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魯迅《風箏》有感(通用31篇)

本文已影響 2.23W人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魯迅《風箏》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魯迅《風箏》有感(通用31篇)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1

《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講述了因爲我的無知和封建家長制的思想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對一個兒童造成了傷害。在“我”年紀大了之後,回想起往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本希望能夠獲得寬恕,然而終究沒有。

由於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思想的綿延不絕,這種思想在人們心裏還是思想上都已經根深蒂固了,人們甚至不相信科學,不去接受外界事物的先進事物,依然我行我素,閉門造車。反映在《風箏》上便是,作爲封建家長制的“我”,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行事,絲毫沒有考慮到孩子抑或他人的感受或想法,而且這種形式是不容許存在反抗的,是命令者和執行者的關係。若干年後,“我”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從這裏我想到了其實在當下我們的社會中也存在類似這樣的事情,孩子還特別小,家長就忙前忙後的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班兒,美其名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這何嘗不是對孩子的一種天性的壓抑,如果說孩子確實在某一方面很感興趣,其實家長對孩子這種興趣加以鼓勵和發展是很好的一件事,當下許多的孩子是在“被喜歡”一種特長。現在每個家庭都有許多的玩具,但孩子們僅僅只需要這種可愛的玩偶嗎?

這篇文章更爲觸動我的是,文章中的我並沒有得到寬恕:我們漸漸談起兒時的舊事來,我便敘述到這一節,自說少年時代的胡塗。“我可是毫不怪你啊。” 我想,他要說了,我即刻便受了寬恕,我的心從此也寬鬆了吧。

“有過這樣的事嗎?”他驚異地笑着說,就像旁聽着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麼也不記得了。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麼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這種沒有得到寬恕的更令人悲傷,換句話說,已經失去了得到寬恕的資格。這是給施虐者無限的悲傷,如果說被對方斥責或者是痛罵之後,沒有得到寬恕,至少讓受傷害者把心中的不平發泄出來了,對於施虐者也是心理上的一種安慰,可是,這種沉默中的無知是對施虐者最大的傷害,在將來的日子中已經不再得到寬恕的機會了,只能默默的對自己以前做過的錯事,承受着心理上的懲罰,時間或長或短,力度或強或弱,都是不會消失的一種內心的苦悶。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2

對於自己曾經施加給小弟的“精神的虐殺”,多年之後,人到中年的魯迅因“不幸”偶爾看了外國講論兒童的書籍後,才知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於是才“忽地”憶及“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那一幕。這也就是說,倘若作者“有幸”未能看到那樣一部書,作者將毫不自責於自己對小弟的精神虐殺?至少之前的二十年,作者沒有絲毫的內疚與悔恨,當得知真相後在這件事上他才活得痛苦。作者悲哀的是這二十年對小弟當年所受的摧殘的忘卻。

倘若魯迅能夠補過,也許他的內心會好受些,至少自責的情緒會有所減輕,但再次會面,大家都已是有鬍子的人了,臉上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再也不可能回到小弟的童年,和他一起跑着,嚷着,笑着放風箏了,無論怎樣的補過,小弟的童年不可能重來,不論怎樣的補過,都無法改變小弟的童心受到過自己——他這個做大哥的無情地摧殘這一事實,況且事實上也無法補過,大家回不到從前;人生沒有橡皮擦。

那就只能寄希望於小弟的寬恕了,作者甚至已經做好了“被寬恕”的準備,他正天真地期待着自己的心從此能夠寬鬆了,我甚至可以看到作者要長長地舒一口氣的樣子。

“有過這樣的事麼?”善良的小弟忘卻了折磨作者心靈的那一幕,全然忘卻,毫無怨恨。作者的希望再一次地落空。在此後的歲月中,他的心將一直這樣的沉重下去,童年的罪過不但不能彌補,也是無從寬恕的。

也許此時,假使小弟對自己心懷怨恨,作者的內心可能還會好受些。

曾經對小弟精神虐殺的忘卻,憶及之後的無法補過,想要得到寬恕換來的卻是小弟的不記得,作者所做的努力無非是想讓自己的良心好受些,但事實是“心只得沉重着”,這是魯迅的悲哀。但換句話說,如果二十年來,作者未曾忘記當時的那一幕;作者事後真的補過了,兩個中年人跑着,嚷着,笑着放風箏;作者得到了小弟的寬恕,他就能不再悲哀了嗎?人生的嚴峻與無奈正是在於對於所犯的過失的無可挽回。從這篇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自剖時的無情。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3

風箏是魯迅先生所做的文章,這篇散文裏流露出魯迅先生的後悔。

但是不僅僅止於後悔,作者想要表達的,是對兒童天性束縛的厭惡,作者認爲,兒童最正當的行爲就是遊戲,對兒童進行精神的虐殺等同於殺人放火,甚至還要嚴重。

文章中寫了作者不讓小兄弟放風箏,做這些沒出息的玩意兒,於是行爲粗暴的直接上手拆風箏,這裏可以直接看出作者的憤怒之情,但是作者做出正確的判斷了嗎?沒有,他反而做出了錯誤的行爲。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不能仗着自己年紀大而去欺負弱者,去做一些自認爲對的卻反而是錯誤的並且實質上會傷害他人的事情。

接着作者希望用道歉來換取他小兄弟的原諒,可是那時他們已經到了中年時期,臉上也多了許多條皺紋,作者這顆懸着的心原以爲能在那時得到諒解,在那時可以放下,可是並沒有,作者的小兄弟已經忘記有這麼一回事,並且說出:“有過這樣的事嗎?”這句話,他的小兄弟並不記他的仇,兄弟情深。可是作者還是希望從原諒得到安慰,“無怨的恕,撒謊罷了”這句話讓作者的心,像坐過山車一樣迅速下滑。說謊而得出的原諒,本來就是假的,根本不可能會讓作者有好的心情,心裏沒了怨恨,還怎麼去饒恕別人?那麼,原因是什麼?是作者已經從幹傻事的孩子,變成油膩的中年大叔了,過了這個年齡,一些事也都隨風飄散了。即使是道了歉,也是騙了人的善意謊言。

兩個不同時期的作者,用兩種不一樣的態度去對待這同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我們看出了作者內心世界的細膩,情商比人高的地方。前者的過錯,後者去彌補,每個時期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作者即使如此,知錯就改,能看出作者有這種好的品質。

精神虐殺顯然是不對的,作者這麼做也知道了自己的錯誤。

當時正值正月初一,作者有感於內心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戰而做出了這篇文章,作者正是想表達此類感情,他想解救更多的孩子,讓孩子的天性能釋放出來,能自由自在的生活。

作者這樣做了,他自己卻沒得到寬恕。

這種沒有得到寬恕的資格,就會讓人感到更加悲傷,明明作者知道自己的錯誤,知道該怎麼彌補,可是時間不等人,時間來的快,去的快,讓作者過了他該道歉的年齡,讓他失去得到寬恕的資格,失去該得到的寬恕,作者就只能在自我反省和懺悔以及自我改正中不停的來回翻滾,他的心也只能沉重着……沉重着……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4

我特別喜歡風箏,喜歡拿風箏在草地上奔跑,歡喜地看着它在廣闊的藍天上自由自在飛翔。我對風箏有着一種由衷的喜愛。但是你可知道童年時期的魯迅對風箏卻是十分厭惡的。他認爲風箏是那些沒出息孩子的玩意。那時的少年魯迅有一位約十歲的小兄弟特別喜愛風箏。一天,他看見後園的角落裏孤零零的躺着一隻撕破了的蝴蝶風箏,便小心翼翼地拿起,細心地把風箏補好。正好路過的魯迅看見了,不僅把風箏的翅膀折斷,還將風箏狠狠地擲在地下,踏扁了……當他們離開了多年後,魯迅已是中年,他偶然看了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籍,童年的往事喚起了他的回憶,原來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想到這裏,他心裏涌起了一股愧疚,心也彷彿成了鉛。

看了《風箏》這一本書,我馬上聯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由於父母對於我們有很高的期望,所以從小就對我的要求十分嚴格。每天放學回家除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還要寫爸爸出的練習題。稍大了一些,就幫我報名參加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我每天的業餘時間幾乎都在公交車上來回奔波。有時我真想快些長大,好脫離這樣的生活。

有一天雙休日,我上完了課,踏着沉重的步伐,一臉疲憊地回到家。在喝水時無意中透過窗戶,看見一羣小夥伴在院子裏跳皮筋,玩得可帶勁了。頓時我忘記了疲勞,腳也好像不酸了,跳皮筋可是我的強項呀。我滿心歡喜地對爸爸說:“樓下的小朋友在跳皮筋,我也想去,行嗎?”|爸爸毫不猶豫地說:“不行!學習纔是最重要的。天天就只知道玩,長大會沒出息。你快去學習。”不管我再三請求,爸爸都沒有答應。我十分無奈,呆立在窗口遠遠地看見夥伴們快樂地嬉戲,而此時的我心裏卻在痛苦地哭泣。我無力地低下了頭。過了好一會,當我擡起頭時,好像看見了一隻風箏孤獨地在灰濛濛的空中游蕩。

