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論語公冶長篇讀後感(通用5篇)

本文已影響 2.03W人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公冶長篇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公冶長篇讀後感(通用5篇)

論語公冶長篇讀後感 篇1

本篇共二十八章,加入了具體事例,師徒之間的討論,使語錄體充滿生機。孔子的學問之道,多以用爲主,而不是侃侃而談,紙上談兵,文中事例主要是評論弟子施政才能、仁德品行,褒貶不一。主要評論人物的德行、仁德,孔子這樣的教育理念與當代的教育理念“立德樹人”不謀而合。

本篇中包含有孔子嫁女,孔子對弟子、他人的評價,對德行的肯定與批判,在和弟子的交談中,也吐露出孔子心中的最終理想。從孔子嫁女中,可見孔子對人才的認定,不在於外在,而在於內在是否有德,也可以看出孔子評人論事的標準是客觀的,不會因爲某件事兒輕易論斷,而是辯證地看待一個人。雖然隻言片語中很難看到孔子所選女婿全貌,但從孔子的標準來看,此人應該是品德高尚之人。

孔子對衆弟子及他人的評價中,或有讚揚,或有批評,比如孔子肯定冉雍的仁德,而否定浮華的言語;漆彫開對仕的謙虛,不做無把握之事,孔子欣慰不已;孔子稱讚宴嬰的交友之道,與人交往能善始善終,保持長久的友誼;孔子對子路忠誠的肯定,對其好勇的否定;對申棖慾望過多的批判等等,都是從弟子爲人處事的現實中肯定他所弘揚的“仁”。從這些具體的交談中可看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處事方法、人格修養。

本篇中我喜歡的句子:“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聽其言而觀其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思而後行。”“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等。

論語公冶長篇讀後感 篇2

《論語》公冶長篇中有一則這樣的記載: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感慨假若他的志向無法實現,便會選擇乘坐木筏漂流到海外去,而能跟隨他的可能只有仲由了。子路聽了這樣的話很高興,此時孔子卻改口補充道:“仲由太好勇了,這方面已經超過了我,其他也沒有什麼可取的地方了。”

我們要知道,子路非常的忠誠勇敢,一直擔任着孔子的保鏢。孔子也深知子路爲人,所以他纔會說當他完全失敗且失望的時候,也只有子路一人會跟隨他,其餘的人可能都有作鳥獸散了。這句話對於子路而言,無疑是很高的認可與褒獎。但是子路的性格一向就是容易沾沾自喜,尤其是得到了孔子這樣一個猶如最高榮譽的評價,自然是高興得無法形容。而孔子見狀自然是要對症下藥,並且一下子就是一劑猛藥。“無所取材”四個字頓時讓在雲頭飄飄然半天的子路再一次被悶棍打回地面。

當我讀到這些故事的時候也產生了困惑。爲什麼孔子總是喜歡在誇讚子路後,子路興奮時候突然潑冷水呢?這一點,我覺得答案可能在《論語》的先進篇裏。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閔子站在孔子的身邊,正直而又恭順的氣質;子路,剛強而又直率的氣質;冉有、子路,溫和而又快樂的氣質。孔子看着他們笑了,但是又轉憂爲喜“像仲由這樣剛強,恐怕不好啊。”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孔子爲什麼總是打擊子路,不願意讓他過於得意了。子路的性格特徵正是剛強直率。而孔子當時爲亂世,老子也曾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像子路這樣剛強直率的人很容易成爲攻擊的對象受到傷害和責難。孔子正是因爲愛惜子路,希望他能夠化剛爲柔,從而在當時的亂世文化中容身下來,纔會不斷地去提醒子路。

然而,孔子的這樣一個猜測最終還是不幸應驗了。衛國的孔悝之亂裏,子路因爲剛直不撓不知迴避最終被敵人殺死。這樣的一個結局讓我讀後感到十分的扼腕與悵然。倘若子路在世的時候,孔子能夠對他再多一些教導和提醒,再多一些勸誡和點撥,子路是不是能夠逃過這劫呢?孔子的因材施教最終還是沒有能夠挽救這樣一幕的發生,這能不能說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種缺憾和侷限之處呢?

