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三篇

本文已影響 1.84W人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三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一】

由於作者“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深刻體會到了人生中隱藏着的常人感受不到的痛苦。面對如此從未經歷過的痛苦,作者勇敢地選擇了積極的面對它,並開始思考人生,思考生命。

“只是到了這時候,紛紜的往事纔在我眼前幻現得清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在我心中滲透得徹底。”只有到了那最關鍵的一刻,人的心纔會有所覺悟,但是到了那時,一切都晚了,我們已無力挽回。

對每個人而言,生命只有一次。對於這僅有的一次,我們應該要學會積極地、好好地把握它。對於每一堂課,每一次任務,每一項作業,我們都要積極地面對它,而不是刻意地去躲避。選擇逃避,總有一天你會爲此流出悔恨的淚水!

死對我們來說是必然的。“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在逐步走向死亡。”因此我們更應該學會合理安排時間,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而不虛空。作者史鐵生從地壇這個特定的環境中,感悟了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則的一種安排,通過深沉的哲學思考,滲透了生命的真諦,完成了一次最艱難的思想飛躍,變得不再畏懼死亡,而是能坦然地迎接死亡這一現實。

所以,他最終振作起來了。上帝爲他關上了一扇門,而他卻用自己的毅力與正確的態度打開了一扇窗。這種頑強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是作者發給人生的一封感謝信,他試圖通過這次寫作來回顧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雙腿殘廢之後,那段艱難的歲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作者是幸運的人,當時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聯想到,二十出頭的青年,意氣風發,正是大展才華,揮灑青春的年紀,就這樣癱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內心的憤慨與寂寥是常人無法體會的,於是他暴戾,陰鬱。

然而,他的頭腦還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剋制自己,於是他遇到了地壇,也可以說是地壇找到了他,亙古不變的景象轉化爲內心的震撼,遍地的蕭條,卻讓內心孤獨的他找到了心靈的家園,於是他愛上了這裏,這裏的一切彷彿是專門爲他設計的,寧靜,空曠,沒有人來打攪,他可以靜靜的坐在那,抑或看書抑或發呆,於是,先前的躁動便被地壇這寬宏的大氣所吞噬,可以說,這使心靈的沉澱。

可嘆的是,作者忘記了,他不是棄兒,在他痛苦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親,年輕卻飽受苦難的兒子,行動不方便,內心煩躁,卻偏偏一個人去了那荒蕪的地壇,作爲母親,怎能不擔心,但只能待在房間乾等,內心的煎熬卻在激烈的進行,她沒有錯,但此刻卻在默默忍受兒子給自己的懲罰,母愛是寬容的,兒子的安全才是她現在最擔心的。

回憶過往,當年那個自暴自棄的少年已經長大,於是他緬懷着那段時光,在那艱難歲月中對生命的理解,以及母親給予的關愛與啓發,地壇裏他自省,瀰漫着濃郁的人生況味,但那隻說明過去,現在,作者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之路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二】

我第一讀《我與地壇》,完全是搞不清楚它要講些什麼;可是在我第二次讀的時候似乎漸漸體會到它在指引些什麼;爲了弄明白它的意味,我不厭其煩地讀第三遍,結果理清了思緒,對其進行探索,我終於想通了。當然感觸最大的並不是史鐵生悲慘的身世,不公的命運,而是地壇引導他所感悟到的人生真諦。

因病癱瘓的史鐵生想要尋死,後來因地壇的命運與其相似,經過一段時間的深思熟慮,對人生的看法實現了成功的過渡,積極的人生觀戰勝了消極頹廢的思想,對生與死的問題釋然了,明白到我們的出生不是由自己決定的一樣,死亡也不該由我們自己來決定,有權決定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則,我們的任務則是在法則允許的時限和條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進程就可帶給個體和周圍世界以和諧安寧。

已經活了十五個的年頭的我,似乎不曾想過“要不要去死”或者是“爲什麼要活”的'問題。或許在我的意識裏面,活着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是一件很理所當然的事情,至於死也是必然的,又何必這麼早就想死,靜靜地在生到死的過程中慢慢地欣賞周邊的風景不好嗎?就像是花兒不爲什麼而開花,只要在特定的季節,在一定的條件下,它就會盛放,一切都很自然地發生。更何況,能夠活着就是一個奇蹟,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這個機會嗎?

只要活着,我們就能看到更多的;只要活着,我們就能聽到更多的;只要活着,我們就能摸到更多的。對於隨時都有可能死去的人來說,或許他們還有未完成的夢想,或許他們還有未解決的心願,這個時候活着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多麼奢侈的事情,他們是多麼希望可以看到明天的陽光。這本來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但是他們就快要死了,他們想要在人間多逗留一天,只是他們危在旦夕。所以我們應該慶幸我們還有時間活在世上,應該拋棄所有關於死的念頭,應該在允許的時限和條件下自然地生存,這或許也是對死去的人的一種安慰。只要我們活着,那就是希望。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三】

當我讀《我與地壇》這本書時,它就像磁鐵一樣把我給吸引住了,讀完以後更是讓我百感交集,受益匪淺。它告訴我雖然被命運打倒了,但是隻要勇敢的面對生活,就會活出自己的價值。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餘的,因爲“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無論上天註定了什麼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麼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母親對他來說真的很重要。面對她那個被命運嚇怕的兒子,她不曾放棄過。每天的鼓勵與支持。她無時不期待她的兒子可以幸福,即使她自己承擔着如此多的痛苦。她把她的痛苦埋在了心理,她用她無私的母愛,一點點打動自己那心已冰涼的兒子。

記得我聽媽媽給我說過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那是一個天生失語的小女孩,從小和媽媽相依爲命。在她們貧窮的家裏,媽媽每天辛苦工作回來後給她帶一塊小小的年糕,是她最大的快樂。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經過了晚飯時間了,媽媽卻還沒有回來。天,越來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決定順着媽媽每天回來的路自己去找媽媽。當她看見媽媽的時候,媽媽手裏拿一塊小小的年糕倒在路旁,已經永遠的離開了她。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媽媽再也不會醒來,現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媽媽的眼睛爲什麼不閉上呢?她是因爲不放心她嗎?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該怎樣做。於是擦乾眼淚,決定用自己的語言來告訴媽媽她一定會好好地活着,讓媽媽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語做着這首《感恩的心》,淚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從她小小的卻寫滿堅強的臉上滑過……“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她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一直到媽媽的眼睛終於閉上……

孔子說得好“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感恩,因爲我們身邊有好多人都在爲我們付出汗水和心血,我們無法回饋,只能用感恩來讓他們感到快樂和安慰。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