爸爸媽媽,你們可否聽到我們心靈的呼喚?逛公園、放風箏、老鷹捉小雞……難道它們真的離我們這麼遠嗎?正當的遊戲,可以讓同學相互瞭解,更能增進友誼,能讓我們的身心更健康。童年就應該是快樂、無憂的!願天下每一個小孩都能像五彩繽紛的風箏一樣,能在廣闊的天空中自由地飛翔,願每一個兒童都能留下一個金色的童年!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5

讀完《野草》其中一篇文章《風箏》後,這幾個小標題便涌入我的腦海,而後我稍稍瞭解了此文背景,感觸良多,便有了此文題記。

是童年

十歲的孩子,也還在孩童時期,正是他們天真爛漫、活潑好動的時候,故鄉的孩童大多喜歡在春二月拉上小夥伴們放風箏。我的小兄弟也渴望着能放風箏,於是他就自己悄悄地自己做。

似童年

本來,我在孩童時期也應該如同其他孩子一般,有着童真,有着快樂,但卻因長輩的教育,認爲那些自己本該有的歡樂,都是那些沒出息的孩子纔會有的,那些玩樂都是他們纔會去做的,於是便厭惡着去做,連帶着也不讓小兄弟玩。將長輩所說的話奉爲至理併爲之堅信的我全然忽視了小兄弟背後的絕望。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文中二人沒有了孩童的歡聲笑語,已然被他們的長輩規劃好的童年,是他們身上無形的枷鎖。文中的環境描寫,風箏的憔悴可憐以及文中我長大後的態度,都表示了文中我的無奈與悲哀。這是童年嗎?這是被禁錮了的,好似童年的童年。

非童年

等到我長大了,瞭解了童年的真諦,才明白自己小時候長輩所阻止的,正是孩童的天性;才明白自己所過的童年,是長輩又一次的糊塗賬;才明白自己那時候阻止小兄弟放風箏是錯誤的行爲。我無可避免的對小兄弟產生了愧疚,雖說小兄弟說已經不記得了,但傷痛是存在過的,無論怎麼彌補總歸會有傷痕。有這樣灰舊的回憶又怎麼能說得上是童年?長大後回想之前的人生,要是沒有一份歡樂的回憶,怕是人生會有缺憾吧!反正就我自己而言,是不贊成這樣的童年能給孩子們帶來好的身心發展的。從文章字句中也不難看出作者也對這種童年方式是不贊同的。

護童年

作者把我與小兄弟的童年用風箏爲線索引出,讓我們從文中揭開了黑暗面紗下的時代背影封建宗族制度摧殘兒童天性。並且從作者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此制度的批判。對於這些時代糟粕,我們應該把它摒棄在外,並且引以爲戒才行,萬萬不可再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毀了孩子幼時一份珍貴的寶藏。

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但孩童時期是培養一個人才能的最好的時期,如何做到呵護兒童的天性又能培養他們的才能呢?如果家長能在孩子們玩樂時恰當的引導他們的興趣愛好,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例如一些家長在發現了孩子的愛好後,就會鼓勵孩子,大力支持他們,陪伴孩子在自己未知的領域前行,這就是一種較好的方式。從古到今,都不泛有着對孩子干涉過多的大家長,這也讓許多孩子失去了童年的樂趣。其實孩子們更需要家長們做他們童年幕後的護航使者,而不是領航的掌舵人!指導老師評語: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童年應該是快樂溫暖的,黃彩豔同學從魯迅的《風箏》中,理解了童年是人生的寶藏,我們要呵護孩子們的童年,提出家長們應該做幕後的護航使者,而不是領航的掌舵人,值得我們深思!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6

讀魯迅,不僅是讀,更多是學。可學,光學他說的仍不足,還要想,絞盡腦汁地想,想他爲什麼這麼說,爲什麼而說。這樣以後,我發現他那些常人不甚理解的文字,他那些受人冷諷的發聲都帶着周樹人獨有的深沉與默嘆。

冬日的風箏既是孩子的童年,也是他的童年,但因爲風箏,他毀掉了一個孩子的童稚,讓那童年隨風箏一起消逝了。也許,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無名的犯罪史,親手訣別了其他人的風箏,無形之中不聲不響地毀掉了某些人的重要之物,成爲那光天化日之下耀武揚威的英雄。

在得知真相後,那句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裏,他用了一個詞不幸。無知中的冒犯若自認爲是榮光的,那真相畢露時,信念便會如同瀑布傾泄,高樓覆沒,恐怕對人而言都是如吊高索的驚懼了。得知真相,也就變成幸與不幸的交錯坦白了,永遠不知道那隻風箏的合理是不幸的,而知道了自己對那隻風箏犯下的過錯亦可稱得上不幸之上的不幸。

人犯錯都追求彌補與寬恕,可魯迅看得明白,因爲追求是並不一定有結果的。過錯不一定能彌補,而彌補不一定能換來寬恕,換來寬恕更不可說明不留怨恨了。他說:無怨的恕,說謊罷了。那麼對於無法寬恕的怨,作害者只得揹負着,永遠地懷罪着面對那張對他而言再不可挽回的面孔。使得人心也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而且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於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着,墮着。若得到原諒,哪怕只是無意追討都令人如釋重負,可對於得不到的,若只說不肯接受,那長久的歉意中仍可以有一絲寬慰,因爲覆水難收,傷既已有了,痊癒也並非必然,可若根本沒有接受一事存在,無處可覓的傷會叫人永難忘卻,贖罪也變得沒有意義。

或多或少的人可以意識到這些,抑或不知所云,而對於後者,那黑褂一字胡的男人毅然決然要用他的字句擊中他們的心,促人深深自省他魯迅留下了這樣的悔恨,而仍血氣方剛的青年們倒不必那麼躁動免了將來步他後塵。魯迅的寫作從不陳腔濫調,只用他飽滿的情感寫肺腑之言,他話不多,句子精而簡,如他簡樸的黑褂,又如他極富內涵的一字胡。人們大多記得魯迅的刻薄的評論,知道他那穿人心骨的審視目光,可我卻覺得他的尖銳總是溫情的、良苦用心的。人總會犯錯的,彌補的方法是可以多樣的,不過是很多錯是不能原諒的,而爲了儘可能避免自己陷入罪責中,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都該給予他人的風箏一點理解的空間。

這是我從魯迅心裏的風箏明白的。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7

小時候的我最喜歡讀課外書了,只要是有文字的東西都會伸長着脖子看一看,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魯迅的文章了。

今天寫了一篇樣稿,我又想起來了魯迅的《風箏》,隨手借鑑進去。我很喜歡風箏,春天有風的時候,帶上自己喜歡的風箏來到空地上,讓風穩穩地把它託到天上。看到它在湛藍的天空中變成一個小黑點,快樂的感覺在明媚的天氣裏也彷彿飛起來了。此刻心中的愜意恐怕只有我自己才能體會到。

初次讀《風箏》這篇文章,我詫異不已,原來魯迅先生是不喜歡風箏的,他在文章說:“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並且嫌惡它,因爲我以爲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玩具有很多種,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不喜歡就不喜歡吧,但是他說是沒出息孩子所玩的玩藝,我就感覺哪裏好像不太對,總是說不清爲什麼。

今天在思考關於遊戲的習作主題,再次想到風箏,再次想到魯迅先生的嫌惡。魯迅先生的嫌惡還是不合理呀,那富蘭克林也喜歡玩風箏,還在雨天放風箏,最後發明了避雷針呢!這完全是魯迅先生的偏見呀!

從頭到尾再細讀《風箏》,魯迅的小兄弟喜歡風箏,他十歲左右,多病,還很瘦,買不起風箏,魯迅也不讓他放。“他張着小嘴,呆看着天空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跳躍。”弟弟是多麼喜歡風箏呀,但是,弟弟的這些行爲在哥哥眼中就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哥哥突然發現弟弟在後花園製作一個“胡蝶”風箏,裏面有竹骨、有做眼睛的風輪、有裝飾用的紅紙條,都快完工了。魯迅是怎麼做的呢?“我即刻伸手摺斷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

讀到這裏我感受到作爲哥哥的野蠻和強悍,他在這裏犯了一個強加於人的錯誤,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也不允許別人喜歡,這違背了大聖人孔子的教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弟弟年齡小,他可以使用武力來貫徹自己的意思,若是他碰到比自己強悍的人怎麼辦?若是對方也強加給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該怎麼辦?回想現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家長強加給孩子的,國家強加給個人的,每一個都是那麼強悍,那麼囂張,想起來真的讓人窒息了。

當時魯迅也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等到他中年以後,常常懊悔自己的所作所爲,他希望弟弟能夠寬恕自己的行爲,能夠讓自己好受一些,但是當他說起這樣事物的時候,弟弟絲毫沒有印象了,反而驚異地笑着說:“有這樣的事情嗎?”聽了這樣的話,魯迅的心情更沉重了。小時候讀到這裏的時候以爲是魯迅先生以爲弟弟忘記這件事情而寬恕自己,自己心裏過意不去,所以才心情更沉重了。但是,最近魯迅的文章又讀了一些,這個沉重並非我理解的這樣的。

