、熱愛翠綠草地和淡青色的風!他對萬物充滿了熱愛……梵高做事十分認真,全力以赴地畫畫,他把全身精力投入到繪畫中。我呢?在生活中我是一個做事馬虎的人,就是因爲馬虎,我曾多次與滿分擦肩而過,記得有一次英語考試,比較簡單,我幾乎都會做。發試卷時,同學們都考得不錯,唯獨我,只考了90分。主要原因就是因爲粗心,竟然忘記寫一題十分簡單的題目。唉!。這件事使我剛剛樹立起的信心,被一盆冷水澆滅了。這粗心不是別人強加在我身上的,而是自己日久天長、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我在課間寫作業,十分不認真。要麼一邊講話一邊寫作業,要麼就是一邊管閒事一邊寫作業。所以我常常寫錯字。

有一次我把吞字寫成了舌字,老師一怒之下,狠狠地扣了一分,讓我悲痛欲絕呀!因爲當時整章試卷只錯了這一題。我寧願錯在別的地方,也不要錯在這麼一個小小的字上。馬克?吐溫說過這樣的話:“沒有人能夠將壞習慣扔出窗外,但可以把它步步趕下樓梯。”在這個寒假,我決定痛改前非,一定要把這個壞毛病改掉。我找了一個十分安靜的地方,獨自寫作業,不再關心外面的一切,就像個隱世高人。做完作業後,我一定要檢查,正確率比平時高了很多。看來,只要專心致志,不受外界事物干擾,就能不粗心。改掉粗心這個毛病給我帶來了很多好處。請讓我們記住這位偉人梵高。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19

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傳》雖然出版至今已過了六十多年,但魅力依存。他認爲,最能打動讀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輝煌,而是他們追求和探索的過程。確實,這本書深深地震撼了我,顛覆了我以往認爲梵高只不過是個瘋畫家的看法。

梵高的一生悲慘卻又輝煌,他因爲愛烏蘇拉變得隨和,當過畫商,工作認真,卻又因爲烏蘇拉的已婚遭受打擊,重新變得性格乖僻;他因爲熱愛上帝變得虔誠,當過傳教士,幫助礦工,卻又因爲福音傳教會認爲他親身幫助礦工的行爲野蠻、不體面而解僱了他,他變得不再信仰上帝,失去理想……他沒有金錢,沒有健康的身體,沒有熱情……

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他幾乎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但他沒有就此放棄,他拾起畫筆,儘管起初畫得潦草,卻十分有靈魂,一看,便知道這不會是別人,只能是博里納日的礦工。

一切都由此開始,儘管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不幸的,但或許正是這種不幸,才造就了梵高高尚、善良、不屈不撓的精神,才造就了他的畫中別人難以畫出的生動與靈魂。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20

看到最後“提奧,我現在能死就好了。”,頃刻間的撲面而來,淚水已無法表達我的哀傷。我一頁頁地翻閱,隨着臨近尾聲,我也彷彿跟隨着梵高一起走完他的。

那麼多的情感挫折,世人的鄙夷,長時間地勞作導致了他最後的精神爆發,用自殺來給他無上的人格魅力增添了最後一道完美的光芒!!我是那麼地熱愛梵高,他所追求的真實不是莫奈、希斯萊的捕捉真正的自然,也不同於毛威、倫勃朗那樣的寫實畫面,就好像他所仰慕的米勒的《播種者》中所呈現的那樣:那是真正的農民啊,那片廣闊土地的真正主人,艱苦的勞作與緊張的經濟令這些卑微的下層人更加的美麗動人!我覺得梵高這樣的想法相較於蒙克的表現主義更多了一分真實與可觸感,比之米勒的畫面更渲染出令人無法抗拒的感情潮流。正如他有限的繪畫生涯中的最後一位知音伽賽醫生說的那樣,我看着這幅畫,彷彿這位阿爾的女人在慢慢從畫面中走出來一樣,令我的情緒無法平靜。去畫葡萄,就應該畫出果肉鮮美多汁彷彿就要破皮四濺;畫山泉,就應該感受到泉水在潺潺地將人們圍繞;畫人體,就要表現出肚皮覆蓋着的是那一道道的腸子與肝臟。但是梵高卻並沒有侷限這些他所要表達的美感之中,那樣狂熱那樣速度的創作已將那種種的一切全部擁有,讓觀者如此得感動與嘆息。

梵高的一生簡直就是爲繪畫而生,爲繪畫而死,爲繪畫而畫。那樣一個連續幾天只靠咖啡、菸草、苦艾酒就能支撐着在阿爾那樣灼熱的金色陽光下不斷創作的男人,卻在奧維爾的安靜時光裏走向了生命的盡頭。因爲他已經將最好的東西畫光,胸腔中火山般的熱情已經被燃燒殆盡,那時那樣的溫森特已然一具空殼。難道只是不再拖累提奧,爲了不再忍受畫作賣不出去的煎熬?這些全不是重要的。多少走過來了啊!他只是因爲無法再畫畫,不法再用他所狂野的熱情去描繪他不願安息的靈魂,所以他只能選擇死去。

寫到這裏我的思緒還是混沌一片。如此美麗動人的天才,如此悲慘卻令我羨慕迷戀的一生,這個荷蘭男人令今夜的我無法入眠。亂七八糟說了這麼多,致敬溫森特先生,晚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