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黃直錄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1.1W人 

黃直錄讀後感1

讀完《黃直錄》這篇文章以後我深刻體會到刻意尋求寧靜,就愈加不能寧靜,妄心是動的,良知之心不動。恆照就能恆動恆靜,這正是天地永恆運動的原因所在。照心固然是明亮的,妄心也是明亮的。其爲物不二,則其生物不息天道精純唯一,化生萬物卻無以數計,從不停歇只要有片刻的停息,就會死亡,也就不是至誠無息的學問,良知也有起點的地方,也許你沒有仔細閱讀,良知是心的本體,也就是前面說到的恆照。心的本體,無所謂有否有起點之說。即使妄念產生了,良知依然存在。然而,人若不知存養,有時就會放失了。就是人昏庸閉塞到極點,但良知仍舊存在。但是,人如果不知體察,則有時會被矇蔽。即使有時放失了,良知的本體未嘗不在,只是存起來而已。即使有時被矇蔽,良知的本體仍舊光明,此時只要體察也就夠了。如果說良知也有起點,那麼,良知就有時就不會存在,良知就不爲心之本體了。其次就是精一,精一的精字是從理上說的,精神的精是從氣上說的。理爲氣的條理,氣爲理的運用。沒有條理就不能運用,沒有運用就無法看到所謂的條理。精,即能精,即能明,即能一,即能神,即能誠。一,即能精,即能明,即能神,即能誠。精與一原本就不能當兩件事看。但是,後世的儒者的學說與養生的學說各執一詞,偏於一端,所以不能彼此取長補短。前段時間我所認爲的“精一”,雖然是爲了你能愛護保養精神才說的,然而,作成聖人的工夫,其實也不過如此。元神、元氣、元精,各自一定有隱藏寄生之處。又有所謂的真陰之精,真陽之氣,等等。良知只有一個。就它的`妙用而言爲神,就它的流行而言爲氣,就它的凝聚而言爲精。能否從形象、方位、場所上求得良知呢?真陰之精,亦即真陰之氣的母體。真陽之氣,亦即真陰之精的父體。陰生於陽,陽生於陰,陰陽不可分割爲二。如果理解了我的良知主張,那麼,只要是與此類似的,都可以不言自明。如同你來信所述的三關、七返、九還之類,還會有無窮無盡的疑問之處,致良知纔是集天地萬物於一體之人,我們工作、學習和生活都是致良知的過程。

黃直錄讀後感

黃直錄讀後感2

| 正文 |

問《修道說》言,“率性之謂道”,屬聖人分上事;“修道之謂教”,屬賢人分上事。

先生曰:“衆人亦‘率性’也。但率性在聖人分上較多,故‘率性之謂道’屬聖人事;聖人亦‘修道’也,但修道在賢人分上多,故‘修道之謂教’屬賢人事。”

又曰:“《中庸》一書,大抵皆是說‘修道’的事。故後面凡說君子,說顏淵,說子路,皆是能修道的;說小人,說賢、知、愚、不肖,說庶民,皆是不能修道的;其他言舜、文、周公、仲尼至誠至聖之類,則又聖人之自能修道者也。”

——摘自《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原文版·黃直錄47.9》

| 讀後感 |

何謂“修道”?心是道的源泉,有什麼樣的心,就有什麼樣的道,就有什麼樣的德,就能成就什麼樣的事業。心上的成就,纔是真正的成就;心上的成就,是一切成就的源泉。

如何修道?修道就是修心,就是通過“明心”、“淨心”並進,讓自己心靈品質得以提升。明心,就是明兩個基本的真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種什麼因,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結什麼果。淨心,就是通過觀照、反省、引導,在心靈深處建設心靈品質,也就是在道上垂直攀登。

黃直錄讀後感3

| 正文 |

黃以方問:“先生‘格致’之說,隨時格物以致其知,則知是一節之知,非全體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淵泉如淵’地位?”

先生曰:“人心是天、淵。心之本體無所不該,原是一個天,只爲私慾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淵,只爲私慾窒塞,則淵之本體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復,便是天淵了。”

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見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見天,也只是昭昭之天。只爲許多房子牆壁遮蔽,便不見天之全體。若撤去房子牆壁,總是一個天矣。不可道眼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於此便見一節之知,即全體之知;全體之知,即一節之知。總是一個本體。”

——摘自《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原文版·黃直錄47.1》

| 讀後感 |

心只有一顆。孝敬父母的那顆心,也是尊敬兄長的那顆心,也是對待朋友,對待客戶的那顆心。對待客戶不是一顆誠心,對待父母的心也未必是誠心。

深刻地自我反省,如果發現有任何地方心有未盡,就是這顆心還有蒙塵,就要老老實實下功夫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