從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可以看出,他小時候也是充滿童趣的,但是隨着家境的破落,他過早成熟了。童年的生活是艱辛和心酸的。弟弟是那麼喜愛風箏,但是作爲哥哥卻剝奪了他的愛好,於是大家都在一種沒有快樂的氛圍裏面度過了童年。讓魯迅後來悔恨的是,自己沒有快樂了,爲什麼還要剝奪瘦弱多病的弟弟的快樂呢?自己連寬恕的機會都沒有了,因爲弟弟已經忘記了這些事情,所以他永遠揹着這樣一個剝奪別人快樂的負擔了。

《風箏》中,弟弟無疑是一個悲劇人物,他喜歡風箏沒有錢就自己做,好不容易找來材料快要完工的時候,被哥哥無情地毀壞了,愛好被扼殺,理想被嘲諷,他應該是絕望和憤怒終生難忘的。但事實並非如此,當哥哥準備求得寬恕的時候,他早已忘記了這件事情。弟弟是受害者,但卻不自知,這纔是魯迅更沉重的原因。

弟弟身上有着阿Q的影子,阿Q總是喜歡容易忘記那些傷害自己的人和事情,當傷害者表示懺悔的時候,被傷害的卻忘記了自己曾經是被傷害的,這裏折射着人性的弱點,總是喜歡遺忘。

也許《風箏》所描寫的這些事情是虛構的,但是《風箏》中給我們思考的問題是實實在在的,魯迅的文章值得我們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讀。還有兩天,就是魯迅先生逝世85週年了,但是他的文章所折射出的一些社會問題、人性問題仍然還在我們身邊,一點都沒有遠去過。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8

魯迅的《風箏》出現在五年級語文教科書上,那時我十二歲,背誦了整篇課文。如今八年過去了,依然清晰的記得文章裏面的情節,這是兄弟之間關於風箏的故事。

文章裏講述的是,在那個思想封建的年代,小孩子的天性被大人們的所謂的規矩所殘酷地泯滅了。十歲的弟弟瘦弱、多病,最喜歡風箏。又因爲沒有錢買不起風箏,哥哥認爲放風箏是沒出息的事,就不許弟弟放風箏。有一天,哥哥發現弟弟自己偷做的風箏,便無情地當着弟弟的面前折斷風箏,憤怒的離去,留下弟弟絕望的站在小屋裏面。每當回憶到這個情節,心中某個地方在隱隱作痛。在童年時期,經歷了哪些,有很多事情我都忘記了。但總是覺得自己和故事中的哥哥、弟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許,在生活中,我曾經擔當文中“弟弟”的角色,也許,我也曾經扮演過“哥哥”的角色。或許,兩個角色我都演過。我忘記了,但冥冥之中又能想起。那種感覺就好像,你停在某個路口,或者看見了某個人的笑容忽然想起此時的情景在很久以前夢見過。

文中的哥哥在中年時期才知道自己年輕時對弟弟犯下的過錯,於是想盡各種辦法彌補。如果得不到弟弟的原諒,他會一直愧疚下去。當他對已經長滿鬍子的弟弟講述小時候關於折斷風箏的事情時,卻發現弟弟已經忘記了。那種愧疚,那種愧疚帶來的沉重的痛再也得不到釋然了。我想我能夠明白哥哥的痛。我想這種痛無論是親情愛情都被體現了,就像高二那年,喜歡過一個人,並很大膽的表白,很努力的對他好,對那個人好到忘記了對自己好的程度。那個人也一直接受着我的好。當時,不懂事、不成熟的我誤以爲這就是戀愛,整天沉浸在幸福的幻覺裏。可是有一天,那個人離開了我所在的城市,在離開之前最後一次見面,他對我說:“其實,我從來沒喜歡過你”。這並不是什麼善意的謊言,對我來說,我一開始就猜到這個事實。當事實驗證了心中的事實,心還是會痛。兩年過去了,那個人突然在QQ上找到我,對我說當年因爲他不懂事,每次想起我都覺得愧疚,求我原諒他。我笑着回覆他說:“早就不記得了,沒什麼的。” 時間是解藥,也是毒藥,就文中的弟弟一樣,再難過的絕望也會被忘掉。曾經被傷害的人忘記了,去傷害的人卻耿耿於懷。我想,他和文中的哥哥一樣,愧疚永遠沒辦法得到釋懷,這纔是最大的懲罰。

每個人這一輩子都會做過像文中的哥哥這樣的事,在不懂事的年齡犯下了錯誤,等在長大成熟了悔悟,愧疚卻無法釋懷。比如在叛逆時期做出了傷害父母的事,比如欺負了弟弟妹妹,如此的小事。當這些回憶被想起,因爲歉意,從此,這些回憶在腦海裏揮之不去。時隔幾年,時隔十幾年,你再去追尋,當事人卻微笑着對你搖搖頭說忘記了,沒準還會罵你想太多。我想,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小愧疚和小歉意,全部有機會得到原諒是很難的。每個人出生在這個世界上,就與各種生命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就讓這些年輕的小歉意和小愧疚留在心裏,當做是回憶中的調味劑。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9

我特別喜歡風箏,喜歡拿風箏在草地上奔跑,歡喜地看着它在廣闊的藍天上自由自在飛翔。我對風箏有着一種由衷的喜愛。但是你可知道童年時期的魯迅對風箏卻是十分厭惡的。他認爲風箏是那些沒出息孩子的玩意。那時的少年魯迅有一位約十歲的小兄弟特別喜愛風箏。一天,他看見後園的角落裏孤零零的躺着一隻撕破了的蝴蝶風箏,便小心翼翼地拿起,細心地把風箏補好。正好路過的魯迅看見了,不僅把風箏的翅膀折斷,還將風箏狠狠地擲在地下,踏扁了……當他們離開了多年後,魯迅已是中年,他偶然看了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籍,童年的往事喚起了他的回憶,原來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想到這裏,他心裏涌起了一股愧疚,心也彷彿成了鉛。

看了《風箏》這一本書,我馬上聯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由於父母對於我們有很高的期望,所以從小就對我的要求十分嚴格。每天放學回家除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還要寫爸爸出的練習題。稍大了一些,就幫我報名參加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我每天的業餘時間幾乎都在公交車上來回奔波。有時我真想快些長大,好脫離這樣的生活。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10

聽說,人教版語文教材裏魯迅的《風箏》被換掉了,理由是"偏深奧"。這個理由似乎很充分,錢理羣先生不也說過,魯迅不是"過去式"的作家,而是"現代正在進行式"的作家,他的表達是"預言式的表達",也就是說他說的話早了一些,所以大家不理解。是啊,他說的話,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差不多橫跨了一個世紀,我們還是不理解,或許,他的深奧不僅僅是對於學生們,就連那些教材的編寫者們,那些神聖的語文教授者們,應該也是不理解的,所以纔會覺得深奧,覺得學生理解不了,覺得不適應再放在初一教材裏。

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悲哀,悲哀過後,卻不由自主地想到魯迅的《論睜了眼看》。本來孩子一出生,他就睜着眼睛看世界了,但是在中國,要真正落實到常識——睜了眼看,是非常困難的。因爲中國的文化,中國人,對於社會採取的態度,常常是閉着眼看。所以,對於這些可愛的初中生們,對於這一輪輪初升的太陽,對於這一朵朵稚嫩的"花蕾",我們不要求他們去思考、去創新、去反省、去反抗,只需要他們閉着眼看,像阿Q一般沉入各式美妙的幻想,於是一切都很單純很圓滿。魯迅說,閉了眼就可以"無問題、無缺陷、無不平、無解決、無改革、無反抗",所以,纔會有老人倒地後無人肯扶的漠然;所以,纔會有小悅悅被撞後反覆被碾的慘況;所以,纔會有"我爸是李剛"的盲目囂張……

魯迅的文章真的太深奧嗎?誠然不是。就我個人來說,十幾年的語文學習,記憶最深刻的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那充滿童趣的溫暖輕喚;《孔乙已》裏辯論着讀書人的事"叫竊不叫偷"的荒誕低喊;《祝福》裏反覆訴說着"我真傻"的愚昧低喃;《藥》裏爭搶人血饅頭時的瘋狂嘶吼——這一切,都是鐵屋子裏的吶喊,雖然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聽得見;雖然聽見了的人不一定都會跟着喊,但是,他起碼用生動入骨的形象,引我們睜了眼看。我們不能寄希望於孩子們一眼便看到盡頭;也不能強求他們一眼看到真相;可是看不透澈,看不通透難道就一定要叫他們閉了眼不聞不問不思不想?連課文都要簡單輕鬆好教好學好看好玩?