可惜,我的這一切疑問,都已經隨着孔子與子路的消逝,在歷史上無所尋蹤了。

論語公冶長篇讀後感 篇3

《公冶長》一篇中內容很多,而且涉及不同方面,只能就其中一段說說感受,這裏說說“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這段。

子路不愧是聖人的弟子,與咱們當代人確實不同。咱們當代人成天價嚷着要”充電“,但決大多數人都是急於獲得所謂“知識”,很少去領會其中的道理。各類培訓、講座的場面就可以窺見一斑,聽着往往是忙於記錄、拍照,很少有人認真聽講,他們記錄、拍攝的內容,恐怕也不會回去認真學習、領會。其實弄明白一個道理,比記錄下千萬條道理更爲重要,咱們確實應當學習子路,在忙於領會、踐行舊的道理之前,不必急着去求尋新的道理。

論語公冶長篇讀後感 篇4

我有幸學習《論語·公冶長篇》第十六章孔子對鄭國丞相子產爲人處事、待人接物的評價,耳邊彷彿又迴響起那首曾經熟悉的歌:“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桿子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盤的星······”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幾也恭,其是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仗民也義。”這是孔子對子產言行的經典歸納,可謂言簡意賅。乃君子之道:他對己嚴格自律,對上負責認真,對民重於恩惠,對下以理服人,無愧於“春秋第一人”之稱。

子產作爲春秋時期鄭國的政治家、思想家。在他的言行舉止中無不裝着那定盤的星——老百姓。就拿“不毀鄉校”的故事來說,他針對老百姓的正當言論和想法,採取的不是“堵、毀”,而是以百姓爲自己的老師,通過“引、疏”的方式,取長補短、化解矛盾。針對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盡孝盡德的事情,他識德重禮、體察民情,哪怕是對自己切身利益的事,也設身處地地替百姓着想,決不做損害百姓成全自己的`事,讓百姓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權爲民所用,利爲民所謀。”這是胡書記對全體黨員的基本要求。用現在的話來總結我們的老先輩子產的行爲再貼切不過了。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只要爲官者心裏永遠裝着代表老百姓那桿秤、那隻砣,那麼得民心者永得天下,併爲之世代傳頌。

論語公冶長篇讀後感 篇5

在本篇裏,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從各個側面探討仁德的特徵。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思而後行”等。這些思想對後世產生過較大影響。

但是首先要說明的是論語不是孔子親自寫的。之所以不親自寫有很多解釋,但絕對不是他懶惰:

然後要說明的是孔子晚年專注於道學,對老子學說非常的敬畏,拜訪過老子且有記錄。同時孔子最爲大的貢獻之一是做了《易傳》。

而老子親自留下《道德經》中有一句話:“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老子的這段話如果和【公冶長第五】結合起來一起看,會發現:

原本理解是【公冶長第五】中全文非常注重觀察人的言行並用主觀來給以評判。

但是主觀的評判隨着認識的不同,原本被認爲是小人的會被認爲是貴人,原本被認爲是貴人的會被認爲小人。而注重言行給予評論,其言行在不同的角度所展現出來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公冶長第五】所記載的評論不過是當時的一面之詞。

對於這一點有個故事可以引用:

孔子讓顏回做飯,孔子看到顏回從鍋裏抓出一把米飯送入口中。等到顏回請孔子吃飯時,孔子假裝說:“我剛剛夢見了父親。我想用這乾淨的米飯來祭祀(jìsì)他。”顏回連忙說:“不行,不行,這飯不乾淨,剛纔燒飯時有些煙塵掉到鍋裏,我覺得棄之可惜,便抓出來吃掉了。”孔子這才知道顏回並沒有偷吃,心中不由感慨萬分,便對弟子們說:“我們相信自己的眼睛,以爲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實,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們依靠自己的內心,以爲內心的判斷一定正確,但內心不一定可靠。你們一定要記住,瞭解一個人實在不容易啊!

所以孔子的“我們相信自己的眼睛,以爲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實,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們依靠自己的內心,以爲內心的判斷一定正確,但內心不一定可靠。你們一定要記住,瞭解一個人實在不容易啊”這句話是否與【公冶長第五】背道而馳?

所以不得不引用一句跟高層次理論來總結這種矛盾,“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所以【公冶長第五】只能作爲歷史記錄材料來看,從對別人的評論來反射出孔子和他當時的那些弟子的關於仁德的探討和當時的思想境界,然後結合整部論語來體會孔子與他徒弟們的在這段人生歷程中的思想境界上的變化。

說道這裏讀了【公冶長第五】如果有什麼心得的話,無非就四個字“慎於言行”。

因爲言行必然招來各種解釋,有好有壞。不同層次的理解不同,所以爲大事的人要注重這方面的修養,以免不必要得麻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