九十幾年前的魯迅何苦清醒透徹。過去了九十餘年,這個社會仍然故我。故我,卻再也沒有了魯迅,沒有了人來吶喊,吶喊着讓我們,讓孩子們——睜了眼看。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11

在我剛剛開始學習中文的時候,我對魯迅這個名字就早有耳聞。在我印象當中魯迅是中國特別偉大的一位作家,遇到過的所有的老師都說他是全中國最好的文學家之一。聽說魯迅的作品很難讀懂,所以我一直不敢看他的作品。然而這個學期魯迅的名字被提到太多次了,因此我決定嘗試讀他的散文《風箏》。

也許我選的作品比較簡單,也許我沒有完全讀懂,我對魯迅的第一印象是他的文筆沒有我想像的複雜。《風箏》這篇散文是我瞭解魯迅的第一部作品,這部作品充滿着魯迅對他自己過去的反省和評估。我認爲可以從此作品更加深入瞭解魯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風箏》也給了我許多感受。其中的感受是矛盾。魯迅在文章的開頭對放風箏的描述跟我自己小時候放風箏的回憶完全不相符。在我小時候,媽媽會帶我去我家附近的一個公園放風箏。那是夏日,一提到風箏我就會聯想到翠綠的草坪,晴朗的天空和炎炎烈日。不過魯迅講起風箏時所描述的場景是完全不一樣的。他描述的是一個很肅殺的畫面:“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然後說:“風箏對我來說是一種驚異和悲哀。”也許魯迅故意描寫了不符合讀者期望的畫面從而表示風箏給他帶來的特殊情緒。

接下來魯迅聯想到他兒時的往事。魯迅的弟弟酷愛風箏,但魯迅從來不允許他弟弟去放,因爲他覺得這是沒出息的孩子所做的事情。但魯迅的弟弟不服,嘗試用家裏的雜物做風箏偷偷去放。魯迅發現的時候,爲了懲罰弟弟把他苦心做的風箏給砸了。成年後魯迅想起自己童年時的無知行爲,覺得十分的內疚和自責,但最讓魯迅悲哀的是他成年後向他弟弟求得寬恕的時候,他弟弟居然把這往事忘卻。魯迅無法彌補他犯過的錯,所以他的心“只得沉重着”。

讀到這裏我既同情魯迅的這種感受又不同意他的無奈。知道自己犯過錯卻無法求得寬恕是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經歷的事情,但正是因爲這樣的悲哀“不可掌握”而更不應該令我們覺得悲哀。我們感到這樣“不可掌握的悲哀”的時候,應該向自己求得寬恕。但是我又感覺魯迅這樣寫也非常的真實,體現出他的性格特徵。魯迅知道他無法回改他做過的事情,但他偏偏要爲此悲哀:“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我個人認爲既然沒有辦法得到寬恕,那就應該放過這件事情。但同時可見魯迅個人的道德和對弟弟的關愛:過了這麼多年魯迅還想把他的錯補過來。此篇文章讓我覺得魯迅應該是個善良沉穩而又情感豐富,心思細膩,非常有內涵的人。希望將來可以多讀他的作品,更加深入地去體味這偉大的人物筆下耐人尋味的作品。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12

假如人生真的是一隻風箏的話,從本質上講這根拉住你的線,不是束縛你的線,而是放飛你的線。看這句話的時候正值我和家人冷戰時。又是在餐桌上,由於幾句話而引起的糾紛,那些話不說自然是相安無事的,只是家裏人太愛管我,說了又說的話變得越來越像繁瑣纏繞的繩子,遲早是會把我弄煩的,一出口就像踩了炸彈,我會爆炸,我知道我不應該,但是我又犯了不該犯的錯,然而我是個犟脾氣,無論如何都是不會向誰低頭,媽媽只是無奈的、失望的看着我,看着還紅着眼睛,掛着淚痕的我,只是嘴上少了曾經一貫的數落,我明白······

翻開《自由風箏》,“十四歲對我來說,是人生已很重要的分水嶺······可到了是十四歲,不知什麼原因,我突然變得犟頭倔腦起來。”嗯哼,我從鼻子裏哼出一聲,“這是青春期,叛逆吧。”順理成章地說出這就話,我不就是這樣的嗎?原來,潛意識中我還是知道自己有時是叛逆的。

這是一個十四歲的男孩,巧合的與我的年齡一般,十四歲前他是一個乖小囡,順從長輩,在學校裏把老師的話當成聖旨,到了十四歲,男孩自知理智很難控制感情,總覺得心裏有一種難以剋制的衝動,想要和母親吵架,想要和父親抗爭,想要與老師鬧彆扭,想要對着奶奶大吼大叫,如果不這樣做,心裏就會覺得壓抑很不痛快,憋得特別難受。就連左鄰右舍,也感覺到他的桀驁不馴,沒有人再稱讚他是乖小囡了。有時候,望着母親緊鎖的眉頭,望着父親無奈的怒容,尤其是望着奶奶傷心的淚水,他的心裏也會隱隱作痛。他的這些反思觸動了我的心,彷彿心被揪起又重重地落下,我呢?我又何嘗不是吶?很多時候,我們就這麼僵持着,維持着一種彷彿真空的狀態,我在真空瓶中,無法呼吸,想被解救,家人們在外面呼聲嘆氣,而我卻想聽聽不到,只看到失望的情緒流在瓶外,只看到,而沒有勇氣去擦乾它們,缺乏的只是時間,能夠讓瓶中充滿空氣能夠讓我跳出來深吸一口氣然後說“對不起”。

有一天他和他的兩個鐵桿朋友,長腳和瓶蓋,互說最痛恨的事情,三個人最終的中心思想出奇的一致,恨的都一樣,愛的也都一樣,恨受管束,愛自由。然而長腳和瓶蓋都有令他羨慕的自由經歷,在他眼裏看來,自由的生活是在十四年中遙不可及的,於是這樣他就越發地厭惡自己備受管束的生活,覺得像是坐了十四年的監獄一般。

明德叔是他的鄰居,是一個擅長做風箏、爲人和藹可親的沒有不良嗜好的單身漢,精力與時間全傾注在風箏上。他總是叫男孩幫忙擡大風箏,而男孩爲這事卻是十分樂意的,於是總像是跟屁蟲一樣跟在明德叔身後,看着風箏放飛。明德叔做了一隻叫做“龍圖騰”的巨無霸風箏,就在明德叔放起風箏,衆人投向敬佩的目光切嘖嘖稱奇時,瓶蓋“悟”出了一番道理,他說,風箏飛得再高再遠,一點也不自由,一點也不瀟灑,總有一根繩子牽着它,他的一舉一動都受到放風箏人的監視,命運在別人手中緊攢着,它發出喲喲的叫聲,是在哭泣,在哀號,在悲鳴。男孩覺得自己跟風箏沒什麼兩樣,活得窩囊,活得憋氣,活得不開心。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13

假如人生真的是一隻風箏的話,從本質上講這根拉住你的線,不是束縛你的線,而是放飛你的線。看這句話的時候正值我和家人冷戰時。又是在餐桌上,由於幾句話而引起的糾紛,那些話不說自然是相安無事的,只是家裏人太愛管我,說了又說的話變得越來越像繁瑣纏繞的繩子,遲早是會把我弄煩的,一出口就像踩了炸彈,我會爆炸,我知道我不應該,但是我又犯了不該犯的'錯,然而我是個犟脾氣,無論如何都是不會向誰低頭,媽媽只是無奈的、失望的看着我,看着還紅着眼睛,掛着淚痕的我,只是嘴上少了曾經一貫的數落,我明白翻開《自由風箏》,“十四歲對我來說,是人生已很重要的分水嶺可到了是十四歲,不知什麼原因,我突然變得犟頭倔腦起來。”嗯哼,我從鼻子裏哼出一聲,“這是青春期,叛逆吧。”順理成章地說出這就話,我不就是這樣的嗎?原來,潛意識中我還是知道自己有時是叛逆的。

這是一個十四歲的男孩,巧合的與我的年齡一般,十四歲前他是一個乖小囡,順從長輩,在學校裏把老師的話當成聖旨,到了十四歲,男孩自知理智很難控制感情,總覺得心裏有一種難以剋制的衝動,想要和母親吵架,想要和父親抗爭,想要與老師鬧彆扭,想要對着奶奶大吼大叫,如果不這樣做,心裏就會覺得壓抑很不痛快,憋得特別難受。就連左鄰右舍,也感覺到他的桀驁不馴,沒有人再稱讚他是乖小囡了。有時候,望着母親緊鎖的眉頭,望着父親無奈的怒容,尤其是望着奶奶傷心的淚水,他的心裏也會隱隱作痛。他的這些反思觸動了我的心,彷彿心被揪起又重重地落下,我呢?我又何嘗不是吶?很多時候,我們就這麼僵持着,維持着一種彷彿真空的狀態,我在真空瓶中,無法呼吸,想被解救,家人們在外面呼聲嘆氣,而我卻想聽聽不到,只看到失望的情緒流在瓶外,只看到,而沒有勇氣去擦乾它們,

缺乏的只是時間,能夠讓瓶中充滿空氣能夠讓我跳出來深吸一口氣然後說“對不起”。

有一天他和他的兩個鐵桿朋友,長腳和瓶蓋,互說最痛恨的事情,三個人最終的中心思想出奇的一致,恨的都一樣,愛的也都一樣,恨受管束,愛自由。然而長腳和瓶蓋都有令他羨慕的自由經歷,在他眼裏看來,自由的生活是在十四年中遙不可及的,於是這樣他就越發地厭惡自己備受管束的生活,覺得像是坐了十四年的監獄一般。

明德叔是他的鄰居,是一個擅長做風箏、爲人和藹可親的沒有不良嗜好的單身漢,精力與時間全傾注在風箏上。他總是叫男孩幫忙擡大風箏,而男孩爲這事卻是十分樂意的,於是總像是跟屁蟲一樣跟在明德叔身後,看着風箏放飛。明德叔做了一隻叫做“龍圖騰”的巨無霸風箏,就在明德叔放起風箏,衆人投向敬佩的目光切嘖嘖稱奇時,瓶蓋“悟”出了一番道理,他說,風箏飛得再高再遠,一點也不自由,一點也不瀟灑,總有一根繩子牽着它,他的一舉一動都受到放風箏人的監視,命運在別人手中緊攢着,它發出喲喲的叫聲,是在哭泣,在哀號,在悲鳴。男孩覺得自己跟風箏沒什麼兩樣,活得窩囊,活得憋氣,活得不開心。

誰也沒想到,瓶蓋引以爲傲的一百本小說,被父親付之一炬,當天夜裏,三人相約出來,相互安慰,瓶蓋的懊惱怨恨讓三個人的心越靠越近,他們商量着要流浪,離家,決定在十天的準備之後實行流浪計劃。

第九天的放學,他跨進了長風公園,去看明德叔放風箏,不知怎麼搞的“龍圖騰”。

纏在了柳枝上,他一鼓作氣爬上樹丫,本是可以輕鬆地把風箏解下來的,風颳來,天空傳來喲喲的竹哨聲,他凝眸注視這在風中翻動的“龍圖騰”,突然間心裏有了異樣感,想起瓶蓋說的話,想起那喲喲聲本是痛苦的掙扎,爲之一動,便剪短了繩子,任憑風箏飛走了,它越飛越高,越飛越遠,成了天空中彩色的線。明德叔自然是失望傷心的,他頓時醒悟急得不敢說實話,編造着搪塞的理由,明德叔一下子就看出了他的異樣,“你是不是想讓它無拘無束的遠走高飛?”於是明德叔帶着他去尋找脫線的風箏,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風箏變得粉身碎骨,五彩龍頭早已身首異處,扎進爛泥塘裏,歪嘴眼瞎醜陋無比。他嚇哭了。他去找朋友,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們,瓶蓋用一種恨鐵不成鋼的眼神瞪他,說了一句人各有志便毅然決然地轉身向火車站,長腳在猶豫中選擇了瓶蓋,他把十元錢和三十斤從家裏偷來的糧票塞給了瓶蓋,他不能陪他們浪跡天涯,違背了三人的誓言,這也算是賠禮道歉了。

風箏決定了長腳和瓶蓋的命運,他們兩個終究是會像風箏那樣少了精神和靈氣,被浪跡天涯的毫情壯志摔得粉身碎骨的。終於,他們像斷了線的風箏,再也沒有音訊了。兩年後的一天,長腳衣衫襤褸,蓬頭垢面地回來了,一路討飯回到了上海,而瓶蓋的斷然似乎更是決定了他的悲劇,他被狗咬了,因爲沒錢去醫院治療,半個月後死在了城郊的橋洞下。

是“龍圖騰”拯救了那個男孩。

假如人生真的是一隻風箏的話,從本質上講,那個拉住你的線,不是束縛你的線,而是放飛你的線。因爲有了這根線,你才能夠飛得起來,因爲有了這根線,你才能飛得高飛得遠飛得穩妥飛得踏實。我明白,家人的嘮叨是爲了牽住我,不讓我有下墜或是遠走高飛的傾向,我的叛逆,我覺得很煩,同時我也是想控制住自己,風箏總是嚮往着無邊的天空,風箏也想“叛逆”,也想自由自在,但它終究明白沒有線,沒有人牽着它,它是飛不起來的,沒有人用一種形式嘮叨着我,教育甚至是教訓着我,我也是成長不起來的,叛逆是青春必經的過程,我不能用自己的叛逆無端地傷害那些用極端的方式教育着我的人。

我是風箏,我需要線。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14

天空中升飛的精美風箏,看似十分平凡,實則包含着中華幾千年來的文化底蘊和傳統藝術。

《風箏》是一本中國國粹藝術讀本。裏面詳細介紹了風箏的來源藝術、製作方式、放飛原理、風箏派別和名家趣事。

風箏的來源。放風箏作爲一種重要的民俗活動,來源於中國。但說到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一是木鳶說,

二是紙鳶說。風箏從南朝到北朝,經歷了從軍事通用工具,演變成一種羣衆性的娛樂玩具。原來小小的風箏在古代,竟還有軍事通訊的作用。

風箏的製作。講述了風箏的工具材料、綁紮、裱糊和彩繪等製作步驟。不要以爲製作風箏很簡單,要想製作出精美的風箏,還得花不少心思呢。首先是製作風箏的工具材料,這可馬虎不得。從竹材、線繩、紙、絹再到顏料,都要挑選最適合做風箏的,否則就會影響風箏的飛昇。而綁紮、裱糊和彩繪這幾道工序,若非心靈手巧的人都不能勝任。因爲每一個步驟都極其講究技巧,捆綁的手法、位置、繞線、裱糊的鬆緊、對稱,彩繪的打底、描線、染色和修飾等,每一道工序都不簡單。

風箏的放飛。講述風箏升飛的原理——力學原理,放飛條件和放飛方法。風箏放飛的原理說明了我國古代人民已經學會使用力學原理,而飛機也是由風箏升飛的原理製作出來的。

風箏的派別。令我驚訝的是風箏竟然也分派別,而且各派有各派的長處與獨特之處,還涌現出製作風箏的名家。

讀完這本書後,加深了我對風箏的認識和理解。原來風箏並不只是用於娛樂,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人們的智慧結晶和藝術精華。風箏是我國的國粹,比如它的製作過程之複雜、之周密、之技術性都體現出風箏得來之不易。

跨進21世紀的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國作爲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留下來的國家,呈現出了生機煥然的景象。

然而,古老的中國,現在卻面臨着文化流失,傳統工藝後繼無人、遺產遺蹟遭受破壞等現象。作爲青少年,我們要勇於擔當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珍愛、傳承中國的國粹藝術,爲保護中國的精神財富而努力。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15

翻開《自由風箏》,十四歲的作者變得叛逆,認爲家裏什麼都不好。

他的兩位“同病相憐”的夥伴慫恿他離家出走,他同意了。

在走的前一天下午,他去了長風公園,看明德叔放風箏,不知怎麼搞的“龍圖騰”風箏掛在了樹枝上,他就把風箏線剪斷了,明德叔帶他看了風箏的下場,他醒悟了,不再離家出走了,而他的夥伴卻走了。

最後落了個很慘的下場……

“假如人生真的是一隻風箏的話,從本質上講這根拉住你的線,不是束縛你的線,而是放飛你的線。

也許,你離開家會得到自由,但那只是曇花一現,一會就沒了。

再者說,他們帶的錢又不多,幾天就花完了,花完後幹什麼呢?打工?他們才十幾歲,沒人會找他們幹活的。

沒有工作,沒有錢,怎麼辦?他們爲了吃飯、生活,一定會另闢蹊徑,走上犯罪的道路,這就是“斷了線的風箏”最後的下場……“被一根線拉住,肯定非常痛苦”在看到風箏時,有人會想。

但他們想過麼,風箏線就像是風箏的家人,沒有了它風箏會怎樣?跌落到臭水溝,永遠飛不起來?摔倒地上,粉身碎骨……

“假如人生真的是一隻風箏的話,從本質上講,那個拉住你的線,不是束縛你的線,而是放飛你的線。

因爲有了這根線,我們才能夠飛得起來,因爲有了這根線,我們才能飛得高飛得遠飛得穩妥飛得踏實。

要明白,家人的嘮叨是爲了牽住自己,不讓自己有下墜或是遠走高飛的傾向,風箏總是嚮往着無邊的天空,風箏也想“叛逆”,也想自由自在,但它終究明白沒有線,沒有人牽着它,它是飛不起來的。

我就如風箏,我需要那根牽着我的線!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16

今天我們上了第22課,《理想的風箏》。這令我感觸極深。

蘇叔陽,我國當代著名作家作品有話劇《丹心譜》,《左鄰右舍》,電影文學《夕照街》,《春雨瀟瀟》,長篇小說《故土》。生在戰爭年代,好不容易安定下來過上幸福生活。但是不久,又被查出有艾滋病。可他不放棄,奮鬥不息。堅持寫作,在對劉老師的思念中,寫下《理想的風箏》。並且用向劉老師學的樂觀向上的品質戰勝了病魔。

我們也需要這種品質:不放棄,奮鬥不息。

可是激勵蘇叔陽有這種品質的正是他的老師。他的老師到底有什麼另作者難忘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劉老師個子不高,微微發胖的臉上有一對時常眯起的慈祥的眼睛,一頭花白的頭髮更襯出他的忠厚。”蘇叔陽還記得劉老師慈祥的相貌。

“只是有一次,他在講女媧造人的傳說時,笑着對我們說:‘……女媧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樹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變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於女媧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丟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時候被她甩掉一條腿的。’”劉老師在笑談腿疾。他是一個多麼樂觀,堅強的人啊!

“他只靠健壯的右腿和一隻圓木棍,一天站上好幾個小時,爲我們講課。逢到要寫板書的時候,他用圓木棍撐地,右腿離地,身體急速地一轉,便轉向黑板,寫完粗壯的粉筆字,又以柺杖爲圓心,再轉向講臺。”劉老師不顧自己的安危竭盡全力在爲同學們上課。

“他的腿自然不便於奔跑,但他決不肯失去親手把風箏送上藍天的快樂。……他臉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覺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個同我一樣的少年。……他笑着,叫着,拄着柺杖,蹦跳着去追趕線端,喊着:‘你們不要管,我自己來!’終於,他氣喘吁吁地抓住了線繩,臉上現出得意和滿足的神氣。我想,那時候他一定覺得幸福而充實,因爲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強壯和力量。”可見,劉老師有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原來,劉老師的樂觀、堅強、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打動了作者。因而,寫下這篇文章。並且,幫助作者戰勝了病魔。

記得上次,我在英語超級聯賽中總是想退縮,媽媽告訴我唯有自信、樂觀、堅強、不放棄、奮鬥不息才能戰勝大家,戰勝自我。我在媽媽的引導下,榮獲三等獎。

看來,我們在生活中也要有樂觀、堅強、不放棄、奮鬥不息、對生活滿懷熱愛與追求的良好品質。

學過這篇課文,我真的懂得了不少。我衷心希望,大家也能像文中的劉老師一樣:樂觀、堅強、不放棄、奮鬥不息、對生活滿懷熱愛與追求。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17

我讀過許多文章,這些書就像一片蔚藍的天,它帶給我無窮無盡地歡樂。其中,藍天裏最閃亮地一顆星星就是《理想的風箏》了。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位左腿殘疾的老師經常在校園裏放風箏,而又一次他卻故意撒手,讓風箏飛上天去,再一蹦一跳的去追,嘴裏還喊着:“你們不要管,我自己來。”從文章中我體會出他對生活的純樸、強烈的愛與追求的品格。

讀了這篇課文,我深深的認識到一個人應該怎樣去享受、去熱愛生活。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每個人都有不順的時候。那麼,你有正視困難的能力嗎?我們是應該像劉老師一樣呢?還是要放棄征服困難的機會?這篇文章還讓我想到了著名演說家海倫·凱勒,在出生十九個月的時候,因爲生病,失去了寶貴的聽力、視力與發聲器官。父母爲她找來了蘇利文小姐這位優秀老師。從此,蘇利文改變了海倫的一生,順利從美國哈佛大學分校畢業。後來,海倫·凱勒竟成爲出色的演說家,而且出版了許多著作。

以前的我經常遇到各種困難,有時甚至壓得我透不過氣來。我總以爲命運之神偏心,每次失敗後就只會把自己關進“小屋”,整天地埋怨,卻從未想過要收拾殘局,重整旗鼓,然後用失落把自己裝飾起來——我是一個失敗者,總以爲爸爸、媽媽和朋友不理解自己,自己卻從未想過接受別人的關懷和鼓勵,只會把自己關在“悲傷的小屋”,再加上一把“大鎖”。

那天,我走在繁華的街道上,細心觀察匆匆地擦身而過的人羣,我發現每一個人臉上多少帶着焦慮或眉毛間總藏着那麼一絲憂傷。是不是他們也像我那樣面對着各種壓力呢?我不禁聯想到報紙上報道有關學童自殺的案件。我忽然覺得,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承受着不同的困擾和壓力,就某種意義來說,不都是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病友嗎?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擁有一種許多人都沒有的精神。

我讀了《理想的風箏》後,我發現課文的主人公——劉老師令我更深地學會勇敢地面對人生,使我明白:一個人不管他年齡大小,身體好壞,只要熱愛生活,對生命有着執着的追求,總是會給他身邊的人帶來一種積極的意識和鼓舞的力量,而生活也總是因爲這些人而顯得美好。

從此我對自己有了信心,不再把自己關在“悲傷的小屋”裏。我懂得了:你可以無所謂,甚至可以置之不理,但那種消極的方式只會給你的人生增添敗筆?就像抖落塵土一般?你應該走出來!用信心激活你的全力,去驅走嚴寒。學學那不肯向命運低頭的劉老師,拿出你所有的能力來勇敢地面對生活,熱愛生活!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18

最近我們學習了《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我有很大的收穫和體會。

這篇課文記敘了“我”回憶三十年前身帶殘疾、年過半百的歷史老師,課上講課與課間放風箏的情景,反映了劉老師充滿活力、熱愛生活的人生態度,展示了劉老師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

讀了這篇課文,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一個年過半百的殘疾老師,卻不願年復一年地躺在牀上,失去活動的自由。他只靠一根長長的、被用得油亮的圓木柺杖支撐着在地上跳躍、旋轉着板書、講課;課間在操場上放風箏,蹦跳着去追風箏。劉老師對生活有着那純樸、強烈的愛與追求,在逆境中依然頑強奮鬥的可貴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確實,面對這樣一位老人,健康、年輕少年,還有什麼理由來埋怨生活,甚至放棄呢?劉老師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知識,更教給了我們做人的道理。

在生活中,我們面對生活的逆境也不能灰心喪氣,一蹶不振,而應該在困難中奮力拼搏,去實現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價值。生活中,很少有能迎着困難向上的人。有一次,我和同學在一起做奧數題,爲數學育苗杯的競賽做準備。我正做着,突然被一道題難住了,我和她討論了一會兒,還是理不出頭緒來,我們只好單獨想。我在草稿紙上寫寫算算,怎麼也算不出得數。我看看她,她時而在草稿紙上演算,時而邊皺皺眉頭,時而埋頭冥思苦想。我想:乾脆翻答案看看得了,免得再費腦筋。我正要翻答案,她立即阻止了我,說:“再想想吧,多思考對我們有好處。再說在考場上沒有答案了看你怎麼辦。”我覺得有道理,就繼續想了起來。

過了一會兒,我想出了一點眉頭,又計算結果,不一會兒,得數“6”呈現在我面前,我又用題中的已知條件進行驗算,得數完全正確。我高興得大喊:“我算出得數啦!”再看我計算這道題用去的草稿紙,竟然用去兩頁多。她看了看我的演算過程,也向我豎起了大拇指。我心裏像喝了蜜一樣喜滋滋的。我想:要不是我剛纔的冥思苦想,哪來的現在的喜悅呢?

“面對困難迎面而上,克服困難,不放棄。”這是我學習《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最大的收穫。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19

當我們學完這一課時,深受啓發。

文中提到的劉老師,身殘志堅。他抱着對生活執著的愛與追求,靠着自己樂觀開朗的性格,笑着面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一天又一天地活了下來,向我們成功地展示了生命力頑強的一面。

也許我們的生活是殘酷的,但命運卻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俗語說:“窮途末路”,但我卻不這樣認爲。

對比之下,那些四肢健全、卻不懂得珍惜自己生命的人是否應該感到慚愧呢?當你被父母或老師批評時、當你面對生活的坎坷時、當你站在生活的風浪面前時,你又想起了什麼。

努力吧!同學們,既然生活賦予我們健康的身體,就讓我們一起歡笑着放飛手中那承載着我們遠大理想的風箏吧!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20

翻開語文課本,一看到《理想的風箏》,我的心就隨着風箏飛向那藍藍的天空,去尋找那理想的翅膀。

《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笑着,叫着,拄着柺杖,蹦跳着去追,嘴裏還不停地喊着:“你們不要管,我自己來。”他終於氣喘吁吁地抓住線繩,臉上充滿得意和滿足的稚氣。劉老師身殘志堅,樂觀開朗,愛學生,愛 工作。愛祖國,對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愛與執著的追求的形象躍然紙上。這促使我想起了學書法時的那般態度:那時侯,我常常灰心,常常因爲一點小事而自暴自棄,就拿那次寫“遺”字來說吧,我一直寫都寫不好,氣得我把紙張撕得粉碎,把筆摔在地上,再也不去努力。想想自己,對照劉老師,我真不該啊。劉老師,爲了一個目標,即使自己殘疾了,還是努力着,堅持不懈,而我卻因爲一個字寫不好,就不認真練,就自暴自棄,甚至對學書法失去了信心,想到這裏,我真嘆自愧不如啊!文中結尾寫道:“我相信劉老師不會這樣,他一定依舊仰仗着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展示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是啊,劉老師儘管身體殘疾,但他卻從來沒有因此而失去對生活的熱愛,始終都是那麼樂觀。不管遇到什麼事都那麼樂觀。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沒有失去信心,失去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劉老師對人生積極的態度和頑強執着的精神正是我們今天學習、生活的精神食糧。

蓋上語文書,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我彷彿看到劉老師在操場上拄着柺杖,蹦跳着,追逐着追趕風箏,追趕生活的理想,他那圓木棍在講臺上旋轉着,追求愛的理想,忽然間,我站起來仰望着藍天,扇動着理想的翅膀,你瞧!那理想的風箏不正在蔚藍的天空展翅飛翔嗎!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21

陽光透過窗戶灑落到我的書桌上,我正愜意地欣賞一篇精美而又質樸、短小而又令我久久難忘的文章,它就是蘇叔陽寫的《理想的風箏》。

這篇文章講了作者的引路人劉老師的故事,文中的劉老師左腿被截去了一半,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是以更陽光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它給我帶來了極大的感悟,如一個大錘,不停地敲擊着、震撼着我的心靈。

文中的劉老師雖然失去了左腿的下半部分,但他卻說:”由於女媧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丟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時候被甩掉一條腿的。“我讀了這句話,心裏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心酸之餘,不禁感嘆道:能說出這種話的人,該有多麼堅強的意志啊!

劉老師熱愛製作和放風箏,他不在意自己的腿腳不便,總是堅持要享受親手將風箏送上藍天的快樂。”他仰望白雲,注視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風中翱翔盤旋。“字裏行間,無不透着劉老師對自由的渴望和對生活的熱愛。上天給他按下了暫停鍵,讓他無法享受奔跑的快樂,但他卻讓風箏載着理想飛向天空,邁出了最美的步伐。讀了這篇文章,劉老師的身影在我的腦海中久久浮現,他頑強的意志爲我們樹立了榜樣。我相信,劉老師會永遠活在我們的記憶中,我永遠都會將他放在我心裏最明亮的一角,在我遇到坎坷、遭遇挫折時,他會引領我走出低谷。我能看見,他有一隻無形的手,指引我和千萬個讀者走向前方,看見光明。

讀完這篇文章,我看見窗外的陽光更加燦爛、明媚。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22

《理想的風箏》是我們小學六年級課本上的一篇課文,它的作者是當代作家蘇叔陽。剛聽到這個作家的名字我覺得很陌生,查了資料才知道,原來他也是一位很具有影響力的人。他1978 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編劇,1979 年後他就擔任中國作協理事、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既然作者就如此有名,那他的作品一定也很優秀,不然怎麼會被加入我們的小學教材呢?

這篇文章不只是作者的寫作功底好,也很感人,讓我不禁想到教導我們的每個老師。文中一共寫了三件事,表達作者對自己老師的懷念與感謝。第一件事是劉老師笑談腿疾,作者不光寫出了劉老師的幽默風趣、樂觀向上,還抓住了同學的神態,看出同學對劉老師的理解同情與尊敬,這時我也對劉老師尊敬起來。第二件事說了劉老師雖然腿殘疾了,但他克服了困難,艱難寫板書。劉老師是那樣身殘志堅,每天用柺杖從講臺轉向黑板,不知道要這樣旋轉這麼多次,這得有多大的毅力啊,這樣的劉老師讓我銘記在心。

第三件事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寫了劉老師在風箏放上藍天時臉上漾出甜蜜的微笑。我們平常人放上風箏不可能這樣開心,但對於劉老師這樣腿有殘疾的人來說,這是不太可能的事,劉老師做到了,我又一次感到了劉老師那堅強不屈的意志、身殘志堅的精神,讓我有很多感觸,我想到了教導了我3 年的陳老師,他雖然不教主課教我們扎花,他大可以好好休息,但爲了更好的教導我們,仍每天很早到校,不斷學習扎花。

老師對我們嘔心瀝血,是我們的良師益友,馬克思說過”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光是劉老師,教導我們的每個老師都很辛苦,我們要永遠記住他們。教師是個責任,每一位在教師這個崗位奮鬥堅持的人,我們都要向他們致敬。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23

今天我們學了《理想的風箏》一課。課文主要是向我們介紹了作者曾經的一位沒有左腿的殘疾老師,作者通過回憶劉老師上課時和跟同學們放風箏的情形,表達了他的慈祥和親切,讚美了劉老師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

劉老師雖然殘疾了,還年過半百,但他依然堅持教書,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幸福,他這個樣子,完全可以回家養老享清福。可是他並沒有這麼做,他不僅不自卑,反而比有些四肢健全的人更努力生活,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劉老師很愛放風箏,他每次放飛在高高的藍天的,不只是風箏,還有他那遠大的理想。

生活當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有些殘疾人極不自信,他的自卑可能使他失去工作,失去朋友和親人,最後只能淪落到大街上去乞討……而有些殘疾人卻不這樣。他們沒因爲自己身體上的一些缺陷就從此站不起來了,他們有許多自己開了一家小店,什麼“盲人按摩中心”、“啞巴雞蛋糕”啊之類的。這些店絕對會越做越火,因爲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自信還有遠大的理想支持着他們。

人若是沒了理想,他的靈魂將會比他的肉體死得更早。上帝之所以把人的眼睛放在前面,就是要告訴你:朝前看吧,未來的路總在前方!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24

這學期我們有幸學習了《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學了這篇課文,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得到了很大的收穫和體會。

《理想的風箏》這篇文章的題目非常新穎,有着及其特殊而又深刻的涵義。讀了《理想的風箏》這一課,我的心裏涌出了許多感受。這篇文章寫的是劉老師是個只有一條腿的殘疾人,但他身殘志堅。“我”被劉老師那種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熱愛與不懈追求的精神所感動。

一個已年過半百並失去一條腿的老師,不願意躺在家裏,失去了活動的自由。他靠着一根圓木柺杖支撐着去板書、上課放風箏甚至蹦跳着去追風箏。劉老師尚能如此,我們就更有理由做到。而事實上,我們當中有很多年輕、健壯的所謂正常人卻往往做不到,這又是爲什麼呢?在生活中,我們面對生活的逆境絕不能灰心喪氣,一蹶不振,而應該在困難中奮力拼搏,去實現自己的理想生活中,很少有能迎着困難向上的人。記得有一句名言說得好:“風帆,不掛滿桅杆,是一塊無用的布;理想,不付諸於實際行動,是一團虛無縹緲的霧。”劉老師以他的言行教給了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

劉老師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在逆境中奮力拼搏、不屈不撓的可貴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這樣一位老人面前,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來埋怨甚至逃避生活呢?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我們面對挫折決不能失去信心,一蹶不振,“面對困難迎難而上,努力克服困難,決不輕言不放棄,去實現自己的抱負”,這是我學習《理想的風箏》這篇課文最大的收穫。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25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是魯迅寫的《風箏》。

這篇文章寫的是在魯迅的故鄉,二月時,大家喜歡放風箏。而魯迅向來不愛放風箏,反而討厭放風箏,認爲這是沒出息孩子的玩意。而他的小兄弟喜歡放風箏。一見着風箏就張着小嘴,呆看着空中發神。

一段時間後,魯迅發現了小兄弟偷偷在雜物間裏,用每天撿來的枯竹想做風箏。魯迅一把抓斷一支翅骨,又把它扔到地下,踏扁了,傲然走出雜物間。

當魯迅中年時,看了一本書,說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他才發現了當初的錯誤。當想去道歉時,小兄弟都已經全然忘卻。

讀完後,我恍然大悟。遊戲是兒童的天性,遊戲可以使兒童健康、活潑。魯迅認爲放風箏都是笑柄,可鄙的,在滿足中毀了弟弟苦心做的風箏,但可想到這也毀了弟弟的童年樂趣,在嚴冬的肅殺中,場面更冷清了。中年明白時,纔想起以前的愚昧、過錯,想起不該毀了弟弟的風箏。

最後,魯迅很想向弟弟挽回曾經的過錯。他想了很多辦法,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和他一同放,但是,早已有了鬍子的兄弟倆還能回到童年嗎?魯迅又想,等弟弟說:“我可是毫不怪你啊!”心才輕鬆了。可是,弟弟毫不記得當初的事了。

現在,兒時的回憶,帶着悲哀印在魯迅的腦海中,嚴冬,給作者寒威和冷氣……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26

你知道魯迅放風箏的故事嗎?讓我給你講講我們週三放風箏的故事吧!

週三下午上了兩節課以後是社團活動課,我們文學社的這次社團活動計劃是放風箏。在放風箏以前,我們一起學習了魯迅小時候與他弟弟的故事。

那個故事是發生在魯迅和他的弟弟的小時候的事。魯迅的弟弟非常想放風箏,可魯迅不讓自己的弟弟放風箏,原因是魯迅認爲這是不好的孩子才玩的把戲。可是,魯迅的弟弟就是要放風箏,就在那個風箏快要做完時,魯迅進屋,把弟弟的那個風箏折了。等過了好多年以後,魯迅和他的弟弟都長大了,魯迅才明白兒童放風箏是很正常的現象。他也爲當年自己魯莽的行爲深深地傷害了弟弟而懺悔,所以魯迅一直想得到自己弟弟的原諒。

老師讀完這篇文章後,我們迫不及待跑到操場,幾個男“同事”就首先開始放起了風箏。有時我們把風箏放得比較高,有時由於風箏線太鬆,風箏就會掉下。我和候翔依就到那線的根前一拉,風箏就又飛起來了,放風箏的人就馬上收線,這時有人喊:“張伯均來了!”張伯均可是放風箏的高手,有一次他放的風箏比十幾層樓都高四五倍。今天他的到來,使我們又激動起來,我們齊聲高喊:“張伯均過來!”我們盼望着風箏飛上藍天。風箏在張伯均的手中,一會就在空中飛翔了。我們文學社的其它同志也有人想試一試,就接過線來,可他放了不一會兒,風箏就落下來了。雖然我心中明白怎樣放風箏,但是我還是選擇幫其他同學的忙,我想“如果我放的話,也許風箏飛得也不錯。”

這次我們文學社的同學放風箏讓我們的心情就像風箏一樣在藍天白雲間自由翱翔,我們收穫了快樂。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27

風箏,飛起來十分美麗,順風則平,逆風則上,遠遠望去,掛着的絲線又彷彿是隱形的,感覺風箏是在演節目似得,而風箏若是自己的,又可以當導演,小孩子們在這種玩樂之中必定能找到許多樂趣,可若是禁止孩子們玩樂,恐怕是對孩子精神的一種虐殺。

魯迅的弟弟喜愛風箏,可魯迅不讓他放,論年幼、論力氣,弟弟都是抵不過魯迅的,爲此,他只能整天仰頭觀望,而魯迅則認爲這是沒出息的孩子乾的,偶爾在一部外國雜誌中看到了玩具對於孩子來講是多麼重要,爲此,魯迅十分後悔,也沒得到弟弟的寬恕。讀完這篇文章,我明白了:玩具纔是孩子最需要的東西,而作爲家長一定要滿足於孩子,不然對孩子的心靈可能會造成一定傷害。

我最欣賞的還是魯迅先生那知錯就改的品德,因爲魯迅先生知道自己傷害了弟弟的心,便立即去做補給,可因爲弟弟早已忘記了此事,沒有寬恕,而魯迅先生的心卻仍然十分沉重,感覺自己做了對弟弟精神上得虐殺。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28

讀完《風箏》,我的心潮澎湃,不禁回憶起兒時的一點一滴,甜美的笑容留在臉上……

《風箏》講述了作者魯迅先生對童年的回憶,講述作者小時候對作者小弟精神上的虐殺,中年時自責卻無法挽回的心情。

當我看到作者禁止讓小弟放風箏並且毀壞了小弟的風箏時,我心中百感交集,不僅爲作者小弟那懦弱的態度氣憤,也認爲其實作者也是爲了他小弟好,因爲他認爲風箏是沒出息孩子做的玩意。當我看到作者中年時的自責時,我不禁被作者的大愛感動,作者擁有大愛,才牢牢記着這些事,不能忘卻。當我看到最後,作者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讓我感到了當時社會的悲哀。

讀完它,我的眼前浮現出兒時的我在田間瘋跑,在馬路上騎車的可愛景象,兒時的我們,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有的只是歌聲與歡樂,有的只是在空中盪漾開的笑聲。

讓我們放飛,放飛心靈的風箏,在節假日放鬆心情,回戶外找回一絲快樂,找回那無憂無慮的童年吧!

心靈的風箏在空中飄蕩,春天來了,風箏飄滿了春天的天空,空氣中滿是生機與活力,飛揚着童年的歡樂,充溢着一絲溫和。

啊!放飛心靈的風箏!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29

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決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在這天空中蕩了。

童年,大多數人是有的。而魯迅的小兄弟,也許有,也許沒有。我想他大概有吧!當他張着小嘴,呆着看着空中出神時;當他認真、專注地做胡蝶風箏的竹骨時他由內而外散發出的熱愛,滿溢出的渴望。那份單純的、真摯的情感,我們稱之爲童年。我想他也許沒有吧!當他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着時;當魯迅伸手摺斷胡蝶的一支翅骨,將風輪擲在地上,踏扁時那種滿懷希望的心境、熱切的渴望,突然被告中斷,戛然而止。曾經的日子迫切地想要擁有,往後的日子不曾擁有。這讓我想起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是的,童年時代受過的傷會在心裏留下一個疤,它不會刺痛你,但它遺留下的陰影會影射我們的一生。就像15歲的時候再得到5歲的時候熱愛的布娃娃,65歲的時候終於有錢買25歲的時候想要的裙子,又有什麼意義。缺失的還是會再缺失,即使後來的物質對你進行了補償,但心裏留下的缺憾永遠是無法再彌補的。

一切的混亂就是從這裏開始,甚至直到最後都沒有被撫平。也許幼小的年齡意識不到傷痛,但傷痛它會伴隨你的成長而到來。像鉛一樣,重重的垂落在你心裏,彷彿有一根弦懸掛着那塊鉛。而弦的盡頭,是你的心頭肉,被撕扯着。你的心頭肉被撕裂了,血一滴一滴地流,一滴一滴,永不幹涸。而魯迅的心裏就掛着這樣的一塊鉛,不墮下去至於斷絕,只是很重很重地墮着。這令我想起一句話:時間從來不回答,生命從來不喧譁。是啊!這塊鉛行走在時間的長河裏,它不曾告訴你能不能斷、什麼時候斷而那些往事也靜靜地淌在生命裏,他們從來不喧譁、不吵鬧,只是偶爾被拿出來翻一翻,曬一曬這些往事攜帶着傷痛沉在河底,時間悄無聲息地逝去,這些遺憾和內疚,再無法彌補。

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併也帶着無可把握的悲哀。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30

軟磨硬纏得來《風箏》一書。讀完,感慨頗多。

人民日報韓鬆落說:一件好的敘事作品,要有三層境界,第一層,是故事;第二層,是情感、信念;第三層,是哲學觀念。很多敘事作品,至少能做到第二層,也就是傳遞情感和信念。而能夠觸碰某種哲學觀念的,則有可能成爲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人們很容易會忘記作爲載體的故事,卻會牢牢記住作品所傳達的觀念。

《風箏》一書,所傳遞的便是信念與人性激烈衝突的最終抉擇。

書中的人性,也着實讓我感動。張旭東、趙簡之,杜孝先他們本來是令人憎惡的國民黨特務,可他們爲了兄弟之情不計任何回報甚至用犧牲生命來保護“六哥”的時候,是無論如何也憎恨不起來的;頭號招牌的荷香,爲了養育兩個毫無血緣關係的孩子,敲掉了所有的金牙,那時候的她是善良而無私的。書中的人物不再是非黑即白。無論敵人,友人,壞人還是好人,都離不開一個“人”字。站在人性的角度去詮釋立場、階級、信仰,每一個人身上都閃爍着人性的光輝。

但最能帶給我理性思考的則是信念。它是哲學中試圖探討的深奧問題,是哲學意義上的觀念設定:信念對一個人來說,到底是不是本質需求?信念在一個人成爲“這個人”的過程中,當與人性相沖突的時候,信念會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鄭耀先是一個天才情報員,他正直,善良,對未來充滿希翼,渴望“回家”(共產黨的根據地),以至於在以記者身份回延安的時候,他真情流露。但他又充滿野性,有着爲了信仰奮不顧身的一面。特殊的工作,讓他走上了危險的荒野。爲了這份工作,他“此生隱姓埋名,爛入泥沙”。

他把屬於自己的角色扮演的很成功,不管是言談舉止、生活習慣、爲人處世,還是在權力博弈等方面,都給自己打上了環境賦予的獨特烙印。因爲“扮演”太成功了,以至於他的聯絡員被假象迷惑,根據地的戰友也對他恨之入骨。隨着唯一聯絡人也是唯一能證明他身份的老陸的犧牲,他和組織聯繫切斷了,更重要的是,他處在一個人性的路口,失去約束,失去牽絆,善惡的選擇從此全部交於他。旁證已死,自證有險,他只好走上“心證”之路,我知道我是誰,我知道我做什麼,爲什麼而做,在假面生涯之外,時刻捂着一心,讓它永不變色。

作爲書名的“風箏”,也是鄭耀先的代號,具有強烈的象徵意思。牽繫風箏的,只有細細的一條線,一旦這條線掙斷,風箏就會“掙扎在茫茫險惡的空中,隨時會跌落到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地方”。但在風箏線斷開之後,鄭耀先已經有了一條心靈上的繩索,這條繩索給了他方向、希望、未來和光明。

這纔是這個故事的價值所在。它在特殊時代的正邪博弈背景中,加上了這樣一條線,這樣一個觀念上的追求。緊張的故事,生動的人物,都在爲這條線服務。而當我們一想起這個故事, 想起鄭耀先那滿載故事的臉,都會想起藍天下一隻高飛的風箏,它悠遊自在,不爲烏雲和風暴所擾。

因爲,牽繫着它的,是一根牢不可破的信念之線,是一個人性最本質的需求。

讀魯迅《風箏》有感 篇31

孩子是充滿稚氣的,大人永遠走不進孩子的世界,體會不到孩子的感受,每個小孩也對大人的一舉一動產生疑問;一個微笑,一句話,一個動作……而唯一能和孩子溝通的只有玩具。而<<風箏>>一文,作者小的時候虐殺了自己小兄弟的風箏夢,他認爲風箏是沒出息孩子做的玩藝。他這樣做對嗎?

我常常看見年幼的小妹妹拿着芭芘娃娃,在一個角落裏獨自玩,她可以情不自禁地和它說話,玩上一整天也不厭倦,那是爲什麼了,通過我的觀察才明白了一切——

因爲在妹妹的心目中沒有生命的娃娃擁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正常人一樣,甚至她把娃娃當作自己的家人,朋友,當別人不理解自己奶聲奶氣的語言時,她可以與娃娃訴說;當她遇到哪個有趣的事,她可以與娃娃分享自己的喜悅;當她有什麼寶貝的時候,她可以偷偷的告訴娃娃……一切一切,在她心中,只有娃娃理解它。

以上的事例,也許我們認爲幼稚,可對於她來說,是具有一定的意義,是一個孩子的夢,難道要去破壞女孩唯一的"朋友"麼?

而作者阻止了小兄弟去放風箏是不對了,因爲他根本就不瞭解遊戲對孩子來說比什麼都好。就猶如讀書人的對象是書,他可以拿着書一整天也不嫌膩;猶如旅遊愛號者,要他天天旅遊也很開心;猶如鋼琴家,讓她天天依偎在鋼琴身邊他也不會累……

就是這樣,不同年齡擁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喜好。不要因爲自己的想法而去堵住他人的追求。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